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課程標准
① 高中歷史新課標一卷二卷三卷是什麼意思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1]與特點(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小農經濟的缺點:封閉性、脆弱性。對環境的依賴過大。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原始時期便有了商業,但商代才出現商人。請注意他們的區別。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戰國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限制活動范圍、鹽鐵官營。
漢代重農抑商的表現:貶低商人地位、嚴禁購買土地、鹽鐵官營。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積極後果:促進了農業發展,強化了封建階級統治。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2 第二單元 編輯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3 第三單元 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2010年,喀什。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2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 第四單元 編輯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5 第五單元 編輯
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達.迦馬葡萄牙王室
繞非洲海岸到達印度,開辟了東西方之間最短的海上路線。
1492年哥倫布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發現美洲新大陸
1519年,麥哲倫西班牙王室 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西歐的影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對美洲的影響:美洲傳統社會遭到破壞,但是美洲的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亞洲的影響: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海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 第六單元 編輯
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7 第七單元 編輯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宣言。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8 第八單元 編輯
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② 人教版新課標必修1經濟生活考大題(即非選擇題)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③ 誰有《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匯編歷史卷》哈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
一、教學目的
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歷史教學在普通高中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的歷史教學,要在初中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初步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確的時空概念,掌握正確換算歷史公元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技能,具備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與學習相關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實事求是的闡述,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意識;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課程、課時安排高中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中國近現代史,每周3課時,共99課時。
2.選修課
選修I:世界近現代史,每周2課時,共65課時。
選修Ⅱ:中國古代史,每周2.5課時,共60課時。
三、教學內容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內容概述
近代部分
中國近代史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止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始終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前夕,中國處於清朝封建統治之下,國勢衰微,危機四伏。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加緊對外擴張。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並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更多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擴大了對華商品輸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這種經濟上的侵略進一步擴大。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19世紀中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這場運動失敗了。
鴉片戰爭時期,在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中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等人開眼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二)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政局發生變化,慈禧太後通過政變奪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此後,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
清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四五十年代,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先於民族資產階級誕生。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民族工業開始出現,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中國社會經濟形態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
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加緊侵華,經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在加強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由於反動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缺乏群眾基礎,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引發了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蓬勃興起。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推動了民主革命的迅猛發展。
清政府在形勢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預備立憲」,沒有能夠挽救其統治危機。1911年爆發的武昌起義,迅速得到全國響應,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朝滅亡。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果實被封建軍閥袁世凱篡奪。
(四)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公然恢復君主專制制度,出賣國家利益。對此,革命黨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給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大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也壯大起來。
(五)20世紀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趨高漲。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沖擊了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傳播、共產黨早期組織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等地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隨後,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發動國民革命,舉行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六)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對外依附帝國主義,對內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經濟上採取統一財政、整頓金融等措施,中央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工農業也有一定發展。
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工農紅軍。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經濟建設,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中華蘇維埃政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四次反革命「圍剿」。
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正確領導。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扶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愛國軍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興起。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一二·九」運動爆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掀起新的高潮。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七)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大舉侵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幾次大規模抵抗日本侵略的會戰。侵華日軍在攻陷南京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敵後抗戰,發展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略方針,對國民政府採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政策,扶植汪精衛漢奸政權;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法西斯殖民統治。
在相持階段,抗日根據地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艱苦鬥爭,淪陷區人民採取各種形式堅持抗日。國民政府逐漸轉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抗日戰爭後期,各個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鞏固、發展,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准備了條件。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制訂了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的正確綱領、策略,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八)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支持下,積極准備發動內戰。為爭取國內的和平、民主,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在重慶談判。1946年夏,國民黨撕毀談判協議,派軍隊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奮起抵抗。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內戰爆發後,國民黨強化獨裁統治,政治更加腐敗,加緊搜刮人民,經濟日趨崩潰。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空前高漲。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運動。
1947年,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反攻,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解放軍取得了戰略上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接著,人民解放軍進行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國民政府垮台。
④ 求2012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新課標卷(文字版)一份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1至8頁,第II卷9至12頁。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第I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第I卷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圖1示意2008年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四個國家的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讀圖1並根據所學知識,完成1-2題。
1.圖示四個國家中,人均煤炭消費量最高的是
A.中國 B.美國
C.印度 D.日本
2.藉助圖示資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應國家的
A.單位GDP能耗 B.碳排放量
C.能源進出口量 D.煤炭自給率
某大河的一條支流與幹流之間存在「吞吐」關系,圖2示意該支流出口處1970~2000年間年凈徑流量(輸出徑流量與輸入徑流之差) 和年凈輸沙量(輸出泥沙量和輸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據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完成3~5題
3. 下列個時間段中,年凈徑流量與年凈輸沙量變化趨勢最接近的是
A 1970年~1976年 B 1977年~1984年
C 1980年~1989年 D 1989年 ~ 2000ian
4、該支流流入
A 黃河 B 長江 C 遼河 D 黑龍江
5 、 1983年以來 ,年凈輸沙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最可能的原因是該支流流域
