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人文精神的課程設計

人文精神的課程設計

發布時間: 2021-03-08 18:36:35

Ⅰ 談談大學生如何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2000字左右

大學,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理工科大學,都應該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四書》的《大學》,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四條,並沒有特別強調知識,而是強調道德修養、親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國外有英格爾斯曾提出人的現代化的十二條標准:樂於接受新事物;准備接受社會的變革和變化;思路廣闊,頭腦開放;注重現在和未來,守時、惜時;強烈的個人效能感;有計劃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識;有可依賴感和信任感;重視專門技術;選擇離開傳統所尊敬的職業,敢於提出挑戰;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產過程。這十二條中,關於專門技術生產過程的內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談綜合素質的。 在當代,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忽略對大學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養。我們不能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官僚。未來的社會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懷。我們要避免經濟發展速度與人文發展水平的斷裂。 人文教育過於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人的素質教育是多元的問題。現在大學遇到的問題:第一,專業教育的問題。面對就業壓力等等客觀因素,學校管理者與教育模式設計者必須要考慮專業教育問題。第二,把人文課程等同於人文教育。現在很多的人文課程都意識形態化,人文教育過於功利化、工具化。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慮各個專業把自己的優勢拿出來,舉辦全校性的講座。第二,人文教育的課程所涉及的專業,本身就要加強研究性和專業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撐人文教育。因此,學校要創造研究的環境,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第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科學與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顏澤賢(廣東省社科聯主席、華南師范大學原校長):科學與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類為此經歷了三次學術之戰,這三次學術之戰圍繞科學與人文來爭論,最後不了了之,但導致了人類知識的增加。第一次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中國的科玄論戰;第二次是五十年代發生在英國的斯諾命題──斯諾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類是否能夠填補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科學論戰,科學主義者對人文科學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學不屑一顧。從三次學術之戰來看,科學與人文之戰是一個長期的戰爭。 第二,科學與人文是可以融通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科學與人文在源頭上是統一的。比如亞里士多德就是網路全書式的人物,文藝復興時期正是科學與人文的美好聯姻,例如達·芬奇既是著名畫家,也是科學發明家、建築師;只是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與人文才發生了分離,而現在,科學主義佔了上風。我們的現代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要靜待人文主義在歷史浪潮中復歸,而是主動培育人文精神。 我國古代大學的目標、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運動以後,就提倡科學救國;然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開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現代教育的工具性氣息更濃重,孩子被送到學校是為了以後找到好工作,而基礎教育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學已經開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學除了求真,還要求善。科學只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但是人文則回答了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人文與科學不能偏廢,一個國家沒有科學不能振興,但是如果沒有人文精神就沒有了脊樑骨。現代化建設沒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頭路。人文科學界要正視現在重科學、輕人文的現實。我們說要搞好素質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質教育就沒辦法搞上去,而且現在的素質教育不過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東西。 作為校長,我們要:第一,想清楚大學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現有的體制下將其逐步推行、實施。 要從「小循環」走向「大循環」 易江(南華工商學院院長):中國的強勢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視的原因之一。強勢文化即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中國兩個世紀處於被壓制的狀態下,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落後就要挨打」,所以我們強調科學救國、科學報國。大學的很多理念其實都是強勢文化的延伸,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為每位家長所接受,成了主流價值觀。正是這種主流價值觀帶來了人文與科學精神之間的偏頗,忽視了人文活動的目的。 人文活動的目的有一個小循環,一個大循環。小循環就是我們一直奮斗的目標,追求利潤,追求現實價值,追求財富,所以我們提出要讓人富起來,走向了小循環。於是就導致人為工具,人為目的,即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了。在小循環裡面,人的視野是短淺的。有這么一個故事,陝北一個放羊娃被問在干什麼:「我在放羊。」「放羊干什麼。」「羊養大了去賣錢。」「要錢干什麼?」「起房子。」「起房子干什麼?」「娶媳婦。」「娶媳婦干什麼?」「生個娃。」「生個娃干什麼?」「放羊啊!」今天討論的就是人能否從自己作為自己的掘墓人這個死胡同中走出來,走向一個大循環。 我們追求財富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幸福。豐田以前的標語是「通過產業報效祖國」,現在是「通過汽車造福社會」,這個改變越過「人為工具」,跳到「人為目的」,已經在企業文化上走向了大循環。大學實際上也要培養出會追求幸福的大學生,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有意義和有意思的綜合。中國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有意義的理念,小學作文常常是《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很少是《記一件有意思的事》,而「有意義的事」導致了我們的意識形態化。我們過去常常把幸福觀建立在意義之上,而不是意思之上。我覺得「求真務實,勤懇好學」,就是有意義的;而「儒雅自尊,健康和諧」就是有意思的,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大學的幸福觀。 為此,大學要進行倒推式的課程設計。首先要確定大學的目的,比如幸福;同時也要務實,要照顧到就業率。在搞大學建設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進行課程設定和成效檢查。檢查有兩個方面:第一,理性真理體系的檢查;第二,自由價值體系的檢查。如果這個檢查做不好,那麼我們所有的人文建設,都只能是要求,而不能成為現實。 培養文化選擇能力和傳承責任 蔣述卓(暨南大學黨委書記):現代教育當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沒有成體系,沒有認真地加以思考。在我們的大學,原來提倡的是文化素質教育。最早提出人文素質教育的是華東科技大學的校長楊教授,在華東科學大學開始實施。開始的理念是缺什麼補什麼。這么多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還沒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說成為體系。現在「兩課」教學裡面,往往不夠重視人文精神教育,講的還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等等,沒有考慮到把人文精神拉進「兩課」教學裡面。 現在,我們缺乏對學生進行文化啟蒙,並使他們有文化自覺的過程。也就是說,使他們對中西方傳統文化、優秀文化有清醒、理性的認識,有文化選擇能力,有文化承擔精神,有文化傳承、創造的責任。