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教師制定課程標准
A. 課程計劃與課程標准的區別,怎樣理解
一、內涵不同
1、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教學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准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學科質量的重要標准。
二、指導范圍不同
1、課程計劃一般是宏觀上的指導。
2、而課程標準是對某一具有學科的指導。
三、功能不同
1、課程計劃
包括三點:一是;規定課程設置。 二是;規定課程的順序。 三是;規定各門課程的教學時數。 四是;規定學年編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動總量。
2、課程標准
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B. 課程標准對教師的指導意義有哪些
課程標准對老師的指導意義就在於給老師制定了教學方向!
C. 課程計劃,課程目標,教師教學計劃,教師的教學目標有關系嗎
區別: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 2、大綱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目標,標准關注的 3、課程計劃提出了多元評價建議 5、課程標准為教材編寫者、教師教學及學業拓展資料:課程計劃分為實際課程與虛擬課程,所謂實際課程就是實際操作的計劃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學習的課本章節,上午要學習哪些內容,下午要學習哪些內容;虛擬課程就是把將要做的任務安排記在頭腦里,不一定要立即實行。課程安排方法 1、要認清現實情況,根據自身是否能達到任務的目標,而定好計劃,一般緊急的一些課程必須要注意這點,以免導致無法完成安排任務.。 2、首先安排整體,然後整體安排具體計劃。 3、整體安排上要清晰明確,在細節上要精細。 4、在安排課程時最好用紙筆記錄,以免忘記某項任務而全局崩潰。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隨著新的基礎改革的開展,國家教委和各地教委開始重新著手組織編寫新的各科課程標准。其要求是: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D.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制定教學計劃
靖城中心小學 魏勤政 又是一個新的學期,老師們如何在紛雜的教學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呢?怎樣才能做好開學之初必須完成的一件大事:擬訂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預先擬訂的教學工作的內容、步驟和方法,是對教學工作的總體謀劃,統率著一個時間段的教學事務,有很強的計劃性。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計劃無疑應該是學生的發展規劃。制定的計劃具有現代教育科學的理念,教學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隨意性。 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就是教師研究的過程,研究課程標准、教材文本、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學情教情……研究即教師學習的過程,他們在研究中思考、反思、鍛造、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得到了成長,所以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成長的歷程。 教學計劃,它應該對教學工作有規范性、指導性,引領教師將眼光放得更寬廣、長遠一些,不僅關注學生掌握知識,還關注他們是如何掌握知識的;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還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注他們的「眼前」,還關注他們的「未來」。這樣,教師就不會過分拘泥於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而將關注點始終放在學生的發展上。 教學計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動態生成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微調」,但它的目標指向應該是不變的,切不可隨意「偏離」甚至「推翻」教學計劃。 教師制定計劃時必須認真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把握教材體系和教學重點,認真分析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並充分考慮學校教導處擬訂的本學期學校教學計劃中的大事活動安排及教學工作目標和重點。 教學計劃必備以下幾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措施、教學進度。 1、學情分析: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掌握等情況及師生關系等,兼顧優缺點。要了解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狀況,以處理好新舊知識的銜接,便於加強學生學法訓練,比如數學方面掌握了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理解能力和計算水平的情況等等,以及學生思維方面的障礙,學習方法的情況等.通過分析,說明上冊教材的目的和任務完成的基本情況,預測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若是起始年段還應分析學生的來源情況。 2、教材基本內容分析:教材分析是在學習課程標准和重點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對整冊教材進行簡明扼要的分析。要通過通讀全冊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掌握本學期所要教學的教材內容有哪些?並依據《課程標准》將其分成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四個領域。弄清本冊教材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每一課,每一章節的內容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弄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搞清全冊教材的知識體系,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什麼?各單元教材之間有何聯系?教材的重點、難點等,當然,重點不宜太多,因為重點太多便沒有了重點,所以重點和難點要力求把握准確,也就是說要找准必須著力解決和突破的知識點。教師對教學內容只有宏觀瀏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教學目標的制定:結合學生實際,可用條文式寫出全學期教學的總目標和要求,要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系,提出本學期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如要求學生掌握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4、主要教學措施:措施是完成任務的保證,沒有措施,目標和任務提的再好,也難以落實和體現.因此,措施一定要具體、有力、可行,絕不泛泛而談。。一般應包括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根據學情,改進教法;課的類型和所採取的教學方法、形式;難點重點突破所要採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發揮和教具的採用;除教材資源以外的,與本學期教學有關的實際資源,如家庭資源、圖書室資源、網路資源等。要設計好為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學生或家長配合做好哪些准備(如提前認識鍾表、人民幣、搜集哪些資料);針對課程內容可以展開哪些綜合實踐活動為本學期教學服務。以及提出備課、上課、改作業、輔導、考查學生學業成績等有哪些措施?幫差輔導方面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推進,強化後進生的轉化,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在幫助優秀生更上一層樓、幫助學習困難生上新台階方面有哪些打算?等等。 5、制定全學期的教學進度:依據義務教育中小學階段教學計劃賦予授課時數的規定,根據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的總體安排, 排出全學期授課時數、復習考試時數進度表。進度表內容應包含周次、教學日期、課時數、教學內容安排、備注等欄目。不能依據教參定得太死,要有機動課時,充分考慮放假、復習和考試時間,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恰當的分配處理,安排好本學期教學進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認真實施新課程,「開學第一件大事」就有了它新的生命,新的魅力;做好了這件大事,我們本學期的各項工作就更明確,目的性就更強,自然形成了教學新格局,才會為新學期的課程實施搭建一個比較高的起跳平台。
E. 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
1、以學生為本
2、依據課標、遵循課本
3、分類設計回
4、三答維目標並重
設計教學目標的方法:
方法一:以學情為基礎,體現目標設計的針對性
方法二: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呈現目標設計的准確性
(1)了解課程設計要義
(2)掌握學科教學目標的意義
