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美術鄉土資源校本課程論文

美術鄉土資源校本課程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2 05:27:04

Ⅰ 試論鄉土美術如何走進課堂

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大力發展美育的教學思想,在中小學階段尤為重要。小學美術教學,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年輕一代審美意識,追求真,善,美,區別假,惡,丑的重要途徑,是對青少年兒童進行美育的重要環節。更是提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美術教學和語文、數學科目等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反差。美術課基本上是作為一種擺設,是課程表中的一個充實,同時也是作為語文數學雙基課程的一個輔助和補充,很難實際的去正常開展美術教學活動。這一點在我們畢節地區的農村小學的教學領域中是普遍存在的,值得引起重視。 作為一個較長時間在山區工作的小學美術教師,我感到當代的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存在著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必須從學校領導到美術教師都解決好思想認識的基礎上,我覺得作為美術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情況下,找出一種切合實際的美術教育方法來。 我認為,既然我們認定了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們就應該帶領孩子們走向生活,發現生活里的美術,學習生活里的美術,描繪生活里的美術,創造出高於生活的美術作品。之所以這樣說,是由於我們所處地方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各種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為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美術素材。我們完全可以、也必須利用這些美術素材剪裁為小學教育的教材。 下面談談鄉土美術走進課堂的問題。 一、鄉土美術的概念 通過理論的學習和現實生活的體會,我認識到,鄉土美術(即民族,民間美術)對於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豐富的聯想,與環境相協調,造型上敢於突破形體的拘束,大膽運用誇張、變形;強烈色彩的對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創作時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態等特點,在美術發展史和利用現狀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的鄉土美術作品並不是單純為了審美需要而創造的,而是人們在創造日常生活用品的時候進行的裝飾,這種功利意識與審美意識的有機統一、實用特質與審美特質的完美結合正是藝術享受的最高理念。也正是我們美術教育應該吸取的營養。 根據我國美術教育專家常銳倫的解釋:鄉土美術是「在這塊土地上滋生和延續的具有本地特色美術風格的藝術遺存」。簡單說來,鄉土美術就是在本地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美術。 二、鄉土美術的內容 所謂「鄉土美術」,是指小學美術教師所在地域存在的美術素材。它是本地的,是可以直接見到的民族民間的美術素材。鄉土美術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與鄉土氣息,是與自然和生活融為一體的,因此能增加學生對樸素自然的美感的認識與體驗,同時也是回歸自然、認同鄉土的途徑,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列舉的就是我所在的織金縣所擁有的這類素材。 1、苗族服飾 織金縣擁有12萬苗族,是貴州西部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織金苗族大致分為八個支系,每一個支系的苗族婦女都具有熟練的蠟染、挑花和刺綉技藝。其中最獨特的有分布在織金西南部的長角發苗的特異服飾、分布在中、南部的歪梳苗的抽象蠟染、分布在東北部的箐苗、白苗的彩綉圖案,以及分布在東南部的實興小花苗的圖案等等。他們的這些民間實用美術大都用於服飾,沉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出異彩粉呈的藝術風格。 2、織金石雕 織金石雕起源於晚清,是利用織金的晶墨玉大理石和梵凈山的紫袍玉帶石加工為硯台、鎮紙等文房用品和壁掛、擺件、功夫茶盤等實用品。美術工藝上有平雕彩焊、浮雕、圓雕等形式。產品遠銷省內外,具有比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3、織金砂陶 織金砂陶是全國極少數孓遺砂陶文化遺產之一。其獨特的工藝製作流程,自古以來作為傳統炊具的同時。其造型、釉色和裝飾圖案,構成了獨特的織金砂陶藝術。近年來,織金民間砂陶在藝術造型和品類上又有了較多的創新,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勢頭。 4、織金文物古跡 我們可以將織金本地的鄉土美術作品拿到美術課堂上來,將其藝術結構和效果對學生進行解讀和分析,先易後難,讓學生有比較實際的領悟。例如,苗族蠟染的第一步是畫蠟花,即用蜂蠟(現今已多用石蠟代替)在白布上畫圖案,我們就可以將畫好的蠟花或剪紙帶到課堂上來給學生解析。課堂上老師運用各種剪紙實例,分地區作品特色及文化背景等,同時請本地剪紙能手作現場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剪紙技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美術作品不是模仿、重復的操練,而是大膽想像,勇於創新。 2、對小學生進行鄉土美術作品風格創作的輔導 在解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輕松的討論提出各式各樣的意見,一起協作,共同完成作業。可以提倡同學自由合作來完成作業,這樣同學可以任選座位,不僅聽課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而且暗自形成了競爭,生怕自己的小組落後。最後,學生作品既繼承傳統優點,又有新的突破,內容廣泛,形式多樣,色彩豐富。鄉村學校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觀察、感受、欣賞這些鄉土藝術,聽取有關傳說、趣聞、歷史故事,利用攝影、寫生收集創作題材,讓學生從欣賞可觀的形式美過渡到其客觀內容的美,從而把美的東西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表達出來,使學生深深體會到藝術靈感來源於生活,創造也來源於生活! 3、走到課堂外的廣闊天地去感受鄉土美術 《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內外藝術活動」。結合鄉土美術資源,我們可以在美術教育中開發出豐富多樣的課程形式與活動內容。如將鄉土美術中的文物古跡用於欣賞教學中,也可將欣賞課帶到當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環境之中,與寫生課和創作課相結合。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或重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慶典活動,嘗試用各種材料、形式和方法製作相關的美術作品,如春節、元宵節時各地都有花燈等用於游藝活動。 鄉土美術中的許多品類如剪紙、泥塑、麵塑等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作為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有益補充,能給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這些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學活動能大大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給學校美術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4、編寫出結合本地實際的小學美術教材 我們作為美術教師,要想把鄉土美術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去,讓孩子們能夠認識到家鄉的文化特點,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還應該有一定的計劃性,有一定的規范,不能太隨意。因此,在目前情況下,應該結合本地實際編寫出學校自己的小學美術教材。即使今後有了統一的小學美術教材,自己的鄉土美術教材也應該繼續保留下去,並且不斷補充完善。 今後,作為一個小學美術教師,我一定重視自己的本質工作。更深入了解,發現和探索本鄉本土民間優秀的美術文化,用以來參與自己的教學,我深信這對傳承民間美術文化,豐富教學生活,激發同學們的創新精神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認真學習和挖掘身邊的優秀民間美術文化,切實的投入到每一節課堂當中去,為家鄉的美術教育事業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我深信,美術素質教育的春風一定會掀開每一粒希望的種子,紮根在美麗的烏蒙山下,茁壯成長。

