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現代生產管理課程標准

現代生產管理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3-13 03:15:13

1. 新課標具體內容

新課標內容
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
一些人忽視了態度、情感、價值觀,其實它是新課標三維目標體系中的一維,其重要性不差於知識、技能、過程、方法。

課程標准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本次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編輯本段]為什麼要課程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編輯本段]課程改革的目標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一、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第一,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准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三、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里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系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激活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編輯本段]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主要任務和方向是優化課程結構。
第一節 課程結構的調整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重新認識和確立各種課程類型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
課程類型主要有:①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②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而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③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上述各類課程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以及每組課程類型所具有的價值互補性,意味著它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當是由各種課程類型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我國現行的課程結構,存在著較嚴重的不足。首先,在學校課程中學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經驗課程則微乎其微;分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則微乎其微;必修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選修課程則微乎其微;國家課程備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課程類型的單一使得在注重發揮一種或幾種課程類型價值的同時,忽視或放棄了其他課程類型在學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學生在這種單一課程的「滋養」下,其片面發展在所難免。其次,學校課程中各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失衡,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佔的比重過高,擠佔了其他學科的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現行課程類型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中設計了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經驗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與必修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並為開發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化是全面實現課程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多種課程類型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為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學生過分追求學業高分、綜合素養低、主動學習能力弱的狀況提供有利條件。針對現行課程結構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狀況,新的課程計劃分別將語文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24%(1992年)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並對其他傳統優勢科目所佔的比重進行了適當的下調。同時,將下調後積累下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擁有了6%一8%的課時,地方與校本課程擁有了10%一12%的課時。顯然,學校課程體系中具體科目比重關系的調整折射出我國開展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本次課程結構的調整將扭轉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的中小學課程類型單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從而實現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綱要》第二部分對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做了明確的闡述。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
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
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可以說,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我們全面領會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結構包容了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同時通過課時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是從課程方案層面體現出來的均衡性。如何在實踐層面上落實?
首先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和獨特價值,它們在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要承認每門課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課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是整體發揮課程功能, 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認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有輕重之分。義務教育階段設置的各門課程依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系,在課程開設順序上有先有後,在課程內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課時比例設計上有高有低,從而使各門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各門課程要區別對待,但這種區別對待的目的正是使課程之間保持一種均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從學生角度來說,均衡性也決不是指學生各學科或各領域平均發展,而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而提出的。它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加強學科的綜合性。就一門學科而言,注重聯系兒童經驗和生活實際;就不同學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關聯,相互補充。新課程結構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了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改變了現行課程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第二,設置綜合課程。設置綜合課程是課程結構綜合性的集中體現。本次課程改革不僅開設了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而且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這也就是說,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在學校課程結構中所佔的比重是隨著學校教育層次的變化而變化的。在低年級的課程結構中,綜合課程要明顯超出分科課程。隨著年級的增高,綜合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所佔比重逐漸降低,而分科課程所佔比重則逐漸提高,並最終超出綜合課程。對課程結構進行這樣的調整,不僅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也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師資隊伍的狀況。正是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和師資條件,本次課程結構調整制定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並存的「自助餐」式的課程計劃,供各地選擇。在「綜合型」的課程計劃中,原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被整合為科學,歷史、地理被整合為歷史與社會,美術、音樂被整合為藝術,這三個科目皆屬於綜合課程的范疇;此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以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高度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課程計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顯然,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中,綜合課程已經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國家積極倡導各地實施以綜合課程為主的課程計劃。綜合課程的開設將會有力地改變現行課程科目過多或缺乏整合的現狀。從實踐層面講,實施綜合課程一定要以綜合的觀念為指導,真正發揮綜合課程的價值和作用。
第三,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如上所說,這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我們特別提出來加以強調。從本質上講,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於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於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此可見,課程結構的選擇性主要涉及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與教師)、學生如何選擇課程,以及我們的教育能給地方、學校與學生提供多少課程以供選擇。選擇性的集中體現是新課程適當減少了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佔的比重。在義務教育階段,將10%~12%的課時量給予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從而形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並行的層次結構。這無疑能夠激發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上的主動性,也有助於真正實現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從而體現地方特色、學校特色。選擇性還體現在國家課程的變通性上。就課程類型而言,國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選擇;就課時比例而言,國家劃定范圍,供地方和學校選定;就課程內容而言,國家制定課程標准,在保證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反映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特點。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最終必須落實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上,這就要求地方和學校必須加強選修課程的建設。新的課程計劃倡導適當減少必修課程的比重,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
《綱要》第三條明確規定:「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義務教育課程應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基於此,本次課程改革將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九年一貫地進行課程設置。實際上,這也正是新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體現。「整體」指將各類課程按橫向關系組織起來,通過課程的橫向組織,使各門課程在差異得以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來,消除以往學科本位所造成的學科之間彼此孤立甚至壁壘森嚴的對立局面,使各門課程、各個學科產生合力,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整體效應,從而促進學生人格整體發展。「一貫」指將各類課程按縱向的發展序列組織起來。就一門課程而言,要強調「連續性」,使課程內容在循環中加深、拓展,並不斷得到強化、鞏固;就各門課程關系而言,要強調「順序性」,使不同課程有序地開設,前後相互連貫,同時使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從而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累積效應,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分科課程是一種單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強調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的完整性。從課程開發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及其發展為基點,強調本學科知識的優先性;從課程組織來說,分科課程堅持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為線索,強調本學科自成一體。因此,分科課程具有以下優點:第一,有助於突出教學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它是學生簡捷有效地獲取學科系統知識的重要途徑;第二,有助於體現教學的專業性、學術性和結構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科尖端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科技的發展;第三,有助於組織教學與評價,便於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分科課程容易導致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容易導致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容易導致將學科與學科彼此之間割裂,從而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應該承認現行的分科課程這些缺點是比較突出的。