(3)明確教學的必修內容與拓展內容
(4)把握教學的重點內容
方法三:以行為目標為基底,加強目標設計的可操作性
方法四:以教學反饋為手段,反思教學目標的實效性
設置教學目標的注意事項
1、著眼於學生而不是教師
2、著眼於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
3、著眼於近期目標而不是遠期目標
(5)安排教師制定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F. 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對做好老師有什麼好處
課程計劃可以讓你的課堂安排的更有條理。計劃計劃,就是要你准備好課程怎麼上,怎麼合理有序的進行教學工作。
課程標准,所謂標准就是告訴你該把握一個怎樣的度,該年級的學生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應該學到什麼程度都有一個標准,教師完成了課程標准圈定的范圍,這個學期的學習任務基本就完了。
不熟悉課程標準的老師可以列印一份所任科目的《xx課程標准(2011版)》
G.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的課程標准
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規范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特製定《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
教師教育課程廣義上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為培養和培訓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本課程標准專指教育類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標准體現國家對教師教育機構設置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以及認定教師資格的重要依據。 (一)育人為本
教師是幼兒、中小學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研究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研究新成果,體現社會進步對幼兒、中小學學生發展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教師觀與教育觀,掌握必備的教育知識與能力,參與教育實踐,豐富專業體驗;引導未來教師因材施教,關心和幫助每個幼兒、中小學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實踐取向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
(三)終身學習
教師是終身學習者,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實現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的一體化,增強適應性和開放性,體現學習型社會對個體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專業理想,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一)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幫助未來教師充分認識幼兒階段的特性和價值,理解「保教結合」的重要性,學會按幼兒的成長特點進行科學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學會把教育寓於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中,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保護與發展幼兒探究、創造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幼兒園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1. 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兒童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理解幼兒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健康愉快的幼兒園生活對幼兒發展的意義。1.1.2尊重和維護幼兒的人格和權利,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自信心。1.1.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相信幼兒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幼兒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幫助幼兒健康成長。1.2.2了解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幼兒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幼兒教育事業。1.3.2了解幼兒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幼兒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年齡階段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幼兒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幼兒情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熟悉幼兒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和規律。 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基本方法,理解幼兒發展的需要。2.1.6了解幼兒期常見疾病、發展障礙、學習障礙的基礎知識和應對方法。2.1.7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2.2.1了解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熟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學會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2.2.2了解幼兒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整合各領域的內容、綜合地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學會設計和實施幼兒教育活動。2.2.3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學會利用實踐機會,積累引導幼兒在游戲等活動中建構知識、發展創造力的經驗。2.2.4掌握照顧幼兒健康地、安全地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2.5了解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活動與促進幼兒發展。2.2.6了解與家庭、社區溝通的重要性,學會利用和開發周圍的資源,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環境。2.2.7掌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幼兒常見行為問題。2.2.8了解0-3歲保育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嬰兒保育教育的一般方法。2.2.9了解小學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幼小銜接的一般方法。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了解幼兒園教育的規范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育風格。3.1.2深入幼兒園和班級,參與幼兒活動,獲得與幼兒直接交往的體驗。3.1.3了解幼兒園保教工作的特點和幼兒園各部門工作的職責和要求,感受幼兒教育實踐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了解實習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指導下設計教育活動方案,組織一日活動,獲得對教育過程的真實感受。3.2.2 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幼兒園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2.3與家庭和社區合作,提高溝通能力,獲得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實踐經歷與體驗。3.2.4參與不同類型的幼教機構活動和幼兒教育實踐活動。 3.3 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3.3.2 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幼兒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五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幼兒教育基礎3.幼兒活動與指導 4.幼兒園與家庭、社會 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幼兒認知與學習;特殊兒童發展與學習等。教育發展史略;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理論;學前教育原理等。