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教學成果展示

校本課程教學成果展示

發布時間: 2021-03-05 03:45:17

A.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來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自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1)校本課程教學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

B. 江西省萬年師范學校的教學成果

幾十個春秋的辦學歷程,萬年師范寫就了一部輝煌史。先後招收余干、鄱陽、婺源、德興、弋陽、萬年、樂平、鷹潭、貴溪、橫峰、鉛山、上饒、景德鎮、吉安、福建等縣市生源,為國家培養輸送了萬余名建設人才。畢業生中,絕大多數從事小學教育,從小教崗位擇優選調中教的達35%。成為中、小學骨幹力量的佔70%以上,從事行政或其他工作被提拔擔任不同層次領導職務的達12%。他們以發展全面、基本素質好、適應性強、業績顯著等特點,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 1、對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和教育質量標準的再認識
2、「育人為本」內涵的研究與實踐
3、公平、效率、質量與均衡發展的理論研究
4、中外優秀傳統教育思想與教育現代化
5、地方教育史的研究
6、借鑒中國傳統優秀教育思想為教育現代化服務 7、對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新思考新研究
8、對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研究
9、中小學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的實踐研究
10、重視和創新體音美教學促學生全面發展
11、教育質量的多樣化指標及評價體系的研究
12、創辦具有自身和地方的特色中小學校的實踐研究
13、解決農民工子女流入地義務教育系列政策措施的實踐研究
14、特殊學校教育發展的實踐研究
15、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實踐研究 1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教育普及研究
17、堅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信念教育的實踐研究
18、關於創新德育形式的研究
19、政治思想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研究
20、各學科滲透德育的形式、方法、內容的實踐研究
21、少年兒童德育培養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的研究
22、新時期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內容、形式、方法的探索
23、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知法守法用法意識的實踐研究
24、良好習慣之項目內容、養成方法途徑的研究
25、學生守則與日常生活規范之養成教育研究
26、改變壞習慣與養成好習慣的行為改造之個案研究
27、愛家庭愛家鄉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28、學習新時代優秀人物,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
29、獨生子女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精神培養的實踐研究
30、青少年耐艱苦、抗磋磨及社會適應力培養的研究
31、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品質的實踐研究
32、學生青春期教育問題研究
33、青少年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
34、網癮、禁毒、早戀、少年犯罪……單個德育目標的教育實踐研究 35、各科新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
36、各科校本課程及教材開發的內容、形式、方法的研究
37、作文教學的創新研究
38、讀書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
39、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研究
40、數學意識及數學應用習慣的培養研究
41、緊密結合生活的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2、開展物理小製作小實驗培養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研究
43、緊密結合生活的化學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4、以化學理論方法開展環境調查活動培養環保意識的研究
45、緊密結合生活的生物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6、開展親近自然和動植物活動培養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
47、結合「發展是硬道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48、以史為鑒知興衰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的研究
49、緊密結合生活的地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
50、開展地理活動,促進地理能力發展的研究
51、改革體育教學適應大眾化和全民健康需求的行動研究
52、傳統兒童游戲、地方或民族體育項目的搜集整理及利用
53、改革音樂、美術教學適應全民文化生活需求的行動研究 54、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55、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使每個學生有自己滿意的發展前途的研究
56、「突出才能學生」培養系列問題研究
57、針對不同潛質學生的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研究
58、特長生的培養方法、途徑的研究
59、學生自立精神和能力培養的研究
60、綠色、低碳、環保意識和行為培養的研究
61、新時期「志願者活動」的實踐研究
62、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增強社會知識和能力的研究
63、開展「琴棋書畫」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廣泛意趣的研究
64、科學安排學習生活鍛煉睡眠全面增強學生體質的研究
65、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原因,減負的方法途徑的研究
66、開發學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選修課,促進學生多樣性發展研究
67、建立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實踐研究
68、高中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研究
69、高中生發明創造和動手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70、高中生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方法途徑的研究
71、促進高中生自立自主學習生活和適應社會能力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學生學力素質水準建模與研究(含幼兒)