2. 新時期怎樣講好現代企業管理這門研究生課程

MBA是()的英文縮寫,中文稱工商管理碩士。MBA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培養的是高質量、處於領導地位的職業工商管理人才,使他們掌握生產、財務、金融、營銷、經濟法規、國際商務等多學科知識和管理技能,有戰略規劃的眼光和敏銳洞察力。MBA學位是一種注重復合型、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學位,是能力培養重於知識傳授的學位。它教授的是面對實戰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學」。它要求其畢業生有應變能力、預測能力、綜合能力、組織能力,並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市場和國際化競爭中不斷發展,不斷取勝。其課程內容涉及管理類、經濟學類、金融、財務、法律等等,能力訓練不光講究組織、領導才能,也涉及以口才為依託的溝通能力、把握全局、進行敏銳思考、判斷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MBA是第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國際學位。MBA是一個研究生學位,對MBA有最必要的素質、知識和學術標准要求。進入MBA學習一般必須有第一學位要求,只有個別具有豐富職業經歷的人可以例外。MBA是一個具有工作經驗以後的學位,它被看成已有3年職業經驗之後的一個事業加速器或轉換手段。MBA課程涵蓋了現代管理的所有主要職能方面,如會計、財務、金融、營銷與銷售、運籌(生產作業)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法律、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它也提供基本的經濟與數量分析,課程是高度綜合性的,並且包括工商政策與策略。除此之外,課程還要求學生獲得理論聯系實際的知識和技巧,如決策能力、團隊合作、領導藝術、企業家潛力、談判技巧、溝通與報告技術。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員應有選修偏好,並選擇一個主修方向。MBA的最低學習期限為全日制一年或在職學習的相應時間份量。MBA最少要求400小時的課堂學習,整個課程要求最少1200小時的個人課外作業。MBA項目要求對知識的渴求和個人傾注全力的投入和努力。進入MBA課程就讀必須通過一個強有力的篩選過程,以保證只有那些合格的人選才能獲取MBA學位。所有學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和評卷評分工作,以保證學習目標能滿足MBA學位的標准。p