Ⅱ 求兩篇不同的關於美術作品的論文,3000-5000字,急急急!!

淺談米勒及其作品《拾穗》①
於 博
(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朴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
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本文簡要
介紹了米勒的生平,並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及生活經歷,著重分析了其巔峰之作《拾穗》的藝術特色。作為現實主
義的代表畫家,他在現代美術的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以及在繪畫上所表現的大手筆、所揭示的勞動人民與鄉土的
深刻感情,永遠都是藝術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關鍵詞]米勒;拾穗;現實主義繪畫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882(2008)04-0132-02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15)是19世紀法
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
批評家朱里亞·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
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畫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
心理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人性
畫家。他的藝術一直在表現生活與感情,作畫不僅是造
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傳達,這是米勒藝術的精
髓,所以他的畫思想集中,構圖堅實,描寫單純化,而且
具有古典主義的象徵性。在另一方面他的畫可說是生
活與藝術的交流,他以對人生的感受,形之於繪畫作品
中。

米勒是諾曼底人,1814年10月4日生於曼修縣波
蒙鎮格雷維爾教區的一個小村莊葛黎修。那是在科旦
旦的北方,以居民具有善良的天性與土地貧瘠著名。他
的家庭是到今天還保存法國貧窮人家的道德力量與高
尚思想的典型。米勒一家人的特徵是:具有健康的身體
與精神,絕對純潔的行為,強烈的宗教信念與真摯的心
靈。米勒的童年和青年時代都在農村度過,對農村生活
和在那裡勞動的人們,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
解他們的歡樂與痛苦,也分嘗著他們的信仰和偏見。他
說過:「我生來只知道土地,所以將我在土地上勞動的所
見所感,都忠實表現出來。」
23歲時米勒到了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
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
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他
也曾因他的「鄉下佬模樣」和質朴的畫風被巴黎沙龍中
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綽號。這位鄉下來
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
的大沙漠,只有盧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盧
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
藝術王國,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米勒在
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
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
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
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
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
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
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米勒住進農舍,創作
內容轉向描繪農民的田間勞動和他們的家務活動。從
風格上看,已經拋棄了洛可可畫風,這些都得到了貝尼
亞及盧梭等人的支持。在日後米勒經濟方面出現困難
時,盧梭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朋友還替他償還債務,
他們一起抵制古典主義及宗教畫,堅持如實地面向自然
界、如實地面向人生的立場。這些都對印象派的年輕一
代畫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米勒筆下的農民,每幅作
品中不過三兩個人,人物形象高大、嚴峻,畫面宏偉、朴
素,頗具紀念碑的氣勢,使當時的資產階級從中感到一
種潛在的威懾。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
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
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
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
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
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
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
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
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
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
