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課程標准
A. 大家有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准嗎
我找到了,只不過網路連接進去還需要再尋找一下,具體位置在:
您的位置:首頁>>教材與教學>>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輔>>課程標准>>課程標准(實驗稿)>>本頁
我復制了第一頁,由於太長,全部復制比較麻煩!!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初中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發展上得到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特製定本課程標准。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
●思想性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情感,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培養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引導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
●實踐性 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綜合性 從學生適應社會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實際出發,以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為主線,對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B. 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理念和內容設計思路是怎樣的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特點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 單曉紅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經過近一年來各方專家的研製,現已正式頒發。新課標在設計思路、基本理念、目標以及結構、體例、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新課標以橫、縱坐標的設計方式來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完全改變了以往學科體系的邏輯,並在學科知識和方法上作了跨學科的整合。與以往課標相比,新課標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准確和科學;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創造的空間。
【關鍵詞】思想品德 課程標准 設計思路 特點分析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經過各方專家近一年的努力,現已正式頒發。新的課程標准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事實上,課程標准研製組的專家們在研製過程中最為苦惱,也最費思量的問題就是如何既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又能夠把黨和國家的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素質教育理念能夠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現在看來,專家們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本文試就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特點做一初步分析。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坐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坐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基本框架結構如下表所示。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國情教育
成長中的我
認識自我
自尊自強
學法用法
我與他人的關系
交往與溝通
交往的品德
權利與義務
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承擔社會責任
法律與社會秩序
認識國情 愛我中華
作為對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的重大改進,使之既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體現學科建設與時俱進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在設計思路上統籌考慮了幾大難點和重點。
(一)編排上如何取捨
初中的德育課程由思想政治改為思想品德後,主要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並經過廣泛的討論後,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經取得了共識,即認為課程應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
但如何編排這幾塊內容,目前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基本沿襲現行思想政治課標的思路,即每塊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進行;另一種是打破年級界限,把幾塊內容有機綜合,融會貫穿在三年中進行,根據學生知識經驗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過程,按螺旋式由淺入深地安排教育內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深化。
現在採用的正是後一種意見。課程標准中的教學內容不是按照學科體系的邏輯加以展開的,而是在學科知識和方法基礎上進行了跨學科的整合,內容標準的許多要求是開放的和過程性的。對教學內容的前後順序,不做硬性規定,從而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體現並滿足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創造了比較好的環境。在呈現方式上,課程標准也力求適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貼近現實生活,強調學生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驗。
這樣編排,是基於如下考慮。
1. 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體現教育的層次性。初中三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劇變期,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需求也表現出層次性,將某一教學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此後就不再進行該內容的教學,無法體現教育的層次性。
2. 淡化學科體系,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開放性和綜合性。
3. 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準的研製過程中,曾對北京、重慶、廣東等地的43所中學的1600多名初三、高一年級學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都很希望能抓住這次課改契機,重建新的德育課程結構。
(二)思想性如何體現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來頒發了一系列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和德育課程建設的文件,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怎樣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樣進行這種教育,提出了具體和明確的要求。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達了國家和民族核心的價值觀,貫徹這種價值觀,是課程思想性的主要體現。所以,思想品德課程把其課程性質表述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國家的要求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關系如何處理
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把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
初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身心發展與其他年齡段有著許多不同的特徵。由於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經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因此,正確的價值引導與尊重學生的思考、實踐相統一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所遵循的原則。
(四)人生觀如何引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WTO後,進一步全方位向世界開放,與世界融為一體,各種文化、思想、觀念的沖撞、交融將更加突出。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大大增強,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特點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新的課程標准完全改變了現行課標「識記」「理解」「運用」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雖然一般而言,學生的品德心理結構包括知、情、行三個環節,學生的品德和心理發展相應地也應該是以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為主體的綜合發展。但是,在這三者之中,認知是「導向」而非「主導」,更應注重情感與行為的發展。這一點,已為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所印證。
因而,新的課程標准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准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與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相比較,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明確和科學。
(二)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
現行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是按照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來限定課程內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完全改換了這種方式,而採用以內容標准和活動建議的形式來構架,這樣,就給教學實施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更大的空間。