A 建設用沙量增加 B 興建水庫的森林覆蓋率提高
C 礦產資源開發力度加大 D 連續乾旱
6月上旬某地約5時 (地方時)日出 , 據此完成6~7 題
6 、 該地可能位於
A 亞馬孫河河口附近 B 地中海沿岸
C 北冰洋沿岸 D 澳大利亞
7 、6月份該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別為
A 正東 ,正西 B 東南 ,西南
C 東北 ,西北 D 東南 , 西北
8.該地區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緯度 河流
降水 地形
A. B.
C. D.
9.甲。乙兩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與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區位優勢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陸路交通方便 D.水陸交通樞紐
10.24小時後甲地主要吹
A .東北風 B .東南風
C .西北風 D .西南風
11.30-48小時之間,甲地可能經歷
A.持續晴朗高溫天氣 B.連綿陰雨天氣
C.強對流降雨天氣 D.沙塵暴天氣
12.秦漢而後,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於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內容
C.工作職責 D.工作性質
13.唐太宗說:「工商雜色之流……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強調的是
A.防止官商勾結 B.維持社會等級
C.重義輕利 D.重農抑商
14.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托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於錄;後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這反映了
A.元代文學不為後世所重視 B.厚古薄今的觀念影響深刻
C.士大夫對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文學形式
15.清帝雍正硃批諭旨說:「山右(今山西)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朕所悉知,習俗殊可笑。」這反映出當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經躍居首位 B.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已被拋棄
C.重農抑商政策並沒有得到實施 D.傳統觀念因追求財富而改變
16.張謇評論某人時說:「以四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張之洞 D.袁世凱
17.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海關進口稅則》確定進口貨物稅率為7.5-27.5%,這廢止了近代某一條約的相關規定。這一條約是
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18.1931年初,紅一方面軍開始偵察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通訊。1932年,紅軍破譯了國民黨軍隊的無線電通訊密碼,這一成功
A.確保了紅軍對敵處於軍事優勢地位
B.為紅軍取得戰場主動權創造了條件
C.加強了革命根據地間的協調作戰能力
D.有利於紅軍實現戰略方針的轉變
19.1980年12月,我國頒發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這表明
A. 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開始改變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C. 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實行 D.單一所有制經濟結構已被突破
20.一份歷史文獻「告人民書」指出,帝國、君主政體和議會制至今所強加給人民的,「是專制的、不合理的、專橫的和令人難以忍受的集權」。這份歷史文獻出現於
A.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B.美國內戰時期
C. 俄國二月革命期間 D.巴黎公社期間
21.1917年4月,列寧根據當時俄國政局的特點,不贊成立即推翻臨時政府,主張首先爭取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然後再把小資產階級正當排除出蘇維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列寧提出這一主張的重要依據是
A. 存在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 B.世界大戰尚未結束
C. 紅軍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D.尼古拉二世已經宣布退位
22.1941年6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後說,「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惡魔說幾句好話」。這反映出丘吉爾
A. 願意承擔綏靖政策失敗的責任 B. 希望盡快開辟第二戰場
C. 認為支持蘇聯符合英國利益 D. 尼古拉二世已經宣布退位
23.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陣營不斷採取針鋒相對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6年後,華沙條約組織於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華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第一次柏林危機 B. 兩個德國分立
C. 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D. 共產黨情報局成立
24.2010年生產一件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8小時,價值80元,全社會A商品的產量為10萬件。如果2011年生產一件A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為4小時,那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會總產量、單位葯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價值總量分別是
A. 10萬件、80元、800萬元 B. 10萬件、40元、400萬元
C. 20萬件、80元、1600萬元 D. 20萬件、40元、800萬元
25. 2011年末,我國開始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改革試點。之所以進行「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是因為增值稅
