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教材成果參評材料

校本課程教材成果參評材料

發布時間: 2021-03-11 09:54:42

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有什麼區別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校本課程越發得到基層學校的歡迎與喜愛,但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許多學校都習慣地把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混為一談,背離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實踐中的混亂。為進一步發揮校本課程的實踐功效,實現校本課程的育人目標,本文結合有關研究成果,談一談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主要區別。

區別之一: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內涵有本質的不同

校本課程的內涵一般是指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它的本質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課程的權力方面,學校擁有課程自主權;二是在課程開發的主體方面,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三是在課程開發的場所方面,具體學校是課程開發的場所。校本教材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並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可見,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內涵上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課程,後者是課程實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區別之二: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明顯不同

校本課程是基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教育環境等存在很大差異,而我國這種統一管理又往往不能關照各地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作出的一項課程政策。校本課程要求每所學校都必須做到,但校本教材則不同,它是校本課程開發後,有些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由校長和教師編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學校都必須具備。換言之,校本課程是落實新課改要求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標准,是所有學校的必 l須,校本教材則不一定是所有學校的必備,即便是有些學校編寫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為校本課程的時效性、變化性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圍、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況考慮到教師的時間、學校和學生的經濟負擔以及課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課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圍等方面有著明顯的不同。

區別之三: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課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2001年6 月8日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更明確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兩個文件中有關課程方面的規定,無疑為這種新生的順應了國際課程改革和課程決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課程提供了課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與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則不然,盡管目前我國教材本身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概念,特別是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要求的「編寫教材事先須經教材審定結構審定後才能在中小學使用」,「教材的編寫、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行政部門兩級管理」。但目前學校編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備上述的審定條件,因為校本教材的出現,主要依附於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而校本課程自身的時效性、變化性和動態生成等特點,使校本教材的編寫必要、使用范圍、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極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現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經過行政部門的審批。從這個意義上講,校本教材是不具備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編謝的當屬課本教材。
——對不起,這是我的錯誤,應該是校本教材!

② 教學設計的參評成果簡介如何填寫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己,有教學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③ 校本課程怎麼寫

類似於科研課題的總結報告,只要補充校本教材的編撰誕生的情況以及目標綱要等介紹。
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④ 學習校本課程的收獲

