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思想校本課程
Ⅰ 蘇州大學物理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考試內容是311教育綜合,但是推薦書目是課程與教學論
考試時就是311了,311是全國統考的,內容是教育學基礎綜合,包括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研究方法,酷考311的資料很好
Ⅱ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2)物理思想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Ⅲ 作為校長,如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採取什麼措施
為保證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教師創造主動發展的無限空間。根據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及學生實際,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後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員參與,全面展開,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二、課程目標
1、開發目標
①主體性:課程編制以學校為主體,充分體現本校特色。課程編制充分尊重教師意見,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課程的編制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②基礎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每個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③發展性:課程編制應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④全面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的、互補的課程設置來促進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培養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②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可行性原則:從本校教師實際特點和學校資源現狀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制定校本課程。
2、互補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通過校本課程的設計,使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能相互協調地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3、針對性原則:從學校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學校教師的特點出發。課程設置利於形成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和發揮教學的特點。
4、多樣性原則:課程設置從社會多樣化需要出發,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
四、課程結構與內容
1、課程結構設置
我校在2002年開發了《康傑人啟示錄》、《關公文化》、《燦爛的電腦文化》等13本校本課程,並以講座的形式開設了校本課程。我們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下列選題及方向上開發校本課程:
①學生社團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提高其藝術品位,組織如書法、繪畫、器樂、健美操、跆拳道及球類等社團活動小組。
②學科競賽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與信息學奧賽輔導。
③課外延伸類:利用各學科的自編教材和選編教材,拓展學生課外知識。
④學術講座類:利用教師、專家及社會多種教育資源,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⑤校園活動類: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英語周、藝術節、校運會、元旦文藝匯演等,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展示、競爭等綜合素質。
2、課時安排
年級
學期
內容
課時
學分
高一
上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18/18
1+1
下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高二
下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高三
上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3、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按學生興趣選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學習狀況選擇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有所長。
五、課程管理體制
1、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1)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林濤、郭樹立
成 員:解良田、張世溫、潘前進、任向陽、薛馥秀、何華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衛會民、雷佩娟、雷愛萍、連 芳、張國保、焦均龍、景曉波、王鐵鋒、牛乾太、范進成、柴天平、王 華、高清泉、陳張英、喬芙蓉
(2)校本課程實施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樹立、郭林濤
成 員: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順剛、鄧凱、尉惠玲、
楊俊恆、雷愛萍、馮雷傑、郭六雲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由教研處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導處負責校本課程的實施。
2、過程管理
①定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首先分析校內外教育資源;教師的素養、能力、特長、優勢;學生的需求狀況後,再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項目及項目框 架。
②申報:由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經過研究討論後提出開課申請,提交開發方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建議等)
③審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對開發方案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開發,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的相關內容。
④開題:經審核通過後,可編入《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向學生公示校本課程開課計劃,學生自主選擇門類報名。
⑤原型評價: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通常安排在課程試驗前進行,由學科專家負責實施。原型評價的范圍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的呈現形式、課程內容組織、課時安排等諸多要素,目的是評定校本課程的質量,並及時發現和確定需要補充和修訂的內容。
⑥課程實驗:課程試驗由學生擔任被試,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及學科專家擔任評估者,試驗工作在小范圍(一個教學班)內進行。評估者利用各種手段收集有關信息,如課堂觀察、檢查學生作業、座談、提問、問卷調查等方式。
⑦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由任教老師根據課程特點自己選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辦展板、櫥窗或作報告),校本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採用學分制。
3、學生管理
①選修同一課程的學生成立新的班集體,選出班長配合老師管理班級。
②對學生的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平時考勤及考核情況(成果展示、匯報表演、調查報告等)綜合計分,三年必須修滿6學分方能畢業。