不受企業盈虧影響 可以避免重復征稅
稅源廣且便於徵收 能防止進貨商品的偷漏稅行為
A. B.
C. D.
26.銀行發放貸款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和利息。收取手續費是因為銀行提供了一定的服務(如記賬、賬戶管理等)。收取貸款利息的理由是
A.銀行居於壟斷地位 B.銀行信用高於商業信用
C.銀行提供的資本是一種生產要素 D.銀行是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樞紐
27.小明在某專賣店購買了一台計算機,正常使用一個月後計算機出現黑屏等故障。在於專賣店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小明決定採用其他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可以選擇的維權手段有
A.消費者協會調解、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法律訴訟
B.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媒體曝光、法律訴訟
C. 消費者協會調解、行政部門處理、仲裁機關仲裁、媒體曝光
D. 行政部門處理、媒體曝光、仲裁機關仲裁、法律訴訟
28.物聯網通過細心感測設備將各種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定位、跟蹤、控制和信息的互換、共享。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經濟和社會生活。這進一步佐證了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創造事物之間的聯系
人們能夠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人為事物的聯系因具有「人化」的特點而具有主觀性
聯系具有普遍性,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系多種多樣
A. B.
C. D.
29.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往往依賴河流,視河流為主宰命運之神而頂禮膜拜。工業革命後,人類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開發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報復。今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河流的關系,致力於追求人與河流的和諧。由此可見
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實踐具有目的性,認識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理性認識
實踐具有歷史性,認識必然打上歷史和時代的烙印
實踐是有意識的活動,認識是促進實踐發展的動力
A. B.
C. D.
30.某飯店老闆請來許多一流的建築師和工程師,探討如何擴建狹小老舊的電梯。他們一致認為:飯店必須停業半年才能擴建好電梯。飯店一位清潔工說:「要是我,就會直接在屋外裝上電梯。」根據清潔工的建議,新電梯很快就安裝好了。這是建築史上第一次把電梯安裝在室外。這一案例表明
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豐富的實踐經驗必然促進思維創新
正確發現和提出文藝是創新的首要環節
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和實踐的突破
A. B.
C. D.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實施,經濟社會保持繁榮穩定。2011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關於特區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程序作出解釋。201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審議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出的有關報告基礎上,作出了關於澳門特別行政區2013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和2014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有關問題的決定。回答31-32題。
31.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上述法律解釋和相關決定
創新了國家結構形式
保證了澳門特區的高度自治權
限制了澳門特區的立法權
維護了基本法規定的中央的權力
A. B.
C. D.
32.鄧小平根據香港、台灣的歷史和實際情況提出的「一國兩制」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這一偉大構想
承認矛盾同一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重要動力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
承認矛盾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A. B.
C. D.
33.在2012年2月召開的Z市八屆人大常委會一次會議上,Z市市長提請關於市口岸局局長的任命並未通過。市長提請任命的任選被人大常委會否決,這說明
地方人大是本行政區的國家權力機關
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工作行使了決定權
人大常委會擁有對政府組成人員的任免權
行政權力受到人大常委會的有效制衡
A. B.
C. D.
34.目前,新疆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廟等宗教活動場所約2.48萬座、宗教教職人員2.9萬多人。西藏有佛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住寺僧尼約4.6萬人,僧俗信教群眾每年組織和參加各種宗教活動,每年到拉薩朝佛敬香的各族信教群眾達百萬人次以上,由此可見
宗教信仰的本質已經發生變化 各民族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信仰具有相同的階級基礎 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國家保護
