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思品學科課程標准
⑴ 怎樣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⑵ 如何理解初中思品課程標准(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⑶ 初中思品課程標准和三維目標的關系是什麼
三維目標是依據課程標准而制定的,是標準的具體化、深入化、形象化。
⑷ 大家有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嗎
我找到了,只不過網路連接進去還需要再尋找一下,具體位置在: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輔>>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實驗稿)>>本頁
我復制了第一頁,由於太長,全部復制比較麻煩!!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初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特製定本課程標准。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思想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踐性 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⑸ 在哪裡可以找到新課改後的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標准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解讀
一、解讀新《課標》
(一)基本理念解讀
1、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出發點
新《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究竟要試圖去解決什麼問題,或者說相關於思想品德課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基本問題: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
針對性的缺乏是指未能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真實的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而更多地是基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考慮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發,來設計學生思想品德課程。
與之相關,缺乏針對性必然使得這種教育遠離真實教育情景中的學生,學生的主動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發揮。由於這、這種課程設計從整體而言是脫離學生實際的,所以,不管教師如何去啟發誘導,從根本而言之,他們都只可能是被動的接受者。
落實到效果,就導致當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修訂稿)》為例:
初一年級(七年級)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重視品格修養,培養健康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級(八年級)採用以例說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與公民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依法同犯罪做斗爭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初三(九年級)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常識和我國基本國情、國策的教育。使學生知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救中國,只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了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國家的國策、發展戰略。提高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立志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里,從整體內容目標而言,已經初步具有了貼近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實際的意向,注重學生個體完整的個性發展,但基本上還是從成人世界對學生品德的簡單設計,而不是從學生品德與生活發展實際的需要出發,帶有濃郁的學科化痕跡,強調內容設計中的邏輯性和內容標準的整齊劃一。
以此為準的教科書設計,一般都是將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教材分為三大板快:初一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為法律常識教育;初三為國情教育。每一塊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學科的邏輯框架,開中葯鋪似地一一展開。
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正是要著力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打破傳統的學科似框架體例,真正使教科書的編寫發生實質的轉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規范設計轉而面向學生的品德與生活實際。
2、新課程標准對思想品德課程性質的規定
新《課標》明確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作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思想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踐性 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生活,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與以前的課程標准相比,其明顯的特色在於,在強調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確保思想品德對學生的價值熏染與引導的同時,突出更廣泛視野之中的人文啟迪和人文滲透,即充分注重以優秀的人文精神資源來拓展、敞開學生的人文視界,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來培養學生,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同時又「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和提升他們的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把學生置身於個體與生活世界的各種交互關系之中,讓學生在必要的認知的同時,積極自主地去發現、感受、體驗、判斷、理解,強調思想品德課程的實踐性。
思想性和綜合性是多繼承,有發展,而人文性和實踐性則是發展重於繼承。
3、新課程理念的解讀
(1)核心理念: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這就是前面說的根本轉向,即轉向對學生個體品德發展與生活實際的關照。
(2)課程目標理念: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是本課程的基本追求。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
傳統的意義都是被規定的、非個體化的、與宏大主題相關聯的。
四川都江堰蒲陽中心小學校訓:「讓我們的孩子知道什麼是幸福,並懂得如何追求幸福。」
我在教材的前面寫了一段給中學生朋友的話:
我們期待大家能與新教材一道,勇於思考,樂於實踐,從中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我們自身的心理健康,關注自身作為公民的基本道德修養、權利意識、守法精神,以及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把活潑、健康的自我融入開闊的社會生活之中。
這段話表達了我們對新課程目標的基本理解。
(3)過程理念: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的基本原則。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這實際上是提示我們,新課程標准試圖在課程組織和實施的過程中都要突出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基礎的獨立思考與積極體驗,以內在促進而不是外加強加的方式,使學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發展。就象我在教材前面所寫:
新《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緊貼大家生活、強調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體驗的課程。我們並不期望大家機械、被動地接受成人世界對中學生的規范和教訓,充當教科書的傳聲筒。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大家視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問題、感人的事例、優美的篇章,與大家一同分享。
