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准研究計劃落實表
Ⅰ 如何填寫研究性學習課題計劃表
課題提出的背景:
比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選題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狀況,而你又對選題有何特別看法,為何會選此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異議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觀點,前人的研究有哪些不足值得你再加以研究等等,可綜合所選題目的相關學科對它的影響來說。
主要研究方法:
有⑴ 觀察法.⑵ 調查法.⑶ 測驗法.⑷ 行動研究法.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⑺ 個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⑼ 實驗法 (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老師都會一點一點的給改,一點都不用擔心論文不過,也不要期望能弄個優秀畢業論文,一點好處都沒有,
Ⅱ 幫忙做下《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研究計劃表》
給你個思路吧,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選題
結合自己的具體條件和情況,查閱有關國內外文獻,進行選題。選擇的題目要有實用價值和意義,且前人尚未做過的或做得不完整的,又是自己能所力及的,或者選擇的題目為今後研究其他有實用價值的項目作基礎有指導意義的,如某些基礎性的調查觀察研究等。如果與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接受他們的指導,選做他們手頭課題的子課題,那麼選題要容易得多,因為可節省大量查閱文獻的時間,又可以在大專院校專家的指導下,從實際工作中學會和培養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另外在科研條件等方面又可得到幫助和改善,對初搞科研的人來說,走此路可事半功倍。
(二)、制訂科研計劃
選題以後,要訂出整個科研的計劃。例如,訂出實驗的方法和日期,需要什麼材料、儀器設備和葯品,有多少人參加,如何分工等。最後確定整體科研路線和落實經費,寫出預期效果。一句話,做好科研前的一切准備工作,但有時候也可邊進行研究,邊解決有些難題,課題的負責人或指導教師應有一個科研總體規劃,並以文字的形式確定下來。
(三)、科研計劃的實施
根據計劃,一步步落實,做好實驗或調查。在實驗或調查中要詳細紀錄,做好對照實驗,要詳細考慮收集寫論文時所要引用的數據和證據等,如製作原始圖表和照片等,有什麼發現,最好在當時就進行初步分析。課題負責人應有意識地收集和保存好這些原始記錄和資料。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寫作論文時重要的依據和內容。
Ⅲ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課題研究計劃表
一、用游戲的方法讓幼兒習慣餐前洗手。 手接觸外界物體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別是孩子,由於好動更易將不潔東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飯前不洗手,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吃進體內而生病。因此,洗手對保持皮膚清潔,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衛生習慣領域目標中的洗手方法進行組織,讓幼兒知道洗手的順序(挽袖、打濕、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凈,甩手上的水),剛開始學時,一不注意,孩子們的袖子就弄濕了,藉此機會,我就給孩子們做示範——挽袖,並一邊洗手一邊教幼兒念「小手真干凈」的兒歌,孩子們把洗手當作游戲,使幼兒養成食前洗手的好習慣。 二、糾正幼兒的偏食、剩飯情況。 現在生活條件一般都比較優越,家長們對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兒的偏食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長更是束手無策,拿孩子一點辦法都沒有。如何糾正幼兒偏食的不良習慣呢?我做了以下幾點: 1、 及時調查、了解幼兒的偏食情況 我發現幼兒的偏食習慣形成原因有以下幾種: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身體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習慣;情緒不穩定等。 2、 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樣示範法。根據小班幼兒「喜模仿」「愛表揚」的特點,我就利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情緒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吃海帶,一碰上「骨頭海帶湯」,吃飯就特別慢,調羹在海帶里攪來攪去,嚷著不要吃海帶,面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給他們講自編的故事「豬八戒的粗脖子與海帶」,讓他 們知道海帶對人的好處可多了,一方面故意聞了聞說:「哇,好香」,並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樣子,並告訴他們老師最愛吃海帶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師一樣愛吃,並及時表楊,為他們樹立榜樣,幼兒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2)「打預防針」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兒對某種食物高興時能吃一些,不高興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對待這類幼兒,我採用「打預防針」的方法。在飯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靜的游戲,然後讓孩子猜猜今天吃什麼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許多,最後我告訴他們今天吃的是一種營養特別豐富的菜,多吃它會長高,長聰明,看誰吃得又多又香。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相互比著吃,往往會吃得很香。 (3)逐漸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有一位小朋友,不吃綠色蔬菜,開始他一看到綠色的蔬菜就搖頭,現在能稍微吃點了。 (4)物質鼓勵法。對偏食、剩飯的幼兒我那怕是一點點進步,我都給予鼓勵,發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小貼畫、小卡片等,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改正偏食和剩飯的不良習慣。