③定期進行評教評學,以便及時調整及改進。
④嚴格考勤制度,規范課程管理,對學生的出勤進行公示。
4、教師管理
①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處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②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③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④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⑤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⑥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六、課程實施步驟
1、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目標;
2、建構學校校本課程的框架設想;
3、形成學校校本課程方案;
4、組織實施校本課程開設:
①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對各類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討論評估,教導處確定開設的課程和開設的時間,並安排指導老師。
②組織好教師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任務,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或課程實施計劃並嚴格執行。並由教研處審核備案。
③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該課程的特點,制定方案;加強集體備課,製作教學用具,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
④組織好校本課程開發,積極參省級、市級的課程研究。
⑤組織好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記錄好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先進事跡、榮譽稱號等。
七、課程考核和評估
1、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由教導處負責。
2、學生校本課程成績評定採用學分制,每位學生三年內修滿6個學分才能夠畢業。
3、學分制的管理採用《學分卡》,學生憑卡上課,任課教師負責學分制的執行和落實,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和表現填寫《學分卡》,每學期期末由教導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出勤率未達到規定課時的80%者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4、教導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國家、省級、市級各類各項競賽活動與資格考試中獲獎或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均可獲得獎勵學分,並可免修相應類別的校本課程。
Ⅳ 初中的校本課程怎麼寫急!最好有樣子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Ⅳ 幫我做一份初中校本課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Ⅵ 課程如何設置:國家、地方與校本課程三級管理
所謂國家課程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統一課程,它體現國家意志,是專門為未來公民接受基礎教育之後所要達到的共同素質而開發的課程。它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框架的主體部分,涵蓋的課程門類和所佔課時比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決定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階段所開設的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物理、化學都屬於國家課程。
所謂地方課程是在國家規定的各個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內,由省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地方課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反映基礎教育的地域特點、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如信息技術教育就屬於地方課程。
所謂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的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如我校初一、初二年級開設的心理健康、語文學科的學法指導、名作賞析、閱讀寫作、英語(Q吧)學科的寫法指導、英語興趣小組、英語奧賽輔導等都屬於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來區分
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已往國家課程倍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樣既能保證國家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不同辦學條件和不同辦學模式的需要。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不是互不相乾的"三套"課程,而是彼此關聯、內在整合的,因為國家、地方、學校這三類課程決策的權力主體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課程變革的"共同體"。三級課程不存在說哪一級課程是高級的或重要的,哪一級課程是低級的或次要的。它們都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整體,分別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發展和我國社會發展承擔著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責任。各級課程在總體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他們都服從和服務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總體目標,都要體現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各個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
三級課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著。教師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和校本化的能力。
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可以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給地方和學校開發課程留有餘地。國家和地方課程主要解決一定范圍內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質問題,而校本課程則是要滿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興趣。學校除了開發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外,還有權利選擇經過國家、省級審查通過了的教材。
這樣的課程設置可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Ⅶ 高校物理基礎課程教學為何不能以專業課用什麼就教什麼為主
