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關於評價
㈠ 修訂後的數學課程標准用什麼來描述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基本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說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曾提到課程標准「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其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三維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其中結果性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進行表述,過程性目標則使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來表述。
下面我們就具體介紹小學數學三維教學目標,根據小學數學教材按照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進行編排的特點,每個模塊舉了相應的例子進行說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時,通常將新授課的課題確定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運用的行為動詞有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在目標的確定上通常將本節課的課題作為知識與技能目標,可以概括為:了解、理解、掌握某些知識,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1、數與代數
了解自然數、整數、奇數、偶數、質(素)數和合數。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掌握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
2、圖形與幾何
探索並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
3、統計與概率
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
4、綜合與實踐
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常用的行為動詞有:經歷、體驗、探索、培養等,其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經歷/體驗/探索某些數學知識的過程,通過這一活動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對比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交流能力等)或觀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統計觀念等)
1、數與代數:
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培養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2、圖形與幾何: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統計與概率:
能根據復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4、綜合與實踐
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一般來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確立主要從數學與生活、數學學習興趣、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數學學習品質與習慣的培養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數學與生活
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
2、興趣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有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3、自信心
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4、學習習慣與良好品質
初步養成樂於思考、勇於質疑、實事求是等良好品質。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
相對於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而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確立可以較為靈活,在說課或試講過程中該目標可根據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從數學與生活、學習興趣、自信心、學習習慣與良好品質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也可以通過兩兩組合進行闡述。
㈡ 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㈢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稿)》在課程總體目標方面與原《小學數學課程標准》相比,具體發生了哪兩
(1)現來在的課程標准更多的以自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提倡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變教師為知識的容器為知識的引導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2)現在的數學課程標准更多的關注信息技術與數學活動有機的結合;
(3)現在的數學課程標准更加註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4)現在的數學課程標准注重實踐活動的實際應用;
(5)現在的數學課程標准更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就想到這些
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版)要求如何評價學生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應以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為依據,體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並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過評價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學生數學學習達到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進行總結與反思,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應以各學段的具體目標和要求為標准,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學習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中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結果進行評價時,應該准確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應用」不同層次的要求。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時,應依據「經歷、體驗、探索」不同層次的要求,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
每一學段的目標是該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習的進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對第一學段有關計算技能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是在學段結束時應達到的,評價時應注意把握尺度,對計算速度不作過高要求。教師應允許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隨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學段目標。在實施評價時,可以對部分學生採取「延遲評價」 的方式,提供再次評價的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評價要依據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的要求,體現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
對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評價應當採用多種形式和方法,特別要重視在平時教學和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評價。例如,在第二學段,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活動,評價學生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關注以下幾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學生是否能理解題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如通過畫圖進行嘗試;
第二,學生能否列舉若干滿足條件的長方形,通過列表等形式將其進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學生能否發現長和寬變化時,面積的變化規律,並猜測問題的結果;
第四,對猜測的結果給予驗證;
第五,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一般性問題,如,猜想當長和寬的變化不限於整厘米數時,面積何時最大。
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有層次的問題評價學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設計下面的問題:
(1)找出三個滿足條件的長方形,記錄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並依據長或寬的長短有序地排列出來。
(2)觀察排列的結果,探索長方形的長和寬發生變化時,面積相應的變化規律。猜測當長和寬各為多少厘米時,長方形的面積最大。
(3)列舉滿足條件的長和寬的所有可能結果,驗證猜測。
