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先兩後課程教學模式
『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有哪些變化
一、適應體育新課程課改,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體育新課改的根本前提。
1、師生平等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因此體育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
2、同行合作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
3、全面評價觀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
4、終身學習觀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二、適應體育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1、變教師權威的教授為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
2、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
3、 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將掌握和應用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增強體能;學會學習和鍛煉,發展體育與健康時間和創新能力;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三、建立了課程的評價體系
1、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
2、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體育知識技能為核心,忽視對體育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
3、評價方法過於注重「量化」,而忽視「質性」評價;
4、過分關注結果的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
5、評價只是教師評學生,而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組內的相互評價;
6、評價的實施過程,缺乏靈活性和動態性。 體育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
『貳』 如何在中學語文課堂上實施「兩先兩後」的教學模式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顯然,變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先學後教,先練後導
「兩先兩後」課題創立的教學模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和探索。「兩先兩後」即「先學後教、先練後導」。它的基本理念是把教師要講授的內容轉化為學生探究的問題與學練的習題,讓學生在教師講課之前探究學練,然後教師根據學生探究學練後反饋的信息來講課,做到有的放矢。圍繞「學情」來展開教學,符合「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課堂的要求。
對學生來說,在教師教導之前先探究學練,等於課前就沖到了學習的前沿陣地。學生若憑自己的能力完成了課前的探究學練任務,定會產生成功的喜悅,這就會激勵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下一階段的學習。假若學生在探索中遇到困難,就會自覺地去藉助工具書,或找人討論,或向人請教,這由課前探究引起的主動學習與互動探究,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力,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對老師來說,讓學生先學先練,然後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來講課,就容易抓住重點、定準難點,能夠及時地調整講課的內容和程序,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從而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容易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有利於因材施教。這是在教學機制上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恰當地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
二、課堂操作,大膽實踐
課堂教學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有形的」表現在教師的課堂流程,表現在教師對課堂活動的組織。「無形的」表現在教師的教學思路,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上。
「先學後教,先練後導」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
課前激活――反饋互動――拓展創新
1.課前激活,自主探究
如何扭轉學生過度依賴教師傳輸知識的習慣?關鍵在於課前激活。「課前激活」是指教師講授新課之前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前激活不同於簡單的課前預習。我們在傳統教學當中也有預習,但是那種預習只是對課文的初步感知,更多的是漫無目的瀏覽而已。課前激活環節當中,教師在充分把握課文,鑽透教材的基礎上明確知識點、重點、難點。然後,根據課題理念把教師要講授的知識轉化成為學習探究的問題和學練的習題,讓學生先做先練。學生的預習就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教師根據課本教學目的要求,精心設計「課前探索題」,設計原則是緣於本課本節內容,但不囿於本課本節知識,而是寬於本課內容,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豐富而大膽的聯想、想像和情感活動,自行探索、自主學習,自我研究。這樣,學生在老師「教」之前就「活」起來了!
「課前探索題」的設計關鍵在於教師。我們知道教師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課前探索題」的設計恰恰體現了教師備課的深入程度,它往往反映出教師對教學進程的預想。
2.反饋互動,以學定教
教師導入新課後,布置學習小組對「課前探索題」展開交流討論,教師想方設法搭建學生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一般來講,問題的展示有兩個層次:組內展示和班內展示。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知識性的問題通常在組內展示,對文本理解的問題或者富有共性的問題在班內展示。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教師用一些容易的問題讓後進生在班內展示,常常起到激勵的作用。對於具有共性的探究性問題可以由學生代表本小組在課堂上總結匯報,師生共同訂正和評價,學生也可以質疑問難,使探究向縱深發展。
兩個層面的交流匯報保證了學生參與的面足夠廣泛,這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並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當他們「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決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
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或引導學生自解問題,或有的放矢地講解新課,釋疑解難,有課件的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後,讓學生再思考和完善課前探索題,並完成課後練習(達標體驗題),以鞏固新知識,培養新技能,將知識的掌握轉化為運用的能力。此環節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反饋後互動,在互動中導學。這不是一般的問答,而是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3.拓展創新,提升能力
教師不囿於教材,而是大膽挖掘教材的創造因素,增設具有知識遷移能力因素的課外練習(「拓展創新題」),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再行探究,舉一反三,求異創新,升華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步一步誘導學生登拓展之堂入創新之室。
三、教學相長,效果顯著
1.教師角色轉變,專業素養提高
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我們的教師從台上走到了台下,以「組織者」代替「控制者」,把學生推到合作交流展示的前台,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指導學生合作交流,並且在學生合作交流展示的活動中有所為也有所不為;走進學習小組中間,以 「指導者」「參與者「代替 「權威者」,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交流彼此的思維創造、體驗彼此的思想情感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上,他是教學任務的領導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求知的啟發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
在這種課堂模式下,課堂教學設計的起點應該是學生的學情,而不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們應該更加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情況,教師能夠依據學情設計自主學習任務、精心預設每一個課前探索題,並預設可能遇到的問題障礙以及解決的方案。
因為教學環節的「先學後教」,客觀上給教師的教學視野、教學機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只有多讀書,多思考,充分研讀文本,備課視野大大涵蓋和超越學生的學習視野,駕馭課堂教學才能「游刃有餘」。
2.學生學習習慣形成,學習興趣提高
這種教學模式拓展了課堂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多,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逐步養成了一些比較穩定的優秀的學習習慣。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其終身學習都是有很幫助的。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實現葉聖陶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主張。
『叄』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目標導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法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它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搞新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老師講學生聽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怎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作了科學的回答。「先學」和「當堂訓練」都是自主學習,「後教」是合作學習,全過程都是探究性學習。不僅如此,它還處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教師檢測自學效果,從中發現學生在自學當中沒有學懂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個人解決有困難,這時,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此時的合作學習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內容(自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合作的目的(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合作的方式(更正、討論、教師講評)和合作的對象(同學、老師),最後還是自主學習。
搞新課程改革,用的教材有國家課程,也有地方課程。學校必須從實際出發,經過增、減使它變成校本課程。怎樣才能變成校本課程呢?運用這種模式時,讓學生先學,教師通過檢測弄清課本上哪些是學生已經會了的,哪些是不會的,會了的,就刪去不教;不會的,就留下來教。這樣,國家課程(課本)就變成了校本課程(即疑難的問題)。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課堂上把國家課程變成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
這種模式也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分類教學的原則。「先學」時,優秀生、後進生同樣看書、練習,結果優秀生學會了、做對了,後進生沒有學會、做錯了;「後教」時,「兵教兵」,即做對了的優秀生幫助做錯了的後進生更正,並且講清「為什麼」,這樣後進生的問題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就當堂基本得到解決,補了差。同時,優秀生在幫助後進生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對當堂所學知識又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培優」。
這種模式還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符合自主創新、素質教育的要求。「先學」時,學生運用舊知識看書,獲得新知識是「創新」;看書後完成檢測練習,是開始運用新知識,也是「創新」;自己糾錯、討論、弄懂為什麼,最後當堂訓練,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問題都是創新。全過程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就是自主創新,就是在培養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同其他模式相比,這種模式也是很便於教師操作、很實用、很有效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緊張高效地學習,暴露問題後,老師再引導學生更正、討論、講評,加以解決,當堂背記,完成作業,達到教學目標,這就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把復雜的課堂教學過程簡化為八個字,使之變為方便教師操作的基本方法,這個變化意義重大,所以,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振有先生於2009年4月9日在沁陽永威學校召開的「蔡林森教學管理思想研討會」上這樣評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八個字比成千本教學論的書籍還要有用得多,實在得多。它辯證地處理了教和學的關系,把學放在首位;處理了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了先和後的關系,是先學。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場革命,它變教師教書為教學生學,它顛倒了「教」與「學」的順序,即變傳統的「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模式明確課堂教學是從學生讀書或看書開始,下課前必須完成作業,當堂達標。不像有些模式,每節課都需要學生先用至少一節課時間作預習,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課外負擔;這種模式不強調課前預習,所有教學任務都可以在課內完成,這就從根本上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外負擔。靠加班加點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只能算是二流教師,不加班加點能使學生學習成績達到優秀的教師才是一流的教師。2006年以來,沁陽永威學校堅持從校情、學情出發,積極改革創新,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迅速得到提高。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的教學質量均達到全市一流(中考、高考成績突出)。實踐證明,老師們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就能上好新課程改革的課,就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就能提高教學質量,就能有效地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實施好素質教育。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一般結構特點和操作要領。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主要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還有一個「輔助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主要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緊緊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正因如此,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也就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1分鍾左右):
