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准理念教學環節
①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新的教學理念是什麼
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1、數學課程生活化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以學生從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並注意與學生已經了解和學生過的教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中,通過自主活動理解教學知識,建構數學知識結構。
2、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己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就是「再創造」。必須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
3、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是此次課改的核心理念。
4、教師要轉變教學的方式
《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5、評價的根本是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評價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教學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1)新課程標准理念教學環節擴展閱讀: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
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因此,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
4.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
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准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准多樣化等等。
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② 如何理解新課程標准中的四個基本理念
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1、課程的價值是多元的,多種價值的融合,特別是人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融合,將是課程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在新課程的價值取向上,對我們影響較大的是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基本原則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課程的價值在於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這種融合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盡管我們歷來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但是在如何處理好「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人的價值」這三種基本價值的關繫上卻是經歷過曲折的,即使是現在.
2、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這是課程價值取向定位問題.在如何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繫上,新課程定位在人的發展上,具體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3、面向每一位學生.基礎教育是國民的奠基工程,面臨的任務既要瞄準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培養人才和合格的建設者.因此,在新課程實施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認清每個學生的優勢,開發其潛能,培養其特長,使每位學生都具備一技之長,使全體學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長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有用人才.
4、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能把學生僅僅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素質教育所關心的是整個的人,而不只是作為產品的人,是富有創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質生產的生活.學生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而是全面、和諧的發展.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達到了知識習得、思維訓練、人格健全的協同,實現了在促進人的發展目標上的融合.
③ 地理課教學怎樣把握新課標理念
一、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這就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確立,師生關系角色的扮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講者,教師在講台把知識點說得頭頭是道,學生在課堂聽得津津有味,一動也不動,學生不能有提問或發表見解的機會。在新課標理念下,學生的個性越來越突出,舊的師生關系就越來越不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沖破師生之間「管理--服從」的單向關系,變為雙向關系。如學生犯錯誤時,教師是嚴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該是醫生,為學生開良方;學生碰到挫折而垂頭喪氣時,教師應該是他們的朋友……這種新型師生關系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突出地表現自己的個性特徵。
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由教學的管理者變為指導者
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出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地理課「工業生產和工業布局」一節課上,我就設計了:①什麼是臨空型工業布局?②臨空型工業布局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它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地區有哪些?我國的高科技園區中關村與臨空型工業布局有什麼關系?③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就上述某個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④學習小組代表上台發言,分析小組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虛心傾聽,並可與之進行辯論。⑤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由於這些問題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又貼近現實生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既學到了新的知識,又使師生關系在交流中更加融洽,教師的角色也由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了。
三、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地理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要把握其在社會地理生活中的規律,要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親身實踐,體驗生活,用自己的經歷去領略社會生活的內涵。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表現欲,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得到發現的樂趣。
④ 新課標理念下探究式教學流程有哪些
所謂探究教學,就是以知識為載體,突出兩個過程:「突出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在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突出問題的研究過程,在學習中以研究為主線,教師創設一定的條件、環境和氛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通過聯想、推理、綜合、分析,形成科學的觀點,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通過幾年的研究、實踐、總結、體會,我認為對於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理論教學,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條件和平台,將探究式教學應用於理論教學中,讓學生主動的探知是可行的。
⑤ 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新的理念