否則,學生就有可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現在的很多學生讀書就為了找工作,考公務員,甚至入黨都是為找工作,功利、實用主義十足。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需要新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種新的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公平、公正、正義等等,探究這些理念在交易中、競爭中如何實踐。現在學生中間的妒忌心等等就是缺乏新人文精神的表現。我們學校在學生宿舍裡面建立了一個學生違紀委員會,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裡面有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學生違紀以後,委員會就針對事件進行討論。討論過程很有意思──香港學生堅持一絲不苟按規辦事,但內地學生就講人情味。作出處理以後把處理結果發給學生,學生可以在半個月內提出上訴,請專家復議。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樹立自覺、自尊、公平、公正、遵守法律這樣一些意識,盡管是形式,但這些形式也很重要。還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人的博愛精神的培養問題,我們往往通過自願者的組織來培養。 掌握人文知識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梁世平(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現代教育要關注人文精神培養已成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識。但在高等教育中應側重科學精神培育還是人文精神培養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爭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兩種寶貴精神財富,兩者有著共生互補的關系,任何一種精神的缺失都將造成人在實踐過程中的失衡。現代人文精神應是融合科學精神在內的人文精神。實踐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人們可以通過課堂、書本所獲取。人文精神則是人文知識內化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不能簡單地通過課堂、書本所獲得,而必須由實踐中的人通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人的意識和行為。只有掌握了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客觀觀察、獨立思辨和明智判識形成具有內在價值和社會普遍正義的人文精神。現代本科教育除了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和更新。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養除需要系統地進行人文知識的課堂教育,更需要的是,學校要形成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氛圍濃郁的環境,教育者富有人文精神的言傳身教,受教育者之間人文精神的相互影響,才能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人文精神的專業人才。 科學精神重於人文精神? 吳家清(廣東商學院院長):現代大學的精神本身既要有科學精神,也要有人文精神,應該是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統一。人文精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第二是人道,這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第三是人權,即權利公平。人本、人道、人權三位一體相結合,才構造出完整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大學裡面孰輕孰重?我個人認為,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要在肯定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這一前提下,去談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元還是多元?我們知道,科學精神是一元的。然而人文精神跟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如果我們過分強調意識形態方面,那我們的人文精神就成了為政治主宰的人文精神。 綜合性大學和單科性大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上也應該有所區別。應該對大學人文精神的表述方式,一般或特殊,做一個考慮,對不同大學的辦學理念、思想、特色等等也做一個考慮。 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但是學校只佔一部分,家庭、社會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有兩重性:一方面是情商范疇的,比方說思想道德、倫理情操等等;另一個是質的方面的要求,比方說人文素質。大學主要是從質的方面對人文精神進行培養,而人文精神「非質」的方面,就需要大學、社會、家庭共同培養。 把人文精神落實到教育上 張鐵明(廣東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個沒有文化的學校,無法重整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在大學階段,要直面幾個矛盾,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文精神:如大學生教育投資收益的逐漸走低和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信仰的缺失和我們市場經濟道德文化的零碎之間的矛盾;青春期躁動長時間的壓抑和大學裡面追求科學民主自由的那種寬松之間的矛盾;良好的傳統道德喪失和大學人本服務精神缺乏、學術浮躁之間的矛盾。等等。 我們的大學道德教育是沒有制度的,而是形式化、工具性、隨心所欲、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方說參觀一個圖片展,就算是一項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是根本沒有作用。假如大學裡面並非每個老師都可做人文精神導師的話,這個大學的人文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進入大學是一個人格重構的過程,大學應該起到一種引導人格重構的作用。以符號為核心的教育之必然結果,正是教育不再以人為本,不再考慮到人的精神需要。這個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的教育要真正把人文精神落實到教育上,如果不直面這幾個矛盾的話,是沒有可能做得好的。 大學生要克服狹隘和片面 何大進(廣州大學副校長):大學教育的核心任務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大學的任務主要有三:一、傳授知識;二、技能訓練;三、人格培養。前兩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後者應該是核心。大學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培訓機構,在於它是對人格的培養,否則大學就與一般的培訓機構無異。人文素質問題也包括三個方面:素質、技能和精神。精神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 素質教育已經談了二十多年,但是二十多年來,素質教育都沒有很大的改進。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在現在這個歷史階段,對於人文精神的構建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特別要強調兩點:第一,應該在大學裡面倡導一種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從管理體制上講,應該逐漸從行政管理過渡到學術管理。第二,應該注意學生一種健康、全面的思維模式。現在大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狹隘,或者說不具備獨立性,缺乏批判性。要克服思維上的片面性,才有利於現代人文精神的構建。 人文精神培養需設標准 王培林(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人文精神培育難以突破的瓶頸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領導的問題,包括黨政部門的領導和學校領導。中國目前的體制下,校長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教師的問題。很多教人文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我們的大多數老師,為了職稱和報酬,把精力集中在發表論文上,很多人甚至不擇手段地發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怎能保證他們能培養出學生的人文精神呢?因此,在大學裡面,如何提高老師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探討的。 第三,機制和制度。一切的改變如果沒有制度和機制的改變,那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比方說高考制度、評職稱的考核制度等等都有很多問題,但是目前還找不到比它們更好的制度。因此,我們對此要有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現在處於巨大的社會轉型期,在這種情況下,制度的創新比技術的創新更為重要,要先於技術的創新。我們應該設立一個標准,讓老師們知道培養人文精神要做些什麼。如果按照現代文化四個層面的理論,理念是最深層的,然後到制度。