Ⅳ 如何在研究性學習中落實新課程標准
研究性學習是在時代呼喚下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和超越,它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是學生發展的最佳途徑。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探究。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知識,體驗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力量;有利於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素材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這氛圍中去奔放、去創造。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我一邊出示中國地圖一邊問學生:「你們出去旅遊過嗎?都到過哪些地方?」
學生頓時有了精神,紛紛說:「青島、南京、上海……」
「還想去哪兒旅遊?」
「北京、西藏、香港……」
「你知道離那些地方有多遠嗎?」
……
學生的學習慾望被調動起來了。
學習了比例尺的意義以後,再讓學生拿出地圖,測量自己最感興趣的兩地間的圖上距離,根據學到的知識算出實際距離,然後交流匯報。學生邊測量邊計算還興奮的交流著,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潑。大家算出了到南京--北京、南京—西藏、甚至是南京—巴黎的實際距離。
二、 加強實踐,拓寬思維。
楊振寧博士曾經作過這樣的對比,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後的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於美國的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時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動手實踐拓寬思維。如教學「元、角、分」時,可以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安排一次實踐活動——「買東西」,讓部分學生當營業員,其他同學做顧客,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說說買和買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情趣高漲,在活動中掌握了有關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接著,教師提問:用人民幣買東西大家都會,你們知道人民幣有哪些單位?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自主研究學習,馬上就可得出: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這樣,學生憑借實踐活動提出問題,通過共同探討、研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印象深,記得牢。學生的參與程度高,他們的智力活動的潛能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體現,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
三、 合作交流,體驗成功。
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組學習、合作交流,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已有
知識經驗出發,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時再增進學生間的合作,就能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從而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把全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明確小組成員分工(一名小組負責人兼發言人、一名記錄員、二名操作員)和具體實驗內容(初步測出圓片A、B、C的周長和直徑,並求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把計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然後小組匯報交流……在這樣的實驗操作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合作得以有效地進行。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生之間互相鼓勵、互相促進,能夠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 留有空間,自主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多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讓學生自己去擺一擺、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補一補;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討論解決;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帶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機會,更多的活動空間,更多的表現時機,更多的創造信心,更多的成功的體驗。
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敢於嘗試、敢於創新,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為學生營造探索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讓研究性學習在新課標理念下呈現勃勃生機。
(2004年9月在高郵市第十一次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中榮獲二等獎)
Ⅳ 五年級下冊人教第六組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計劃表怎麼寫」
透過「遨遊漢字王國」看語文綜合性學習
周淼玉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我們教研組一直試圖通過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使他們的才華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們的熱情得以充分的迸發。
