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校本課程
1. 簡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
2001年7月,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老金廠中學的領導、教師認為《綱要》確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對今後較長時間內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全面規劃。我們在2002年伊始就組織學校領導、教師學習《綱要》及有關課改的理論書籍、文章,繼爾就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開發校本課程等課改主題做了實踐探索。現就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研究作階段性總結。
一、 對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幾點認識。
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一個理性、民主、科學的決策過程。校本課程作為課程形態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課程理念和內涵,所以,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必須做好前期的理論准備。校本課程應該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一樣,要有自己的課程理念、課程計劃和評價標准,使之成為真正的「有目標有計劃的教學過程」。
(一)課程本義和校本課程。
1、校本課程開發,就是以校為本,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群體,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指導思想,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依託校園周圍的人文地理環境,自主地為本校學生設計開發的,具有獨特性、多樣性、可選擇性和補充性等特徵的特色課程。校本課程開發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促進了學校特色的形成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2、並不是本校教師自己編寫的課程資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課程資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師來編寫,開發校本課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編寫成教材。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編寫教材,也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實際需要和特點的課程資源作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確也存在部分學校缺乏規范性、系統性,隨便申報開課,然後將一些活動課、選修課的簡要教案、簡要資料合並起來便稱為校本課程,這是不夠嚴肅的。
3、校本教材並非都要印製成冊,或學生人手一冊,以免增加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又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老金廠中學的做法大體是以下幾種:一是可以讓學生人手一冊,如《我的家鄉—老金廠》等,由學校自籌經費印製,免費發給學生。二是由學校購置一個班級的使用量,上課時發給學生,下課時收回,循環利用,如使用農函大的綠色農業培訓系列教材、計算機技術課程等。三是學校添置部分放在圖書館,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讀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數學》、《農村實用技術》,讓有興趣的學生借閱。四是教師開發生成的教案、講義等資源,用於教師授課用,或只提供給教師滲透課堂教學用,不編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給學生。
4、教育的目標是著眼於人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著眼於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發展。課程的發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發展,沒有教師思想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因而,活動課、選修課程的開發,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常規課程的編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於教師利用專業技能真正成為教材、課程開發的主體和主角,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實踐表明,用活動課、選修課等課程形式,通過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課程教學方式,可以使校本課程得到較好的實施,使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
(二)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
開發校本課程就是為了補充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學校開發課程不僅可以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實現對國家、地方課程的補充和延伸,使課程形成一個縱向結構,讓課程內容充滿活力,同時,在開發校本課程中,從教師、學校社區等不同角度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注與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從學生的興趣、需要,情感和個性特長出發,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情境,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實踐活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自我調適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個性化學習能力,促進他們創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實踐常常是憑教育者的良好願望讓學生去知道什麼,應該怎樣做,違背學生的意願和需要,所以,《綱要》強調開發校本課程一要依據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二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編校本教材《我的家鄉——老金廠》。在這個前提下,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要與時俱進,呈多樣化,具有選擇性,能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滿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十分理性的過程,也是教育創新的過程。
實際上,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已經有了一些校本課程的客觀存在:一種是活動課和選修課,特別是一些興趣小組活動,本身就體現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課程的原始表現形態;一種是學校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或依據學校特色、當經濟特點而編寫的校「本」教材的實施
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從學生實際需要,對國家、地方課程進行一些適應性的組合與改編的校「本」課程是自編教材為載體開發校本課程。《綱要》中也提到「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所謂「選用」即拿來主義。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應該重視校外的課程資源,如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否直接形成課程這要看具體的情況,但它總可以作為的參照和補充。
二.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老金廠中小學是樺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有許多可開發利用的資源,由於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個新事物,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校決定由我先行探索,我畢業吉林農業大學,對農業、農村、農民有著自己的看法,在加上這幾年生物教學,二著一結合,形成了以老金廠地區為背景,以學生家鄉為依託,將農業、生物和家鄉有機結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鄉——老金廠》就有了 雛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資料,搜集資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而整理資料又是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一開始主要依《老金廠鄉志》為藍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目的的選擇,現簡單介紹一下:
(一)《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
我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我的家鄉——老金廠》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它的綜合性,在主題選擇與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人、自然、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學生展現的是一個真實、完整、動態的世界,一個與學生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體育,數學,語文,地理等學科也有教好校本課程開發,是對《我的家鄉——老金廠》的有益補充。
《我的家鄉——老金廠》的內容根據新的教育哲學和課程理念提出了「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我的家鄉——老金廠》主要由概述,美麗的傳說,地名小考,物產資源,歷史戰事五部分主廠主組成。每一個部分可以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內容。
