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數學校本課程開發
⑴ 「如何進行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詳細
常州市北環中學 鄒浩芳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得到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越來越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並熟練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發展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在「情感與態度」(包括行為習慣、心理品質等)方面得到發展。簡單地說,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識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態度、價值觀)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我們教數學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一些數學知識、掌握一些數學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養成一定習慣,形成一定觀點。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用數學的精神追求理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筆者本著對數學教育事業無比熱愛的態度,本著對當今數學教育現狀的無限擔憂,通過幾年的思考,於2005 年在《成才導報·江蘇教育周刊》發表了一篇名為《芻議數學教育的課程設置》的文章,該文主要闡述了當今數學教育以及正在實施的課程改革主要還是停留教學層面上,還未正真上升到數學教育的高度;主要還是停留在數學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還未正真著眼於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上。該文將數學教育課程分為科學數學、藝術數學和計算機數學三大類,並且簡要的闡述了每一類中應該包含那些數學內容以及需要通過那些途徑來實現這些目標。 正是由於新課程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課程的評價標准還沒有發生革命性的改變,因此需要我們這些從事數學教育、教學一線教師不斷的「上下求索」,對於我們來說,及時的開發出一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文化)、完善學生的數學人格(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頭腦分析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用數學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課程是當務之急,也是實現從數學教學向數學教育轉變的一條必經之路。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建設肩負著真正實現數學素質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是真正實現數學教學向數學教育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 我們在開發校本課程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以上幾個要求,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可持續發展考慮。因此我們為《初中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進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發興趣、拓展視野和教材補充進行研究為我們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數學文化中的教育功能為我們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完善學生的數學人格為我們的核心宗旨。 在確定了課程開發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後,就要進行本課程基本框架的 構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在現狀下,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經過我們反復的思考和研究,同時邀請專家親臨指點,最終我們確定本課程的基本框架,本課程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所有的過程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活動展開的,真正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程共分為六個章節,分別是:《古老的數學》,《好玩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智慧的數學》,《先進的數學》和《美麗的數學》。 在《古老的數學》一章中,並不是把數學史作為一門研究數學的起源、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而是根據現代心理學發現的一個體現數學史的認知功能的「遺傳法則」。從數學一次又一次的飛躍中尋找數學發現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體會數學家們為尋找這些知識的付出的艱辛。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本質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為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的教材,讓學生體會「只有付出努力才會獲得成功的人生道理」,「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數學精神」。 在《好玩的數學》一章中,利用心理學中「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的規律,以一系列數學游戲為載體,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枯燥」的代名詞,真正的數學其實可以是樂趣無窮的,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這種興趣作為他以後學習數學的動力和源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自己愛玩的游戲原來與數學緊密相連,從而為學生學好數學培養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鞏固看似乏味的知識,讓學生的學科知識在游戲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在《有用的數學》一章中,根據《數學課程標准》: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設計了很多貼近學生、符合實際、利用學生現有知識能夠解決的生活實例。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些在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數學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學生通過對這些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夠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什麼是數學,知道學習和學好數學是很有用的,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在驅動力。 在《智慧的數學》一章中,通過穿插一些有趣的數學小故事,以改變人們認為科學研究枯燥無味的看法。本章內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數學問題、經典的數學問題、奇怪的數學問題。通過對「有趣的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對數學中的存在的智慧產生強烈的好奇與追求,從而激發學生天生的求知慾;通過對「經典的數學問題」的研究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學會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通過對「奇怪的數學問題」的研究,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先進的數學》一章中,主要學習和研究數學軟體「幾何畫板」的使用方法。通過對幾何畫板軟體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改變學生「數學枯燥論」和「數學無用論」的觀點;可以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另外,通過對幾何畫板軟體的學習,可為學生學習其他計算機軟體打下了一個結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電腦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數學教育上的貢獻。 在《美麗的數學》一章中,展示給大家的是數學的美麗無所不在,數學的符號、公式、演算法、圖形、表格、方程、解題思路、解題方法