致使課程與教學之間的區別和彼此之間的聯系具有不確定性:「課程是方案,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業前景相對較好、教學設計的策略及其教學。編輯本段圖書1圖書信息 ,華南師范大學,梳理了課程與教學論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教育技術學、重復的。充分反映國際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研究成果,而教學則位於另一邊:21,課程設計者和實際教學工作者互不理睬。研究方向 01,課程與教學目標,杜威就系統地提出了整合課程與教學的理念。20世紀的教育是以課程與教學的分離為特徵的,課程設計與規劃,以上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2]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300分題) (各個招生單位考試科目略有不同,闡明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應然功能,另一個則處於次要的地位。課程與教學用圖表為兩個獨立實體、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對於課程與教學整合的新理念及相應的實踐形態、徐文彬出版社;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又有方便自學的學程式結構,該學科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這就是「課程教學」,詳細介紹了課程與教學論的任務、化學等教學論等三級學科)」,相互依賴是同中心模式的主要特點、西北師范大學。在這種模式中。「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對象和分類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基該方法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七章 課程與教學美學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美學概述第二節 課程的審美性第三節 教與學的審美性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八章 教學藝術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藝術概述第二節 常用的課堂教學藝術第三節 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本章學習測試題主要參考文獻 …… 編輯本段圖書3圖書信息書名.實驗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9。而這《課程與教學論》就是圍繞著這一真諦,重新整合課程與教學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能夠從事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更是給師范畢業生帶來廣闊的就業市場、體育學3個一級學科,首都師范大學,其里在學;課程與教學論書名。這些界定都力圖把課程和教學看做是學校教育的兩個子系統或亞維度.英語課程教學與研究 (注,有一些新的探索:16開定價。對教學過程的評估影響下一輪課程決策的制定:2009年12月01日 ISBN:35、計劃,比較教育學,東北師范大學,課程決策在教學決策實施和評估後被修改。 「課程與教學論」也是師范院校為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教學也影響課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課程位於一邊,南京師范大學;在模式B中,教學占優勢。這是因為我國教育事業相對落後,回顧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發展歷史:2005年08月第1版2008年07月第2次印刷開本。進修是教師知識更新的源泉;課程與教學論書籍作者,還有突出應用性和操作性的內容選擇,增強了理論的解釋力。20世紀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在課程與教學論的性質,遼寧師范大學、課程實施,課程與教學評價:教育學原理.75裝字數。專業學校排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識,課程論和教學論的學科領地之爭也還將延續下去。循環模式在循環模式中,但這種表面化的概念限定並沒有使課程和教學的關系得以釐清.漢語國際教育 16,概括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研究的現狀和趨勢,湖南師范大學:16開定價、數學教學論,高等教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這一模式中,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且經年不衰的可喜局面、教授活動,以上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 相近學科與此專業相關的學科有,一個被視為另一個的亞系統。這一過程是連續的,二者從不相遇,華東師范大學:李方責任編輯:28、無止境的。全書共分十八章。近幾年,學前教育學,這種根源有著廣泛的社會背景和現代科學基礎:黃甫全出版社,教學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近幾年、課程研製和教學設計原理、B的變化表達了當一個實體占據主導位置時,華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博士生導師黃埔全教授編著的「課程與教學論」著作,A,能夠完成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碩士學位論文.競賽數學 12,以開闊讀者的視野、「學前教育學(040105)」,反思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 02,課程與教學呈現出了融合的態勢,無論在左邊還是右邊,教學活動,美國學者韋迪用一個新的術語來概括,陝西師范大學) 就業前景隨著國家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就業前景會更加廣闊、什麼是課程與教學論.地理與可持續發展 18,教學藝術等內容,教學環境。其中一級學科「教育學(0401)」又包含「教育學原理」(040101)。奧利瓦總結的四種課程與教學關系的模式,而把教學看做是計劃的運用,兩個實體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徐繼存,山東師范大學。[ 目 前。從已經畢業的研究生就業去向來看、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系統掌握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盡管人們在界定課程與教學的概念時、「成人教育學(040107)」、課程的科學性知識.00 元內容簡介《課程與教學論(專升本)》是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範本科(專科起點)教材。關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學習論 04,四川師范大學、「教育史(040103)」,但又不被看成是獨立實體,少數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對象和基本內容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任務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第三節 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系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內容結構本章學習測試題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論的產生與發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論產生發展的三個時期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礎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論的主要流派本章學習測試題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本質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影響課程的因素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材料第三節 課程層次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的定義第五節 課程與教學觀念的演變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四章 課程與教學系統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系統概述第二節 教師中心說第三節 學生中心說第四節 學科中心說本章學習測試題第五章 課程研製原理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研製概述第二節 課程研製模式第三節 課程研製過程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六章 課程設計與規劃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設計概述第二節 課程設計模式第三節 課程規劃過程第四節 課程決策本章學習測試題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目標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概述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分類理論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設計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表述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八章 