4、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新《課標》要求在內容的編排上,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打破傳統的課程內容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
具體結構如下:
5、新《課標》具體內容標准解讀
新《課標》的內容標准共包括3大板塊、10大要點、59個小點。其主要內容是:
1、成長中的我
(1)認識自我(包括6小點,略)
目標:能夠不斷認識自我,悅納生理變化,認識青春期心理;
學習調節情緒,增強調控自我、承受困難和挫折、適應環境能力,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客觀地評價自己,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品質。
(2)自尊自強(包括6小點,略)
目標:體會生命的可貴,熱愛生活;
培養自尊、自立、自強精神;
能夠分辨是非,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學會用法(包括5小點,略)
目標: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學會運用法律維護權益;
了解我國法律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養成自我防範意識。
2、我與他人的關系
(1)交往與溝通(包括6小點,略)
目標: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學會人際交流與溝通;
善於與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點,略)
目標:知道孝敬父母和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做一個誠實的人;
學會關心、尊重、寬容他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
(3)權利與義務(包括7小點,略)
目標: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3、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1)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包括6小點,略)
目標:認識成長的環境,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關心祖國的發展和命運。
(2)承擔社會責任(包括5小點,略)
目標:知道公平有利於社會穩定,樹立公平意識;
懂得公平需要正義,激發社會正義感;
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3)法律與社會秩序(包括4小點,略)
目標:知道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增強法律意識;
認識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
(4)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包括8小點,略)
目標: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及其途徑,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使命感;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內容標准,我們對其進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級第一冊教材為例:
我們設計「走進中學」作為第一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正視自我身心發展問題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展現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潑、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中學生。
第二單元主題「在成長的道路上」,旨在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和逆境,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提高化解矛盾、應對挫折的能力,引導中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
我們以中學生與家長、老師、同學的交往為主要內容,設計編寫了《相處之道》,意在使學生通過了解、體驗與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來理解、領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學習、掌握在不斷拓展的生活中與人交往的藝術。
第四單元「樹立團隊精神」,意在鼓勵中學生積極參與競爭的同時,體驗團隊生活,關注集體發展,理解合理精神,培養團隊精神。
第五單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學的一個開篇,教學內容以法律的基礎理論為主,意在讓學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的基礎上,懂得法律是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理解權利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
由上可以看出,我們教材的編寫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邏輯來展開的,通過這樣一種設計,初中思想品德課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關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當然這種融合不是知識點的硬性接合與拼湊,而是從中學生生活的不同層面(我與自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呈現出來的,是他們生活中所實際遇到的問題。這樣,教材與學生之間是以實際生活為聯系的媒介或橋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話語為溝通媒介。同時,這種設計也為後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礎,因為,七年級的教材雖然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國情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種「初接觸」,隨著學生生活的擴展,這些內容在後面的教材中也都會得到擴展性的詮釋。如心理學方面,初中一年級只涉及到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如何設計成長計劃、如何關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風采和調節情緒,如何對待成長過程中的順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級和九年級的教材中,我們將會根據學生身心成長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心理教育的問題將會擴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調適以及如何解決和應對考試焦慮、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等更高層次的問題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級的教材是從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出發,探討中學生在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相處過程中應當養成什麼樣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紀和九年級的教材中則是逐漸從不斷擴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學生逐漸認識和理解誠信、正義等道德問題;在法律方面,七年級的教材只是結合現實生活從總體上對法律的本質和作用做了介紹,而在八年級和九年級的教材中將會涉及到與中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問題,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護問題,而最後則引導學生從依法治國的高度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重要意義;在國情方面,七年級的教材中並沒有用專門的章節來談這一問題,只是在各單元中有所滲透,而隨著學生認識的提高、閱歷的增加,我們在八年級和九年級的教材中逐漸加重這方面內容的分量,使學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國情教育,而不是強硬地向他們灌輸這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