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校本課程案例
Ⅰ 莊子成語故事校本課程材料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
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Ⅱ 大班語言教案 成語故事:拔苗助長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回認識到自答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案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典型記錄,也是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真實體現,因此是教育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是教師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
Ⅲ 《成語故事》教學設計精選
1.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能促使版教師更為深刻地權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2.教師撰寫教學案例的過程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教學理論相互轉化的過程,可以為新教師和在職教師的教學提供比較豐富的實際情境,有利於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Ⅳ 幼兒園兒童成語故事《三個和尚》
1.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專也可能包含有解屬決這些的方法。 2.「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 3.教學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決策或疑難問題的教學情境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學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達成等現象。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並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在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4.教學案例是指「由教師撰寫,或由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撰寫的敘述性的教學實踐記錄。」
Ⅳ 柳下惠和他的八個成語故事
坐懷不亂
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於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一夜,而無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很多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
岑鼎立信
主要見於《呂氏春秋》《新序》的記載。魯國有岑鼎,其形體巨大、氣勢宏偉,鼎身鑄有精緻、美麗的花紋,給人以震懾心魄之感。魯國國君非常珍愛岑鼎,把它看作鎮國之寶。齊國國君很眼紅,命魯國將岑鼎獻給齊國,否則兵戎相見。齊國比魯國強大得多,魯國國君不敢不獻,但又捨不得,於是假造一座岑鼎獻給齊國。齊國國君懷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魯國,派人對魯國國君說:「只有貴國的柳下惠認定這是一隻真鼎,我們才相信」。魯國國君沒辦法,請求柳下惠幫助其編造謊言將真岑鼎留在魯國。柳下惠說:「您把岑鼎視為鎮國之寶,而我把信用視為立身之本。如今您為了保住您的鎮國之寶,就讓我破例說假話,這違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對不起,我不能做」。魯國國君聽了這番話,就將真的岑鼎獻給了齊國。漢代劉向評論此事:「柳下惠可謂守信矣!不獨存己之『國』也,又存魯君之國。信之於人重矣!」這一事跡,成為中華文化史上誠信的典範。
三黜不去
主要見於《論語》《孟子》《戰國策》《列女傳》的記載。柳下惠曾經在魯國做過士師,執掌禁令刑獄。當時魯國的朝政大權把持在權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職被他罷免了3次。有人勸柳下惠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個國家不會被罷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離開父母之邦呢?」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則。明代泰山詩人蕭協中寫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對柳下惠這一德行的頌揚。「三黜不去」,反映了傳統知識分子在治國平天下的俯仰體驗中,感同身受的心靈共鳴,也成為後世士子的榜樣。
授詞卻敵
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齊孝公攻打魯國北部邊境。僖公自知無法抵抗齊國大軍,前去請教展禽(柳下惠)退敵之計。在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時,魯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計,出境迎上去晉見他,說:「我國國君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光臨敝邑,派遣下臣來犒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孝公說:「
論祀守禮 主要見於《國語》的記載。春秋時期,有一年,一隻海鳥「爰居」飛到了魯國,並在東門外停留了3天。時任大夫的臧文仲覺得這是好的預兆,便下令讓魯國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後說:「自古以來,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堯、舜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祭祀。而海鳥『爰居』只是為了躲避災難而來,對人們並無功德,決定祭祀它,實在是不明智之舉!」於是上書魯王取消對「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廟時,夏父弗忌做為宗伯,把魯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魯閔公前面,違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卻不制止。已經96歲的柳下惠不顧年老,仍然義正言辭地斥責他們的做法。柳下惠兩次斥責祭祀不和禮法的故事,就被後人稱為論祀守禮。這兩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被後世儒家學派重視和推崇的原因。 伐國懷憂 主要見於《漢書》的記載。書中記載魯國國君欲出兵討伐齊國,徵求柳下惠的意見。柳下惠直言不諱,直截了當回答:「不可。」隨後柳下惠滿懷憂慮,悲戚不安,心想:聽說國君侵略他國,不會詢問仁愛之人,這次為何問我呢?柳下惠雖立場堅定,仍因被問及而羞愧難當,更為魯君不顧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詐而憂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張仁愛、和合,認為兩國之間,無論強弱,都該睦鄰友好,永不戰爭。魯國一旦攻打齊國,必使兩國生靈塗炭、血流成河,根本談不上「仁愛」,而是害人殺人。無故害人殺人的戰爭就是不仁不義之戰,勢必為「仁人」所不齒。伐國懷憂充分彰顯了柳下惠仁義愛民、以和為貴的思想,這種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頭,被孔子及其後人發揚光大,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斷獄明道 主要見於《奏讞書》的記載。講的是柳下惠為魯國國君斷獄的一個案例。一個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過三錢,按照當時法律應該罰金一兩。但是柳下惠建議魯君對佐丁施以雙重刑罰:先「完」後「為倡」,即先剃光頭,後去做比低賤的「隸臣妾」還要低賤的下人。魯君接到柳下惠所報奏摺後便問他:「這個案子的案值這么少,對他這樣刑罰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說:「當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著冊簿、文書,負責禮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盜勾當。這分明是『盜名、欺上』,兩者並論,理應重判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雙重刑罰。」魯君聽後認為很公正,稱贊柳下惠量刑得當。 風化鄉里 主要見於《孟子》的記載。孟子說:「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愉悅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受柳下惠美德影響的人,胸襟狹隘也能變得心胸寬大起來,刻薄的人也能厚道起來。」 而明代人張岱《夜航船》卻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展禽者,少失父,與母居,傭工膳母;天多蚊,卧母床下,以身當之」。說的是柳下惠很小的時候失去父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幫母親幹活還做飯給母親吃。因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母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柳下惠總是躺在母親床下,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母親。這個故事可視其為「恣蚊飽血」另一個版本了。另外,柳下邑的村民現在還有「六月六吃炒麵」的習慣,據說柳下惠母親的生日是六月初六。每年這一天,柳下惠都要回到故里,為母親祝壽。為了感謝鄉鄰,柳下惠都要請鄉親們吃當地一種特色麵食——炒麵。不僅言傳,而且身教,這是柳下惠風化鄉里的魅力所在。