輔助環節包括三項內容:①板書課題;②揭示目標;③自學指導。
1、板書課題,簡稱「板題」,包括導入和板題兩部分內容。
導入 上課以後,教師先用一兩句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話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同步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顯示)。例如語文教師上課時一般不再復習舊知,不解題,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也不范讀。教師為什麼可以不復習舊知而開門見山入題呢?因為這種模式的課,「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經保證了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復習舊知了。課文標題的含義,等學生讀完教材上的相關材料以後自然能理解,教師不必先講;至於作者和時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釋上有的,學生在自學時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師也不講;有的時代背景教材注釋上雖然沒有,但是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歷史知識,一般能夠理解,所以教師也不講。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本節新授知識的學習上。
板題 教師板書或出示課題可以很快把師生引入課堂情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板書時字體要工整,筆畫、筆順正確,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不能潦草;板書的位置也要事先設計好,有序、醒目。從寫字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水平能力,還可以看出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揭示目標,簡稱「示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准。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果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傳統教學只有單一的知識目標,教師重在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所以,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識目標指的是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上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點。
能力目標指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上對知識掌握必須達到的能力層級。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分層級的,例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高考語文要測試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學科教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叫做「是什麼」,這層內容要求學生百分之百地讀熟、記准;第二層次叫做「為什麼」,即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是理論依據,是在探尋規律性的東西,這類內容要求學生在准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分析綜合,並能模仿運用;第三層次是「怎樣做」,即能靈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我們常說,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讓他們學得懂,記得住,又要能把他們領出教材,讓他們學得活,用得好。「學得懂,記得住」,指的就是前兩個層次,「學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的分界線。後進生往往讀書不認真、不專注,在這三個層次的要求上,僅僅能記住第一層次「是什麼」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則是第一層次記住了75%以上,第二層次僅能達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書讀得死,第三層次只能掌握30%左右;優秀生則是第一層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層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層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管理解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努力達到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的問題。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記住「是什麼」、理解「為什麼」的前提下,知道「怎樣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從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當中體現出來的,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的達到要靠教師的情感滲透去影響。教師上課是勞動,勞動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師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用什麼去感動學生呢?教師要把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學習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沒有激情,無精打采,少氣無力,學生也會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感情,沒有親和力,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沒有微笑,總是板著臉,語言生硬,面無表情,結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無學生,課堂信息反饋就等於零。2008年秋學段永威學校組織第二輪賽課時,有一位初中數學教師上完課,蔡林森校長在評課時問他:「你是老師還是軍閥?」這位老師和在場的老師們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長為什麼這樣問。蔡林森校長接著說:「你一堂課從頭至尾板著面孔,毫無一點感情,把學生當敵人,怎麼與學生溝通交流。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心靈、智慧和知識的交流。教師要重視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情感表現在對各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組織上。例如:一上課,教師就要用一兩句充滿激情的話導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充滿激情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積極,興趣才會高,效果也才會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教師要在「全體學生」身上做文章,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人人參與,人人發言,而不是只讓少數幾個學生發言。
教學目標很重要,那麼要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操作要領:
『肆』 課程教學論的十幾種教學方式有哪些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學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價值追求,有三次重大變革在教育史上影響深刻和廣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他把一對一的個別教學變為一個教師同時對幾十個學生進行施教的群體教學,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誇美紐斯系統論述了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時間和空間、統一教學要求的班級授課制,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貢獻。自此以後,經過各國的教育實踐,班級授課製作為學校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得到廣泛運用和發展。
第二次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課堂教學階段論。他把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課堂教學程式化、模式化,這樣教師就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赫爾巴特認為,一個教學過程應該有這樣四個密切相連的階段組成:「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後來逐漸演變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國中小學教師所熟悉的課堂教學五個環節: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知、鞏固復習、布置作業。赫氏的理論讓教師們領悟和掌握了課堂講授教學的步驟、門道和技巧,課堂教學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學生中心論。在杜威看來,赫氏理論的基本缺陷在於它從根本上只重視「教材」,而忘記了教育中的「人」,忽視了人的主動性。教學的中心不在教師,而在學生,所以他認為要把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到學生。杜威對教學的貢獻主要不在於發明了某些具體的教學方法,而在於使教學方法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即旨在喚醒主體意識、關注個體獨特性、促進個性自由與解放的教學時代。
總之,追求教學效率是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各種教學流派不斷探索和倡導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價值。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大背景下的現實迫切要求。
我國從2001年開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的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符合2l世紀需要的人才。通過幾年的推進,新課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認同,在教學實踐的不同層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體現和落實。但當我們深入課堂教學一線,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時,就會發現:現實的課堂教學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師生的教學活動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現實迫切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
教育質量是一切教育活動的生命線,世界各國持續不斷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現時代教育發展的大政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衡量我國教育質量的標准就是看學生的素質是否得到了全面發展和提高,是否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有無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學校能否有效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能否得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盡可能高速地發展,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採取讓學生學起來容易,適合學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不但要讓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還要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切實的發展。教學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師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教學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成果。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人手,通過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來整體提高教育質量。
(二)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輕師生負擔,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師生教學負擔過重是當前教學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是普遍反映。
據有關調查,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負擔普遍加重。目前,教師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備課,寫教案;
2、上課,包括公開課、觀摩課等;
3、批改作業;
4、參加教師培訓;
5、聽課、參加教研活動;
6、撰寫論文等;
7、班級、學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師自我提高的學習、進修活動(如專升本)等。
網上有段順口溜形容教師的生活現狀 :「 教師育人終日疲憊,學生告狀回回都對。工資不高還要交稅,從早到晚比牛還累。一日三餐時間不對, 一時一刻不敢離位。下班不休還要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 囊中羞澀見人慚愧,百姓還說我們受賄。」教師們普遍反映,新課程加重了他們的工作負擔。為「生存」所困、為「績效」所憂、為「名聲」所累,教師普遍因工作時間長、工作難度大、勞動強度高、心理負荷重,經濟壓力大而不堪重負。減輕教師工作負擔,除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斷熟悉等外,改變教師思維方式和工作慣性,向課堂教學要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迫切解決的問題。
就學生而言,新課程改革的本意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實際上學生的負擔非但沒減輕反而更重,甚至還有民謠說現在的學生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多」。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不但降低學習效率,還造成其嚴重的厭學問題,進一步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許多學生睡眠不足、體質下降,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近視、失眠、神經衰弱等生理疾病。有關研究對10省市中小學生的視力抽查顯示,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6.8%,初中生為45.5%。學習負擔過重,還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比如:一些學生過度焦慮、憂郁,嚴重的甚至學習心理失衡,引發惡性事件,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學生長期處於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不利於其健康成長。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由於學生的學習大都局限於接受現成的知識、學生的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師的教所替代。在應試教育指揮棒引導下的題海戰術、加班加點和教師在課堂上的「填鴨式」教學是導致學生課業負擔屢減不輕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課程改革、調整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考試方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教學方式,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就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三、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