A. B. C. D.
35.2010年12月23日,商務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的規定,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相紙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有關規定,中國政府作出決定,自2012年3月23日起,對原產於歐盟、美國和日本的進口相紙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競爭、合作和沖突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
中國與西方國家既有合作,又存在競爭和沖突
維護國家利益是我國發展對外關系的出發點
貿易沖突的實質是我國與西方國家的綜合國力較量
A. B. C. D.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清楚,並貼好條形碼。請認真核准條形碼上的准考證號、姓名和科目。
2.第卷共4頁,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6.(36分)閱讀圖文資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圖5中我國境內某些區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引種優質長絨棉,目前,這些區域的棉區是我國最大的上品棉生產基地,種植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近年來,每至棉花收獲季節,數十萬外地民工前來這里採摘棉花。
(1)推斷並說明這些國營農場的分布規律,分析這些地區種植優質長絨棉的有利條件。(12分)
(2)距消費市場較遠卻並未影響該區域上品棉銷售,請解釋原因。(6分)
(3)說明該區域上品棉生產的現實性印度。(6分)
(4)分析該區域過度擴大棉花種植面積對區域環境的影響。(12分)
37.(32分)閱讀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材料一
1851年英國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有10個國家接受邀請,此為世界博覽會的開始,後來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盛會,為了顯示國力,英國政府耗用4000多噸鐵和400噸玻璃,建造了一座長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宮」。此次博覽會令人矚目的展品當屬引擎、印刷機和紡織機械等產品。在19世紀,原材料、機械、工業製品及雕塑作品成為世博會的主要展品,蒸汽機、混凝土、鋁製品、橡膠、縫紉機、印刷機、大車、電動馬達等相繼成為展會上的新寵。
摘編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宮極其經驗》
材料二
第一屆倫敦世博會上,中國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風、象牙雕刻、琺琅彩銅器、大理石群像等,「榮記湖絲」獲得「製造業和手工業」獎牌。1876年費城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了絲、茶、瓷器、綢緞、銅器、雕花器和景泰藍等。1889年巴黎世博會中國館正中可見「大清國」三字,門口對聯有「中國有聖人」、「此鄉多寶玉」字樣。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中不幹活材內的中國戲院,帶有明顯西方風格。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的中國館是滿族王公住宅的復製品,擺有中華聖母像。「中華聖母」著慈禧太後服飾,保留聖母瑪利亞的面貌,聖母左手抱身著中國服飾的耶穌。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西湖48景相冊等獲金獎,另有中國繪畫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吳道子、宋朝馬遠、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編自馬敏等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等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萬國工業博覽會」舉辦的背景及其意義。(8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世博會上中西展品的特點,並分析中國展品特點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和20世紀世博會所體現的社會發展理念的變化,並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12分)
38.(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注意: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到城市務工,目前,全國農民
工總數超過2億,其中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達1.2億左右,農民工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材料一
據調查,2004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一些企業出現了「招工難」問題,2009年以來,大范圍的「民工荒」再次在這些地區出現,不僅缺工人群有技術工人擴展的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時間分布由「季節性」、「階段系」向「常態化」、「全年性」轉變,從農民工找不到工作的「民工慌」,到目前企業招工難的「民工慌」,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大的轉變。
材料二
在農村外出務工群體中,「80後」、「90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約佔60%,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但可觀存在的城鄉差距讓他們遇到許多實際生活問題,一些不平等現象也讓他們產生了較大的心裡落差。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黨和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將解決「三農問題」視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研究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問題」。
39.(6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注意: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20世紀80年代以來 ,考古工作者在廣州等地陸續發現了南越王墓等重要歷史遺跡,這些發現對研究嶺南歷史有重要價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 ,開鑿靈渠 ,攻打百越 ,設置南海 ,桂林,象郡三郡,秦漢之際,中原戰亂,秦南海郡龍川縣令趙佗舉兵兼並三郡,自稱南嶽武王 ,定居番禹 (今廣州市)。於通向內地的各個關口屯兵 ,「絕道聚兵自守」
