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校本課程開發
A. 小學英語校本課程收獲
在群里,有家長對有不滿的意見啦,說bungdee是高中的家長,居然把帖子發到小學區幼兒區去了,現在就把後續的話題發到這里吧。
其實,的確是因為,前面的說的單詞的訓練方法,對於小學生尤其是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小學生的家長來說更為重要一點。而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學習方法大致都有些定型,也就是說,都有自己的習慣了,並且有自己的主見,這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說服他改掉不良的習慣,要他自己接受了自己方法不對的結論,他才會主動的配合改變和訓練。而開始學習的小學生,則沒有這一關,完全根據家長的意願,按照比較科學的方法訓練,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尤其是開始學習階段,家長的重要性猶較老師為甚。家長論壇的家長們,應該同意bungdee的觀點吧。
聽到不少家長抱怨,孩子的英語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卻效果不明顯,這里bungdee要為孩子鳴鳴冤。如果孩子不努力學習,那麼家長還可以嘆嘆氣,唉,怎麼說他都不聽啊。好像把責任歸罪於孩子不聽話不自覺,自己就可以減少負疚感了。其實,孩子愛不愛學習,怎樣去學習,雖然有先天的稟賦在內,但是家長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習慣卻是肯定,雖然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習慣和方法是一件很艱難的工作,很多家長傾全力去做也未見的做得好,但是起碼我們曾經付出過,心理還多少能找到一點平衡。那些整天只顧自己玩樂打麻將不給孩子做出榜樣的家長,遇到孩子自覺是他的幸運,遇到孩子頹廢,就不要把責任推給孩子、學校和社會了。
相信能到家長論壇來的家長,都是認真想把孩子教育好的,這是我們這些家長能在這里交流的基礎。
話題又扯遠了,現在言規正傳。
經常有家長和同學抱怨,英語聽力、口語真的很麻煩,記也記不住,讀也讀不好,費了不少力,收獲卻很少。如果是這樣的同學的話,那麼只能說明一點:方法不對路。至於那些沒有付出努力而成績不好的,則不在此列。
我們家長可以想想你帶小孩子的時候,他是怎樣從呀呀學語到流利交談的?花費了幾年的時間?而青少年學習一門語言,和嬰幼兒的區別在哪裡?從這里思考,我們可以輕易的改變我們的學習思路。
好了,不談理論依據,就談具體操作吧。在單詞習慣養好之後,我們要著重進行聽說訓練。
聽和說,重點在聽,關鍵在聽,關竅在聽,入手在聽。是想一門語言,你連聽都聽不真切,你能夠說清楚嗎?
怎麼聽?借用錄音吧!現在復讀機,MP3,MP4的功能多好啊。專門時間聽,不專門時間聽,吃飯聽,睡覺聽,走路聽,坐車聽,總之,一定要聽。
聽什麼?學什麼,聽什麼。先聽標準的發音,老外的發音,還要聽不標準的,環境嘈雜的錄音。
聽的要求?每個發音的音節都聽得清清楚楚,分辨得明明白白。你應該把音標里每個音標的音都能夠聽清楚分辨出來。
聽的范圍?能夠把課文全文整個的聽最好,用復讀機,聽不清的地方就反復聽,聽清了就繼續。初中高中了,千萬不要聽單詞了,和初學英語打好學單詞基礎不一樣了,畢竟,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因為單詞量太大了,除非你是在糾正學習單詞的習慣。否則,句子,最起碼是句子。
光聽不說也不好吧,是啊,但是要在先聽清的基礎上再說,聽清了,就跟著讀,沒聽清,不要跟讀。
剩下的,就是大膽開口,大膽應用了。這個,說的人太多了,bungdee也不想多啰嗦了。
聽清會讀後,需要背寫課文,乃至怎樣學習語法,容在後面有時間再介紹吧。
B. 初中英語校本課程的課程類型是什麼
③課程類型觀。建國以來基礎教育的課程基本上是單一的國家課程,三級課程的試行,意味著課程的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學校中將是國家、地方、校本三種課程並存。
C. 幫我做一份初中校本課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D. 誰知道如何利用網路教育資源平台開發校本課程我在北京市中小學課程教材資源網上看到不少校本課程資源
北京師范大學大版本的簡稱(北師大)從一年級起點每冊有6個單元每單元6課時第一課時為故事教學第二課時為詞彙和詞彙的音樂教學第三課時為對話教學和小型的閱讀第四課時為語音學習第五課時歌謠學習和復習鞏固第六課時是趣味故事教學和自我檢測第一版出版時間2007本冊教材配有對應冊的《英語課堂活動手冊》圖書購買可以再中關村的海淀圖書城、中關村圖書大廈,網上還有很多賣書的網站
E. 適合初中生看的英語戲劇表演類的校本課程
新概念英語
F.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讀後活動有效性
一、閱讀教學的低效現象
1.教學理念上.許多教師在教學思想上沒有認識到閱讀是語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學中,沒有認識到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幫助學生獲取更多信息、知識,拓展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分析、思考、判斷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對它的研究不夠重視.
