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必修一地理課程標准

必修一地理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3-12 17:00:41

『壹』 新課標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我給你推薦個簡單網教材人教網簡單網NB啊!十分好!就它了

『貳』 地理必修一 考綱

【教學大綱】(二) 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必修課)2 四、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教學內容要點 知 識 要 求 (一)自然資源
1.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2.主要自然資源的特徵
3.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二)自然災害及其防治
1.主要災害類型及其危害
2.災害防治 了解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了解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海洋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特徵和組成。
了解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採取的措施。
了解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的危害。
了解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防災減災措施。 學習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
1.綜合分析:自然資源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一些自然災害之間的關聯性。
2.樹立人類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及保護的觀點。
3.樹立防災減災的意識。 自然環境既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環境,也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資源。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不能脫離由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組成的自然綜合體,整體的失調和瓦解,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勢必影響自然綜合體的整體平衡,自然資源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態效能,可能會很快消失,自然整體即遭破壞,甚至導致發生自然災害。因此,開發任意一項自然資源,必須充分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生活、生產的自然環境。

『叄』 高中必修一的地理

冬季,1)由於海路熱力差異,冬季亞歐大陸升溫比印度洋慢,亞洲大陸形成了冷高壓,印度洋上是低壓,從而形成了氣壓差異,所以形成了東北風2)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南亞位於東北信風帶上,所以盛行東北風.
夏季,1)由於海路熱力差異,冬季亞歐大陸升溫比印度洋快,亞洲大陸形成了熱低壓,印度洋上是高壓,從而形成了氣壓差異,所以形成了西南風.2)冬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形成了西南風.
東亞夏季,1)由於海路熱力差異,冬季亞歐大陸升溫比太平南快,亞歐大陸形成了熱低壓,太平洋上是高壓,從而形成了氣壓差異,所以形成了東南風
冬季亞歐大陸升溫比太平洋慢,亞洲大陸形成了冷高壓,太平洋上是低壓,從而形成了氣壓差異,所以形成了西北風

南亞和東亞的區別就是南亞還要考慮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而東亞不用~

『肆』 高中必修一地理

左邊這頁
1.a>b>c肉眼可以分辨
2.角速度除南北兩極點(南北兩極點角速度為0)外都約為15°/h(15°每小時)
線速度: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自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赤道線速度為1670km/h 30°緯線1447km/h 60°緯線上是837km/h(約為赤道的一半)
讀圖題
1.a線左側為夜半球(用平行等距直線畫出,作圖題用鉛筆)
2.各緯度晝夜長短
0度全年晝夜等分 晝長12小時=夜場12小時
50°N 看圖可知50°N緯線被a(晨昏線)分成兩部分,在晝半球的叫晝弧,夜半球的叫夜弧,晝夜弧代表晝和夜,圖中能看出晝夜長度比4:2,(當然這種圖只能看到一半地球,另外一半地球也是一樣的晝夜弧比為4:2)根據一個晝夜交替周期為24小時可得晝長+夜長=24小時,又晝長比夜長=4:2計算可以得到晝長16小時,夜長8小時
同理可得
50°S晝長8小時,夜長16小時(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相反)
66°34′N晝長24小時,夜長0
66°34′S晝長0,夜長24小時

右邊這頁
1.ab弧線的左側為夜半球
2.0° 晝長12小時夜長12小時,66°34′S晝長24小時夜長0
3.晨線為b昏線為a
4.第一張圖 畫晨昏線:要過地心(這個圖上最中間那個點,虛線沒有箭頭的那一個端點)晨昏線⊥太陽光線(有箭頭那條,或者虛線那條都可以)
第二張 畫太陽光線,過地心,垂直晨昏線(晝夜半球那個分界線)
第三張 畫太陽光線 跟上面第三題的圖一樣,畫在這個地球右側,用帶箭頭線,線之間要平行
第四張 畫夜半球 弧線(與極圈相切的那條,像眉毛一樣的那條)的上面的都是