幼兒游戲與指導;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幼兒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科學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0-3歲嬰兒的保育與教育;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評價;教育診斷與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等。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幼兒園班級管理;家庭與社區教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幼兒教育政策法規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師幼互動方法與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語言技能;音樂技能;舞蹈技能;美術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最低必修學分4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5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44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 18周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60學分+18周 72學分+18周 64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二)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小學生成長的特點與差異,學會創設富有支持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慾;理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場資源的重要意義,學會設計和組織適宜的活動,指導和幫助他們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交往對小學生發展的價值和獨特性,學會組織各種集體和夥伴活動,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學校生活中快樂成長。
1.課程目標 目標領 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 理解小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生動活潑的小學生活對小學生發展的意義。1.1.2 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1.1.3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快樂成長。1.2.2了解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小學教育事業。1.3.2了解學校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小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小學生的交往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小學生發展的影響。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2.2.1 了解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課程標准,學會依據課程標准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2.2.2 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學會聯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對小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2.2.3 了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了解與小學生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學會設計綜合性主題活動,創造跨學科的學習機會。2.2.4 了解課堂組織與管理的知識,學會創設支持性與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2.5 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2.2.6 了解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實施和指導簡單的課外、校外活動。2.2.7 了解班隊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2.2.8 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診斷和解決小學生常見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2.2.9 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小學課堂教學,了解課堂教學的規范與過程。3.1.2 深入班級,了解小學生群體活動的狀況以及小學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小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3.1.3密切聯系小學,了解小學的教育與管理實踐,獲得對小學工作內容和運作過程的感性認識。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經歷1-2門課程的教學活動。3.2.2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班隊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系的經歷。3.2.3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 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3.3.2 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五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小學教育基礎 3.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小學生認知與學習等。 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學校組織與管理;教育政策法規等。小學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小學跨學科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等。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語言;書寫技能等。 最低必修學分20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26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24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18周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28學分+18周 35學分+18周 32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三)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青春期的特點及其對中學生生活的影響,學習指導他們安全度過青春期;理解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方式,學會創建學習環境,鼓勵獨立思考,指導他們用多種方式探究學科知識;理解中學生的人格與文化特點,學會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指導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1.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目標 基本要求 1教育信念與責任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1.1.1理解中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積極主動的中學生活對中學生發展的意義。1.1.2尊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與選擇性。1.1.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1.2.2了解中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1.2.3了解教師的權利與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中學教育事業。1.3.2了解人類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2教育知識與能力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2.1.3了解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建構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2.1.4了解中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中學生交往的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中學生發展的影響。