劉邦稱帝後 ,民生凋敝,無力南征,遂封趙佗為南越王 ,「與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開通關市 ,南嶽國乘機發展,廣泛使用鐵器,海內外貿易也相當活躍 ,呂後執政,漢朝「禁南越國關市鐵器」,趙佗又以財務收買附屬於漢朝的閩越等郡部族,勢力所及 ,「東西萬余里」「以兵威邊」趙佗以皇帝自居,「與中國侔(對等)」漢文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前十對趙佗「自立為帝」的行為予以譴責 , 趙佗迫於壓力,表示 去帝制 繼續 為藩臣 ,奉貢職 但在內部 , 「竊如故號居」
漢武帝決心徹底解決南越國問題,要求南越國趙興入朝,「用漢法,比內諸侯」。南越國相呂嘉等殺漢朝使者及主張「內屬」的南越王,王太後,「發兵守要害處」,公元前111年,漢軍十萬分數路越嶺,平定南越並將其分社九郡,實行與內地統一的制度法令。
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漢朝對嶺南地區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據材料一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平定南越的歷史意義。(8分)
材料二
圖6示意靈渠位置。
(3)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說明原因。(12分)
(4)說明靈渠的開鑿對當時區域間聯系的意義。(8分 )
(5)西漢王朝建立之後,立足現實,採取措施,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運用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對此加以分析。(10分 )
材料三
白駒過隙越千年,往事如煙話滄桑,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成為擁有超過6000萬人口的中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業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世界工廠」。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區利用國家賦予的優惠政策,毗鄰香港的獨特區位優勢,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內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來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的「三來一補」貿易,逐步在家電、電子信息、玩具、服裝等產業領域形成巨大的生產規模,占據叾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創立了快速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近年來,對珠三角上述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爭論逐步增多,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一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6)結合材料和所學經濟知識,聯系當前實際對該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簡要分析。(10分)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查看全站熱評排行>>
登錄/注冊發表給力評論!看新聞,說兩句。我來說兩句用戶等級上線啦,發跟帖贏勛章,權利地位非你莫屬,快來體驗吧! 表情 辯論ctrl+enter快捷提交分享評論到:添加辯論話題辯論主題:正方內容:反方內容:查看最新|查看最熱上一頁 1 下一頁 臨危不畏146401|TA的微博[搜狐河北省石家莊市網友]差不多
今日 08:28 頂一下+1(0) | 回復(0)寂寞的影675548|TA的微博[搜狐貴州省網友]平平淡淡
06月08日 20:42 頂一下+1(0) | 回復(0)上一頁 1 下一頁
⑤ 求!!!05,06高考新課標試題 全國卷,海南寧夏 文綜
2005年高考文綜全國卷2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石油進口國,隨著需求的增加,石油進口量還將繼續增長。近年,世界市場石油價格持續走高。回答1—4題。
1.圖1為某地地層示意。從P點向下鑽井,當鑽頭位於
①、②、③「層」時,可能分別探測到()
A.天然氣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氣
C.石油天然氣水
D.天然氣石油水
2.一艘油輪從波斯灣駛往我國沿海。6月下旬經馬爾地夫附近海域、馬六甲海峽到新加坡,該油輪 ()
A.先順水航行,後逆水航行B.桅桿的日影始終出現在南側 C.可以不經過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間,雨少晴多
3.我國西氣東輸工程已於2004年建成通氣。該工程主線的西部起點位於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爾盆地 C.柴達木盆地 D.鄂爾多斯高原
4.最近三四年間,世界市場石油價格暴漲,主要原因在於 ()
①運輸成本增加②壟斷的加強 ③供需關系的改變 ④煉油工業的大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圖2為亞洲兩個國家略圖。讀圖回答5-7題。
5.兩國的臨海分別是 ()
A.紅海、亞丁灣 B.安達曼海、泰國灣 C.地中海、波斯灣 D.阿拉伯海、孟加拉灣
6.②圖所示國家的自然特點是 ()
A.面臨海洋、降水豐沛B.地勢低平、植被茂盛 C.冬溫夏涼、四季如春 D.沙漠廣布、炎熱乾燥
7.據地理坐標判斷,甲乙兩地距離約為 ()
A.300千米 B.550千米 C.1300千米 D.1550千米
假定工廠選址時只考慮運費,且運費僅與所運貨物的重量和運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數等於該原料重量與產品重量之比。圖3中,為O點到原料M1、M2產地和市場N的距離相等。據此回答8-9題。
8.如果工廠選址在O點最合理,那麼 ()
A.M1的原料指數大於M2的原料指數
B.Ml、M2的原料指數都大於1
C.生產1個單位重量的產品分別約需要0.5個
單位重量的M1、M2
D.生產1個單位重量的產品分別約需要1個
單位重量的M1、M2
9.若生產2個單位重量的產品需3個單位重量的原料M1,2個單位重量的原料M2,那麼工廠區位最好接近以下四點中的 ()
A.N B.P C.Q D.R
圖4是長江口外水域葉綠素含量、水溫和鹽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監測數據合成圖。葉綠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間先升後降。據此回答10~12題。
10.圖4中①、②、③曲線依次代表 ()
A.鹽度、溫度、葉綠素含量
B.鹽度、葉綠素含量、溫度
C.葉綠素含量、鹽度、溫度
D.葉綠素含量、溫度、鹽度
11.從圖4中可以看出 ()
A.水深超過10米後,鹽度隨深度增加持續升高
B.水深超過10米後,水溫隨深度增加持續降低
C.水深15米處,葉綠素含量、溫度、鹽度值均
達到最高
D.水深超過20米後,葉綠素含量隨深度增加而升高
12.此次監測所處的時節 ()
A.長城內外——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江淮平原——草長鶯飛二月天
