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從課程看課堂教學

從課程看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3-10 19:43:00

A. 從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的角度如何評價一節課

一、評價教師的教 (一)評價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及達成 除了考慮對課程標准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以及對教學策略的運用之外,應充分考慮到對學情的了解,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1.評教學目標的設定,一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三維教學目標,是否考慮到三者的有機整合和體現學科特點。二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具體---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否用可以檢測學生學習行為的動詞來闡述;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描述,是否落實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過程中。三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適切----是否以本學科的課程標准為指導,難易適當,是否能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和個體差異。 2.評教學目標的達成,一看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全面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實;是否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是否注重學生學習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簡馭繁,使學生易懂、易掌握,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三看教學效率是否高,學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 (二)評教學思想是否體現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教學就應該以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為出發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把教學的重點從單一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學。以往評課強調教師要精講多練,而現在應關注教師精講精練,學生想講想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為主,有利於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知識。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客觀審視,傳承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講授式教學,提倡啟發式教學,揚棄被動的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接受式學習。評課時要善於分析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從課堂中看到教師是否真正用新課程理念上課。 (三)評教師的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事件和教學措施的編排和組合,銜接過渡的設計,詳略安排情況。一看整堂課的設計脈絡是不是清晰、科學有序,如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層次是否分明,詳略是否得當等。二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學生實際,符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三看整堂課安排的幾個大的教學環節對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引出和上下環節的過渡是否自然,設計的問題是否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四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選擇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教學坡度的設置是否適合學生,教學容量的確定是否得當等。五看教學結構是否嚴謹、環環相扣,過渡是否自然,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適中。六看教學思路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是否有個性特點。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評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在評課時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一份好的設計體現在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充分地估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出現的各種困難,制定出各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既有教的過程,又有學的過程。評課要從課堂教學分析中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意圖是否明確,每一個教學環節是否合理。 (五)評教師的基本素養 主要是從教師的基本功來評析。包括教態、情感、理念、風格、語言、手段等。一看教態是否親切、自然、端莊、大方。二看是否說普通話,語言表達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語調高低是否適宜,快慢是否適度,是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有感染力。三看媒體的運用,能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否運用多種媒體,並將它們有機整合起來。四看教學的應變和調控課堂能力。 (六)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從教的方面來說,看教學方法是否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量體裁衣,靈活運用,富有藝術性以及是不是有改革與創新的精神。還要看教師是否關注學法指導,是否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效率,是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探索、敢於質疑的精神等。具體說教師採用恰當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將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感悟、思考、表達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深入思考(防止被動思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從中情感得到升華。教學中還要採用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性,能根據學生反饋信息,既是對教學進程、問題的難度、教育學的方式、課時長短等進行適時調整。 (七)評教學的內容 一看教學內容的正確性。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知識性或思想性錯誤。內容的選擇是否凸現學科學習的價值功能。二看教學內容設計的整合度。內容設計是否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教師是否從整體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反復研究教學的重點、難點,把教材作為教學的必備工具,創造性靈活運用教材,能否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加工、處理成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和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易懂、樂學。 