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通過教師教、學生學而掌握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因此,在寬泛的意義上,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眾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著教學過程,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在這些因素里,教師是決定性的因素。教學活動的發動、運行、效果反饋等都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必須從教師著手。在新課程推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乃至其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出發點和思路在於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充分提高和發揮。教師自身主體能動性的提高和發揮主要表現在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有關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等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和把握新課程的相關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課程改革是在大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教育領域的一場巨大變革,它要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實現轉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這樣的課程改革目標背景下,觀念的轉變成為首當其沖的事情。盡管在新課程推進伊始,有關方面就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接受、認同和把握客觀需要一個過程,從接受到轉變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又需要一個過程。同時,新課程的有關理念和方法在課程改革實踐中還有一個不斷接受檢驗的過程。所有這些方面的因素都決定了教師對新課程的把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也決定了教師的學習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提高對新課程的領悟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優化教育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不是放棄自己已有的教學個性,而是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正確認識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個性,對它們進行重新組合,達到不斷優化的目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適用對象和內容,有應用的時空限制。教師已經習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並不是一無是處,新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也並不都是靈丹妙葯,某種教學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對每一個教師都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否發揮有效的作用,關鍵在於教師的應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每一個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個性,不斷對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優化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
(三)在不斷的教學實踐反思中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對一個普通的教師來說,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要想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效率,就需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經常性的反思:為什麼這節課有效果,好在什麼地方,原因在哪裡;為什麼這節課效果不好,不好在什麼地方,原因是什麼;是理念問題,還是方法問題;是設計問題,還是實施問題;是學生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是教材問題,還是時間問題;等等。通過反思.教師就能找出自己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在以後的教學中發揚或克服。教學是一種實踐活動,只有緊密結合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才能切實改進教學,提高效率。教師自身的成長是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過程,教師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教學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
第一章 提高課堂教學講授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講授法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新課程實施以來,對講授法的口誅筆伐卻不絕於耳。究其根源,無非是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講授法早已被人們貼上了「灌輸」的標簽,在當前新課程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這三種學習方式的同時,與講授法相對應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已被許多人所唾棄,講授法也因而被判定為造成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刻板的「元兇首惡」,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師,包括一些領導,言必稱自主、合作、探究,而對講授法大加抨擊,唯恐自己拖了新課改的後腿,成為眾人的笑柄。但是,眾多的教學方法都必須和講授法結合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仍應把講授作為基本的教學策略 ,我們應該採取揚棄的態度,發揚其優點,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講授的效率。
一、講授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教學方法。它是教師使用最早的、應用最廣的教學方法,可用以傳授新知識,也可用於鞏固舊知識,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幾乎都需要同講授法結合才能進行。
講授法具體形式:
1、講述。側重生動形象地描繪某些事物現象,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象和概念,並從情緒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級,由於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多採用講述的方法。
2、講解。主要是對一些較復雜的問題、概念、定理和原則等,進行較系統而嚴密的解釋和論證。講解在文、理科教學中都廣泛應用,在理科教學中應用尤多。
3.講讀。教師或學生以朗讀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讀物的方法。
4、講演。教師就教材中的某一專題進行有理有據首尾連貫的論說,中間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動。主要用於中學的高年級和高等學校。
講授法優點:
1.有利於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講授法具有兩個特殊的優點,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師的講授能使深奧、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具體形象、淺顯通俗的東西,從而排除學生對知識的神秘感和畏難情緒,使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和輕松的事情;講授法採取定論的形式直接向學生傳遞知識,避免了認識過程中的許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難,這比學生自己去摸索知識可少走不少彎路。所以,講授法在傳授知識方面具有無法取代的簡捷和高效兩大優點,這也就是講授法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講授法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全面發展 。教材不僅匯集著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還蘊藏著許多其它有價值的內容,如學科的思想觀點、思維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於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知識本身不好讀懂,其所潛藏的內涵更是不易發現。但教師能夠比較全面、准確地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內涵。所以,藉助教師的系統講授和透闢分析,學生能夠比較深刻准確地掌握教材,從而不僅學到學科的系統知識,而且還領會和掌握了蘊含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學科思想觀點、思維方法和情感因素。這樣,學生的學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講授法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得到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講授都必定是溶進了教師自身的學識、修養、情感、流露出教師內心的真、善、美。所以,講授對教師來說,不僅是知識方法的輸出,也是內心世界的展現。它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熏陶著學生的心靈。可以說,它是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
3、講授法是其它教學方法的基礎。
從教的角度來看,任何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講」,其它各種方法在運用時都必須與講授相結合,只有這樣,其它各種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所以講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師只有講得好,其它各種方法的有效運用才有了前提。從學的角度來看,接受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學會了「聽講」,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地或自覺系統地把教師的教法內化為自己的學法,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掌握各種方法。
講授法局限: :
1.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假知」,從而導致知識與能力的脫節 。
教師運用講授法,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往往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就可徑直地獲得知識。而實際上,學生對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和自己的獨立思考上。而講授法,教師把知識講解得清清楚楚,學生以聽講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維參與,也是被教師架空起來的,因為要跟教師同步進行,這樣也就把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決的各種必要的疑問、障礙和困難隱蔽起來。結果,學生聽起來好像什麼都明白,事後卻又說不清,一遇新問題就會手足無措。這樣不靠思維獲得知識,不僅知識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談不上舉一反三加以遷移應用,促進能力的發展了。
2.講授法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從而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
講授法淵源於傳統的教師中心論,教師是知識的象徵,一切知識得由教師傳授給學生,所以,這種方法在運用過程中也容易使教師產生重教輕學的思想。教師往往只考慮自己怎麼講,怎樣講得全面、細致、深刻、透徹,似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定勢,教師不講就不放心,總覺得不講學生就學不到東西。於是,注入式、滿堂灌便應運而生,並愈演愈烈。而學生呢?也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依賴心理,一切問題等待教師來講解,特別是教師講得越好,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就越強烈。正是這種期待和依賴心理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是目前講授法運用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講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教材14頁)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視講授為禁區。
新課標下的教學如何正確的講授,這成了一個大難題,講什麼、講多少、如何講等問題困擾著教師。新課標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有的學校更是對一節課中教師講授的時間作出硬性規定,若教師講授超過15分鍾即為不合格的課。於是乎不少教師便把講授妖魔化,談「講」色變,把少講、不講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展示,讓學生講,視講授為禁區,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時間以來,公開課的浮華表演之風日盛,學校的教學評價似乎不太在意教師的講解如何,而是關注一節課中學生活動時間的長短,因而有些教師在公開課上一會兒多媒體演示,一會兒表演,一會兒組織學生討論,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教學情境的過於晃動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作深層次的挖掘,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做必要的價值引領,導致課堂華而不實。這種做法嚴重的背離了新課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導思想,使教師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切實提高。
2、教師講授失當,「滿堂灌」。
3、教師講不到位,講授效果差。
講授存在的主要問題的主要成因:
1、把講授絕對化。
2、把講授膚淺化。
3、把講授歪曲化。
三、提高講授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1、全面了解學生,遵循師生雙向參與原則。
通過提問、回答、討論、講解等途徑,教師以主導者身份、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直接參與課堂講授活動。課堂上不能「我講我的,聽不聽由你」。
2、選擇合適的講授內容 。
在新課程教學中,在確定了以學定教的原則後,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有的教學內容,如概念的定義、歷史文化、數學法則,就常常需要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還有,概念的定義和有的數學法則根本就是不允許探究的,只能使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如果讓學生根據教學創設的情境去自己給出概念的定義,其實是不恰當的。
3、講授要富於啟發性 。