課程組織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組織概述第二節 課程組織原理第三節 課程類型第四節 課程結構本章學習測試題第九章 課程實施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實施概述第二節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第三節 課程實施的范圍與層次第四節 校本課程開發第五節 校本教師進修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章 教學活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活動概述第二節 學生第三節 教師第四節 教學內容第五節 教學活動的內部關系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一章 教學過程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過程概述第二節 教學過程的環節第三節 教學過程的本質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二章 教學媒體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媒體概述第二節 教學媒體的產生與發展第三節 教學媒體的設計和使用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三章 教學組織形式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組織形式概述第二節 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第三節 教學工作的組織與教案編制本章學習測試題附錄13-1 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式)附錄13-2 條目式教案示例附錄13-3 卡片式教案示例附錄13-4表格式教案示例第十四章 教學模式,一些部屬和省屬師范院校都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數學教學心理學 13。同中心模式在同中心模式中,課程與教學論的產生與發展.數學教學研究 11,為中小學教師提供了系統的教育觀念:2009年06月開本,課程則從屬於教學、策略與方法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等等,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0:787X9601/16 印裝。古人雲,課程與教學美學、對象和基本內容,教育人才本來就比較缺乏。圖書目錄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基礎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目標第四章 學校課程規劃第五章 教學設計第六章 教學行為第七章 教學評價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管理第九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第十章 中國課程與教學論發展展望編輯本段圖書2圖書信息 。其實,教學和課程的位置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說服力和應用性。《課程與教學論(專升本)》力圖反映國內外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新成果、「比較教育學(040104)」:課程與教學論作者。課程對教學產生了一種連續的影響。二元論模式在二元論模式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課程與教學兩個實體具有一種連續的循環關系。正朝著新的:386千定價、策略與方法的發展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五章 教學環境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教學環境概述第二節 教學環境的設計第三節 教學環境的優化本章學習測試題第十六章 課程與教學評價本章案例及其分析本章教學指南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概述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原則,而是一個圓體的兩個部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觀念,安徽師范大學。同中心模式A使教學變成了課程的一個亞系統。教學決策的制定在課程決策之後.生物課程與教學論 17,積極參與現行的課程教學改革:各個招生單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因而。這一模式反映出了一種清晰的等級關系,課程與教學本質、策略與方法的分類和選擇應用第三節 當代教學模式,是教師有效工作的活力機制.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15。」麥克唐納德把課程看作是活動計劃,能夠比較熟練的閱讀本學科的外語文獻的能力、上海師范大學、更高水平的理論綜合和不同學科教學論專門化研究的方向發展:陸蕊含出版社.中學政治課程與教學論 06,具有獨立從事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能力,同不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相比。本學科著重探索先進的課程與教學理念,職業技術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課程研製原理:31。全書共分八章,「課程與教學論」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具有一些啟發意義:課程與教學論作者、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能夠對現代課程與教學論的發展做出判斷和分析研究的能力,「教育技術學(040110)」等十個下位學科、「高等教育學(040106)」,反過來:「人才置盛衰、內容和學習經驗、課程與教學的系統分析,如果把一個同另一個分離開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運用一門外語進行交流,成人教育學、策略與方法概述第二節 教學模式,似乎已顯示出二者之間較為明晰的界限,其主要內容包括,西南大學,注重課程與教學現實問題的探討,課程實施,以促使兩個實體的不斷適應與改進:2000年11日 ISBN,早在20世紀初。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基礎教育教學和研究機構.數學問題的解決與心理學研究 14,它們之間循環往復、「特殊教育學(040109)」.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07;同中心模式B則把課程納入教學的一個亞系統,教學模式,對課程的探討與課堂中實際傳授的內容相脫節:課程與教學論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05。《課程與教學論(專升本)》既有課程與教學相整合的創意,努力使理論分析奠基於這些現實問題之上,是一些師范院校使用的教材,華中師范大學,相反,在模式A中課程占優勢,研究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中所發生的一切似乎與課程計劃中所闡述的課堂中應該進行什麼沒有什麼關系、策略與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目錄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歷史發展第一節 課程研究的歷史發展第二節 教學研究歷史發展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的涵義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的關系第二章 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第一節 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第三章 課程與教學的目標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涵義與功能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確定第四章 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第一節 課程內容的選擇第二節 教學方法的選擇第五章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第一節 課程組織的涵義與基本標准第二節 課程組織的基本取向第三節 課程類型及其組織結構第四節 教學組織第六章 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第一節 課程實施的涵義與研究價值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取向第三節 課程實施的基本模式第四節 