二、評價學生的學 要確立以學論教的觀念,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具體說就是教師的教是否有針對性,看教師能否從學生現有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從教學的實際效果出發來設計、實施教學活動,教師的評價是否促進學生改進學習、增強信心、提高效益;與此相對應的是看學生的學是否有實效性,看學生的情感是否被調動,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和諧發展。 (一)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課堂上在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後,應以學生的參與度為保證,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度不夠,都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要求學生人人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二)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 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從交流中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首先教師要創設民主、平等、歡送、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一堂好課,教師會十分注重學科思想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會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會肯定,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一堂好課,應體現教師教法靈活、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以及用同一種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讓學生講述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對多種方法進行異同比較,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和廣度的認識。 (三)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評課時關注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什麼,有哪些收獲,這些收獲是通過怎樣的途徑獲取的,主要考查學生有無切實掌握所學知識以及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分析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跟進行為是否落實,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尤其對於課程生成性問題,教師是否把握住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有時學生的小小錯誤,被教師抓住了,將它看成生成性資源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三、對課堂教學的觀察與評價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一)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要陣地,發揮課程和學科育人功能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以科學合理、全面准確的課堂教學定位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體現教學與教育的有機整合,首先要有效落實教學的三個維度目標。上海二期課改中提出各學科要發揮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兩個綱要提出的育人功能,同樣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題之一。為此,一堂好課,必須在正確處理知識與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教學同時,要注意與情感和責任等方面的培養實現有機結合。 (二)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對課堂教學目標、內容、進程、條件等方面的預設是成功的基礎。上好一節課,預設的功勞不可抹殺。預設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效果追求的價值思想,是長期積累的經驗表現。但是預設也不是一帖萬能葯,原因在於對學生群體的差異性與發展性的預測不是絕對正確的。所以課堂教學教師必須還要重視生成,給學生生成的權利,留有生成的空間,這也是考察教師在理念基礎上的靈氣與智慧。如引導學生解答和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不同的課堂教學行為,前者試圖要學生接受預設的答案,而後者是給學生以方向,同時考慮教學應變,體現生成。一堂好課,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 (三)接受與探究的關系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以較少的時間了解到較多的前人經驗和文化,這就是接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有學習效率比較高的好處。我們的課堂文化中,提倡接受式學習是符和國情包括校情的實際舉措,也證明了是有效教學之一。現在的問題是在前人經驗十分豐富並不斷增加呈現知識爆炸的態勢下,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尷尬。進入一個學習型社會,培養終身學習能力變成課堂教學的新任務。其出路就在於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法,注重探究的實踐體驗,包括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訓練的改進,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新的課堂應該是接受與探究兼顧。 (四)自主與合作的關系 在學生學習的層面上,我們很看重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的」的能力和方法,更注重主動性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行為的素養培養。但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和諧社會」建設注重溝通交流,注重團隊合作等素養,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列為培養要素。合作學習應有基本的要求,包括合作的要求,角色的分工,實現成果的共享等。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合作學習的真正意義。當然,我們也不能輕視個體化的自主獨立學習,而且覺得應該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合作學習能力,主張在合作學習中能夠擔負起個人責任,這就是實現自主與合作相輔相成。 (五)細節與整體的關系 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一個傳統,就是對課堂教學比較注意觀察細節上的科學性、藝術性。象對課堂教學行為的的指標分解,也是表達了對細節的關注。比如,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優缺點甚至是錯誤的;在充實資料方面哪些是先進的可取的,哪些是無意義的;教具學具的運用、演示試驗的操作、教學時間的掌握等等方面,觀察和評價的視角很仔細。我們不能說這種傳統不對,尤其對那些有可能影響成敗的細節必須關注,但也不能忽視整體,特別是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例如,教師能否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有效調控學習方式,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過程,培養科學思維方法、學科基本思想方法和綜合素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否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都是一種著眼大局的觀察與評價。 總之,一堂好課具有在發揮育人功能基礎下的學科特徵,而不是貼標簽,是在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都體現有效教學的要求,而不是盲目熱鬧的泡沫課。