3. 求生產管理課程形成性考核冊的答案·····

作業一,選擇題1c 2abcde 3b 4ad 5bce 6d 7ade 8ab 9abcd 10abde 11abc 12bce 13abce 簡答題3.15-17 頁4.24-25 5.27 6.29 論述分析題1.10-11 2.13-14 3.22-23
作業二,選擇題1.abcde 2a 3abcd 4c 5b 6bde 7a 8bce 9b 10d 11b 12b 13a 14c 15c二簡答題1.50-51 2.52 3.53-54 4.59 5.43 6.84 三論述題論述abc庫存管理計劃79頁abc物料計劃82頁 四計算題 1.正向移動距離數44反向移動距離數12總距離44 12=56 2.節拍為9.5生產節奏為95 3.85分鍾 4.生產周期為18 天 作業三 選擇題1.bde2.abc3.b4.b5.c6.b7.c8.b9.ade 10.bcd 11.a 12.b簡答題1.84 2.90 3.91 4.108 5.111 6.116 計算分析題1.2略3.經濟批量600件生產間隔期2個月作業四 選擇題1.d 2.d 3.a 4.ab 5.abce 6.c 7.a 8.c 9.c 10.d 11.acd 12.acd 13.c 簡答題1.127頁2.132 3.133 4.148 論述分析題1.124 2.135 3.138-139 計算題略

4.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起源: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
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1、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2、教改依據: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3、改革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5. 生產運作管理的基本問題包括哪些

現代企業基礎管理課程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詳見下述)。它基本涵蓋了企業內部運作管理中的各個方面。其培訓的對象主要是企業的高中層、基層管理人員。管理就是溝通和協調。各級管理人員不但應知道自己干什麼,還應當知道其他管理人員在干什麼,掌握系統的管理知識。無疑對管理人員之間的溝通和工作上的協調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們認為只要是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員都應該參加這五門課程的學習,都應該了解這五個方面的知識。本課程注重管理方法及技能培訓,突出事例分析。
現代企業管理基礎知識
1、企業管理概述及管理學發展簡史
2、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控制
3、企業的基本管理方法:目標管理、價值工程、網路技術、ABC管理法、全面質量管理、線性規化
4、現代企業管理原理:以人為本、信息管理、動態原理、創新原理、經濟效益原理、反饋原理
5、企業規章制度的概念、基本內容
6、制度的制定及執行:1)制定的指導思想、原則及條件2)執行措施3)完善及系統化
二、產品質量管理
1、產品質量的概念、術語和名詞解釋
a、質量概念b、質量特性c、質量職能d、質量管理及其發展
2、質量認證體系的內容、意義、程序及措施方案(iso9000介紹)
3、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及有效運轉
a、質量基礎工作的建立b、TQC活動c、質量成本d、PDCA循環
4、質量管理的幾個基本方法
a、主次因素排列法b、因果分折法c、直方圖法d、控制圖法
5、6西格瑪管理介紹
三、生產計劃、生產運作及現場管理
1、生產運作的基本構成及其基本原則
a、技術工藝准備b、生產流程c、輔助運作過程d、運作服務過程
e、生產運作的基本原則——連續性、比例性、均衡性、適應性f、人、機、物、環的科學配合原則
2、生產計劃管理
a、計劃類型b、時間、能力安排原則c、工藝及設施管理d、設備管理e、物料及輔助准備
3、生產運作的基本方法
a、目標管理b、滾動計劃c、ABC分類控製法d、網路計劃技術e、線性規劃
4、現場管理一一意義、目的、標准及4S的執行
5、提高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增長短扳克服瓶頸簡單介紹MRP原理即流程重組
四、生產成本分折及控制管理
1、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
2、生產成本構成內容:a、市場費用b、開發費用c、運作費用(工、料、費、稅、資金成本…)d、成本開支范圍
3、成本計劃編制內容及分折:a、綜合成本編制及分折b、單個成本編制及分折
4、成本控制的方法:a、基本方法b、價值工程c、量本利分折法d、變動成本法e、回歸法(僅講二元回歸法)
5、企業二級核算的目的、意義及基本方法
五、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1、企業人事管理的意義、目的及原則
2、企業人事管理的主要內容:
a、招聘及甄選b、用工合同主要內容c、測評方法d、員工激勵e、人員考核f、調配、提升或解僱
g、職工培訓h、薪酬設計原則
3、「以人為本」的基本特徵、原則和內容
4、節省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