校本培訓的收獲
學習時,只要態度端正就一定會有收獲。一年的校本培訓,有特別多的收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思想的碰撞
骨幹教師的講座滲透著優秀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態度,也體現出他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些對我觸動很大。比如會計專業骨幹教師從開發校本教材的角度出發,探討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歷時6年,一個團隊一直在努力作校本教材開發這項工作,只要感覺到這種堅持不懈的毅力就會讓人為這動容。機械高級教師則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結合企業的發展規律給全體老師上了一課,一所學校與一家企業之間從發展的角度要求是一樣的,企業的發展要求人進步、企業人要學習,學校的發展更需要人的進步與發展。號召教師要主動到企業學習,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給自己一個成長的壓力與動力。
骨幹教師的經歷與思想讓我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艱辛與價值,更感覺一名教師要時刻提高自己,否則會誤人子弟並影響到社會的發展。
2.學習到先進的技能
校本培訓的內容中,還有針對教學技能的各種學習。比如說:課件製作中的色彩要素、電教平台使用、精品網站推薦與精品課建設、虛擬模擬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都來源於身邊的教師,是他們在工作中的積累,通過這些方法的學習迅速提高了技能水平,很快就將其應用到教育、教學中。我針對虛擬模擬技術製作課件,還撰寫了專題文章。
3.讀書活動促成長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發展的過程,讀書則是成長過程中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我堅持讀書已有幾年,近來讀書的數量明顯增多,只要一有時間就讀幾頁,床頭、桌面、衛生間都有書放在那裡,一伸手就拿得到。我為自己規劃了一個系列讀書的目標。第一,讀史書,以明志。讀簡單明快的歷史書籍,不給自己帶來很多壓力,放鬆的同時,吸取歷史人物的風格、態度、價值觀念;第二,讀論語、道德經一類的書。主要是透過哲學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提升自己文化底蘊,這類圖書是要慢讀、細讀並且要時時品味;第三,讀專業書箱,提高業務水平;專業書籍中以課程為核心展開,因為課程是教學的核心,研究課程才能帶來教學水平的本質提高。通過圖書錧下載各種針對性的論文,通過閱讀保持自己理念不落後。
讀書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在讀很多書的過程中要求自己撰寫文章,努力做到讀書就要有收獲,部分內容上升到撰寫論文的高度,本學期結合工作需要我撰寫了「基於EON的模具模擬拆裝系統設計、模具實訓導師制與學長制的實踐與思考、實訓教學教考分離的探索、中職實訓文化建設」四篇文章,通過這種方法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一、深刻領會了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是指課程開發,從計劃的制定、內容的設計到相應的評價體系建立的全部活動都是以學校為出發點並且由學校組織發起的,在學校中實施學習內容。學校是真正的課程開發場所。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雖然也強調校外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的指導,也需要家長、社區人士的參與,但參與決策與開發的主體成員仍然是廣大教師。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新課程賦予我們的新任務,是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教師成長的需要。校本開發已經成為我們不能推卸的一種責任,成為學校、教師凸顯特色和特長的一種機遇,同時也成為省、市教學工作督導評估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進一步了解了校本課程與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或興趣活動的區別
1. 由自由、自發、自主到剛性的、統一的要求;
2. 由校長決定開發什麼活動到由教師特色和學生需求決定;
3. 由面向部分特長生到滿足全體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4.由課程之外到課程之內;
5.由部分學生參加到全部參加。

⑤ 課程開設匯報材料

一、課程方案執行情況

1、國家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在期初視導和新課程專項檢查中,初高中各所學校全部開齊開全了國家規定的課程門類,初中、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課程也都有所開設。高中開全了必修課和選修課。

2、國家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初、高中開足了國家課程規定的課時,個別學校略有增加。

3、地方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地方課程開設情況不僅人意,多數學校不能開全課程。四城區初中已經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每所學校每周能保證2課時地方課程的開設,但門類不全。

5、都開設了那些學校課程,是否有教材嗎,效果如何

校本課程的開設好於地方課程,各個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開設了相關的校本課程。其中有工業類、農業類、經濟類、科學類、科技類。鞍山一中編制了40餘種校本教材,岫岩滿中編制了《滿族風情》教材等等。

對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還有那些意見和建議

對國家課程沒有意見。地方課程的教材,內容多,課時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互補和協調,去掉類似的雷同的,在內容選擇上從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對的穩定性、系統性、可操作性。

為了使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能在同一個高度上,應加強專業教師配備,應加強相關教師、相關專業內容的培訓,使地方課程教學逐漸規范化。

上級教育業務行政主管部門想了解基層學校地方課程實施的基本情況,不要光聽領導說或看材料,要到實地去調查去研究,走進學生,走進一線教師,問題是存在的,要想解決問題,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層學校領導的思維方式、工作態度決定了對事情的不同處理方式,上級教育業務主管部門,下到基層了解情況,要讓基層學校了解其真實意圖,免除後顧之憂,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更有效的指導改進工作。

在地方課程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也應該有布置,有檢查、有指導、有評價等相關機制,進而促進此項工作,使之走向正軌,就向語文數學一樣,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缺的一門學科。

應注重對學校課程編寫的審查和批准。

二、課堂教學情況

1、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什麼

(1)新課程帶來的新變化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教育觀念的變化。由教育觀念的變化帶來了其他方面的變化:

A、教師的教學方式變了

教師由過去傳統的單一講授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課堂上老師只起到組織、引導、促進與合作的作用。老師課前准備了大量的課程資源,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為學生服務,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B、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

