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礎課程標准
A. 課程標准由哪五部分組成什麼是核心部分
有以下五個部分
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學習目標、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內容標准:平面構成、色彩構成
實施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建議、評價建議
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准為核心部分
(1)色彩基礎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B. 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點進行日常教學
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在書本的第一頁是二位可愛的小精靈,它們用一句話詮釋了數學,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數學,開始邁進數學大門.在新教材中,像這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的情境圖無處不在,它們圖畫和色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氣息,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課程資源.基於以上認識,就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題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現結合自己的對其的認識,談談在新課程下如何正確有效的運用主題圖. 一、理解「主題圖」的用意,把握教學目標. 主題圖是小學數學人教版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於體現《數學課程標准》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於「主題圖」主要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的,雖然富有兒童情趣和豐富的現實意義,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但如果教師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確把握,則會給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帶來一定的困難,其教學效果相對而言也不是很好的.我認為「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分挖掘「主題圖」,而不能讓「主題圖」上成「看圖說話」,從而失去「主題圖」的應有的價值. 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內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一幅「教室」,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一是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室是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且現在就在眼前,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感知的,這有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二是從數學知識呈現的角度來看,「教室」這一課包含著豐富的學習素材,能「讓學生通過實際情景感受物體的表面」,並且通過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教室的物體表面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面積的含義.這也正是「教室」作為這節內容的主題圖的價值所在. 二、依據主題圖創設情境,貫穿整堂課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好動,但自製力差.上課的鈴聲雖然把他們帶到了各自的座位上,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立即專心致志地投入學習中去.教師可充分利用主題圖,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參與的動機.「主題圖」的教學也在於教師恰當地設疑激趣
C. 新課程標準的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學習獨立識字。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用音序檢字法查字典。 (部首)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5.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6.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7.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原10條,現7條,更緊湊)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改「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原: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比原減少200個)左右會寫。
3.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會運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詞典。(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5條,現4條)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原屬第一學段要求)。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原10條,現9條)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原第3條)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原8條,現6條)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刪:努力用語言打動人)(原4條,現3條)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原識字、寫字中的目標,調整)(原4條,現5條)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調整,原第8條)
3.能藉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調整)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7.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8.擴展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刪原第6條: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原11條,現8條)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刪:學寫讀書筆記)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調整:不提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原7條,現5條)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