2. 日常教學中.許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能體現新英語課程標准的教學方法.純粹把閱讀當精讀,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單詞,片語等書面字元提供的語言信息,忽視閱讀者儲存的非語言信息的作.,注重對詞義、句子、語法結構等表層的教學,誤導學生在閱讀時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林」的尷尬境地.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更有甚者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上,劃劃片語,對對練習答案.學生自讀後僅了解一下故事情節.由於教學方法簡單、陳舊,教師、學生均感到課堂枯燥乏味,沒有閱讀興趣,他們的閱讀能力很難得到鍛煉.
三、提高有效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英語閱讀教學是復現、鞏固學生所學語言知識,進一步活用詞彙、語法、句法,並學習新詞彙,擴大詞彙量,鍛煉思維,提高閱讀興趣.對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對發展個性,磨勵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等都起著重要作用.英語教材在編排上,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適當的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閱讀材料,針對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合理運用已有的課本閱讀教學資源組織好閱讀教學,在教學中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高.
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課本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准,針對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級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可適量增添一些必要的課外閱讀材料.如選擇符合本校特點並具有新課程理念的閱讀教材,或者通過網路、21世紀英語報等優秀報刊文摘廣泛收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豐富、原汁原味的閱讀資源,自編練習.如:Junior Book3 lesson70《Because it』s there. 》,敘述了有關登山運動員(如George Mallory)攀登Mt Qomolangma的事件及體現的精神,課外我從網上查閱了有關電影《垂直極限》的英語故事介紹,並編成了練習,這大大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人文精神再一次震撼了學生.再則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等因素,可在開發校本閱讀課程方面做一些探究工作,積累一些材料.例如有關文娛、運動,飲食文化,著名的節假日,旅遊勝地,外國音樂,常用典故和俗語等閱讀材料.因這些材料有實際意義,所以既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教師閱讀教學素養,全面規劃,保障閱讀教學順利實施.
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閱讀教學的理論素養,更新教學理念,充分認識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實際作用.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閱讀水平和課本閱讀材料、校本課程閱讀材料的難易,制定教學計劃,確立閱讀訓練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根據閱讀課程的計劃、目標,每周確定閱讀課時間(不一定是整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加強閱讀訓練.從而在課時、組織上對英語閱讀的訓練提供有利保障.
(四)、加強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教師閱讀教學能力的提高.
JEFC教材的每個單元都編排了閱讀課,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這些訓練來提高閱讀能力,教師應圍繞此目的,充分利用好閱讀課文這個載體,精心研究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使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得到較好地發揮.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採用了「導——讀——練」的閱讀課文教學三步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
果.
1、導---感知教材
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導,即導入新課.指的是以教師為指導,對學生的閱讀實踐給予巧妙的導入.課文的導入,實質上就是課文最初呈現(Presentation),也是課文教學的「序曲」.巧妙而恰當的導入能先聲奪人,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上的必要准備,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興趣和求知慾,從而自然地過渡到新內容的教學.導入部分應力求做到新穎別致、簡練到位.課文導入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還可以趁熱打鐵,在學生興趣得到激發時,進行「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y)為正式閱讀做准備(Preparation for reading).
針對中學英語教材課文類型較多的特點,我們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設計恰當精煉的導入語進行課文的導入.新課導入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往往運用啟發手段,如問答、討論、聽有關材料,看有關插圖或片段並提問等引入本課話題.