學生改變以往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教師的良好學習氛圍中,學生興趣高漲,分成小組,愉快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開發,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C、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教師不再像過去那樣居高臨下,具有權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師生之間不再是過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成為互為課程資源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關系。

(2)教研活動豐富多彩

鞍山市面對新課改,進一步完善教研活動的組織網路,教研活動分東南西北四片進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發現並培養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範、交流,適時召開現場交流會;期末總結、研討。

重視發揮教研組織的功能,建立了市、片、鄉、校四級教研網,課改成果層層傳遞,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強化校本教研,他們要求各學校根據課改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對象,選題進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計劃,有周教研活動計劃,教師人人有研究專題、研究方案。開展聯誼活動和送教下鄉活動,先後兩次召開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會。

千山區教育局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員、時間和經費的保證。每年教育局給師校撥款20萬元,保證了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3)專題研究針對性強

中小學教研部門選擇課改中的重要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中小學進行了學習質量評價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學各學科教研員每學期初都確定研究專題,每學期末寫專題研究論文,有的還公開發表。

(4)教學研究成果顯著

不斷總結推廣課堂教學積累的教學經驗,涌現出了新的課改典型。

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公開課:領導的示範課;骨幹教師的引路課;全體教師的匯報課,小學教師達5646人次,中學2200人次。

2、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化: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觀念變了。

教師普遍認識到新的教學方法的選擇要:

A. 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B.有助於體現學科特點,關注人文性和實踐性。

C.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D.有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方式靈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學法」將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帶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B.藉助「討論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推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

C.採用「誦讀法」打破常規,摒棄煩瑣的分析,側重讓學生自讀、自悟。

D.針對學生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法」學習,通過積極、有效的探索,學生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中增強求異、創造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知識觀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明確了「課堂講授還要與不要」的問題,明確了「講」與「灌」、「填」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的轉變,使教師的教學行為也發生了新變化:

A.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B.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C.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D. 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E.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變化:

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

實施新課改以來,在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樂於自主探究,敢於挑戰自我,使個性得以張揚。

(1)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讓課堂充滿樂趣。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一節課教師只想到自己怎樣教,忽視了學生想怎樣學,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而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前提必須是學習的自主性,而這,取決於課堂的氣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點——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

(3)實現自主探究的拓展——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

人類普遍存在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兒童表現更為突出。教師應把教材當作例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走進生活。

樂於合作探究,敢於超越自我,使潛能如花綻放。

(1)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探究。

(2)開放時空,使學生能合作探究。

(3)適當介入,使學生會合作探究。

(4)積極評價,使學生樂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眾多的學習內容中,有的內容適合於合作學習,有的內容則適合於實踐體驗,或者適合於自主探究、教師講解等。我們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有價值學習方式,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情況如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情況非常好。教師和學生成為了學習共同體的夥伴,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練。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發揮的非常突出。

4、你認為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做進一步嘗試

老教材是「學」材,新課改教材是「教」材。教師應該敢於打破教材的編寫體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處理教材。

5、校本教研開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即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每所學校,每個學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計劃。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又開展了科本教研活動。2005年鞍山市教師進修學院在海城市召開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會。2006年在市教師進修學院召開了校本教研經驗成果交流會暨總結表彰會。會上經行了不同層面的經驗交流,進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動。表彰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6、對課堂教學還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活」與「實」的關系?

困惑二:如何優化課堂中學生的活動?

困惑三:如何處理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之間的關系?

困惑四:如何正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學習?

困惑五:如何進行正確的課堂評價?