C. 校本課程的校本課程出版

在新課改要求下,全國幾乎85%以上學校都開設有自己的校本課程,主要採取內部印刷物的形式走上課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基礎教育課程高度統一的現狀,增強了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但是許多學校中「為校本而校本」、「為課程而課程」的現象,胡亂找人編了,印了,也在利用一些課時在學校里實施著這樣的課程,卻遠遠沒有真正的展現出「校本」的味道。我們認為校本課程是以學生需要為主要指向的,是以教師自主為操作手段的,是以學校特色發展為個性平台的。校本課程並非一般的興趣課、活動課、點綴課等,而是實實在在立足學校的、學生的、教師的課程。 正因如此,專業編輯審核的校本出版物,在後期中小學教育系統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提高了校本教材質量,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作為教學成果展示、贈送、收藏、職稱評定等。廣大辛苦耕耘的作者更願意看到自己的思想成果以書的形式正式出版。校本課程是新課改的產物,更是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課程。走過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開朗。校本課程的設計與規劃已經成為許多學校的自覺行動,而今,我們已經為課程創生而做好充分的准備,因學校、因教師、因學生的課程創生將是艱難的,但又是充滿挑戰的,富有激情的。創生將為我們的教育出版生涯再添光彩!

D.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的成果展示

打造「七色花美德育人」德育品牌,培養沉靜、善思、自信、友善的「七色花美德少年」 。
「七色花」品牌內涵
在童話故事中,神奇的七色花幫助珍妮在「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個過程中成為了真正快樂的人。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擁有一朵「七色花」,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發現並釋放蘊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美德種子:愛國、誠信、感恩、有禮、善思、自信、友善……就會成為像「七色花」一樣擁有神奇力量,社會需要的有用之人。
「讓美德佔據心靈」方能顯現出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做最好的自己——我行,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快樂!
「七色花」品牌標識
以七色花為基本創意圖形,色彩靈動豐富,契合了少年學子多彩的生活,內圓鑲嵌校徽圖形,一雙大手托起了一顆金色的太陽和一片未來天空,寓意著學校老師用博大的愛心和博大的智慧呵護童真、種植夢想,字母QSE是學校簡稱中「區」「實」「二」的首拼字母,一個「德」字點綴其中,則言明了學校以德立校、美德育人崇高使命,表達出「一德而立,百善從之」的育人智慧和人生哲理。
「七色花」創建目標
「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不僅是我們的辦學理念也是行動准則。持之以恆地遵循「讓美德佔據心靈」的德育理念,始終不動搖地傳承「花仙子實踐體驗」、「小書蟲讀書探究」、「小健將強身健體」、「成長對話引領發展」四大系列活動,發揮「小班化」教育優勢,家校互聯,融入社區,做實每一天的常態教育教學活動,以教師的能動發展帶動學生的能動成長,打造「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德育品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書香校園和社會實踐大課堂的潤澤下,成為沉靜、善思、自信、友善的「七色花美德少年」。
「七色花」創建措施
一、全員育人,構建「七色花美德育人」立體格局
1.讓教師成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主力軍
(1)「導師制」全員育人
(2)「建隊伍」高效育人
2.讓家長成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同盟者
3.讓社會成為「七色花美德育人」的實踐基地
二、思考前行,樹立「七色花美德育人」品牌意識
三、培植典型,激活「七色花美德育人」群體動力
「七色花」美德少年結碩果
為激勵學生從身邊找榜樣,學校形成了評選「美德少年」的激勵機制,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學校大力宣傳榮獲青島市「十大新人棋手」張欣鑫同學;榮獲青島市感恩「小明星」藍嘉琳同學;榮獲青島市第二屆美德少年、齊魯好兒童劉洪旭同學;榮獲青島十大微塵公益之星、青島市第三屆美德少年、「齊魯小名士」、全國優秀少先隊員稱號的崔雁翔同學等的先進事跡,讓學生們對自己的學校和自身找到了定位,把「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的理念根植在心中。「做大家眼中的風景,美德少年在行動」主題教育活動在全校范圍內展開,以班為單位推薦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參加校級「七色花美德少年」的評選。14名「七色花」美德少年脫穎而出。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供學生們進行選擇。其中「國際跳棋」成為了多彩選修課中的一大亮點。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是山東省第一所將「國際跳棋」做為校本課程引入校園進行全員普及的學校。多年來的辛勤耕耘結出了累累碩果。
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國跳成長歷程
1、跳躍的智慧——開啟篇
學校聘請國際跳棋裁判員、教練員趙桂海任教,一年級設國跳校本課程,二至六年級開辦國跳社團活動,成為省內首家將國跳引入校園並進行普及的學校。
