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准標准
㈠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學校有意識的訓練使每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你認為說的有道理不?
㈡ 小學五年級心理健康課標要求
努力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開發個體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㈢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總目標有哪些
1、自我意識方面。
認識到自己重要的社會角色,並為做一名小學生感到自豪。認回識到自身的身體特答征、活動特徵及性別。初步認識自己與教師、父母、同伴的關系,知道被人愛和愛人。會藉助別人的評價認識自我。
2 、學習方面。
認識到學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對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為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而努力學習。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會聽課、做作業、積極參加考試等。喜歡探究事物間的聯系,好發問。愛護學慣用品。每天能夠在家裡自覺學習20-30分鍾,注意養成自學習慣。
3 、交往方面。
會恰當使用禮貌用語。喜歡交往,積極主動與父母、老師尤其是同學進行交往。
㈣ 小學生心理健康標准(一至五年)
心理健康標准
從出生到成年,每個人都有成長的天賦。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包括智力、技能、氣質和性格特質等)成長滯後於他的發展年齡,那便是異常甚至精神障礙。家庭教養和各種環境條件往往是成長受阻的原因。早熟也可以是一種心理衛生問題,因為早熟照例只涉及一個人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這就導致整個心理內在的失衡,導致當事人出現心理沖突、困惑或社會適應困難。
可以從兩方面來描述心理健康的這項標准:
(1)動機過程馬斯洛假設,每個人都有若干種基本需要,如安全、歸屬、愛、被重視和自尊,滿足這些需要的動機叫做缺乏性動機,不滿足便會出現精神障礙,如神經症、人格障礙、分離性障礙等。但是,滿足了這些需要雖可免於上述精神障礙,卻並不算達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特徵之一是自我實現,即最大可能地實現個人的潛力。這種需要是高層次的需要,也叫做豐富性需要。此時,單純追求快樂和減輕緊張不安,不足以解釋這種人的行為,他們辛勤地工作,往往要體驗更強烈持久的緊張,甚至要冒巨大的危險。然而,正是這樣的人生歷程,使個人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G.Allport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個人潛能的發揮為了長遠的常常是達不到的目標,而犧牲享樂,保持緊張。長遠的目標、社會價值以及諸多利益之綜合性體系等,都給發揮個人潛力提供了用武之地。
(2)投身於生活中G.Allport提到,自我的擴張是成熟的一個屬性,這種人忘我地工作、思考、娛樂以及對別人的忠誠,他的生活是豐富多彩而又獨特的。
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對來自別人的刺激(不論是成功的行為還是苦難中的呼救)都有能力報之以熱情的、全力以赴的反應。
㈤ 中小學心裡健康的原則和標准分別是什麼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原則
1、了解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2、信任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難,面對挫折能坦然處之,並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失敗
3、悅納自我,對自己的外形特徵、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納認同
4、控制自我,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5、調節自我,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行為目標、心理不平衡狀態、與環境的不適應性,能做出及時的反饋、修正、選擇、變革和調整
6、完善自我,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7、發展自我,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人格
8、調適自我,對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理解他人,悅納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9、設計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與目標能切合實際
10、滿足自我,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標准: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標准:
1.能夠適應學校正規的課程安排,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2.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心情愉快,以當小學生為自豪;
3.有較強烈的求知慾,勤奮好學,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
4.有集體榮譽感,樂於參加集體活動。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標准:
1.自知:對自己的基本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能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2.自強: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根椐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奮斗計劃;
3.自製:有道德和法規觀念,遵守社會公德與學校紀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行為規范;
4.自覺:自覺努力學習,不怕困難,情緒穩定,樂觀處世,不為一時沖動而違反紀律,不因學習困難而憂心忡忡,始終充滿朝氣。
附: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具有發育性、多變性、可塑性,其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腦發育、語言發育、心理發育等關鍵時期,如果兒童心理問題在關鍵時期及時發現並得到正確診治,則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兒童、青少年在出現心理障礙時,在情緒、行為、生理反應等方面會表現出異常變化:①在情緒方面表現為:恐懼、焦慮、拒絕上學、容易生氣、敵意、想自殺、興趣減少、多變、憂郁等;②在行為方面表現為:暴力行為傾向、離群、沉默、過分活躍、精神不集中、離家出走、逃學、偷東西、迷戀和強迫行為等;③在生理方面表現為:頭痛、肚子痛、嘔吐、厭食、耳鳴、尿頻,可是經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我們只有了解了少年兒童健康的和異常的心理表現,才能給孩子以正確的心理教育和引導,當發現孩子異常的心理表現時,應給予及時的教育和疏導,使其回到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中,達到防患於未然,保持心身健康。
㈥ 求問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根據來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源的心理健康標准,並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准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