『伍』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你可以網路「XX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網路文庫很多,選擇評價比較高的就可以了。

『陸』 地理高中必修一

(1)東西(2)南北(3)緯度(4)熱力(5)熱帶雨林(6)海洋影響 東北信風的影響 山地迎風坡降水量大

『柒』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圖冊答案

講解,一看就明白了

『捌』 必修一地理

首先夏冬太陽不是直射赤道。夏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稱為夏至。冬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稱為冬至。所以夏冬季節太陽輻射並不相同,自然會出現高低氣壓。
春秋季節,太陽才是直射赤道,因為你的基本前提弄錯了,所以才會有此疑問,希望能幫到你~

『玖』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二單元課標解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課 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課標分析: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目的不是要系統學習天文知識,而是要為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礎。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很顯然,地球上為什麼適宜於生命生存是本條「標准」的重點要求。說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僅要從地球自身條件和行星際空間條件分析,還要從恆星際空間條件分析。「標准」將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陽系范圍之內,隱含著在太陽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實際上,人類一直在為尋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幾十顆可能會有生命的行星。

從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時,要會運用有關資料加以說明。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

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 標: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課標分析:課標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是「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這其實是上一節內容的延伸,是以太陽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是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其對人類的影響上。為了說明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必須明確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主要特徵和規律。並且,由於說到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實在太過廣泛,因此可以用案例的方式進行闡述。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課標分析: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本條「標准」要求學生從了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地球運動包括繞地軸自轉和繞日公轉兩重形式。要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需要認識地球的運動規律,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兩種運動疊加、合成了地球的運動。因此,應關注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種運動。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主要從晝夜的產生、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的產生層層推進,最後具體分析時區的劃分;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教材主要通過讀圖來分析,前後關聯的知識點層層遞進,地球自轉和公轉形成黃赤交角,決定了地球表面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導致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從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帶。本條「標准」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不僅要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應分析這些現象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中,後者更為重要。

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課 標: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的要求。顯性要求是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結構及特點。地球呈現出圈層結構,可以劃分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於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之間的一個圈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之上的固體岩石部分。本條「標准」的隱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環境的組成,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塊的主題是「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學習了有關「宇宙中的地球」之後,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什麼是自然環境」。「標准」以「宇宙環境—地球—自然環境」的認識思路,設計了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自然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理解。從宏觀層面上,根據現代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叉而成的。人類屬生物圈的一部分。從微觀層面上講(如落實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氣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組成的。

從人地關系角度出發,並且本條「標准」的行為動詞為「說出」(要求較低),對於各圈層不要求展開深入了解,而應抓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活動創造了人文環境(也有稱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組成地理環境。可見,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與自然環境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課 標: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雖然簡短,但它要求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從有關大氣各條「標准」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本條「標准」。第一,作為自然環境組成要素,「標准」中的「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第二,了解大氣受熱,需要明確大氣的熱量來源,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下墊面輻射(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第三,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其中,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是需要重點闡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學習大氣受熱過程,是為理解大氣運動打基礎,所以,大氣熱力環流是需要闡述的另一個基本原理。大氣熱力環流是大氣不均勻受熱的結果。大氣不均勻受熱主要是由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和下墊面熱性質差異引起的。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大氣熱力環流則是理解許多大氣運動類型的理論基礎。小到城市熱島環流,大到全球性大氣環流,都可以用大氣熱力環流的原理來解釋。第五,學習和說明大氣受熱過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圖,如大氣溫室效應示意圖、大氣熱力環流形成示意圖等。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

課 標: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關注全球性大氣環流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全球性大氣環流是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形式之一,對自然環境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對水、熱、地貌、氣候等的影響)。

全球有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理解這些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最好通過三圈環流來說明。理解三圈環流有兩個基礎,一是大氣熱力環流,一是風的形成及風向的轉變。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近地面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標准」關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對於三圈環流中高空的氣壓和風向不作要求。三圈環流是假設地球表面均勻情況下的理想模式,實際上氣壓帶和風帶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連續的,並形成一個個氣壓中心。在三圈環流的基礎上,還應了解海平面氣壓和風的實際情況,以使理論聯系實際。