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2.1了解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任教學科的課程標准,學會依據課程標准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2.2.2熟悉任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學會聯系並運用中學生生活經驗和相關課程資源,設計教育活動,創設促進中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2.2.3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2.2.4了解活動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與指導課外、校外活動。2.2.5了解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中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2.2.6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中學生特別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2.2.7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和分享優秀教師的成長經驗。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的經驗。 3教育實踐與體驗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1.1觀摩中學課堂教學,了解中學課堂教學的規范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學風格。3.1.2深入班級或其他學生組織,了解中學班級管理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3.1.3深入中學,了解中學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機制。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2.1 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獲得對學科教學的真實感受和初步經驗。3.2.2 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系的經歷。3.2.3 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3.3.2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建議模塊 學分要求 三年制專科 四年制本科 1.兒童發展與學習2.中學教育基礎 3.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 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兒童發展;中學生認知與學習等。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等。中學學科課程標准與教材研究;中學學科教學設計;中學綜合實踐活動等。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語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最低必修學分8學分 最低必修學分10學分 6.教育實踐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18周 18周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12學分+18周 14學分+18周 說明:(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四)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建議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分為學歷教育課程與非學歷教育課程。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以本標准為依據,考慮教師教育機構自身的培養目標、學習者的性質和特點,並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非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針對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需求,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提供靈活多樣、新穎實用、針對性強的課程,確保教師持續而有效的專業學習。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課程功能指向 主題/模塊舉例 加深專業理解 當代教育思潮、教師專業倫理、學科教育新進展、兒童研究新進展、學習科學新進展等;也可以選擇哲學、人文、科技等研究領域的一些相關專題。 解決實際問題 學科教學專題研究、特殊兒童教育、青少年發展問題研究、學校課程領導、校(園)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指導、檔案袋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教學診斷、課堂評價、課堂觀察、學業成就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校(園)本教學研究制度建設等。 提升自身經驗 教師專業發展專題研究、教育經驗研究、反思性教學、教育行動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敘事等。 (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教師教育課程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實施工作。依據課程標准,加強教師教育質量的評估和監管,確保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質量。
(二)教師教育機構要依據課程標准,制定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科學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結構比例。根據學習領域、建議模塊以及學分要求,確立相應的課程結構,提出課程實施辦法,制定配套的保障措施。建立課程自我評估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程方案。
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完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確保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培養師范生的新機制。
(三)教師教育機構要研究在職教師學習的特殊性,提供有針對性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滿足不同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反映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聯系教育實際,尊重和吸納學習者自身的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H. 如何制定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目標
課程標准中直接對教學目標起指導作用的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應包括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程標准在描述目標要求時,所用的行為詞語分別指向知識技能學習目標和體驗性要求目標,目標要求的描述既有對學習結果的描述,又有對學習過程的描述。按學習目標要求,分別設有從低到高的水平層次。
知識與技能目標在不同的專題學習中,與大量的學習素材相聯系,在課標中一一對應具體的學習內容。過程與方法目標不涉及認知過程。還涉及認知過程的交往活動等,是不能依賴於某一項知識的學習過程或某一次活動就能實現的,而應該穿插在不同的知識與技能的教學過程中,貫穿於全部教學中,通過活動過程的精心設計和開展,逐步發展和提高。所以,在不同的課節或課時可能會出現相同的或類似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描述。2.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3.教師要認真找出那些適合於合作學習的內容,開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主支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的習慣和清楚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4.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現象入手,發現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有關知識和經驗。5.重視實驗教學,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等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