三、教師培訓情況

1、教師都參加了哪些培訓

教師參加了通識培訓和教材培訓,有些學科還參加了專題培訓。

2、參加各級培訓的人數有多少

四年多來,我市已有1140人次參加國家級培訓,5624人次參加省級培訓,14159人次參加市級培訓,課改年級的教師和相關的管理人員真正做到了「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3、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基本達到多數理解,少數精通,少數稍差。

4、對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熟悉,55%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掌握,15%的教師對新教材還不能掌握。

5、課程改革前後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哪些變化

教師的觀念的轉變:

實驗教師對課程及課程的實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實驗教師在課改過程中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實驗教師對本次課改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師行為的改變:

(1)人人做到微笑進課堂;

(2)能傾聽學生們不同的聲音;

(3)注意關注更多的學生;

(4)能夠選擇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6)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6、課程改革前後的課堂教學要求有何不同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變「課後鞏固」為「當堂訓練」。

7、各學科教師是否配齊

各主要學科教師能夠配齊,政治、歷史、地理、生物教師農村初中還有個別缺乏。

8、對培訓還有哪些要求

對新教材培訓應該半年進行一次,已經培訓的教師還應進行二次培訓,個別學科針對個別問題還應進行專題培訓。

四、課程資源開發情況

1、各學科《課程標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不能,但我們通過前沿教育研究網進行了網上公布。

2、各學科教材和教師用書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能做到人手一冊。

3、教輔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輔材料都是通過新華書店教師和學生自己購買,缺乏省市統一要求。

4、結合教學還開發了哪些資源

農村中學農遠的學科配套光碟,還有鞍山教育網和前沿教育網的網上資源。

5、是否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嗎

新課程教材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和理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沒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多數教師也不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6、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還應剖那些想法

准備在前沿教育研究網上逐步建立單元試題、期中期末試題庫。

五、設備和基地建設情況

1、教具和學具配備是否齊全

條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學具,條件差的初種基本沒有教具和學具。

2、儀器設備配備情況怎麼樣

由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各個學校都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好的學校能夠做到班班都有多媒體。全市有十所學校班班都有多媒體。

3、各個學科的實驗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實驗室建設非常到位,儀器設備非常齊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實驗室。

4、專用教室是否齊全

95%以上的學校都用專用教室,其中包括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圖書室、閱覽室。

5、市、縣(市、區)是否有實踐基地

市、縣(市、區)少數學校有實踐基地,包括學農基地、學工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軍訓基地等。

6、學生在基地怎麼樣實踐

學生在實踐基地學習各種經驗,不收費用。

7、實踐基地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實踐基地只能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聯系建立的,不屬於學校固有的,所以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比較困難。學校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專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輔情況

1、是否喜歡新教材

學生喜歡新教材,教師不太喜歡新教材。

2、能否適應新教材的安排嗎

與原教材相比,現行教材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A.生動活潑,簡明輕快,圖文並茂。

B.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調整合理。

C. 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D.教材難度明顯降低。

所以教師能夠適應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內容安排的怎樣

教材內容安排科學合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於開發學生的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

4、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是否夠用

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略顯緊張,一些生源好的學校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有一些學校完不成教學進度。教師只有開快車,易煮夾生飯,學生消化不良。

5、教材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學

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科學合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目標逐步提高,最後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材配套資源不足的矛盾將牽制教師相當的精力,但也給學校和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新課程實驗中,教師普遍認同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性、現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參、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最好還要有與之相應的社區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短缺已成為普遍現象,學校和教師必須在教學資源和資料的尋找、開發、製作、使用等方面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但學校和教師為解決這個問題也將就網路技術何時進入學校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做出選擇,從而推動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進程。

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學過程中的理解"沖突"。

教師普遍認為,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充滿了時代氣息。但傳統課程中學科體系強調系統與規范,強調嚴密的邏輯順序和嚴謹的知識結構等特點在教師腦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師對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常常產生理解上的"沖突"。要正視實踐中教師對教材重新組合處理以更加切合教學實際既缺乏膽量又欠缺能力的問題。因此,增強教師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已成當之急。

能否解決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掌握不扎實的矛盾將成為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

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而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智力較好、反應較快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可能掌握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講,很可能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課上只"啃死"一種方法而言,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之先進是無可置疑的。但對後一類學生來講,可否引導其只掌握某一種較易的方法呢?可否給這些學生安排一些單獨的輔導呢?這也是個別化教育教學的一種體現,更是新課程實施的一種必然。

