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如何使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

如何使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3-12 12:01:36

⑴ 如何發揮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 使教學更有成效

信息技術已經逐步融合到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已是教師所熟知的、新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現已廣泛被教師用於課堂教學,是許多優秀教師教學的利劍。然而由於認識上的誤區、製作不精良、使用不合適等原因,使得其發揮的作用受到制約,不少教師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要把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各學科課堂,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做到:
一、消除對多媒體課件認識誤區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不少的教師在對多媒體課件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過分強調多媒體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忽視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多媒體課件無論製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價值都還應讓處在 「輔助」角色。一個課件製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滲透了科學的教學思想和全新的思維方式,能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體技術方面運用的如何。因此,在實施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看到多媒體課件的「轟動」、「新奇」、「好玩」這個淺層面,更不能忽視對教育心理學、教育教學方法等傳統教學理念的認真鑽研,而是要將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思想和思維方式融入到多媒體課件當中。
二是用多媒體課件代替傳統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取代了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然而,多媒體課件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途徑,教師才是教學活動的導演和主體,教學活動中是以教師富有激情的講解,通過師生之間情緒的互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這是任何形式的媒體是所不能替代的。試圖用課件代替教師來「解說」教學內容、取代課堂中的情感互動,往往是事與願違。
三是忽視了正確處理教學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客體。然而,在製作的課件時,有的教師只強調「教」,而忽略了「學」,總是想方設法將學生的思路捆綁在課件設計的既定流程上,這樣的課件只能算作是「書本搬家」或多媒體演示片,並不能發揮出多媒體最有魅力的互動功能。這實質上是將「以教師為中心」演變成了「多媒體課件+教師為中心」,導致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因此,在對多媒體課件設計流程時,應著重從學生與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互動關系入手,選擇合理的表現方式,為課件設計出最具互動性的方案,以防止師生的思維空間受到課件媒體的制約而影響教學效果。
四是過分注重多媒體技術,而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少多媒體課件過分追求美觀,致使課件畫面背景圖案復雜,操作按鈕奇形怪狀,分散了學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點「『繁』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還有的使用大量的動畫和背景音樂或過渡音樂,好象一定要復雜才顯得有水平,課件才有檔次。殊不如,有時卻是在畫蛇添足啊,這不是違背了學生認知規律嗎?在一節課里,有那麼多的東西要注意,學生的注意力怎麼分配得過來。這一來往往會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弄不好一節課下來老師要求他掌握什麼都還不明白。
教學課件不是電腦的多媒體功能展覽,這樣看起來熱熱鬧鬧、新穎,其實學生的學習意識卻已經分散到那些亮麗的畫面和優美的聲音中去了,這時,課堂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是上課還是娛樂呢?
二、正確認識多媒體課件製作上的缺失
一是課件「太胖」。不少教師在製作課件時,搜集的媒體資源往往比較零散,不成系統,也不對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影像等教學媒體資源進行整合和加工,東拼西湊,貪大求洋,多多益善,結果做出的課件不切實際,肥胖臃腫,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設計者在設計課件時不分重點、難點。有的教師甚至把教學材料、資料、板書內容等悉數搬進多媒體中,教者上課時只是敲敲鍵盤點點滑鼠,揮揮電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課不離開電腦半步操作。走進了使用多媒體課件圖輕松、省力的誤區。不善於藉助多媒體技術,採用巧妙的方式將教學思想、風格、方法融入到媒體之中,在不恰當或不合適地方出現媒體冗餘或堆積。結果是遮掩了教學目標,陷入媒體濫用的誤區。
三、對多媒體課件製作和教學的建議
一是要依據教學理論設計多媒體課件。製作多媒體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課件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要符合教學規律,因此要依據教學理論來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
二是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媒體素材。媒體素材的選擇是為了所要表達的教學內容服務的。因此,在選擇使用圖像、聲音、動畫、活動視頻等各種媒體時,目的是要表達教學內容、突出教學主題,不能忽視主題思想的表達,只顧追求時髦、好看和花哨,避免「為媒體表現而設計媒體」的現象,努力做到「為內容表現而設計媒體」,過分繁瑣的界面,使用起來並不方便,過於花哨的界面也容易使學習者分散注意力。
三是交互性要強。多媒體課件的交互設計可實現教與學雙方信息實時有效的交流,它不僅向學習者傳授知識,還可提供答疑及考核,並給出相應的反饋信息,從而保證學習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四是要選擇能突出多媒體特點的課題,選擇能發揮多媒體優勢的課題,要適合多媒體來表現,如有些展示祖國發展成就方面內容的教學。同時也要選擇用傳統教學手段難以解決的課題,選擇學生難以理解、教師難以講解清楚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青少年少見的一些社會現象等有關內容的教學。