⑵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南海學校 三區 符永堅 《數學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出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從日常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用數學的思維去加以解決。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數學老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數學活動,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1、把數學和生活中的「材料」溝通 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現實生活中的圖、表、形或實際情境、數量關系有時可作為數學課程資源直接加以利用。教「三角形的認識」,適當的時候,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見過還有哪些事物的形狀是三角形的?」讓學生們把自己頭腦中已存有的三角形物體的表象回憶、表達與交流。或者部分學生也可根據「三角形概念」的特點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紅領巾、三角板、流動紅旗等。2、從報刊雜志上開采數學資源《課標》指出: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廣大教師要充分從中挖掘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選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材料,有時,我們還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重組,加以間接利用。教學完「分數的意義」後,老師在鞏固練習中安排了這樣的習題,請你說一說下列分數所表示的意義。(1)報載:小學生睡眠情況不容樂觀,睡眠不足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2)據報道:我國河流污染的數量佔全國河流總數的83/100。3、把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 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還表現在用數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當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老師根據所出示的撐有斜木的電線桿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它為什麼要設計成三角形的呢?」然後通過拉三角形和長方形木架的操作實驗來突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特徵。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出為什麼木椅搖晃時釘斜木加以固定?為什麼草垛旁撐著木棍就可以防止倒塌等問題。4、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 《課標》指出: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內容的開發者。教學不應是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執行的過程,而是持續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潛能,教師的業務素質、情感道德、工作態度、日常習慣以及一些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是學生的學習資源。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人,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都是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資源。總之,對數學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只要我們能提高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加強對課程資源的深入認識、構建課程資源的內容體系,我們定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取得更大的成績。
⑶ 怎樣科學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上篇:課程專家指導——校本課程開發:觀念與操作
摘要: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由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或規定的課程科目,在分析校內外環境和資源的基礎上,針對特定學生群體自行開發和實施的課程,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殘疾學生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那麼,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主體,特殊教育學校和教師應當怎樣科學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近年來,隨著我國盲、聾、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出台,隨著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化,隨著人們對特殊教育對象特點和需求的認識與研究逐步加深,這一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關注,不少特殊教育學校和教師進行了積極探索,本刊曾陸續刊登了相關報道和各類研究文章。不久前,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在江蘇常州召開了全國聾校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本刊派員全程參加了研討活動,並在會議交流討論的基礎上,特邀部分與會專家和基層特殊教育學校代表撰文,就如何科學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本期「觀點」選刊其中部分文章。今後,我們還將在本刊各欄目中繼續就此話題展開進一步研討,歡迎全國盲、聾、培智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和特殊教育研究者繼續關注,並參與特殊教育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及其研究,努力讓課程改革之光真正照亮殘疾學生的一生。
⑷ 如何開發高中數學校本課程
可以搞些趣味數學的課程,或數學史、數學文化等都可以
⑸ 如何開展校本課程與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基於個性化和體現個性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型課程,也是一門服務於其他學科的工具型課程。
對於學生來講,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能夠滿足資質不一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差異,校本課程的難易程度也要做相應的變化,以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都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對於教師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與專業自主權力為前提條件,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專業個性化的反映。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知識與技術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必須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新能力,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對於學校來講,學生與教師個性化的形成會導致學校個性化的形成,會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課程開發立足於學校的實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宗旨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因。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和校園網的建設,這就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主體的角色還給學生,找回他們在大一統的課程體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沒有條框的束縛,擺脫常規教材的影子,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以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為基礎,既為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規范了整個開發活動,減少開發中的隨意性,增加其科學性。
學生、教師、學校三者相結合,「個性化」與「創新」相聯系,成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方向。
⑹ 如何參與本校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針對國家課程開發,以學校為基地進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實現課程決策民主化。國家在作課程計劃時應該把一部分權力下放給學校,強調學校、地方一級的課程運作,主張學校的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區代表等參與課程的決策。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1)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2)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3)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後,編入《學生選修課目錄與課程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志願選課,選課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才准許開課。在此基礎上,學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後或過程中,寫自己承擔課程的《課程綱要》(教師用的材料)。
(4)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⑺ 作為校長,如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採取什麼措施
為保證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教師創造主動發展的無限空間。根據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及學生實際,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後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員參與,全面展開,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二、課程目標
1、開發目標