6.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有那些基本類型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2007年12月01日 星期六 19:50專題一 第二框題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專題一、各具特色的國家與國際組織——綜述

第二框題 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

一、課程標准:1.1 理解國家管理形式的多樣性。
二、新課教學:
(一)、同為代議制,各有特色
1、國家管理形式的重要表現
(1)、國家權力的主要方面
立法、行政和司法,是國家權力的主要方面。
(2)、國家機構設置的必要性
國家權力的實現,職能的履行,離不開相應的機構。
復習:國家的職能包括什麼?包括政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兩個方面。
2、代議制
(1)、含義:
由選舉產生的、代表民意的機關來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
(2)、意義:
一方面,只有公民廣泛參與,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體;另一方面,不可能全體公民都經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國家事務。
分析:第一方面說的是政治上的意義,而第二方面說的是現實意義。
(3)、共同特徵:
代議制充當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政治紐帶,成為現代民主政體的共同特徵。
(4)、影響國家管理形式的因素
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人口素質、發展程度等
(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
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的劃分標准
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及其職權范圍看,現代國家大致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
2、民主共和制
(1)、民主共和制建立的基本原則及其表現
民主共和制是同君主專制相對立的政體,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則建立起來的民主政體。其主要表現是,在民主共和制國家中,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
(2)、同為民主共和制,形式不盡相同的原因:
①決定因素:國家性質
復習:即是國體決定政體。
②影響因素:具體國情
雖然民主共和制為現代大多數國家所採用,但由於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具體國情不同,不僅其具體形式和運行方式不盡相同,而且實際作用也存在重大差異。
(3)、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的虛偽性和不適應性
在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運用金錢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蓋其國家的階級性質,民主共和製成為他們有效地管理國家的形式和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好的政治外殼。一些發展中國家照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共和制的模式,但由於不符合本國的國情,既不能保障本國人民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也難以有效行使國家職能,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已。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的國家管理形式
我國採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管理形式,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符合中國的國情,能夠保障中國人民真正享有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3、君主立憲制
(1)含義:
在君主立憲制國家中,國家元首由世襲的君主擔任,但在憲法框架內,君主的權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種國家管理形式。
(2)、產生的歷史原因
一般來說,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或對君主制進行改良的產物。
(3)、君主的權力范圍:
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君主制的外殼甚至某些實質性內容。但在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家政權的實際運行與民主共和制國家大體相同。相對於君主專制,這種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也被認為是現代國家的一種基本管理形式。

(4)、類型:議會制君主立宣制、兩元制君主立宣制

(5)、代表國家:
英國、西班牙、日本、泰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等。

(6)、我國是單一制國家

(三)、議會制和總統制
1、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委員會制的劃分標准
從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分為四種形式,即議會制國家、總統制國家、半總統制國家、委員會制國家。
2、議會制
(1)、特點: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在議會制國家,政府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向議會負責。政府以議會為基礎產生,政府首腦一般由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政府首腦往往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政府接受議會的監督,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當議會對政府表示不信任時,政府必須集體辭職,或由政府首腦提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選舉,根據新的議會選舉結果成立新的政府。
(2)、代表國家:義大利、德國、芬蘭、奧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3、總統制
(1)、特點:
在實行總統制的國家,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統不僅是國家的象徵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依憲法規定,一般有任期限制。總統只對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2)、代表國家: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亞等。
4、半總統制特點:
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權;政府中仍設內閣總理,向議會而不向總統負責。這種國家管理形式,既有議會制的特徵,又有總統制的特徵,被稱為半總統制。
5、委員會制
(1)、特點:
委員會制是一種獨特的國家管理形式。在這種制度下,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合二為一,議行一體。
(2)、代表國家:瑞士是世界上唯一長期實行委員會制的國家。
6、我國的國家管理形式:
(1)、同屬於代議制:
社會主義國家的管理形式,也具有上述國家管理形式的某些特點,同屬於代議制。
(2)、最重要的特點:
社會主義國家管理形式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最顯著、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實行民主集中制。
(3)、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根本原因:
我自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從根本上講,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分析:即是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來講的。

