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內容教學要求
①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過程環節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般學科課程側重人類積累的學科知識的傳授,注重知識的內在邏輯性及其相應的技能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顯得彌散,而且是側重在對學生智力心理的培養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掌握知識服務。只要有利於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學習心態的形成,情緒的合理調控,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的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內容就能成為其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單純心理學知識的傳授,也不是單項心理品質的訓練,它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中心,在學生沒有學習知識的壓力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緩沖地帶,使學生在這里能夠重新審視自我、認識自我,為更好地發展自我奠定基礎,它使在學校教育中不明確的心理教育明確起來。它的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理性價值觀念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良好人際的建立,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解決其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它必須以個體的經驗為載體,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閱歷實現感悟,以促進心理的反思與構建。只有藉助於學生自身的體驗、感受和感悟,重視學生個體內在的心理歷程的影響,才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的外在的心理知識內化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藉助於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究,不斷感悟與思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體驗與活動又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體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實踐的過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學手段實施的體驗實際上主要是指在活動中的體驗。只有藉助於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深刻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才能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進行體會、琢磨,產生共鳴,進而促使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在具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教師應善於創設活動的情境,以體驗學習為教學模式,促使師生、生生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交流的活動中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或喚醒學生內心己有的經歷和體驗,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積極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達到心理健康發展、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相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種活動,主要有游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活動是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根據目標選擇設計、有主題、有活動形式和方法、有設計方案、能控制活動的過程、能評價活動的結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內的一種課程,不僅要在課堂教學時間里保證其實施,而且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還延伸到課外和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活動不僅指課堂教學活動,還包括校內課外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是一門校內、校外課程相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就某種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手段有別於其他課程囿於課堂之內的外在形式,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網路。因此,在具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盡量要做到校內和校外多種形式相結合,以進一步激發學生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②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不同於一般學科的教學,因為它的教學目標不是為了傳授心理學的知識,而是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心理輔導活動,讓學生能夠從活動中懂得認識與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的重要性,進而能夠主動的去發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質。因此,根據這樣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運用的教學方法有: 認知法: 這類教學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生的感知、想像和思維等認知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它包括以下幾種活動:
(一)閱讀和聽故事
教師通過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和有針對性的讀物,或者自己開辟和編寫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欄。在課堂上安排讀書討論和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或講述一些有意義的故事,讓學生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與行動的態度,促進自我人格的發展。
(二)認知改變
教師通過質疑、暗示和說服等等方法,來改變學生非理性的信念和觀點,從而恢復和建立合理的、積極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種設定某種情境與題材,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充分體會角色的情感變化和行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際交往、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然後通過觀察、體驗,進行分析討論,從而使學生受到教育。其的作用就是於在扮演角色過程中可以顯露當事人行為、個性上的弱點與矛盾之處;給當事人宣洩壓抑的情緒提供了機會;讓其能夠理解角色的處境,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和猜疑;使其從中學會合理而有效的行為方式。而作為觀眾的學生雖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對扮演者發生認同作用。
角色扮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集體的角色扮演。
其主要步驟是:設定目標,確定情境;輔導教師對角色扮演作解釋,排除學生各種
顧慮;輔導教師指導學生發展情節,准備劇本,設定角色,分派角色;演劇時,教師可
作指導示範,也可扮一個角色;事後分析討論,表達感受。
2、個別形式的角色扮演。
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自己,輔導教師扮演他的父母、同學、朋友等。
3、讓學生輪換扮演兩個角色。
與之打交道的另一個角色是用空椅子子代替。讓學生練習同想像中的坐在空椅子子上的人物說話。
4、固定角色扮演。
讓學生按照輔導教師為他撰寫的草稿,扮演與自己原來性格不同的角色。如學生原來是被動的,就讓他扮演主動的角色。在兩周時間中,學生每天必須細讀扮演草稿三次,並在日常生活中按角色身分去說、想、做,去同他人打交道。
運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則:
1、假如學生明顯地表現出害怕,不要勉強讓他們扮演,而是分給他們一些其它任務,直到他們自動參與。
2、鼓勵學生把角色扮演當作一種游戲。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學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現出的意義和感覺,而不是學生表演得多麼好。創造一種非批判的氣氛,使學生有信心,喜歡表達他們自己。
4、應使課堂氣氛活躍,非表演同學積極關注表演者,給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激勵。
榜樣引導法:
教師利用學生有很強的模仿特點,讓他們通過榜樣行為的觀察,使自身受到強化,模仿榜樣的言行,從而實現受教育的目的。榜樣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符號性的(通過
傳播媒介來呈現的榜樣)。使用榜樣引導法的原則:
1、榜樣的選取必須是可親、可敬、可信並與學習者有較大相似性。
2、榜樣行為的展現應是漸進的。
3、呈現榜樣的同時,最好配以講評,突出模仿行為。
4、為學生模仿行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其大膽模仿。
5、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反饋信息,強化模仿行為。
常用的榜樣引導法:
1、參觀、訪問。參觀工廠、農村、公園、學校等,走訪工人、農民和優秀學生,聽其言,觀其行,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的強烈願望並從身邊做起,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走進公園看到許多人都主動把果皮、紙屑扔進垃圾箱,不踐踏草坪,教師趁勢提示,提高學生的模仿傾向。可以說有目的地參觀訪問只是榜樣學習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模仿身邊的榜樣,從日常生活做起。由於榜樣是活生生的,學生較易保持注意力,所以此方法適合於小學各年級。從教育內容說,較適合個性塑造,美感形成,良好行為
習慣的養成等。
2、媒體教學
充分利用科技教學手段,通過傳播媒介來呈現榜樣(傳播媒介有圖片、幻燈、錄音、錄像、電影、卡通片、文字說明等等),學生觀察榜樣,進行模仿學習。這種榜樣比真實榜樣更能突出要求模仿的行為,因為教師能夠事先做精細的安排,而且比真實的榜樣更安全,真實的榜樣是不受嚴格限制的,是富於變化的。又由於媒體榜樣可反復使用,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式。實踐證明,「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於這種教學方式教育性兼容藝術性,形象生動有趣,頗受學生歡迎,可對不同年級學生施教,教學內容可涵蓋多個方面。