B.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備課求「實」——預設、生成,相輔相成。 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備課准確到位,做好課堂教學預設。因此,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材是專家編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內容單一,片面,所以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需要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大膽的改造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 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也不是按部就班,連說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都預設好,甚至將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時,過度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 有效的預設應促進課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預設:他出示課件,向學生饒有興趣地介紹長城的結構。後來評課時有人問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預設,他支吾地答道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城的構造。像這樣的預設就屬於無效預設或低效預設,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們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牆外沿、垛子、

C. 新課程理念下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有哪些特點

課堂教學評價,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情況進行了解,對它的價值做出判斷。這種判斷,可能並沒有一個非常統一的標准。這里我僅從評價一堂的角度來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課堂教學一般要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即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並得到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突出,教學過程是否合理並富有思考,教學教學的基本功是否扎實、具有個性化特點。「表揚和鼓勵」為契機,激勵學生給他們自信
一、 教學目標
評價一堂課時要看教學目標是否合理,是否落實。在教學中,教學目標要做到合理,並要落實,始終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
1.教學目標合理、落實
教學目標的組成。老師們要理解目標的組成,要清楚一堂課、一個階段教學的目標是什麼?這離不開鑽研《標准》,離不開鑽研教材,也離不開了解學生。教學目標的組成,按照《課程標准》,它有四個領域:第一個是知識與技能,第二個是解決問題,第三個是數學思考,第四個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四個領域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知識與技能目標。這個目標要具體、清晰、可評價。第二個層次我們稱為思維與情感的目標,這個目標應該抓住本節課中最沖突的部分,最突出的那一條,要突出重點,具有一定的彈性。教學目標的落實。在一堂課中既要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標,同時也要落實思維與情感的目標。
2.新的基礎觀。
《目標》體現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是新的基礎觀。傳統的基礎觀,把它理解成為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面是比較窄的。新的基礎觀不僅包括了知識和技能,又包括解決問題、數學思考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構成了一個新的基礎觀。
3.新的發展觀。
《目標》中體現的第二個重要的觀念是新的發展觀。按照《課程標准》的理念,這個發展是指學生全面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要淡化的內容。在加強一些內容的同時也需要對知識進行一些梳理,突出最本質的東西,淡化一些內容。要淡化在以後的發展中自然解決的問題。教材當中有「前後左右」等問題,這個內容其實不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重點是透過這些內容的學習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思維,所以一堂好的幾何課,一定是要在學習這個內容的背後,讓我們看到學生幾何思維的遞進,要有一定的思維容量,思維容量不夠的話,學生就會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 二、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是不是調動起來了?這將關繫到是否改變了那種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況。它的目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獲得探索、嘗試、創新和思考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模仿,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1.考查一節課是否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的幾個方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我經常說一句可能是不太恰當的話,但是它能說明問題,就是與其把一匹馬拉過來讓它飲水,不如讓它感到口渴。讓學生感到對知識的口渴,所以從問題情境出發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對知識的口渴,感受數學知識的必要性。
2.避免幾種情況
滿堂灌。即教學以教師講授作為基本形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學生練,教師講例題,學生模仿,成為了數學教學的基本方式。它的實質是教師牽著學生的思路走,結果是學生的大的智慧得不到發展。
過度練習。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練習要講有效性,同時也要避免「熟能生厭」和「熟能生笨」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這套教材中的題目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際上目前各套教材都在發生著變化,那就是正在從「熟能生厭」轉變到「熟能生趣」。同時我們也要克服「熟能生笨」的情況,如果說把一些應用題分成很小的一些類型,讓學生跟著進行模仿、操練,長此以往的話,學生思考的空間是不大的,他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所以教材中也反映著這樣一種趨勢就是從「熟能生笨」走向「熟能生智」。
三、教師的教學策略
1.避免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生態應該是一種多樣化的有效的學習方式的組合。因此我們提出要避免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很好的,比如討論。但是不能單一地使用這種學習方式,一節課如果從討論到討論,再到討論,那是不行的,它應該是多樣化學習方式的有效的組合。因此,對課堂學習,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學習。學習有三種層次,一是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是行為的變化,在這種學習當中,強調練習、強化、反饋;第二種學習觀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觀,它強調理解。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研究理解性教學。第三是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探索、實踐。三種學習觀,一個是練習、一個是理解、一個是探索,它們構成了課堂教學的三個層次。
2.關注教學的互動性
老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教學的互動性。互動性可以首先理解什麼是教學,什麼是數學教學。教學我們概括過,叫師生互動,共同發展。什麼是數學教學,《標准》里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但是對數學活動的理解現在存在一些問題,有的老師認為數學活動就是操作的活動,就是具體化的活動。實際上數學活動的本質是指數學思考的活動,如果你做一道題時,在做積極的探索、進行數學的思考,那就叫數學活動;如果你沒有進行思考,只是在操作,那還不是數學活動。因此,課堂教學要強調互動性 四、「表揚和鼓勵」為契機,激勵學生給他們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我們應該堅信雖然每個學生都有缺點,當然也都有優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同時,創造一個鼓勵性的環境。 總之,實驗中我們發現對學生子既要賞識,也要批評,關鍵在於激勵要有度,批評要有方。激勵評價為主,批評為輔。有時批評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只要講究藝術。

