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
Ⅰ 語文校本課程的概念是什麼呢哪位大俠解答下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校本』英文為school-based,就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的意思。
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
Ⅱ 語文課程資源有哪些
《語文課程標准》中,對課程資源與其開發、利用有專門的文字表述,如:「語專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屬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Ⅲ 語文課堂教學資源有哪些
語文教材與課外豐富的文本資源互通聲息,互相呼應,是花與葉,枝與根一般的親密。把豐富的課外文本資源引入課堂教學,能使語文課堂更具語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動人心弦,對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徹。
一、描寫空白處的填充
小語教材中有許多文本是節選的,如《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最後一頭戰象》選自沈石溪的小說《最後一頭戰象》,《懷念母親》選自同題散文《懷念母親》等。在進行此類課文的教學時,適當引入與本文相關的一些課外文本資料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句,體會文中蘊含的深情。
如《懷念母親》一文,如果單單從課文中去閱讀,學生很難理解季老「我痛哭了幾天,
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樣的情感,更無法真切觸摸到作者當時極度的悲痛。如何有效突破這個難點,在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解後,我適時地出現了兩段文字資料:
(一)
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
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二)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 』」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
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這是存留在作者腦海中的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和最深切的悔恨了,當母親突然離 世,作者內心深處又怎能接受?讓我們有感情地再來讀讀這句話。」
應當說這兩段文字描寫使一個含辛茹苦、慈祥溫暖的母親形象更為豐滿與動人,很恰當地彌補了課文中描寫的不足。而季老朴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對母親的深情也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課文學習的難點便迎刃而解。
二、情感基調的鋪墊
「語文課堂首先是情感的課堂。」這樣的定位是因了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因素。除卻少數說明文、議論文外,新課程的小學語文編排體系中多選用文筆優美、情感豐富的文本作為教材。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不僅是一次字詞句篇章的知識積累,更是一次生動而豐盈的感情體驗。而課外文本資源的引入,能很好地為這種情感的產生做好鋪墊。
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教師先用大屏幕逐一出示了四句詩詞: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華而實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明·馮夢龍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南宋·岳飛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北宋·王安石
在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教師領著學生逐句追問:人生最難覓的是什麼?朋友易得,而知音難求;愁腸百結,瑤琴弦斷,卻無人能懂,該是多麼叫人悵惘。這知音讓人從千年前追尋到千年後,他到底又去了哪裡?今天我們就要循著知音的蹤跡,去感受其中的知音情懷。
的確,正因為自古知音難覓,才有伯牙、子期知己相投,靈犀相通的極度欣喜愉悅;才有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的悲愴絕決。教師從豐富的古詩詞資料中引入四句寓意深刻、情感深沉的句子,通過動聲動情的朗誦,讓學生初步感知知音的難求,知己的可貴以及失去知音的孤獨與凄涼,為課文的有效學習埋好情感的伏筆。
三、情感高潮處的升華
一字一句總關情。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性是語文學習最富魅力之所在。我們行走在語文這條花香四溢的通渠中,能撲面迎來「昔我往兮,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的惆悵,能觸摸到「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的深情,能采擷到
《月光曲》中月籠平洋般的清幽,能感受草蟲村落里無憂無慮的快樂。語文的豐富不僅僅在於文筆的變化多端,更在於每一段文字里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受以及跌宕起伏的情感波瀾。而在語文課堂上,在師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感情趨向熱烈的時候,一段優美的文字,更能把整堂課點燃,點亮,從而達到情感的升華,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