小結:

四種主要的國家管理形式:民主共和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和總統制
三個主要概念:代議制、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
兩條劃分標准:民主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的劃分標准
議會制和總統制的劃分標准
一個重要特點:我國國家管理形式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管理形式的最重要特點

7. 新課程標準的課改目標

概括地說,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范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么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對象,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布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統一性、規范性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范性,這一點在課程標准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主動性
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
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系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存儲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復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范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系、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結構調整就其實質而言,就是重新認識和確立各種課程類型以及具體科目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價值、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
主要課程類型
①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學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傳承人類文明,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經驗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關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和真切體驗。
②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這是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分科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使學生獲得邏輯嚴密和條理清晰的文化知識,而綜合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並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
③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這是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分的兩種類型。其中,必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共性,而選修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④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這是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區分的三種類型。其中,國家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體現國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滿足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在於通過課程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上述各類課程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以及每組課程類型所具有的價值互補性,意味著它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都擁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即學校的課程結構應當是由各種課程類型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中國現行的課程結構,存在著較嚴重的不足。首先,在學校課程中學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經驗課程則微乎其微;分科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則微乎其微;必修課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選修課程則微乎其微;國家課程備受關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得不到實質性的開發。課程類型的單一使得在注重發揮一種或幾種課程類型價值的同時,忽視或放棄了其他課程類型在學生發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學生在這種單一課程的「滋養」下,其片面發展在所難免。其次,學校課程中各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失衡,語文、數學等科目所佔的比重過高,擠佔了其他學科的時間,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針對現行課程類型結構單一的狀況,在新的學校課程結構中設計了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經驗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綜合課程,與必修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並為開發與國家課程相對應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化是全面實現課程價值的一種重要方式,多種課程類型的有機結合將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將為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學生過分追求學業高分、綜合素養低、主動學習能力弱的狀況提供有利條件。針對現行課程結構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狀況,新的課程計劃分別將語文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24%(1992年)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1992年)降至13%一15%,並對其他傳統優勢科目所佔的比重進行了適當的下調。同時,將下調後積累下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與校本課程。其中,綜合實踐活動擁有了6%一8%的課時,地方與校本課程擁有了10%一12%的課時。顯然,學校課程體系中具體科目比重關系的調整折射出中國開展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和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本次課程結構的調整將扭轉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的中小學課程類型單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從而實現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等課程。
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藝術、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為使學生在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有個性的發展,課程標准應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設置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
(三)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具有初步技術能力。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達到國家課程基本要求的同時,可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地制宜地設置符合當地需要的課程,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通過「綠色證書」教育及其他技術培訓獲得「雙證」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可以說,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是我們全面領會和理解新課程結構的三把鑰匙。
課程結構的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根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新課程結構包容了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與現實社會生活以及學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同時通過課時比例調整,使其保持適當的比重關系。這是從課程方案層面體現出來的均衡性。