如:Junior Book3 lesson70《Because it』s there. 》,可開門見山,然後步步靠近主題.首先,精心挑選出與課文中所提及的Mt Qomolangma特徵相符的圖片,然後提出三個問題:
1. Do you know what』s in the picture?
2. What』s its name?
3.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t Qomolangma?
問題1點擊主題;問題2自然教單詞Qomolangma;在學生回答第三個問題前組織一個小小的討論,同時在圖片上顯示height, location, scenery, 並用簡單的語言解釋三個關鍵詞的意思,使學生在討論中不迷失方向.在收集學生的答案後,可歸納如下:
height: 8850 meters
location:between Tibet and Nepal
scenery: be covered with snow a misty mountain mist
在指出location時可截取相關地圖具體顯示其位置.這時,學生對Qomolangma已有了深刻印象.
T: You know Mt Qomolangma is so beautiful and amazing that it attracts many people to climb every year. Here is one of the climbers.
此時,顯示從網上搜索到的Mallory真實圖像,形成懸念.為調節課堂氣氛,
T:Is the man strong ? Is the man handsome?
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
T:You are right, but he has a strong mind , because he climbed Mt Qomolangma. Today we are going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m.
直觀形象的導入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又能對文章的理解更快、更准,閱讀也會變得輕松.
2、讀---理解教材
這同樣是輸入階段.讀,即指導學生閱讀.閱讀訓練不僅僅是讓學生看懂文章,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如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訓練他們的閱讀技巧等.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更新教學觀念,靈活處理教材,仔細尋求文章內容與學生思維相關的切合點,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開展各種思維活動,如預測、想像、推論、判斷、歸納、總結等,激活學生思維,有效延伸知識.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一步:略讀(Skimming):布置任務,理解大意,把握整體 .通過閱讀文章列出提綱、找出線索,根據線索來把握文章的整體性,了解課文大意和輪廓.如L70文章內容分三大塊(1)介紹George Mallory 這個人物(2)以時間為線索介紹George Mallory 登Mt Qomolangma的經歷(3)George Mallory的思想及蘊涵的精神 .
G. 哪位朋友教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麼寫
額.....這個有點難...好吧,你聯系我我偷偷告訴你
我先給你弄個樣板,我這個也是網路出來的哦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二等獎。2005年5月,作為活動總結性論文《「走進鄉土——南村人文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論文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2、(2005、7—2007)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2005年7月開始,我校英語、歷史、地理分別申報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初探——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四課題成功獲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項。課題成果取得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的良好成果,標志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由學科實踐活動進入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為開展全校性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如英語科課題組以《南村人文讀本》為藍本翻譯開發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學科校本教材,課題組把南村本土文化與英語科課堂教學相結合,將統編教材提及的傳統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換,盡量在英語課堂的相關主題中進行滲透,利用本土資源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測試中作為閱讀材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效果;地理科組王小慧、高健儀老師主持申報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課題,緊扣社會實際,以學生周邊的事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面,在該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了整個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設計、調查、統計,而且讓其根據調查時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到失地農民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課題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庫與課題組繼續開展的「南村鎮城市發展歷程研究」共同構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課程和鄉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該課題的學生成果還獲得番禺區開放性作品一等獎;
歷史科組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文資源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滲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由南村鎮人民政府出資、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廣州地區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鄉鎮地方歷史教材,免費發放到南村鎮轄區內中學以及部分小學作為鄉土歷史文化讀本,對承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讀本》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與編寫體例探析》先後獲廣州市「教育創強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及教育教學論文評獎活動一等獎、番禺教育學會第19屆年會論文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二等獎,2007年9月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歷史科組的另一課題《<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的結題報告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初稿)鄉土歷史讀本的編寫體例與成果特色》獲2007年度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評比一等獎。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歷史學科曾代表番禺區歷史科參加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級研討會(沙灣紅基小學現場會)並作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本(教材)的開發歷程與探討》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全國教育專家和名校長、教師的廣泛好評及區、市教育主管領導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歷史學科參加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結題鑒定匯報會,作《<番禺歷史與社會>鄉土歷史讀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匯報發言。