B.燕趙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燒 D.太行群山一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國西南地區自古生活著眾多少數民族,中央政府在該地區推行了許多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政策。回答13-16題。
13.圖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漢印的印文。該印是 ()
A.劉邦所封異姓諸侯王的王印
B.漢朝賜予百越首領的印信
C.漢朝管理今昆明地區的實物證據
D.漢朝封夜郎侯為王時所賜印信
14.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行政區,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設立行省B.以宜政院為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 C.在西藏設置衛所 D.設置駐藏大臣
15.明清兩朝在西南地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
A.規定按田畝多少納稅,允許人口流動B.在當地推廣±司制度
C.康熙時為平息「三藩之亂」而加以大規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員實施直接統治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
①廢除剝削制度②消滅階級壓迫③統一國家財政經濟④建立社會主義經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學作品的風格、形式和內容往往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回答17-20題。
17.生活在東漢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是, ()
A.慷慨蒼涼 B.朴實恬淡 C.纏綿婉轉 D浮艷華麗
18.「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和「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詩人的詩句。這位詩人是()
A.陳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19.話本是宋代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促使它興起的直接社會原因是 ()
A.理學的形成與發展B.商業和城市的繁榮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
20.毛澤東的詩詞是記載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史詩。他的詞「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泛指江西)一帶不停留,便向瀟湘(泛指湖南)直進」描述的是 ()
A.北伐軍進軍湖南 B.八一南昌起義C.湘贛邊秋收起義 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美關系經歷了一個曲折變化的過程。回答21~24題。
21.1844年,美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與《南京條約》及其補充條約相比,下列各項中,美國通過望廈條約擴大的侵略權是()
A.進出口貨物應納關稅稅率由兩國議定B.有權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D.有權在通商口岸巡查貿易、開設醫院、建立教堂
22.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規定 ()
A.日本侵佔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B.維持外蒙古現狀C.戰後成立聯合國 D.廢除美英在華治外法權
23.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進一步擴大對華資本輸出B.在中國建立穩定統一的全國性政權C.控制中國,推行全球戰略D.緩和美蘇矛盾,劃分勢力范圍
24.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是 ()
A.美國乒乓球隊首次訪問中國B.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C.《中美聯合公報》在上海簽訂D.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居民消費是不斷變化的。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大件」的變化就是生動的事例。在20世紀50—60年代,「三大件」是指縫紉機、手錶和自行車。以後「三大件」逐漸演變為彩色電視機、冰箱和洗衣機;電話、空調和計算機;轎車、房子和旅遊。回答25~27題。
25.從消費內容來看,縫紉機、手錶和自行車的消費屬於 ()
A.物質生活消費 B.精神文化生活消費C.勞務消費 D.享受資料消費
26.與彩色電視機相比,旅遊商品屬於 ()
A.物質商品 B.耐用消費品 C.服務商品 D.專用商品
27.決定居民消費從低級逐步向較高層次發展的根本因素是 ()
A.對外開放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 C.財政收入狀況 D.通貨膨脹水平
圖6是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的作品。畫面上明明畫了一隻逼真的煙斗,而畫上的法文寫的卻是「這不是一隻煙斗」。回答28~29題。
28.在畫面情境中,煙斗的形象與文字含義之間的關系屬於 ()
A.自相矛盾的關系 B.辯證法的矛盾關系C.詭辯的關系D.辯證否定的關系
29.當我們面對這幅畫的時候,圖形與文字共同組成的()
這幅畫又啟發我們思考藝術作品與現實對象的關系。
下列敘述正確表達兩者關系的有
①藝術作品是不依賴原型的主觀創造
②藝術作品體現了對原型的摹寫與創造的統一
③藝術作品是對原型的審美再現
④藝術作品應不斷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這一詩句,不僅激勵了幾代中國人抗擊外國侵略、維護民族利益的斗爭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仍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回答30—31題。
30.這句詩體現的人生價值觀是 ()
①人生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②有價值的人生不應考慮個人利益
③對社會的貢獻大小決定了人生價值的高低④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以社會對個人的尊重為基礎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31.有人認為,「趨福避禍、趨利避害」是一切動物的本能,人也是動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這種論證之所以不正確,是為()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後天獲得的特質②人性本惡,後天可以為善