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和《晚禱》等名作。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畫風以質朴、凝重、
富有抒情氣氛著稱。他並不關心政治,不反抗資產階
級,也沒有改變社會的要求,甚至是逆來順受。在作品
中,他只是如實地反映出勞動和勞動者的苦難,從痛楚、
折磨中去表現傷感的美。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
人們的重視。
米勒與當時的社會上層階層的隔離,更驅使他接近
以他唯一喉舌的民眾。當時的法國美術依然像17世
紀,是貴族的專利品,根本沒有於一般民眾有所接觸。
在這種情況下,米勒獨自關心那些因工作忙碌而保持沉
默的大多數人的心聲。米勒看到農村生活的艱苦,並深
入到農民的內心深處,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但他也畫
出農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充滿希望和生命律動的溫
馨光鏡。透過他的大量素描和精煉的油畫,我們清楚地
體認到米勒的真誠、淳樸,米勒的藝術語言含蓄而深沉,
飽含人生哲理。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現實主義繪畫
的傑作。
《拾穗》所表現的是三位農村婦女,這三位農村婦女
穿者粗厚朴實的衣裙,正在收割後的麥田俯身拾取落在
田地上的麥穗。三位婦女的造型,正與遠景隆起的麥草
堆和馬車遙遙呼應,使畫面產生一種律動美。右方婦女
的頭與地平線交叉,主題與背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據
專家的研究,這三位拾穗的農家婦女,可能是祖母、母親
和女兒。右方站得較高且一手扶著膝蓋的是祖母;中間
的是母親,她最耐勞苦,拾得麥穗最多,袋子裝著重重的
麥穗垂在前方;左側的是一位年輕的農家女,因此被推
測為這位母親的女兒,戴著藍色頭巾,遮著頸部使她不
致被陽光曬黑,她俯身的動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麥穗,又
馬上由左手拿到背後,這種動作的姿態顯得非常優美。
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後是一望
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米勒沒有正
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
實中的農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
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了農民特有的氣
質。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子,使作品在純朴
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在秋收後的田野,到別
人的麥田裡拾取落穗,是過去農村裡常見的景象。米勒
的這幅畫,1857年首次在巴黎的沙龍公開展覽,後來被
珍藏在巴黎的盧浮宮美術館。一百多年來,這幅名畫一
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羅曼·羅蘭曾評論說:「米勒《拾穗》畫中的三位農婦
是法國的三個女神」。
《拾穗》的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對生活的真實描繪以
及隱含其中的社會批判意識。這幅畫沒有什麼復雜的
情節,只是以寫實的手法真實地刻畫了三位普通的法國
農婦,她們彎著腰在收割後的麥地里撿拾被一落的麥
穗。畫面上那衣著儉朴粗陋的農婦,在空曠平原的麥田
里默默拾穗,正是法國鄉村生活的縮影與社會現實的寫
照。作品無聲地傾訴著農民的貧困與飢苦,焦慮與哀
愁,隱含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
其次,《拾穗》的藝術魅力還在於通過刻畫勞動的
美,表現出一種淳樸自然的情感。米勒以深厚的生活基
礎,用堅實而凝練的筆調描繪出法國農婦朴實、勤勞、誠
摯的品格。不事誇張但充滿內力的人物動作,不加粉飾
但十分含蓄的鄉間情景,飽蘊著一種寧靜的生活意趣。
《拾穗》的藝術魅力還在於其繪畫語言的凝練與厚
重,渾朴與自然。三位法國農婦的形體是以雕塑般的手
法刻畫的,盡管沒有細膩和精微的局部表現,可是一切
精神與情感都顯現於這整體的粗獷美中。
米勒的一位藝術辯護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這樣來
描述這幅畫:「現代藝術家相信一個在光天化日下的乞
丐的確比坐在寶座上的國王還要美;……當遠處主人滿
載麥子的大車在重壓下呻吟時,我看到三個彎腰的農婦
正在收獲過的田裡撿拾落穗,這比見到一個聖者殉難還
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靈。這幅油畫,使人產生可怕的憂
慮。它不象庫爾貝的某些畫那樣,成為激昂的政治演說
或者社會論文,它是一件藝術品,非常之美而單純,獨立
於議論之外。它的主題非常動人,精確;但畫得那樣坦
率,使它高出於一般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撒謊,也無
需使用誇張手法,就表現出了那真實而偉大的自然篇
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
從這幅畫和他的許多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繪畫中,
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農民生活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田園生
活的熱愛。他把一些平凡的景物,描繪得深刻而突出。
他試圖把我們引入土地的深處,在開闊而又靜穆的景觀
中去感受她的沉重與充實,傾聽她深沉寧靜的呼吸,體
會她朴實頑強的生命,體會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般
運行的命運。米勒在藝術上的誠實表現,形成他的獨特
性,使他的作品,永遠能夠打動人們的心懷。
[參 考 文 獻]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
術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7-215.
[2]何政廣.米勒———愛與田園的畫家[M].石家莊: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3.
[3]馬波.世界藝術大師圖文館———米勒[M].長春:時代
文藝出版社,2004.

