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課程教學評價
1.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含義
一、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基本概念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
1.教學評價的含義
教學評價是指有系統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參照預定的數學目標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2.教學評價包含的工作
(1)教學評價必須對成績測驗數據所表明的教學成效作出確切的診斷;
(2)教學評價必須對教學的成敗原因進行分析。並對今後教學工作的改進方向作出明確的規定。
3.教學評價的目的
對課程、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培養方案作出決策。
4.教學評價包括的步驟
教學評價是一種系統化的持續的過程。包括確定評估目標、搜集有關的資料、描述並分析資料、形成價值判斷以及做出決定等步驟。
(二)教學測量與測驗
1.測量的含義
測量主要是一種收集資料數據的過程,是根據某種標准
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結果確定為一種量
值,以表示學生對所測問題了解的多少。
2測驗的含義
測驗是測量一個行為樣本的系統程序,即通過觀察少數
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或現象來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徵。
3.教學測量的含義
教學測量就是藉助於學業測驗來對教學成效進行定量考核的一種方法。
(三)教學評價與測驗測量的關系
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測量和測驗是對學習結果的客觀描述,而教學評價則是對客觀結果的主觀判斷與解釋。以了解結果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教學評價這種主觀判斷和解釋必須以客觀描述為基礎,測量與測驗所得到的結果,只有通過教學評價,才能判斷這種客觀描述的實際意義。
2. 研究教學評價與測量的方法有什麼意義
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育科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學科之一。這是因為,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理論不僅在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等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才選拔與評價過程中也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了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地位之現狀,對學習教育測量與評價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
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在教育科學體系中,有許多已經形成研究對象相對明確、研究內容相對獨立、研究成果已相對完整的學科分支。這些學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心理學、 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 教育評價學、 教育管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設計、教育技術學、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生態學等。在課程設置與學科建設中,教育測量與評價既可看成是教育測量學與教育評價學內容的整合並側重於教育測量的一門綜合性教育課程,又可以看成是一個兼容了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甚至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在內容的學科群。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科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學體系中帶有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徵的應用性學科,是人們依據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規律來指導教育實踐通常所依賴的技藝與方法,它對體現教育科學學科的價值在許多方面起著「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綜觀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理論研究已成為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進展。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等課程得到恢復和一定的重視。 為了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我國有關部門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了解國外的科學發展動態,翻譯與編寫了一些教科書,以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迫切需要。與此時,在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內一批教學與科研人員大力開展考試學、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教育統計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成立了全國性的教育統計與測量、心理測驗、教育評價、考試學、人才測評等學術團體;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建立有關考試機構;創辦多種期刊雜志, 如《中國考試》、《中國高校招生考試》、 《考試、目標、評價》、 《考試研究》、《教育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教育督導與評估》、《教育統計與測驗》、《考試報》、《自學考試雜志》等;促進我國教育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資格證書考試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發展,體現了「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應用領域。
然而,從我國教育科學學科專業建設、學位點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說,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我國教育實踐的需要。許多人對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在教育學科分類和有關學位專業目錄中,找不到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的名稱。這與國外的情況很不一致,值得人們深思。
二、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所謂系統,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輸入和輸出的、且具有反饋功能的有秩序的整體結構。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方案、課程、教材、教學訓練、考試評價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們期待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某種變化,但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方案、課程、教學都同樣有效地改變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會按同樣的方式發生變化或有同樣的變化程度。因此,當我們根據教育目標和計劃, 把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因素(輸入條件)作用於學生身上後,需參照教育目標和計劃,對教育效果(輸出)及其輸入條件的妥當性予以測量評估、價值分析和判斷。然後,把這一測量與評價過程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學習者以及有關教育決策者,以便改進教育的策略與方案,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見,在教育系統運轉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輸出)要進行測量與評價外,還要針對影響教育效果的諸因素(輸入)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對實現教育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改革作為突破口