③人的本質應從社會關系的總和去理解④趨群體、他人之利,是對趨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除了過於樂觀和過於悲觀的觀點之外,更多的人主張全面地看待這兩方面的關系。回答32--33題。
32.下列屬於矛盾分析法的敘述有 ()
①互聯網所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各佔一定比例②互聯網所帶來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對立的方面
③互聯網本來是好東西,只是後來被壞人利用了④互聯網和其他事物一樣在同一與斗爭的關系中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3.一般來說,互聯網對社會發展利大於弊,其積極作用是主流,而對於痴迷網路的少數青少年來說,則弊大於利。這是由於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發生了轉化②外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③具體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特殊性決定的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發生轉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4.關於民族區域自治權的正確表述是 ()
A.民族區域自治權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法院和檢察院行使
B.民族區域自治權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行使
C.民族區域自治權只有少數民族才能享有D.民族區域自治權的實質是少數民族的自由權
35.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兩種主要政體,其區別是()
①前者不設總統,後者設立總統②前者政府對議會負責,後者的政府對總統負責
③前者的國家元首沒有實權,後者的國家元首擁有實權④前者的議會擁有立法權,後者的立法權在總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6.(36分)圖7為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一個小區域的平面圖及地形剖面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三個剖面分別顯示的地形特徵,並綜述該小區域的整體地形特徵。(16分)
(2)根據所給信息,說明該小區域土地利用的潛力及開發利用應當注意的問題。(9分)
(3)扼要說明該小區域水能開發的有利因素。(11分)
37.(32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瓦爾密戰役中,普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在猛烈炮轟法軍陣地後,發動進攻。法軍士兵在普軍逼近時,高呼「民族萬歲!」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材料二在20世紀初的歐洲,「每個國家突然之間有了要使自己強大的感情,但都忘記了別的國家也會有同樣的情緒;每個國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每個國家都想從別國得到點什麼」。「在一九一四年戰爭開始的幾個星期…最愛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兩眼殺氣騰騰」。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落後的土耳其淪為西方列強宰割的對象。在民族主義激勵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人民,趕走外國侵略者,建立共和國,發展民族經濟,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
(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所述的瓦爾密戰役的性質。(6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產生的歐洲國際關系背景。(12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凱末爾革命中民族主義的目標。(4分)
(4)依據上述三條材料,簡要評價民族主義的歷史作用。(10分)
38.(32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
表1我國農民收入來源及構成(單位:元/人)
年份 地收入 1.工資性收入 佔比
(%) 2.家庭經營純收入 佔比
(%) 3.轉移
性收入 佔比
(%) 4.其它
收入 佔比
(%)
2001 2366 772 32.6 1460 61.7 47 2.0 88 3.7
2002 2476 840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003 2622 919 35.0 1541 58.8 66 2.5 97 3.7
2004 2936 998 33.98 1746 59.45 77 2.62 116 3.95
註:技術性統計誤差由四捨五入造成
(1)根據表1簡要說明農民收入結構變化的狀況。(3分)
(2)根據表1所顯示的信息,聯系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增加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的主要經濟措施。(7分)
(3)農民工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近年來,由於農民進城務工收人增長緩慢,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等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農民務工人數增長趨緩。對此,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實加強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請運用政治常識說明政府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理由。(10分)
(4)表1反映了我國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農村經濟,黨和政府根據農村實際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興農及減免農業稅等一系列興農富民的政策。試分析這些政策的哲學依據。(12分)
39.(60分)根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8是某群島附近海域等深線圖。喀拉喀托火山於1853年8月26日從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噴發,引發的海嘯導致澳大利亞36000多人喪生。這次火山噴發後,火山露出海面,其後又多次噴發。現今該火山海拔813米。(圖中數字修正)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頂與圖示最低處相對高度是___米。(3分)圖中A城市名稱是,它是(國家)的首都。(4分)
(2)寫出圖示範圍內板塊界線的類型及板塊的名稱。(6分).