6.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D. 如何認識課程標准和教學大綱
一、編制課程標准依據的理論基礎《綱要》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具有可評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縮性的性質。課程標准編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一)新的學生觀編制課程標准,選擇課程內容最終是為學生學慣用的。因此透視課程標准背後的學生觀,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是個完整的人。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觀,學習過程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和技能訓練,而是伴隨著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喜怒衷樂等感性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全面參與。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不僅指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指學生具有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3、學生是個發展中的人。學生,作為發展的人,有種種缺陷和不完善是極其正常的,期望學生十全十美是不切實際的。4、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人。學生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這已為科學研究所證實。裂腦研究、左右腦功能的研究,潛意識的研究,都為此提供了科學證據。新課程標准中評價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學生具有發展潛能的思想。(二)新的課程觀1、知識或學術理性主義課程觀。這種課程觀把課程視為「學科」,或者把課程視為「知識」,認為課程的價值在於為學生未來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備。2、經驗或自我實現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視課程為經驗,認為課程是促進兒童自我實現的手段,強調活動在課程學習的重要性。3、生活經驗重構或批判課程觀。這種觀點認為學校課程絕對不能局限於系統化的書本知識,而要關照個體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經驗」,因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獨立個體的生活領域中去尋找」,而不能從個體以外去尋找。並且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三)新的知識觀。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首先是知識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知識已不僅僅停留在認知疇。除了一般了解的科學知識外,還包括「如何操作的技術」,「如何生活」、「如何理解」等人文方面的知識。其次是知識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以前人們認為知識是客觀的,只能被認識和掌握的對象。現在人們認識到科學知識也有主觀的特性,對同一事物,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四)新的學習觀1、學習者以自已的方式學習。其意一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二是學習活動有主體色彩,即學習的方式不同,所獲得的對信息的理解也是不同的。2、新的學習離不開原有的經驗。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3、社會性的互動能促進學生學習。知識不僅是在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社會性的相互作用同樣重要。因此,教學中要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相互作用。(楊莉娟:《活動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觀》《課程與教學研究》2000年第4期,第60頁。)4、學習離不開真實的情境。如《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徵,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築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築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並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實際上,「課程標准」並不是一個新詞,早在1912年中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部頒了《普通教育臨時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在中國一直沿用了40年,1952年後,改用教學大綱。這是我國學習前蘇聯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表現。而為什麼要把教學大綱改成課程標准呢?這是由於現行教學大綱明顯存在以下弊端:從目標上,只規定了知識方面的要求,在內容上偏難、偏深、偏窄,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求過高,只強調教學過程,忽視課程的其他環節;「剛性」太強,缺乏了彈性和選擇性。因此,基於我國「教學大綱」的種種弊端以及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標,本次課程改革中以「課程標准」代替目前的「教育大綱」,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語置換,至少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理解和考慮。第一,課程價值趨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應是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因此,課程標準是一個「最低標准」,是一個絕大多數兒童都能達到的標准。第二,課程目標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現行的教學大綱關注的是學生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社會對國民素質的要求。本次課程改革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第三,從關注教師教學,轉向關注課程實施過程。教學大綱顧名思義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教師教學是教學大綱關注的焦點,缺乏對課程實施特別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第四,課程管理從剛性轉向了彈性我國現行的教學大綱對各科教學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體細致的規定,以便對教師的教學工作真正能夠起到具體直接的指導作用。