2、跳躍的智慧——指導篇2010年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迎來了國家棋牌運動管理中心綜合發展部主任夏金娟、張坦,山東省體育局棋類運動管理中心張彥副主任,青島市體育總局韓處長。他們在市南區教體局車成麟副局長和體衛藝科盧雪梅科長的陪同下來到學校,進行調研。
3、跳躍的智慧——參與篇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承辦了山東省首屆國際跳棋城際對抗賽(青島站)的比賽。比賽中,隊員們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實戰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技戰水平。一隊張欣鑫同學以七戰七勝的戰績獲第一名。
4、跳躍的智慧——發展篇學校邀請國際跳棋女子全國冠軍史思旋對同學們進行指導。
5、跳躍的智慧——收獲篇從世界首屆智力運動會到市首屆智力運動會再到省國際跳棋錦標賽,學校利用課程普及國際跳棋的同時,還採用開展競賽,以大帶小,以高幫低等方法,鼓勵學生自我突破,一批具有潛能的小棋手脫穎而出。 「主體能動教學法」 是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自1999年至今,十年間不斷探索、傳承、創新形成的。2009年該教學法被評為市南區優秀教學法並在區域進行了推廣 。
《主體能動教學法》書籍內容簡介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致力於教學改革研究,創造了「主體能動教學法」。 這是在小班化教學研究過程中,基於1999年——2001年探索形成的「雙主互動」教學法,並在2002年——2005年推廣應用基礎上誕生的。此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採用 「三動六步」教學模式。即:將「啟動——互動——能動」三個環節分為「入境、生疑——運用、生成——強化、拓展」六步操作程序,優化課堂結構,將課程資源最大化,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間互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狀態轉到積極參與學習的能動狀態,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學習力的形成,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有收獲,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實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課程理念。
《主體能動教學法》一書出版了學校教學法研究的總結性報告,該報告對「主體能動教學法」從理論上作了充分的論證,並且詳細地介紹了「三動六步」教學模式的操作方法。除此之外,書籍中還收集了學校各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總結提煉的教學策略25個,在實踐研究中積累的精品教法案例、研討案例,以及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總結的學法案例。相信對一線教師的教學研究會提供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同學們自己的圖書《「小書蟲」文集》
百花盛開,鶯飛草長。這本小冊子是踩著春天的腳印來到我們面前的。
翻開這本小冊子,就像步入了一座百花園。小冊子共分四個板塊——實踐體驗篇、狀物篇、人物篇、生活即時貼。小作者們篇篇文章如春苗般清新向上,生機勃勃;而且取材廣泛,形式多樣。范圍涉及學校、家庭、社會、自然;對象關系親人、同學、老師、鄉鄰、陌路以及山河草木、花鳥蟲獸、風霜雨雪等等;思考的問題包羅成功與失敗、喜悅與煩惱、順境與逆境、人與環境、生活與生命、學習與勞動等等。小作者們或敘事,質朴淳厚,富有生活氣息;或描寫,生動逼真,普遍關注細節;或抒情,想像豐富,不飾矯揉造作;或說理,雖然有些雅拙,但也能見幾縷靈光。小作者們的認識.感受各不相同,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也別有志趣。總之給人的總的印象是萬紫千紅,賞心悅目。可以說這本小冊子給校園平添了幾分春色。
這些作品既展示了我校語文老師的教學成果,也體現了同學們的寫作才華。雖然許多作品相對還比較稚嫩,但畢竟是我們身邊同學的作品,所以讀起來自然會感到親切與激動。
好作品,讓我們大家共同來欣賞,在我們分享了寫作成功的喜悅之後,我們一定會倍受鼓舞。學語文,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我們都能學好語文。寫作文,的確是件幸福的事,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作家。 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七色花」小班化教育,採用「雁陣式」團隊運作發展模式,引導師生「做最好的自己,助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遵循追求民主、高質量的教育這一教育理想,讓每位教師能夠講述自己專業發展的故事,讓每位學生擁有個性成長的故事,實現由「校長牽頭——骨幹搭台——教師、學生、家長跟進」的「人字形雁陣」的奮飛,到「校長現代化管理——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個性化成長——家長協同育子」「一字型雁陣」的齊頭並進 。
《基於教師個人發展計劃,教師管理方式的研究》是青島市南區第二實驗小學繼青島市「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於校際合作下,教師專業發展途徑研究》結題後的深化研究。旨在突破教師專業發展瓶頸,啟動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動性,以教師的能動發展帶動學生的能動成長。
學校運轉「張蔚名師工作室」「王莊本班主任工作室」「李媛青年科研工作室」「史玉華心理工作室」四個工作室,從課堂教學、學生管理、課題研究、身心和諧等方面,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導航,助力高飛。

