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外國對校本課程研究著作

外國對校本課程研究著作

發布時間: 2021-03-10 17:03:27

『壹』 義務教育國內外研究現狀誰知道啊

二戰以後,美國實行12年免費義務教育。美國教育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徵,除政府撥款、學費外,社會捐贈、學校服務社會的收入也佔有很大比例。美國是一個地方分權國家,全國沒有統一的教育行政系統,教育的責任多在州與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制定、經費的投入負有直接而重要的責任。 農村義務教育投資主體是地方學區 美國的農村指鄉鎮。美國對教育按學區進行獨立管理,學區是各州內為管理、監督、檢查學校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劃分的特別專區,州政府授權學區委員會管理學區內的學校教育。學區的設置在城市大體與市相當,在農村大體與鄉鎮相當,不過兩者的界限不一定完全相符。但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為教育而劃分的區域被統稱為學區,並實行城鄉一體化的管理體制。 在美國,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權力。中小學教育行政權屬於各州而不是聯邦。而在美國的實際教育制度中,州又將中小學運行的管理權交給地方學區。因此,在美國,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管理責任和投資主體在基層地方政府即學區。學區擁有獨立征稅權,財產稅一度成為學區義務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也較大。 州政府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最大財源 二戰後,在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的相互作用下,美國農村以學區投資為主、過於分散的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其趨勢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大了對地方學區財政撥款的力度。1979年以後,這一趨勢進一步發展,州政府對學區基礎教育的財政支持開始超過學區徵收的財產稅,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最大財源。 義務教育地區差異較大 綜觀美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現狀,存在這樣幾個問題:第一,聯邦與各州之間在控制和反控制方面諸多的矛盾和戒備,影響了在教育投入方面許多問題的解決,包括投入的規模和特別扶持政策等。第二,由於各州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城鄉之間也存在差異,所以義務教育的投入水平存在不平衡現象。第三,由於義務教育的投資渠道是多方面的,投資水平與程度是不標準的、起伏不定的,這給地方乃至學校的預算決算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第四,由於美國義務教育經費很大比例是由學區承擔的,而學區教育經費來源又主要是依靠本地區居民的財產稅,因地區貧富不平衡而出現的資金差異和民眾負擔成為實際的困難和問題 摘要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引起基礎教育理論界以及學校方面的重視。本文以生物學實驗教學為主題對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依據課程理論和生物學學科特點確定了生物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課程主要內容、教學組織方式以及適於本課程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並在教學實踐進行了相應的嘗試。此外,對高一年級生物選修課結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 校本課程 生物學實驗 一. 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進入學校,對校本課程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問題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一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也參與到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中。 1. 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國內學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觀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崔允 郭,1999)。校本課程通常是由學校的校長、教師來決策,採取「實踐——評估——開發」的課程開發的模式,實施「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滿足不同社區、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參與性(崔允 郭,1999)。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課程主要集中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參與性,強調交流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進行課程開發的行為。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學校教育經驗的各個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學者(徐玉珍,2001)從新課程開發的策略、課程管理制度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新模式、構建學校特色以及國家課程開發的補充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做了更明確的界定。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願、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課程改革的過程。同時,徐玉珍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必須。兩個基本點是「學校為本」與「課程開發」。兩個必須是指在課程內容方面必須考慮到校本課程所隱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課程假設,必須考慮我國的國情、語言習慣以及中小學教育的實際。 2. 國內外校本課程的發展與現狀 自從近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課程開發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傳統。 一種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典型的國家課程開發傳統。法國自拿破崙統治的時代開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頒布指令性教育計劃與課程時間表以及全國考試涉及的范圍。德國在18世紀末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具體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學所需的課時,闡明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閱讀作業。在這樣的指令性課程標准與統一的外部考試制度下,學校的教學工作受到了嚴格的控制,教師很少有自由行動的餘地。 另一種是以英美兩國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課程開發傳統,這種課程開發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課程決策權下放到學校。美國的教育屬州政府的職權范圍,在課程方面,課程決策的所有權力都屬於地方,地方有賦予學校在課程事務上的自主權。由於學區和學校的自主權很大,校本課程一直是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學校自主的傳統。由於法律規定課程設計的權力歸地方教育當局和個別學校團體所有,在很長一段歷史上,中央教育機構很少介入課程事務。 從西方國家近兩百年的課程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課程的開發傳統是與其課程行政體制有關的,課程行政體制決定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課程決策上的權力分配結構。兩類課程體制各有利弊。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與統一性方面具有優勢,而校本課程開發則利於尊重學校環境和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都推行了由國家發起的大規模的課程改革——新課程運動,由國家組織各方面專家協同開發真正高質量的課程,其目的是實現課程的標准化、統一化。