1、美麗的傳說:主要是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傳說,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兒童的心理對他們起很大的作用,他們很喜歡聽故事,也很喜歡自己講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燈橋的傳說》,《老金廠的傳說》,《老牛溝的傳說》,在老金廠這些傳說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多少都知道一些,會感到很親切,很熟悉。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把學生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級學生來自不同的村小,這種融合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願意了解更多的對方的事情,地名小考這一章主要講的是老金廠的五個行政村,以及相關的自然村,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來歷,可以加深對家鄉的認同感。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3、 物產資源:各種動物和植物是身邊最常見的資源,利用梅花鹿,羊,野豬,狍子,人參,五味子,貝母,黃芪等,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事,與生物建立聯系,讓學習生活化。學生對大自然可觸可摸,一種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被調動起來。利用實踐基地的建設,豐富校園的教育資源,活躍了學校的教育活動,使學生與自然貼得更近,利用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男生對動物感興趣,而女生對花草較親切,教師在為學生准備材料的同時也有很大的收獲。
4、歷史戰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紀念,利用發生在老金廠的一些歷史戰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以相關的主題活動帶動學生的探究,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來感受當年老百姓的苦難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5、其他學科也有很好的開發,例如語文在自主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體育教學在依託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了「穿越沙塵暴,做環保小衛士」創編體育游戲;生物學科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生態農業等方面有教好的開發利用。
(二)、老金廠中學的校本課程的實施
1、 課堂上以講故事的方式,同學積極參與,合作探究.,課堂氛圍很好,課下學生仍然興趣很濃,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是在講美麗的傳說時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寫的《借燈橋的傳說》教學案例與點評被《中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採用,發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動課來學習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廠行政區圖,學生找自己的家,課後收集與家有關的資料。
3、 網路資源收集的各種圖片,文字以及視頻資源讓學生可以很好的學習動物和植物資源。
4、 於歷史戰事的講解主要是以發生在老金廠地區的有名的戰事為主線。通過講故事,扮角色,找資料等形式教學。
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階段總結
校本課程總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發策略之間求動態平衡,兩種策略之間應是互補和融合的趨勢,以至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課改剛剛開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剛剛起步,因此,這里的總結從理論上不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談些體會和認識,也可以說是經驗之談。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推動了學校教育的創新,提升了特色辦學的品位,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長點。老金廠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實成為課題實施過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說是子課題研究。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搭築了新的平台,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優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廠中學正是通過這三個「教育」推進了教育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個性特長,無論在藝術、體育,還是在數學,寫作出現「童星」璀燦的好景象。這在社會上已經有了廣泛影響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為學校打造和發展創新型教師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機會,教師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和貫徹課改《綱要》的實踐中。目前,老金廠中學共有多名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科研興教(校)的氛圍基本形成,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整合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此同時,教師積極投身課改實踐中去。例如,開發校本課程不少教師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師以「美化生活」主題編寫「美化校園—做學校的主人」;體育教師改革傳統間操模式,創造了「音樂無口令間操」。這些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大大促進了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和發展。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堅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發掘社會教育資源,擴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技術性含量。老金廠中學近幾年先後與多個單位建立關系,學校吸納家庭群體中和關系單位中的人才優勢和物質資源,為學生的素質教育創設條件,彌補學校條件的不足。
總之,學校要發展,要進步必須努力參加課改實踐,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須做,例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須做好的事。
2. 學生自主實踐活動內容有哪些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
(一)社會層面
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繼承了我國早期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又體現了當前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推出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倡導活動課程,但是由於社會競爭機制的病態發展延伸影響到教育體制上的病態效應,即基本以應試教育為核心,忽略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加之沒有與當地教育特點相適應的課程方案,使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遇到許多問題。此次我校課程改革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是對活動課程的繼承、發展與規范。當前舉國上下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亟待改革與創新,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是應對這一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學生層面
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基本成熟,同時可塑性強,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們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不滿足於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地死記硬背,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初中生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形成了初步認識。由於這代人生長環境的社會影響加之獨生子女居多,其特點為:思路開闊,頭腦聰明;專橫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溫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於享受;目標模糊,缺少動力;環境優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臟言,行為散漫;寵慣有加,缺憾不受;目無尊長,倫理喪失;養尊處優,懶惰成性。初中階段是培養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生不滿足於單純書本知識的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拓展初中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並服務於社會,成為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階段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畢業生的素質狀況,直接反映了我國國民的基本素質水準。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初中生,畢業後便後直接面向社會生活的實際,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因此,加強培養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初中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初中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是各學科的延伸、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個人品質的活動平台,能夠緩解師生矛盾,改變校園氛圍,彌補管理不足,寓德教於活動中,使學生樂學、想學,激發其求知慾,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到各學科中去。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