E. 通渭縣第一中學的教學成果

通渭縣第一中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12800多名。近年來向蘭空招飛中心輸送飛行學員15名,先後有李翔、魏冬冬、郭一漢等同學考入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全國名牌院校。
2008年,學校高考上線人數達381人,首次突破300人大關,比2007年的270人(專業考生13人)凈增加111人;其中重點81人,比2007年的60人增加21人。
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704人,比2008年的381人凈增加323人。其中重點170人,比2008年的81人凈增89人,取得了本科上線和重點上線兩個翻番的歷史性好成績。2009年全縣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7人,通渭一中佔6人.
2010年高考本科控制線為:理科一批531,二批481;文科一批511,二批467。一中郭乙陸、王凱同學分別以646分、642分奪取全縣理科第一、二名。今年文化課本科上線719人,比去年672人凈增47人,一本上線221人,比去年168人凈增53人。其中600分以上考生全縣13人,一中佔9人。 2010年高考本科上線753人。
2011年高考文化課本科上線870人,其中馬文卓同學獲得定西市理科第一名 。
2012年該校高考成績揭曉:該校高考成績繼續攀升、再創佳績。文化課二本上線892人,其中一本上線274人,二本上線618人,文化課專項二本以上上線1292人。本科上線人數、本科率、總上線率三項指標均再創新高 。
2001年至2006年高考專科以上錄取人數分別為442人、606人、656人、825人、828人和934人,錄取率分別為51.5%、77.1%、78.0%、82.34%、83.47%和83.9%。2001年以來學生獲國家和省、市級學科競賽等級獎213人次,獲甘肅省藝術等級A級、B級認定29人次,獲各類徵文、書畫比賽獎勵86人次。2001年以來教師在國家和省、市級報刊上發表專業論文260篇,在省、市、縣講課比賽中有68人次獲等級獎,申請設立的省級重點教研課題1項,省級一般課題1項,省級「十一五」規劃課題1項,市級重點課題6項,一般課題11項,縣級課題24項。
學校先後被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施行辦法》先進單位,被團中央、農業部、中國科協授予實踐教育活動先進集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先進單位,被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報、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先進單位,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多次授予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等獎勵和稱號。學校已連續五次通過國家體委對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的驗收,五次被命名為「甘肅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學校還先後被命名為「定西市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定西市科普示範學校」。恢復高考制度後,向大專院校輸送學生7200餘名,向蘭空招飛中心輸送飛行學員12名。
2011年學校獲「全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市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和 「「全縣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先進單位」稱號、並獲「甘肅省體育傳統學校田徑比賽團體總分第六名」;
2012年榮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命名為「國家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並獲「定西市三八紅旗集體」和2013年被省科協命名為「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縣高中階段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
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間,學校的高考成績連年攀升,本科上線人數從2010年的753人,到2011</SPAN>年的908人,2012年該校高考本科上線937人,比2011年凈增29人。三年來,該校高考二本上線人數不斷刷新著學校歷史的新紀錄。
2011年有9位教師申報的課題被立項為省、市級重點課題。 兩位教師所負責的2項省級重點課題結題。2012年《學校與家庭合作教育實踐研究》立項為省級課題,其餘4項立項為市級課題。市級化學課題《學生學習困難的類型、成因及對策研究》、省級物理課題《農村中小學實施「小班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評審,順利結題。2012年10月,《學生生活經驗的分析運用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和《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2項省級重點課題通過鑒定結題,同時一位教師負責的課題被評為省級優秀課題。
學校在教學研究活動中立足於校本教研,重視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利用,先後編寫的校本教材有《通渭一中教研通訊》、《通渭一中校刊》、《通渭書畫》、《土壤分析》、《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通渭小曲集》、《實用英語口語》、《詩心花園》、《通渭書畫》、《土壤分析》、《農作物蔬菜種植基本技術》、《健康教育讀本》、《班主任手冊》、《高三化學復習資料》、《通渭風雲人物》《溫馨通渭》、《人物速寫》、《通渭一中校報》、《教研通訊》、《高一新課程集體備課教案》(8本)等校本教材,《英語日常用語》、《通渭地理》、《植物志》、《農作物》、《太陽能製作安裝》正在編寫過程中,將進一步豐富該校校本課程的內容。學校還加強了對教學後記、教學實錄、教學故事等過程性研究成果的記錄和收集,開發了有助於校本課程研究的各種文字、資源庫,供教師隨時閱覽,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層次。
2010年至2012年來,教師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2篇,其中6篇論文獲省級獎。2011年甘在肅省「數字校園杯」課件比賽中,5名教師的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在市錄像課比賽中,16名教師的錄像課分獲市級一、二、三等獎;在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4名教師的論文獲省級獎,5名教師的論文獲市級獎。《鴉片戰爭》課堂設計在高中新課程教學設計比賽中獲一等獎。8名教師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高二級生物課件製作、高一級新課程數學課件製作及講課競賽活動。2012年在「甘肅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多媒體教學課件徵集」活動中,該校1名教師獲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二等獎;1名教師獲三等獎。在同年的優質課競賽中,該校1名教師獲得省級一等獎,1名教師獲市級二等獎,4名教師獲縣級一等獎,1名教師獲縣級二等獎,2名教師獲縣級三等獎。
學校重視尖子學生的培養和競賽輔導工作。2011年,在全國高中化學奧賽決賽中有10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決賽中,郭元成同學獲全市第二名;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決賽中,1名同學獲國家級三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三等獎。 在2012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中1名同學獲國家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二等獎,1名同學獲省級三等獎,在第26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甘肅賽區預賽中1名同學獲一等獎,1名同學獲二等獎,3名同學獲三等獎;在十八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競賽中2名同學獲一等獎、3名同學獲二等獎、8名同學獲三等獎;在第二十九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中1名同學獲三等獎;在第六屆「創新杯」全國中學化學知識競賽中2名同學獲一等獎。在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中3名同學獲優勝獎;在第27屆科技創造性大賽中有22項作品分別獲得省、市、縣級等次獎,學校獲「通渭縣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1名學生的作品,在金昌市參加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榮獲甘肅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