教師可以預設目標:對於第二學段的學生,能夠完成第(1)(2)題就達到基本要求,對於能完成第(3)(4)題的學生,則給予進一步的肯定。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能與教師的預設有所不同,教師應給予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的評價應依據課程目標的要求,採用適當的方法進行。主要方式有課堂觀察、活動記錄、課後訪談等。情感態度評價主要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進行,注重考查和記錄學生在不同階段情感態度的狀況和發生的變化。例如,可以設計下面的評價表,記錄、整理和分析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情況。這樣的評價表每個學期至少記錄1次,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或調整評價的具體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類似的評價表,也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學生情感態度的綜合評價表。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不是孤立的,這些方面的發展綜合體現在數學學習過程之中。在評價學生每一個方面表現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整體評價,分析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變化。評價時應注意記錄、保留和分析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學習表現和學業成就。例如,可以設計下面的課堂觀察表用於記錄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積累起來,以便綜合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變化情況。觀察表中的項目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調整,隨時記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有計劃地每天記錄幾位同學的表現,保證每學期每位同學有3~5次的記錄;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記錄某些同學的特殊表現,如提出或回答問題具有獨特性的同學、在某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或在某方面需要改進的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對於學生平時數學學習的表現,就會有一個較為清晰具體的了解。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教師、家長、同學及學生本人都可以作為評價者,可以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一個學習單元結束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我設計一個「學習小結」,用合適的形式(表、圖、卡片、電子文本等)歸納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學習中的收獲,遇到的問題,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小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也可以組織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小結在班級展示交流,通過這種形式總結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鑒的經驗。條件允許時,可以請家長參與評價。
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在多種評價方法的運用,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開放式問題、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等。在條件允許的地方,也可以採用網上交流的方式進行評價。每種評價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習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例如,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與學習態度,從作業中了解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從探究活動中了解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從成長記錄中了解學生的發展變化。
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學段的評價應當以描述性評價為主,第二學段採用描述性評價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第三學段可以採用描述性評價和等級(或百分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結果的呈現和利用應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結果的呈現,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進步,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哪些提高,具備了什麼能力,還有什麼潛能,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等等。
書面測驗是考查學生課程目標達成狀況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設計和實施書面測驗有助於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及時反饋教學成效,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對於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情況的評價,必須准確把握內容標准中的要求。例如,對於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的考查,內容標准中的要求是「了解」,並不要求應用這個關系解決其他問題,設計測試題目時應符合這個要求。
內容標准中的選學內容,不得列入考查(考試)范圍。
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注重考查學生對其中所蘊涵的數學本質的理解,考查學生能否在具體情境中合理應用。因此,在設計試題時,應淡化特殊的解題技巧,不出偏題怪題。
(2)在設計試題時,應該關注並且體現本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提出的幾個核心詞: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3)根據評價的目的合理地設計試題的類型,有效地發揮各種類型題目的功能。例如,為考查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設計閱讀分析的問題;為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設計探索規律的問題;為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設計具有實際背景的問題;為了考查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
(4)在書面測驗中,積極探索可以考察學生學習過程的試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
㈤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 中使你印象深刻的觀點是哪些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是"大眾數學的理論"
「大眾數學」(Mathematics for All)是「新數運動」和70年代的「回到基礎」相繼受挫之後,為改變數學教育現狀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口號。
一、「大眾數學」的歷史來由
「大眾數學」(Mathematics for All)首先是由德國數學家達米洛夫於1983年,在華沙國際數學大會的數學教育會議上提出來的。隨即受到了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重視,並進而提出了「大眾科學」Science for All)。華沙會議之後,1984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ICME Ⅴ)上設置了「大眾數學」專題討論組,從而使「大眾數學」成為國際數學教育界共同關注的問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根據這次大會的討論編輯出版了「大眾數學」的文集。後來,「大眾數學」又成為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在科威特召開的「90年代的中小學數學」專題討論會的重要問題。會後出版了由A.G.豪森(Howson)等編輯的總結報告《90年代的中小學數學》,「大眾數學」的口號逐漸廣為人知,流傳至今。幾乎已成為數學教育界廣泛認同的行動綱領。
二、大眾數學的內涵
「大眾數學」一詞從詞意來說是比較直接、樸素的,幾乎人人都能夠理解。就我國義務教育來說,由於義務教育是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教育,因此,它的數學課程就應該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而且是能夠學習的。這種為現代化生產發展和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且為所有學生能夠學好的數學課程,我們稱之為「大眾數學」。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形成的大眾數學的思想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人們可以從哲學、社會學、數學以及教育學等各個角度去研究它,也可以用它考察數學教育所涉及的各個方面。