Ⅲ 如何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體現鄉土文化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在世紀之交的啟動,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嶄新的姿態走進校園,走進我們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鄉土資源」,作為當代教育領域最具開發潛力的課程資源之一,越來越受到藝術界、教育界等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

Ⅳ 校外課程資源的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回習俗,傳統文化,生產答和生活經驗等.這些資源可以有選擇地進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乃至國家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成為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平台.

Ⅳ 鄉土教材教學心得,(美術)

這是我們開發的農村課程資源,我寫的論文,還有些圖片,告訴我油箱,給你傳過去。

農村資源課程———樹枝創意造型的教學實踐研究
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其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畫面內容的和諧完美,畫面色彩的絢麗多姿,繪畫內容的包羅萬象,表現手法的奧妙無窮。這些都為學生主動參與繪畫創作,發揮其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因此,改革美術課重模仿輕創造的傳統模式勢在必行。我們要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繪畫中來,要讓學生充滿好奇的問,盡情的討論和游戲,有效的想和說,大膽的進行創作,要培養學生興趣,美術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的教學,人的興趣產生於對新奇事物的獨特形式的刺激。加強對材料的敏感度訓練和思維的獨創性培養就顯得尤為必要。利用身邊便捷、經濟的樹枝也成為優先的選擇。樹枝造型教學之始,就溶入了課程實驗和單元序列之中。師生經過多輪磨合,獲取了學生主動參與課業學習和創造意識的改善,被忽視的材料創意設計教學得到了探究和拓展。為此,我設計了《樹枝創意造型》一課,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一課的設計思路和體會。
一、教材設計的理論依據和思路
《樹枝創意造型》一課是依據新修訂的大綱精神而設計的,屬於運用廢舊樹枝進行立體造型內容。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於創新的品質。通過對樹枝的再創造,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美化生活品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
課程設計重要的是發現和開發材料本身潛在的種種表現的可能性,對體積與質感的感受作出整理,作出理智的判斷,找回肌理在樹枝造型設計中與立意相應的位置。總體的和諧,它統管著材質創意的各層面關系,它是作品形式的生命所在。它有機的整體關系是作品全部精神內涵賴以表達的基礎。不是嗎?當我們靜心思量之時,就會發現作品全部的神韻都來自它自身的協調。
本課是依據新修訂教學大綱精神和《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准》而設計的,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樹枝創意造型》是運用了立體造型的設計原理和方法製作的,學會簡單的加工製作的技巧,懂得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於創新的品質,通過對樹枝的再創造,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提高美好生活的品位,同時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心是學生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從而使學生產生研究這一事物的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是產生創造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們開發的農村素材《樹枝創意造型》一課,使學生能夠在畫、剪、折、拼擺、粘的歡快情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誘發創作激情。樹枝裝飾造型其感染力首先來自於材料自身的色澤、質感和肌理。每種單一的樹枝材料都有它合理的力學和美學比例。把握材料的特質是正確表現的前提。樹枝的構成,可以說是為天然造型,它們的觸覺與視覺同樣重要。由於材質差異,造型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尊重不同樹枝的不同結構,順應意象的指引,由表面審美特質出發,重組結構秩序,深悟蘊含其中的寓義,感受潛在的韻律,從而獲取新美的視覺形象。那種淳厚、清新、謙和而又本份的秉性也是人們在生活經驗中所能感悟到的肌理表情,那種從心底深處自然流露出來的坦誠和溫馨的情愫,也是樹枝造型藝術最溫暖人心的特徵。在意境的基調下,材料的外在特質和深層品格,在對比中顯現,在調控中相襯,在視覺中識別、選擇,在立意中細心品味、把握尺度,意象有了材料創意的依託,材料則融和了視覺的微差,從而獲得了超越材料的視覺形象。在借用和互換中得到多層次的結構形式,材料贏得跨越自身變化的機遇。樹枝造型之美在於它的組合之美。簡潔有效的重構,材質在整合中迎來了二次肌理;耐心細膩的體驗,情緒在感悟中表達得獨特、動人。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興趣是引發學生主動參與美術創作的潛在動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據興趣」。由此可見教師創設優美生動、自然和諧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以及心中的創作熱情。