D. 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好教學評的一致性

1、從參與人員看,教師、學生、評價人員要一致,都要研究核心素養。

教師要內化核心素養理念並轉化為合理的教學行為,開發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學生也要了解核心素養,把核心素養與自己的人生規劃、個性成長聯系起來,參與制定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並主動參與相關學習活動。

評價人員更要研究核心素養,教研部門要研發能評價核心素養的工具,開展評價核心素養的活動。核心素養的落地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師、學生、評價人員都是這個系統中的關鍵一環。所有課程參與人員都必須是核心素養的通曉者,哪一環缺失都會阻礙核心素養落地。

2、從課程要素看,課程、課堂、評價要一致,都要基於核心素養。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必須讓核心素養成為課程的起點和歸宿。學校必須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改造,使國家課程適合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師和每一個學生。而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師本化、生本化中產生的創造性,才是最有價值的核心素養。

關於校本課程,要以核心素養為依據,對學校資源進行挖掘、提煉、梳理、整合,指向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才有效。學校還應該開發跨界的主題課程,以核心素養為依據進行跨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的跨界思維。

3、從課程實施看,任務、情境、探究要一致,都要指向核心素養。

一節好課,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三個要素不可或缺。有了任務學生才有探究的內驅力,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走向自主構建核心素養的軌道。

高品質的情境體驗才是高品質的學習過程,情境創設要打通生活與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深度理解知識、應用知識,教師不能「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



(4)從課程看課堂教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是課程實施的主要方式。課堂研究要基於核心素養:教師備課要研究核心素養落地的方式方法,目標制定要體現核心素養的認知、內化、實踐與生成過程,課堂活動也要根據核心素養設計。

真實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科本質,並在探究過程中建構自己的核心素養。真實探究一定是指向核心素養的,凸顯對信息的獲取梳理、分析處理能力。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灌輸式」「填鴨式」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建構。

任務、情境、探究都指向核心素養才能實現任務、情境和探究的一致,任務設計有針對性、情境創設更有效、探究真實有深度,學生的學習才會有邏輯、有結構、有效率,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

E. 如何根據課程標准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有計劃的教師教的過程與學生學的活動所要實現的教學成果,它是促進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然而,目前相當一部分科學教師對教學目標的作用與如何制定有效教學目標,還缺乏足夠的認識。1、 對教學目標的功能缺乏認識。有的雖然按要求制定了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但不明白教學目標的作用,教學不是圍繞著目標進行。或者只有過程,沒有目標,教學的隨意性很大。2、 對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區分不清。在制定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不夠具體、明確,往往把課程目標的內容定為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例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等。教師在教學目標認識和制定上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功能,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間的關系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掌握目標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在目標導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一、正確認識教學目標的功能教學目標的功能可以概括為:指導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的教學,以及指導學習結果的測量和評價。二、精心設計,制定有效教學目標1、 設置合理可行的教學目標要考慮的問題第一,考慮學科課程目標,如小學科學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制定科學教學目標時,就要考慮科學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第二,考慮當前的教學任務適合為本學科三類目標中哪些類型的目標服務;第三,因為除了符號和事實性知識可以在短時內掌握之外,系統知識、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學習都需要經過若干階段,因此,不僅考慮目標類型,還應考慮每一目標實現所處的學習階段。第四,還應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考慮目標的可行性。2、 在教學目標制定和敘述上的要求(1)目標要全面、具體、適宜、具可測性。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兼顧三維目標;具體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標准中的具體目標,確定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看了之後明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會做什麼;適宜是指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考慮學生的發展性等。(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學習結果,應該用學生學習後能說什麼或能做什麼來陳述,盡量避免用「知道什麼」、「理解什麼」等含糊的詞語來陳述目標。(3)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在目標的陳述中,學生一詞應省略。不能出現「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會做什麼 」這類句式,因為這類句式中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3、 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與教學目標的制定 在確定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後,要進一步研究、分析,這一「知識與技能」,是怎樣獲得的,需要經歷怎樣的科學探究過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學探究的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 最後,根據本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方面,確定本節課可以滲透、培養學生哪些情感,以及對待科學應有的態度等。