新課程運動具有這樣的基本教學教育理念:教學的基本主題是學科結構,經過科學地組織的學科包括了社會需要的全部知識。與原有課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識不同的是,新課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包含最新信息的、邏輯嚴密的學科全貌,其內容強調作為學科結構基礎的關鍵性概念和清晰觀點,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新知識的方法,並通過科學發現活動增加對科學家工作的興趣。(崔允 郭,1999) 在這一課程運動中,英美兩國表現尤為突出,兩國課程開發者都認同了新課程運動的基本理念,認為過多地把課程權力交給學校與教師是導致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質量的課程應該由國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協同開發。西方的新課程計劃由專家研究課程制度,新課程開發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門等組織力量集中開發。 但這一改革由於種種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師方面的種種原因外,「新課程運動」暴露了國家課程開發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於課程開發集權引起的。這種模式使課程開發系統與課程實施系統隔離開來,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無法清楚的了解新課程的意圖和課程目標中每一個細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課程的推行要求課程實施者改變他們的教學習慣,對課程重點、學習空間,乃至自己的行為方式等進行一系列的重新組織。這一過程涉及許多實際問題,課程開發者往往與實施者缺乏交流、合作,無法把隱含在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設、價值取向傳遞給實施者,並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 70、80年代,非集權化課程決策在許多國家再次得到重視。80年代以來,學校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化,其變化速度日益加快。學校要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發揮自己應有的功能,需要對環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校本課程恰好能夠適應這一要求。一向實施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學校層次在課程事務上的主動權,紛紛出台了有關的課程政策。 我國建國後,為保證基礎教育的共同質量,便於管理和評價,採用的是原蘇聯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權的課程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引起教育界許多理論工作者的關注,校本課程開發也受到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重視。這些學校意識到校本課程對學生的發展、學校辦有特色以及教師的培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積極對適於本校的校本課程或對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進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仍處於起步階段。 3. 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與意義 (1)從課程結構改革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如前所述,國家課程(包括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各有利弊。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課程需要幾類課程恰當的結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討論稿)提出在課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保證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又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對於課程、教材的管理與開發,指導綱要規定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所應承擔的職責,其中學校的職責為「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課程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學校有權力和責任反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保證學校課程的實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在目標上的一致性。」 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的有關文件明確了今後若干年中基礎教育的課程管理與開發模式,它不僅對於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也為學校以及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於校本課程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對校本課程的認識以及有關理論還很貧乏,學校對開發校本課程更缺少實踐經驗,所以,對校本課程有關問題深入研究,有利於我國校本課程的發展。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學校一線教師的參與。 (2)校本課程有助於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各個學校由於辦學的歷史、辦學的條件、學生的來源、教師的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學校的差異。學校在組織課程時,既應該體現國家的意志,也應該盡可能滿足學校的差異性和特點,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具有各自的特點。 學生在發展中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使學生表現出其差異性。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校本課程直接指向差異。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以根據本學校教育資源以及學生發展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開發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授課教師的特點和課程特點進行調整。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校差異、學生差異對課程的需求

『貳』 校本課程研究一定要有書嗎

如果你復不懂校本課程,制當然需要有書。但是買了書估計也不容易搞清楚。
最好是請教大學教育學的老師。
我理解校本課程就是學校結合自己歷史文化、社區特點和學生特色開發的課程。你如果不買書的話,至少要搞清楚開發校本課程需要做幾件事情:
1、確定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
2、確定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一般校本課程都比較靈活,需要用較多的活動和游戲,並提供足夠的學生學習資源。
3、確定評價形式。小學的校本課程應當多用過程性評價,結合學習任務單等隨機的測試方式開展。
去搜吳剛、崔允漷等人的名字,在當當網上應該能找到 比較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書。

『叄』 校本課程研究內容是什麼求解

1、課題組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現代教育思想及其流派,總結學校辦學經驗內,尤其是長期容來推進校本課程建設的方法途徑和成果。
2、課題組會同學校教導處、教科室領會、貫徹高中新課程計劃的實施意義,操作方法,考核評估的各項要求,研究結合學校實際拓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方法,實踐途徑。
3、在學校課內外各類活動中發展研究性學習的具體途徑。
4、不斷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從理論高度提升對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互相結合的一般方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