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世教師教學的什麼
⑴ 課程標准的教學建議有哪六個方面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課程目標的整體實現;
2、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3、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
5、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
6、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幾個關系:「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關系。
拓展資料:
一、課程標準的內涵:
課程標準是對一門課程從產生到設計和實施的標准化規定,包括課程的性質(定 位)、設計思路、目標、內容框架和實施建議等內容。它是政府或學校對課程的基本規 范和質量要求,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核的依據,以及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二、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
1.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教學目的、教 學內容的確定、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及深度難 度、詳細的教學順序、各部分內容的課時、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要求。
2.出發點是直接指導教學工作,從教師 教學的角度出發,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 邏輯關系的嚴密性,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學, 關注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
3.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為首要目 功能 標,將發展思維能力作為能力培養的核心。
4.強調「學科知識體系」 ,即重視知識 的傳承,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 而使教師較為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扎實的基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也沒有強調通過課程 教學使學生「能做什麼」
5.教師是「教教科書」,教師是教材的 執行者。 「筆試考核」。 規范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信行為 主體 息單向傳遞、教師單向控制,教學活動以教 師為中心、主體。
參考資料:中國教育信息網
⑵ 談談新課程標准在教學行為的注釋對你的教學有什麼指導意義 ...
有人說,教學觀念轉變難,其實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是最難的。自從開展體育新課程實驗以來,通過聽課、優秀課評比觀摩、區域間交流與評比等活動,我們欣喜看到,廣大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同時也發現,一些教師在改變教學行為方面不自覺地走進了各種誤區。 新課程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同時給教師留下了更廣闊的教學空間,也讓教師的教學行為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希望我個人的一些粗淺認識,能引起同仁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踐行新課程理念,從而「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⑶ 新課程標准認為語文教師應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學境界,怎麼理解
"教教材」在教學中只是死的教學方法,不能活用教材,「用教材」,意思就是教材無非是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為起點拓寬、延伸
⑷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方面的轉變
教學方式復的轉變
1.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制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探究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經常使用「你有不同意見,請講」這類語言,教師正在逐步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探索——自主建構」、「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學生探究出教師意想不到的結果。
2.師生、生生交流發生了明顯變化
師生關系的明顯改善及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顯著增加,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師則突出培養學生溝通、交流方面的能力。
3.教師更傾向於自主選擇教學方法
新課程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取知識,而不是直接地把結論告訴學生,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中教師安排小組討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ps:以上內容是我從資料書上找出的標准答案,是一個個字打上來,不是粘貼復制別人的內容,希望是你需要的。
⑸ 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有哪些特點
第一、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告訴我們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才能體現課程改革的真諦。所以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一堂好的課,它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應該是現實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數學來源於生活,它是具體的,但數學又經過了抽象。應該將數學抽象的內容附著在現實的背景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
中應用和發展數學。
第二、在教學中必須突出問題解決。因為問題解決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教師應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力求體現的一個模式就是:「創設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⑹ 新課程標准與以往的教學大綱在目標和內容框架上有什麼區別和突破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後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因此,它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為此,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大綱已不足以完整地體現課程的變化。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完整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的表現形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人們在重新思考,在國家的課程標准中,究竟應當規定些什麼?經過反復醞釀討論,眾多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一致認為,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為培養在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在國家的課程標准中應當首先規定國家對未來國民各方面素質的基本要求,而不是過多地規定通過怎樣的教學過程達到這一要求。為此,對未來國民素質的目標要求和各學科應達到的標准,應當成為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課程標准規定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各學科應達到的標准以及內容框架。學科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各學段安排構成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另外,對教材編寫、教學要求、教學建議、教學評價等也都做出相應的規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這是課程標准與直接指導教學工作的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
課程標准與現行教學大綱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前言部分,課程標准對每一學科課程的性質、價值與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闡述了本課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並對課程標准設計的思路做了詳細的說明,便於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整體把握課程。比如,物理課程標准開篇闡述了課程基本理念,注重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這一闡述對物理課程的價值功能做了清晰的定位。
⑺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
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無論文本課程、實施課程、習得課程都需要教師去體認、去再造、去落實。課程改革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即課程。
反思什麼,如何反思,是這套叢書關注的焦點。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科的課程與教學遇到許多問題。
課程改革為我們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新天地,學科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思想活躍,舉措新穎、策略多樣。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新課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樓閣,而是需要理論與實踐作為支撐;新課程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突擊,而是一個不斷內化積淀的長期過程;新課程的實踐不是紙上談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願兵與生力軍去沖鋒陷陣。讓我們為新課程的崛起鳴鑼開道,重塑教師新形象,重築課程新文化,進一步煥發課程改革的勃勃生機!