內容標准部分由學習領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而至學習主題(如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學法用法等)再至目標要素(如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理解情緒的多樣性、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等),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用盡可能清晰的、便於理解和可操作的行為動詞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描述。如前所述,由於課程標准最終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某一任務或者是否達到了某一目標,因此,內容標準的陳述以學生為出發點,目標的行為主體定位於學生,而不是教師。內容標准沒有採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陳述方式,而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起來表述,如「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為人正直,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三)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改善學習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例如: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設計一個保護環境或珍惜資源的公益廣告。」
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尊重學生個性和獨特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眼於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像,提倡探索精神,適時地提出一些目標比較明確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課程標准要求「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例如:
「開展向同學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交流各自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以『家長是否可以拆閱子女信件和日記』為題,開展一次學生與家長的對話活動。」
(四)體現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力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校的日常評價活動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課程標准中建議採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評價。例如,評價「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法有:觀察、描述性評價、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等。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記錄」,建立學生的成長足跡袋,記錄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主要是進步和成就。此項記錄以學生的自我記錄為主,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讓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這是從來未有的。通過這種評價,一方面,讓學生可以以自我記錄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發展了學生評價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獨立學習的能力,為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識奠定了基礎。
(五)「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編寫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為指導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意見,這是專門針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編寫多樣化的教材而設計的。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往往對教材編寫的內容有比較具體的規定,教材編寫包括課題內容的設置、課題名稱與前後順序等都必須完全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而新的課程標准,由於其設計上的靈活性,為教材的創造性編寫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依據新的課程標准,完全可以編寫出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教材,這為真正實現「一綱多本」、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提供了保證。
新的課程標准在「教材編寫建議」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外,對教材編寫提出「應有足夠的開放性」,還應「考慮地區和城鄉的不同特點」,呈現方式要「有利於學生自學」,還倡導以生活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標准內容等。這些建議,既反映了新的課程教材理念,又為編寫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規。也為編寫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鍾啟泉、吳鐸、羅國振:《道德教育展望》,華東師大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
2. 〔美〕Robert L.linn等著:《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董奇等譯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 陳會昌:《德育憂思——轉型期學生個性心理研究》,華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開創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團結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學思想政治課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導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 鍾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 魏曼華等:《初中思想政治課教材調查報告》(內部資料)2002年。
C.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對考試作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沒有關鍵詞,自己組織的語言不好,沒有課本上的知識點一律不給高分
D. 1:根據新的課程標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理念和內容設計思路是怎樣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設計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為橫坐標,以成長中的我、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為縱坐標,作為內容整合的邏輯。基本框架結構如下表所示。
作為對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的重大改進,使之既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能體現學科建設與時俱進的思想,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在設計思路上統籌考慮了幾大難點和重點。
(一)編排上如何取捨
初中的德育課程由思想政治改為思想品德後,主要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並經過廣泛的討論後,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界目前已經取得了共識,即認為課程應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
但如何編排這幾塊內容,目前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基本沿襲現行思想政治課標的思路,即每塊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進行;另一種是打破年級界限,把幾塊內容有機綜合,融會貫穿在三年中進行,根據學生知識經驗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過程,按螺旋式由淺入深地安排教育內容,使思想品德教育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深化。
現在採用的正是後一種意見。課程標准中的教學內容不是按照學科體系的邏輯加以展開的,而是在學科知識和方法基礎上進行了跨學科的整合,內容標準的許多要求是開放的和過程性的。對教學內容的前後順序,不做硬性規定,從而為教材的多樣性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體現並滿足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創造了比較好的環境。在呈現方式上,課程標准也力求適應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貼近現實生活,強調學生自身的觀察、感受和體驗。
這樣編排,是基於如下考慮。
1. 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體現教育的層次性。初中三年,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劇變期,學生對教育內容的需求也表現出層次性,將某一教學內容集中在一個年級,此後就不再進行該內容的教學,無法體現教育的層次性。
2. 淡化學科體系,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結構的均衡性、開放性和綜合性。
3. 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在課程標準的研製過程中,曾對北京、重慶、廣東等地的43所中學的1 600多名初三、高一年級學生和150多名政治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他們都很希望能抓住這次課改契機,重建新的德育課程結構。
(二)思想性如何體現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標志。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來頒發了一系列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和德育課程建設的文件,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怎樣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怎樣進行這種教育,提出了具體和明確的要求。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表達了國家和民族核心的價值觀,貫徹這種價值觀,是課程思想性的主要體現。所以,思想品德課程把其課程性質表述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思想實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信念,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國家的要求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關系如何處理