F. 如何用新課程理論指導課堂教學

一、如何評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有的教師在新課改過程中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探究變成了一種模式,變成了機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師把「自主、合作、探究」寫在黑板上,作為一種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節課照著去做。有些實驗探究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學生沒有思維活動……教師只培養了學生機械的動手能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沒有得到培養,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形式而沒有實效。這樣做實際上是把新課程的理念簡單化,是機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師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或者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動要動得有序,不是雜亂無章,課堂教學法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當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索時,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時,要放手讓學生活動,但要避免學生興奮過度或活動過量,應當具體研究怎樣放,怎樣收;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
二、如何評價課堂氣氛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於是教師為了展示課堂的熱烈氣氛,顯示啟發式教學,便採用邊講邊問,把可供探索的問題分解成為較低認知水平的「填空式問題」,一節課竟能提問上百次。試問這樣不停地碎問、亂問,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嗎?一問一答,學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一些課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學生能准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很少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表面上看是師生互動,實際上是用提問的方式「灌」,直到讓學生認同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答案。師生、學生沒有真正地互動起來。
新課程還強調建立新型的、和諧的、民主型的、開放的課堂氣氛。於是有些學生上課太自由化了,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想鬧就鬧……甚至有些教師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現代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應是鼓勵、尊重。但在強調師生之間這種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關系同時不要忘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要的紀律制度和規范的要求是學習的必備保證,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這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學生發展,以及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評價學生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於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出現了「好」聲一片,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一概以「好」、「很好」、「掌聲鼓勵」……進行籠統地評價。這樣廉價的結果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對學生的錯誤結論不加以糾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無論學生對問題回答得如何,都會得到教師的表揚,無論課堂上學生怎樣不守紀律,從不給批評。久而久之,學生變得很浮躁,他們還會在乎表揚嗎?他們還會對破壞紀律、影響到他人的學生感到羞愧嗎?一味表揚,正如一味處罰一樣並不可取。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並不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對有過錯或偶有過失的學生的評價,不應該太多地去動用什麼語言的腦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盡可能由「評價無痕」做到「教育無痕」,從而形成學生的自我評價,做到學生評價的自主內化。
四、如何評價認知目標的完成
完成認知目標是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務,但認知性任務不是課堂教學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師不應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而不考慮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傳統的評課標准,往往強調教學進程要安排合理,教學環節井井有條。許多觀摩課,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鍾表一樣,什麼時間講授,什麼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結果往往是把一節好課上成了表演課,演員就是教師,或者說主角是教師,學生則是配角,是觀眾。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常常採取迴避的處理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後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無任何收益。
五、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
新課程理念下一堂好課的標准應該是看教師:是否創造了學生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是否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思維度,是否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是否統一了教學的規范性和創新性,是否落實了知識、情感、思維、技能等目標。
一堂好課不應是自始至終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現代教育技術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而在於學生從中得到了什麼,它留給人們的應是思考、啟示和回味。