新課程教學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師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走向,課程標准和新教材能否落實到位,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因此,加強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工作。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內容1、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是提高專業自立能力的過程,或者說是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和提高。2、新課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內容:首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師德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應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教育與提升,與時俱進,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職業道德的提升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準,才能滿足新課改的需要;三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能力包括:課程整體設計能力、課程內容綜合能力和課程標准研究能力。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整體高度把握課程、以科學知識技能整合視野、以教材知識技能體系編排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等問題就自然得以解決。二、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用新課程觀念指導教育教學這次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中小學教師:一是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二是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即採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教師如何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的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第二,從教師成長的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的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2.適應發展期——4-6年的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師,在適應期的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的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的慾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的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的教師);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熟練化的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的教學風格的時期稱專家型教師。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的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很多教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的「四觀」精要,即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學觀、新的教材觀和新的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的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的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第四,在實踐中成長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教師的反思是從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的根本區別,是當前教
⑥ 新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基本理念
?1.評價目標多元化。
新課程提出多元化的評價目標,評價的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以往的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就,關注學生的表現,忽視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利於教師發展的。通過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狀況的考查,不只是看學生的表現,還促使教師認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教學方式,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評價其目標也應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幾個方面的功能:
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
? ?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
? ?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方法或學習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
?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 ?以往的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業成就,特別是以知識技能評價為主要內容、以書面評價為主要方式的評價。評價吏多地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功能。這種評價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限制了教師在課程開發和促進學生發展上的能動性。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數學課程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只是將評價的目標限定在學生對概念、運算和解題技巧的考核上,就會使教師和學生只關注這些目標,忽視其他方面的目標,特別是那些不能簡單地用一張考卷和一個分數來確定的目標。比如學生情感和態度方面的目標,學生學習過程的目標,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等。在多數傳統的數學試卷中,考查的內容基本是計算技能和解決固定模式問題的能力,應用題也局限在一些標準的類型題中。像以下這樣的問題是司空見慣的。
⑦ 新課程標准理念下如何進行生物教學設計
探究式生物教學是以問題的討論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圍繞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這種教學方法的一般程序是:依據生物教學進程創設問題情景 → 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 → 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發現新問題 → 解決問題……→ 得出多個結論。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次生物知識的「再發現」 ,因此,探究式生物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以場景再現作依託,設計情景式生物教學 情景式生物教學是指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與教學內容相呼應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景式生物教學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情景共鳴為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減輕學習負擔;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的感受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學習的快樂。創設情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設計:一是進行功能設計,二是進行方法設計。 1、功能設計 功能設計就是創設情景,服務於不同的生物教學需要。(1) 引發內容。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2) 引發情感。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生物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3) 引發思維、創設情景。它不但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還能引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 方法設計 方法設計就是以不同的手段來創設生物情景。(1)模型展示法。即利用生物標本、模型來創設情景。