8.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生產管理課程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生產管理作業一
一、選擇題
1、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是( C )
A輸入 B輸出 C轉換 D整理
2、生產過程需要輸入的資源要素有( ABCDE)
A人 B財 C物 D信息 E技術
3、產品的品種、產量和生產的專業化程度在企業生產系統技術、組織、經濟效果方面的綜合表現稱為(B )
A生產形式 B生產類型 C生產流程 D生產系統
4、按生產工藝特性分類可將生產類型分為兩大類( AD )
A加工裝配方式 B生產型 C勞動服務型 D流程式生產
E備貨式生產
5、按專業化程度不同,加工裝配式生產類型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BCE )
A分解型生產 B全能型生產 C總裝型生產
D流水型生產 E混合型生產
6、加工裝配式生產的特點是工藝過程的( D )
A集合性 B流程性 C連續性 D離散性
7、按組織生產的特點可將生產類型分為( ADE)
A備貨型生產 B計劃型生產 C隨機型生產
D訂貨型生產 E大規模定製生產
8、小批量或批量生產的制約因素是( A )
A生產數量不足 B品種多 C人員少 D設備不足
9、生產管理的主要內容有( ABCD )
A生產戰略制定 B產品設計 C生產系統設計
D生產系統的運行管理 E質量管理
10、產品的屬性主要有( ABDE )
A價格 B質量 C價值 D使用價值 E品牌
11、產品外形設計的原則有( ABC )
A美觀 B安全 C便於搬運 D豪華 E便手拆卸
12、服務藍圖的三條分界線是( BCE )
A自然分界線 B互動分界線 C可視分界線
D物理分界線 E內部互動分界線
13、服務藍圖中的四種行為分別是( ABCE )
A顧客行為 B前台員工行為 C後台員工行為
D服務行為 E支持活動
二、簡答題
1、簡述生產過程的性質和組織的特點。
生產過程的性質。(1)生產過程是一種轉換的過程和人的勞動過程。生產過程是一種活動,是一種通過人的勞動,有時還會藉助一定的自然力,將勞動對象(資源)轉化為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的產品的一系列過程。轉換過程中,人的勞動是核心。(2)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的特點:(1)生產轉換工藝有可能發生變化。(2)現代化生產過程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生產過程可以細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以或分為若干個工序。分工可以時間和空間上展開,大大地縮短了產成品的生產周期。
2、簡述生產類型與生產量的關系。
生產量的多少是影響生產類型的重要因素。(1)基本的生產量是決定某些產品是否批量生產的依據。(2)生產量也是決定採取訂貨型生產和備貨型生產的依據。(3)生產量是決定專業化分工方式的依據。
3、簡述生產管理的發展趨勢。
(1)生產管理的范圍擴大化。生產的概念記憶已從工廠製造業擴展到醫院、餐飲、旅遊、商場、銀行、咨詢等服務業。就製造業而言,生產活動的涵蓋范圍隨著生產系統的前伸和後延也大為擴展。(2)組織機構動態化。為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特點,生產管理組織機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對市場反應的適應性,出現了兩種新的動態組織機構模式:柔性多變動態組織機構;虛擬組織機構。(3)產品設計智能化。(4)生產計劃精確化。(5)化生產製造柔性化。(6)生產過程最優化。即要求做到「零缺陷」質量管理;零庫存;零准備時間,達到企業人物、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處於最佳結合狀態。
4、簡述產品功能設計的基本內容。
產品功能設計的基本內容如下:(1)需求收集與整理。把握用戶需求需要注意了解用戶需求的表達方式;選擇合理的用戶需求的收集途徑;需求的整理。(2)基本功能設計。基本功能是產品滿足用戶需求的最基本需求的功能。(3)輔助功能設計。進行輔助功能設計,提高產品的使用功能。(4)方便使用功能設計。具體要求是:簡單、清晰、兼顧人們習慣、易學。
5、簡述產品結構設計的原則。
產品結構設計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1)功能分解原則,要分清上位功能與下位功能,在設計時要以上位功能為主。(2)作用清晰原則。(3)便於裝配與拆卸原則。(4)與環境相協調原則。(5)精簡優化原則。
6、簡述服務藍圖的作用。
服務藍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服務藍圖能讓員工樹立全局觀點、整體性服務意識,清楚地看到每個人在其中的位置,樹立以顧客為導向的並超越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第二,通過展示服務各環節組成的要素及關系,形成服務戰略。第三,通過對服務人員與顧客的接觸線分析,明晰顧客在哪個環節感受和評價服務質量,為改進設計打下基礎。第四,認清服務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從而確定服務質量,改進服務目標。第五,為內部、外部營銷活動提供重要基礎,為識別成本、收入和向不同服務要素投資提供基礎。第六,能清楚提供由表及裡地提高服務質量的途徑。
三、論述分析題
1、試述工藝專業化和對象專業化的優缺點。 10~11