3、(2007——今)校本課程的整合與全面鋪開、特色發展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而剛剛完成結題鑒定的番禺區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與成果推廣階段,再者,像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已開展多年的開放式考試(查)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的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項的,與此同時,我校已成為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轉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學科實踐活動階段所形成的,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靠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從而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麼要開展本課題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指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者說是興趣性的,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指向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實現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使學校能夠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諧有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一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聯合捐資興建的公辦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在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校期末考試和中考多年超過區平均分。但學校教學中偏重知識灌輸,偏重於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層面上,忽視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較多有存在,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學科教學上,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輕思維能力、思維方式,尤其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從而為推動學校的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開發有主題的、綜合性的、探索性的、以專題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以往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於教學、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生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在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在自我完善中尋找跨越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麼」和「知道怎樣做」向「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舞台。
4、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而素質教育實質是和諧的,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使得社會通過人的素質提高變得更加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部門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方面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將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搭建使人的基礎素質和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並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課程,將使學生獲得張揚個性的機會,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成和諧教育的目標。
與此同時,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體優化的大教育觀、和諧有序的教育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師生觀等理念,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時空范疇內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創設和諧的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主動發展,實現社會需要與自身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
5、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薈萃,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校園,南村僑聯中學人文環境尚顯單調貧乏,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結合鎮政府對學校的第三期建設,學校運用南村鎮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和品牌已經是順理成章,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正當其時。我們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的基礎上,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南村鎮僑聯中學的義務教育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和校園文化現狀,調研和評估校內外課程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以學校校舍全面改建為契機,運用校內的教師專業優勢和學生特長,校外周邊得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於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運用到從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宗旨與方向、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最終積淀起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調研學校內和周邊地區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資源與價值評價。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區是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歷史上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是番禺乃至廣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適應急劇都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區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將在原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南村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人文資源並進行價值評價。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的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一;培養學生了解南村、熱愛南村、服務南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促使南村地區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劍父、鄔慶時、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海雲詩書派、植地庄、七星崗抗日事件所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員崗飄色、南村刺綉、龍船頭製作等所體現的優秀民俗工藝文化,從余蔭山房、鄔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體現的嶺南廣府民系優秀建築藝術等一系列優勢文化與教育部門提倡的主導文化的融合。