Ⅵ 《以逸待勞》的成語故事及含義(要詳細)
【注音】yǐ yì dài lá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面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作戰、工作等方法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養精蓄銳、用逸待勞 【反義詞】疲於奔命 【同韻詞】輕於鴻毛、腹背之毛、膽戰心搖 【燈謎】最佳的養生之道 【歇後語】屏風馬氣死巡河炮[1]? 【原典】 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注釋】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損」,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損剛益柔」是根據此
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孫子·軍爭》:「以近待遠 以逸待勞
,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2]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正音】逸:不能讀作「tuì」。 【辨形】待:不能寫作「侍」,「代」。[2]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
◎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清·吳敬梓 以逸待勞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紅三軍在苗店、郝砦與尾追之敵發生激戰,敵軍以逸待勞,向紅三軍發起猛烈攻擊,紅軍戰士以大無畏的精神予敵以頑強反擊,終於擺脫這一股敵軍追擊,紅八師師長覃蘇等在戰斗中光榮犧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運用「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軍事策略,就可以克敵制勝。
編輯本段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歷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佔地而趨戰者勞。」搶先佔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後發制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編輯本段用計概述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雲:「凡先處戰地而 以逸待勞的王翦
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 .虛實篇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 《史記》 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 《水滸傳》 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斗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里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里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只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采購員,到外地去采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編輯本段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里,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信息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編輯本段計策典故
戰國末期,秦國少 以逸待勞
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綳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編輯本段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 以逸待勞
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於山谷之中,准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只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准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現在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現在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志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編輯本段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裡乾坤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面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面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艷的新型汽車 福特牌A型車
,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惟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裡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面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後煉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面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後工人並沒有解僱,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面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准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後發制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後發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應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Ⅶ 南轅北轍的成語故事
南轅北轍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大夫季梁要到趙國去。旅途中忽然聽到魏王想發兵攻打趙國的消息。為了制止魏王攻打趙國,他匆忙地半途轉身回魏國。
季梁回到魏國,便去見魏王。說道:「我來的路上,在趙太行山下遇到了一個人,他乘著一輛馬車由南向北行駛,卻跟我說他要到楚國去。」
我覺得他走的方向不對,便說:「您到楚國去,為什麼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難道你不知道楚國在南邊嗎?」
他卻說:「沒關系,我有一匹好馬。」
我說:「你的馬雖然好,可你走的並不是去楚國的路呀?」
那乘車人又說:「不要緊,我帶的路費多,又有一個趕車本領很高的馬夫,一定會到達楚國的。」
我告訴他:「你的這些條件再好,如果朝北去,離楚國也只能是越走越遠呀!」
魏王聽了季梁講的故事,覺得可笑,說道:「天下難道真有這樣糊塗的人嗎?」
季梁說:「有,不光趙國有,我們魏國也有。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業,當諸侯的首領。為此目的,你倚仗著國家的強大與軍隊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趙國的辦法,來擴大地盤和抬高威望。可你這樣做,別的國家會怎樣想呢?正如這個人想到楚國,卻駕著車子往北去一樣。」
魏王一聽,臉都紅了,於是停止攻打趙國。
「南轅北轍」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比喻行動與目標相違背。
Ⅷ 成語典故和成語故事的區別是什麼
成語典故指真實發生過的事成語故事指虛構的或者未經考證的故事
Ⅸ 成語故事濫竽充數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專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屬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