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問在講授式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很重要。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求問題奧妙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節的導入時,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一張薄紙對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了,你相信嗎?」這樣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教學情境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是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在講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講授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將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於生活事例中,注重講授的趣味性。
5、注意與其他教學法的融合。
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講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優勢。但有時在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壓抑,同時過多的講授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掉隊情況。針對這樣的現象要求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是多種方法的結合。在與其他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時,特別應該揚長避短。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去進行教學。無論什麼教學方法,都是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
6、教師要訓練過硬的的言語基本功。
●清晰准確,使學生聽得清。說普通話,音量適中,口齒清楚,用詞准確,語言流暢,盡可能地避免語法、修辭、邏輯上的錯誤。講述時音量過小,不易被學生所感知;音量過大,易造成學生聽覺器官的疲勞,使感受性下降,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
●簡潔明白,使學生聽得懂。運用語言的成功,在於懂得針對聽眾,找到最合適的層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來表達,當以通俗明白講解為宜。
●鮮明生動,使學生聽得有趣。從頭至尾,說話一個腔調,易變成學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情緒,把幽默引進講堂,活躍課堂氣氛,巧妙地調節控制語言的節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適度,高低適宜,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娓娓動聽。
7、講究體態語言的運用。
教師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服飾等等體態語言同一般語言符號一樣,可以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視的信息溝通作用。
教師的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師生心理接觸的重要「外顯點」。教師的表情應親切自然,用自然的積極性和熱情去感染學生。切忌始終如一的威嚴、冷酷的模樣,或開懷大笑,矯揉造作。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師生之間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藝術素養較高的教師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處在教師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師的「注意中心」的感覺。教師微笑的眼神使每個學生感到溫暖;教師鎮定的眼神,使學生感到安全;教師信任的眼神,使學生感到鼓舞。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避免對學生久久直視或斜視。學生站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目光不宜過多地旁落。至於講課時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東張西望,目光飄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師的舉止應該從容大方,講授過程中伴以協調、簡練的手勢、指點,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視覺中心──黑板或正在發言的同學等。直線比劃,傳達下沉、下降、下決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動搖;水平比劃,傳達平靜、安定等信息;折線比劃,傳達突然變化、轉折的信息。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二動,無不傳遞著一定的教學信息。
8、教給學生有效聽講的方法。
教師講授的效果有賴於學生聽的方式。國外學者研究估計,一般人聆聽10分鍾的談話,大約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僅佔全部信息量的1/4)。學生中不良的聽講習慣有:注意力不集中,對講授內容不感興趣;被對方說話的姿勢所吸引,忽視說話的內容;只注意具體的事實、故事而忽視原理推論;由於大腦信息處理能量大約高於一般人說話速度的五倍,因而聽者利用空檔思索別的事。教師要注意糾正上述不良的聽講習性,遵循注意規律,安排講授內容;指導學生記聽課筆記,邊聽邊記,從記下教者的板書到有條理地記下教師講授的重點、難點,再到記下自己聽課的收獲;要求學生邊聽邊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9、運用恰當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的一種書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標明教學的重點,揭示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知識體系的脈絡層次。對於學生聽不懂的符號和不會書寫的詞語,通過板書給予直接的觀照,便於學生感知和記課堂筆記,彌補口語表達的不足。學生通過對板書的直觀感受,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書須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准確的概括,濃縮,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聚光點。
條理性。顯示知識體系的結構層次,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啟發性。提供給學生聯想、記憶的「綱要信號」,推理、判斷的線索橋梁,內容豐富,不僅明示「是什麼」,而且隱含「為什麼」。
示範性。一筆一劃堪稱楷模,一絲不苟形象美觀,充分體現教師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書只是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方式,它代替不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代替不了學生對實際的思想情感過程的體驗。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過於注重板書的設計,一堂課下來,大括弧小括弧,布滿了整個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學活動就是為了把事先設計好的板書格式填好,板書好了,填滿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為板書而板書的現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學語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經建議小學語文課堂上要少用板書,非板書不可的時候,才可以板書。
10、要創新講授方式:如「談話式」、「情景式」、「討論式」。
綜上所述,講授法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普遍應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不應該錯誤地認為,現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講授法就一無是處了,關鍵是我們要弄清什麼時候、什麼內容要用講授法;用講授法時該如何去講,怎樣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講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學方法,在講授的過程中,該講授的地方講授,該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種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這並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樣的,並非是要一講到底。
第二章 提高課堂教學提問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適合任何教材,任何學段的學生,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常用教學技能。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最主要途徑。20世紀初,教育階流行的一句話是「知道如何提問就等於知道了如何教學」。
一、課堂提問的目的:
1、反饋基本學情。
這是課堂提問最基本的功能,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可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比如概念定義等一些基礎知識。
2、激發學習興趣。
在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學生可能不知道問題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變、不固定的,提出這些問題旨在提高學習探究的興趣。
3、調整教學活動。
教師不期望學生口頭上能馬上回答這些問題,提出這些問題目的在於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即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有計劃地調整,引起學生的注意,強調重點 等。
4、開拓學生思維。
精心設計帶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比單純的講解更能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更能完成知識技能的內化,使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師在教「同一個馬鈴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為什麼放在鹽水中卻能浮?「為什麼恐龍滅絕了?」等等,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更獨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勵學生多方面、有創意地回答,綜合已學知識進行更高層次地分析、思考。
『伍』 小學高年級語文先學後教操作性較強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的
(一)、板書課題:
上課後,教師開門見山引出新課,然後把本節課的課題板書在黑板上。教師直接板書課題,可以很快把學生引入課堂情景,明確本節課學習內容,所以教師板書要規范,字體不能撩草。
(二)、出示教學目標,簡稱「示標」:
1、示標的操作辦法:通過課前製作好的投影、黑板公布目標,讓學生看。
2、示標的目的:讓學生整體上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結果或標准。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率的高低。
3、示標意義: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在上課開始就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以後的各環節里主動地圍繞目標進行學習和思考。二是由於學習目標往往是一節課的主幹知識及要求的體現,因此,長期堅持揭示目標,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教學目標的確定要注意三點:
(1)教學目標要具有可測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即一是一、二是二,要求達到什麼目的,教師就直截了當,並且出示的教學目標是可以直接檢測的。
(2)要實事求是。如果不實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師卻設定為掌握、運用,要求熟讀的,教師卻設定為當堂「背誦」,學生當堂達不到。不能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沒有意義,就是搞形式主義。教師出示教學目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讓學生聽得懂,做得到。
(3)教學目標的語言表述要簡潔明了,便於學生理解記憶。課堂教學目標要層次清楚、簡明扼要,不能太長。
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實也是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科總目標的具體分解。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要和總的教學目標一致,分解的教學目標語言要簡練,通俗易懂。
5、對教師的要求:
①要認真鑽研教材和《課程標准》,准確地制定學習目標,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要求。
②要給學生充分閱讀教學目標的時間,不能流於形式。教師出示教學目標的時間不能太短,應讓學生讀完後還有點思考餘地。同時教學目標出示之後,教師一般還要用激勵的話鼓勵學生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③要引導學生認真默看,不要急於切換投影或移動小黑板。
(三)、指導學生自學:
1、自學指導的操作辦法:課前制好投影或寫好小黑板,課上通過投影或小黑板讓學生看。
2、自學指導的目的:自學指導要讓學生知道用多長時間,自學什麼,怎麼自學,應達到什麼要求,屆時如何檢測。即「五個明確」:①時間②內容③學習方法④達到的標准⑤檢測的方法。
明確時間就是告訴學生用多長時間自學;自學時間要緊張,不要太寬裕,要讓學生有緊張感。
明確內容,即讓學生知道學什麼;
明確自學的方法,就是告訴學生怎麼學,例如,看書(是邊看邊操作,還是邊看書邊與同桌討論),看例題,看注釋,做實驗,發現疑難題做記號,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等;
明確達到的標准,自學後要應達到什麼要求;
明確檢測的方法,就是告訴學生時如何檢測。
能准確體現「五個明確」的就是有效的指導,反之則是無效的指導。
例如:初中語文課上,教師有這樣一段自學指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然後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鍾以後,指名同學回答問題。」這一段自學指導,話雖不多,卻體現了「五個明確」,時間是「六分鍾」,內容是「讀課文」,學習方法是「朗讀」,達到的標準是「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師檢測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學回答問題」。因此,這個自學指導的操作性、指導性就很強,因而也就十分有效。
3、自學指導的意義:
一是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掌握恰當的自學方法從而使自學更有效。
二是堅持每次自學前都給予方法指導,使學生積累了不少自學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必然提高。
4、自學指導對教師的要求:
①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先嘗試學習。充分估計學生自學時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提示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設計問題,一般需要多長時間可以解決。
②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的內容時,注意在舊知識與新知識方面不要平均用力。學生讀書的重點應該在新知識上,在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上。
③教師的自學指導要具體、科學、明確。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如果有指導,但不科學、不具體,操作性差,就會把自學引入歧途;該強調的沒有強調,學生自學、做題時出錯率就會高。
④學科不同,教師的自學指導也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常識課,教師主要通過設計好「思考題」來指導學生自學。思考題是一節課師生教與學的「路標」。按此「路標」指導學生學習、討論,解決疑難,完成教學任務,就會層次分明,中心突出,就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