五是要 注意多媒體課件的效益性。多媒體課件製作的時間周期比較長,需要任課老師和製作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付出巨大的精力,所以製作課件一定要考慮效益性原則,用常規教學手段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時,就不必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學課件製作應根據教學需要,以服務教學為宗旨,防止為單純的應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課件創作意境和功能,而忽略了教學的根本性的任務,更不能簡單的採用多媒體演示代替學生的主動思考。作為課件設計者的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件結構上,可採用模塊化思想,將課件設計成學生自學的導航器,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流向能夠依據教學需要隨意調度。

⑵ 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何謂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呢?難道就是我們在平常運用多媒體製作一些課件進行教學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其實就是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相結合,藉助於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課程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們現在日常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可以說是已經開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創新,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變革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變革教學圍著教材轉的教學模式和手段,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把教學學習資源整合轉變為了有效的「資源」,從而助「教」和助「學」,引導和幫助教師藉助與信息技術設計和實現優秀的教學過程。那麼我們的課程與信息技術究竟如何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呢?我們可以立足於積極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與途徑,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幫助是藉助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教法和學法方面的借鑒和探究,使「資源」的助教和助學落實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同時也是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們英語教學來講,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上的資源,諸如英語歌曲、故事、單詞和游戲等。雖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做一些課件來輔助教學,但是這些課件常常是圍繞著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圖片和單詞、句子為主,在剛開始以課件代替傳統圖片教學時,學生或許還比較新奇,所以還能較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可時間一長原先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現在隨著網路的不斷發展,有好多網站上都有較多與我們的教學內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們的生動、色彩鮮艷正好符合學生的興趣,有了它們的幫忙就使我們教師在設計操練方法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給我們組織教學帶來了便捷,在課堂中的運用也使學生有了更大的興趣去說、去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學科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譬如在家裡他們可以在家長的從旁協助下,根據教師提供給他們的網站進行預復習,預聽課文內容、聽讀網上故事等。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根據"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再以我們的校本課程—國際理解教育課來講,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並與廣博的科學知識為友的學習環境。國際理解教育課就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書本以外知識為目的而開設的課程,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但我們教師在講解的同時還會把一些展示的機會留給那些有準備的學生,我們往往會在課上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的作業,讓他們上網查閱下一節課所要講授的有關內容,這樣就可以在下一次講課時教師可適當放手,讓他們來談談他們所獲得的一些資料,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獲取、選擇、傳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不至於使他們被教師的觀點框住,從而限制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網路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要通過使用探索法、發現法去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與知識;主動搜集並分析有關信息,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把當前的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其中的聯系認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是在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與研究的方法、過程與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獲得了成就感。在網路環境下的"整合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然後,通過對主題的分析或者分解,幫助學生分析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識框架。在學生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以幫助學生高效、高質地完成自已確認的主題,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成果。

⑶ 如何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運用技術