沒有主動積極的學習心態,就不會有執著痴迷的探索精神。在教室里,我用創意樹枝造型作品以壁掛的形式布置好,使學生一走進教室,就有一種新鮮感,彷彿置身於一個樹枝的世界當中。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學生也可以觀察每個作品有什麼內容和有什麼特點以及細節如何處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並且讓學生按照他們自己准備的材料,問他們想做什麼,怎樣做。通過教師這樣的布置,使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學生思路開闊了,技法掌握了,都躍躍欲試,很想馬上進入到創作創意樹枝造型作品中去。
2、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具有獨創精神
一切美術作品是創造者思想意識情感的物化,是作者精心的組織和安排,以及對形式具體表現的精心設計和構成。在教學中教師應視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學生多思多想,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積極主動配合教師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勇於創新,不束縛其頭腦,自由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創造潛能。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指尖上」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充分的實踐動手操作,在剪、折、拼擺、粘的活動中體會創新的快樂創造出構圖不一、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的作品。
例如,在我設計的創意樹枝造型一課中,我一改以往通過示範指導學生製作的方法,因為單純的示範,勢必造成學生一味的模仿,限制了學生創作的自由。課前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利用自己准備的去拼擺去造型,這樣比教師單純的講解記憶更深刻。並且鼓勵學生合作完成作品,我有時也參與到每個組的製作中去,引導他們互相交流實現多種構思的溝通和共享。學生們時而發問,時而討論,在製作活動中大膽嘗試,使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最後全班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是文字造型、有的是動物造型、有的是立體房屋造型……。
3、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評價,促進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美術課中創新意識的最後體現是學生在投入了極大熱情全身心去創作之餘,最想聽教師品評作品的時候。此時教師一定要掌握火候,我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候,對創新作品可以多加表揚,對不成熟的作品要善於發現星點火花並給予鼓勵,在這種氛圍中,各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創新的活動中來,使學生得以互相學習,有利於打開創作思路,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使我們的課堂評價活動成為學生的遐想空間,好得點評不是隨著下課鈴聲而結束,而是給與學生一一種餘味,並成為激勵學生學習創新的一種動力,給人一種信心。
三、課程開發的潛能及其延伸
實踐證明,美術課程開發應以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作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准之一。只有能喚起學生積極參與慾望的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樹枝創意造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他們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受教師示範的束縛,完成的作品幾乎千篇一律,如出一轍,很難展示自己的個性。通過創意樹枝造型一課,教師針對這一情況,改革新的教法,通過語言,環境創設情境,提出要求,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鼓勵學生將他們要說的全說出來。通過這樣的想和說,既增強了學生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可以讓教師更好的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有的放矢的引導和提高,解放了學生的手腳,在教學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無論何種設計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約。以樹枝造型,用組合粘貼為主的技法來表達為特徵的造型。就是在這樣的制約中設計者參與勞作、突破限制,求異和創新的熱情被激活。激情把材料美感凝固而不是凍結。材料美、技藝美,美不過創造之美。它是工藝美的生命所在,材質構成的本質是造型的創造。不然樹枝造型里的樹枝將永遠是些廢料。尊重樹枝固有的性格,傾聽樹枝裝飾造型獨特的編織語言,隨著思索的變幻而重構經緯之理。需要的是忠實的迷戀材質創意下的技藝,用真心去「畫」,用組合去「寫」。調節人與硬質空間的接觸,關注接觸友好的樹枝造型作品,深悟織物背後潛藏著的人情和理念,冷漠壁面也將擁抱著溫情和柔意。藉此生活的樂趣被留下,生活的情意被滲化,深厚的意蘊被悄悄引入。帶給人們的是記憶的延續,心語的傾訴。這是怎樣的美不勝收呢?
總之,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在這個瞬息萬變、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需要創造,需要想像,需要真正意義上的作品,而非「克隆」,更需要美術教師持之不懈的努力去探索一條在農村美術課堂中最適宜學生發展創新意識的路。