⑤要指導學生如何接受教師的自學指導。教師在講解自學指導內容時,一般讓學生「聽、看、想、記」。不能出現你說你的,他聽他的,是否有效,要看學生是否明白了你的自學指導。教師的功夫要下在課前,要精心設計自學指導。
⑥根據教材內容,可視情況分段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單一,一般一次性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視情況分幾次自學,但每次自學都必須寫清楚自學的內容(范圍)。當然自學指導也就要分開進行,每次自學前給予相應的自學指導,學生容易記住,也容易掌握。
『陸』 "先學後教,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怎樣提高教師能力
1、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實踐證明:單獨的行為參與不利於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思維交流,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如果不善於和他人合作,將不同的知識加以交流、綜合、提高和應用,就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如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越來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它越來越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受到大家的青睞。
2、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始終存在這樣的困惑:像我校這樣的普通農村中學,以往的教學模式和課下個別輔導及補課並不能大幅度的提高整體成績,尤其是合格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校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什麼、怎麼教,學生學什麼、怎麼學」作為教改的方向。於是自07年4月至今,我們先後赴山東杜郎口中學、江蘇東廬中學學習,借鑒浙江餘杭高級中學、河南永威中學等辦學經驗,並逐漸使其本土化,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的「以學為主,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後要以代表發言或黑板板演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全員參與,同時還有小組之間的競爭。在展示過程中,學生都會認真傾聽,仔細觀看,思考、分析別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不同之處,一旦發現自己的探究結果有問題,或承認、或放棄、或修改,盡量吸收他人意見中的合理因素來完善和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小組合作學習有有利於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多數學生基礎較差,很多學習任務無法單獨完成,而且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又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以學為主,當堂訓練」的「後教」環節中,不是讓教師講,而是通過「兵教兵」的小組合作形式,達到「補差」的目的,同時,尖子生通過幫助潛能生糾正錯誤,教學相長,更加透徹的理解知識,增強能力,養成合作精神,又達到了「培尖」兵強兵的效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兵、練兵時間上的不足。
3、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教師及時、准確獲取反饋信息。「以學為主,當堂訓練」中的先學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疑難問題的過程,然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各組暴露出的共性問題,及時反饋給了教師,教師根據反饋過來的學情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提高課堂效率。總之,一句話,只講學生不會的,真正能起到對症下葯,葯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4、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評價,培養學生良好品質。
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參與者不僅充分表現自我,而且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取長補短。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接受他人的評價,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5、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能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氛圍。
6、小組合作學習有利於減輕教師工作強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合作小組的兵管兵、兵督兵、兵查兵、兵教兵縮短了教師工作時間,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如語文、英語學科背誦篇目的檢查,由原來的教師檢查每個學生背誦,變成教師檢查組長,組長檢查組員,教師的工作量只是原來的四分之一。
三、合作小組的建立
1、科學分組
學期初,在編排學生座位時由各學科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性別、學業成績、 學習優勢(ppt)、氣質類型(ppt)、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幾個因素進行分組,其中性別和學業成績作為分組的優先要素,再依據其它幾個因素進行微觀調整。通常是每4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坐序前後相連,便於開展合作學習。在每個小組中盡量要有一名優等生,2名中等生,一名潛能生,優等生最好跟潛能生一桌,兩個中等生一桌,兩桌成績、紀律互助互補。這樣,每個小組的整體水平基本一致,做到異組同質,這利於各小組在同等條件下展開競賽,是科學評價各組學習效果的前提。各小組按好、中、差比例組合,形成組內異質,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開展互幫互助「兵教兵」的活動,讓潛能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提高,讓中等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發揮,讓優等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提升,最終形成各顯其材、各盡其能、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一段時間後,要依據學生的變化進行組間人員的調整。
2、合理分工
每個學習小組確定後,根據整體情況,就要給每個組員封官加爵,明確職責了。一般在一個小組中,四個人都要有事做,有官當。可以安排一個正組長,一個副組長,一個監督長,一個記錄員。根據學生能力、成績的情況,最好由優生當正組長負責輔導潛能生,如:檢查潛能生的古詩文背誦、作業完成情況等等。副組長是小組中能力次之的一位,負責第三位同學的學習。監督長是小組中的潛能生,負責監督組內的學習完成情況及上課紀律,他多半學習習慣不好,要想管住別人,顯示自己的威風,在監督組員的同時只好嚴格要求自己。剩下的一位就是記錄員,負責記錄組員的表現。這樣,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是官,都能管別人而感到自豪。讓潛能生沒有自卑的感覺,讓優等生也有了約束,四人捆綁在了一起,心自然會往一處想,力也會往一處使了。
3、小組的文化建設
(1)創設組名——各學習小組根據自己的特點,創設富有個性、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組名,使組員相互鼓勵、奮發向上、團結協作。
(2)形成組訓——學習小組成員通過討論選擇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組訓,以便激發組員的進取心,形成小組的凝聚力。
(3)確定目標——小組討論後,制定本學習小組階段和長期奮斗目標。在遵規守紀、行為習慣、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堂展示、學業成績等方面要達到什麼目標,在班級的所有團隊中要達到什麼樣水平,目標清晰,人人明確。
4、學生培訓
學期初對起始年級的學生進行《趙全營中學小組合作學習常規》的培訓,力爭在一個月內形成良好的小組合作習慣,通過課堂觀察對各班合作小組的組建、習慣的養成進行達標驗收。
5、適時調整
一個合作小組確定後,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的時候可視情況而調整。這種變化包括組員之間的調整、組內分工的調整,也包括小組組名、組規、組訓及小組發展目標等的變化。只有適時調整,才能保證小組學習有序、持續地開展。
『柒』 如何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打造有效語文課堂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主要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還有一個「輔助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主要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緊緊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正因如此,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也就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1分鍾左右):
輔助環節包括三項內容:①板書課題;②揭示目標;③自學指導。
1、板書課題,簡稱「板題」,包括導入和板題兩部分內容。
導入 上課以後,教師先用一兩句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話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同步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顯示)。例如語文教師上課時一般不再復習舊知,不解題,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也不范讀。教師為什麼可以不復習舊知而開門見山入題呢?因為這種模式的課,「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經保證了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復習舊知了。課文標題的含義,等學生讀完教材上的相關材料以後自然能理解,教師不必先講;至於作者和時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釋上有的,學生在自學時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師也不講;有的時代背景教材注釋上雖然沒有,但是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歷史知識,一般能夠理解,所以教師也不講。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本節新授知識的學習上。
板題 教師板書或出示課題可以很快把師生引入課堂情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板書時字體要工整,筆畫、筆順正確,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不能潦草;板書的位置也要事先設計好,有序、醒目。從寫字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水平能力,還可以看出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揭示目標,簡稱「示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准。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果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傳統教學只有單一的知識目標,教師重在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所以,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識目標指的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上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點。
能力目標指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上對知識掌握必須達到的能力層級。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分層級的,例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高考語文要測試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學科教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叫做「是什麼」,這層內容要求學生百分之百地讀熟、記准;第二層次叫做「為什麼」,即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是理論依據,是在探尋規律性的東西,這類內容要求學生在准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分析綜合,並能模仿運用;第三層次是「怎樣做」,即能靈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我們常說,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讓他們學得懂,記得住,又要能把他們領出教材,讓他們學得活,用得好。「學得懂,記得住」,指的就是前兩個層次,「學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的分界線。後進生往往讀書不認真、不專注,在這三個層次的要求上,僅僅能記住第一層次「是什麼」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則是第一層次記住了75%以上,第二層次僅能達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書讀得死,第三層次只能掌握30%左右;優秀生則是第一層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層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層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管理解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努力達到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的問題。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記住「是什麼」、理解「為什麼」的前提下,知道「怎樣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從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當中體現出來的,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的達到要靠教師的情感滲透去影響。教師上課是勞動,勞動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師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用什麼去感動學生呢?教師要把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學習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沒有激情,無精打采,少氣無力,學生也會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感情,沒有親和力,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沒有微笑,總是板著臉,語言生硬,面無表情,結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無學生,課堂信息反饋就等於零。2008年秋學段永威學校組織第二輪賽課時,有一位初中數學教師上完課,蔡林森校長在評課時問他:「你是老師還是軍閥?」這位老師和在場的老師們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長為什麼這樣問。蔡林森校長接著說:「你一堂課從頭至尾板著面孔,毫無一點感情,把學生當敵人,怎麼與學生溝通交流。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心靈、智慧和知識的交流。教師要重視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情感表現在對各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組織上。例如:一上課,教師就要用一兩句充滿激情的話導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充滿激情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積極,興趣才會高,效果也才會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教師要在「全體學生」身上做文章,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人人參與,人人發言,而不是只讓少數幾個學生發言。