時代在變遷,也使得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須具備信息處理能力。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重視著對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教育。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也必將會加快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普及作用。校園網內蘊含著大量的網路資源,且每位在校同學都可以免費使用或者是以較低的費用進行使用,因而還是比較經濟的。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會使得整合更加的方便、可靠、經濟和實用。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在現代社會里,計算機網路是傳遞信息的一種主要技術,信息技術對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漸漸認識到信息技術給教學改革所帶來的契機。從上世紀80 年代起,廣大教師們已經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此外,人們也越來越注
意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絕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改變,更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理論帶來的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社會的客觀需要性也使得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因此,新的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學方式等都必須要將信息技術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給考慮進去。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需要以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使得教學內容、方法、形式以及目標等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些改變將會反映在組織形式、教育學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專業設置等方方面面,這一系列的改變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及實際意義
「整合」的含義不是簡單的將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疊加。實際上,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的真正含義就是在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以便能夠以更高的質量來完成相應的課程目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合」是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成分。為了更好的進行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在明白教學需求的基礎上,找出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課程目標。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法就目前形勢來看,將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存在著三個問題:其一,老師的計算機水平還不夠高,更別說將計算機應用於教學了;其二,還未找到通過計算機來舉辦課程整合活動的途徑;其三,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且老師也缺乏適當的工具型軟體。
為應對上述幾個問題,可採用如下方法:
①為了提高老師們的計算機水平,可以在全校老師中展開計算機培訓課程,提高老師們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水平和將計算機應用於教學中的水平;
②結合學校所開設的課程,學校應當要積極建立好各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以便為老師教學提供充分的教學資源。為了建立好資源庫,應當首先要進行素材收集,由於每門課程的素材不一樣,所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將所收集到的素材依據課程性質進行分類,最後就可以建立教學資源庫了。為建好資源庫,應當遵循幾個原則:其一,建立資源庫的目的就是促使教師能夠更好的完成課程目標,所以必須要保證資源庫不與教學目的相悖;其二,資源庫必須要實用,並且適用於各門課程的教學和學生的自學;其三,所建立的資源庫必須要及時的更新,人對知識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因此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必須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要不斷地更新和充實資源庫,以便滿足全校師生的需求;其四,要對資源庫進行管理,否則資源利用率會很低,甚至可能會導致教
學資源的損毀和流失。
四、校園網的優越性及如何利用校園網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校園網是指能夠為全校師生提供教學資源、科研資源和綜合信息服務的寬頻多媒體網路。因此,校園網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等提供了先進的信息化教學平台。此外,在校園網上還可以運行多媒體教室的軟體開發平台、教室的備課系統、教學資料庫和考試資料庫等。因此,校園網內蘊含了豐富的
網路資源和教學資源。
1. 通過校園網的資源共享這一基本功能為課程的整合提供技術上的支撐校園網上有很多的教學資源庫,而這些庫里的豐富的信
息資源是可以被全校的老師所利用的。為了使這些信息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就必須要做到能夠使所有的老師們都能夠共享這些信息資源,從而可使校園網上的資源能夠分工協作。有兩種共享模式可供選擇:
①類別型共享模式
因為信息的文件類型、目標形式、運行平台和創作方式等不盡相同,使得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徵。因此,可以將資料庫中不同的信息資源按照其所具有的不同的特徵分類別進行處理,即把不同的信息資源以文件的形式放到不同的子目錄中去,這樣做也方便用戶搜索某一特定類別的信息資源。
②雙庫並存共享模式
這一共享模式是針對前一種共享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出的。類別型共享模式的精髓就是對信息進行歸類並按類別存儲下來,但實際中的信息資源是很多的,因此僅按照類別進行搜索是很費事的。採用應用和類別雙庫並存的共享方式就可以彌補類別型共享模式的不足。此種共享模式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建立信息資源庫時,同時建立應用和類別這兩個資料庫。
