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和任務
A.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B. 怎樣實現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
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生活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規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自覺抵制不良信息。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發表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具體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初步
(1)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機、雷達、電視、電話等。
(2)了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3)認識多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4)認識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漢字輸入。
(2)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3)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繪圖工具的使用。
(2)圖形的製作。
(3)圖形的著色。
(4)圖形的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 網路的簡單應用
(1)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2)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作品的簡單介紹。
(2)多媒體作品的編輯。
(3)多媒體作品的展示。
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是: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信息與信息社會。
(2)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漢字輸入。
(2)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編輯、修改。
(2)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數據的表格處理。
(4)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網路的基本概念。
(2)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多媒體介紹。
(2)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計算機安全。
(5)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是: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學生要求完成必修模塊加任一個選修模塊的學習。
必修模塊:信息技術基礎
(1)信息獲取。
(2)信息加工與表達。
(3)信息資源管理。
(4)信息技術與信息社會。
選修模塊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
(1)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2)程序設計語言初步
(3)演算法與問題解決例舉
選修模塊2:多媒體技術應用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2)多媒體信息採集與加工
(3)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選修模塊3:網路技術應用
(1)網際網路應用
(2)網路技術基礎
(3)網站設計與評價
選修模塊4:數據管理技術
(1)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2)資料庫建立、使用與維護
(3)資料庫應用系統
選修模塊5:人工智慧初步
(1)知識及其表達
(2)推理與專家系統
(3)人工智慧語言與問題求解
C. 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的區別(課程任務好像就是為了對學生有什麼用的,教學目標應該也是這樣子的,那它們
教學首先得確定目標,比如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達到某一教學目標,需要通過具體的課程任務來完成。
舉例:一、課程性質
《可視化程序設計(A)》是計算機大類專業的專業基礎主幹課程,是學習《資料庫原理及應用》、《大型資料庫應用》、《Web資料庫程序設計》等課程的基礎。是電子商務、電子信息類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課程任務
《可視化程序設計(A)》介紹Visual
Basic的開發環境、可視化程序設計的概念、工程管理的概念,窗體與控制項的屬性、方法及事件;講述Visual
Basic語言、調試技術與異常處理;介紹菜單、工具欄、狀態欄、對話框、單文檔與多文檔窗體;講述Visual
Basic資料庫開發環境、資料庫應用程序設計與報表製作;介紹Visual Basic高級控制項、文件管理、多媒體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技術。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目標
(1)理解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可視化程序設計、事件驅動編程機制與工程的概念;
(2)掌握常用控制項的基本屬性設置、方法調用與常用事件代碼編寫方法,能較熟練使用常用控制項進行程序界面設計;
(3)掌握 Visual
Basic語言的數據類型、表達式、程序結構與流程式控制制項語句、數組、函數、過程的概念與使用方法;
(4)掌握程序界面中菜單、工具欄、狀態欄的設計方法,能用對話框設計單文檔程序,掌握MDI多窗體程序的設計方法;
(5)了解資料庫基本知識,理解資料庫、數據表與數據記錄的概念,掌握用可視化數據管理器建立資料庫、數據表,編輯數據表的方法,初步掌握結構化查詢語言(SQL)的語法與使用方法;
(6)了解資料庫應用程序的結構,初步掌握以DATA控制項、ADO控制項、ADO對象為數據源,設計資料庫應用程序的方法;
(7)掌握Visual
Basic報表的設計與製作方法;
(8)初步掌握MSFlexGrid、TreeView、MSChart等高級控制項的基本屬性設置、方法調用與常用事件過程代碼編寫方法,學會使用高級控制項進行數據錄入、查詢與統計程序設計;
(9)了解文件管理控制項的基本屬性與常用事件,學會用文件管理控制項設計文本編輯器的方法;了解順序文件、隨機文件與二進制文件的打開、讀/寫與關閉操作;
(10)熟悉多媒體技術的一些基本術語;初步掌握Multimedia控制項與Animation控制項的屬性設置、方法調用與常用事件過程代碼編寫方法;熟悉與圖形處理技術有關的概念,初步掌握基本的繪圖方法。
2.能力培養目標
(1)具備在Visual
Basic集成開發環境中,設計程序界面、編寫代碼程序、上機運行調試的能力;
(2)具備使用DATA控制項、ADO控制項、ADO對象為數據源設計資料庫應用程序的能力;
(3)具備使用DataGrid、MSFlexGrid、TreeView、MSChart等控制項設計數據錄入、查詢與統計程序的能力;
(4)初步具備開發小型信息管理系統軟體的能力;
(5)具備使用圖形、多媒體等控制項設計媒體播放器與製作簡單動畫的能力。
D.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目標
寫教案抄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啟發思維
八.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十.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一.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E. 如何落實通用技術課的課堂教學目標
一、教師要把握好通用技術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
要把握好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首先要學習領會好國家設計通用技術課程的目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已經確立了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礎的目標體系。課程標准明確了通用技術課程的目標。通用技術教師要根據目標結合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把它進一步細化分解落實到每個課時的教學中去。並要注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呈現目標。特別是要把握三維目標不同水平的要求。教學目標是可以觀察到的行為結果的表現形式,不能用籠統的詞語來表述,要明確提出落實目標的行為動詞,如「識別」「選擇」「繪制」「安裝」「畫出」等,例如《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簡單結構的設計」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能選擇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並繪制設計圖紙,做出模型或原型」。就把標准提出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拓展技術學習的視野,學會或掌握一些通用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養成積極負責安全地使用技術的學習習慣」的目標分解細化到本課時中。
