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標准
⑴ 江蘇省義務教育標准實驗教科書
江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語文實驗教科書》使用建議
洪宗禮主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力圖體現《課程標准》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著力改革單一文選式的語文教材的傳統模式,構建新的編排體系,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並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實現課內外結合,溝通平行學科,具有開放性,留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達成「教本」和「學本」的有機統一。
應該說,實驗教科書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發揮、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提供了條件和支持,但它的價值功能必須通過優秀教學才能實現。因而,如何正確運用實驗教科書,准確全面具體地落實《課程標准》的各項要求,就成為擺在實驗區廣大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這里就如何使用實驗教科書提出四點建議。
一、 切實轉變觀念
教師要正確運用實驗課本實施語文教學,首要的任務是認
真學習、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
克服舊觀念、舊的思維方式、舊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過去我們也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際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不了,教師往往受舊觀念和舊的思維方式的支配,有意無意地變主導為主宰,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仍然是「我說你聽」、「我講你記」、「我問你答」、「我令你動」,一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殆盡」,依然處於被動應付的地位。不少老師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採取「課堂討論法」,認為有此就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由於教師的觀念沒有轉變,沒有真正確立學生主體性地位,這種討論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言、如何發言都由教師確定;有些老師雖設計了一些較開放的討論題,但教師往往從自己的教學安排出發,在學生討論興致正濃時突然剎車;有些老師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循循善誘,步步啟發,左右開導,硬是要將學生誘入自己早已設計好的圈套中,所謂「請君入瓮」法。這種討論往往是教師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記憶來進行的,其實質就是教師一再補充說明,一再糾正學生的見解,最後,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還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學生何談自主學習、生動活潑的學習?何談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哪裡能有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哪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又如,我們過去也強調「文以載道」、「文道並重」,也講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由於受舊的思維定勢和舊的教學套路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往往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重形式輕內容,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析輕積累,重機械訓練輕語文實踐,這就帶來沒完沒了的分析講授、繁瑣的機械的純技術性的訓練、單個詞語解釋的死記硬背,如此等等,原本有血有肉、氣韻生動的課文變成了毫無生氣的平巴巴的語言材料,哪裡談得上感悟、品味、熏陶?哪裡談得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因此,認真學習、深入領會《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是我們正確使用實驗教科書的前提。我們真正確定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提高,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我們要根據《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來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創立「促成學生發展」的新教學模式,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的發展和人格個性的發展。
二、 給教師功能重新定位
正確認識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功能,給教師功能准確定位,是
我們運用實驗教科書按照《課程標准》的要求實施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摒棄舊的教學思路和不科學的教學手段,也才能探究和創立新的教學模式和適合的教學方法。
從《課程標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來看,現代教師角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激發者、引導者。所謂激發,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謂引導,就是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謂指導,就是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研究能力等等,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這些方面,我們要多動腦筋,多下功夫。比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實驗教科書的編者已經作了努力,課本的編者語,如「致同學」、「單元主題詞」,都力求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和充滿感情的話語激發、調動學生閱讀的慾望;從教師的角度講,教者也應該有自己的方法,諸如示範朗讀、講相關故事、引用名言、談自己與文本對話的心得等等,這些只要運用得當,都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慾望和興趣。
給教師功能准確定位可以促使教師在備課、上課時不再著重考慮自己怎樣教、教什麼,而把著眼點放到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比如,教師在備課時琢磨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不妨將自己的備課過程當作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先不看教參,也不找資料,先獨立探究一番,這樣,自己經過一番探究,怎麼獨立自主提出問題,怎麼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有了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就有了自己的心得,這樣,怎麼在課堂上引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有辦法了。
三、 整體把握教科書的體系特點
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教科書的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准》、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准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准達成《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也才能正確地有效地運用實驗教科書的各種新設計實施語文教學。所以這樣強調,是因為實驗教科書體現了《課程標准》的精神,從一定層面上講是《課程標准》精神的具化,是實施語文教學以落實《課程標准》要求的依託和抓手。當然,實驗教科書並不能涵蓋《課程標准》提出的有關教學實施、教學評估等方面的所有要求,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時仍應注意研究、落實《課程標准》提出的各項要求。
關於《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語文實驗教科書(7—9年級)》的體系特點,主編洪宗禮已有專文述及,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四、 靈活運用實驗教科書,大力改進課堂教學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深入理解教材內
容,創造性地使用實驗教科書,要在准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意圖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靈活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革新教法,變注入式為啟發式,變講授式為討論式,變問答式為對話式,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要加強朗讀教學,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多動口、多動手,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基本技能,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並注重運用教科書的種種開放性設計,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課程標准》和實驗教科書雖然經過了兩年多的醞釀和准備,但畢竟是課程改革的起步,都處在實驗階段,因此,在實驗中不斷探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就成為《課程標准》的制訂者、教科書的編寫者、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共同協作完成的任務。
⑵ 九年九年義務教育課標排課標准務教育課標排課標准
這個你用著操心嗎?
⑶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什麼
課程標准? 不同地區 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都是新課標吧
⑷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准推薦背誦篇目的原文(江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⑸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
中小學課程設置標准,以下課時為每科周課時量:
小學一、二年級:
品德與生活(2節) 語文(8節) 數學(4節) 體育(4節)藝術【包括音樂、美術】(4節)綜合實踐活動【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3節)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3節)
(5)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師開發課程的模式是實踐—評估—開發,教師在實踐中,對自己所面對的情景進行分析,對學生的需要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決定實施與評價的方式。目前,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小組,而不是單個教師。
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課程管理的組成部分,它需要有領導的支持,專家的指導,教師的努力和參與,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評價。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四個階段:
需要評估。需要評估是設計校本課程時首先必須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評估學校的發展需要,評價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求,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
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學校對校本課程所做出的價值定位。它是在分析與研究需要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學校課程審議委員會的審議,確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制定校本課程的大致結構等。
組織與實施。組織與實施是學校為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開展的一系列活動。根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課程結構,制定校本《課程開發指南》。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申報課程。
評價。評價是指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一系列價值判斷活動,它包括《課程綱要》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教師課程實施過程評定以及《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評價與改進建議等。評價的結果向有關人員或社會公布。
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
隨便寫寫啦,老師哪有時間檢查答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