(一)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三)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
(四)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師生雙方在其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課程,而非根據預定目標預先設計的課程。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主題將不斷生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隨之不斷完善。
所以,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和主題是動態的,目的是唯一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基於如下基本理念:
(一)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強調學生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和勇於實踐,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因此我校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制定了適合我校特點的活動類型、內容和具體活動方案。
(一)組織線索
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
1.學生與自然的關系。
2.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
3.學生與自我的關系。
(二)內容範圍:觀測、考察、實驗、探究
一個重心:學生都得到發展
兩個板塊:上半年----陽光春天;下半年----金色之秋
三個層次:研究性課題,應用性課題,科技普及知識與勞動意識培養以及道德教育
1.研究性課題學習。羚牛生活習性;野生動物飼養;板栗常溫保鮮;家用砸核桃機械;墨水瓶包裝改造;「賭文化」與「酒文化」的危害;林下種植項目探討;植物防腐項目探究;橡子的綜合利用;學生早戀問題討論;「厭學」與「樂學」的探討;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探討;養殖與植被矛盾解決方式的探討。
2.應用性課題研究。子午古道調查以及文化沉澱挖掘;野生植物經濟價值探求;奇石玩石根雕藝術學習;農村實用技術;標本製作基礎;微生物對生活污水處理;西漢高速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3.普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建立勞動教室,實習工廠,主要針對農村的機電、種養殖相關實用技術的學習與經歷,使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這既包括發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發展學生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
(三)選擇原則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設立愛好分組,打破班級,建立縱向體系,興趣一致,形成氛圍,互相探討。
2.體現每一班級的特色,以課代表負責制方式結合班委會組織實施,突出重點。
3.反映學生所在每一村鎮社區的特色,分鄉鎮村組織課外活動單元,探求當地特色產業和發展項目。
4.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四)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
第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第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科知識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官能動性反饋與各學科的學習中,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通過實踐形成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實踐意識與能力,在我校也許沒有得到「急功近利」的成效,但是可以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授人以漁」的效果。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需遵循下列原則:
(一)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
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第一,學生要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學生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同類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區、跨國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在指導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導方式上,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慮及我校教師科任重,為應試教育所累,如何協調這個矛盾,暫時沒有好的方法,這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領導以及校委會和全體老師共同探究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只能做到點燃學生的求知火花,激發其學習的動力,自動尋找課任老師得到幫助和指導。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二)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要集中體現我校的特色,逐步完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以及「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隨著活動過程的展開,學生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會產生出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些生成性目標與生成性主題產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價值,並加以運用,從而將活動引向新的領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應當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建議學校將課時安排成彈性課時制。即將每周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將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班級、教室的框束,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按照學生鄉鎮村的地域差別、學生的愛好選擇縱向分組進行,積極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機會充分接觸社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考慮到目前學生的安全因素和社會對學校老師安全責任的苛責,我校不可能大規模組織集體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活動,所以以社區村組或者個人分散活動,回到學校集中研討交流為主。
(五)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個指定領域
以科技空間、子午漫步、標本製作、奇石異根四個項目為主題探究活動,進行研究性課題、應用性項目、普及型運用三個層次的融合,往復銜接。自編實用性教材作為學生課外讀本,面向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村民起到指導性作用。
(六)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綜合實踐活動要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之中。首先,信息技術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探究內容,要做到信息技術內容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其他內容有機整合。其次,在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逐步建立「江口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網站」,為學生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探究開辟空間,為教師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指導提供條件。再次,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運用要致力於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防止陷入純粹的技能訓練。
(七)組織形式
1.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初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於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並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第一學期「金色之秋」先開展:動物標本、植物標本、礦藏探索、奇石收集、根雕藝術、農村機電、手工製作、科技發明、民間傳奇故事收集整理等小組;第二學期「陽光春天」繼續追加開展:書法、篆刻、模型、樂器、體育、盆景製作、子午古道文化調查及人文景觀考察、食用菌種植技術探討、手工藤編、農村經濟發展探討和野豬娃娃魚養殖等小組,按照興趣自主選擇,分組進行,有些是第一學期的深入和延續,有的是新開小組,慮及精力和時間每人至多隻能選三項。
2.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的組織形式能夠有利於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允許初中學生獨立進行的活動,並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後,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全班活動的組織形式。