討論法:
討論法是所有教學活動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學生對
某一專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群體進行研討的學習方法。這種方
法可以集思廣益,溝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促進問題的解決。通常可以用到心理健康教
育課程中的集體討論的方式有:
③ 心理健康課程有哪些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稱為心理輔導活動課程,正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學校心理工作者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發展性心理輔導模式。
它從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出發,以活動、游戲為中介,通過學生參與、體驗和感悟,認識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挖掘內心積極向上的一面,從而提升個體的幸福指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心理輔導活動課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科課程,而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內心世界的特殊課程,它具有與其他學科課程全然不同的內涵、意義和特點。
(3)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內容教學要求擴展閱讀
心理活動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心理輔導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點事先設定,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及心理發展中隨機產生的問題制定。心理輔導活動課程是以經驗為載體,學習方式是個體的自覺接納。
它沒有強制性的接受要求,更沒有系統傳授心理學知識的要求。課程主要是在教師的設計和指導下,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感受,從而發現自己和發現別人,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這是一種真正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上海市徐匯區東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介紹
④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
2、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3、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4、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
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轉變,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令人堪憂。高素質人才不僅要具備知識,更要具備一個健康的心理。
小學是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社會觀的形成。
(4)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內容教學要求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同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使用,注意發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學可以以游戲和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在做好心理品質教育的同時,突出品格修養的教育;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並提倡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的緊密配合。
2、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
3、個別咨詢與輔導。開設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
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
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與家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學校要指導家長轉變教子觀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家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參考資料來源:教育部 關於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
⑤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有何意見和建議
1、學校應完善心理咨詢機制
大學生基本都是住宿的,學校是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焦慮、不安、自卑等心態,這時候可以找學校的心理咨詢師。
當然,前提是學校有心理咨詢師,有比較固定的心理咨詢室,並且有相應的保密機制,讓學生可以放心、安心地求助於學校的心理咨詢師。
2、尋找發泄途徑
情緒和壓力每個人都有,當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悲觀、不健康的狀態時,我們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泄途徑。當然這些途徑的前提是不能傷害到他人以及危害到社會。我們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聊天,通過傾訴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釋放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去唱歌,大聲地唱歌。我們可以寫日記,把自己心裡的想法全部融入日記里。我們可以打沙包,把情緒發泄出來。此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只要適合自己,能讓自己釋放了情緒後及時調整心態。
3、學校多組織課外活動。
學生積極參加活動 豐富多樣的業余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活,而且讓大學生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策劃、調查、發展人際等。人只有處於社會關系中,與人交往交流,才能為心態的健康發展提供機會。
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也相當於找到了情緒釋放壓力釋放的途徑,以調節自己,緩解平常所會有的緊張,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4、要懂得心理暗示。
遇到問題遇到壓力時,最能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在緊張的生活中,要懂得心理暗示,學會自我放鬆,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有些事可以暫時放一下的就放一下,等到心情舒暢了才來想才來做,或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5、社會要注重輿論導向。
加強正面宣傳,強化大學生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既成熟又容易受社會一些不良思想的誘惑和影響。
所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強化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扭轉和消除不良的社會心態;相反,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助長不良社會心態的迅速擴散,影響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培養。
⑥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檔案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養成和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時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5%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四、積極探索大學生心裡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最佳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個時期的特殊任務,它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部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設,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路和體系。為了使工作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具體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課程體系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課程計劃之中,根據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教材和學習指導書,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普及必要的心理學、心理衛生學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素質教育的認識;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心理訓練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對自身的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針對不同階段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教育。使他們學會自我調節,活動內容和形式應該體現科學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能力。 第二、優化教育環境,開展各種活動。除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要利用廣播、校園網、院報、校刊、板報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不定期舉行學生熱點問題討論,如新生入學時的角色適應,中年級的學習問題、交友問題、應屆生的擇業問題,聘請有關專家舉辦講座,讓學生及時了解新知識、新動態,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周,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團體訓練,如:意志訓練、適應訓練、角色互換等,在活動中強化參與意識。 第三,倡導主體自我教育,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