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把黨和國家對學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等要求與學生的身心需要有機地統一起來。
初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身心發展與其他年齡段有著許多不同的特徵。由於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又需要經由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道德踐行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一。因此,正確的價值引導與尊重學生的思考、實踐相統一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所遵循的原則。
(四)人生觀如何引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加入WTO後,進一步全方位向世界開放,與世界融為一體,各種文化、思想、觀念的沖撞、交融將更加突出。初中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大大增強,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就成為思想品德課程的追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特點分析
(一)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
新的課程標准完全改變了現行課標「識記」「理解」「運用」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雖然一般而言,學生的品德心理結構包括知、情、行三個環節,學生的品德和心理發展相應地也應該是以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為主體的綜合發展。但是,在這三者之中,認知是「導向」而非「主導」,更應注重情感與行為的發展。這一點,已為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所印證。
因而,新的課程標准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准確?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項技能是否形成,並且運用起來是否得心應手?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與現行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准相比較,在課程目標的表述上更為明確和科學。
(二)以全新的設計形式呈現課程內容
現行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是按照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來限定課程內容的。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完全改換了這種方式,而採用以內容標准和活動建議的形式來構架,這樣,就給教學實施者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更大的空間。
內容標准部分由學習領域(如心理、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而至學習主題(如認識自我、自尊自強、學法用法等)再至目標要素(如悅納自己的生理變化、理解情緒的多樣性、了解自我評價的重要性等),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對於學生的學習結果,用盡可能清晰的、便於理解和可操作的行為動詞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描述。如前所述,由於課程標准最終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某一任務或者是否達到了某一目標,因此,內容標準的陳述以學生為出發點,目標的行為主體定位於學生,而不是教師。內容標准沒有採用「使學生……」「提高學生……」「培養學生……」等陳述方式,而是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統一起來表述,如「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為人正直,學會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選擇」「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關心和尊重他人,體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學會換位思考,能夠與人為善。」
(三)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改善學習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本著「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強化了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思想品德課標強調,教學「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例如:
「從『我心目中的我』『同學心目中的我』『老師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給自己畫像,分析評價的差異,找出前進的方向。」
「嘗試分析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責任。就『怎樣做一個公民』進行一次主題討論。」
「調查本地區存在的環境問題並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設計一個保護環境或珍惜資源的公益廣告。」
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尊重學生個性和獨特發展需要的基礎上,著眼於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教學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大膽合理的想像,提倡探索精神,適時地提出一些目標比較明確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通過討論、調查、查閱資料、訪談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新的思想道德課程標准要求「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願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例如:
「開展向同學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
「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沖突』為題,交流各自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
「以『家長是否可以拆閱子女信件和日記』為題,開展一次學生與家長的對話活動。」
(四)體現了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具有更強的操作性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力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引導學校的日常評價活動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課程標准中建議採取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評價。例如,評價「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狀況及發展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法有:觀察、描述性評價、項目評價、談話、成長記錄、考試等。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長記錄」,建立學生的成長足跡袋,記錄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過程中的各種表現,主要是進步和成就。此項記錄以學生的自我記錄為主,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讓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這是從來未有的。通過這種評價,一方面,讓學生可以以自我記錄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又發展了學生評價自己作品的技能和獨立學習的能力,為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建立健全的自我意識奠定了基礎。
(五)「教材編寫建議」為教材編寫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准為指導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指導性的意見,這是專門針對當前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編寫多樣化的教材而設計的。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往往對教材編寫的內容有比較具體的規定,教材編寫包括課題內容的設置、課題名稱與前後順序等都必須完全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准。而新的課程標准,由於其設計上的靈活性,為教材的創造性編寫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依據新的課程標准,完全可以編寫出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教材,這為真正實現「一綱多本」、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提供了保證。
新的課程標准在「教材編寫建議」中,除了要求教材要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外,對教材編寫提出「應有足夠的開放性」,還應「考慮地區和城鄉的不同特點」,呈現方式要「有利於學生自學」,還倡導以生活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標准內容等。這些建議,既反映了新的課程教材理念,又為編寫教材提出了一定之規,也為編寫出各具特色的教材提供了基礎和保證。
E.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你是哪裡人?這個是因省份而異的,,不過思想品德主流是人教,,北師大,,山東。。
F. 怎樣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准
本課程標准根據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課程標準的設計力求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
●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漸擴展,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本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促進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幫助學生學習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
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並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
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本課程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