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文中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年年冬天來到翠湖邊上餵食海鷗,與海鷗結下了親人般的情誼。老人逝世後,一大群海鷗圍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成兩行靜靜為老人守靈……人與動物間純潔深厚的情感足以打動每個讀者的心。在課文學習行將結束時,老師動情地說:「老人雖然離去了,但在海鷗的心裡一定牢牢記住了這位老人,我們心裡也牢牢記住了一位老人和這一群懂得感恩的海鷗,最後讓我們用一首小詩來結束今天的學習:
永遠在一起
怎能忘,那隻為了海鷗的每一個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間有聲有色的樂章。
肅立不動的守護,卻留不住往日的歡樂,
翻飛盤旋的旋渦,卻挽不回親人的腳步。
我們對老人說: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我們對海鷗說:別太悲傷,親人在含笑望著你們;
我們對圍觀的人說:讓我們的心永遠銘刻這動人的一幕:
我們對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動物說:我們就像親人一樣,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在一起……
在背景音樂中,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著這首小詩,不少孩子的眼裡閃出了淚花。
這淚花,是孩子內心情感達到高潮處的真實渲瀉,是因人與動物之間純美情感的最真切感動。一首引入的小詩濃縮了課文的精華,也點燃了孩子心頭情感的導線,使課堂結束在情感最高潮處,心靈最震撼處。
四、文本內涵的延伸
在博大浩渺的語文天地里,常常有著同工異曲的奇妙。就如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與好友秦觀不同的字謎可以暗指同一個漢字一般,在豐富的課外語文寶庫中同樣也有許多優秀的文章可以與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課文相互應和,發出同一個聲音。我們把這些或文字優美,或觀點鮮明的閱讀資源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延伸文本,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如教學《少年閏土》一文,在學生聆聽閏土講的希奇事,了解「我」從心底里產生的對閏土的欽佩與羨慕後,問學生:「如果讓你和閏土交換童年,你願意嗎?」在學生自由發表觀點後,教師出示了周國平的《童年的價值》一文,讓學生兩文對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們都在做正經事,孩子們卻只是在玩耍,
在夢想,彷彿在無所事事中揮霍著寶貴的光陰。可是,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節。粗心的大人看不見,在每一個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靈魂在朝著某種形態生成。
對聰明的大人說的話: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當孩子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經事去打擾他。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如同紀伯倫所說:孩子雖是借你而來,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在文本中,魯迅與少年閏土的對話,表面上是羨慕閏土心中裝滿無限希奇的事,實質上,是在向那個時代討還這他少年應有的故事與夢想。而周國平用哲學家的睿智,簡明扼要地表達了這種想法,說出了孩子心中最想說的話。這一課外閱讀資料的引入,不僅延伸了課文的內涵,更拉近了與孩子心靈的距離,讓孩子對課文的理解也更上層樓。
五、閱讀視野的拓展
「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葉聖陶老先生的話深刻地提示了教材與課外閱讀材料之間的淵源關系,我們既要指導學生在語文教材中如何學習語文,更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運用,以提高閱讀與理解能力。而教師在課堂內巧妙地呈現相關文本,恰可起到橋梁與紐帶的作用。
再如《少年閏土》一文,魯迅與閏土後來真的沒再見過面嗎?並不是,三十多年後,魯迅重回故鄉,又看到了閏土。當學生讀到這一段文字里,腦里必定會有許多的疑惑出現:閏土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
子?這三十年來的生活,他怎麼過來的?他叫魯迅老爺,為什麼?」
蔡元培先生說過:「我們教書,是要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
字一字地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讓學生讀而有疑,進而引起進一步閱讀了解的願望,這便是教師引入這段文本,誘導學生急於去閱讀小說《故鄉》的全部用意了。
Ⅳ 如何開發語文校本資源
本人結合自己的農村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開發語文校本課程資源。