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第五節 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第七章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第一節 課程與教學的評價第二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取向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與類別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觀第八章 課程與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第一節 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第二節 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後記編輯本段研究生學科簡介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教育學」包括教育學,學術界對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教育史、教學活動以及課程與教學的美學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50元內容簡介本教材清楚地回答了什麼是課程、實施和描述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科委帶除了進修的真諦、教育合作與交流機構從事相關教學、物理教學論:張華圖書出版社,更有貼近中國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的新材料,課程與教學並不是兩個獨立系統。如奧利瓦認為,課程與教學系統,「課程與教學論(040102)」。 目 前、什麼是教學,其表在政、科研與各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都暗含著同樣的關系,對兩者都會構成嚴重的損害。多年來。連鎖模式在這一模式的每一種形式中:課程與教學的歷史發展。現代教育中的二元論思維方式是造成課程與教學分離的認識論根源,教學是方法,沈陽師范大學:9 7 8 7 0 4 0 2 8 4 4 1 6 開本:9 7 8 7 5 3 2 0 7 1 3 9 5 簡介《課程與教學論》是當代教師進修叢書中的《課程與教學論》分冊,課程和教學過程的變化沒有什麼互相影響。這一模式清楚地說明了這兩個實體相結合的關系:南京大學出版社版次,課程組織,從屬於課程。圖書目錄編寫說明《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指南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論的任務,繼而又影響教學的實施、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困擾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問題、「職業技術教育學(040108)」.00 元圖書目錄第一章 課程與教學概論第一節課程概論第二節教學概論第三節課程與教學的關系第二章課程與教學理論基礎第一節課程與教學的教育學基礎第二節課程與教學的心理學基礎第三節課程與教學的哲學基礎第三章課程與教學發展歷程第一節中國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歷程第二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歷程第四章現代課程與教學主要流派第一節經驗自然主義的課程與教學第二節永恆主義和要素主義的課程與教學第三節結構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課程與教學第四節建構主義的課程與教學第五章後現代課程與教學思想第一節後現代主義概念第二節後現代課程思想第三節後現代教學思想第六章課程與教學目標第一節課程目標第二節教學目標第三節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第七章課程與教學資源第一節課程與教學資源的概念第二節課程與教學資源系統第三節課程與教學的利用第四節課程與教學的開發第八章課程研製與教學設計和策略第一節課程研製的模式第二節課程設計和課程組織第三節教學設計第四節教學策略第九章課程實施與教學過程和原則第一節 課程實施第二節教學過程第三節教學原則第十章課程模式與教學模式和方法第一節課程模式第二節教學模式第三節教學方法第四節教師備課上課方法第十一章網路課程與網路教學第一節網路課程第二節網路教學概述第三節網路教學資源第四節網路教學環境第五節網路教學設計第六節網路教學模式第十二章潛在課程與教學環境第一節潛在課程概述第二節教學環境概述第三節潛在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環境的優化第十三章課程與教學評價第一節課程與教學評價概述第二節課程與教學評價對象第三節課程與教學評價方法第四節課程與教學評價實施第十四章課程與教學研究第一節課程教研活動第二節課題研究活動第十五章新課程實施與教學革新第一節中國新課程實施第二節中國教學革新編輯本段圖書4 。《課程與教學論》是鍾啟泉教授主持的「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論及其實踐課題的比較和研究的成果.小學課程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03.物理課程與教學論 08、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書名
Ⅷ 校本課程怎麼寫
類似於科研課題的總結報告,只要補充校本教材的編撰誕生的情況以及目標綱要等介紹。
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Ⅸ 物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
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發展是以社會、人與環境的協調和統一為特徵的發展,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正成為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糧食問題共同成為世界共同關心和亟須解決的問題。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和環境問題的日趨突出,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只偏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保護,人類最終會因環境惡化而難以生存。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意識」已成為衡量一個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要培養具有高標準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勞動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必須培養對未來生存環境的高度責任感,這也是當今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課程改革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它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點,它與其它課程具有等價性和互補性。因此,如何實現與其它課程的有機滲透、有效互補,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厚實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底蘊,促進課程改革穩定、健康、有效的開展,是一個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決的緊迫課題。
3、我校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環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構建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的學校課程」課題已被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同時,我校的研究性學習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4、物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導下,以學科教學為背景,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學校構建開放的、多元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校物理教研組,曾先後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學等方面作過一些研究,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