Ⅱ 在學習什麼方面,人文主義課程認為課程內容包括那些方面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英語、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基礎、C語言、VB程序設計、電子CAD、高頻電子技術、電視技術、電子測量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網路與公自動化技術、多媒體技術、單片機技術、電子系統設計工藝、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技術、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等課程。課程分類介紹:①數學:高等數學----(數學系的數學分析+空間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講的主要是微積分,對學電路的人來說,微積分(一元、多元)、曲線曲面積分、級數、常微分方程在後續理論課中經常遇到。概率統計----凡是跟通信、信號處理有關的課程都要用到概率論。數學物理方法----有些學校研究生才學,有些學校分成復變函數(+積分變換)和數學物理方程(就是偏微分方程)。學習電磁場、微波的數學基礎。還可能會開設隨機過程(需要概率作基礎)乃至泛函分析。②理論:電路原理----基礎的課程。信號與系統----連續與離散信號的時域、頻域分析,很重要但也很難數字信號處理----離散信號與系統的分析、信號的數字變換、數字濾波器之類。基本上這兩門都需要大量的演算法和編程。通信原理----通信的數學理論。資訊理論----資訊理論的應用范圍很廣,但電子工程專業常把這門課講成編碼理論。電磁場與電磁波----天書般的課程,基本上是物理系的電動力學的翻版,用數學去研究磁場(恆定電磁場、時變電磁場)。③電路:模擬電路----晶體管、運放、電源、A/D、D/A。數字電路----門電路、觸發器、組合電路、時序電路、可編程器件,數字電子系統的基礎(包括計算機)。高頻電路----無線電電路,放大、調制、解調、混頻,比模擬電路難微波技術----處理方法跟前面幾種電路完全不同,需要電磁場理論作基礎。④計算機:微機原理----80x86硬體工作原理。匯編語言----直接對應CPU指令的程序設計語言。單片機----CPU和控制電路做成一塊集成電路,各種電器中都少不了,一般講解51系列。Cc++語言----(現在只講c語言的學校可能不多了)寫系統程序用的語言,與硬體相關的開發經常用到。軟體基礎----(計算機專業的數據結構+演算法+操作系統+資料庫原理+編譯方法+軟體工程)也可能是幾門課,講軟體的原理和怎麼寫軟體。詳細課程介紹:①c語言c語言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計算機語言,是計算機應用人員應掌握的一種程序設計工具。c語言功能豐富,表達能力強,使用靈活方便,應用面廣,目標程序效率高,可移至性好,既具有高級語言的有點,有具有低級語言的許多特點。因此,c語言特別適合於編寫系統軟體。c語言誕生後,許多原來用匯編語言編寫的軟體,現在可以用c語言編寫了。初學是切忌過早的濫用c的某些容易引起錯誤的細節,如不適當的使用++和--的副作用。學習程序設計,一定要學活用活,不要死學不會用,要舉一反三,在以後的需要時能很快的掌握一種新語言。②高等數學高等數學是理、工科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作為一一門科學,高等數學有其固有的特點,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抽象性是數學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有了高度抽象和統一,我們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質規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嚴密的邏輯性是指在數學理論的歸納和整理中,無論是概念和表述,還是判斷和推理,都要運用邏輯的規則,遵循思維的規律。所以說,數學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數學這門科學的廣泛應用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到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數學的應用領域更加拓寬,現代數學正成為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了社會科學領域。因此,學好高等數學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然而,很多學生對怎樣才能學好這門課程感到困惑。要想學好高等數學,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首先,理解概念。數學中有很多概念。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弄清楚了它是如何定義的、有什麼性質,才能真正地理解一個概念。其次,掌握定理。定理是一個正確的命題,分為條件和結論兩部分。對於定理除了要掌握它的條件和結論以外,還要搞清它的適用范圍,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在弄懂例題的基礎上作適量的習題。要特別提醒學習者的是,課本上的例題都是很典型的,有助於理解概念和掌握定理,要注意不同例題的特點和解法法在理解例題的基礎上作適量的習題。作題時要善於總結----不僅總結方法,也要總結錯誤。這樣,作完之後才會有所收獲,才能舉一反三。第四,理清脈絡。要對所學的知識有個整體的把握,及時總結知識體系,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會對進一步的學習有所幫助。③信號與系統信號與系統是通信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廣泛應用於通信、自動控制、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等領域。本課程針對網路課程的特點,採用了圖、文、聲、像、動畫等多媒體技術,使內容生動活潑,易於理解。課程以網路技術為支持,以學生自學為主,結合教師答疑,學生討論等形式使該課程體現出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協作性等特點。本課程從概念上可以區分為信號分解和系統分析兩部分,但二者又是密切相關的,根據連續信號分解為不同的基本信號,對應推導出線性系統的分析方法分別為: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復頻域分析;離散信號分解和系統分析也是類似的過程。本課程採用先連續後離散的布局安排知識,可先集中精力學好連續信號與系統分析的內容,再通過類比理解離散信號與系統分析的概念。狀態分析方法也結合兩大塊給出,從而建立完整的信號與系統的概念。本課程除了大綱要求的主要內容外,還給出了隨機信號通過線性系統分析,離散傅立葉變換、FFT等內容以擴展知識面。