G. 從一節語文常態課看如何追求低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關鍵」,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太多由於教學方法不當等因素而導致課堂教學質效低下的現象。如何追求每一堂課低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益,應該成為每一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的教師所認真思考並探究的問題。很有幸,我在上海市奉賢區奉城一小推門聽課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到了一節真正的低耗高效的課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師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朴實自然的和諧氛圍,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心靈與智慧的相互碰撞,讓人體會到了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充分利用的暢快淋漓之感,同時感受到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快樂。從這一節語文常態課中,我體會到了一節真正的低耗高效的課應該是:基礎知識落實好;能力訓練密度大、方法多;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分層教學;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法滲透;師生神采飛揚、心情愉悅。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三維目標的達成度高。如何追求每一節常態課的高效益?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一、首先讓自己這個人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往往源於對學科教師的喜愛。什麼樣的老師受學生的歡迎和愛戴,我想無外乎這樣幾個方面:1 . 真正地愛學生,並讓學生時常感受到老師是真心喜歡他們的;2 . 豐富的文化知識;3 . 熱情而親切的性格特點;4 . 端莊大方的儀表。其中教師的愛心是核心。教師有了愛心,才會有強烈的責任心,才會勤勤懇懇、鍥而不舍,才會為了學生的茁壯成長不斷地充實、完善自我。二、練就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學生、上好課的前提。試想,與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都鑽不透,你如何給學生傳達正確的信息,學生反饋的信息是否正確又如何判斷?有了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我們還得具有較強的處理知識或教材的技能。要准確把握相應學科《課程標准》中的總體目標以及教材中的課時目標,以免課前設計盲目,課堂教學盲從,時間分配失調,教學目標不能實現。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學工作不應該是向學生「灌輸」、重復他們已有的知識,而應是對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造。學生已經懂得了什麼,已經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以免在課堂上出現不必要的重復操作。學生還想知道什麼,還應該知道什麼?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考慮的。四、真正做到面向每一個學生。「學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造成的。」應該承認,大部分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感和成就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我們是否做到了讓每一個孩子都積極、愉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們,當一張張白紙一樣的孩子交到我們的手上時,我們是否在心裡暗暗地對自己對學生承諾過: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如果大家這樣想了,那麼在你的課前教學設計中,在課堂行為實施中,就會將自己關注的目光分配得更合理一些,力求讓優秀的孩子更優秀,幫助不優秀的孩子成長為優秀。五、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創造了更新的教學手段,為節約教學時間,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是否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不能上出高效益的課來呢?其實不然。每一節課,我們要尋求最適合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出效益。此次「上海市奉賢區新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中,一節五年級的數學復習課就向我們證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也同樣能上出精彩而高效的課。任何事物,恰當才是好。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如何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對於每一位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來說,任務艱巨但前途光明。