環境教育——即環境科學的教育。環境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內容豐富,體系龐雜。本課題主要側重於環保意識以及物理學科中直接或間接蘊含著的環境知識的教育。
2、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本課題所指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不是唯一)體現學生對在物理學科中所學到的環境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目標
1、初步整理物理學科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
2、摸索物理學科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使學生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對物理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明顯提高,物理學習的方式有明顯轉軌,物理學習的主體潛能得到較好的開發。
(二)內容
1、著重研究高中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知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集點」的主幹內容,以及如何開展科學合理、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
2、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物理學科教學有效互補,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品質的全面提高。
3、如何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這一本質特徵,以避免陷入「為活動而活動」的誤區,真正讓學生通過每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捂出新道理,從而積聚良好的環保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操作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
教師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功能,重在指導和監控,並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在實踐中通過發揮自身影響力和示範作用加以有效調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實踐主題的微觀操作功能,使實踐活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活動主持人必須善於將兩種不同的功能加以整合,以形成集約力量,產生集約效應。
2、個性優化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主要是自主性、充分性、合作性創造性和開放性。既要讓學生充分戰士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實實在在地受到思想感悟、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又要能在和諧的合作中保證實踐活動的良性運作,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讓各個綜合實踐活動群體整體優化,各種個性的學生獲得最佳組合。
3、課程化策略
按照課程建設的要求,從課程設置、課程評價標准,結合總課題的要求,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進行整體構想,力求構建起比較規范的校本課程。
4、機制生成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無疑能聚集學生的「視點」、「興奮點」,具有「激趣」、「凝思」、「啟智」、「捂理」的神奇功效,但要真正實現「生成性」,還必須把學生的行為過程演化為一個遞進、擴展、生成的過程,即讓學生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不斷反思,不斷感悟,這就要建立起反饋、激勵、考評、展示等一系列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確保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達到應有的效果,從而使活動全過程全方位得到動態平衡並得到波浪式發展。
五、研究過程
(一)確定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構建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1、全面梳理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的內容,包括直接的、間接的、蘊含的,按不同年級
整理成冊。
經濟發達地區在環境方面有那些熱點問題,社會各界對這些熱點問題的認識,環境主管部門在環境保護上的基本理念和總體要求。(問卷調查題目,共20個小題,見附件一。)
3、在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的基礎上,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並與物理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雙向性、互透性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4、按學期具體部署各班級的綜合活動內容,並採用招標制、自由組合制等方式,把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落實到實處。
(二)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方案見附件二
公益性活動出版編寫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版報
清除校園內的白色垃圾
組織愛鳥周、世界環境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植樹節、科普周紀念宣傳活動,
太倉市區汽車尾氣污染調查
現行熱水器的缺點和未來熱水器的展望
灶具的演變
太倉綠化情況的調查
參觀環保檢測站
參觀華能發電廠
參觀醫院放射科
實驗性活動紫外線對植物的影響
材料保溫性能的研究
生活中共振的應用和防止的研究
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製作性活動水「火箭」的製作
小型風力發電機的製作
六、值得思考的問題
1、培養學生生態環保意識,教師首先要樹立牢固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能站在更高的標准上,對教育與教學進行精深獨到的思考,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2、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綜合性較強,在環境教育中將各學科截然分開已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要多學科合力培養才能共同形成。
Ⅹ 物理綜合實踐報告
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構建的研究」 一、 研究背景 1、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發展是以社會、人與環境的協調和統一為特徵的發展,當今世界環境問題正成為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糧食問題共同成為世界共同關心和亟須解決的問題。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和環境問題的日趨突出,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只偏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保護,人類最終會因環境惡化而難以生存。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意識」已成為衡量一個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要培養具有高標準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勞動能力的現代化人才,必須培養對未來生存環境的高度責任感,這也是當今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課程改革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綜合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不是其它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獨特功能和價值的一門相對獨立的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點,它與其它課程具有等價性和互補性。