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程教學探索
❶ 如何把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學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如何,不僅直接關系現階段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且直接關系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關鍵詞:思政工作;兩課;六心;校園文化;黨團;社團 一、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這對於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育人是學校的根本,學校的基本使命就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永恆的主題,只要大學存在下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學校的基本政治工作之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牽腸掛肚的工作,要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個性各不相同,需要日常開展大量細致的工作。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非常優秀,是一支勤奮敬業、任勞任怨的隊伍,一支能「粗」能「細」、能「文」能「武」的隊伍,為支撐學校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促進一流研究型大學建設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大學生是我國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關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成功,關繫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我們應當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做好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二.加強和改進「兩課」教學 加強和改進「兩課」教學,充分發揮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應該充分發揮好「兩課」的主渠道作用,認真組織實施「兩課」課程設置新方案,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❷ 語文教學怎樣對學生思政教育
大學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著很重要的位置,大學生是專門性的人才,他們不僅要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也要擁有較高的道德水平,來更好地適應社會並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可以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結合在一起,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很好的文化基礎。因為高校語文課可以引導大學生欣賞語言的美好和文學的魅力,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會他們如何尊重和關愛他人。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語文教育中出現了思想政治缺失的現象,這不僅不能讓大學語文充分發揮它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還不利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本文就將對大學語文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缺失進行探析。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和功用
大學語文教育是大學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學語文教育極具人文性,不僅可以用優美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大學語文教育的內容。大學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賞析經典的文學作品來完成人文文化的傳承,並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用來滋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很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這其中也包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關心的內容。其次,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大學語文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己所具備的人文性和審美性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大學語文所包含的的歷史文化知識非常廣泛,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最好的資源之一,非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個人情操。另外大學語文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而且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比較重視語文的實用性即語言交際功能,語文的實用性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思維的活躍性以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對學生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從大學語文的人文性和實用性,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隱性的思想教育功能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為語文教育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和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資源,這些文化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和育人功能,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在這眾多的歷史文化作品中有不少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大學語文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又極具人文性和實踐性,這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以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二、大學語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缺失的表現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大學語文有很多的優勢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高校思想政治的現狀,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並沒有看到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出現了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首先,大學語文教育很難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目前很多的高校不太重視大學語文的課程,有的高校只是把大學語文當成選修課來上甚至是直接取消大學語文的課程,大學語文課程正在被逐漸邊緣化。但是大學語文教育中含有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不重視大學語文教育可能會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性,減少了一條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和整體素質的途徑。所以說對大學語文定位的偏差和忽視是當前大學語文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合的關鍵之所在。其次,許多的大學語文教育課程出現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大學語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礎,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能夠共同促進彼此發展。但是我國很多高校都很難做到這一點,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脫離的,或者只是在形式上進行融合,完全沒有創新意識,貌合神離。很多的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墨守傳統教育的陳規,只是簡單的教授語文基礎知識和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教授學生思想政治,無論是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思想都非常狹窄。這種僵化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很難培養出全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所以說我們要改變這種僵化教育的系統模式把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結合起來,讓大學語文教育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一個絕佳的體驗情感情景,用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來吸引和感動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最後,大學語文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都較為單一,很難發揮大學語文的優勢和功用,同時也不利於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傳統單一的教育方式是灌輸式,即老師講學生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教育方式已經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了,因為這種教學方式會嚴重束縛學生和老師的思想,達不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也得不到提升。同時學生也會產生懶惰的心理,失去自主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最終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煩和排斥的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也會下降,非常不利於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很多高校對大學語文的認識不夠充分,致使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合,甚至出現相互脫離的現象,這跟僵化單一的教學方式是分不開的,我們必須要認識並且克服這些困難,將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結合起來。