教學大綱便於教師學習和直接運用,但是「剛」性太強,不利於教師創造性的發揮,沒有給教材特色化和個性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不利於教材多樣化的實現,無法適應全國不同地區的學校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況。與之相比,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在某一方面或領域應該具有的素質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標准。國家課程標准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施、評價以及教材編寫做出一些指導和建議。但與教學大綱相比,這種影響是間接的、指導性的、彈性的,給教學與評價的選擇餘地和靈活空間很大。同時,本次課程改革把實施三級管理政策作為重要目標,給地方和學校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數學課程標准與現行大綱在目標和內容樞架上的區別
E. 《美術課程標准》提出的「基本的美術素養」包括哪幾個方面
欣賞和評述藝術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造型知識和表現能力;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綜合性的美術活動中能夠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等能力。
F.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體現了什麼教育理念
美術課程標准修訂時堅持並完善內容,原來的課程標准有益因素需要進行積極地傳承或者延續值得我們去堅持有對文化、對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關注,還有新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等,這些對於學生終身學習、素質的發展,是必要的。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第二,從三個緯度來表述課程目標;第三,精選課程內容;第四,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第五,以評價來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第六,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堅持了美術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定性: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數字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還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是改革的要點一;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多,美術課非常有限,要選對他們發展有用的和能夠學會的。還要加以組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分類,繪畫、工藝、欣賞;一種是分級,義務教育分四個學段。分類和分級完成以後就形成了美術課程。學習方式是要點二;學習方式主要是兩種相對的學習方式,即接受性學和研究性學習。過去的我們強調接受式學習。課程改革以後,強調探究式學習或探究性、研究學習,它更能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主體之間的那種相互合作。
美術課程是對視覺性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的。是美術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基本特徵。美術課程最重要的是就是視覺形象,視覺形象是基礎,我即感受、理解、創造。首先是感受。我們觀看視覺形象,要注意它的形狀、色彩、結構、材質、肌理、空間、比例、規格。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觀看並合在一起的。也叫觀察。要整體的觀察方法,這恰是徐悲鴻講的「盡精微致廣大」,就是從大的地方著眼,看細節,然後又把細節跟這個整體進行比較。作品細節豐富、具體,但卻不失整體效果。第二就是要理解。比如面對《格爾尼卡》這一視覺形象,要理解它。告訴孩子,這是立體主義風格。再如畢加索畫《哭泣的女人》,畫的有正面、有側面,把它們結合在一塊兒了,是立體主義的一個特點。作者還把形象拆開以後重組,並運用了象徵寓意的手法。其中半牛半人是邪惡勢力的代表;馬的死亡預示著生命的死亡。因為馬是一種沖動性的力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屬於那種內需力、力比多、生命本能。第三就是要創造。美術不僅僅是去動動嘴、動動腦,它還要去創造。用筆,然後運用技法,來改變材料的形態,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藝術創造過程是一個愉悅的過程,藝術學習也應該是個愉悅的過程。應該跟其他課程拉開距離,應該強調它的感性、愉悅性,讓學生真正地發揮個性,大膽想像,自由表達。美術課應該是一種開放的、感性的,還有一種愉悅的課程,美術課要上出美術課的一種感覺來。首先美術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向少數有天賦的、有興趣的、有條件的孩子開放,應該向所有孩子開放,要選擇、組織課程內容、採用教學方式都要體現這點。比如,畫素描要訓練長時間,先從石膏開始,然後頭像,有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學沒有那麼長時間給你學素描。所以要從公民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學習明暗推移法,畫法比較概念,也不過分考慮光源的變化和影響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也容易表現。第二要激發學生興趣。興趣,其實是一個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為沒有更多的外在誘引和壓力可以導致學生學習美術。所以,美術學習的過程,應該給學生帶來一種快樂。第三要關注文化與生活。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它的創造主要看它的背景,而且它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文化背景。所以要真的理解作品的含義,就要了解它的框架、它的環境,通過整體來觀照具體的作品。進而去了解它的文化,這是一個雙向的促進,互動的過程。當代文化在交融,要有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什麼是我們自己文化,什麼是他人的文化,什麼是我們人類需要去共同打造的文化。美術欣賞可以從形式的角度出發,也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比如故宮中的東六宮、西六宮,形狀就是六根短線,所謂「坤六」,它就是跟這個坤卦這個圖是一樣的。坤是女性的代表,所以這里是有講究的。還有天壇,我們教孩子欣賞天壇的時候,可以從形式的角度來說,如對稱、對稱、主次、呼應、統一等。所以講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可以揭示它,即一個是比較純粹的形式角度,一個是文化角度。第四是注重創新精神。美術,它本身就是鼓勵創新的,要不斷地創新。
