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課程與教學的哲學基礎
A. 課程與教學論和教育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專業性質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2、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
二、課程基礎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一些部屬和省屬師范院校都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少數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數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化學教學論等三級學科)」。
2、教育學: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三、培養目標不同
1、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與教學論需要系統學習。課程與教學是老師的基本工作,系統學習是掌握學習學科知識的技術和基本途徑,學好課程與教學論將幫助你在今後更好地勝任小學教育工作。
2、教育學: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深入研究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等。
B. 請問教育學里的課程與教學論能否調到哲學類
不能跨專業調劑,頂多可以近專業調劑,而且還要相當硬的關系,祝你好運!
C.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含義是什麼
《課程與抄教學》是以研究基礎襲教育課程與教學問題為目的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一門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是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通過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習,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確認識和解釋小學各種課程與教學現象,掌握課程與教學的相關技能,了解國內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發展和現狀,初步學會分析課程與教學的現實問題,為從事小學教學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能從中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教學的基本要求編輯
⒈緊密聯系中小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從分析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現象入手,認識小學課程與教學活動本質與教育規律。
⒉堅持教學的開放性與生成性。要引導學生關注相關研究成果與動態,注意通過研討交流豐富教學內容。
⒊從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實現教學價值。
⒋在學習方式上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教學方法與重點、難點編輯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相結合。
重點和難點:
課程與教學目標、課程與教學過程、過程教學活動、教學環境、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策略。
希望能幫到你,求採納
D. 新課改理念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內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態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繫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標准」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准」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於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於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於接受學習).
25、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並重:過程評價主要在於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別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E. 古代中國課程與教學的特點是什麼
你是說過去人上課的特點嗎?我認為
1、與其說「讀書」,還不如說是「背書」。專因為授課屬內容完全是以背誦為主。
2、隋代以後,學子們以科舉為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明朝創八股取士以來,學子們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由此他們基本是死讀書、讀四書
3、重文輕武、重文輕理,甚至完全不教授自然科學
4、自程朱理學創建,學子們更是被活活洗腦
5、學生自由發揮的餘地很小;老師相當嚴厲,不會背就用戒尺打。
6、明朝以後,授書范圍越小,只限於四書五經之內
F. 如何將課程與教學論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
具體到華師大,我不知道情況怎麼樣,但就西南師范大學的情況我可以講講,你可以做個參考。
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研究方向是致力於課程、教學理論、教師、課堂、學習問題及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是三個方向內容,即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學科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而學科教育專業的研究是突出以學科為基礎的實踐研究,切實推進我國學科課程與教學改革;通過學科課程統整研究,帶動綜合理科與社會科課程與教材的開發;通過學科教學行動與實驗研究,切實推動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學科與課程與教學論的融合,實現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創新。
也就是學科教育專業,更傾向於實踐;而課程教學論,則比較注重理論啦(比如說什麼教學方法,建構主義之類)。(說實在的,兩個差別不是特別大)
G. 中國大學中早期開設的中國哲學課程有哪些
王夫之(船山)是中國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是當時出現的早期啟蒙思潮中的傑回出代表,也是答中國傳統哲學全面的繼承者和總結者。他的一生艱苦卓絕,在明清革鼎之時,懷抱「劉越石之孤忠」,始終堅持反清的立場,探尋著民族復興之路;繼承「張橫渠之正學」,對程朱陸王和佛道兩家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批判。本課程從王夫之與中國早期啟蒙的關系、理氣實有論、理欲合性論、成身成性論、義利價值論和民族愛國論等方面闡述他的思想內容,揭示其中包含的啟蒙因素,論證其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其思想的現代價值。
H. 教學的哲學基礎與課程的哲學基礎的區別和聯系
哲學基礎包括哪幾門課
1 0001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趙家祥 經濟科學回出版社 1999年版
2 0002 鄧小答平理論概論 3 鄧小平理論概論 錢淦榮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9年版
3 0003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 2 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 鞏獻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主要談談西方哲學史和現代西方哲學這兩科的教材.
西方哲學史我讀過四種教材.
一是南開大學出的〈歐洲哲學史》,冒從虎主編,上下冊.這套教材是年代編寫的,我覺得明顯地顯得陳舊,帶有很重的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套書的好處在於通俗易懂,而且對於哲學家的主要思想、主要概念都解說得比較清楚.我第一次讀哲學史就是讀的這套,我覺得這套書作為入門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還是覺得這套書有很多不足.書中的康德哲學部分,顯得較為薄弱,可能受當時學術研究條件限制,其康德哲學主要根據《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來講的,很多問題都沒有講到,而且我認為有些地方有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