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形式的創新研究
A. 二、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
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得到充分發展。
B.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感受及教學有何建議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C. 急需大學生心理學結課論文一篇4000字左右,不要直接在網上搜的。。。直接發送至郵箱、採納!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結業論文 摘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進行全面的考察與研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規化發展的內在要求。通過以下策略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克服現有條件束縛,實現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和發展;加強教師的心理學學習和實踐,提高教師教學業務素質。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教學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大學生面臨的學業、擇業、情感等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趨增多,這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紛紛開設心理健康的教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課程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進行全面的考察與研究,對於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規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特徵 (一)教學對象具有主體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體系一直是以學科本位和社會本位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成長需要,壓制了學生創造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也是一門以學生為本,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為主要教學手段,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實踐的訓練中激發學習積極性,開發學習潛能,主動探索和積極創造,建構學生心理的課程。一方面,課程要求把學生看成是有尊嚴的獨立的和教師有著平等權利和地位的主體,給學生以情緒安全感、給他們有趣味性的教學內容、使他們感到有自信心和歸屬感,尊重學生還意味著給他們個性化的關愛,不放棄他們,即使是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關注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到他們是被重視的。另一方面,課程要求給學生選擇權和自主權。選擇的權力是主體天賦的權力,如果一個主體只能被選擇而不能選擇,那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主體,主體只有在自由選擇中感受到它的主體地位和權力。因此,課程要求在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多的創造機會,讓學生自由的選擇,並尊重他們的選擇。例如,布置不同等次的作業,讓學生選擇,提供各種延伸的課堂活動,讓學生選擇,讓他們選擇合作夥伴,讓他們選擇指導老師,讓他們自由選擇課題,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的方法等等。在選擇中學生感到了他們的主體地位,也感到了教師的尊重與信任,他們開始考慮自己的利益,他們學會了承擔責任。 (二)教學方式具有體驗性 體驗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的基本特徵。學生在教學中通過體驗不斷領悟著世界的意義和生命存在的意義,不斷激活著生命、確證著生命、豐富著生命。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否取得實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在課程中能否有切身體驗,並在體驗中有所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形式以情境設置為主要方式,創建一定的心理體驗,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悟、實踐、練習,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調節健康心態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課程重視參照朋輩之間的共同參與討論和團體輔導形式,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識結構來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開展嚴重不足 根據教育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件精神,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調查可知,在諸多的高校中這個課程多數被定性為選修課,學時數不高。根據這些學時分配,教師只能圍繞著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自我意識、大學生的學習,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戀愛與性等幾個方面進行開展,一些心理知識無法在課堂上過多涉及。高校也並沒有真正地將其納入到課程體系建設中去,與其他公共課的地位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所得到的重視遠遠不夠,心理健康課程的課時不夠容易,導致師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少師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的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教學教得不認真,學生學得不認真,這大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教學方法偏重於知識型內容的傳授,且教學方法單一 在高校,很多專業課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依照預定的教學目標進行單純的知識教學。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是不同於專業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具體的技能和本領,還要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目前,教師們往往採取專業學科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表現為過多地給學生傳授心理學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統性。在教學方面,由於課時和學生選課人數、場地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是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有些教師雖然使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形式上看起來很豐富,很多樣,但以教師為中心的本質沒有改變,教學主要以講授、提問、論證的方式進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形成了對立,學生感覺枯燥,沒有新意,參與程度不高,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三)任課教師教學業務有待進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不同於學校其他的教育教學工作,它的授課內容、方式、語言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需要具有真正專業化水準的教師,據調查,實際教學中,真正能勝任此課程的教師數量卻很有限。部分教師專職人員是半路出家,通過自學而來,沒有經過全面的、系統的學習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並且沒有臨床實踐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這就導致有的任課教師心理學專業知識貧乏,照本宣科,講授的案例大多來自書中,缺乏鮮活的生活案例,不能夠結合臨床實踐將具有應用價值的、並與學生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深入淺出的闡 述表達,理論脫離實際,不能達到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目的,也沒有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宗旨。 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措施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2012年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主幹教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延伸教育課程可根據學生情況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學期開設。可見,國家教育部對對加強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從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學時做起,把心理健康知識從面上普及。