學校教育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教育考試和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俗話說,考試是根指揮棒,就是這個意思。在世界教育發展史與教育改革行動中,因考試指揮不當使教育教 學走上不健康之路繼而引發教育改革運動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紀初的英國在建立了「11歲」考試制度後,競爭異常激烈,導致英國的小學教育為考而學,內容窄化,「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當局還根據「11歲」考試成績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擔憂和指責,同時也引發許多教育論爭及其後的教育改革行動。到20世紀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國國家課程改革」 計劃的實施與推廣。類似地,20世紀初期澳大利亞國家的學校中考試之風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學期考」等正規考試次數頻繁,學校根據考試成績作出關於學生升留級或獎勵的決策;有關教育當局則根據各校各科的考試成績,給學校和教師發獎金,甚至以明確的技術標准把考試分數同教師的薪金聯系起來定量發放。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與學校的工作積極性,但也導致「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也引發了澳大利亞政府當局對基礎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也有類似的經歷。而我們中國本來就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重視考試本來就是無可厚非。「因為,作為一種手段來說,我國的考試,確實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孫中山是山語)。「但由於考試特別是像高考這樣的關鍵性考試具有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升學競爭激烈、教育觀念落後的情況下,」應試教育「傾向就會出現,教育就會偏離正確軌道,這對培養跨世紀人才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來講,顯然是不利的。正是在這種教育與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並且啟動了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改革、教與學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等統整起來。
總之,從英國國家考試制度及其課程改革、澳大利亞國家考試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國的教育測量運動及」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與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還有我國解放以來考試制度改革來看,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不僅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有時還作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體制改革或政治運動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常常處於突出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更加科學化
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化和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1999年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多處講到考試、評估、 評價等改革問題。例如,針對高等教育,該決定中指出,要」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監督和辦學質量檢查,逐步形成對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的社會監督機制以及評價體系,完善高等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機制。「再如,針對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該決定的第13條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中小學實施 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種選擇的、更加科學和公正的高等學校招生選拔制度……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採取多種形式改革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辦法,改革高中會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標准。鼓勵社會各界、 家長和學生以適當方式參與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可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加快考試制度、考試方法、考試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由於基礎教育 在整 個教育結構和提高國民素質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礎教育課程及其考試評價改革尤加緊迫。如同2001年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所強調的那樣:」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必須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並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予以保障。「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6月7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具體的目標。其具體目標用」六個改變「加以表述,其中第五個」改變「指的是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此外,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第14條中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水平。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還提出要」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等一系列要求。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喚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這些重要文件,是指導我們搞好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們開展教育測量與評價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四、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一)正確評價學生的發展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測量與評價對於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書育人過程中,教師需要作出一系列決策和判斷,需要對學生的性向、能傾、成就、態度、興趣、潛能及發展等進行較全面的了解,這就需要採用教育測量與評價多種方法,以彌補教師非正式觀察之不足。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技術手段不再是唯一的書面考試,而是涉及到測量與非測量的一整套評價技術。測量與評價的內容,不再是應該牢記和不該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涉及更廣泛的教育目標。既然學生的發展是生動活潑、多樣性的,那麼,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及其結論也應當是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個別化的;測量與評價的目的,不再局限於給學生分等級排名次,而是對學生的發展和潛能進行系統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指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確立信心,認識自己的相對優勢與弱勢,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測量與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不僅僅是為了選拔適合精英教育的學生。因此,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思想方法對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知識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修養;評價學生的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有關技術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