(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分配
初中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時間安排上,以一個學期為單位,統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每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是每周3課時(包含信息與校本),建議校委會將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上予以統籌安排,進行有效整合,克服課時分配過細造成課時資源浪費。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採取活動項目的方式實施。研究性學習每學期組織1-2個研究課題或項目,根據研究課題的難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課時;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每學期進行2-3次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統籌安排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3. 綜合實踐課包括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內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容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尤其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轉變學生那種單一的以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結果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
(3)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課程中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課程,是一門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注重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這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課程,不是其他學科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高度綜合且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的、獨立的課程,它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4. 自主實踐活動的內容有哪些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空間。
(一)社會層面
當今社會迅猛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國際理解問題、信息科技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具有跨學科的性質,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參與、探究、理解這些新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機會。綜合實踐活動的產生既繼承了我國早期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又體現了當前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義務教育法頒布後推出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積極倡導活動課程,但是由於社會競爭機制的病態發展延伸影響到教育體制上的病態效應,即基本以應試教育為核心,忽略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性,加之沒有與當地教育特點相適應的課程方案,使活動課程在實施中遇到許多問題。此次我校課程改革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是對活動課程的繼承、發展與規范。當前舉國上下積極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亟待改革與創新,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是應對這一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學生層面
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基本成熟,同時可塑性強,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們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不滿足於對書本知識的簡單地死記硬背,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初中生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形成了初步認識。由於這代人生長環境的社會影響加之獨生子女居多,其特點為:思路開闊,頭腦聰明;專橫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溫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於享受;目標模糊,缺少動力;環境優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臟言,行為散漫;寵慣有加,缺憾不受;目無尊長,倫理喪失;養尊處優,懶惰成性。初中階段是培養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生不滿足於單純書本知識的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願望。拓展初中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並服務於社會,成為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階段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畢業生的素質狀況,直接反映了我國國民的基本素質水準。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初中生,畢業後便後直接面向社會生活的實際,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因此,加強培養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初中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初中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初中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是各學科的延伸、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個人品質的活動平台,能夠緩解師生矛盾,改變校園氛圍,彌補管理不足,寓德教於活動中,使學生樂學、想學,激發其求知慾,將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到各學科中去。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
(一)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三)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活動。
(四)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師生雙方在其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課程,而非根據預定目標預先設計的課程。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新的活動目標和活動主題將不斷生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隨之不斷完善。
所以,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和主題是動態的,目的是唯一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基於如下基本理念:
(一)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積極開展活動,在活動中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引領學生走向現實的社會生活,促進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
(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積極實踐,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強調學生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和勇於實踐,注重學生在實踐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親身經歷實踐過程,體驗實踐活動,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展信息素養、探究能力和創造精神。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因此我校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制定了適合我校特點的活動類型、內容和具體活動方案。
(一)組織線索
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
1.學生與自然的關系。
2.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
3.學生與自我的關系。
(二)內容範圍:觀測、考察、實驗、探究
一個重心:學生都得到發展
兩個板塊:上半年----陽光春天;下半年----金色之秋
三個層次:研究性課題,應用性課題,科技普及知識與勞動意識培養以及道德教育
1.研究性課題學習。羚牛生活習性;野生動物飼養;板栗常溫保鮮;家用砸核桃機械;墨水瓶包裝改造;「賭文化」與「酒文化」的危害;林下種植項目探討;植物防腐項目探究;橡子的綜合利用;學生早戀問題討論;「厭學」與「樂學」的探討;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探討;養殖與植被矛盾解決方式的探討。
2.應用性課題研究。子午古道調查以及文化沉澱挖掘;野生植物經濟價值探求;奇石玩石根雕藝術學習;農村實用技術;標本製作基礎;微生物對生活污水處理;西漢高速對當地經濟的影響。
