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歷史課程標准
Ⅰ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人教版是最普遍的
其他的還有北師大版的,浙教版的,蘇教版的。。。
Ⅱ 歷史課標要求是課程標準的哪個方面
這應該是沒區別的 因為課程標准就是教學大綱 只是以前稱為大綱 現在改稱為課標了
Ⅲ 《中學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材之間有什麼關系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與《高中歷史課程標准》 的關系就如同孫悟空與如來佛的關系:教材內容的編寫和結構、風格的設計都必須依據和圍繞《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並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和原則。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活動基本綱領性文件,明確規定了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對學生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等,由此,教材只是我們的一種學習工具,是課程標准和教學之間聯系的紐帶。教材是手段,課程標准才是目的。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都跳不出課程標準的要求,如同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處理兩者的關系:
首先,認真研究課程標准。
只有認真通讀和領悟課程標准,以此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從廣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學。如此,有了明確的目標,才能選擇恰當獨特的教學方法,才能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才能游刃有餘的駕馭課堂。最終有利於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歷史、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使學生的到全面發展。
其次,認真研究教材
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特點,拓展和優化教材內容。
1.注意知識點的前後聯系,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
針對嶽麓版教材的專題性,某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被割裂開來,為使學生對歷史形成整體認識,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把前後知識點聯系起來,如:必修一第13課鴉片戰爭和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之間的聯系,以及兩者對必修二中洋務運動的關系。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遭到嚴重破壞,加上清政府的殘酷盤剝,困苦不堪的人民奮起反抗,太平天國運動由此爆發。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推進洋務運動開展的兩個主要原因,中國的現代化運動由此起步。
在遵循課程標准原則的基礎上,理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構建清晰知識脈絡,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時間和現象,把握歷史發展的歷程和規律,理解人類社會發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
2.補充歷史資料,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在教學活動中,為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可以適當補充教材以外的歷史資料,如:圖書文字、圖片、漫畫、音樂、影像資料等等。使抽象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必修一第16課辛亥革命中,在講述革命失敗的原因時,引用了影視資料《阿Q正傳》,並通過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對白和結局,引導學生理解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是導致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同時還可以補充魯迅的文章《風波》、《葯》,使學生產生對革命者的英勇獻身精神的敬仰,認識當時歷史背景下革命的失敗以及革命者不被人們理解的悲哀,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課程標准,並立足課程標准大膽使用教材,靈活駕馭課堂教學,使自己的專業素養到更好發展。
Ⅳ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
教師版的比學生的全、而且有過去歷史的真實性、
Ⅳ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Ⅵ 學習歷史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是明確課程標準的體系安排;
二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為什麼要教給學版生這些知識,學生應掌握權什麼程度,這樣來思考。
三是找標准中自己不懂的問題,找學生難以學習問題與內容。
四是教材與標准有什麼區別。等,這樣思考才會全面把握標準的內涵。
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經歷了幾個版本
2013年,我國全面啟動了對2003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的修訂工作。本次修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針,深入總結21世紀以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寶貴經驗,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努力將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標准修訂成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又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