三、大學生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方法
了解到大學語文的優勢和大學語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現狀之後,我們要不斷努力積極地尋找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首先,更新大學生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大學生語文教育的側重點不能只放在基礎語言知識的講授上,要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為這樣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助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同時,也要更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即改變以往的以居高臨下的灌輸為主的教育觀念,倡導以引導為主、灌輸為輔的教育觀念,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極具人文性的語文教學中去。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以被動灌輸為主,學生被當成了記憶的工具,強迫學生接受老師所教的內容。在這樣死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走出校門後很容易形成思想和行為的偏差。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其他的學科中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識強加給學生。其次,開創多樣化的大學語文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大學語文教育上要給予充分重視,不能將大學語文當成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來上。大學語文應該多授給學生傳統的文化教育和自豪的民族情懷,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進行大學語文教學的時候要重新設定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及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語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出巨大的功效。但是大學語文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內容很多,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精力和興趣愛好來選擇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獲得最大限度的思想沖擊和改變,讓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達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也可以用寫作文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最後,要不斷挖掘語文教育中所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學語文中有很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勵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功能的文學作品,這些都可以被挖掘出來作為思想教育的內容,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大學語文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和優勢,它的內容豐富,而且又極具人文性和實踐性,這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以我們可以把大學語文教育的優勢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❸ 如何將思政融入語文小學課堂
思政教育融入語文課堂要依託豐富的教材資源。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有抒情感人的故事,有英勇豪邁的章節,有尊老愛幼的美篇,也有愛國守邊的詩詞。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准課文與思政的切入點,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細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分層設計,做到思政目標具體化。
❹ 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為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視、院系廣泛動員、教師積極參與的局面。
在此基礎之上,如何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躍升?經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戰略一招、關鍵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將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結合,讓「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
這一轉變,如何實現?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吳岩表示,在建設目標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在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看來,「課程思政建設是『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的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只建幾門課的樣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負有育人職責的『兩個所有』要求全面建設。」
上海市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思政已實現3個「全覆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設「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程,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綜合素養課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蓋開展專業課程育人改革。復旦大學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為充分發揮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中國農業大學將課程教學大綱變更為「育人大綱」,修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方式方法,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的關系,推動課程育人改革走向深處、落到實處。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教育部明確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實現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一體化推進;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驚濤拍岸」的聲勢,也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既加強頂層設計協調推進,也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強化分類指導;堅持總結傳承和創新探索相統一,及時總結經驗、選樹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在佳木斯大學校長孟上九看來,「貫徹『四個相統一』,要處理好『食材』與『食鹽』的關系。『食材』與『食鹽』如同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食材視之有形、食鹽品之有味。課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鹽不見鹽』。專業課教師如同『大廚』,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專業課程之體載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軍、主戰場和主渠道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吳岩表示,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3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其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決定著課程思政建設能否取得實效。《綱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範引領、注重資源共享、注重理論研究,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展積極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組織了全市首場課程思政網上集體備課,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途徑;江西省試點雙師同堂,部分高校試點推進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教師同堂授課、指導實踐教學;武漢大學「六院士同上一門課」,面向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專業基礎課;北京理工大學推出「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將「課程思政」作為每一位專家分享的必選內容;山東省成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統籌負責省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工作,建設專門網站,定期推送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依託。明確教學內容重點、科學設計教學體系、分類推進課程思政,《綱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實踐中要抓住這些課程建設「主戰場」的重要抓手。