教學目標很重要,那麼要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操作要領:
(1)要明確具體、能夠測量。教學目標的內容主要是理解知識,培養能力。下課時,用一份試卷就可以測量出當堂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是否達到,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則不容易測量,所以,教師每堂課只須出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不必出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由教師自己來把握,靠教師的形象、情感滲透來達到,一般不作為向學生揭示教學目標的內容。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例如復習課的目標就比新授課的目標要求高,既不能重復新授課的目標,更不能降低新授課的標准。
(2)要准確、實事求是。即在廣度和深度上應與教材和課程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隨意拔高,也不能隨意降低。如果不實事求是,要求「知道」的,卻拔高為掌握、運用,要求掌握、運用的,卻降低為「了解」;要求熟讀的,又設定為當堂「背誦」,這些不實事求是、當堂不能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沒有意義,就是搞形式主義。教師制定教學目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做得到。
(3)語言表述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內容不宜太多,一兩句話即可,要便於學生理解記憶。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實也是對教學大綱確定的學科總目標的具體分解。如果每節課都能達到教學目標,那麼最終也就達到了學科總目標。
(4)出示目標的方式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內容簡單,就用一兩句話口頭表述,內容多的就用書面形式表達(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無論用哪一種方式出示目標,出示的時間都不能太短,應該讓學生聽完或看完之後還有思考的餘地。目標出示之後,教師一般還會用一兩句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緊張高效地投入自學。
(5)要始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不能偏離。一節課,在有限的45分鍾時間內,師生要做最有效最有價值的事。有些教師上課隨意性大,經常「偏離教學目標」,他還認為是在創新。創新不等於「隨意」。每節課,教師都要不斷地問問自己,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有沒有偏離教學目標?到下課之前,還要回應教學目標,看是否達到。
3、出示自學指導,簡稱「示導」。
學生的自學要以教師有效的指導為前提。指導不當,就會無序、無效、甚至把自學引入歧途。從傳統教學到新課程改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教師無指導。傳統教學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指導學生自學。
第二個階段是教師有指導而無效。實施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師開始重視指導學生自學,但是往往因為指導得不得法而影響了自學效果。
第三個階段是教師有效指導。在常年賽課的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個規律,即能體現「五個明確」(明確「自學時間、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要達到的標准、教師檢測的方法及要求」)的自學指導就是有效、高效的指導,反之則是無效的指導。
例如,初中語文課上,教師有這樣一段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認真朗讀課文,然後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鍾以後,指名同學上台板演。」這一段自學指導,話雖然不多,卻體現了「五個明確」:自學時間是「六分鍾」,自學內容是「讀課文」,自學方法是「朗讀」,達到的標準是「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師檢測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學上台板演」,即把劃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寫在黑板上。讓誰上台板演呢?老師沒說,人人都可能上來。這個自學指導要求明確,操作性很強,學生的自學就相當於是在作考前准備,因而就會緊張、高效。
操作要領:
(1)、要重點把握好自學的時間。課堂教學的管理,首先是對時間的管理,沒有時間要求,自學就變成了放任自流。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自學時間,小學5分鍾左右,初中6-8分鍾,高中8-10分鍾,一般不宜過長,要讓學生緊張、快節奏地完成自學任務而不拖拖拉拉;時間也不宜過短,例如有的老師讓學生認真讀一分鍾書,既要求學生認真讀書,又只給一分鍾時間,學生還來不及認真讀,時間就到了。這完全是在搞形式主義,走過場,要讓學生有認真看書、思考的時間,因為看書是練習、更正、討論、當堂完成作業的前提,一定要講究實效。
(2)、在指導學生自學的內容上要十分精心。注意在舊知識與新知識方面不要平均用力,自學的內容重點是新知識部分,要抓住新舊知識相銜接的地方重點看。如果教材內容單一,一般一次性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幾次自學,但每次自學之前都必須講清楚自學的內容、范圍和要求。
(3)、自學的方法。怎樣學得好就怎樣學。一般要讓學生獨立看書,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在課本上圈圈畫畫,做上「記號」,在答案下劃線,在重點詞語下加著重號,難點、疑點劃雙線或「?」號。可以質疑問難,但不宜邊讀書邊討論。
(4)、自學的標准。要明確自學以後達到什麼標准,是能模仿例題做習題,還是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標准不明,就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5)、自學後的檢測。自學以後老師怎樣檢測,是提問,是做檢測題,還是板演,或者是動手操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來決定。有人做過一項實驗:兩周後我們大概還記得什麼。實驗結果表明,兩周後,我們說過和做過的事記得90%,我們說過的事記得70%,我們聽過和看過的事記得50%,我們看過的事記得30%,我們聽過的事記得20%,我們讀過的事記得10%。聽來的忘得快,看來的記得住,說過的做得來,做過的就會用。要重視24小時以後的知識保留度,教師要把提問與筆頭練習結合起來,既要說又要動手做,筆頭練習更容易暴露和發現問題。這些明確了,自學就變成了檢測之前的准備,也是考前准備,學生的自學就會緊張高效。還要鼓勵學生認真看書,比誰自學效果好,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學科不同,教師設計的自學指導也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政治、歷史、地理等常識課,教師主要通過設計好「思考題」來指導學生自學。思考題是一節課師生教與學的「路標」。出好了思考題,教學就會條理分明,中心突出,效果才會好。那麼,怎樣才能出好思考題呢?
操作要領:
(1)、吃透教材,緊扣教學內容出思考題。教師把握不好教材,出的題就沒有概括性、典型性,就會誤導學生,學生就會只找答案部分而不去通讀課文,結果學得支離破碎。所以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煉成幾個問題,使教學內容問題化;每一個問題的答案有若干個要點(要教會學生抓要點),使問題答案要點化;每一個問題答案要點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順序,使問題答案要點表述條理化。
(2)、將教學內容科學分類並提出不同的要求。前面講過,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一般都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書上有現成的答案,即「是什麼」,這類內容要求學生理解並熟練記憶;第二類是屬於「為什麼」,主要分析事物、現象產生的原因,這類內容需要學生動腦筋認真思考、分析、歸納;第三類是要求運用書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提高能力題。河南省中考近幾年實行政治、歷史開卷考試,學生可以帶課本、資料進考場,考的就是能力。如果只有前兩類題,那就會變成死記硬背,那就學偏了。
(3)、提煉出的思考題一定要有思考的價值,還要注意控制題量,題不能太多太碎(一般3-5題),不能大而空,要明確具體,富有啟發性,便於學生理解新知識,找到規律,能夠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中心。每一道思考題都要對應著教學目標,思考題的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5)、要在上課之前先把思考題的答案做出來。不要等到檢測時,學生講了答案,教師還說不清是對還是錯。
以上這些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就為上一節高效的課奠定了良好基礎。出示自學指導以後,教師一般還會鼓勵學生開始自學競賽。整個輔助環節,在實際操作時,一般僅用一分多鍾時間。教師的功夫主要下在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自學指導。教師在出示上述輔助環節的內容時,要指導學生調動一切感官,看、聽、想、記。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佔83%,聽覺佔11%,嗅覺佔3.5%,觸覺佔1.5%,味覺佔1%。所以看和聽尤為重要。
二、「先學」環節(15分鍾左右):
出示自學指導以後,進入第一個主要環節「先學」。先學分為兩步:第一步,學生讀書或看書(政、史、地為讀書找答案);第二步,教師檢測自學效果。
1、學生讀書或看書(自主學習)。
「先學」,是學生按照自學指導,從讀書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看例題、讀課文、看注釋、做試驗、發現難點做記號、模仿例題做習題等等。文科一般是讀書,要帶著問題讀,邊讀書邊思考,語言類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讀一遍就能感覺出句子有沒有語病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和表達的能力;理科一般是看書,邊讀書邊思考,既要記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題,還要能做與例題類似的題,理科重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不同,學法也會有差異。學法不同是因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各有不同。自學也是一種競賽,學生的讀書、看書就是在做賽前准備,也是考前准備,自然會緊張、高效。這樣訓練,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了自學能力。
學生自學時,教師干什麼呢?教師此時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組織教學,確保人人專心自學;二是了解學情,發現問題,為檢測做准備。
操作要領:
(1)、學生自學時,教師以不幹擾學生自學為原則,一般不說閑話,不做閑事,不板書,不東張西望,不隨意走來走去,更不能離開教室。
(2)、要重視組織教學。組織教學從候課開始。永威學校規定每節正課上課前2分鍾有一個小預備,小預備鈴聲響時,有課的教師從辦公室走向教室,鈴聲落時,教師要像演員候場那樣站到教室前門口候課,關注並指導每個學生認真做好上課的各項准備,包括「思想准備(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為使自己在有效的時間里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首先要尊重辛勤培養自己的每一位老師,要從內心裡感謝每一位老師為學生付出的勞動。因此,每節課前,當任課老師出現在教室門口時,學生應馬上以喜悅的心情來迎接老師的到來,因為向老師學習知識的時候到了,千萬別錯過這大好的時機!一定要帶著崇拜的心情來欣賞老師的指導,這樣學習的效果才會好。千萬不要抱怨老師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人無完人,老師是人而不是神,學生想要的、符合自己標準的老師在哪?要指導學生盡快適應老師,當然老師也要盡快適應學生)、身體准備(健康的身體是做好一切的基礎。指導學生在上課前要注意吃好、喝好、穿好、休息好,不然,上課的時候或心慌火燎、飢渴難耐,,或大小便憋得慌,急著上廁所,或穿得太少、太多,不是凍得打顫,就是熱得發悶,或者睜不開眼睛直打瞌睡,怎能聚精會神地聽課與思考?所以,在課前要把這些問題都安排好,以提高課堂效率)、物質准備(課前要把上課所需的課本、練習冊、工具書、作業本、文具盡可能地准備充分,不要在課堂上一會借筆,一會找書,一會找橡皮,這樣不僅影響整個課堂紀律,而且干擾老師的授課和周圍同學的學習,也影響自己的學習效率),知識准備(搞好預習,課前要把本節新授課所用到的舊知識一一復習弄懂記熟,才有利於接受新知識)」這四個方面的准備,靜待上課。不要忽視了這些細節,一節課就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你優化了所有的細節,你就必然能獲得成功。
上課的禮儀結束後,教師先要用目光掃視全班,確認每一個學生都已十分專注地看著老師,聽老師講了,此時,老師再開口講話。決不要沒等學生坐穩,還沒有安靜下來,老師就開始講,這樣講是毫無效果的。
在學生開始自學時,教師要巡視、關注,尤其要關注後進生,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專注地自學,沒有一個學生游離於課堂之外。如果有學生遇到困難舉手求助,老師要馬上給以幫助,當然,不能幹擾其他學生學習。
以下的檢測、更正、討論、點評、當堂訓練等各個環節,都要精心組織好,這是取得上課成功的重要保證。
(3)、全面了解學情,了解學生自學進度,適時引導,為下一步的檢測和「後教」做好准備。
(4)、如果班內有學生基礎特別差,剛開始自學就學不下去時怎麼辦?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教會這些學生使用工具書,遇到生難字時就查工具書。如果查了工具書還不懂,那就用第二種方法:小聲問同桌(排座位時,讓優秀生與後進生坐同桌),會的教不會的。如果問了同桌還不能解決問題,那就用第三種方法:舉手問老師。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時,輕聲走過去,小聲地給以解答,使後進生能夠自學下去。如果發現幾個學生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教師就要告知學生,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跳過去,到後教時再統一解決。
(5)、教師要對認真自學的同學表示出滿意的神情,對不夠專心的後進生,可以用目光暗示或說上一兩句悄悄話,促進他高高興興地認真自學。
2、檢測自學效果。
「檢測」就是搞「學情」調查,就是考試。教師根據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在自學時間快到時,要問學生「看完的同學請舉手」。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完成了自學任務,那就可以轉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未舉手,教師就要適當延長時間。
學生完成自學任務之後就及時轉入檢測。教師先要弄清檢測的目的、方法、內容和對象。檢測的目的是了解學情,發現問題。檢測的方法,一般以練習板演為主,這樣更容易暴露問題。教師檢測的內容就是學生自學的內容。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學情呢?教師在檢測時,應選擇後進生作為檢測的對象。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可以把培優補差落實到課堂上。教學就是要針對問題教,要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又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教師只讓優秀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會掩蓋問題,後進生的問題就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解決。如果等到課後再去補差,又會耗時費力不見成效。一般來說,好學生出錯的情況,都可以在後進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來。後進生答錯了,板演錯了,問題暴露了,教師對學情就心中有數了。
看書以後的檢測很重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檢測題。檢測題重在檢查自學效果,基礎性較強。教師要讓學生在讀書、做題的實踐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檢測題的目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了解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二是了解學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例題,會不會模仿例題做題。那麼,該如何設計檢測題呢?