(2)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2006學年開始的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式推動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規范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模式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設計,本研究主要採用系列專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第一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化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具體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
整合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
活動領域,例如:人與社會 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例如:走進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例如:走近南村歷史名人 課程實施
探究問題,例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實施的操作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通的設計與製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級風采,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度,從而建設各具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對教室、辦公室和走廊內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創設良好愉悅,人文氣氛濃郁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其精神世界,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烘托出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或步驟: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據情景分析,建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制訂開發實施計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善,包括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的小組和全校交流評價。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校本教材課系列(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人文學科),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學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等。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型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所不在,它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校園文化課程中會學到有益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或態度。
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教師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團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要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和歷史人物,如員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禺南開拓第一人——東晉陳玄德將軍、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雲寺與「海雲詩書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義與賁南書院(沙茭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廣游二支隊與植地庄、七星崗抗日等設計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展開。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獲取校本課程的設計與編制方面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區調查等。
3、行東研究法。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學校行政引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終上升為經驗,以指導後階段研究工作。
3、研究組織
課題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導專家顧問組:
盧炎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岳冬(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濤(番禺區教科所,副教授)
馮永廣(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志禧(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志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課題組組長:馮少豪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 卞廣清 朱光文 張鳳雲 高健儀
羅偉豐 姜華 黃嘉斌 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少豪: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全面策劃、體統,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各學科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等;
卞廣清:負責組織課題理論學習、課題申報與開題報告撰寫、修改,組織課題開展等;
德育美術組:
張鳳雲:負責「兼愛思想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鄉土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
歷史組:
朱光文:負責撰寫、修改開題報告、「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化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媚
英語組:
黃嘉斌:負責「南村鎮鄉土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容珍、何燕瓊、劉善靜、崔燕梅
地理組:
高健儀: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王小慧
政治組: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鄉土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劉偉民
信息技術組:
羅偉豐: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組員:
語文組:
姜 華:負責「海雲寺詩派語文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中學語文古典詩歌選編」兩子課題研究;
組員:吳道政
5、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07.9——2008.2):准備醞釀階段。
(1)轉化、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課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與申報;
(4)各子課題組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搜集、整理
(5)學科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和科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申報,包括各課題行動研究方案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6)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3——2009.2):全面實施階段。
(1)全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匯編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集,校本課程系列成果,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等;
(3)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牆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3——2009. 9):總結、鑒定、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性交流總結(結題報告、音像資料、成果展示)