(2)畫面再現法。即利用掛圖、課本插圖或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景。此法的優點是能突破時空限制。(3)語言描述法。即利用語言來描述生物現象、生理過程等。(4)實驗演示法。即利用實驗的現象、結果來創設情景。 三、 以平等交往為前提,設計互動式生物教學 互動式生物教學就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話題,討論交流,實現師生多邊互動,發揮學生的群體效應,使學生在交往中學習生物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合作的意識。在互動式生物教學過程中,由於師生雙方能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能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實現教學相長。 四、 以開放題為載體,設計開放式生物教學 開放式生物課堂教學,是相對於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系統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學活動置於一個開放的體系中來進行設計,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學生的直接經驗、現實問題,實現內容的開放化,突破教師單向的傳承,融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現方法的開放化;走出教室,實現空間的開放化等。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法、開放的空間,打破了生物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限制,因而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五、 感想和體會 1、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生生合作或師生合作是新課程的主要學習組織形式。 3、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 4、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了增強,自主能力得到了提高,主體人格得到了完善。 5、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 6、強調教師是領路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親自操作、親自領悟、親自獲取的過程。 7、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 總之,在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生物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努力創設生物問題情景,優化生物課堂結構。
⑧ "五步三查"課堂教學模式是怎樣體現新課標理念
「五步三查」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杜郎口課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適性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對高效課堂理念的最佳呈現。
「五步三查」課堂教學模式在步驟命名、環節設計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簡單易記、簡便易學,方便一線教師掌握和運用,並盡可能從方法和規律的角度來指導教師付諸教學實踐,很好地解決新課程理念「頂天入地」的問題。本期特邀高效課堂培訓專家張海晨對此模式進行系統解讀。
「五步三查」教學模式
「五步」:指課堂環節五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獨學;
第二步:對學、群學;
第三步:組內小展示;
第四步:班內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學案,達標測評。
三查:指課堂上的三次關鍵性的學情調查。
一查:在學生獨學時;
二查:在組內小展示時;
三查:在整理學案,達標測評時。
第一步:獨學
「獨學」指學生個體學習而言。在獨學環節開始之前,通常要進行對上節課有關知識的反饋檢查和新課導入。
(一)檢查反饋:從檢查內容和檢查對象上要注意分層次,並重點關注c層次學生(即潛能生)。檢查最好以爬黑板方式進行。
(二)新課導入:導入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其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習動力、調整學習狀態、創設學習情境、建構知識系統等方面。導入新課後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獨學:所有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如此學生才會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1.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課堂紀律以不影響別人的學習為宜。學生以導學案為抓手,以問題為主線,並運用雙色筆就獨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標注,帶到對學、群學中解決。獨學環節完成後,要及時告知本組學習組長。
2.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要高度關注各小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尊重個體差異,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對個別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要適時點撥指導;獨學環節完成時要對各組進行即時性點評。
第二步:對學、群學
「對學」指兩名同等學習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群學」指小組內不同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或具體指「學習對子」間幫扶學習。對學、群學環節仍然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1. 對學生的要求:先對學,後群學,繼而深入探究。首先通過同層次學生的對學力求解決獨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以學習小組為組織單位,由學習組長組織成員對照導學案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對子幫扶,真正實現「兵教兵、兵強兵、兵練兵」。對學、群學的過程,既是解決獨學中存在問題的過程,也是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2. 對教師的要求:基本上等同獨學環節的要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小組學習問題的跟蹤調查,並做好必要的問題記錄。
第三步和第四步:組內小展示和班內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組內由學習組長組織的展示,組員將學習成果在小組內進行展示匯報;「大展示」指小組在全班進行展示匯報,一般由教師組織,當然也可以由學生代表組織。二者的區別在於展示的范圍不同、問題的共性度不同和內容的層次不同。
1. 對學生的要求:展示要體現「四性」:問題性、層次性、互動性、創生性。即從展示的內容上來講,要展示共性度高的問題,或者易錯點、重點、難點、焦點等問題;從展示的分工上來講,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強小組成員的參與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盡可能提供展示的機會,滿足個體需要,增強自信心,強化團隊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從展示的方式上來講,要體現出師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難求助、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詩歌朗誦等等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從展示的價值體現上來講,包括學習的方法總結、規律探尋、學習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這樣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況,也真正體現出展示環節的必要性。
學生展示行為中要聚焦問題,避免「平行站位」;展示學生要提前進入預定位置;展示者准備要充分,盡量脫稿或半脫稿;展示要聲音洪亮,語言規范;展示者要充分運用展示藝術,善於運用肢體語言;板書要迅速、工整規范,合理運用雙色筆。
聽展者的站位要合理,前後由低到高,保證全員觀看、聽展;坐要端正,站要直立,要做到擁而不擠;聽展要認真、不插嘴、不私下議論;要根據展示及師生補充點撥隨時記錄,做好即時性鞏固及導學案整理。
展示者展示完後,聽展者如有疑問要及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可以進一步質疑對抗;質疑對抗要針對問題,避免不必要的爭論;聽展者主動質疑、補充要做到有搶有讓、語言規范、簡明扼要;進行對抗質疑時無需舉手,可直接起立發表自己的觀點。
聽展者在補充評價時,要用第二人稱,目視被評價者;不做重復、無意義評價,要積極發現優點,中肯指出不足;大膽鼓勵個性化、創新性的觀點表露,達到質疑對抗、文本批判、個性解讀、創新生成的目的;被點評同學要認真對待他人評價,及時改進。
2. 對教師的要求:組內小展示時,教師進行第二次學情調查;適時引導點撥;及時評價各小組同學展示的情況;在備課中要針對有關問題做相關的預案准備,以便能應對突如其來的問題。
第五步:整理學案,達標測評
通過前面的小組學習與展示,學生整理學案而後教師組織達標測評。
1. 對學生的要求:整理學案,主要包括對疑難問題的整理、個性化重難點、生成性知識整理、知識系統梳理;結為對子的兩名同學相互檢查,狠抓重難點、疑點的落實;讓學生養成學思結合的好習慣,在反思中不斷感悟、不斷提升。