把握教學目標的定位後,要求教師在講課之前明確地提出對學生的期望。一旦教師的期望成為學生實現的目標時就具有了激活功能,從而激活與之相關聯的知識和經驗。
把握教學目標的定位後,要求教師注意目標偏差校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為防止偏離教學目標而「失控」,各階段為防止遠離預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各種測驗是為了發現教學效果與掌握標准之間的偏差。一旦發現偏差要及時進行校正,糾正偏差,使各個階段都符合預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只有各個階段保質保量不出偏差,才能使全過程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親歷技術學習過程來落實教學目標。
當今極少有產品是偶然被開發出來的。相反,幾乎任何一項技術都是系統地解決問題的設計過程的產物,而設計過程就是將設想轉變成最終產品的過程。設計過程需要使用各種各樣的策略,如問題解決、創造性思維、空間想像、批判性思維和推理。還需要動手能力,如測量、畫草圖、繪圖和使用工具。這些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極有價值的能力。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親歷包括設計、製作、試驗、交流、優化、評價在內的技術學習過程來落實教學目標。
例如,在《技術與設計1》「發現與明確問題」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對人們的需求和願望的調查,發現與明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並判斷是否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技術能力與條件。接下來我指導學生根據設計對象和現有的工作條件列出具體的設計要求,包括應達到的標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學生針對具體情況詳細列出設計要求,考慮得越周到越好。我通過引導學生親歷技術學習過程來落實教學目標,特別強調學生的全員性和全程性參與,即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技術活動,每個學生都要經歷技術活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生成多個設計方案,並加強了設計中的過程評價。經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使學生產生多樣化的思維,形成規范的操作行為,實現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技術素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三、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多元化方式學習來落實教學目標。
從資訊理論來看,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在教學中存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這里指課堂上的探究——研討式學習)等主要信息交流方式。上述四種信息交流方式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缺一不可,當然不是在一個課時里四種信息交流方式都要用到。在這里我著重強調第四種信息交流方式,通用技術教學要結合技術自身的特點,將新課程中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應用於教學過程之中。例如: 在《技術與設計2》「簡單結構的設計案例」的教學中,由於結構設計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這為運用探究學習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條件。日常生活中,需要進行結構設計的事例很多。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和愛好,選擇一個設計對象或項目。在進行設計前,我要求學生從功能的角度對設計對象進行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分析,從既滿足功能要求又做到輕便、美觀等角度思考設計方案和選擇材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在設計方案的構思時,要求學生設計的草圖要能清晰地顯示出設計對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然後就草圖的方案與小組同學共同商討,採用合作性學習方式。設計方案確定之後,我要求學生繪制出比較規范的設計圖紙,並按設計圖紙與小組同學確定在共同任務中個人承擔的責任,形成積極的相互依靠關系,共同製作模型或原型。這樣,既實現了技術教學中學習方式的轉變,又落實了本課時要「確定一個簡單對象進行結構設計並繪制設計圖紙,做出其模型或原型」的學習目標。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參與程度,發揮了每個人的特長,培養了人際交際和溝通能力,形成了協作、分享和共進的精神。
F.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和情感需求。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你在網路里輸入初中信息技技術課程標准,第一段就是
G. 什麼是課程與教學目標它與教育目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對教育目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的辨析
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的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們在撰寫教案,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張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無所適從,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造成教學任務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無序。所以有必要對它們的進行解釋和辨析,以助於教育教學行為。
(1)對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概念的辨析。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是根據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也是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教育目的帶有方向的含義,表現普遍的、總體的、終極的價值。
教育目標是表明教育內容的結構、組成、階段及具體的價值,是教育實踐和評價活動的直接目標。教育目標帶有里程碑的含義,表現個別的、部分的、階段的價值。
培養目標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或各個學段具體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總的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才能實現。
課程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准則,它從課程的角度規定了人才培養的具體規格和質量要求,是課程設置的直接目標,是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確定了課程目標才能確定課程方案,才能確定教學目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克拉克認為,教學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前的、將要產生的事物」。[6]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它是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學生行為的准則,也是學科課程目標與具體教學內容的結合與具體化。教學目標在每個單元或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