另外,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理需求設計課程內容,針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心理需求,開設各種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發展相關的能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可考慮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滿足不同階段學生需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如大一開設的課程內容應包括:入學心理適應教育、愛情心理、性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大二開設的課程內容應包括;健全的個性發展教育、心理行為訓練、高職生心理品質修養、心理咨詢、人際交往團體訓練等課程,加大課堂內容的教育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二)克服現有條件束縛,實現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和發展 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勢必要藉助一定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最終完成教學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盡管會受到場地、時間、學生人數多等諸多現實條件束縛,但教學中應當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有機的協調起來,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種教學形式的結合使用,如課堂講授、討論、辯論、情境模擬、團隊心理輔導等,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利用貼近學生心理生活的熱點、焦點和難點來組織教學材料,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興奮點,促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啟迪。最後,在課堂中要注意促進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感悟,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經歷分享,對事物產生獨特的情感感受、領悟和意義,從而自我獲得收獲和成長。 (三)加強教師的心理學學習和實踐,提高教師教學業務素質 任課教師的作用非常大,成功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完美的教學實施。心理健康課程的任課教師,首先應當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參加相關的學習與培訓,並與其他院校交流,借鑒成功的教學案例,不斷汲取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有關且有益的理論知識,加深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使自身的教學業務水平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自己的個性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其次,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學臨床實踐的經驗,能夠結合社會現象,結合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對學生熟悉體驗過的經歷進行深入的剖析,不使學生感到理論和實際分離。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有效的自我調節心理活動的積極目的。最後,學校還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做好對心理健康教學教師的培訓,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
D.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有何意見和建議
1、學校應完善心理咨詢機制
大學生基本都是住宿的,學校是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焦慮、不安、自卑等心態,這時候可以找學校的心理咨詢師。
當然,前提是學校有心理咨詢師,有比較固定的心理咨詢室,並且有相應的保密機制,讓學生可以放心、安心地求助於學校的心理咨詢師。
2、尋找發泄途徑
情緒和壓力每個人都有,當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悲觀、不健康的狀態時,我們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泄途徑。當然這些途徑的前提是不能傷害到他人以及危害到社會。我們可以找朋友或者父母聊天,通過傾訴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釋放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去唱歌,大聲地唱歌。我們可以寫日記,把自己心裡的想法全部融入日記里。我們可以打沙包,把情緒發泄出來。此外還有其他的途徑,只要適合自己,能讓自己釋放了情緒後及時調整心態。
3、學校多組織課外活動。
學生積極參加活動 豐富多樣的業余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活,而且讓大學生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策劃、調查、發展人際等。人只有處於社會關系中,與人交往交流,才能為心態的健康發展提供機會。
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也相當於找到了情緒釋放壓力釋放的途徑,以調節自己,緩解平常所會有的緊張,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4、要懂得心理暗示。
遇到問題遇到壓力時,最能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就適應環境。在緊張的生活中,要懂得心理暗示,學會自我放鬆,不要給自己壓力,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有些事可以暫時放一下的就放一下,等到心情舒暢了才來想才來做,或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5、社會要注重輿論導向。
加強正面宣傳,強化大學生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既成熟又容易受社會一些不良思想的誘惑和影響。
所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強化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扭轉和消除不良的社會心態;相反,錯誤的輿論導向則會助長不良社會心態的迅速擴散,影響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培養。
E.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意見和建議
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鍾慶傑 吳金秋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從深層級和發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臨著一個教育模式構建的課題。這種模式的構建是適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充分認識這種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自覺參與和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從精英型向大眾化的教育轉型,招生數量的增長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高等教育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困難,高等教育的這種超常規發展對正處於發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一是課堂教學薄弱,二是課外教育指導局限,三是學生自助缺乏的現狀。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發揮其在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寫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把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中心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要善於發現並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如思維、記憶、想像能力的心理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的能力等;通過運用激勵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採用強化與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與主要表現有所了解,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
2.強化課外教育指導的基本環節?
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盡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誤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導,有賴於教育的三級網路--校級心理健康機構、院系級心理健康組織、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小組的完善。校級心理健康機構應由專職的教育工作者進行管理,組織協調校、院系學科教師、德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等人力資源,通過對學生的輔導及心理訓練活動,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導。院繫心理健康組織,應由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班主任、政治輔導員組成,在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必要的服務。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組,應由志願為同學服務且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在與同學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那些心理需要關懷的學生以經常性的幫助,並能將有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情況及時地向所在院系統學校的心理保健機構與組織反映,避免學生由於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
3.倡導主體自我教育?