F. 美術教育校本課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的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豐碩的果實!2003年我校的學生參加宜賓市少兒藝術節,美術類獲得了2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10多個優秀獎;舞蹈類獲得了2個二等獎,聲樂類獲得了1個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的節目《姥姥門前看大戲》,參加縣兩代會和春節晚會演出均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同時我也獲得了「優秀編導」的榮譽;由於我在教學工作的突出表現和對校本課程開發所的成績,同年我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我們帶領學生參加宜賓是第一屆少兒藝術考級活動,我校40多名學生參加,取得全部考核通過的優異成績;同年我校又組織了一台「春天的微笑」專場文娛演出和美術書畫作品展,我們的興趣小組的同學又一次充當了生力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了領導們的一致好評;這一年又一因為我為學校在文藝工作方面做出的貢獻我再一次獲得 「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05年由我們的舞蹈興趣小組同學參加的快板節目《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代表學校參加縣上的文娛演出又獲得了很好的評價!介於我在藝術教學造詣方面的不斷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縣上參加了宜賓市美術賽課活動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所設計的教案也獲得市一等獎的好成績;同時由於我在對校本課程的不斷研究和總結中我自身在藝術方面的素質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多次代表縣上到北京、成都、重慶、宜賓等地演出,獲得了很多鍛煉自己和開闊眼界的機會。

3年來,我始終堅持不渝、一如既往的開展和研究著我們的校本課程,我感到「任重而道遠」,在過去的時間里不能說已經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績卻鼓舞了我繼續將這條路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讓我看到了在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道路上的盞盞明燈,我有信心把我們將來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時我也要感謝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帶來的和煦春風,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讓我在我的教學崗位上尋找到了做教師的光榮和無限樂趣!

G. 校本課程怎麼寫

類似於科研課題的總結報告,只要補充校本教材的編撰誕生的情況以及目標綱要等介紹。
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H. 初中的校本課程怎麼寫急!最好有樣子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I. 課程開設匯報材料

一、課程方案執行情況

1、國家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在期初視導和新課程專項檢查中,初高中各所學校全部開齊開全了國家規定的課程門類,初中、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課程也都有所開設。高中開全了必修課和選修課。

2、國家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初、高中開足了國家課程規定的課時,個別學校略有增加。

3、地方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地方課程開設情況不僅人意,多數學校不能開全課程。四城區初中已經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每所學校每周能保證2課時地方課程的開設,但門類不全。

5、都開設了那些學校課程,是否有教材嗎,效果如何

校本課程的開設好於地方課程,各個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開設了相關的校本課程。其中有工業類、農業類、經濟類、科學類、科技類。鞍山一中編制了40餘種校本教材,岫岩滿中編制了《滿族風情》教材等等。