工藝專業化的特點(1)由於其加工的對象不固定,所以可以適應產品品種變化強的特點,這是工藝專業化的最主要優點。(2)工藝專業化在單位內一般採用通用設備和通用工裝,工作地點的專業化程度較低,故生產效率較低。(3)按工藝專業化原則組織生產,一項製品的生產過程要經歷多個生產單位,生產過程的連續性差,運輸距離長,故生產周期長,在製品量大,佔用的生產面積和倉庫面積也比較大,因而相應的費用也比較高。(4)工藝專業化使生產單位之間的聯系復雜,從而使計劃管理、生產調度、質量管理、在製品管理等管理工作變得復雜,使管理的工作量大為增加。(5)由於使用通用設備和通用裝備,工人的工作范圍較廣,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不容易產生工作疲勞,有利於職工的全面發展。
對象專業化的特點:(1)由於其加工對外相對穩定,可以採用專用設備和專用工具,其生產的專業化程度高,從而可以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效率。(2)生產單位內的生產設備可以按加工對象的工藝過程排列,使產品製造過程在空間上緊密銜接,可以縮短在製品的運輸線路,節約運輸費用,並有利於實現工序之間的運輸機械化和自動化,有利於減少運輸批量,實現「一個流」,從而可減少在製品數量,節約生產面積,縮短生產周期,減少資金佔用。(3)從管理工作角度分析,由於一項製品的全部(或大部)製造在同一單位內完成,各工序的工作地點緊密銜接,發現快,反饋也快,便於及時處理。同時,生產單位的責任明確,有利於貫徹責任制。(4)對象專業化的單位對管理幹部的要求高,要求他們懂得本單位所應用的全部生產工藝,並且還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組織、設計能力。(5)對象專業化的主要缺點是它對產品品種的應變能力差。當市場需求變化大、企業的產品方向不穩定時,就無法按固定的對象來組織專業化的生產單位。(6)對象專業化的單位員工的工作范圍很窄,不利於員工的全面發展。
2、試述生產管理的地位與作用。 13~15
生產管理的地位:企業管理系統從縱向看可以分為戰略管理、經營管理、包含生產管理在內的基礎管理。戰略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層,經營管理處於企業管理的中間層,經營管理選定了一個較短時期的產品與市場范圍後,就必須通過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設計製造出可以推向市場的產品,然後將產品投放市場,而將產品製造出來的任務非生產管理莫屬。從橫向看,企業管理可以分為財務、技術生產、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五大基本職能。生產管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生產管理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生產管理是企業管理系統中的基礎部分,沒有生產管理,戰略管理、經營管理都會落空。可以說沒有生產管理就沒有企業戰略,也就沒有企業生存和發展。如果說戰略與經營是「做正確的事」,那麼生產管理就是「正確地做事」,沒有正確地做事,也就不會有正確的事了。(2)在市場瞬息萬變、機會稍逝即縱的情況下,對生產管理的要求更高了。生產管理要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與生產周期,迅速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因此要做到規范化、標准化。(3)加強生產管理,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只有企業生產管理工作做得扎實有力,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有很強的駕馭能力,能夠迅速作出反應並且克服困難、攻克難題,才能讓高層領導從繁雜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去思考企業的戰略性問題。(4)為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素質,減少和降低職業病的發病率。要通過生產活動和生產管理來提高人的素質,培養有用的人才。生產過程和生產管理制度的設計要認真研究各種職業病的發病機制和數量,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控制和降低職業病的發病率。
3、試述產品與服務的關系。
產品和服務的關系表現在:(1)純粹的產品和服務。純粹的產品是指不包含服務的產品。純粹的服務是指產品生產的服務,如生活服務。大多數純粹的產品都是小件的浪費品,大多數純粹的服務都是單項的小規模有服務。(2)產品與服務的相互延伸。對於產品而言,服務是生產的延伸。產品所需要的服務,是為保證產品正常使用而開展的服務,當然這些服務本身並不是產品本身所需要的,消費者是可以自行解決的。對於服務而言,產品是其延伸。如教育在授課同時,提供參考資料和練習本等等。(3)產品與服務的相互融合。融合是指產品與服務互相成為對方的組成部分,對於產品而言,服務是產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產品銷售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於服務而言,產品是其有機組成部分之一。(4)產品和服務的相互轉換。從根本上講,消費者所需的只是一種需求的滿足,並不是產品或服務本身,只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既可以提供產品,也可以提供服務。在產品轉化為服務的同時,服務也在向產品轉換。典型的是交通運輸服務。
不論產品還是服務,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某種物質或精神需要的勞動成果。企業只要把握消費者需求這一根本點去進行產品與服務設計,一定能夠取得成功;脫離了消費者需求這一大前提,將會束縛企業的思路。