6、和課程改革配套的教輔材料都有哪些

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確定後,以課標、教材、教參、教輔的編寫為重要憑借實施。調研發現,新課程教材、教參、教輔有待改進處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當數量的調查、參觀等實踐性活動,外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獨立看似都合理,實際都落實則偏多,缺乏時空保障,遑論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迴避定義(初中數學),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語),有的教材欠精美,雖價格略低,卻並不為廣大師生喜歡(小學語文),還有的教材有知識性錯誤(初中語文)。再次有的教參觀念陳舊,指導性不強(語文),有的同步練習冊與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講的知識點,卻有作業(語文、數學等),有的不考慮小學生實際,練習冊習題不注音,沒人輔導學生就無法做題(小學語文等)。所有這些都為教師教學增加了困難。

對策探討:1、反饋信息,促編寫者改進。2、實踐性活動年級統籌,盡可能學科間結合進行,既節省時間,又增強指導力量。3、強化教師教學主動性,科學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參、教輔。

7、教輔材料是否夠用,還存在哪些問題

很多,夠用,但不規范。教輔資料不準統一征訂,也就意味著不準統一使用,這不符合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特殊規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無論從商品的本質特徵,還是從教輔資料的編寫、印製、發行、使用等,與其他商品的開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對目前的這種混亂局面,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傷害的不僅僅是廣大的學生,最終傷害的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規范我們的教育市場,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省市必須強化對教輔資料市場的規范和管理已勢在必行,其建議主要歸納為四個「一」:

第一、出台一套強制的管理政策和嚴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規,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出台教輔資料推薦目錄,規定學生使用教輔資料的品種和數量,規范教輔資料的定價,這本身符合教育市場規律。一個學生手上有幾套教輔資料,一個班上或者一個學校、一個地區、一個省市同時使用幾十,甚至上百個版本的教輔資料,根本就不利於教學業務的指導和教育質量的監測。

第二、成立一個教輔資料的管理、審查機構,建立教輔資料的准入機制。

成立一個由教育行政部門(或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有關教育業務單位)牽頭,由各學科和一線教師組成的教輔資料審查小組,對進入本省市的教輔資料或由本省市編寫的教輔資料進行嚴格審查,從質量、價格、適用性等方面提出具體審讀意見,並從中選出優質優價的、適合本省市中小學生使用的品種進入市場,嚴禁低質價高的教輔資料進入中小學校,同時將專家審讀意見向社會公開公布。

第三、搭建一個集教輔資料編寫、出版、發行、使用、指導、管理等於一體的市級平台,強化對教輔資料的質量保障和指導服務。

教輔資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樣,一旦消費者購買,憑一個簡單的說明書就可以使用。教輔資料除了注重編寫質量、正規出版外,其銷售行為必須包含指導教師、學生使用的過程。然而現有的發行渠道,無論是正規的新華書店,還是民營二渠道或個體書商,追求的純粹是經濟利益,只管把書送到學生手中算數,對於教輔資料的質量如何、學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銷售和服務完全脫節。因此,搭建一個集編寫、出版、發行、指導、管理於一體的市級機構勢在必行,然後各區縣成立相應的分支機構,共同加強對學生選購、使用教輔資料的指導、培訓和服務。

第四、組建一支由各個方面組成的執法、監督隊伍,加大對整個教輔資料市場的查處和管理。

目前對圖書資料市場或整個文化市場執法的是市區文化執法隊,但其查檢、查處的內容和范圍也僅僅是看圖書資料出版印刷和發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對圖書資料的內在質量和使用情況卻無從查處。因此,建議應該成立一個由文化執法人員牽頭,集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業務部門和出版發行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於學校每學期開學初、學期中或學期未對各中小學生使用教材和教輔資料的情況進行檢查,對亂用、濫用和違法購買使用教材、教輔資料的單位或個人進行嚴肅查處。