編寫這本書的目的,為那些已有新課程改革經驗的一線老師提供一個探討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方法的平台,幫助一線教師在自主的探索中吸納有價值的教學方法,並建構自己的個性「教學法」。
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貫徹了如下思想。
首先強調圖書的實用性。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有關數學課程和教學論方面的圖書越來越豐富了,但能夠恰當地處理好理論和教學現實之間的關系的圖書並不多。《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切合一線教師的教學和學習的特點,把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相結合,旨在引導教師更快捷地將教學法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這種課堂教學行動的能力是當前許多一線教師所缺乏的。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想像;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要採用不同的方式,以滿足多樣化得學習要求。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與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⑻ 新課程標准對課堂教學有哪些要求
:(1)創設良好氛圍,激勵學生學習。 (2)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
(3)突出思維訓練,培養思維能力。 (4)著眼學生發展,組織學生活動。
(5)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用恰當教學媒體。 (6)重視教師的人格力量,規范教師的課堂行為。
⑼ 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什麼
答:一、靈活的應變能力 教師在新一輪課改中必須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雖然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嚴密的組織、合理的教育教學計劃,在時間和精力上可以高效率地傳承文明,使一個自然人迅速過渡為一個社會人。但現行教育也很容易造就學生的機械思維方式和極度的依賴性,這不僅制約了學生個性發展,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課標下學校教育既要給學習主體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具有敢於創新的精神。特別是化學教學,教師應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教學更應讓學生貼近自然,多開展不同類型、豐富多彩的"學研"活動,在探究和驗證中解決問題,通過任務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來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成為名符其實的"學"校,而不是"教"校。 二、全面的知識貯備 古人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要成為一名善教者,就必須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全面貯備知識。否則,新課程標准就無法正常實施。對化學教師而言,光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已經不夠用了。主要體現在:其一,新課程標准使得教材內容更接近自然、更貼近生活,我們周圍形形色色的化學現象都進了教科書,教師如果不勤於精業,學生的許多奇思妙想就將成為教學的障礙。其二,學科滲透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化學幾乎滲透了所有的前沿學科。作為化學教師,絕不能"幾年充電,一生放電",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了解前沿學科動態,掌握前沿學科的信息及研究成果,讓自己養成多角度觀察、多方位探究的習慣,具備解決實驗意外現象的能力,否則將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 三、"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教師的教學可以說是因人而異,這里的"異"也就是教師個性的體現。大多數教師僅僅是授課方式的不同,並沒有充分體現"豐富的個性"。在化學教學中,有許多無法定量定序的變項,化學教師個人的特點往往比某些規定的東西更實際、更重要,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知識。因此,個性化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要有不滿足現狀的創造精神,敢於對教材進行重組;要求教師走進學生,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競爭、創造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新課標的基本要求,才能產生追求學習共性的"個性化"的共鳴,才能達到教學相長。例如:在"分子"、"原子"和"離子"的教學中,大膽地重組教材,把這一部分內容歸為"微觀物質"的教學,引導學生"任務分析--邏輯推理--實驗探究--結果分析--理解記憶",很好地完成了微觀物質的認識,突破了難點,提高了學生探索化學知識的樂趣。 四、正確的學生觀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系統工程,沒有學生的理解與參與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互動的關鍵在地相互的信任。因此,坦必須轉變錯誤的學生觀,使學生與老師產生親合力。尊重學生的個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的責任感和探究習慣,還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為適應社會打下基礎。例如在教學方法、教學行為、評價方式等方面,我們要克服分數至上、強制壓服、保持距離、灌輸馴服、平均發展等傳統觀念,構建"能力差異、平等交流、情感體驗、零距離相融"等新型的師生關系,樹立"學生是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獨特和獨立的人"等正確的學生觀。這樣不僅不會降低老師的威信,而且更能體現教師的人格魅力,達到師生互動、共同探究知識的至高境界。 以上是自己通過新課標的學習和新教材的閱讀所受的幾點啟發,不一定成熟,更不一定 全面,希望能拋磚引玉,為新課改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