9. 現代企業管理一是不是企業文化課程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大綱

一、 課程性質與任務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是經濟類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在市場大潮中站住腳跟,就必須首先樹立起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熟練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戰略管理和科學的決策方法。因此,開設企業管理課程是非常有顯示意義的。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培養起現代經營的觀念,增強解決問題的動手實際能力,為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課程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
方法,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後走上工作崗位從事實際管理工作打下基礎。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 了 解:主要是針對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該原理的有關背景,要求能夠用
自己的語言對基本概念進行描述,對基本原理能夠說出其基本要點和該原理對於企業管理實踐意義。
2、 掌 握:主要是針對課程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能夠正確運用該方法去解題,並
能夠對計算結果作出正確判斷。
3、 熟練掌握:是針對管理中的重要決策方法,要求不僅會正確運用,而且能夠舉一反
三,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運用。
4、學會應用: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5、重點培養:培養學生的現代管理的觀念,增強解決問題的動手實際能力,為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程內容和要求
(一)、第一章 現代企業管理概述
知 識 點:1、企業與企業管理的本質
2、企業管理的原理和職能
3、企業管理基礎工作與管理現代化
重 點:企業與企業管理的本質;企業管理的原理和職能
難 點:企業管理的原理和職能。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14 (二)、第二章 現代企業制度
知 識 點:1、企業制度
2、現代企業制度

3、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
重 點: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
難 點: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造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三)、第三章 現代企業組織
知 識 點:1、企業組織及其管理原則
2、企業組織結構 3、企業組織結構類型
重 點:企業組織及其管理原則;企業組織結構 難 點:企業組織結構類型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四)、第四章 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知 識 點:1、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2、企業內部條件分析 3、SOTW分析
重 點:企業外部環境分析;企業內部條件分析;SOTW分析 難 點:戰略選擇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10
(五)、第五章 企業經營決策與經營戰略
知 識 點:1、企業經營決策
2、企業經營戰略目標與類型 3、企業經營策略
4、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重 點:企業經營決策;企業經營戰略目標與類型 難 點:企業經營決策。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8 (六)、第六章 現代企業生產管理
知 識 點:1、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
2、現代生產管理的發展趨勢 3、生產系統的設計
4、生產系統的運營管理 5、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生產管理
重 點:生產管理的基本內容;生產系統的運營管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生產管理
難 點:生產系統的運營管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生產管理。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8

(七)、第七章 現代企業科技管理
知 識 點:1、技術進步、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
2、新產品開發 3、價值工程 4、設備管理
重 點:技術創新、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價值工程 難 點:價值工程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8
(八)、第八章 現代企業質量管理
知 識 點:1、質量管理的現狀與發展
2、全面質量管理 3、ISO9000系列標准 4、質量體系認證工作
重 點:全面質量管理。 難 點:全面質量管理。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九)、第九章 代企業財務管理
知 識 點:1、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2、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管理
重 點: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管理。 難 點: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管理。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十)、第十章 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知 識 點:1、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
2、獎酬管理 3、定員與定額
4、人力資源管理發展態勢
重 點: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獎酬管理 難 點:獎酬管理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十一)、第十一章 現代企業文化管理
知 識 點:1、企業文化概述

2、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 3、企業文化建設
重 點: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企業文化建設。 難 點:企業文化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講授 課時分配:理論 4
四、與其他課程的關系
該課程的後續課有《企業經營管理》、《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
五、大綱說明
本大綱適用於三年制電子商務專業高職生,共計72課時,其中理論72。在執行本大綱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情況以及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適當調整重點,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條件,以突出應用和實用為原則,重點強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