對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還有那些意見和建議

對國家課程沒有意見。地方課程的教材,內容多,課時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互補和協調,去掉類似的雷同的,在內容選擇上從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對的穩定性、系統性、可操作性。

為了使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能在同一個高度上,應加強專業教師配備,應加強相關教師、相關專業內容的培訓,使地方課程教學逐漸規范化。

上級教育業務行政主管部門想了解基層學校地方課程實施的基本情況,不要光聽領導說或看材料,要到實地去調查去研究,走進學生,走進一線教師,問題是存在的,要想解決問題,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層學校領導的思維方式、工作態度決定了對事情的不同處理方式,上級教育業務主管部門,下到基層了解情況,要讓基層學校了解其真實意圖,免除後顧之憂,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更有效的指導改進工作。

在地方課程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也應該有布置,有檢查、有指導、有評價等相關機制,進而促進此項工作,使之走向正軌,就向語文數學一樣,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缺的一門學科。

應注重對學校課程編寫的審查和批准。

二、課堂教學情況

1、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什麼

(1)新課程帶來的新變化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教育觀念的變化。由教育觀念的變化帶來了其他方面的變化:

A、教師的教學方式變了

教師由過去傳統的單一講授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課堂上老師只起到組織、引導、促進與合作的作用。老師課前准備了大量的課程資源,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為學生服務,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B、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

學生改變以往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教師的良好學習氛圍中,學生興趣高漲,分成小組,愉快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開發,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C、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教師不再像過去那樣居高臨下,具有權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師生之間不再是過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成為互為課程資源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關系。

(2)教研活動豐富多彩

鞍山市面對新課改,進一步完善教研活動的組織網路,教研活動分東南西北四片進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發現並培養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範、交流,適時召開現場交流會;期末總結、研討。

重視發揮教研組織的功能,建立了市、片、鄉、校四級教研網,課改成果層層傳遞,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強化校本教研,他們要求各學校根據課改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對象,選題進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計劃,有周教研活動計劃,教師人人有研究專題、研究方案。開展聯誼活動和送教下鄉活動,先後兩次召開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會。

千山區教育局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員、時間和經費的保證。每年教育局給師校撥款20萬元,保證了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3)專題研究針對性強

中小學教研部門選擇課改中的重要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中小學進行了學習質量評價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學各學科教研員每學期初都確定研究專題,每學期末寫專題研究論文,有的還公開發表。

(4)教學研究成果顯著

不斷總結推廣課堂教學積累的教學經驗,涌現出了新的課改典型。

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公開課:領導的示範課;骨幹教師的引路課;全體教師的匯報課,小學教師達5646人次,中學2200人次。

2、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化: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觀念變了。

教師普遍認識到新的教學方法的選擇要:

A. 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B.有助於體現學科特點,關注人文性和實踐性。

C.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D.有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方式靈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學法」將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帶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B.藉助「討論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推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

C.採用「誦讀法」打破常規,摒棄煩瑣的分析,側重讓學生自讀、自悟。

D.針對學生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法」學習,通過積極、有效的探索,學生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中增強求異、創造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知識觀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明確了「課堂講授還要與不要」的問題,明確了「講」與「灌」、「填」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的轉變,使教師的教學行為也發生了新變化:

A.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B.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C.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D. 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E.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變化:

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

實施新課改以來,在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樂於自主探究,敢於挑戰自我,使個性得以張揚。

(1)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讓課堂充滿樂趣。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一節課教師只想到自己怎樣教,忽視了學生想怎樣學,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而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前提必須是學習的自主性,而這,取決於課堂的氣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點——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

(3)實現自主探究的拓展——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

人類普遍存在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兒童表現更為突出。教師應把教材當作例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走進生活。

樂於合作探究,敢於超越自我,使潛能如花綻放。

(1)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探究。

(2)開放時空,使學生能合作探究。

(3)適當介入,使學生會合作探究。

(4)積極評價,使學生樂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眾多的學習內容中,有的內容適合於合作學習,有的內容則適合於實踐體驗,或者適合於自主探究、教師講解等。我們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有價值學習方式,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情況如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情況非常好。教師和學生成為了學習共同體的夥伴,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練。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發揮的非常突出。

4、你認為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做進一步嘗試

老教材是「學」材,新課改教材是「教」材。教師應該敢於打破教材的編寫體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處理教材。

5、校本教研開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即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每所學校,每個學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計劃。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又開展了科本教研活動。2005年鞍山市教師進修學院在海城市召開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會。2006年在市教師進修學院召開了校本教研經驗成果交流會暨總結表彰會。會上經行了不同層面的經驗交流,進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動。表彰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6、對課堂教學還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活」與「實」的關系?