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並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外教育指導中,輔導員老師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個人成長小組」等多種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並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
1.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此,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體和軟體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發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於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防止形式化傾向。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學校深入進行,高等教育既面臨著擴大招生的問題,也面臨著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質量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層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引起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詢機構、無專業人員,有教育方案、無具體措施上。那麼,當我們意識到新世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之時,首要的是確立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
2.建設專職與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實施教育的這支隊伍的素質,盡管高等學校開展此項教育和咨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但這項工作還遠遠不能適應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客觀形勢,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要。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心理科學知識、技能的訓練,對現代心理咨詢技術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詢的實踐中,很難保證取得好的效果。應按照《教育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加強對專、兼、聘職教師進行請進來、走出去的長短期培訓,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接受掌握新觀念、新方法與技巧的自覺性,提高他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並以案例分析會等形式,組織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軌道。?
3.推進課題的理論研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與管理中探索思路、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外,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發展的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方面的需要,從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發展的能力。還要發揚合作精神,不斷擴大不同區域間、不同校際間的學術交流,在互助互補中,基本掌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不斷解決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努力實現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個體素質和這支隊伍整體水平的進一步專業化,推進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著系統化、科學化、整體化和規范化的方向邁進。
參考資料:http://www.e.cn/20030924/3091740.shtml
F. 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有哪些建議
沒啥要求,平時重要的節點,中期點名,期末考試去了就好。
G. 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感受
寫讀後感、觀後感之前,我們要仔細閱讀或觀看作品,理解作品寫了或表現了什麼,說明了什麼道理或表達了什麼感情,然後從中挑選出最感動自己或最啟發自己的內容,作為寫作讀後感的材料。
例文: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線下的心理健康課。康老師和藹可親,幽默風趣。課程內容生動形象,貼近現實生活,學習到了很多有用的調整心理的知識,感覺突然對過好大學新生活有了十足的信心。
正如康老師所說,我們學習心理學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自己快樂起來。對此,我十分認同!時時保持在快樂的狀態中著實是一種大智慧,需要我們認真研習,來讓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康老師獨特的教學模式——小組學習完成任務。而內容極具挑戰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我們保持對心理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使我們能更好地認知、運用心理學知識。總之,我通過這節課認識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價值意義。
(7)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形式的創新研究擴展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用
幫助適應大學生活能夠解決問題,首先是目標失落與確立的沖突。中學階段,大家都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
隨著「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便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但是由於對大學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確立目標時產生了許多心理沖突。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人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
H.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題目:結合自身情況,談談你對本課程的教學有何意見和建議。~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覺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完全地了解自己,理性恰當地分析自己的心理變化並作出一定的措施和方案,我們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困擾,甚至有時我們會給自己創造出一些壓力來,擔心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是不是不夠優秀?又覺得自己有能力去拼搏,這樣我們就會在自卑自信間失去平衡點,迷失自我,這就是我們將面臨的心理危機。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展開正是誠意幫助同學克服成長中的煩惱,且遵守保密的原則,幫助同學們排除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增強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預防各種心理疾患,發掘個人潛能,促進健全的人格成長,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發展自我。對此,我的建議是加強心理咨詢工作,面向大學生開展針對性強的心理調查報告,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優化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1)分析自己的人格特點,產生的原因,談談如何完善。