④電路分析電路分析是高等工科院校電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基礎課,該課程不僅為後續專業課的學習打基礎,而且對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有: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定律、電阻電路的等效變換、線性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定理、含有理想運放的電路分析、正弦交流電路的穩態分析、含有互感的電路、三相電路、周期性非正弦電流電路、雙口網路、一階電路的時域分析、二階電路的時域分析、拉普拉斯變換及其應用、狀態變數法、非線性電阻電路等。⑤微機原理微機原理的側重點是介紹指令系統和介面,它對於了解微機的硬體原理非常重要,如果需要利用微機進行控制、通信,則微機原理是必修的課程。因此,絕大多數專業都將微機原理列為主幹課程之一。C語言被認為是介於高級語言與匯編之間的一種編程語言,也稱為中級語言,很多操作系統就是用C實現的,如Unix、Linux、minix等,很多底層的通信程序、驅動程序、加密程序等也都是用C編寫的,其重要原因就在於C語言非常接近匯編語言,換句話說,C語言離計算機的硬體很近,但同時C語言編程又要比匯編方便得多,故很多人喜歡C語言。一般來說,學習微機原理並不需要C語言的基礎,而要真正學懂、學通C語言,微機原理是必須具備的基礎,如C中的指針操作,就需要對微機的存儲器的結構有所了解。不幸的是,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高等學校都是先修C,再修微機原理,筆者認為這實在是誤人子弟,不利於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另外,有些人認為,微機原理作為一門聯系硬體與軟體的一門重要課程,在高校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是與該門課程地位不相稱的。⑥通信原理通信作為一個實際系統,是為了滿足社會與個人的需求而產生的,目的是傳送消息(數據、語音和圖像)。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30年來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論體系,即編碼理論、調制理論與檢測理論。在通信原理的課程中,有多處要用到資訊理論的結論或定理。資訊理論已成為設計通信系統與進行通信技術研究的指南,尤其是它能告訴工程師們關於通信系統的性能極限。信道中存在雜訊。在通信過程中雜訊與干擾是無法避免的。隨著對雜訊與干擾的研究產生了隨機過程理論。對信號的分析實際上就是對隨機過程的分析。在通信工程領域,編碼是一種技術,是要能用硬體或軟體實現的。在數學上可以存在很多碼,可以映射到不同空間,但只有在通信系統中能生成和識別的碼才能應用。編碼理論與通信結合形成了兩個方向: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調制理論可劃分為線性調制與非線性調制,它們的區別在於線性調制不改變調制信號的頻譜結構,非線性調制要改變調制信號的頻譜結構,並且往往佔有更寬的頻帶,因而非線性調制通常比線性調制有更好的抗雜訊性能。接收端將調制信號與載波信號分開,還原調制信號的過程稱之為解調或檢測。作為通信原理課程,還包含系統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同步和信道復用。在數字通信系統中,只有接收信號與發送信號同步或者信號間建立相同的時間關系,接收端才能解調和識別信號。信道復用是為了提高通信效率,是安排很多信號同時通過同一信道的一種約定或者規范,使得多個用戶的話音、圖像等消息能同時通過同一電纜或者其他信道傳輸。在通信原理之上是專業課程,可以進一步講述通信系統的設計或深化某一方面的理論或技術。要設計製造通信系統,了解原理是必要的,但只知道原理是不夠的,還必須熟悉硬體(電路、微波)與軟體(系統軟體與嵌入式軟體),這是專業課程計劃中的另一分支的課程體系結構。通信原理課程的教學從內容上主要分為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兩部分。重點是數字通信的調制、編碼、同步等內容。配合完成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必要的習題作業。期間開設一些驗證性實驗,同時使用SystemView實驗教學,使學生可以比較深刻地理解通信系統實際工作的情況。由於學生通信原理的認識難度,教師加強了該課程的多媒體CAI教學,形象直觀的圖示輔助教學。利用課程組研製成功的電子教案的演示文稿與以難點模擬為主的圖示輔助教學軟體開展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正在研究與開發成功網上實驗教學軟體,把教學儀器的使用、重要實驗儀器的模擬模擬實驗上網,以進一步適應教學信息化、網路化的要求。總之,本課程通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CAI課件、綜合設計和網路教學的手段,使學生在理解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方面有很大的提高。⑦數字電路數字電路基礎教程從最基本的門電路講起,直到各類常見的觸發器、編碼器、解碼器、存儲器、時序電路等等的基本構成和工作原理。教程耐心的闡述了各類數字邏輯電路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方法,比如什麼真值表、什麼是競爭冒險現象、各種進制中為什麼計算機要採用2進制,為什麼我們常用的是16進制等等基礎的知識,直到讓我們可以海闊天空,看了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數字電路的由來,發現它並不神秘,甚至要比模擬電路更簡單!有了這些基礎性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自學和分析其他高深的復雜數字電路知識。⑧模擬電子電路一、課程的性質、目的與任務模擬電子電路是中央電大理工科開放專科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該課程不僅具有自身的理論體系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的任務是解決電子技術入門的問題,使學生掌握模擬電子電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為深入學習後續課程和從事有關電子技術方面的實際工作打下基礎。二、與其它課程的關系先修課程為電路分析基礎,本課程為學習後續課程(如「現代電子電路與技術」、「自動控制原理」、「微機原理與應用」等)打下必要的基礎。三、課程特點1.知識理論系統性較強。學習本課程需要有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作鋪墊且又是學習有關後續專業課程的基礎。2.基礎理論比較成熟。雖然電子技術發展很快,新的器件、電路日新月異,但其基本理論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系。有限的學校教學不可能包羅萬象、面面俱到,要把學習重點放在學習、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分析、設計方法上。3.實踐應用綜合性較強。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討論的許多電子電路都是實用電路,均可做成實際的裝置。