困惑二:如何優化課堂中學生的活動?

困惑三:如何處理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之間的關系?

困惑四:如何正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學習?

困惑五:如何進行正確的課堂評價?

三、教師培訓情況

1、教師都參加了哪些培訓

教師參加了通識培訓和教材培訓,有些學科還參加了專題培訓。

2、參加各級培訓的人數有多少

四年多來,我市已有1140人次參加國家級培訓,5624人次參加省級培訓,14159人次參加市級培訓,課改年級的教師和相關的管理人員真正做到了「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3、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基本達到多數理解,少數精通,少數稍差。

4、對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熟悉,55%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掌握,15%的教師對新教材還不能掌握。

5、課程改革前後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哪些變化

教師的觀念的轉變:

實驗教師對課程及課程的實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實驗教師在課改過程中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實驗教師對本次課改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師行為的改變:

(1)人人做到微笑進課堂;

(2)能傾聽學生們不同的聲音;

(3)注意關注更多的學生;

(4)能夠選擇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6)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6、課程改革前後的課堂教學要求有何不同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變「課後鞏固」為「當堂訓練」。

7、各學科教師是否配齊

各主要學科教師能夠配齊,政治、歷史、地理、生物教師農村初中還有個別缺乏。

8、對培訓還有哪些要求

對新教材培訓應該半年進行一次,已經培訓的教師還應進行二次培訓,個別學科針對個別問題還應進行專題培訓。

四、課程資源開發情況

1、各學科《課程標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不能,但我們通過前沿教育研究網進行了網上公布。

2、各學科教材和教師用書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能做到人手一冊。

3、教輔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輔材料都是通過新華書店教師和學生自己購買,缺乏省市統一要求。

4、結合教學還開發了哪些資源

農村中學農遠的學科配套光碟,還有鞍山教育網和前沿教育網的網上資源。

5、是否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嗎

新課程教材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和理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沒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多數教師也不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6、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還應剖那些想法

准備在前沿教育研究網上逐步建立單元試題、期中期末試題庫。

五、設備和基地建設情況

1、教具和學具配備是否齊全

條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學具,條件差的初種基本沒有教具和學具。

2、儀器設備配備情況怎麼樣

由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各個學校都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好的學校能夠做到班班都有多媒體。全市有十所學校班班都有多媒體。

3、各個學科的實驗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實驗室建設非常到位,儀器設備非常齊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實驗室。

4、專用教室是否齊全

95%以上的學校都用專用教室,其中包括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圖書室、閱覽室。

5、市、縣(市、區)是否有實踐基地

市、縣(市、區)少數學校有實踐基地,包括學農基地、學工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軍訓基地等。

6、學生在基地怎麼樣實踐

學生在實踐基地學習各種經驗,不收費用。

7、實踐基地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實踐基地只能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聯系建立的,不屬於學校固有的,所以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比較困難。學校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專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輔情況

1、是否喜歡新教材

學生喜歡新教材,教師不太喜歡新教材。

2、能否適應新教材的安排嗎

與原教材相比,現行教材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A.生動活潑,簡明輕快,圖文並茂。

B.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調整合理。

C. 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D.教材難度明顯降低。

所以教師能夠適應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內容安排的怎樣

教材內容安排科學合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於開發學生的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

4、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是否夠用

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略顯緊張,一些生源好的學校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有一些學校完不成教學進度。教師只有開快車,易煮夾生飯,學生消化不良。

5、教材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學

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科學合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目標逐步提高,最後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材配套資源不足的矛盾將牽制教師相當的精力,但也給學校和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新課程實驗中,教師普遍認同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性、現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參、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最好還要有與之相應的社區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短缺已成為普遍現象,學校和教師必須在教學資源和資料的尋找、開發、製作、使用等方面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但學校和教師為解決這個問題也將就網路技術何時進入學校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做出選擇,從而推動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進程。

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學過程中的理解"沖突"。

教師普遍認為,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充滿了時代氣息。但傳統課程中學科體系強調系統與規范,強調嚴密的邏輯順序和嚴謹的知識結構等特點在教師腦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師對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常常產生理解上的"沖突"。要正視實踐中教師對教材重新組合處理以更加切合教學實際既缺乏膽量又欠缺能力的問題。因此,增強教師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已成當之急。