6、經費分配
(1)經費的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資助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資助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總計6萬元。
(2)經費的分配:
專家顧問費:1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1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成果
(1)課題結題報告;
(2)編成「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系列叢書:
a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
b校本課程分為「四個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四種類型,讀本類、學材類,教材類,專題資源庫類等;
c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
(3)校園文化開發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4)課題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H. 課程如何設置:國家、地方與校本課程三級管理
所謂國家課程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統一課程,它體現國家意志,是專門為未來公民接受基礎教育之後所要達到的共同素質而開發的課程。它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框架的主體部分,涵蓋的課程門類和所佔課時比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決定一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階段所開設的數學、語文、外語、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物理、化學都屬於國家課程。
所謂地方課程是在國家規定的各個教育階段的課程計劃內,由省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授權的教育部門依據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地方課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反映基礎教育的地域特點、增強課程的地方適應性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如信息技術教育就屬於地方課程。
所謂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的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如我校初一、初二年級開設的心理健康、語文學科的學法指導、名作賞析、閱讀寫作、英語(Q吧)學科的寫法指導、英語興趣小組、英語奧賽輔導等都屬於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來區分
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已往國家課程倍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新課程將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樣既能保證國家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不同辦學條件和不同辦學模式的需要。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不是互不相乾的"三套"課程,而是彼此關聯、內在整合的,因為國家、地方、學校這三類課程決策的權力主體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課程變革的"共同體"。三級課程不存在說哪一級課程是高級的或重要的,哪一級課程是低級的或次要的。它們都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整體,分別為廣大中小學生的發展和我國社會發展承擔著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責任。各級課程在總體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他們都服從和服務於我國基礎教育的總體目標,都要體現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各個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
三級課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著。教師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和校本化的能力。
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可以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給地方和學校開發課程留有餘地。國家和地方課程主要解決一定范圍內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質問題,而校本課程則是要滿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興趣。學校除了開發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外,還有權利選擇經過國家、省級審查通過了的教材。
這樣的課程設置可妥善處理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制,實現了集權與放權的結合。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確立,有助於教材的多樣化,有利於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在基礎教育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調整了國家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比重,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擁有相應的選擇餘地。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運行,為課程適應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以及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體現學校辦學的獨特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且對於加速我國課程建設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I. 義烏市賓王中學的賓王魅力
不知道「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這首詩的人恐怕不多,而知道在駱賓王家鄉浙江省義烏市有一所以他的名字「賓王」命名的中學——賓王中學」的人恐怕也不多。
賓王中學創建於1993年,其前身是城北中學,短短十餘年,學校先後獲得「浙江省城鎮示範性初中」、「浙江省首批Ⅰ類標准化學校」、「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浙江省衛生A級單位」、「浙江省自考先進考點」、「全國體育工作優秀學校」等榮譽100餘項。 無疑,「鵝鵝鵝」三個字充分概括了少年駱賓王的靈氣與神通,讓他的名字因為七歲時的感悟而留名青史。
賓王中學校長吳希紅說:我們的辦學方針,就是要充分挖掘「賓王」的文化內涵,增強我們的自豪感。有了自豪感,我們才會「認同」傳統文化,才會去「傳承」傳統文化,才會去「弘揚」傳統文化……最後才會去「創新」。
為豐富賓王中學的文化內涵,體現「環境育人」的功能,學校主樓的噴泉池中屹立起了體現千年文化的「詠鵝」靈壁石雕塑;逐步提高校園綠化的檔次,落實班級綠化衛生包干區,讓校園內四季鮮花盛開;栽樹、種花、除雜草,校園綠化環境進一步改善。新添置圖書二萬余冊,開放圖書閱覽室豐富讀書生活。氣勢磅礴的噴泉,不僅美化了環境,更表現了全校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霓虹燈把夜晚的校園裝點得神秘莊重;並在城北路和稠州路安裝了兩塊指示牌,展示學校形象。學校向全國徵集校標也獲得成功,新校標反映了賓王中學源遠流長的文化個性,體現了「自強不息,爭創一流」的賓王精神。行政樓前樹立的現代化全彩電子屏,方便師生觀看露天「電影」『致力辦好校報、校刊及《詠鵝》文學社刊,建設好文化陣地。
如今,賓王中學校園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一流,功能齊全。莊重簡潔的綜合樓集行政辦公、科技實驗於一體;厚重朴實的體育館內設籃球場、體操場、健身房、報告廳等活動場所;藝術樓富有韻律、流光溢彩;兩幢連體的教學樓具有濃重的現代化氣息,48個教室內都配有多媒體先進設備;教師宿舍、學生公寓、師生餐廳為大家提供熱情周到的生活服務。 有人給駱賓王的「鵝」寫了這么幾個字:身小乾坤大,位低心志高,音量九霄外。這也是對賓王中學的概括。