Ⅲ 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心得2000字

以下主要從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學習的重要性方面來討論,具體如下:

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得比較單純,情緒化比較重,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個學生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好壞,與他是否喜歡教這門功課的教師相關。教師的師德狀況、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學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養同樣很重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就好些,而這一切還是取決於教師的人文素養。

讀書在提升人文素養,鑄就教師魅力中具有永恆的力量。一個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必將有賴於永不滿足的讀書實踐。

(3)人文精神的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

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像性和生活的多樣化。

Ⅳ 人文精神的內涵是什麼

一是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

二是人文指「區別於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於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過度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的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4)人文精神的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一、核心思想

1、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

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

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本觀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標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標准。從君王為標准,到人為標准,或者說,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偉大轉變,是約翰·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改變標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

正如哥白尼、牛頓把顛倒了的「地心說」顛倒過來,建立了「日心說」一樣,洛克則把顛倒的「君本位」顛倒過來,建立了「人本位」的偉大學說。從此,確立現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內容。

Ⅳ (1)依據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產生的條件 (2)材料二體現的人文精神的內涵具體是什麼 指

(1)內涵:強調人的價值,樹立人的尊嚴(「人是萬物的尺度」)。(2分)
背景:雅典商品經濟發達和民主政治高度發展.(2分)
(2)思想:人文主義。 關系:繼承與發展。(2分)

Ⅵ 以人文精神為話題的作文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教材——藝術的意蘊》,陳旭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我對這一傳統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

人文本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何謂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徵?徐志堅在<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所說:「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於「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准」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客觀依據。」 而人文本體——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別的關鍵。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那麼什麼是人文?科學與人文是什麼關系?社會科學是不是人文?文學藝術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看到,不僅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有知識,缺人文,社會學科的,甚至學文學藝術的學生也往往有知識、有藝術,缺人文!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比如我國《辭海》中就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各種」文化現象,顯然就包括了先進的和落後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的。
葛紅兵對則說: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實際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國並沒有詞源學基礎) ,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 葛紅兵談的對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終極關懷。因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與關懷之極,所以其形成與變革無不深刻影響著一種文化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徵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為這一基本的內涵,獲得了具有哲學意蘊的豐富深刻的內涵。具有了超越歷史、時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 編輯詞條
參考資料:
1.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期
2.徐志堅<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2001年11月第6期<常熟高專學報>
3.許蘇民<人文精神論綱>,,<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5期

貢獻者(共5名):
tibiliya、 濤≯≮爺、大秦夢、4266、altw809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文藝復興、人文思想、斯坦福大學、南平高級中學、慢生活、紅學家
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15條):查看評論 >>

返回頁首

Ⅶ 何謂人文精神大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人文精神,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大學生學習的目標,首先找個好工作,堅決家庭問題,其次對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或者對人類發展史做出貢獻

Ⅷ 人文精神的內涵

成為第16251位粉絲
一是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性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價值的體現。
二是人文指「區別於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其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認為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貫注於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過度到「自為」的狀態的一種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注人生真諦的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度,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實現的執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8)人文精神的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一、核心思想
1、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
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
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二、人本觀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會的中心,人是衡量社會的尺度,「本位」者,標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標准。從君王為標准,到人為標准,或者說,從「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人類價值觀的一次偉大轉變,是約翰·洛克尋求社會規律的第一個偉大的發現。改變標準的人,才是偉大的人。
約翰·洛克用了《政府論》的整個上篇,差不多100頁的筆墨,以詳盡的事實,犀利的邏輯,打破了桎梏人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君權神授」