2. 通過校園網開發積件,並以組合平台的方式實現課程的整合所謂「積件」,就是指將各門課程的內容分解為獨立的知識點(這種知識點就是積件),然後再將這些知識點存儲在資源庫中。由於實際中的教學課件存在局限性,積件便應運而生。總而言之,積件是一種教學軟體模式。 3. 利用校園網使得整合更加完美利用校園網,不僅可以鏈接到本校的資源庫,還可以鏈接到其他學校的資源庫,甚至是可以直接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校園網可以與其他學校的資源庫進行互訪,各個學校之間的資源可以共享,取長補短,這更是增加了可獲得的信息資源量,使得課程的整合更加的完美。
五、結論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必定會推動現代教育的發展,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也必定會大大提高。因此如何進行課程的整合是很關鍵的問題。如今各個學校也基本有了自己的校園網,通過校園網可以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也同時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參考文獻
[1]李旭然.淺談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J].青春歲月
[2]王永剛.運用校園網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科技創新
與應用
[3] 喻玲玲,鍾志賢.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及其
對策探析[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作者簡介:顧建華 女 1972.10出生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 副教授 從事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教學。
本文來自201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基於校園網環境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目前,全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各個學校安裝了完備的現代教育設備。教育教學活動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它能夠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以便於學生獲取准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但也從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作用:
一、利用電教媒體可以更好地激發與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利用電教媒體來展示最新的科技動態,可以將文字、圖像、色彩、聲、樂融合在一起,來展示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展示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以便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二、利用電教媒體可以突出物質變化的過程,探索變化的規律化學雖說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但中學實驗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實驗儀器、設備和葯品的限制,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有了電教媒體的技術,我們就可以使變化過程由「微觀」變為「宏觀」,由「抽象」變為「形象」,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物質變化規律的可尋性,以加深學生對物質變化規律的理解。例如:我們所做的麵粉的爆炸實驗,利用電教媒體的技術我們可以使這樣的爆炸由原來的一秒鍾變為一分鍾,讓其變化過程慢慢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這樣可使學生自己去對實驗中物質的變化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也加深了學生對爆炸這種特殊現象發生條件的理解。
三、利用電教媒體的技術可以突破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教科書中每章節都有若干個教學難點。如何解決這些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難點也是教學的任務之一。我們如能藉助於電教媒體的技術,將這些難點通過實物形象地展示出來。例如在講原子結構時,可以將原子的結構圖製作成動畫形式來展示,為何原子不顯電性?當得、失電子時,又為何變成帶電的微粒?帶何種電荷?離子化合物形成過程如何?這些本來微觀世界的知識在我們藉助於電教媒體的技術使它們成為「宏觀世界」,通過運動展示,可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電子在這些知識中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電教媒體的技術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把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板書上,節奏慢,課堂容量小的不足。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同時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能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增大課堂容量,提前編課件,把必需的板書和習題提前寫好,上課時只需輕輕一點即可達到效果。又可反復再現知識綱點及網路結構,這樣既可節省時間,又
可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提高學生的能力,或輔導學生,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提高了學習效果。
五、利用電教媒體的技術模擬演示實驗,可以優化實驗,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既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課堂上教師做的演示實驗,只有講台前面幾排的學生才看得清楚實驗現象,後面很多學
生都看不清楚。若採用電教媒體,可放大很多倍並能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實驗現象,增強實驗的可見度,強化實驗的演示
效果,從而達到完成教學的目的。
六、弊端及誤區:
1. 僅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視它的「內在美」,忽視對教學的干擾. 一些課件背景五顏六色,學生無法看清字幕;
課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樂,似乎是活躍課堂氣氛,實際上是擾亂了學生思維. 化學課必須實在,落到實處,不能只講究
華麗的外表.
2. 重視課堂的「教」,忽視與學生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學生上課就會象看電影一樣,只看屏幕,不看老師. 使雙邊的活動更少. 有的化學課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電子板書」代替「黑板板書」,上課教師只需點擊滑鼠,對其它教
學手段置之不理,使課堂由「人灌」變成「機灌」這些只是簡單應用了計算機的演示功能,教師成了播放員,學生成了
觀眾.