從文化的角度看,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大眾數學」是大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內容,如何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數學因素?如何在教育中發揮這些因素的積極作用?如何處理民族語言與數學語言的相互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中講授數學,是充分利用學生各自文化背景中的數學因素,還是讓學生盡量不受已有因素的影響,把數學當作一個全新的天地考察,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當我們把數學當作一種文化現象來研究時,「大眾數學」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從生活的角度看,「大眾數學」就是大眾生活中的數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有些為人們所意識到,有的則有待進一步挖掘。「大眾數學」的客觀存在性表明,人們通過對這方面的研究可以發展或產生一門大眾化的學問——生活中的數學,它將對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完善產生重大影響。
從數學的角度看,「大眾數學」即數學大眾化。數學發展到今天,純數學已經不可能為普通百姓所理解,更談不上應用。但我們總是在嘗試著以某種方式向社會滲透數學,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因為我們應該積極地考慮把未來社會公民所必需的現代數學及思想方法盡快大眾化,以便學生真正能夠學習它,掌握它。
從教育的角度看,大眾數學是義務教育的基本精神在數學教育的反映。實施義務教育意義下的數學教育與以往選拔、淘汰式的數學教育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此。因此表現在課程上,大眾數學旨在建立一種在學生現實生活背景下可以發展起來的、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新數學課程;表現在評價上,「大眾數學」將促進人們形成新的觀念,使每個學生都學習有用的數學,而且都能學會有用的數學;表現在教學上,與「大眾數學」相適應的是改革「類型十方法」的教學模式,倡導「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
三、「大眾數學」的基本觀點
「大眾數學」的基本觀點是:人人需要學習數學,人人都能學好數學。這就是說數學教育必需重視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對數學的要求,使每個人都能從數學教育中獲得提高,同時又要重視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實際差異。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對於大眾數學,又有如下的兩種看法,這就是:
大眾數學是教育目標,這個目標要求每個青少年都應掌握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數學。所以說大眾數學是人人需要學習的基礎的、起碼的數學,要達標的數學,是生存所需要的數學。
大眾數學是一種教育思想,這個思想體現在基礎教育中的數學教育應為「一切人」,而不只是為少數的數學英才。要相信人人都能學會為生存所需要的數學。學習數學是為了教會人們如何思考,要授人以才智,是為素質的提高,而不是為了考試。要充分發揮數學教育的教育功能,而不僅僅是選拔的功能。所以,我國提出的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只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和落實。
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 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能以培養數學家、培養少數精英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一般性的發展.《標准》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作為教育內容的數學,應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有益於啟迪思維、開發智力.「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是指「有價值」的數學應該、也能夠為每一位學生所掌握,要特別關注學困生,讓他們對數學不會產生太大的厭倦與恐懼.「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指數學課程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數學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標准》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是人類用於交流的語言;數學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能賦予人創造性;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等等.也就是說,數學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數學課程不能單純從已經是最終結果的那些完美的數學結構開始,不能採用向學生硬性嵌入一些遠離現實生活的抽象數學結果的方式進行,而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沿著數學發現過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繫到一般規則,逐步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獲取數學知識.這樣,數學課程才能較好地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本上數學的聯系,才能有益於學生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生活中有用的工具,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真正達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數學學習要包括「過程」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學習是根據教學計劃進行的,它是一個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得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個性品質的過程,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標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標准》的這一理念從內容上強調了「過程」,強調了學生數學探索的經歷和得出數學新發現的體驗.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認識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要讓數學學習應當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四、數學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定位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標准》的這一理念,明確強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發展是教師進行數學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數學教學活動應當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要作出改變,教師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成為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組織者」是指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數學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與良好的心理氛圍.「引導者」是指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學習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數學學習上的指導和建議.
五、數學教育評價應有助於促進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標准》的這一理念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評價要重視形成性評價,強調過程本身的價值,要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范圍,把學生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調查過程、探究過程、運用前提形成假設的過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推理和計算的過程、使用技術手段的過程等等都納入評價的視野.「改進教師的教學」是數學教育評價的一個主要目的.教師要通過對學生的評價分析與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找到改進教學要點,提高數學教學水平.另外,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的目的,《標准》還指出「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
六、數學課程要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標准》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可把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充分地展示給學生,可通過生動的視聽創設情境進行概念教學,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幾何化、直觀化;通過動畫表現出一般與特殊、運動與變化,讓學生領悟解題教學中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現代信息技術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技術、方法和工具,是營造新的數學學習環境、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理念的一個重要保障.作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現代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而且能幫助學生從一些繁瑣、枯燥和重復性的勞動中解脫,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思考和探索,在真正意義上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