(3)簡要說明喀拉喀托火山噴發的原因。(7分)
圖8中B城市為萬隆。1955年,在這里召開了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我們並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4)指出材料中所說的與會各國的「異」指的是什麼,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會各國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內容。(10分)
(5)簡述周恩來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的,這對會議起到了什麼作用。(6分)
(6)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的中國外交所起的作用。(4分)
(7)胡錦濤主席在2005年4月24日印尼亞非峰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指出:「50年前的亞非會議,是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那次會議所確立的處理國家關系的十項原則,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礎。」請回答:我國政府倡導的國際新秩序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說它實質上與周恩來在第一次亞非會議上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原則是一致的?(10分)
(8)近些年來,我國加強了同亞非國家的經濟合作。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運用所學的經濟常識分析我國謀求與東盟國家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及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10分)
2005高考文綜全國卷2——參考答案
36.(36分)(1)AA′剖面顯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個寬闊河谷(盆地)。BB′剖面顯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峽谷)。CC′剖面顯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該小區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著寬窄相間的河流谷地。
(2)有發展耕作業、林業、果樹業和開發水能的潛力。開發中應避免坡地墾荒(過度開墾),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態平衡)。
(3)降水較多,有(足夠)匯水面積。河流有較大落差。(在剖面線BB′,附近)有峽谷,(形成較好壩址)。
37.(32分)(1)法國保衛革命、保衛祖國的正義戰爭。
(2)本民族利益至上,排斥敵視其他民族。帝國主義爭奪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3)獨立、富強(或民主)。
38.(32分)(1)在農民收人的構成中,工資性收人比重前三年是上升的,2004年略有回落。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前三年是下降的,2004年有所回升。轉移性收入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
(2)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增加農民務工的機會;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3)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農民工的經濟、政治以及受教育等合法權利應受到法律的保護。政府必須履行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職能。
②國家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③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4)①20多年來,黨和政府根據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提出並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根據我國農村生產力落後而公有製程度過高的情況,進行生產關系改革,實行家庭承包制,體現了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的深刻認識。
③振興農業,不僅要靠政策,還要靠科技,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
④生產力的發展最終要體現在人民利益的滿足上,減免農業稅體現了「以人為本」、利為民所謀的價值追求。
39.(60分)(1)8263雅加達印度尼西亞(2)板塊邊界為擠壓型(消亡邊界、海溝俯沖型),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3)兩大板塊互相擠壓,板塊界線附近深處岩漿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噴發。
(4)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大多數與會國家都曾經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許多國家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有維護和平的共同願望。
(5)帝國主義國家陰謀破壞會議,與會各國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會議走向歧途;促進會議取得成功。
(6)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聯系,開拓了中國外交工作新局面。
(7)①政治上各國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經濟上各國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文化上各國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安全上各國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相威脅。
②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國際新秩序反映了愛好和平、嚮往發展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國際新秩序的基礎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尋求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以及和平與發展問題的逐步解決,這充分體現了求同存異的精神。
(8)①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是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需要;是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
②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有利於擴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將有利於進一步開展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將有利於雙方經濟優勢互補和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有利於中國在地區經濟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③建立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對我國農業、金融等領域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
⑥ 高一必修二歷史知識點
⑦ 高一歷史下冊歷史知識點詳細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⑧ 請問一下,金融學自學考試有哪些科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使用教材查詢
您現在查詢的是:2008 年考試用書
專業代碼:01B0205 專業名稱:金融(獨立本科段)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教材名稱 出版社 版本 作者
00015 英語(二) 大學英語自學教程(上、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高 遠
00016 日語(二) 日語入門(上) (下)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5\6年版 李翠霞(上)張一娟 張融融(下)
00017 俄語(二) 新大學俄語綜合教程(1-3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何紅梅 馬步寧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汪星明 周山芙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杜奇華
00054 管理學原理 管理學原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李曉光
00058 市場營銷學 市場營銷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郭國慶 李先國
00066 貨幣銀行學 貨幣銀行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克華 陳雨露
00067 財務管理學 財務管理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6年版 王慶成 李相國
00072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庄毓敏
00076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版 史燕平
00077 金融市場學 金融市場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周升業 王廣謙
00078 銀行會計學 銀行會計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許 明
00079 保險學原理 保險學原理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年版 張拴林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出版社 2008年版 王順生 李 捷
0370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出版社 2008年版 衛興華 趙家祥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柳金甫 王義東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線性代數(經管類)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6年版 劉吉佑 徐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