Ⅵ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 如何融入鄉土文化內容

一 就地取材 變廢為寶

上好一堂美術課,除了老師精心准備教具,設計教案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美術活動,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准備的材料和工具。那麼,農村的哪些廢舊資源可以被我們再開發,再利用呢?在材料方面,如廢舊掛歷、年畫,既可以用於欣賞,又可以用於手工製作,背面還可以作為繪畫、剪紙等;塑料瓶,我們可以用於手工和掛飾製作,還可以做成花瓶以及筆盒等;又如雞蛋殼、豆類、瓜籽類,我們用來貼畫及造型訓練;卵鵝石也可以進行手工、雕刻製作;再如,樹葉、樹皮、雜草及藤類,也用來粘貼和手工製作;特別是粘土,我們經常用於作泥塑造型。這樣不間斷地收集、整理,既為我們美術教學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又能變廢為寶,養成從小節約的好習慣,從而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二 發掘資源 活躍課堂

美麗的江漢平原自然環境優越,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美術學科開發與利用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和具體條件,開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術教學資源,是我們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術第十一冊第一課《中國古代建築欣賞》,教材安排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築欣賞,如故宮、長城、布達拉宮、蘇州園林等。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以正規教材為中心,安排欣賞了中國古代最經典的一些建築的藝術特色等內容。第二課時安排了《可愛的荊門》電視教學,以圖片、文字說明等形式介紹了荊門的地理位置、悠久歷史以及燦爛文化,拓展了原有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荊門的風景名勝、古建築進行欣賞、討論、嘗試線描繪畫,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

同時,還組織學生參加地方美協組織的小畫家聯誼活動;參觀地方美術展覽活動;利用節假日去公共場所進行尋求美的足跡……拓寬小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相互間的交流。通過學生與自然的直接對話和寫生體驗,拓展了學生的欣賞視野和思維空間,在學生幼小的心裡播下了美的種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創造性的開發美術教學資源,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生機盎然。

三 尋覓資源 拓寬視野

民間是一塊內容豐富的文化課堂,鄉土文化讓人目不暇接,美術課教學可以把課堂擴大到教室之外,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融入大自然,和實踐相結合,這樣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讓學生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從而使他們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節日風俗鏈接著人們特有的精神與實踐活動,是美術教學寶貴的素材庫。這一年四季的節日里,民間美術作品記載著人們的生活,豐富和娛悅著老百姓的文化業餘生活。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我拍下了一組照片,有舞龍燈、敲鑼鼓、捏麵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燈,這些照片運用在《民間美術》這一課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校園資源 合理利用

校園環境及校園文化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方面。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於校內現有的課程資源。美術教學中的透視、寫生教學,表現內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樹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園中的現成資源,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校園特有的文化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潛在資源。我們圍繞學校舉辦的運動會、美術展覽、六一聯歡、「愛祖國」演講比賽、學生攝影作品展等活動,本著「重在參與」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去。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