Ⅸ 如何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大學,不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理工科大學,都應該將人文精神的培養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四書》的《大學》,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四條,並沒有特別強調知識,而是強調道德修養、親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國外有英格爾斯曾提出人的現代化的十二條標准:樂於接受新事物;准備接受社會的變革和變化;思路廣闊,頭腦開放;注重現在和未來,守時、惜時;強烈的個人效能感;有計劃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識;有可依賴感和信任感;重視專門技術;選擇離開傳統所尊敬的職業,敢於提出挑戰;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產過程。這十二條中,關於專門技術生產過程的內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談綜合素質的。
在當代,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忽略對大學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養。我們不能培養出一大批技術官僚。未來的社會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懷。我們要避免經濟發展速度與人文發展水平的斷裂。 人文教育過於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人的素質教育是多元的問題。現在大學遇到的問題:第一,專業教育的問題。面對就業壓力等等客觀因素,學校管理者與教育模式設計者必須要考慮專業教育問題。第二,把人文課程等同於人文教育。現在很多的人文課程都意識形態化,人文教育過於功利化、工具化。 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慮各個專業把自己的優勢拿出來,舉辦全校性的講座。第二,人文教育的課程所涉及的專業,本身就要加強研究性和專業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撐人文教育。因此,學校要創造研究的環境,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第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科學與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顏澤賢(廣東省社科聯主席、華南師范大學原校長):科學與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類為此經歷了三次學術之戰,這三次學術之戰圍繞科學與人文來爭論,最後不了了之,但導致了人類知識的增加。第一次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生中國的科玄論戰;第二次是五十年代發生在英國的斯諾命題──斯諾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類是否能夠填補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鴻溝;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科學論戰,科學主義者對人文科學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學不屑一顧。從三次學術之戰來看,科學與人文之戰是一個長期的戰爭。 第二,科學與人文是可以融通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科學與人文在源頭上是統一的。比如亞里士多德就是網路全書式的人物,文藝復興時期正是科學與人文的美好聯姻,例如達·芬奇既是著名畫家,也是科學發明家、建築師;只是到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與人文才發生了分離,而現在,科學主義佔了上風。我們的現代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要靜待人文主義在歷史浪潮中復歸,而是主動培育人文精神。 我國古代大學的目標、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運動以後,就提倡科學救國;然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開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現代教育的工具性氣息更濃重,孩子被送到學校是為了以後找到好工作,而基礎教育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學已經開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學除了求真,還要求善。科學只回答做什麼,怎麼做,但是人文則回答了為什麼這樣做的問題。人文與科學不能偏廢,一個國家沒有科學不能振興,但是如果沒有人文精神就沒有了脊樑骨。現代化建設沒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頭路。人文科學界要正視現在重科學、輕人文的現實。我們說要搞好素質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質教育就沒辦法搞上去,而且現在的素質教育不過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東西。 作為校長,我們要:第一,想清楚大學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現有的體制下將其逐步推行、實施。 要從「小循環」走向「大循環」 易江(南華工商學院院長):中國的強勢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視的原因之一。強勢文化即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中國兩個世紀處於被壓制的狀態下,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落後就要挨打」,所以我們強調科學救國、科學報國。大學的很多理念其實都是強勢文化的延伸,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為每位家長所接受,成了主流價值觀。