8、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教材還存在哪些問題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正在探索中前進。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當堅持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性、適應性、規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則。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制定相應的課程規范,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機制,創設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寬松的課程管理體制,規范其行為,確保其實效,逐步形成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學課程結構。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⑥ 校本教材是什麼

校本教材的內涵一般是指以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體,為了有效地實現校本課程目標,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並共同開發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與學素材,作為校本課程實施的媒介,這些素材構成了校本教材。

拓展資料:
「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在中國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主要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精心組織,扎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實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在劉旭東、張寧娟和馬麗等人編著的《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一書中指出,校本課程的出現在國際上有三種看法:
其一認為,校本課程的歷史幾乎和學校教育的歷史一樣悠久,在古代時期學校的課程在較大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學校自己決定的,那時在課程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校本課程(這是從校本課程的存在形式來考察的);
第二種看法認為校本課程的思想源自於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校本課程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即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活動(這是從校本課程的思想產生來看的);
最後一種觀點認為,校本課程真正出現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這是從校本課程概念的出現為依據的 )。

⑦ 教育局長在校本教材評審會上的講話稿如何寫

積極創建優秀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基地

豐富禪城區教育現代化示範區的內涵

各位尊敬的專家、領導和老師們:

首先,我謹代表禪城區教育局,對省、市領導、專家在百忙中光臨我區,參加校本教研展示活動,指導我區校本教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對你們一直以來對禪城區的厚愛,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自2004年我區被省教育廳確立為「廣東省創建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基地」以來,已經歷三年時間,在區教科研部門的統籌規劃下,在各位校長和廣大老師們的共同努力,已經初步建立完善了禪城區校本教研製度,建立了一批優秀的校本教研基地學校,總結推廣了的一批校本研究優秀成果;同時通過開展一系列校本培訓與研究,全面提高了我區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我區校本教研展示活動,目的在於展示我區校本教研的成果,展示我區骨幹教師群體的教學教研風采,同時對我區教師進行一場深層次的校本教研培訓。今天展示的成果「趣味多體套格練字法」,是丘榮泰校長、惠景小學、鐵軍小學的老師們及我區教研員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目前在我區乃至周邊地區都產生了不小影響,並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具有很強的本土特色和學校特色,是我區校本教研的一個典型。在本月,我們還安排了實驗學校的「聯教研討」專題展示,十四中的特色校本課程專題展示,南庄三中和南庄小學的「中小學銜接研討」專題展示,張槎小學的校本教研管理特色專題展示活動等等,這些都是學校基於自身的實際需要,由本區老師自行承擔,能夠切實提高本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成果。我們把這些成果展示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給我區學校和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和載體,更進一步地促進我區校本教研的發展。同時,也懇切希望在座的專家和領導們不吝批評指正。

一、所做的工作與取得的成績

三年來,我們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乘著創建教育強區、創建廣東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區的東風,努力走「科研興校、教研興校」內涵式發展道路,踐行「教研重心下移,教研陣地前移,教研角色轉移」,大力推進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推進基地學校建設、隊伍建設和活動形式創新。

1、建立健全了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

區教育局先後制定了《關於建立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建設,深入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意見》和學科《校本教研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校本教研製度,確保了全區創建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基地建設的順利實施。通過制度建設,創造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學校文化,讓學校不僅成為學生成長的場所,同時也成為教師成就事業,不斷學習和提高的學習型組織;確立了「以問題為載體,以反思為前提,以研究為重心,以引領為支撐,以發展為目標」的校本教研實施方法,把科研、教研及師資培訓等工作整合起來,深入推進新課程的實施。積極倡導「行動研究」這種基本研究方法;努力構建「問題-設計-行動-反思」校本研究組織程序;大力推廣「發現問題-組織團隊-學習准備-設計實施-總結反思」這種校本研究的基本模式;共同實施「敘事研究」這種校本教研成果表述的重要方式。