以上是我們在農村美術教學中,挖掘並合理利用美術教學資源的初步嘗試。總之,美術教育的創新需要美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鄉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有熱愛美育教育的恆心,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素材來充實課堂。

Ⅶ 如何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術活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並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我園地處農村,利用農村自然物對幼兒進行教育是我們的有利條件,因為農村自然物為幼兒常見的,由於它的直觀性,可取性和神秘性更加受到我們農村幼兒的喜愛,因此利用農村自然物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的同時利用農村自然物開展各類美工活動,更能發揮農村自然物的教育功能,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工活動
1.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美。
陳鶴琴先生說:「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書本。」農村千姿百態、紛繁變換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盡可追求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活」。 蠡口中心幼兒園位於元和公園內,這里有秀美的自然景觀,我積極引導幼兒觀察自己身邊的景物,到熟悉的環境中尋找美,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我們領著孩子們走到林間,去尋找發芽的小草,觀察花苞的綻放,呼吸春天的氣息,讓幼兒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生命的喜悅;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蠶寶寶出來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我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們領著孩子到果園里去,去看那掛滿了枝頭,又圓又大的水果。讓他們去採摘,去品嘗,去感受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孩子們尋找冬爺爺。而他們找到的冬爺爺有的在雪花里,有的在結著冰的小河裡,有的在落滿了霜的大地里等等。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年四季的樂趣,啟發出了幼兒無窮的想像,無盡的創作,大自然中處處皆教材,它不僅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而且使幼兒的學習有了直接感知和理解、內化的環境,更主要是能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加深對美的理解,同時得到美的熏陶。
2.鄉土材料在各種美工活動中的運用。
(1)開展各種色彩類美工活動
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青山綠水,他們無不喜歡,而且幼兒對色彩的敏感性特別高,他們用色大膽,顏色明快鮮艷,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們,喜歡歡快明朗的色彩游戲,因此尊重幼兒的個性,開展各類色彩活動,培養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①染色活動
在對農村自然物的染色活動中,我們利用顏料對自然界中的樹枝、樹葉、白色花瓣等等用畫、浸、染的方法進行染色,然後將幾種材料組合、扦插,幼兒在染色活動中,參與性高,並充分發揮了想像力,鍛煉了動手能力。
②石頭畫
石頭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我們利用撿來的石頭讓孩子們在大膽塗色,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充分發揮想像有的說畫的是人,有的說是機器人、有的說是餅干、有的說是麵包……幼兒就在不同的色彩游戲中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情緒。
③拓印
拓印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紋理,大膽利用色彩進行拓印,在活動中,幼兒利用各種蔬菜切面等進行大膽的拓印,不僅感受到了玩色游戲的樂趣,還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無限創造力與想像力。
④噴畫
花開花落,我們可以把花瓣撿來(花瓣要大小合適,如:月季花瓣、玉蘭花瓣等),在紙上拼擺出花的形狀,噴畫後,一朵朦朧的花躍然紙上;零星地散放幾瓣,噴色後則是一幅更具詩意和想像力的作品。秋葉飄落,我們又可以把落葉撿來,拼擺出各種圖案,供幼兒進行噴畫操作。如:柳葉擺成蜻蜓;楓葉擺成金魚;還可以用各種樹葉搭配拼擺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我們可以收集花生殼、絲瓜種子等等用於噴畫。
(2)利用自然材料,開展拼貼類美工活動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神奇的資源,不僅色彩斑斕,而且有其獨特的造型。因此,我們充分分析研究這些自然物的自然特點,開展了拼貼活動。如在「樹葉粘貼」、「種子粘貼」裝飾畫中,我們將各種各樣的玉米粒、豆子、小麥、花生、麥桿、狗尾草、樹葉等運用到裝飾中去,通過貼貼、畫畫、剪鍵、撕撕等形式,將它們作成漂亮的衣服、小包、頭飾等,將各種蔬菜、農作物裝飾成各種小動物、小玩具,泥土替代橡皮泥製作成小鳥、杯子等各種造型,晾乾後,用五彩顏色進行裝飾。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著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3.奇思妙想,開展造型類美工活動