H. 如何發揮課堂觀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已有經驗的作用:
新課改帶來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更新知識,轉變角色,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習慣,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倡導學生能動參與,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它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學習的承擔者。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許多教師在這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下面就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同仁探討。
一、轉變思維,
明確學生發展的主體性
教師首先要透徹地理解學生主體性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發揮學生主體性應從何入手、怎麼發揮,才能更好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那麼,學生的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呢?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處理同外部世界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功能特性。其含義包含三個方面: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主,是指學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獨立的意識及見解;主動,是指學生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精神;創造,是指學生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教師明確了學生主體性的含義以後,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才可以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張揚和發揮。學生主體思想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但在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於教師習慣於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就需要廣大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並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更應該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責任,創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要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之間平等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發揮,或者說學生才敢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教學是一種雙邊雙向的教育活動,是師生之間一種積極互動的關系。一個長期板著面孔、威嚴有加的教師所教出來的學生肯定聽話,但這種學生死氣沉沉、神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膽子小、缺乏創造力。可見,在教學中師生之間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關系,直接影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和創造意識的產生。政治課講授的是相當嚴肅的內容,但教師應該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走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想學生之所想,深刻理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融洽課堂氣氛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時時以民主、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討論,拉近師生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進一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樂於學習政治知識、運用政治知識。
1.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出現,更要在科學、和諧的教學活動中進行。目前的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教師仍然是在唱主角,在盡情地灌輸,即使讓學生講,也不能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東西,一派教師主體性的體現。這種教學方式的課堂里往往充滿著嚴肅的氛圍。要打破這種沉寂的氣氛,可以將活動在適當的時機引入課堂,這種方法既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又能夠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採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裡的每個同學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於事先准備充分,許多同學能拿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同學能很好的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味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2.通過小組協作,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新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先組織學生學習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及受污染狀況的相關資料。然後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確立一名負責人,引導學生調查並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況。通過調查,各組同學從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確定主題,如:「河流的變遷」「飲用水狀況調查」等,並進行討論,交流,每個小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全體同學共享研究成果。對於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解決。
三、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觀念是行動的向導,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作為教師,首先應明白誰是課堂的主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不能喧賓奪主。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主角。作為教師,應時刻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職責:教師是服務於學生的,並不是課堂的主宰。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始終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徹「以生為本」思想,時刻牢記教學應「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健康發展,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地創新,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我們教師以前在講課時,對學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夠,總怕學生聽不懂。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潛力估計不足,所以教師講道理多,而學生說的不多,更不要說自學了。有些學生在長期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下,自身的自學能力已經被埋沒。
對此,我的體會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讓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的真正解決之道。讓學生由「要我學」、「我要學」變成「我會學」、「輕松學」。
1.教會學生「看」書。基於政治學科的特點和近年來中考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學會「看」書。
千萬不可忽視閱讀課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學生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把聽起來空洞乏味的內容變成自己的閱讀體驗。學生在閱讀時,首先從宏觀上把握當天所學內容,在心中構建出基本框架。讓學生知道今天要學習的有那些內容,以及這些內容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2.教會學生提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的領向真理。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不斷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3.教會學生答題。政治學科的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過多。
四、為學生構建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
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傳統的課堂教學過於凸顯教師的權威形象,無形中課堂成了教師主宰的場所,抑制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所以教師要改變無視學生主體的情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相對獨立的,能夠自主地參與教學、自主地進行創造性學習的環境。要想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應以學生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水平設置教學目標,並以學生的學為落腳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並盡可能地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造機會,師生之間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在營造民主氛圍時,教師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營造教學氛圍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及時地運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可以體味成功。總之,教師的教學要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中心。
五、讓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要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探究、發現,進而創新的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針對一些知識點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是一個輔導者、支持者、幫助者,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自學探究要有的必要時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夠自悟,在自悟中產生疑問,更應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教師平時在批閱學生作業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新奇的答案,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地與學生平等交流意見,聽聽學生的想法和見解,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正確評析,而且一定要鼓勵學生,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保護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我們政治學中的一個重要規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是在他與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一些新的模式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包括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其他經驗、書籍及各種參考資料、社會實踐活動、網路信息知識等等,鼓勵學生將已掌握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已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帶到課堂上來。如進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通過給學生提供兩組背景材料:(1)一些名人不坐頭等艙——富翁的消費心理;(2)大學生常見的透支消費——「負翁」的消費心理,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各抒己見。教師可作為其中一員提出自己的觀點任大家評說。這種方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能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類似這樣的討論,使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政治課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才有可能充分發揮。
七、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讓他們在觀察、分析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政治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識間和材料間的聯系,從而觸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學生科學的、合乎邏輯的想像能力。另外,教師可以通過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設疑的問題要合理恰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有所發現,進而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這樣的政治教學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法國著名作家孔巴茲說過:「未來的學校應該是培育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也就是說,教育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做為21世紀的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充滿「為了學生」的真情,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挑戰的勇氣,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智慧的價值,享受成功的愉悅。總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並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I. 如何從課堂教學要素進行課堂評價

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校本教研的大力推進,聽課、評課、反思、交流已成為學校教研活動的重要形式,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管理人員、教學行政人員等也加入到評課者的行列中。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出中肯的分析和評價,並且能夠從教研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起著導向和監控作用,但是目前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卻存在著諸多誤區。老師們提出:現在對課堂教學的評價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來自上級領導調研時所進行的評價,這種完全是自上而下的、他評式的、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給授課教師造成過重的心理壓力,很難使評價建議成為授課者日後教學自我調節的內在標准。二是來自學校領導的評價,有些領導為了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快速提高,評價時優點說的少,問題說得多,鼓勵少,指責多,結果挫傷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三是來自教師相互之間的評價。個別教師為了照顧同伴的情緒,你好我好他也好,對別人的課堂概不言失,或是無關痛癢的評價幾句。因此,同伴之間的評課成了一種形式,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四是教師的自我課堂教學評價。由於人類獲得的反思與評價,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經過努力,付出一定代價之後實現的,因此,教師對個人教學行為的反思往往是不願涉及更多的缺點,如果一定要求反思,要麼流於形式,要麼停留在表面,試想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怎麼能對教師的教學起到導向和監控的作用,又怎麼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呢?