2. 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根據導學案最後的測試題組織小對子、小組長檢查或抽測;教師要進行學情調查,了解整節課學生掌握的情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存在的薄弱環節,並在導學案的設定位置做好記錄。
效能分析
「五步三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概括地講有六個支撐: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小組合作學習定成敗;獨學、對學、群學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學情調查是教學起點;展示、反饋、評價是基本手段;達標測評是學習效果的基本保證。
另外,教師在運用「五步三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時,深刻體會到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教學,而是教育。在具有生活性、開放性、生成性的課堂環境里,課堂即社會,蘊含著自主、合作、溝通、競爭、創造、自由、批判、挑戰等等,這些都是一個人一生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
特別說明
一、高效課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由於學段、學科、課型、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學校作息時間安排的不同,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就要有所調整,在課堂環節上也不一定執行「五步」的環節,根據需要做相應調整。
預習課型應側重於學生獨學、對學、群學的環節,教師做好相應的小組學習輔導,並做好反饋評價;展示提升課型一般在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完成了獨學、對學和群學環節;單元(或課時)鞏固提升課,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應由側重於「學」轉向側重於「練」,同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強化新課教學時學生的易錯點,從而達到「單元清,人人清」。在課堂環節上側重達標反饋,並做必要的展示。
在課堂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上,由於科目、文本內容和學情不同,很難統一。就一般預設而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3-4分鍾;獨學7-8分鍾;對學、群學5分鍾;展示25分鍾;整理學案、達標測評5分鍾。
二、高效課堂的去模式化問題
我們主張高效課堂的實施應經歷「臨帖—入貼—出貼—破貼」的階段。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推行初期階段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且不可以教學是個性化的藝術為由而否定模式在這個階段推行的必要性。待「固模過關」後,學校可以結合本校情況形成學校或學科課堂教學特色。
課改小貼士
一、高度重視導學案的編寫
導學案直接服務於學生,服務於不同層次的每一個學生,要特別重視導學案的編寫。尤其注意在問題的設計上要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好分層目標,分層學習,分層訓練,分層達標。通常可將問題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基礎在線),「提升題」或叫「拔高題」,以及「拓展題」。
二、重視預習、展示、反饋
預習、展示、反饋是高效課堂上最關鍵的三個環節,當然也可以是三個課型。預習是關鍵,展示是提升,反饋是保證。
⑨ 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新課程教學理念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學習理念、學習方式、人生觀、價值觀、認識觀等的不斷變化。
傳統的教學為老師講學生聽,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出的學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創設有利於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滿足不同發展潛能學生的不同需求,給與學生選擇的空間,以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是高中新課改的重要任務。
面對這一艱巨任務,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探究性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灌輸式講授的教學方式。
拓展資料:
課程標准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課堂模式等多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當然也要進行教學評價的改革。
因此,課程標准把「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作為一個基本理念,著重強調在對學習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評價的目標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
新評價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及個人,尤其是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前不科學的評價觀念,以實際行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育在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評價時必須做到在重視結果的同時又重視過程。不能求全,只要學生在某一方面有進步的表現,盡管每個學生的表現不盡相同,也應認為他的學習是有收獲的,是成功的。
⑩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准》的教學理念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情感藝術,是時間藝術。新課標指出:「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我認為,在音樂課堂上,應該培養學生認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學會演唱一首歌曲,不是唱會的,而是聽會的。在音樂課堂上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聆聽音樂,並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真正實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理念。
新課標指出的要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中提到:強調教學過程的學生參與,也應有必要的教師傳授;提倡探究式學習方法,也應當有適當的接受性學習;倡導合作學習,也要注重發揮個體學習的特點與優勢。我認為這幾點在舊課標的基礎上有所補充和完善,更加具體的指導了基層教師的教學。以前,大家都是過分的往「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理念上靠,而忽視了必要的教師傳授,總認為教師傳授是灌輸式教育不予贊同。其實不然,音樂課是專業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在音樂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會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掌握很多專業技能。如學習認識樂譜、節拍、節奏、速度等是音樂理論知識,但要把這些理論用於實踐,真正的能夠准確的視唱樂譜或是通過看譜演奏某種樂器則是專業技能的學習。音樂課堂上我們教唱歌曲,應該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呼吸方法和發聲方法;教授樂器的演奏,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奏方法;而像這種專業技能的學習,我認為教師的教授可以節省學生掌握這門技能的時間,可以少走彎路,接受性學習會比學生自主探究的效果更好。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動性,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可是課堂紀律總會不容樂觀。對此,我有自己的一點看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也要當好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首先,在上音樂課之前,要給學生立「音樂課堂常規」,要遵守課堂紀律,轉變音樂課就是『好玩的課』的思想觀念,並且有跟蹤評價機制,根據平時表現加分扣分。其次,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明確一節課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也要讓學生明白一節課自己要學什麼。教師設計的每個教學環節都要讓學生知道他們要做什麼,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相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011版音樂課標更加體現了學科的本體性,需要教師更好地去解讀文本,挖掘音樂教材內涵,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上好每節課。我們將朝著這個方向,結合我校學生特點,努力探索、鑽研音樂學科的教學課堂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