東北師范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將「師德規范」「家國情懷」等育人指標置於畢業要求之首,並嚴格各門課程對其支撐關系及權重,確保課程育人落實落細;華北電力大學2019年啟動了「一院系一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建設計劃;大慶師范學院以大慶鐵人精神為課程育人特色,將「培養具有鐵人精神特質的師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業人才」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南京大學李向東教授在「宇宙簡史」課程教學中,將哲學和天文學緊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濟大學「科學、文化與海洋」課程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領銜打造,凝練「海洋強國」文化,塑造學生科學文化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在以「尚茶」「農業栽培學」等為代表的課程中,將「家國情懷、法治精神、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素養」融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北京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與中華文明」課程,升華對中醫葯的認識,提振了中醫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另一方面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來,各地各高校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近千萬大學生參加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17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探索並實踐了「滴灌式」「浸潤式」「體驗式」課程思政模式,開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溫度的思政大課,積累了實踐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成功經驗。
強化「三重保障」,讓學生「嘗甜頭」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吳強表示,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
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吳岩表示,這需要建立一系列機制,比如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強化「三重保障」,即強化組織領導保障,讓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有勢頭」;強化激勵機制保障,讓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有勁頭」;強化考核評價保障,讓學生通過課程思政「嘗甜頭」。
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此次新政明確要從3個層面健全組織領導,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質量。在宏觀層面,教育部成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組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在中觀層面,各地加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在微觀層面,各高校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自身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格局。
課程思政建設的最終受益者是廣大學生,人才培養效果是評價的首要標准。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准,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廣大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轉換表達方式,寓教於課、寓教於樂,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吳岩表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本報記者 萬玉鳳)
❺ 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我們數學組全體教師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對數學學科的深刻認識從「認識和傳播數學文化」、「誘發對數學之美的探索」、「闡釋數學哲學與人生價值」等方面討論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我們提煉的數學德育內容為:培養嚴謹態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數學審美,養正家國情懷。
一、做好數學「課程思政」,要深度挖掘這門課程的「思政元素」。
1、從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嚴謹態度。
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提前到課堂,就是教育學生履行契約。要求學生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課,就是要求學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抄作業的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要分析抄的原因,針對性的交流,讓其重新寫作業。對於不改的,作業成績零分記錄。教育學生做人做事要有嚴謹的態度。職業院校數學教育素質目標:(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素養和思維嚴謹、工作求實的作風;(3)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堅強的意志品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思想意識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我們的數學教學始終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
2、從教學內容進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數學教師更應當深度理解「課程思政」的重大意義,深入挖掘每個數學符號中及各教學環節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認真做好每堂教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把「課程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我們在挖掘教材函數的內容的時候,利用函數的圖像讓學生直觀看到線條的變化,通過分析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周期的變化特點,引導學生完善自我邏輯思維, 教育學生我們的學習也是需要過程的,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學習,理性探究才能達到量變到質變。
3、從課程內容的背景進行思政教育,提升數學審美。
把數學文化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講每一章的導入時,先介紹知識的產生背景,介紹一些數學文化故事。例如我國古代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的真值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僅在數學界出名,還是偉大的天文學家。通過這些介紹,學生不僅深刻理解無理數的概念,也認識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發奮學習,積極向上,勇於創新。數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它提示了一種思維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維合理的標准,給人類思想解放打開了道路,它的思維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幫助思考其他非數學問題,達到優化思考的目的。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思維的運用之美,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4、從學生的學習中進行思政教育,養正家國情懷。
有的學生做題沒有過程,只有結果,在應付差事。通過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教育學生對待數學要嚴謹,有理有據。用生活的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做人做事的態度,做什麼事都要嚴謹認真,促進行為思政教育。例如法官不取證直接給犯人判刑,大夫不問病因直接開葯,宇宙飛船不經無數次實驗上天等。有的學生對待個人的利益看的重一些,我就通過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關系來教育學生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引導學生愛國,傳遞正能量等,把養正家國情懷做到實處。
二、課程思政的幾點意見
1、「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面目出現,否則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抗,就會成為另一種「思政課程」。 所以,數學課程思政一定要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特點,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於課程教育內容之中,起到無形地育人作用。
2、數學課程思政的內容絕不僅僅是傳統思政課程的內容,而應該包含諸如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傳統文化等豐富廣泛的內容。數學其實是哲學的一部分。
3、數學「課程思政」,不僅轉變教育觀念,也要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教師有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的引領,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意識。
總之,我們不僅要做四有好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課堂責任心;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學會舉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內容、實踐等各個方面都要做到價值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