綜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養人的總目標,是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的長期目標,而教育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可操作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它的實現要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操作才能完成。要實現培養目標,必須靠課程目標的制定和教學目標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教學目標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具體手段。
在以上諸多目標中,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是最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有必要重點加以區分。
(2)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系
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首先,目標內容方面有許多相通的地方,相對於培養目標來說,二者都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通過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實施,培養目標才得以實現。其次,二者都要以教育目的為總目標,以培養目標為具體指導,在各自的范圍內提出適應社會、適應學科、適應學生的具體教育教學要求。再次,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應當是明確而又清晰的,它們都是菜單式的,在對學生的培養要求上又是具體的,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使之全面發展,引導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最後,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都有「內容」和「行為」兩個方面,都可以通過評價學生實際掌握事實、技能、知識的程度進行評價,也為課程教學的展開和教學效果的評定提供了依據。
總之,不論是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在知識體繫上,都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出邏輯性、序列性、階段性、整體性特點,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的情境中獲取知識,並在新的「情境」中選擇適合的知識。
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雖然都是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及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又是明顯的。首先,目標的制定人不同。課程目標是課程工作者制定的,是課程工作者所要明確的目標,也是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標,而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者制定的,是教學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所要明確和完成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而且是在對學生、社會及學科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之後作出的一種明智選擇。其次,適應范圍不同。課程目標的首要作用是為課程編制提供依據和參考,其次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參考,如果課程目標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與教學目標雷同,那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課程目標是管某一科類或某一學科的全局,對該學科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教學目標是為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依據,它是對局部的教與學產生導向、激勵和制約作用。再次,教學目標雖然處於教育目標的最低層次,卻是最具實踐性和實效性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的主要意圖和方針都要通過教學目標來體現,它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課程目標雖在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方面弱於教學目標,但它的銜接作用和指導意義卻是其他教育目標不可代替的,它是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橋梁。
H. 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1)小學階段 ①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②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③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④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信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⑤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2)初中階段 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②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③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④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⑤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3)高中階段①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②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③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④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⑤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⑥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⑦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⑧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I. 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目標的設立與教學活動的關系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把握,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准。教學目標具體而精確地表達了教學過程結束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由於它是預先設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學任務完成與否的標准。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歸宿。確立具體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每位學生的首要學習任務。目標越明確、越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其學習行動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在成功中體驗學習的喜悅,人生從此充滿了活力、激情和有意義。
它是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具體培養要求,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學校的性質及任務,對培養對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所以,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教育目的是整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統一的質量要求;培養目標則是某級或某類學校的具體要求,後者是前者的具體化。也就是說,培養目標要根據教育目的來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過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才能實現。因此,兩者關系可以說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或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而達成的,但培養目標通常不涉及具體的學習領域。因此,為了使課程編制工作切實有效,我們還必須使培養目標具體化,即要確定課程目標。