操作要領:
1、檢測題實際上就是例題的變形,其題型、難度應與例題相當,題量不宜過大,一般以兩三道為宜。
2、檢測題要緊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課後題。課後題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例題類似的難度較小的題,這類題可以當檢測題用;另一類是綜合性較強的、需要聯系和運用過去學過的舊知識才能做的題,這類題可以作為當堂訓練的作業用。
3、檢測題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於了解學情,又要便於教師由個別到一般總結歸納。
板演練習是教師了解學情,發現問題的重要環節,一定要組織好。
操作要領:
1、上台板演的學生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三個人,這樣既便於教師安排,又便於講評歸納。
2、給板演的學生劃定各自的位置,要求學生只能在規定位置書寫,還要預留出下一步其他同學更正和老師總結規律、歸納結論的位置。
3、明確板演的書寫要求:筆畫、筆順正確,字體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格式規范。
學生在做檢測題時,教師干什麼呢?教師要做行間巡視,收集好、中、差各類有代表性的學生做題當中的錯誤,並認真分析是傾向性問題還是個別性問題,是屬於舊知識回生出的錯還是新知識未掌握出的錯,或者是粗心大意計算錯了還是書寫不規范的問題,對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下一步的「後教」作好准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根據學情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或者說是「二次備課」。學生做檢測題或者在板演練習時,教師不宜輔導後進生,因為這既不利於培養後進生獨立學習的習慣,也會影響全班同學獨立思考,緊張練習的效果。
『捌』 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哪些,教學模式改革
當代有影響的教學模式主要有:
(1)系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系統講授、學生系統記憶——復現知識技能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活動體系。
(2)程序教學模式。是把教材分成連續的小塊,嚴格按照邏輯編成程序的一種自動教學活動體系,主要用於具體的技能、觀念或其他內部或外部的行為方式的傳授與學習。
(3)發現學習教學模式。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來學習,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索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的一種教學摸式。
(4)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強調形成一個有利於學習者發展自身能力的環境,使學生在接受教師援助的同時能認識自身,分析自身的問題,而且掌握自我實現的能力。
(5)合作教學模式。
關於教學模式改革: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於大力發展的好時機,但教學改革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能力培養單一,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職業能力的培養。二是課程重組不徹底,現在一些課程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葯」,難以形成真正的項目課程。三是教學方法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實現教學轉型的關鍵是教師隊伍轉型。2014年,引入德國巴符州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托馬斯・胡格教授獨創的「能力模型、課程大綱、方法大綱三位一體的課程和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徹底改變課堂形態,把能力模型、課程大綱和方法大綱進行有機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項目為藍本,開發既符合德國標准又體現中國國情的教育項目。我們借鑒這一模式先從教師團隊建設入手,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培養教學轉型帶頭人;同時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對職業院校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務安排帶來的新挑戰。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了相關教學實驗,從初步實施效果看,教師團隊的理念更新徹底,教學能力提升明顯,教學設計思路開闊,教學手段多樣,團隊合作精神意識強烈。 一、 實施目標 (一)職業技能培養向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轉型 職業技術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使學生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身心素質、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創新精神,以及知識、技能、經驗、合作、交流等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一切內容,是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景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結合目前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與就業現狀,胡格教學模式改革試驗班將實現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培養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和較深的專門化職業技術能力為目的,務使學生具備快速的崗位適應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對未來職業發展及變遷應具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學科課程體系向項目課程載體的轉型 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整體進程來看,還沒有真正擺脫學科體系,只是把某幾門專業特性較強的課程改為理實一體化課程或者項目化課程等,沒有完全結合職業活動崗位或企業工作過程開展教學內容的組合和課程模塊建設。胡格模式改革試驗班引進胡格成熟的「手動沖壓機」教學項目作為第一年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課程(文化基礎課)的門類、課程標准和課時的要求,逐步貫徹統一的教學理念和風格(學科知識型的課程也可以嘗試自主學習,項目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專業教學方面,建立項目課程體系,從課程和教學兩個方面完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建立,實現有獨立工作能力、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現代職業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完成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三)傳統教學法向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轉型 有了面向職業、貼近崗位需求的項目課程體系,還需要適合的教學方法。胡格模式教
學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基本教學原則,學習活動引用不同的學習法如獨立工作法、擴展小組法、處理文字標記法、交頭接耳法、旋轉木馬法、關鍵詞標注法、搭檔拼圖法、可視化法、卡片復習法、魔法盒法等。教學實施方面逐步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有效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師角色轉型,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玖』 如何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所強調的正如俄羅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教給學生能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教學技巧」一樣,強調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目的和途徑,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動腦、動手、動口,進行觀察、實驗、閱讀、思考,主動地研究問題,學會知識.學生先學、先練,教師後講、後教.要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就要講究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模式設計的中心環節,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有利保證.根據「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高中生的認知心理實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採取的措施是:創設一個情境;培養兩個興趣;指導三個學法;體現四個為主;做到五個當堂.具體做法如下.創設一個情境
教學改革深化的一個特點,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研究.情感教學心理學認為:「所謂情感教學心理學,從根本的含義上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情感教學的核心,是控制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使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諧統一,使學生處於最佳狀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一個適宜的情境. 1、聯系實際.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是一種日常生活需要工具,讓他們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語文知識的廣泛應用.經常向學生提出生活實際中迫切需要語文解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慾望,從而熱愛語文. 要讓學生明白,要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各科,是離不開語文的,就連平時的讀書看報、寫信寫日記等等,都離不開語文.這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生對這語文的學習容易產生積極性. 2、利用變式.單調、機械、重復的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新穎多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因此,教學中要注意變式.即使是高中生,如果較長時間重復相同事物,難免會產生否定情感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適當變換教學內容.課本的內容、寫作訓練、短文分析、單元過關測試等等,可以適當地穿插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高三復習文言文時,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現象,我在高三語文復習時,把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作文訓練、單元測試等等進行穿插教學.而每一節課盡可能穿插進行說、寫、看多項訓練活動,這樣富有變化的設計復習安排,比單純進行一項訓練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的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容易被激發,對知識的理解會更透徹. 3、變靜態為動態.有些教學內容,靠詳盡的講解,都難以闡述清楚,使學生感到難懂,因而產生對這些內容的否定情感體驗.在教學中,如通過製作活動影片、動態教學,組織游戲、觀看錄像等,則可變靜態為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產生良好的情感效應,從而變難懂為易學,變苦學為樂意學.例如:文學作品的教學,如果有影片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讓學生結合觀看影片學習.我在教到高中語文第五冊《阿Q正傳》、《紅樓夢》、《竇娥冤》等課文時,借影片回學校電教室播放,讓學生觀看.