學校也相應制定了校本教研的系列制度,形成了校本教研的支持體系,確保以校為本教研製度的正常運行。

2、建設了一批優秀基地學校

我們實施了「統一規劃,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的推進策略,加大基地學校建設的力度,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學校系列:如制度比較完善、管理比較規范的佛山三中、汾江中學、十四中、同濟小學、元甲學校、實驗學校、石灣一小等,具有顯著個性特色的張槎小學、二十五小、惠景小學等,具有農村特色的吉利中學、南庄中心小學、黎沖小學、古灶小學等。各類基地學校都能總結出一套能指導同類學校的經驗,在同類學校中推廣,科學有序地推進全區教本研究工作,很好地發揮了基地學校的示範作用。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對這批優秀基地學校給予表彰。

3、建立了良好的專業引領體制,推動教師隊伍素質的全面提高

(1)有效地實施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業引領

由於區域的優勢,我區長期與北師大、華南師大、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省教研室、佛山市教研室、教科所等高校、研究機構進行合作,通過項目研究、聘請顧問、專題培訓等形式,吸引一批高層次專家為禪城教育服務。如華師大郭思樂教授等知名專家每學年都到禪城定點學校指導教育工作;何克抗教授帶領的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的「網路環境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實驗」課題組指導我區的汾江中學等基地學校順利完成了該課題的實驗與研究工作;從2007年起聘請了北師大著名博士生導師安文鑄教授擔任禪城區教育高級顧問,駐禪定點指導。據統計,平均每年區外專家200多人在我區指導教育教學實驗、開展培訓活動,為我們開展校本研究提供是必要的專業支持。

(2)教科研機構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

禪城區教研室成立了校本研究指導小組,小組成員17人,覆蓋中小學12個學科,每人定點指導一所基地學校,全程參與基地學校教研的策劃、選題、組織、實施、總結工作,動態掌握全區基地學校制度建設情況,這是我區校本教研的一支重要專業支持力量。

區教科所則通過課題指導推動校本教研工作,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在教科研部門的引領下,全區中小學積極進行課題研究,全區共有立項課題429項,其中參與國家層級研究56項,主持參與省部級研究77項,主持市級課題151項,主持區級課題145項,待批課題99項。研究課題都是從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題,從問題到課題,自下而上地形成課題,教師參考積極性高,直接參加研究或設立子課題參與面達到78%。教師通過參與研究,不斷地學習,改進教育教學行為,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也提高了專業素養。

(3)基地學校建立了配套了師資培訓措施

基地學校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佛山市三中、汾江中學、十四中等學校從逐步完善校本學習制度入手,扎扎實實抓好理論學習,定期編印學習資料、學習心得,出版教師案例分析集;二十五小、古灶小學、同濟小學、南庄中心小學等學校從本校實際出發,建立了教師讀書、業務學習、集體備課、集體評課、觀摩研討等多種校本教研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建立為校本教研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骨幹教師發揮了示範作用

多年來,我區致力於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隊伍,引領我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領校本教研工作。通過「請進來」,我區共引進省級名師1人,骨幹老師66人;通過「送出去」,我區先後選派20名骨幹教師赴加拿大進修,選派200多名校長、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自選100多名骨幹教師,100多名「教學新秀」,通過「結師徒」、「老帶新」等方式進行培訓。區、市兩級骨幹教師由政府發給崗位津貼,同時承擔指導教學、培養新教師的義務;同濟小學、石灣一小等學校還實行校本名師制度,定期評選校本名師,由學校發給崗位津貼,激勵青年教師奮發有為,積極向上。

4、教研活動創新卓有成效,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我們從校本教研的內容到形式,都進行了系列的創新,對基地學校進行分類指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研究的典型學校,構建了「研訓一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行動研究、學科互動、區域聯動」的充滿生機、廣大老師喜聞樂見的校本教研機制。特色較為顯著的有:

(1)同校同科聯教研討。具有一定規模學校,同學科同年級教師,就一個教學「小問題」,選取同一個教學內容,集體備課,輪流上課,一課一研,不斷改進,打造精品課,教研一體,顯示出強大的優勢。這是由實驗學校、石灣一小等學校首創、已經被多所學校推廣運用的方式。

(2)多校聯教研討。為解決1個教學共同問題,選取一個教學內容,多所學校選派教師代表上課,聯合研討,整合優勢,突破課改中遇到的問題,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由元甲學校、同濟小學、白燕小學3所學校建立起來的、已經推廣使用的一種校校互動教本教研方式。

(3)幼小、中小聯教研討。為了解決幼小、中小學銜接問題開展的一種聯校研究方式,幼小教師、中小學教師互相聽課,加強溝通,解決銜接問題。石灣中心幼兒園、石灣一小、十四中3所學校和南庄鎮中小學都廣泛開展這項活動。

(4)城鄉互動研討。張槎小學、南庄中心小學等學校為縮小鎮內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師資差異開展的一種校際教研活動,中心小學選派骨幹教師到村小學與該校老師上同一課題研究課,村小學選派教師到中心小學上研究課、參加教研活動,使城鎮學校的資源優勢向農村學校輻射,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各種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有效地解決了教學實際問題,也因此催生了一批骨幹教師,和一批優秀成果,如元甲學校、十四中、南庄中心小學、黎沖小學的綜合實踐校本課程,二十五小的龍獅、科普校本課程,石灣一小的陶藝教育等等。

二、進一步深化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基地建設

為了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禪城區創建廣東省首批創建教育現代化示範區,豐富我區基礎教育的內涵,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此項工作,力爭把我區建成廣東省優秀以校為本教研製度基地。

1、加強領導,加強管理

教育督導部門、教科研部門、鎮街教育管理部門、校長要充分認識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職責,加強管理,身體力行推進此項工作。

教育督導機構要開展課程改革的督導評估。區將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評估標准》,要把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列為重要內容。

教研室、教科所要加強專業引領的責任,有效整合專業資源,合理組建專業隊伍,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研訓活動,引領學校深入開展校本教研。

鎮(街道)教育行政部門都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合作、認真落實,切實做到統籌管理工作到位,配套制度建設到位,典型推動工作到位。

要落實校長作為校本教研第一責任人制度。校長要切實樹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把校本教研作為學校工作的大事來抓;要強化責任意識,為教師開展校本教研創造良好的條件;要發揮領導帶頭作用,直接參與校本教研活動,成為校本教研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2、加強校本教研基地建設

建立示範性基地學校。我們將建立一套校本教研工作的評價標准,對首批的14所基地學校進行評估,找成績也找差距、找問題,對達標的單位進行獎勵,對未達標的單位給予針對性的診斷分析,不斷改進。在評估的基礎上,我們將在首批基地學校中選擇2-3所成績突出的學校作為示範性基地學校,以點帶面,促進全區學校的發展。

建立新的基地學校。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們將開展第二、第三批的基地學校評選與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完善校本教研的各項規章制度,區教研室、教科所要注意把各級各類學校成功的校本教研規章制度進行收集匯總,並進一步加工與完善,向全區推廣實施。努力把校本教研作為一項常規工作來進行管理。

要重點扶持薄弱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建設。要對薄弱學校校本教研製度建設進行統籌安排,落實校際協作、聯片教研、城鄉聯動、送課下鄉等有效措施,促進農村牧區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

3、做好做精一批精品項目,提升區域基礎教育品味

⑴ 創建科技創新教育區域品牌。

⑵ 把規范書寫、情景作文項目做精,改善6萬中小學生書寫狀況,提高寫作水平。

⑶ 開發陶藝、武術、龍獅、剪紙、粵劇等富有地方特色校本課程。

⑷ 以打造「精品課例」為載體,全面開展校本教研,提高全區老師專業素養。

同志們,讓我們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創新實踐為動力,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徑、新方法,開創我區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為促進我區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⑧ 初中的校本課程怎麼寫急!最好有樣子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