①主體性:課程編制以學校為主體,充分體現本校特色。課程編制充分尊重教師意見,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課程的編制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②基礎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每個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③發展性:課程編制應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④全面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的、互補的課程設置來促進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培養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②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可行性原則:從本校教師實際特點和學校資源現狀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制定校本課程。
2、互補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通過校本課程的設計,使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能相互協調地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3、針對性原則:從學校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學校教師的特點出發。課程設置利於形成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和發揮教學的特點。
4、多樣性原則:課程設置從社會多樣化需要出發,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
四、課程結構與內容
1、課程結構設置
我校在2002年開發了《康傑人啟示錄》、《關公文化》、《燦爛的電腦文化》等13本校本課程,並以講座的形式開設了校本課程。我們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下列選題及方向上開發校本課程:
①學生社團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提高其藝術品位,組織如書法、繪畫、器樂、健美操、跆拳道及球類等社團活動小組。
②學科競賽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與信息學奧賽輔導。
③課外延伸類:利用各學科的自編教材和選編教材,拓展學生課外知識。
④學術講座類:利用教師、專家及社會多種教育資源,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⑤校園活動類: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英語周、藝術節、校運會、元旦文藝匯演等,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展示、競爭等綜合素質。
2、課時安排
年級
學期
內容
課時
學分
高一
上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18/18
1+1
下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高二
下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高三
上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3、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按學生興趣選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學習狀況選擇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有所長。
五、課程管理體制
1、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1)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林濤、郭樹立
成 員:解良田、張世溫、潘前進、任向陽、薛馥秀、何華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衛會民、雷佩娟、雷愛萍、連 芳、張國保、焦均龍、景曉波、王鐵鋒、牛乾太、范進成、柴天平、王 華、高清泉、陳張英、喬芙蓉
(2)校本課程實施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樹立、郭林濤
成 員: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順剛、鄧凱、尉惠玲、
楊俊恆、雷愛萍、馮雷傑、郭六雲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由教研處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導處負責校本課程的實施。
2、過程管理
①定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首先分析校內外教育資源;教師的素養、能力、特長、優勢;學生的需求狀況後,再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項目及項目框 架。
②申報:由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經過研究討論後提出開課申請,提交開發方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建議等)
③審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對開發方案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開發,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的相關內容。
④開題:經審核通過後,可編入《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向學生公示校本課程開課計劃,學生自主選擇門類報名。
⑤原型評價: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通常安排在課程試驗前進行,由學科專家負責實施。原型評價的范圍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的呈現形式、課程內容組織、課時安排等諸多要素,目的是評定校本課程的質量,並及時發現和確定需要補充和修訂的內容。
⑥課程實驗:課程試驗由學生擔任被試,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及學科專家擔任評估者,試驗工作在小范圍(一個教學班)內進行。評估者利用各種手段收集有關信息,如課堂觀察、檢查學生作業、座談、提問、問卷調查等方式。
⑦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由任教老師根據課程特點自己選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辦展板、櫥窗或作報告),校本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採用學分制。
3、學生管理
①選修同一課程的學生成立新的班集體,選出班長配合老師管理班級。
②對學生的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平時考勤及考核情況(成果展示、匯報表演、調查報告等)綜合計分,三年必須修滿6學分方能畢業。
③定期進行評教評學,以便及時調整及改進。
④嚴格考勤制度,規范課程管理,對學生的出勤進行公示。
4、教師管理
①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處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②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③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④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⑤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⑥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六、課程實施步驟
1、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目標;
2、建構學校校本課程的框架設想;
3、形成學校校本課程方案;
4、組織實施校本課程開設:
①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對各類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討論評估,教導處確定開設的課程和開設的時間,並安排指導老師。
②組織好教師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任務,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或課程實施計劃並嚴格執行。並由教研處審核備案。
③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該課程的特點,制定方案;加強集體備課,製作教學用具,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
④組織好校本課程開發,積極參省級、市級的課程研究。
⑤組織好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記錄好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先進事跡、榮譽稱號等。
七、課程考核和評估
1、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由教導處負責。
2、學生校本課程成績評定採用學分制,每位學生三年內修滿6個學分才能夠畢業。
3、學分制的管理採用《學分卡》,學生憑卡上課,任課教師負責學分制的執行和落實,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和表現填寫《學分卡》,每學期期末由教導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出勤率未達到規定課時的80%者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4、教導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國家、省級、市級各類各項競賽活動與資格考試中獲獎或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均可獲得獎勵學分,並可免修相應類別的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