美術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有利於營造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一些學習氛圍,多給學生感悟美術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還有就是要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用一些現代媒體,比如說電腦、網路。還有要鼓勵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特別強調就是健康樂觀的心態。要強調體驗,在具體的環境中把自己內在的一種感覺、感受,釋放出來。體驗的方式很多。比如,化裝、模仿動作、設置情境、觀看視頻、講故事,都能喚起內在的體驗。美術課就應該讓學生換一種體驗以後來理解或者表達,這樣才有它的價值。再者評價非常重要,目標和評價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沒有評價過程是不完整的。評價可以幫助看到優點並加以發揚,看到缺點並加以改正。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批評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斷地來完善自身。依據美術課程標准進行評價,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鼓勵運用美術檔案袋、展示、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還有要重視教材編寫,好的教材應該呈現課程目標和呈現課程內容,還應該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同時還應該具有感性、美觀大方這么個特色,還要通過要素和欄目來展現學習過程,通過一些欄目設置,像討論活動、相關鏈接、要點提示等,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依據美術課程標准編寫的教材,實現內容組織的綜合性和合理性,妥善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鼓勵教材呈現方式多樣化等。是師生對話、互動、交流思考的平台,發現和創意的一個起點,教材的編寫一定要體現出它基本的結構應該包括為什麼學,目的是什麼,學什麼,內容是什麼,怎樣學,方法是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等等。教材還要有動感,要將靜態的知識和動態的過程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會是一個好的教材。最後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分為校內校外的,也可以分學校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網路資源,等等。應該滿足學生學習美術基本條件,其他還提出了完善學生的基本材料和設施。第三條要求豐富美術教學的圖書和影像資源,另外要拓展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網路美術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網路資源也非常重要。學生可以從網路上下載資料並列印出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改造、變化,完成自己的作業。
以上觀點是對這次學習課程標準的理解,以便以後踐行到教學實踐中。
G. 如何正確看待《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准(2011版)》的修訂
美術課程標准修訂時堅持並完善內容,原來的課程標准有益因素需要進行積極地傳承或者延續值得我們去堅持有對文化、對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關注,還有新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等,這些對於學生終身學習、素質的發展,是必要的。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第二,從三個緯度來表述課程目標;第三,精選課程內容;第四,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第五,以評價來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第六,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堅持了美術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定性: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數字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還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是改革的要點一;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多,美術課非常有限,要選對他們發展有用的和能夠學會的。還要加以組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分類,繪畫、工藝、欣賞;一種是分級,義務教育分四個學段。分類和分級完成以後就形成了美術課程。學習方式是要點二;學習方式主要是兩種相對的學習方式,即接受性學和研究性學習。過去的我們強調接受式學習。課程改革以後,強調探究式學習或探究性、研究學習,它更能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主體之間的那種相互合作。 美術課程是對視覺性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的。是美術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基本特徵。美術課程最重要的是就是視覺形象,視覺形象是基礎,我即感受、理解、創造。首先是感受。我們觀看視覺形象,要注意它的形狀、色彩、結構、材質、肌理、空間、比例、規格。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觀看並合在一起的。也叫觀察。要整體的觀察方法,這恰是徐悲鴻講的「盡精微致廣大」,就是從大的地方著眼,看細節,然後又把細節跟這個整體進行比較。作品細節豐富、具體,但卻不失整體效果。第二就是要理解。比如面對《格爾尼卡》這一視覺形象,要理解它。告訴孩子,這是立體主義風格。再如畢加索畫《哭泣的女人》,畫的有正面、有側面,把它們結合在一塊兒了,是立體主義的一個特點。作者還把形象拆開以後重組,並運用了象徵寓意的手法。其中半牛半人是邪惡勢力的代表;馬的死亡預示著生命的死亡。因為馬是一種沖動性的力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屬於那種內需力、力比多、生命本能。第三就是要創造。美術不僅僅是去動動嘴、動動腦,它還要去創造。用筆,然後運用技法,來改變材料的形態,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藝術創造過程是一個愉悅的過程,藝術學習也應該是個愉悅的過程。應該跟其他課程拉開距離,應該強調它的感性、愉悅性,讓學生真正地發揮個性,大膽想像,自由表達。美術課應該是一種開放的、感性的,還有一種愉悅的課程,美術課要上出美術課的一種感覺來。首先美術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向少數有天賦的、有興趣的、有條件的孩子開放,應該向所有孩子開放,要選擇、組織課程內容、採用教學方式都要體現這點。比如,畫素描要訓練長時間,先從石膏開始,然後頭像,有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學沒有那麼長時間給你學素描。所以要從公民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學習明暗推移法,畫法比較概念,也不過分考慮光源的變化和影響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也容易表現。