3.普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建立勞動教室,實習工廠,主要針對農村的機電、種養殖相關實用技術的學習與經歷,使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通過該領域使學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滲透信息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這既包括發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還包括發展學生對浩如煙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別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倫理。
(三)選擇原則
1.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設立愛好分組,打破班級,建立縱向體系,興趣一致,形成氛圍,互相探討。
2.體現每一班級的特色,以課代表負責制方式結合班委會組織實施,突出重點。
3.反映學生所在每一村鎮社區的特色,分鄉鎮村組織課外活動單元,探求當地特色產業和發展項目。
4.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探究課題或問題
(四)綜合實踐活動與各學科領域的關系
第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第四,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科知識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官能動性反饋與各學科的學習中,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通過實踐形成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實踐意識與能力,在我校也許沒有得到「急功近利」的成效,但是可以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授人以漁」的效果。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需遵循下列原則:
(一)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
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第一,學生要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學生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第三,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同類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區、跨國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防止淺嘗輒止。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在指導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導方式上,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慮及我校教師科任重,為應試教育所累,如何協調這個矛盾,暫時沒有好的方法,這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領導以及校委會和全體老師共同探究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只能做到點燃學生的求知火花,激發其學習的動力,自動尋找課任老師得到幫助和指導。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二)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綜合實踐活動要集中體現我校的特色,逐步完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計劃」、「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以及「班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隨著活動過程的展開,學生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會產生出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首先要認識到這些生成性目標與生成性主題產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價值,並加以運用,從而將活動引向新的領域。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應當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建議學校將課時安排成彈性課時制。即將每周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例如,可以將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也可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等。
(四)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要打破班級、教室的框束,把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整合起來,把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融合起來,按照學生鄉鎮村的地域差別、學生的愛好選擇縱向分組進行,積極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機會充分接觸社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考慮到目前學生的安全因素和社會對學校老師安全責任的苛責,我校不可能大規模組織集體走向社會進行實踐活動,所以以社區村組或者個人分散活動,回到學校集中研討交流為主。
(五)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個指定領域
以科技空間、子午漫步、標本製作、奇石異根四個項目為主題探究活動,進行研究性課題、應用性項目、普及型運用三個層次的融合,往復銜接。自編實用性教材作為學生課外讀本,面向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村民起到指導性作用。
(六)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整合起來
綜合實踐活動要把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有機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實施過程之中。首先,信息技術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探究內容,要做到信息技術內容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其他內容有機整合。其次,在綜合實踐活動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逐步建立「江口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網站」,為學生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探究開辟空間,為教師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學校、跨班級的合作指導提供條件。再次,信息技術手段的設計與運用要致力於為學生創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防止陷入純粹的技能訓練。
(七)組織形式
1.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初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於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並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第一學期「金色之秋」先開展:動物標本、植物標本、礦藏探索、奇石收集、根雕藝術、農村機電、手工製作、科技發明、民間傳奇故事收集整理等小組;第二學期「陽光春天」繼續追加開展:書法、篆刻、模型、樂器、體育、盆景製作、子午古道文化調查及人文景觀考察、食用菌種植技術探討、手工藤編、農村經濟發展探討和野豬娃娃魚養殖等小組,按照興趣自主選擇,分組進行,有些是第一學期的深入和延續,有的是新開小組,慮及精力和時間每人至多隻能選三項。
2.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的組織形式能夠有利於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允許初中學生獨立進行的活動,並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後,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取全班活動的組織形式。
(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時間分配
初中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時間安排上,以一個學期為單位,統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每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是每周3課時(包含信息與校本),建議校委會將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上予以統籌安排,進行有效整合,克服課時分配過細造成課時資源浪費。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採取活動項目的方式實施。研究性學習每學期組織1-2個研究課題或項目,根據研究課題的難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課時;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每學期進行2-3次活動;勞動與技術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統籌安排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它反對通過量化手段對學生進行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主張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請採納。
5. 誰幫我寫一份中學生暑假社會實踐(校本課程)的個人總結以及社會實踐報告
求關於農村的實踐報告範文
問題補充:求關於農村的實踐報告範文 字數300
格式比如回:
【活動主題】 社區老人服務之感答想
【活動目的】 老齡化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或者已經遇到.讓老人頤養天年,是每個子女的責任,同時也是社會責任.
【活動過程】 和XXXX去了奶奶家兩次,連同自己單獨去的一次,總共三次.三次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無所適從.每次去,奶奶都很客氣,忙著倒水,忙著讓座.