(二)國外教師教育普遍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類課程
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雖然教師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對所有想當教師的學生至少要學習十門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這一點卻是相同的。教育理論課程的學分比重,約占總學分的15~25%之間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等類型的課程。我國教師教育進入轉型期。教師專業化是國際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為了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優秀教師, 教師教育模式、 課程設置、教育理念等都要進行改革。,包括要適當加大教育理論課程的比重,要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之類具有教育專業性、教育技術性的課程。這是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也是實現教師教育目標的必要措施。
在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的師范學生都要學習教育統計與測驗。後來由於戰爭和國際政治斗爭等因素影響,師范院校停止開設這類課程。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內才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數專業中恢復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課程。而教育評價的課程則更落後,不但教材建設不盡人意,而且到目前為止許多學校還只列為選修課,甚至沒開設。與國外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課程結構中不僅教育理論課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與心理系等少數專業外,絕大多數師范專業的學生沒有學習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不符合國際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也不利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因此,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不過,在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則不一樣。台灣地區的教師教育在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大陸有所差異。他們在教師教育過程中重視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教育理論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25 %左右。目前,台灣地區也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比如, 對小學和初中階段,他們准備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計劃。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理論,把課程內容改革、教與學方式改革、考試評價改革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三個支撐點,並把多元評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活動有機地加以統整。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3. 結合學習《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收獲和體會,請寫一個不少於1000字的課程總結。
劉老師,你莫嫩個鑽牛角尖嘛、。、、、
4. 簡述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
簡述數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系
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是每一位有責任心和事業心的數學教師的神聖使命。推動中國數學教育實踐的良性發展,提高中國數學教育的質量,是每一位中國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匹夫之責。
數學教育是數學的教育,數學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數學素養。20世紀後半葉及21世紀初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大、中、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數學課程改革需要不斷應對時代的挑戰。將一些現代數學的內容以及思想方法(譬如,微積分、向量、演算法、編碼、統計、群等)引進中學數學課程,已是大勢所趨。相比以往,正在實施中的數學新課程,內容變化較大,許多選修課的內容甚至連教師都沒有學過。現在的課程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難以全面掌握、深刻理解,使得廣大的中學數學教師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
教師是一個專門的職業,作為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需要有良好的數學教育素養。面對時代的要求,面對新的教學理論、教育技術,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減輕學生過重的數學學習負擔,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長遠發展,這些都需要教師對數學教育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與研究。
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學教育類課程與教材建設正在進行之中。近年來的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學教育研究會特別將「數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以及「研究生培養」作為重點專題來研究。
5. 《教學測量與評價》課程,簡述現代學生評價制度的基本特徵
1、學生評價的功能重點逐步從總結性功能向形成性功能轉移
2、評價內容專從對學生的認識評價擴展屬為對學生全面、綜合的評價。
3、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由被動等待評價向主動參與評價發展。
4、學生評價從關注結果向重視過程發展。
5、在評價方法上,從僅強調測驗分數向評價方法的立體、綜合、多層次、全方位發展。
6、評價主體上,從單一主題向多主題轉變。
6. 什麼是教育測量什麼是教育評價
教育測量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許多問題的數量化測定。它主要用於對學生精神特性的測定。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的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
教育測量的特點:
1、教育測量一般是間接測量
2、教育測量的度量單位是相對的
3、教育測量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的
4、教育測量的對象是復雜的
教育測量的功能:
1、教育測量是改進教學的良好工具
2、教育測量是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
3、教育測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育測量的要素:
1、單位
2、參照系
3、量表
廣義的教育測量:教育測量是根據測量學的原理,運用測量學的有關方法,對教育現象及其屬性進行量化研究的過程。
教育評價的特點:
1. 評價目的轉變。早期的教育評價主要為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現代教育評價的目的則更注重「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即由重視鑒定轉向更加重視改進教與學,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目標;
2. 評價對象的擴展。早期教育評價對象主要是教學領域,集中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評定上,以此為基礎對教學計劃和課程編制的優劣得失作出判斷,現代教育評價的對象擴展到了所有教育領域,宏觀和微觀教育活動的一切方面皆可作為評價對象;
3. 評價結果形式的革新。早期教育評價既重視以數量的形式表示評價結果,也重視用語言描述的形式表示評價結果,還重視以數量和描述相結合的形式表示評價結果;