一、轉變教學觀念,充分挖掘人本資源。我們的教學,主體是學生。在與學生一起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我們要利用一切手段把「人文」這一觀念帶入課堂。在新課程中把「人」作為最有活力的課程資源,這其中包括了教師、學生、家長。就農村初中而言,我們在開發教師資源的有效途徑有完善校本培訓制度,積極開展教學教研活動,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校際教學交流,加大對教師的精神動力的注入,同時要求教師加強學習,以增強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意識。教師就是學生的寶貴的資源與財富。教師的「言傳身教」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清泉,教師的素質、修養、語言、動作、姿態、精神魅力對於學生來說是寶貴的財富;學生又是另一種活生生的榜樣,同學的表現、榜樣、相互的影響及作用都是我們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同學的關愛、友好都是我們作文的好的主題。家長是另一片藍天,父母的愛,教會孩子勞動與真誠。他們讓孩子們懂得了更多,學會了許多的本領,家長也是孩子心中語文課程的資源。總之,人是生活的主體,也是我們語文課程資源的本體,我們要努力地轉變教學觀,不要唯教材是用,而應取之於廣闊的「人文」世界進入我們的語文教學。讓學生體會情感並在體驗中學會思考,學會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二、因地制宜,挖掘、開發和利用農村富有的自然資源。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要引導孩子們進入周圍世界,使他們每天都能從中發現點什麼新的東西,使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成為思維和語言的源泉,既走向大自然絕妙美景的旅程。」農村的小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學習語文的搖籃。讓同學們擁抱大自然,看綠樹紅花,聽蟲鳴蛙叫,感四季之變,吸新鮮空氣,享拂面清風,聞瓜果飄香;春之綠,夏之熱,秋之爽,冬之雪。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玩耍,讓學生深深地體驗到大自然之美。當學生心怡自然之美時,只要稍作點撥,學生便會躍躍欲試,爭相暢述心中之美,這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去描述所觀所感將會使他們大有收獲。如可以讓他們用一些優美詞語、句子來描繪眼前美景,可以背誦一些優美的名段名篇來抒發心情,也可以拿起紙筆當場作文,還可以用畫筆記錄下這美麗的時刻……。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提高,觀察能力得到培養,所學語文知識得以應用,作文素材得到積累,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家鄉觀念得到培養,環保意識得到增強……三、巧用特色社會資源,讓鄉土歷史、民風民俗成為現實版的課程資源。大余是革命老區, 特有的「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與「客家文化」在這片土生生不息。擁有這么多的特色文化,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合理地開發與利用這些特色的「農村文化」,就一定能豐富孩子的視野,讓身邊的資源走入課堂。讓社會資源的豐富性,給我們語文課上帶來豐富多彩的素材。以「客家文化」為例,這里不同別地的「鄉情民俗」可用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淳樸的鄉情。這個客家人的居住地,有著許多有趣的習俗,以此為學生課外學習的資源,獨具風味。「婚喪嫁娶」、「清明節掃墓」、「端午裹粽子」、清明節做艾葉米果……這些平時生活中的小事都成了同學們探究的對象。一篇篇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習作諸如《快樂端午節》、《做米果》、《有趣的「鬼節」》等充分展示了同學們課外學習的成果。 四、利用校園及校外等環境,合理開發挖掘課程資源。 校園是師生朝夕相處的地方,校園文化就是我們語文教學可以開發與利用的課程資源之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校園管理、設計,如讓學生設計校園環境管理廣告牌,校園美化方案,從中讓學生感受和表達美。同時,教師還可利用校園花草樹木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環境整治中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校訓、班訓、校園、班級建設蘊含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開展的活動也立足於構建校園文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有關內容、活動進行了解、研究。特別在班級布置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訂班級公約,營造出融教育性、藝術性於一體的良好氛圍,形成班級特色,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校外,我們可以讓孩子領略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體會到大自然的蘊育的魅力。看,我們的周邊的神家谷就是自然保護區,讓學生去看看,讓學生在看的時候體會到大自然的美。情感在心中蘊釀,想表達之情油然而生。所以《游丫山》、《登梅嶺》一篇篇的佳作就這樣誕生了。兩全其美,何不樂乎?總之,身邊的一切都是我們語文教學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審美和第六感喚醒孩子對周圍財富的認識和利用,讓平凡的一切都有效地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下,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抓住語文教科書並把它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真正要認識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韁繩;要積極投身到新的《語文課程標准》的實踐中去,合理利用,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其實,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做小語教育的有心人,只有利用自身這個重要的課程資源去演繹百家爭鳴、萬花齊放的課堂,就一定能迎來語文教學中課程開發的一個又一個春天。請採納!