教學目標它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師生的學科教學活動中預期達到的教學結果、標准。它具有這樣幾個特徵:①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指標體系;②教學目標體現學生學習行為及其變化;③教學目標具有靈活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從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門確定的培養目標,到課程工作者所要明確的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工作者要考慮的教學目標,經歷了一系列的轉化。當然,這種轉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推演,而是在對學生、社會、學科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的明智抉擇。
J. 求五年級信息技術說課教案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蒙縣煙筒屯鎮中心學校張國慶
教學設計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指導思想,運用現代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傳播學、教學媒體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來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設計解決方法、評價試行結果,並在評價基礎上改進設計的系統過程,獲得更有效的教學。
我們在這里所講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以課堂為中心,運用系統方法,在全面考察課堂教學傳播系統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制定教學方案、對教學效果作出評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教師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形成具有本學科的教學設計理念,構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模式,對今後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一、任務的設計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到底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教學目標,是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標?我們認為不是。而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有興趣地學習、使學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審美、環境、合作、愛國等等,使學生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1.教學內容的安排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盡管教材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不是隨意進行的,要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學需要、學生實際等方面考慮教學內容的詳略,不能一概擴展內容,也不宜把教學內容完全局限於教材內容範圍內。
農村小學計算機教材第三冊中的第三課,研究的是Windows畫圖軟體中的「粘貼自」和「復制到」兩條命令。教材中的第三課包括兩個知識點:
(1)會利用「粘貼自」的命令插入圖片;
(2)會利用「復制到」的命令保存圖片
根據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認為這兩個知識點如果作為命令教學、功能教學,操作難度小於理解難度,讓學生照著學、試著做幾個練習會比較容易,花費的時間也不多,但是,學生在課上恐怕只能學到一兩個好用的方法,而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會很多。信息技術課是在學習技術,但是,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絕不僅僅負有學習技術的責任,而是應該擔負起多重職責。只有設計一個有趣的、有意義的任務,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需要,進而主動探索、獲取知識,並在掌握知識後能應用於實踐,解決問題,同時進一步理解、鞏固了知識,獲得多方面的收獲。這樣,為了讓學生在課上得到更多的時間,去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我們決定將本課教材的教學內容重新進行組織安排,將「粘貼自」命令單提出來,作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應加以拓展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插入圖片是本課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訴學生一兩個圖片文件的位置,學生就可以試著運用「粘貼自」命令將圖片從文件中調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這樣完成一個任務實在有些無趣。從信息技術學科來看,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對於「畫圖」部分的教學,它和美術課的關系絕對是密不可分的。要畫一幅畫,要在圖中插入圖片,就有一個美學問題,如審美能力問題。學生在「畫圖」中完成的作品,是他們運用計算機所提供的特殊工具,發揮其美術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計算機課中,老師同樣應該滲透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所以,本課從能力方面,涉及考慮到應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都是逐步滲透的,在計算機學科中也不例外。根據計算機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逐步加強的、他們的探索精神是不斷培養的,這些教育是要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項任務中的。再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任務本身也會帶給課堂一些教育點:如愛國主義、環境教育等等。根據本課的任務,也考慮到一些相應的情感教育目標。
根據以上想法,我們認為教學目標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知識
(1)理解「粘貼自」命令的含義及作用;
(2)學會利用「粘貼自」命令插入圖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創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情感(1)鼓勵學生與人合作、互相啟發、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2)強調植物、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培養對自然的熱愛;
(3)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二、任務教學的設計
為適應本課的教學需要,考慮到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們採用「任務驅動」探索式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是指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具體任務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介紹和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適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把握知識結構、帶動知識、概念和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注重發現、探索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向學生明確布置本階段、本課時的學習任務,並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所以設計了如下的任務:如「畫自畫像」、在「畫圖」中插入自己的好朋友的圖片、完成作品「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學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動物朋友、植物朋友,這樣,不僅學生能夠充分地使用「粘貼自」命令,而且可以讓畫面變得更加豐富漂亮,同時也符合現代社會講愛護環境、愛護動物植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