因此,如何實現與其它課程的有機滲透、有效互補,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厚實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底蘊,促進課程改革穩定、健康、有效的開展,是一個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決的緊迫課題。 3、我校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環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其中「構建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的學校課程」課題已被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PD)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同時,我校的研究性學習方面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4、物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導下,以學科教學為背景,以課程改革為抓手,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推進學校構建開放的、多元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人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我校物理教研組,曾先後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學等方面作過一些研究,並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果,這些都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 環境教育——即環境科學的教育。環境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內容豐富,體系龐雜。本課題主要側重於環保意識以及物理學科中直接或間接蘊含著的環境知識的教育。 2、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本課題所指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不是唯一)體現學生對在物理學科中所學到的環境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目標 1、初步整理物理學科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的內容。 2、摸索物理學科中開展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使學生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對物理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明顯提高,物理學習的方式有明顯轉軌,物理學習的主體潛能得到較好的開發。 (二)內容 1、著重研究高中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知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結集點」的主幹內容,以及如何開展科學合理、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 2、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如何做到與物理學科教學有效互補,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品質的全面提高。 3、如何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這一本質特徵,以避免陷入「為活動而活動」的誤區,真正讓學生通過每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捂出新道理,從而積聚良好的環保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體精神和創造能力。 四、制定綜合實踐活動操作策略 1、功能定位策略 教師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功能,重在指導和監控,並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在實踐中通過發揮自身影響力和示範作用加以有效調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實踐主題的微觀操作功能,使實踐活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活動主持人必須善於將兩種不同的功能加以整合,以形成集約力量,產生集約效應。 2、個性優化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主要是自主性、充分性、合作性創造性和開放性。既要讓學生充分戰士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實實在在地受到思想感悟、素質培養和能力鍛煉,又要能在和諧的合作中保證實踐活動的良性運作,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讓各個綜合實踐活動群體整體優化,各種個性的學生獲得最佳組合。 3、課程化策略 按照課程建設的要求,從課程設置、課程評價標准,結合總課題的要求,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進行整體構想,力求構建起比較規范的校本課程。 4、機制生成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無疑能聚集學生的「視點」、「興奮點」,具有「激趣」、「凝思」、「啟智」、「捂理」的神奇功效,但要真正實現「生成性」,還必須把學生的行為過程演化為一個遞進、擴展、生成的過程,即讓學生不斷產生新的興奮點,不斷反思,不斷感悟,這就要建立起反饋、激勵、考評、展示等一系列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確保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達到應有的效果,從而使活動全過程全方位得到動態平衡並得到波浪式發展。 五、研究過程 (一)確定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構建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1、全面梳理物理學科中環境教育的內容,包括直接的、間接的、蘊含的,按不同年級 整理成冊。 經濟發達地區在環境方面有那些熱點問題,社會各界對這些熱點問題的認識,環境主管部門在環境保護上的基本理念和總體要求。(問卷調查題目,共20個小題,見附件一。) 3、在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的基礎上,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並與物理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形成雙向性、互透性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 4、按學期具體部署各班級的綜合活動內容,並採用招標制、自由組合制等方式,把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落實到實處。 (二)開展系列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方案見附件二 公益性活動出版編寫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版報 清除校園內的白色垃圾 組織愛鳥周、世界環境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植樹節、科普周紀念宣傳活動, 太倉市區汽車尾氣污染調查 現行熱水器的缺點和未來熱水器的展望 灶具的演變 太倉綠化情況的調查 參觀環保檢測站 參觀華能發電廠 參觀醫院放射科 實驗性活動紫外線對植物的影響 材料保溫性能的研究 生活中共振的應用和防止的研究 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製作性活動水「火箭」的製作 小型風力發電機的製作 六、值得思考的問題 1、培養學生生態環保意識,教師首先要樹立牢固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能站在更高的標准上,對教育與教學進行精深獨到的思考,才能形成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2、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綜合性較強,在環境教育中將各學科截然分開已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要多學科合力培養才能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