學生觀看後,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這樣,變靜態為動態,從而,變苦學為樂意學. 4、疏通思路.學生在利用已有知識答題時,常因經驗不足,思考方法不當,思維定勢影響,導致思維受阻,思路中斷,從而產生厭倦畏難等消極情緒.為了激發學生情感,使思路暢通,我要在關鍵處進行疏通,及時調整學生思維方法,使其改變思維方向,謀求新的解題方法和途徑.二、培養兩個興趣在教學中,要體現出「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精神,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我認識到這點,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1、培養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喜歡語文.我主要研究如何引導學生肯學、愛學、會學.在語文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學好語文. 2、培養實踐的興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既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要啟發、誘導學生大膽實踐,積極實踐把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三、指導三個學法要完成「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操作,就要指導學生的學法,我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先學」方法的指導.1、結合教學環節的學法指導.即是引導學生如何確定學習目標,如何確定獨立學習(獨立閱讀、獨立練習、獨立評改等),如何進行分小組學習(分組交流討論、互幫互學、互評互改等).2、結合具體課文內容的學法指導.即是把與具體的課文內容有關的學法歸類概括,以系統化結構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促使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3、一般性學法指導.即是質疑的方法、記憶的方法、復習小結的方法等等.一般性學法指導常常滲透在教學環節和課文內容的學習中,我力求做到具體化、可操作化,有時,我也進行單獨訓練. 四、體現四個為主「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真正實施這一教學模式,就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主動性.我在教學中,力求體現出學生主動性. 1、以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認真研究他們的心理,研究他們的學習方法.面對學生實際,我不只是研究教師如何去教、如何去處理教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如何去學.課堂教學我做到了「五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三是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四是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五是有利於學生參加整個教學活動.2、以自學為主.在指導學生讀書時,我注重抓好了三點:一是引起學生對教科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讓學生對自己讀書後初步獲得的知識有口頭表達的機會. 3、以探究為主.教學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認識能力的有規律的過程.在鑒賞古代詩歌和分析社科文段的教學中,我以主觀思考題為思維主線,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准備知識,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具體運用,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地位作用.從而使學生學會鑒賞古代詩歌和「社科文」的解題方法. 4、以練習為主.一節語文課應把練習放在主要地位,設計一個多層次的練習程序.這樣以練習為主線,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穿插在練習中,教師在學生練習中講解,學生在練習中學習.我把課堂練習設計為幾個層次:准備題——嘗試題——課堂作業題——開放性思考題.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的信息不斷反饋出來,對新知識理解不夠的,我及時解釋,及時輔導;學生存在的問題,我及時糾正.五、做到五個當堂怎樣體現出「當堂訓練」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抓好五個當堂.1、當堂完成教學任務.計劃一節課授的教學內容,我絕不留到下一節課,力求當堂完成.2、當堂學會所教的新知識.讓學生當堂通過自學、討論來理解、掌握所教的新知識.3、當堂完成訓練題.我根據當堂課的要求,設計一定量的訓練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讓學生在教師輔導下當堂認真做完;4、當堂完成作業.為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我布置了檢測作業,讓學生當堂獨立完成.5、當堂訂正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後,我當堂進行批改,指出存在問題,加以糾正,當即解決問題.抓好了以上五個當堂,在課內,不但學生能先學、先練,而且教師能及時輔導,保證作業的質量.作業當堂完成了,就能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綜上所述,要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就要給學生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以學生為主,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積極學習;就要做到「當堂訓練」,教師精心設置嘗試性練習,學生先練習,教師後講,後教,使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掌握知識.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著眼於引導,鼓勵學生嘗試,啟發學生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實踐慾望,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規律,把引導、嘗試、探究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施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知識中解脫出來,特長得到了發展,教師也可以從「滿堂灌」中解脫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強調學生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學生在「先學」、「先練」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能力,鍛煉意志.因此,我校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推廣.
『拾』 我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兩先兩後「教學
在教改沸沸揚揚,教法五花八門的情況下,我校從優選擇實踐了謝仲卿教授主持的「兩先兩後」課題教學法。經過三年的實驗,我們深深感到,「兩先兩後」課題適合農村實際,是用最簡單的辦法落實課改精神。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兩先兩後」課題框架內,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兩先兩後」改變以往的教學程序
一位名家曾經說過「衡量課改成敗的關鍵是看學生學習方式是否轉變。」「兩先兩後」(先學後教,先練後導)教學法就是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變為主動、自覺的學習。
(1)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做一些基礎性的練習。自學過程中,我保證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走進文本。難度大點的習題,通過學生精讀、感悟、自學,做題,老師評講。通過學生思維能力的生成和思維結果的呈現,讓學生走出文本。
(2)學生先學,讓學生課堂上有事可做,並且有目標,有任務,有壓力,既讓學生動腦,又讓學生動手。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廣,學習的機會有保證。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滿堂灌,學生充當聽客,看客。即使老師講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
(3)充分發揮「兵教兵」的作用。①讓同桌根據課本,根據知識點相互給同桌出題,然後交換做,做完再交換互改。這樣做,不僅活躍了氣氛,還提高了學習效率。②課文的重點語段,在學生多次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由提問題的同學點名要求同學回答。讓會的教不會的,這樣做,既解放了老師的勞動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力。
(4)練習的設計低坡度,有梯度。讓學困生有會做的題,中等生有思考了就會做的題,優等生有挑戰性的題,既照顧了全體,又訓練了優秀生。每一節課都以鼓勵為主,表揚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二、敢於創新,靈活運用新的教學模式
任何一樣一成不變的模式都會使人厭倦。教學中,根據實際,靈活運用「兩先兩後」教學模式。如:在口語交際(采訪任課老師)中,讓學生先擬定好采訪問題,然後現場采訪我。通過實踐,發現有的同學說話不注意稱呼,有的同學不注重禮貌,有的語氣不妥,有的用詞不當。通過學生或老師點評,學生印象深刻。又如:在勸說的口語交際活動中,設計這樣一道題:周末了,經過一周緊張的學習,你很想放鬆下,看看湖南台的《天天向上》或《快樂大本營》,而你的母親卻要看韓劇,你如何勸說你的母親?把這一道題作為周末作業,勸說成功的下周展示。再如:在學習《三峽》這篇游記時,我讓學生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每人充當一回導游,寫一篇導游詞,簡潔介紹三峽的景物及特點。
三、因地制宜,創造性使用教材
區域的不同,城鄉差異,還有各地中考試題各具特色等因素,在不違背編者意圖的基礎上,任課老師根據學情不同而創造性使用教材,選擇性使用學材。如在講授《地毯下的塵土》這課時,課後有這樣一道題:「雖然當時沒有人知道,但自己心裡卻很不安。」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你願意說給人聽嗎?可以肯定,一旦說出來,心裡不安就會消失。我把這道題設計成課前問卷題:你認為誠實重要嗎?你做過不誠實的事嗎?用一句簡潔的話寫出來然後展示。這樣設計簡潔明了,適合農村實際。況且引導學生把不誠實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誠實。還有,文中的米妮在地毯下發現了十二枚金幣。這既是文章的高潮,也是體現寫作意圖的關節點。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拓展延伸題:如果你是米妮,你會接受這十二塊金幣嗎?為什麼?這就很自然把課本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又培養了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四、小試牛刀,成績喜人
作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和習慣。辛勤的付出換來初步的成效。2012年秋期,在縣語文知識競賽中,我班2人獲特等獎,3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2013春期,在「中國夢」徵文比賽中,5人獲特等獎,我班就佔了3人次;6人獲一等獎,所有參賽選手全部獲獎。科研成果收獲頗豐。2011年8月錄像課《桃花源記》獲市級一等獎。2012年7月說課《桃花源記》獲市級一等獎。2013年6月教學設計《桃花源記》獲市級一等獎。2010年6月論文《關於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反思》發表在《玉林教育》第六期。2011年8月論文《淺談作文教學的有效嘗試》發表在《廣西教育》2011年第八期。2013年5月參與市級課題《初中作文生活化的研究》結題。近幾年來,在縣級、市級的說課、講課比賽中,在我和其他專家的指導下,我校派出18人次,15人次五個科目獲得一等獎。
總而言之,我要做個學習型的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片廣闊的芳草地,我就是其中平凡的一株,我一定要盡情地享受陽光雨露,散發我獨特的芬芳。如果說,語文課堂猶如幽美的康河,我一定要「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相信有那麼一天,我將「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