為豐富校園生活,學校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校秋季田徑運動會氣勢恢弘,初一、二、三年級男女班際籃球賽振奮人心,全校性的「班班有歌聲」合唱比賽既陶冶情操,又增強班集體凝聚力。在各級比賽中也獲得好成績:藝術方面,獲義烏市合唱節比賽初中組第一名;體育方面,獲浙江省田徑運動會第二名、義烏市田徑運動會第一名。2007年上學期,在該校舉行的義烏市科技運動會上,賓王中學選手以111.12分獲全市初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40名參賽同學全部獲獎。2007年「六·一」前夕,學校成功舉辦了「迎奧運·陽光體育總動員」趣味運動會,得到了學生的極大歡迎,把陽光體育活動推向了高潮。學校大課間活動豐富多彩,在義烏市體育工作現場會上得到了高度評價,並向全市推廣。
學校立足體育教師的強大陣容,爭創學校體育特色,開發完成《快樂體育》校本課程,成為義烏市體育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填補該校高層次校本課程的空白。由英語組領銜的《生活英語》校本課程也在開發之中,《生活英語》貼近學生、貼近學校、貼近商城,受到了學生歡迎。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新的起色、新的突破,在常規的綜合實踐活動基礎上,開展了以「節能減排我行動」為主題的活動,通過課題落實、組織活動、展板展示、成果答辯等流程,分別評出了一、二、三等獎,全校四十七個班,班班參與,活動熱情高漲,效果很好。
學校的輻射功能日益增強。賓王教育共同體工作扎實推進,收效明顯。先後舉行了三次共同體工作會議,開展了六次送教下鄉活動,基地學校派出3們教師到三所鄉下學校支教,16位優秀教師與共同體鄉下學校形成「1+1師徒結對」。2007年下學期,先後接待鄭州中原區和玉環縣兩個教育考查團,介紹學校的共同體經驗和成績。全年在該校舉行市級以上活動20多次,接待外縣市參觀、訪問達30多次,學校美譽度日益增強。
學校在國際、國內教育合作交流方面邁出了可喜一步。在金衢十一校的基礎上,該校的教育合作交流向杭州、上海等發達地區延伸。2007年暑假成功組織師生赴英國夏令營,效果不錯。每個學期邀請兩位外教在初一、二年級執教口語,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水平。2007年上學期,開創性地舉行外國師生來校進行文化交流活動,新加坡泉原中學共有29名師生來校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活動,雙方增進了了解,增加了友誼,反響良好。 如果把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手段比喻為「水」的話,那麼,這些「水」的根本目標則是托起學生這只「鵝」,讓這只「鵝」全身潔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此,賓王中學學校根據寄宿制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思想狀況,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為重點,努力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
學校以創建德育特色學校為載體,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內容,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養成教育。開學初組織新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一日常規》;在場站部隊的支持下,參與一周的軍訓活動和內務整理訓練,自理、自律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積極開展「節能減排我行動」的綜合實踐活動,各班組織師生積極參與,製作展板,評出相應等級;從就餐浪費問題入手,狠抓落實,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寢室紀律、就餐秩序、活動隊列逐步做到「靜、齊、快」,校園環境衛生越來越好,受到大家好評。一些兄弟學校也前來參觀取經,被評為義烏市住校生管理先進單位、創建工作緊抓不懈,被評為金華市衛生先進單位,學校食堂榮獲義烏市衛生管理A級食堂的榮譽稱號。
學校充分利用每年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月,積極開展學習雷鋒的先進事跡,舉行主題班會,深入社區為民做好事。結合「迎奧運」,深入開展禮儀教育,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和讀書徵文等活動,通過活動。學校還積極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環保社會實踐活動、上街宣傳環保知識、向家長發環保小冊子等,學校被評為金華市綠色學校。
學校的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日益健全,自主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學校經常組織團員前往德育基地和實踐活動基地活動,清明節掃墓,開展文明勸導活動,到敬老院獻愛心活動,與新加坡泉原中學的文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們增長了才幹,擴大了視野。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義烏市中學生觀摩團的8名成員中賓王中學就佔了5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特大地震後,全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紛紛慷慨解囊,不到一天時間,就捐款48萬余元,成為義烏市捐款最多的一所中學。 如果把「清波」看作是滌盪學生心靈和激奮學生智慧的媒介的話,那麼,輕靈的「紅掌」則無疑是教師的優秀教學方法了,賓王中學十分注重教師內功的修煉。
學校注重師德建設,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活動,使教師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強化教職工的責任意識。比如用退休教師的切身感受、特技教師的職業規劃給全體教工樹立起良好的榜樣;為貧困地區捐物捐錢,使教職工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很大提升。對在各個崗位上做出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學校用鮮花和掌聲表達深深敬意。
利用好每周一次的政治學習時間,介紹國內外形勢和義烏教育發展動態,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組織全體教師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新的《義務教育法》、《義烏市師德建設實施方案》,並分組進行討論,開展了自查、自評、互查、互評、自糾活動。邀請了杭師院程世華教授作《欣賞我們的學生》的報告,對如何做好新時期教育工作進行了專題講座,針對性強,深受啟發。2007年3月召開了青年教師座談會,並組織青年教工參加野外拓展訓練,培養教工挑戰自我精神與團隊合作精神。以身邊的先進典型激勵全體教職工。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強化教職工的責任意識。用退休教師的切身感受、特級教師的職業規劃給全體教工樹立起良好的榜樣;為貧困地區捐物捐錢,使教職工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師節,開展優秀班主任和師德標兵的評選,共有近50名教師受到表彰,佔全體教工的三分之一。對在各個崗位上做出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我們用鮮花和掌聲表達深深敬意。
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學校重視。老師們利用休閑時間認真自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際交往心理學》。學校還安排時間組織教師觀看NLP教練胡謝驊解讀《高效溝通的秘密》的VCD,並邀請上海特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馮永熙來校作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報告,以及上海市十佳班主任童瑩瑩老師關於《抓住教育契機,讓愛心與強心結合》的專題講座等。一些班主任嘗試開設心理輔導課,知心姐姐信箱的開通解除一部分同學積慮心中的疙瘩,學生的精神狀態較好。
賓王中學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完善教學常規,認真落實教學「十認真」同時,舉辦集體備課現場會,把「集體討論、資源共享、個人撰寫、課後反思」的要求落到實處,狠抓每周二節課的集體備課的效率,要求備課組「重點教學內容一人主講,集體討論,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重點和難點,優秀的課件、練習共享。」各學科的作業印刷實行總數核定,憑票印刷,有效的控制了學生的作業量,同時分別在期中、期末進行作業設計質量的定期檢查和過程檢查。
同時,學校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堅持「以需定培」,藉助專家引領、同體互助、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校本培訓工作,切實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邀請教研員直接參與評價課堂教學、校本教研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教研工作;落實上海名師研究所與學校的各項交流活動,派出數學組和學業考試後全體初三教師赴上海學習、聽課;開展教師基本功比武,如教師說課比賽、課改論文大賽、解題能力比賽、三級開課比賽等,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舞台。
J. 東莞翰華學校怎麼樣學校福利如何工資如何管理如何
2019年9月大嶺山翰華學校一個宿舍住150個學生。這學校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