正是這種主流價值觀帶來了人文與科學精神之間的偏頗,忽視了人文活動的目的。 人文活動的目的有一個小循環,一個大循環。小循環就是我們一直奮斗的目標,追求利潤,追求現實價值,追求財富,所以我們提出要讓人富起來,走向了小循環。於是就導致人為工具,人為目的,即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了。在小循環裡面,人的視野是短淺的。有這么一個故事,陝北一個放羊娃被問在干什麼:「我在放羊。」「放羊干什麼。」「羊養大了去賣錢。」「要錢干什麼?」「起房子。」「起房子干什麼?」「娶媳婦。」「娶媳婦干什麼?」「生個娃。」「生個娃干什麼?」「放羊啊!」今天討論的就是人能否從自己作為自己的掘墓人這個死胡同中走出來,走向一個大循環。 我們追求財富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幸福。豐田以前的標語是「通過產業報效祖國」,現在是「通過汽車造福社會」,這個改變越過「人為工具」,跳到「人為目的」,已經在企業文化上走向了大循環。大學實際上也要培養出會追求幸福的大學生,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有意義和有意思的綜合。中國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有意義的理念,小學作文常常是《記一件有意義的事》,很少是《記一件有意思的事》,而「有意義的事」導致了我們的意識形態化。我們過去常常把幸福觀建立在意義之上,而不是意思之上。我覺得「求真務實,勤懇好學」,就是有意義的;而「儒雅自尊,健康和諧」就是有意思的,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構成大學的幸福觀。 為此,大學要進行倒推式的課程設計。首先要確定大學的目的,比如幸福;同時也要務實,要照顧到就業率。在搞大學建設的時候,我們應該思考如何進行課程設定和成效檢查。檢查有兩個方面:第一,理性真理體系的檢查;第二,自由價值體系的檢查。如果這個檢查做不好,那麼我們所有的人文建設,都只能是要求,而不能成為現實。 培養文化選擇能力和傳承責任 蔣述卓(暨南大學黨委書記):現代教育當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沒有成體系,沒有認真地加以思考。在我們的大學,原來提倡的是文化素質教育。最早提出人文素質教育的是華東科技大學的校長楊教授,在華東科學大學開始實施。開始的理念是缺什麼補什麼。這么多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還沒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說成為體系。現在「兩課」教學裡面,往往不夠重視人文精神教育,講的還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等等,沒有考慮到把人文精神拉進「兩課」教學裡面。 現在,我們缺乏對學生進行文化啟蒙,並使他們有文化自覺的過程。也就是說,使他們對中西方傳統文化、優秀文化有清醒、理性的認識,有文化選擇能力,有文化承擔精神,有文化傳承、創造的責任。否則,學生就有可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現在的很多學生讀書就為了找工作,考公務員,甚至入黨都是為找工作,功利、實用主義十足。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需要新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種新的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誠信、公平、公正、正義等等,探究這些理念在交易中、競爭中如何實踐。現在學生中間的妒忌心等等就是缺乏新人文精神的表現。我們學校在學生宿舍裡面建立了一個學生違紀委員會,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裡面有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學生違紀以後,委員會就針對事件進行討論。討論過程很有意思──香港學生堅持一絲不苟按規辦事,但內地學生就講人情味。作出處理以後把處理結果發給學生,學生可以在半個月內提出上訴,請專家復議。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樹立自覺、自尊、公平、公正、遵守法律這樣一些意識,盡管是形式,但這些形式也很重要。還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人的博愛精神的培養問題,我們往往通過自願者的組織來培養。 掌握人文知識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梁世平(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現代教育要關注人文精神培養已成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識。但在高等教育中應側重科學精神培育還是人文精神培養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爭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兩種寶貴精神財富,兩者有著共生互補的關系,任何一種精神的缺失都將造成人在實踐過程中的失衡。現代人文精神應是融合科學精神在內的人文精神。實踐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人類認識改造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人們可以通過課堂、書本所獲取。人文精神則是人文知識內化於主體的精神成果,它不能簡單地通過課堂、書本所獲得,而必須由實踐中的人通過人文知識的內化整合而變成人的意識和行為。只有掌握了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客觀觀察、獨立思辨和明智判識形成具有內在價值和社會普遍正義的人文精神。現代本科教育除了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和更新。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培養除需要系統地進行人文知識的課堂教育,更需要的是,學校要形成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氛圍濃郁的環境,教育者富有人文精神的言傳身教,受教育者之間人文精神的相互影響,才能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人文精神的專業人才。 科學精神重於人文精神? 