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泰勒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
『壹』 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是什麼時候寫的
首版是1949年,後來重印30多次。1981年被美國《卡潘》雜志評為自1906年以來對學校課程領悟影響最大的兩本著作之一。泰勒因此被評為「現代課程之父」
『貳』 泰勒科學原理的優點
「『泰勒原理』被公認為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達到了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瑞典學者胡森(H.Husen)也曾評價說:「泰勒的課程基本原理已經對整個世界的課程專家產生了影響.……不管人們是否贊同『泰勒原理』,不管人們持什麼樣的哲學觀點,如果不探討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討課程問題.」事實上,泰勒原理研究的範式現在仍然在課程領域中占支配的地位.由此可見,「八年研究」對課程理論的發展同樣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種設計模式的優點在於條理清晰,具體的行為目標非常便於操作和評價.這種設計模式的不足是,課程目標用行為來表示,再將這些行為目標層層分解,就徹底肢解了課程與幼兒學習的整體性,使幼兒的課程經驗支離破碎;行為不僅包括外顯的行為,而且包括內隱的行為(如幼兒對課程的體驗、幼兒的自我意識等),而後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就將內隱行為排除在外,捨本逐末;再者,這種設計模式對知識作簡單化的理解,無視知識產生的過程以及知識與社會的關系,對知識作線性理解,直接導致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按照圖紙施工的過程,教師的主體性及創造性比較缺乏.可以說,這種模式的使用范圍有限,只能適用於外在的行為,如技能技巧的培養,而對一些高級心理機能(如創造性)的培養,則比較困難.針對目標模式的不足,一種新的設計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過程模式.
『叄』 評述泰勒的課程理論
首先來看下八年研究的起因: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廣泛地影響了小學和初中,但在改革中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過去的進步教育改革實驗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20年代以後,盡管美國中學招收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但由於各種原因,往往只有六分之一的中學畢業生有升學的機會,特別是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又發生了經濟危機,學生中學畢業後就業十分的困難。另外,當時的中學課程受學院和大學入學考試的支配,只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很少考慮,這使得大量的中學生畢業後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而當時的進步教育改革實驗沒有考慮與大學升學掛鉤的問題。這樣學生參加升學考試遇到的困難就很大,這一切都引起了人們廣泛的不滿。
對此,進步教育改革者並不肯認帳,他們認為大學升學制度有問題,大學升學考核的重點在於知識的記憶,而忽視了大部分教育的價值,因而引起了人們對中小學課程以及中學與大學關系進行重新評價的思考。為了進一步推動中等教育的改革,使進步教育的原則在中小學得到推廣,從而引發了「八年研究」的實驗。
當1941年「八年研究」結束時,以泰勒(Ralph W Tyler)為首的學院追蹤研究組,對「八年研究」的結果進行了評價。評價所採用的方法是挑選1475組大學生,每一組兩個學生,一是實驗學校的學生,一是其他學生的畢業生。在挑選時盡可能地考慮到這兩個學生在性格、年齡、學習能力、家庭狀況及社會背景等方面情況的相同性。經過對照研究,得出了如下的結論,參加實驗的30所中學的畢業生具有以下的特點:1)學年平均總分稍高;2)在大學學習的4年中,更容易獲得學術上的榮譽;3)在學術上似乎具有更強的好奇心;4)似乎具有更正確、系統和客觀的思維能力;5)似乎對教育的涵義有更清楚地認識;6)在遇到新的環境時,往往表現出更高的智謀;7)與對照組一樣,具有相同的分折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更為有效;8)越來越多地參與組織學生的團體;9)在獲得非學術方面更有高的比率;10)在職業選擇上有更好的傾向性;11)積極關心國內和國際事務。
從學院追蹤研究組的研究來看,「八年研究」是成功的。盡管並不是所有的實驗設想都得到了體現,但實驗本身所要證明的卻得到了驗證:按照進步主義的教育原則實施的中學教育,既能很好地完成中學的傳統的職責,為大學輸送合格的人才,又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而這一切是原有中學教育所難以達到的目的。
「八年研究」不僅對美國大學入學要求和中學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孕育了泰勒的課程原理。」1949年,泰勒正式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總結了他在「八年研究」中的成果。該書1981年曾按美國的《卡潘》(Kappan)雜志評為自1906年以來對學校課程領域影響最大的兩本著作之一,現已經成為「現代課程理論的經典著作,是試圖理解這個領域的後繼著作的人必讀書。」在該書中,泰勒把課程編制的主要步驟列為四個問題: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我們怎樣才能確當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概括地說,課程應分為教學目標、學習活動、課程內容的組織以及教學評價四個基本的要家。這就是現代美國課程領域中產生廣泛影響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被公認為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達到了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瑞典學者胡森(H.Husen)也曾評價說:「泰勒的課程基本原理已經對整個世界的課程專家產生了影響。……不管人們是否贊同『泰勒原理』,不管人們持什麼樣的哲學觀點,如果不探討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討課程問題。」事實上,泰勒原理研究的範式現在仍然在課程領域中占支配的地位。由此可見,「八年研究」對課程理論的發展同樣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http://163.27.128.2/~jacky/word/1015/13.%B5%FB%C5%B2.doc
『肆』 簡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其最有名的著作是1944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內學的基本原理》,這本書中容提出的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被稱為泰勒原理。這是個問題是: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伍』 論述泰勒原理
1、含義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體驗(學習體驗) 、組織教育體驗、評價教育體驗———構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又叫「目標模式」。
2、具體闡釋:
在泰勒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他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What e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
第二,提供什麼教育體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What e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體驗(How can these e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體驗(學習經驗) 、組織教育體驗、評價教育體驗———構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3、意義
「泰勒原理」傾向於把課程開發過程變成一種普適性的、劃一性的模式,這種預設的、決定主義的課程模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它遏制課程開發中的創造性;忽視不同學校實踐的特殊性;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主體性、創造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學習者是被控制的對象,在課程開發和教育過程中被置於客體地位,其主體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壓抑;工具化的知識觀與社會效用標准觀,使課程扮演著社會適應及社會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對社會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責任意識及使命感。
『陸』 分析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及其對課程理論發展的貢獻。
(一)基本內容:
1、工作定額制
2、標准化原理
3、能力與工作相符
4、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內報酬制度
5、把容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
6、實行職能工長制
(二)貢獻:「『泰勒原理』被公認為課程開發原理最完美,最簡潔、最清楚的闡述,達到了科學化課程開發理論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也因而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的聖經。」瑞典學者胡森(H.Husen)也曾評價說:「泰勒的課程基本原理已經對整個世界的課程專家產生了影響。……不管人們是否贊同『泰勒原理』,不管人們持什麼樣的哲學觀點,如果不探討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討課程問題。」事實上,泰勒原理研究的範式現在仍然在課程領域中占支配的地位。由此可見,「八年研究」對課程理論的發展同樣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柒』 求《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泰勒 電子書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PDF格式 已完結
已上傳在附件
微盤下專載地址:屬
http://vdisk.weibo.com/s/zdcKslPbAnAXd?from=page_100505_profile&wvr=6
蟹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