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還隨季節作周期性移動,其根本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一般模式圖或示意圖展示的是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的平均狀況,以此狀況為參照,氣壓帶和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移動為基礎,疊加海陸位置和下墊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是學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認識。具體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可以通過舉例,而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移動規律對氣候的影響,比較好的例子是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帶和赤道低壓帶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氣候(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風(東南信風夏季北移跨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偏轉而成)等。

根據本條「標准」的要求,學生應能熟練閱讀並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示意圖。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

課 標: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高壓低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課標分析:天氣圖是學生以及將來作為一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要經常接觸到的。本條「標准」旨在使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並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天氣圖是用來反映天氣狀況並預報天氣變化的專業性圖像,其中涉及各種類型鋒面、低壓和低壓槽、高壓和高壓脊、切變線等天氣系統。人們經常接觸到的多是電視節目中播放的簡易天氣圖。本條「標准」所指的就是這類簡易天氣圖,所要求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常見的鋒面(包括冷鋒和暖鋒)、低壓(包括低壓槽)、高壓(包括高壓脊),而且只關注海平面的天氣圖。高空天氣圖在此不作要求。

各種天氣系統的特點,可從氣溫、氣壓、濕度(包括降水)、風等幾方面分析,從而綜合出各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進一步明確天氣系統移動前後的天氣變化,這是運用天氣圖分析天氣狀況並作天氣預報的關鍵所在。

學習天氣系統尤其是鋒面,需要引入氣團的概念,但對其他概念(如氣旋、反氣旋),「標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簡化知識頭緒。把握本條「標准」還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應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發,切忌增加知識難度;第二,應對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予以重視,並能聯系相關的天氣實例作適當拓展分析,如鋒面等;第三,不同地區應重視對影響本地區的重要天氣系統的了解,如雲貴高原地區的昆明准靜止鋒。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課 標: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標分析:本條「標准」是上一條「標准」的深入,旨在學習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根據一定的自然條件,形成比較穩定的活動方式。但是,自然條件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長期微弱變化的積累,使得自然條件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對人類已經形成的穩定的活動方式產生影響。「標准」規定以全球氣候變化為例說明自然條件的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由於全球變暖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全球氣候變化也成為近些年來地理學家研究的前沿領域。課程標准為了反映地理學研究的新成果,並緊密聯系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選擇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從本條「標准」的要求來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學習本條「標准」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於波動變化之中並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最好從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時間尺度給出氣候變化資料,以使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還應給出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以供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氣候變化狹義地理解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針對近些年氣溫增高而提的,並且強調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則是就地理環境的演變而言的。「標准」要求學習全球氣候變化,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看待全球變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變暖現象,本身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正常體現,當然,人類活動可能對自然變暖的趨勢起了加劇的作用。

『拾』 必修一地理

必修一
1、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的表現
2、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規律,恆星年,回歸年的時間和意義
3、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新一天和舊一天的范圍判斷
4、夏至日北半球重要緯線的晝長 北緯20°,40°,60°
5、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及變化規律
6、地球內外部圈層結構
7、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城市風、山谷風、海陸風
8、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候類型(影響因素、特點),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9、天氣系統(過境前、時、後的天氣變化),天氣系統實例
10、氣旋反氣旋~畫圖,鋒面氣旋的判讀
1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和對策
12、水循環過程,洋流(名稱、位置、對沿岸影響),洋流與等溫線,四大漁場的位置和形成原因,厄爾尼諾現象(了解發生過程)
13、水資源分布,大洲和國家,水資源短缺原因(自然和人為),開源節流的措施
14、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現,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適當記一些岩石類型)
15、背斜向斜的判斷和現實意義,地嵌地壘的實例(簡述其成因)
16、流水侵蝕與堆積地貌
17、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坡自然帶分布,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規律和景觀(自然帶)變化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