答:總的來講,我的性格就是比較開朗陽光的一型,反正要說我溫柔、善解人意,體貼這些的,朋友都是會笑的。但我不是屬於那種自來熟,對不熟識的人,我通常都是比較沉默些的,不該我說的我就很少去說,通常他們第一印象就是溫柔乖巧之類的。但熟了以後,就特別鬧騰,要讓我乖乖聽話都很難。另一方面,我又是安靜的,只是不常表現出來,我相信每一人的內心一定也住著一個與外表截然相反的自己,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反省,也就是自己與內心那個自己的抗爭。另外,我也是屬於比較隨和的,因為比較怕麻煩,所以大部分事情不會據理力爭,不會反抗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這應該算是缺點吧。我對事物都比較敏感,喜歡的東西不多,所以常常只有三分鍾熱情,但對真正喜歡的人和物卻也是真心死心塌地,掏心掏肺,所以對朋友也是誠心實意的,但這種性格也是有缺陷的,對不喜歡的人或物不會特別去掩飾,這也就容易立敵。當然,我也有大部分人有的性格缺陷,諸如浮躁、激進、勢利等等啊。其實小時候的我是那種安靜的小女孩,經常受人欺負,但幫助我的人還是很多的,所以性格也漸漸開朗起來,變得有些異想天開和大膽。朋友受欺負自己也會挺身而出。初中開始喜歡看文藝的書籍,所以比較感性,慢慢地,一個安靜、迷茫、淡然的我就出現了,開始會考慮很多人的感受,學著包容和忍耐,難過生氣的時候也不會馬上發火,一般都是用文字發泄,以沉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留給別人和自己一條後路。就我認為,要完善自己,想要變得勇敢,就要經得起別人的輕視和貶低;想要變得理智,就要正確地審視自己;想要變得自信,就要敢於展現自己;想要別人欣賞你,就要懂得自我欣賞;想要別人尊重你,就要學會怎樣去尊重別人。總之,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I. 如何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 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教學之中
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並在他們身上持久紮根。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
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其核心是加強對青年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全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質,且相互和諧統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繫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繫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准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J. 談一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識
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的情緒,遇到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然後我們就會有不同的行為。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或者心理鍛煉保證我們心理的健康,去指導我們行為的方向正確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這是一個完美的狀態,如果把這個作為標准,我們會發現自己心理多少有點不健康,所以我們應該經常性的與這個標准進行對照,發現自己在心理方面的不足,並針對不足進行有效的訓練,時常保證自己心理的健康。不過從大體上來看,我認為的心理健康就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樂觀的情緒,健全的性格。在這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知道自己健康或者不健康。
經過半個學期的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盡管自己上課沒有很認真的聽講,不過還是學到了許多碎片化的知識。
首先,在自我認知方面,我學習知道自己該去怎麼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學識、水平,既不高估自己,不對自己的一些長處和優勢沾沾自喜,也不會自卑,過分地貶低自己,決不無緣無故抱怨、自責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去改善他,完善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讓自己在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各方面平衡發展,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風貌;適中合理的思考問題;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態度,對外界的刺激不會有偏激的情緒和行為,和集體融為一體。
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人際交往有太多需要學習的內容,一一列舉會顯得有點太過於作,我在這兒表達我認為在與人交往中比較重要的幾點。學會傾聽,這是懂得在交往過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從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人的身上;能夠平等地、寬容地、客觀地了解、評價對方,不勢利待人,與人相處時,總顯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積極的態度;當與他人產生矛盾時,能進行較好的溝通,並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決,學會去忍耐,多想想自己做錯了什麼,不要總覺得朋友欠自己什麼。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贊美,多看看別人的優點,並說出來讓對方知道。
愛情應該是美好的,在一段美好的愛情中,我們會學到很多。戀愛關系對我們的意義,事實上已超出了這種關系本身,而是作為其自我認定和自我價值感的基礎。健康正常的愛情哪有什麼固定模式,有些人喜歡細水流長的,有些人喜歡轟轟烈烈的,但是不管什麼樣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愛情里應該覺得是很安心。兩個人並不是通過相互索取而達成平衡,兩個人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不依賴對方,依靠對方,不抱有過多期望在對方身上,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追求,也能很好地融入對方的精神世界,理解和包容對方。但是兩個人相處也是一個復雜的課程,他需要我們去感悟,不過站在一個男生的立場,我認為在愛情中,我們需要有理解和包容的心。
我們大多時候都在感受著壓力的存在,在頂著壓力奮斗,或者因壓力而焦慮。壓力是人類在應對事情時感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對結果不確定的精神狀態。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成為我們難以承受的負性壓力時,這種消極情感才給我們帶來消極影響。面對壓力個人的心態也是十分的重要,所以,我們必須保證我們擁有正確的心態,去面對壓力。
我記憶力一直不好,老師講的東西挺多的,但是我記住的並沒有多少,也許只是當時聽著開心吧。不過我相信學到的東西已經在心中,或者性格養成。總之,學到的這些東西,總會在以後的某一時刻影響我。至於感觸最深的,就是氣質很重要。例如,我認為老師就是一個很有氣質的人,言行方面都特別體現氣質,有氣質的人就會顯得特別漂亮。我想這也是我去聽課最重要的原因吧。
這節課應該是讓我學到挺多的,不過讓我總結卻又很困難。我想,學到的這些東西,總會實時的影響我,讓我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並且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