吳家清(廣東商學院院長):現代大學的精神本身既要有科學精神,也要有人文精神,應該是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統一。人文精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人本主義,以人為本。第二是人道,這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的,就是尊重人、理解人。第三是人權,即權利公平。人本、人道、人權三位一體相結合,才構造出完整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大學裡面孰輕孰重?我個人認為,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要在肯定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這一前提下,去談如何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元還是多元?我們知道,科學精神是一元的。然而人文精神跟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如果我們過分強調意識形態方面,那我們的人文精神就成了為政治主宰的人文精神。 綜合性大學和單科性大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上也應該有所區別。應該對大學人文精神的表述方式,一般或特殊,做一個考慮,對不同大學的辦學理念、思想、特色等等也做一個考慮。 人文精神的培養也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但是學校只佔一部分,家庭、社會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有兩重性:一方面是情商范疇的,比方說思想道德、倫理情操等等;另一個是質的方面的要求,比方說人文素質。大學主要是從質的方面對人文精神進行培養,而人文精神「非質」的方面,就需要大學、社會、家庭共同培養。 把人文精神落實到教育上 張鐵明(廣東教育學院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個沒有文化的學校,無法重整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在大學階段,要直面幾個矛盾,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文精神:如大學生教育投資收益的逐漸走低和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信仰的缺失和我們市場經濟道德文化的零碎之間的矛盾;青春期躁動長時間的壓抑和大學裡面追求科學民主自由的那種寬松之間的矛盾;良好的傳統道德喪失和大學人本服務精神缺乏、學術浮躁之間的矛盾。等等。 我們的大學道德教育是沒有制度的,而是形式化、工具性、隨心所欲、因人而異的,沒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方說參觀一個圖片展,就算是一項道德教育;這種教育是根本沒有作用。假如大學裡面並非每個老師都可做人文精神導師的話,這個大學的人文教育肯定是失敗的。 進入大學是一個人格重構的過程,大學應該起到一種引導人格重構的作用。以符號為核心的教育之必然結果,正是教育不再以人為本,不再考慮到人的精神需要。這個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的教育要真正把人文精神落實到教育上,如果不直面這幾個矛盾的話,是沒有可能做得好的。 大學生要克服狹隘和片面 何大進(廣州大學副校長):大學教育的核心任務是人文精神的培養。大學的任務主要有三:一、傳授知識;二、技能訓練;三、人格培養。前兩者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後者應該是核心。大學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培訓機構,在於它是對人格的培養,否則大學就與一般的培訓機構無異。人文素質問題也包括三個方面:素質、技能和精神。精神是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 素質教育已經談了二十多年,但是二十多年來,素質教育都沒有很大的改進。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學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在現在這個歷史階段,對於人文精神的構建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特別要強調兩點:第一,應該在大學裡面倡導一種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的原則。從管理體制上講,應該逐漸從行政管理過渡到學術管理。第二,應該注意學生一種健康、全面的思維模式。現在大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狹隘,或者說不具備獨立性,缺乏批判性。要克服思維上的片面性,才有利於現代人文精神的構建。 人文精神培養需設標准 王培林(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人文精神培育難以突破的瓶頸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領導的問題,包括黨政部門的領導和學校領導。中國目前的體制下,校長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教師的問題。很多教人文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我們的大多數老師,為了職稱和報酬,把精力集中在發表論文上,很多人甚至不擇手段地發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怎能保證他們能培養出學生的人文精神呢?因此,在大學裡面,如何提高老師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探討的。 第三,機制和制度。一切的改變如果沒有制度和機制的改變,那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比方說高考制度、評職稱的考核制度等等都有很多問題,但是目前還找不到比它們更好的制度。因此,我們對此要有更清醒的認識。我們現在處於巨大的社會轉型期,在這種情況下,制度的創新比技術的創新更為重要,要先於技術的創新。我們應該設立一個標准,讓老師們知道培養人文精神要做些什麼。如果按照現代文化四個層面的理論,理念是最深層的,然後到制度。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