能否解決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掌握不扎實的矛盾將成為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

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而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智力較好、反應較快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可能掌握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講,很可能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課上只"啃死"一種方法而言,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之先進是無可置疑的。但對後一類學生來講,可否引導其只掌握某一種較易的方法呢?可否給這些學生安排一些單獨的輔導呢?這也是個別化教育教學的一種體現,更是新課程實施的一種必然。

6、和課程改革配套的教輔材料都有哪些

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確定後,以課標、教材、教參、教輔的編寫為重要憑借實施。調研發現,新課程教材、教參、教輔有待改進處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當數量的調查、參觀等實踐性活動,外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獨立看似都合理,實際都落實則偏多,缺乏時空保障,遑論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迴避定義(初中數學),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語),有的教材欠精美,雖價格略低,卻並不為廣大師生喜歡(小學語文),還有的教材有知識性錯誤(初中語文)。再次有的教參觀念陳舊,指導性不強(語文),有的同步練習冊與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講的知識點,卻有作業(語文、數學等),有的不考慮小學生實際,練習冊習題不注音,沒人輔導學生就無法做題(小學語文等)。所有這些都為教師教學增加了困難。

對策探討:1、反饋信息,促編寫者改進。2、實踐性活動年級統籌,盡可能學科間結合進行,既節省時間,又增強指導力量。3、強化教師教學主動性,科學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參、教輔。

7、教輔材料是否夠用,還存在哪些問題

很多,夠用,但不規范。教輔資料不準統一征訂,也就意味著不準統一使用,這不符合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特殊規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無論從商品的本質特徵,還是從教輔資料的編寫、印製、發行、使用等,與其他商品的開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對目前的這種混亂局面,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傷害的不僅僅是廣大的學生,最終傷害的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規范我們的教育市場,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省市必須強化對教輔資料市場的規范和管理已勢在必行,其建議主要歸納為四個「一」:

第一、出台一套強制的管理政策和嚴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規,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出台教輔資料推薦目錄,規定學生使用教輔資料的品種和數量,規范教輔資料的定價,這本身符合教育市場規律。一個學生手上有幾套教輔資料,一個班上或者一個學校、一個地區、一個省市同時使用幾十,甚至上百個版本的教輔資料,根本就不利於教學業務的指導和教育質量的監測。

第二、成立一個教輔資料的管理、審查機構,建立教輔資料的准入機制。

成立一個由教育行政部門(或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有關教育業務單位)牽頭,由各學科和一線教師組成的教輔資料審查小組,對進入本省市的教輔資料或由本省市編寫的教輔資料進行嚴格審查,從質量、價格、適用性等方面提出具體審讀意見,並從中選出優質優價的、適合本省市中小學生使用的品種進入市場,嚴禁低質價高的教輔資料進入中小學校,同時將專家審讀意見向社會公開公布。

第三、搭建一個集教輔資料編寫、出版、發行、使用、指導、管理等於一體的市級平台,強化對教輔資料的質量保障和指導服務。

教輔資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樣,一旦消費者購買,憑一個簡單的說明書就可以使用。教輔資料除了注重編寫質量、正規出版外,其銷售行為必須包含指導教師、學生使用的過程。然而現有的發行渠道,無論是正規的新華書店,還是民營二渠道或個體書商,追求的純粹是經濟利益,只管把書送到學生手中算數,對於教輔資料的質量如何、學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銷售和服務完全脫節。因此,搭建一個集編寫、出版、發行、指導、管理於一體的市級機構勢在必行,然後各區縣成立相應的分支機構,共同加強對學生選購、使用教輔資料的指導、培訓和服務。

第四、組建一支由各個方面組成的執法、監督隊伍,加大對整個教輔資料市場的查處和管理。

目前對圖書資料市場或整個文化市場執法的是市區文化執法隊,但其查檢、查處的內容和范圍也僅僅是看圖書資料出版印刷和發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對圖書資料的內在質量和使用情況卻無從查處。因此,建議應該成立一個由文化執法人員牽頭,集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業務部門和出版發行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於學校每學期開學初、學期中或學期未對各中小學生使用教材和教輔資料的情況進行檢查,對亂用、濫用和違法購買使用教材、教輔資料的單位或個人進行嚴肅查處。

8、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教材還存在哪些問題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正在探索中前進。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當堅持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性、適應性、規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則。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制定相應的課程規范,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機制,創設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寬松的課程管理體制,規范其行為,確保其實效,逐步形成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學課程結構。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