第二要激發學生興趣。興趣,其實是一個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因為沒有更多的外在誘引和壓力可以導致學生學習美術。所以,美術學習的過程,應該給學生帶來一種快樂。第三要關注文化與生活。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它的創造主要看它的背景,而且它的背景基本上就是文化背景。所以要真的理解作品的含義,就要了解它的框架、它的環境,通過整體來觀照具體的作品。進而去了解它的文化,這是一個雙向的促進,互動的過程。當代文化在交融,要有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什麼是我們自己文化,什麼是他人的文化,什麼是我們人類需要去共同打造的文化。美術欣賞可以從形式的角度出發,也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比如故宮中的東六宮、西六宮,形狀就是六根短線,所謂「坤六」,它就是跟這個坤卦這個圖是一樣的。坤是女性的代表,所以這里是有講究的。還有天壇,我們教孩子欣賞天壇的時候,可以從形式的角度來說,如對稱、對稱、主次、呼應、統一等。所以講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其實可以從兩個角度可以揭示它,即一個是比較純粹的形式角度,一個是文化角度。第四是注重創新精神。美術,它本身就是鼓勵創新的,要不斷地創新。 美術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實施,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有利於營造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一些學習氛圍,多給學生感悟美術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還有就是要探索各種生動有趣,適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教學手段,用一些現代媒體,比如說電腦、網路。還有要鼓勵學生健康樂觀的心態和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特別強調就是健康樂觀的心態。要強調體驗,在具體的環境中把自己內在的一種感覺、感受,釋放出來。體驗的方式很多。比如,化裝、模仿動作、設置情境、觀看視頻、講故事,都能喚起內在的體驗。美術課就應該讓學生換一種體驗以後來理解或者表達,這樣才有它的價值。再者評價非常重要,目標和評價構成一個完整的過程,沒有評價過程是不完整的。評價可以幫助看到優點並加以發揚,看到缺點並加以改正。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批評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斷地來完善自身。依據美術課程標准進行評價,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鼓勵運用美術檔案袋、展示、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還有要重視教材編寫,好的教材應該呈現課程目標和呈現課程內容,還應該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同時還應該具有感性、美觀大方這么個特色,還要通過要素和欄目來展現學習過程,通過一些欄目設置,像討論活動、相關鏈接、要點提示等,方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依據美術課程標准編寫的教材,實現內容組織的綜合性和合理性,妥善處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鼓勵教材呈現方式多樣化等。是師生對話、互動、交流思考的平台,發現和創意的一個起點,教材的編寫一定要體現出它基本的結構應該包括為什麼學,目的是什麼,學什麼,內容是什麼,怎樣學,方法是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等等。教材還要有動感,要將靜態的知識和動態的過程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會是一個好的教材。最後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分為校內校外的,也可以分學校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網路資源,等等。應該滿足學生學習美術基本條件,其他還提出了完善學生的基本材料和設施。第三條要求豐富美術教學的圖書和影像資源,另外要拓展校外美術教學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網路美術教學資源,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網路資源也非常重要。學生可以從網路上下載資料並列印出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改造、變化,完成自己的作業。 以上觀點是對這次學習課程標準的理解,以便以後踐行到教學實踐中。
H.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准》有什麼新的變化
美術課程標准修訂時堅持並完善內容,原來的課程標准有益因素需要進行積極地傳承或者延續值得我們去堅持有對文化、對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關注,還有新的學習方式、課程資源的開發等,這些對於學生終身學習、素質的發展,是必要的。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第二,從三個緯度來表述課程目標;第三,精選課程內容;第四,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第五,以評價來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第六,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堅持了美術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兼備的定性: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數字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還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是改革的要點一;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多,美術課非常有限,要選對他們發展有用的和能夠學會的。還要加以組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分類,繪畫、工藝、欣賞;一種是分級,義務教育分四個學段。分類和分級完成以後就形成了美術課程。學習方式是要點二;學習方式主要是兩種相對的學習方式,即接受性學和研究性學習。過去的我們強調接受式學習。課程改革以後,強調探究式學習或探究性、研究學習,它更能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主體之間的那種相互合作。 美術課程是對視覺性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徵的。是美術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基本特徵。美術課程最重要的是就是視覺形象,視覺形象是基礎,我即感受、理解、創造。首先是感受。我們觀看視覺形象,要注意它的形狀、色彩、結構、材質、肌理、空間、比例、規格。這就是感受,感受是和觀看並合在一起的。也叫觀察。要整體的觀察方法,這恰是徐悲鴻講的「盡精微致廣大」,就是從大的地方著眼,看細節,然後又把細節跟這個整體進行比較。作品細節豐富、具體,但卻不失整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