我們兩個人都很遠,奶奶的子女和孫輩周末都會到她家,他們不需要周末兩個小時的陪護,可能我們陪他們聊聊天,多少可以解解悶,可能這只是我們一方面的想法.
奶奶和老伴的身體都不是很好,而且年紀很大了,當兒女上班不在身邊的時候,能夠買葯,到醫院排隊掛號,才是他們急切需要的.而這些我們做不到.這些需要社區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而非我們所能及.
目前有個想法,如果還是每次這樣過去,只能變成例行公事.老人身體不是很好,可否有醫學組的義工和我們一起過去,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有個毛病的,給予一定的葯物和居家養護指導
6. 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登記表(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校本課程)怎麼做
現在再說實踐也晚了,眼下只能把社會實踐表填了,就把自己做回了什麼寫好(虛構答一下),適當發揮一下,總結的話就說麓山的這種活動開展得很好,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參加這類活動,拿到小區物業或社區居委會蓋個章(一般他們是不會說什麼的,馬上就蓋了),上交OK
7.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哪些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
1、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勞動技術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一般勞動技術能力的教育,進行現代職業意識、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選擇的指導。
3、社區服務主要通過學生在本社區以集體或個人形式參加各種公益活動,進行社會責任意識、助人為樂精神的教育,為社區的建設和發展服務。
4、社會實踐主要通過軍訓和工農業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學校可以結合實際,為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創造條件。
(7)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校本課程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
1、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2、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8. 綜合實踐課的說課應該怎麼寫
我們知道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作為一門主要由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最好是來源於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和興趣。目前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水污染、空氣污染等……這一連串的問題成了學生們探索實踐的動力。此外,綜合實踐課程體現的是學校的特色,我們安石一中根據本校的特色,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最後確立了本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題——生活中的垃圾。
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具有初步的社會意識和環保意識,能夠運用現有的知識認識社會和回報社會。但是他們的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確立,還需要加以進一步的引導與幫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了他們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回報社會的契機。
作為教師我覺得,在整個活動過程我只是一個普通參與者。在整個實踐活動中,我也是和學生一樣是活動的開發者也是活動的實施者。
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了解垃圾的種類,認識垃圾與生活環境的關系;提高環境保護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上網,走訪調查,實施考察等活動,考察身邊的環境,認識人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問題;再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自覺的從身邊小事開始,關注周圍、國家乃至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提高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
重點: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難點: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環境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重難點的突破: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發現和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親自開展調查、考察和社會宣傳活動,關注環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
這次實踐活動其實是一次長線活動,共分為四個活動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活動主題的確定階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革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我結合《綜合實踐活動7——9年指導綱要》中指出的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與自我、社會與自然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等要求,依據學生的自身愛好,分立好每個小組的子課題。
第二個階段是活動的實施階段。
學生分小組制訂活動計劃和實施方案,然後通過調查,采訪,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家長,走訪社區等等各種方式,了解我們身邊環境的現狀。在這個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它帶來是一場學習方式的革命,使學生能夠經歷以往不曾領略過的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學生在觀察,采訪,查閱,體驗,討論等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和鍛煉了很多能力。比如說,學生學到了采訪記錄的技巧,懂得了如何設計調查問卷,知道了可以利用PPT來反映調查的成果,體驗到了如何與人更好地溝通。讓我最高興的是班上有位特別靦腆文靜的女孩,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也變得自信起來了。她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讓我非常驚訝。
那第三個階段就是活動的總結階段。
學生們把自己討論交流,查閱資料,親身實踐,調查訪問的成果,用不用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出來,在活動過程中不斷體驗,認識和收獲。我原本設計的過程是先分組匯報成果,再展示成果,但是考慮到為了讓整個活動過程很流暢,我就引導學生在匯報成果的同時就直接展示出自己最得意的調查結果。課到了這里,就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第四個階段,活動的延伸階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過程取向,強調的是隨著活動過程的展開和活動情緒的變化不斷生成新的活動目標和主題。我想,這一階段,更重要的是總結,評價,反思和拓展吧。學生們在完成今天這一系列的交流展示活動過後,一定會有更多的問題和想法,接下去我設計的就是拓展學習:我們如何「變廢為寶」。學生又提起了新的興趣,以上的感受和體驗就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下去,探索下去。我們的綜合實踐課程就有了下文。
最後,我想用六個字結束我的說課:我希望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讓學生們「想學,會學,學會!」
9.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