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載體教學是
⑴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載體是什麼
教材
但是教材上的內容很多還是離學生生活比較遠的
所以最好能夠適當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來整合教材
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
⑵ 在藝術學習領域中,美術課程以什麼為載體
美術課程當然是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為載體啦!你說的途徑實質就是方法,學美術的途徑一定要理論與實踐必須有機結合,當你的藝術領悟力和實踐藝術再創造提升到一定層面,美術課程就沒那麼重要了;其美術課程的核心就是人文教育和人類高度的審美觀形成。希望這些分析對你有幫助哦!!!
⑶ 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形式及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載體是什麼
第一是安全教育,第二知識滲透教育,第三引導演示快樂教育。
⑷ 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程標准最主要的載體。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對。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專教材編寫、教學屬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並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4)課程是載體教學是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個別化教學的特點就是滿足具有顯著個性差異學生的教育需求,充分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個別化主題教學是常見的個別化教學形式。將每個學生的個別化教育教學目標統整形成學期教育計劃,進一步確定教學主題。在主題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將每個學生的教學目標與相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設計,實施教學活動,評估教學成效。
其次是個別化核心課程教學。國內常見做法是將生活適應作為一個核心課程,再將溝通語言等相關目標放置到生活語文,將數量關系目標放置到生活數學等課程中,將動作目標分配到勞動技能,唱遊與律動,繪畫與手工和運動與保健等課程中。
⑸ 教師作為課程內容的載體還有哪些作業
一、 課題提出的背抄景襲
有效教學的理念已滲透到了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當然也滲透到了語文作業的設計之中。語文課外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訓練活動,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反饋調節的重要措施。課外作業的有效設計是減輕學生負擔,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使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實際有效,是有效教學管理理念下教師所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分析一:《新課程標准》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為此,本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⑹ 課程在基礎教育學校中的表現載體有哪些
什麼課程,一般情況下高校的課程有常規書本教學,該有就是實踐教學,還有網路課堂,就這三個類別吧。
⑺ 教學內容是教學什麼得以實現的基本載體
線材圖案浮雕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用這幾張普通的彩紙,經過加工,彎曲而造成強烈的張力感,編織而產生整齊的秩序感,巧妙地利用質感與以發揮,使之變成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課始從賞析課本中所介紹的、學生熟悉的小工藝品圖片資料起並出示我預制的課件——兩件圖案花卉「浮雕」,剖析範本的造型、構圖、色彩、製作等諸細節。以此讓學生認識利用紙質產生效果及紙藝作品特點。
要做本習作練習,必須對現有材料——彩紙的加工,為求上述所提的秩序感,在加工中,強調統一把彩紙劃線裁成2厘米並折成1厘米的「寬頻」紙線,(這一高度既便於做「浮雕」,又宜於粘貼,更適於視覺效。)裁、剪、折中求挺、齊、硬。
線材圖案浮雕有了統一的寬頻後,即啟發學生想像力,相互交流,激發興趣,用范圖這一表現形式而又不受范圖影響,自創一件習作。輔導學生按需用卷、折等不同形式運用紙線為主題服務,這里講究花形的造型、色彩的搭配、構圖的變化,為此建議學生先「搭」,搭出效果後再粘。
本節課的重點:認識紙張經加工後成為寬頻粗線,並用該線製作一件手工藝品。而難點則是:利用這一線材特徵造型,使學生習作具有自己的藝術個性。
當大部分學生在課時中完成了習作後即以展覽形式把這些作品一一展示出來,並請小作者自談創作思路,同學們互評表現得失對作業評估。由於是學生自創,所以自有話談。
本節課需用材料:學生配套材料中的多張彩紙,一張8開鉛畫紙,(卡紙則更佳,)以及手工剪刀,美工刀,和(學生用)製作膠水。 線材圖案浮雕
由於這節課所用材料獨特,(彩紙既簡朴,又豐富。)表現形式活躍,(不同於平時常在紙上繪畫。)引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既動手又動腦,所以課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習作別出心裁、製作精到者遠遠多於其它美術課作業。 線材圖案浮雕
⑻ 怎樣的課堂教學是好的教學
新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課程不再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決擯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堅決反對重紀律、輕情感、重知識、輕思維的現象。
「知識與技能」既是目標,也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學習環節;「情感與態度」是核心的部分。如果學生厭學,其他自然免談。「情感與態度」的問題是考試考不出來的,「人的可持續發展」也不是僅通過考試就可以評估和衡量的。如果沒有長遠的眼光,課程改革就會留於形式。就會出現「考不好就怪罪於課程改革」,「放棄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拚命灌知識,搞題海訓練」等現象。這樣做,成績可能會上去,可課程改革卻斷送掉了。「考不好」說明我們應該調整,但過去的一套肯定是不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當然,考試也必須改革,如果不緊扣《標准》,偏偏出《標准》「刪除的內容」、「降低要求的內容」來考試,而《標准》「關注的內容」、「增加的內容」卻偏偏不考,這樣的考試,學生自然無法考好。所以,出考試題不能隨便拼湊,而要反復研究《標准》,以《標准》為綱。由於考試的壓力,課程改革步履艱難,課堂教學走老路,學生的情感態度得不到應有的關注,這些問題應引起廣大教育同仁足夠的重視。
現在市面上大量的輔導資料是《標准》頒布以前的出版物,部分資料雖然是《標准》頒布之後出版的,標榜自己是按《標准》編寫,但實際上大量的題目不符合《標准》。所以,我們應選擇性使用。這樣自然就增加了實驗教師備課的難度(認真研究,親自做做)。不想花費精力和時間,隨便抓一本資料或幾個題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收效甚微。由於費時費事,這里也有一個資源共享的問題,有一個發揮集體智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