「對於兒童來說,藝術是一種游戲,只有兒童從中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時,藝術才能真正成為兒童的需要。」自然物造型活動是幼兒所喜歡的活動,他們在切、刻、劃、綁、插、擺弄等看似笨拙、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對自己動作產生的「痕跡」發生興趣,從而在不斷擺弄不斷調整中獲得快樂獲得發展。我們利用各種「貝殼」,組織孩子充分發揮想像,用靈巧的小手在貝殼進行裝飾畫,還將裝飾好的貝殼拼成一隻只漂亮的蝴蝶。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我們組織孩子收集、購買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在相互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蔬菜不僅名稱不一樣,顏色不一樣,形狀也不一樣,有的像彎彎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豬……真的很有趣,我們就開展了美工「蔬菜造型」的活動,孩子們在打扮蔬菜時,很興奮,有許多的創意,如把黃瓜用刀片切開挖掉些就成了張大嘴巴的鱷魚,在蘿卜上裝上兩只大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的胖小豬,把老薑變成了小鳥,把一個個茄子變成了一隻只活潑可愛的小企鵝,給洋蔥扎個蝴蝶結就變成了小姑娘……等真有趣。山芋葉柄製作的耳環、手鏈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不蘊藏著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的在操作中學會了剪、團、粘、貼、撕、畫等技能,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觀察力、創造力、表現力和手指的靈活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
4.充分利用本土特色,開展美工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蠡口是著名的傢具城,在這里最多的就是傢具,孩子們見的最多的也是傢具,從傢具加工廠淘來的剩餘邊角料,木屑、沙皮等在我們幼兒園教師的眼裡成了「寶貝」,我們利用邊角料製作皮影畫,裝飾我們的長廊;利用木屑,通過染色,創作木屑畫;用粉筆在沙皮上畫畫等等,孩子們利用收集來的各種大小的盒子製作不同的傢具,並用彩紙、畫筆、膠水、毛根等對其裝飾,這樣由孩子們自己設計的傢具城就形成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各方面都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對於有蠡口特色的傢具城也有了一些了解。
二、 有效利用鄉土材料注意的問題。
1.材料的收集
材料不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收集,我們在班級的門口設立一個「鄉土材料收集箱」,對箱內的材料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定期地給予整理、歸類、收藏,以便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同時也能為教師開展主題教學等活動提供極大的方便。
2.在活動中注重尊重幼兒
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幼兒自我表達的重要方式。在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的創作作品是千奇百怪的,有時甚至看上去和主題不著邊際的,但孩子在創作過程卻能快樂的表述「這是什麼」 「那是什麼」。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足夠的「寬容」,能允許幼兒的自由發揮與「出錯」,另外一方面也要及時和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想法,積極引發幼兒自我表現。
3.材料選擇應注意安全性適宜性原則
(1)材料的選擇要注意安全性,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如,幼兒採集來了各種形狀與色彩的葉子,其中有種植物葉子帶刺容易將幼兒手割破,所以對材料也要有選擇性。
(2)農村鄉土材料季節性較強,因此在收集之餘應收藏;收藏之前建議先清洗干凈並進行嚴格的消毒,然後將各材料分類擺放,如:種子歸一類、貝殼歸一類、乾果歸一類等,以便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取出使用。
(3)教師應經常檢查、更換鄉土材料,特別是蔬菜、水果類的,以便出現腐爛現象。
4.按需投放。
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師應注意按幼兒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投放材料,如粘貼活動中按照年齡特點小班幼兒注重做蔬菜和水果的娃娃等大點的材料;大班小朋友則選擇編織、種子粘貼等精細又難度較高的活動,還要求幼兒與他人合作到獨立完成一件作品來體驗成功的喜悅。
5.材料與環境的同步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支撐幼兒的活動,也要為幼兒創作創設同步的環境空間。如幼兒作品的展示空間、幼兒操作的區角環境、教室環境等,使幼兒身臨其境,獲得創作靈感,並能展示自己獲得滿足感。
具有鄉土特色的美工活動中蘊藏著許多智慧和活力,它的材料來自於幼兒的生活。通過鄉土資源在美工活動中的合理利用,不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同時,使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了發展,同時也拓寬了我們的教學思路,培養了孩子們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使我園的美工活動更具時效性,也更具地方特色。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