3. 過分追求快節奏
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固然可以節省教師作圖、板書時間,加快課堂節奏,增加課堂知識點,但有時欲速則不達. 當學生正在思考這一頁的問題時,屏幕已經顯示到下一頁的內容. 或者當學生正在解題過程中,屏幕上巳經顯示出標准答
案——解題思路、步驟、結果,反而使學生可能會放棄自己
的思考,不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
總之,恰當的應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信息量,又優化了教學過程,突破了教學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但要注意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的不足。

⑷ 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⑸ 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課堂教學

所謂「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整合於課程、教學和評價之中。信息技術除了作為簡單的學習傳遞系統外,更重要的是把技術作為學習資源和交互工具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有機地與教學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與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高度和諧自然的有機部分。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學習方式要以主題為中心,以任務來驅動;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教學結構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1)學習方式要以主題為中心,以任務來驅動
把課程學習內容聯系生活和社會,綜合其它學科的知識,提出各種問提並形成主題任務,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
把學生置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提,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
(2)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利用網路技術作為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的獲取工具
利用多媒體與網路的情境創設功能作為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
利用網路的通訊功能作為協商學習和討論學習的工具
利用網路中的信息平台作為知識構建和創作實踐工具
利用網路中的測評系統作為自我評測和學習反饋工具
(3)教學結構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意義問題的設計者
信息海洋的導航者
情境觀察的指導者
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
協作活動的參與者
學習問題的解決者
知識的意義建構者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幾種模式
l基於課堂講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基於網路資源利用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基於專題學習網站共建的任務驅動型學習模式
基於英特網的校際遠程協作學習模式
基於課堂講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特點:
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在教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在輔助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合多種形式的媒體:
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能夠把教學中所需要演示的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媒體進行整合,使教學內容的演示和呈現更加方便快捷,更利於教師的操作和學生的認知。
(二)播放靈活
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播放控制靈活方便,可根據實際教學情形和需要隨時調整演示和呈現的內容,並可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播放節奏。
(三)編輯方便
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編輯簡潔方便,對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要求較低,並支持隨時的編輯修改和完善。如增刪演示文稿的內容、改變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樣式等。
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相對於傳統的黑板教學,白板的視覺效果,比如色彩、隱藏、動畫等多種教學功能,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尤其是學習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和概念時,白板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2)便於學生復習以往的知識內容並促進學生掌握新知識。
由於白板可以記錄教師以往授課內容和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鞏固和回憶舊知識及概念,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
(3)有利於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有研究表明,由於白板教學更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師生、生生的互動,使原來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隨意說話等現象大大減少,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動力和學習自信心。

⑹ 如何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僅是技術手段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信息技術作為媒體工具作用於教學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學習質量;課程內容可以通過恰當的技術手段,把課程系統組織成為一個整體。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就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把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課程是實體,而技術是載體,課程內容需要通過恰當的技術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形成有序的、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優秀的教學軟體其操作界面友好、交互性強、藝術表現力強等,能很好地反映出內容與技術之間的和諧統一。利用多媒體呈現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觀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學習的能力。2、整合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信息學習環境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藉助信息技術而搭建的數字化學習環境,由教學軟體平台、學習系統平台、遠程教育系統以及各種資源網站等等所構成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信息加工處理和表達交流能力。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不僅僅是教師用來演示,還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創造。整合的關鍵是教師觀念的轉變和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提高。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教學設計體現出人性化、交互性、自主性、綜合性等特點。3、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做到「軟硬兼施」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取決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硬體、軟體、應用等,隨著硬體設備的逐步到位,如何發揮信息化投資效益,重視軟體、資源建設,盡快突破教育信息化面臨的瓶頸;由「重建設、輕應用」到「建設與應用並重」。建設數字化硬體環境,優先建設與教學密切相關的設備,為整合提供物質條件:比如數字教室、數字化辦公室、數字化校園建設等。建設教育教學軟體資源庫,搭建各種教學應用軟體平台,軟體只提供了處理教學或管理問題的工具,它必須要有加工的對象才能真正有價值,因此必須建設與軟體配套的教育資源,比如支持教學平台的教學資源、支持管理平台的管理信息資源等。4、緊密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根據學科特點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如在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中,「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單元教學中,安排實踐性教學活動,利用互聯網收集到世界能源消耗增長數字和發展趨勢;世界已探明常規能源的貯量、新能源的利用和開發現狀及前景等;製作成演示文稿,以文字、圖形、圖片、圖像的形式展示給大家。