4. 強調評價對象的參與。早期教育評價把評價對象看作只是被動地接受評價,現代教育評價則把評價對象看作是評價的主體,強調評價對象自我評價的重要性,並引導評價對象參與從指定評價方案到取得評價結果的全過程上,強調評價對象對評價結果的認同。
教育評價功能
導向功能
教育評價提供了衡量教育過程或結果好壞的標准,自然它對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具有一種導向或指導作用。它就像一根「指揮棒」一樣支配著或引導著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各個環節,包括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與方法的選擇、教育過程的展開等。
診斷功能
評價作為一種反饋——矯正系統,它能夠幫助教師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缺陷與問題,能夠幫助教師弄清、查明影響教育效果的各種因素,從而為教師適當處置學生、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依據。因此,良好的教育評價能為學校或教師的決策提供診斷性的咨詢服務。
鑒定功能
這是所講的鑒定功能,主要是指通過教育評價提供的證據,對學生的學校成績或教師的工作業績做出相應的評定,為學校決定學生升留級、高一級學校選定教師是否得到聘用、晉級、獎勵等地基本依據。
育人功能
良好的教育評價既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能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對學生而言,評價可以督促學生復習、鞏固已學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組織或在加工,提高已有知識經驗的可分辨性、可利用性、清晰性。對教師而言,評價可以幫助教師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促進教師在專業上不斷成長與進步。
7. 教育測量與評價功在學校教學考試起到了什麼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所謂系統,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輸入和輸出的、且回具有反饋功能的有秩序的整體答結構。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方案、課程、教材、教學訓練、考試評價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們期待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某種變化,但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方案、課程、教學都同樣有效地改變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會按同樣的方式發生變化或有同樣的變化程度。因此,當我們根據教育目標和計劃,把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因素(輸入條件)作用於學生身上後,需參照教育目標和計劃,對教育效果(輸出)及其輸入條件的妥當性予以測量評估、價值分析和判斷。然後,把這一測量與評價過程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學習者以及有關教育決策者,以便改進教育的策略與方案,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見,在教育系統運轉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輸出)要進行測量與評價外,還要針對影響教育效果的諸因素(輸入)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對實現教育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8. 教學與測量評價課 什麼是信度如何提高測量信度
去網路看看吧內。容
http://ke..com/view/363144.htm
9. 怎樣有效開展基於課程的教學與評價
首先,需要掌握評價基於教學目標評價(考試)的標准體系。它包括效度、信度、區分度、自洽性、可推廣性、穩定性及教育性7個指標。從題目的層面看,這個標准體系的主要指標是效度、信度、區分度及教育性;從整卷的層面看,這個標准體系的主要指標是自洽性、可推廣性、穩定性及教育性。當然,單個題目的質量是形成整卷質量的必要條件。
其次,需要掌握依據標准設計評價方案的具體方法。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情況,可以劃分為過程性的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與總結性的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適合於對不同情形下的教學質量達成情況監控用。對日常教學質量的監控需要過程性的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它要求掌握以下兩類基於標準的評價設計:
其一,掌握以單元教學或完整教學過程為基本單位的課時教學目標為標准,設計作業(考試)的具體方法。具體包括開發試題與評分標准(量規)和確定具體的題目組合。具體可借鑒SOLO分類的做法,設計五個層次的可計量的教學目標任務來實現這類設計;
其二,掌握以學期教學為基本單位的學期目標為標准,設計試卷的具體方法。具體包括掌握分析試卷內部各題目的作用方式,分解學期目標的策略,及試卷所確定的學期目標的技術。
課堂教學是 活動的教學,是教師依據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交流、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並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那麼,教師就必須具有效率意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實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四點入手。 一、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至關重要,只有感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去學。八年級物理是學生剛接觸的一門新學科,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科不理解,不喜歡,覺得難,沒有興趣,不好學。這時,教師要採取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關愛學生,動之以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課堂上要建立好師生關系,以真情去感動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願意跟老師交心,樂意聽老師講課。從而對老師教的學科感興趣。 2.利用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好奇心是興趣愛好的原動力。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抓住學生好奇心這種心理特徵,變好奇心為興趣,進而轉化為求知慾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講中外科學家的故事,介紹自然界中各種奇異的現象,做些有趣的科學實驗。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並找出主要原因。可見教學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的科學的診斷。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調節作用
評價發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揮的調節作用。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徵答、觀察提問、作業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要要求
1、 明確多次評價的目的和評價對象,以解決評價的方向性問題。
2、 明確每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具體目標。
3、 明確為評價而准備的條件。
4、 對評價資料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
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准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後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並為後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範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准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根據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准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更加強調學生的自評。
其次,在評價功能上,更加註重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再次,在評價類型上,更加重視實施形成性評價。
最後,在評價方法上,更多採用相對評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