Ⅳ 語文校本課程,語文校本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Ⅵ 學校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聯系與區別
語文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Ⅶ 語文課堂上教學資源有哪些
圖片,配樂朗誦,小故事,小笑話……
Ⅷ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向課外知識延伸。由課文的內容向相關語文課外知識延伸,擴大學生知識面。包括1、中點輻射型。以課文內容為中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如學習了《江姐》我們可以以「走進英雄」為主題,讓學生排一排英雄譜;講一講英雄的故事;學一學英雄不朽的詩篇;寫一寫想對英雄說的話。2、起點延續型。以課文的內容為起點,確定主題縱向延伸。如學習了《赤壁之戰》後,可以以「我對課文人物的了解」為主題,指導學生讀《三國演義》相關的章節,組織學生對人物進行討論,認識一個個豐滿的人物。
(二)向生活實踐延伸。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將課文的內容拓展延伸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包括:1、聯系學生生活。找准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似版塊,激發學生回憶生活、記錄生活、描繪生活。如:學習了《我愛家鄉的秋白梨》,可以以「家鄉的特產」為主題,讓學生讀一讀描寫家鄉特產的文章;介紹家鄉的特產;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廣告語等。2、開展實踐活動。根據課文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學習了《我盼春天的薺菜》後,可以以「我眼中的薺菜」為主題,帶學生去野外認薺菜、挖薺菜;嘗一嘗薺菜的味道;寫寫自己的體會;與小作者比一比童年等。
(三)以地方特點為素材,全面開發鄉土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開發校本課程的優勢,讓學生走進家鄉,充分地了解家鄉,感受家鄉的一切。選擇的內容要富有鄉土氣息,根植於學生生活,存在於學生周圍,是學生平時能夠接觸和感受到的。通過梳理將這些內容確立為一個個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課程編排和實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題的課程內容確定。
主題一:家鄉的山水。學一學描寫家鄉山水風景的美文;游一游家鄉的名山秀水;當個小導游,介紹介紹家鄉的景點;用筆描繪家鄉的美景;憧憬家鄉未來的藍圖等等。
主題二:家鄉的名人。讀一讀家鄉名人小傳;調查家鄉名人的工作情況;給家鄉的名人寫一封信;采訪家鄉的名人或者名人的親人;追尋名人童年的足跡;為家鄉的名人寫傳記。
主題三:家鄉的各種農具。查一查從遠古走來的農具;設計標簽,給家鄉的農具貼上標簽;給家鄉的農具配上使用說明書;展示家鄉的農具;用一用家鄉的有關農具;談一談農具的變化;說一說你想要發明的農具;家鄉農具上的文字的考證。
主題四:家鄉的傳說故事。讀一讀家鄉傳說、故事;聽長輩講家鄉的傳說、故事;記錄家鄉的傳說、故事;把聽來的故事講給同學聽;考證故事的原發生地。
還有「家鄉的工廠」、「家鄉的交通」、「家鄉的特產」等等主題,這些主題鄉土氣息很濃,當通過學生自身積極主動有效作實踐,浸潤其中時,不但提高了實踐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們情感陶冶、品行養成、知識獲得、個性發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四)以校園環境為依託,充分利用每個角落。
校園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園里只要我們留意,時時處處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花壇里寫著如詩的公益廣告語;文化牆上刊有內容豐富的牆報;廣播室傳來琅琅的播音;公開欄里貼著種類繁多的應用文;學習園地里盛著同學們一份份語言文字的自主餐。這些都可以成為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低年級可以帶學生認字,學拼音;組織學生按時收聽校園廣播,學習普通話。高年級可以帶學生給校園里的花木貼上生物學標簽;為學校的花壇、食堂、閱覽室設計廣告語;參與應用文的寫作等。
(五)以時事信息為焦點,動態補充語文課程。
校本課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變化,不斷充實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我們的周圍天天都發生著一些學生認為新奇的、重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這些事情的發生給我們的校本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學生既學到了語文知識,同時智力得到訓練,感情得到了陶冶,人格得到了塑造。這樣的事小到一場雪、一次運動會;大到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 「神州成功6號上天」……都可以成為校本語文課程的內容。抓住報紙、電視等有效的載體,進行讀、查、做、想、練的活動,從而使校本語文課程豐滿而富有活力。
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從學生、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有效地利用好各種課程資源,那麼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選擇語文校本課程的內容,都將會創出一方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