⑺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只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才能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實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創造生動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為指導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並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它必將伴隨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可以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構建新型教學結構
當前教改的主要目標是創建新型教學結構 ,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教並重」的教學結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而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習者建構恰當的學習情境,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信息。
3.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
建設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設教學資源可結合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資源作為素材,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可以通過網路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教師也可以自行開發適用的教學資源。
4.結合各學科特點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在基於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 ,信息技術要服務於具體的學科學習任務。教師應結合各自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體現新型教學理念的教學模式。
三、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
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來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
這是信息技術用於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形式 ,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或多媒體素材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製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模擬軟體來演示某些實驗現象。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是指將信息技術以輔助教學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學,主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與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專題或聊天室,並賦予學生自由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力,使他們在課後有機會進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這些通訊工具與外界交流,獲取知識。
3.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運用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此外,教學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
校園網、互聯網的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海量開放的資源庫。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於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
5.信息技術作為測評工具
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個別輔導工具 ,指導個別化學習,它的測評系統能及時向學習者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便於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6.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
7.信息技術作為協作工具
計算機網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現協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網路環境大大擴充了協作范圍 ,減少了協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分工協作,獲得共同進步,不僅學到知識與技能,而且在過程與方法上獲得收益,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體驗。
8.信息技術作為探究工具
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為探究學習這種高層次認知活動提供越來越有力的支持。根據教學需要 ,創設一定的情境,並讓學習者在這些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有利於加強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模式
1.探討式(協作學習式)
其授課程序是 :提出問題----分組研究----確定選題----自主學習----發布學習成果----信息反饋。這種教學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模式。
2.講解演示
講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師課堂講授與演示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具備的圖像、動畫、語言和音樂的功能 ,發揮計算機所特有的交互性,將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該模式也可供學生作為個別教學的形式利用,通過選擇學習時間的長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與練習
操作與練習是當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基本教學模式。它是通過反復地練習使學生鞏固和熟練某些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和准確性。該模式的特點是計算機的即時反饋功能得到了恰當的應用。
4.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模式主要模擬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情景 ,即利用計算機扮演講課教師角色。它基本採用分支型程序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分成一系列教學單元,每次呈現只是一個概念或知識點。
5.對話
「對話」是指計算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計算機可以向學生提問 ,允許學生用自然語言回答,學生也可以向計算機提問。這種模式實現了計算機與學生間的「真正」對話。
6.教學游戲
教學游戲常常被用於產生一種較強烈的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而其內容和環境都與教學目標相聯系,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寓教於玩」的作用。
7.模擬
模擬亦稱模擬 ,是指用計算機模模擬實現象或實現理論上的「理想模型」。這種模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計算機輔助測驗
計算機用於教學後 ,許多學校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評價、測驗。由計算機顯示題目,考生在終端操作答題,計算機立即核對答案和評分。這種測驗能為考生及時提供反饋信息,還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澄清錯誤概念,特別適合於單元測驗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9.問題解答
問題解答試圖給學生呈現一個或幾個問題情景 ,讓學生加以解決。該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給學生以挑戰,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0.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屬於認知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計算機使學生置於構造好的環境中 ,並提供進行探索、分析、推導、計算等工具,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
遠程輔導與在線討論的模式主要是指處於異地的學習者及教師利用 Internet網路通信技術所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網路,可以共同上課,共同討論問題,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學手段難以完成的事情。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