一、改變評價觀念,確定新的評價視角
在傳統的教學中,對課堂教學的評價視角,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關注的是教師的課堂發揮、教學機制、教學任務完成的如何等等,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學生是否在課堂上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新課標中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積極地思考,有效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和思維水平等方面的發展。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因此,在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時,我們的評價視角應該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與各方面的發展,關注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思考、參與熱情、情感體驗等。
二、抓住評課要素,做到真誠坦率地評價
一堂課由許多要素構成,如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環節、教學策略、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等,評課時我們要根據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抓住構成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對其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與評價。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看這堂課是否有利於學生健康地諧的發展,因此,評課時可以抓住以下幾個關鍵要素進行評價。
1.三維目標體系是否有機結合
其關注點是:教學設計是否把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教學是否圍繞三維目標的實施而進行;能否有序地通過知識與技能這一主要的學習載體為其他兩個目標進行有效地滲透;學生對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如何等。
2.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改變
課堂上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觀察、思考、朗讀、想像、猜測、討論、體驗、推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應作為評課的主要方面,特別要點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碰撞、掌握知識與技能所經歷的體驗和感受、發現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方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3.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改變
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如何發揮;教師的組織、點撥、總結是否有效;是否對學生的學習實施有效地監控;如何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狀況;怎樣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及綜合能力進行培養;課堂民主氛圍的營造是否充分等。一個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是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關鍵。那麼教學氛圍看什麼?首先看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是以一定的參與度作保證的。既要看學生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理想的課堂應是「生本化」的課堂:學生已弄懂的,教師不須教;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要幫;學生能互學的,教師不出面。問題是由學生提出的,答案是由學生找到的,課堂上只見學生在興致勃勃地在探究、在發現、在解讀,而教師則把自己巧妙地「隱藏」起來,僅在學生思維的困惑處、知識的易混點、技能的延伸點、方法的遺漏點,發揮自己較高的點撥、強化、組織、調控等作用。正如一位教育家指出的「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拉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多地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4.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
教學過程既體現著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又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是由一個課的主題和一個個教學環節有機組成的,我們稱之為「鏈狀結構」。好的教學設計離不開結構,開放的課堂決不是放任的課堂。無論新課程怎樣倡導課堂的「生成性」,講究教學的因勢利導,但教學雖無定法,但有定規,一切教學現象的背後,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個優化、合理的教學結構,能給人一種中心突出、首尾呼應的整體感,一種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層次感。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愛意,富有詩意,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學會審美欣賞,重在激勵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評價他人的樂趣總要高於被他人評價。因此,我們在參與評課活動時,要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教與學的互動,更應該對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情感態度、價值取向、教學熱情、學習興趣等表示欣賞,因為我們課堂教學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評課的目的是為了教師的發展,是發展性評價。因此,評價重在激勵,重在肯定。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課,教學本身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總之,評價是一種手段,更是一門藝術。評價的目的在於交流和提高。願我們每位評課者都能放低姿態,真正把自己與授課者放在新課程背景下去思考、去探索如何上好一節課,並努力做到「學識與真誠同在,方法與智慧並存」。

J. 課堂教學從哪些方面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是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與科學化。而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主要是體現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科學高效的達成。其實質是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教學、思維訓練和學習體驗這三個方面。那麼,如何評價這三個方面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體現呢?
一、 關注知識技能的可檢測性。這是通過考試檢查成績來體現學習效益的。是課堂教學中的顯性標志。
二、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也就是看學生在課堂合作探究之中展現出來的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三、 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的積極性,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何設計引導學生的愛好、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是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保障系統。
因此,在新課程教學課堂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即如何把知識教活,有效促進學生的智慧成長:激活有效課堂教學中的興奮點;優化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有效評點新課程校本教研的引爆點;突出思維,抓住新課程學業評價的關鍵點。這「四點」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課、備課、聽評課和考試評價。
這些方面都能做到,也就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化。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