五上年級的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獨立成塊,自成一個單元,更令我的內心為之一震。面對這個以「遨遊漢字王國」為主題的板塊,充分感受到其內涵之豐富,意蘊之深遠。隨著解讀的深入,我更為漢字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演變,以及極強的藝術融合性所折服。我深深地認識到如果要讓學生感受漢字之趣,了解漢字之奇,欣賞漢字之美,這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於是,以此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有關,與「遨遊漢字王國」有關的探討,設想,實踐,反思。
一、策劃早一點
學期一開始,就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理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學習,探討。在這份計劃中我對學生具體的活動時間,內容,形式都做了詳盡的規劃。
反思:鑒於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活動性,過程的機動性,我們需要針對相應主題統籌規劃;又鑒於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時孩子們探究的自主性,合作的充分性,全員的參與性是關鍵因素,因此我們需要提前安排,讓孩子們能打一場有準備的仗。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像「遨遊漢字王國「這樣獨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是從高段開始出現的。而中低段主要分散出現在單元導語,課後練習或語文園地等處。因此「策劃早一點」這一做法在中低學段也是極為重要的。如三年級下冊第五組教材「人間真情」專題中就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圍繞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我們能提前策劃使該活動與5月的母親節,6月的父親節有所結合,不就能使一系列的活動更有現實意義嗎?而且「及早策劃」也可使該活動與課例閱讀、口語交際、習作更好地聯系在一起,把課內學習引向課外,促成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結合。
二、收集廣一點
根據語文綜合性學習需要較長的准備時間,和「遨遊漢字王國」這一板塊相對獨立的特點,把教學時間調整到國慶長假後的兩周,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生利用假期相對寬裕的時間收集資料,也可把學習漢字,欣賞漢字與十月這個有這特殊意義的月份聯系在一起,使愛國的激情在師生的心中暗涌。
在收集前我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收集些什麼內容,怎麼收集;在收集時我們允許家長的參與協助;在學生思路較為閉塞時,老師還為他們提供書名,網址,人物等相關信息。經過這樣的准備、操作,學生確實收獲頗豐。就說我們班的學生為「遨遊漢字王國——書法」這一板塊所收集的資料:有各種字帖,有扇面藝術,有名勝古跡處石碑的照片,也有書法家的親筆題字,還有自己或父母的書法作品。至於他們收集到的書法家故事,書法名作鑒賞更是不勝枚舉。其形式之豐富,涵蓋面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反思:收集資料對於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收集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這些資料為我們系列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我們所說的「廣」首先指收集時間長。要確保資料的豐富性,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去積累。其次指收集的渠道多。可以憑借報紙書籍,可以求助親戚朋友,可以嘗試走上社會,也可馳騁網路世界。多種渠道的收集不僅可能使孩子們最後殊途同歸,更有可能使他們的收獲精彩紛呈;最後,「收集廣一點」還指收集的方式巧一些,除了常規的閱讀積累,還可以調查訪問,參觀表演,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
三、反饋活一點
開展了各種不同規模的匯報活動。
1、形式。
(1)字謎大擂台
(2)諧音俱樂部
(3)漢字的歷史
(4)啄木鳥在行動
(5)小小書法展
……
2、呈現內容。
(1)實物類:書籍報刊、小型招牌廣告、商標……
(2)照片類:大型招牌廣告、書法作品
(3)自製類:字謎卡、手抄報……
(4)總結類:簡單的調查報告、隨筆……
反思: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反饋環節,不僅是老師對學生所得的檢查,更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觀摩,學習。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出形式活潑,文化含量高的反饋方案。
四、探究實一點
比如「猜字謎」這一主題活動,我們並不僅僅停留在收集字謎,巧猜字謎上,還讓孩子對字謎的種類和猜字的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後還讓孩子們自己來編一編字謎,並把這些字謎也放到猜字謎游園活動中去。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編的字謎被同學關注,推測,最後猜出時,那份喜悅真是溢於言表。
夕陽下林梢(夢)
六間房子兩個煙囪(曲)
東邊日出西邊雨(汩)
加水可以洗澡,加衣生活富足,加人高雅不夠,加山幽靜深遠.你若百思不解,吃完米飯再猜.(谷)
這幾個字謎就是孩子在學習猜字謎之後自己編的。他們或根據字意,或聯系字形,或想像畫面,或引用詩句,編出的字謎都像模像樣。
反思:提起語文綜合性學習老師們的視線可能更多的會被「綜合」二字所吸引,可往往忽略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是「語文」的。我們應該讓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在富有趣味的語文活動中得到提升。像這樣,圍繞每個主題,通過一連串新鮮活潑而有深度的活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有提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協作意識得到加強。我們認為必須要突出「探究性」,才能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其應有的價值。換句話說,只有目標緊扣語文,形式體現語文,充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魅力的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五、反思勤一點
學生板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有的寫收集資料過程中發生事情,有的寫反饋資料的過程,有的整理了采訪錄,有的寫下了學習心得。
「比如那個『弱』字,好象風一吹就會倒下,而見到『強』字,又給人一種又高又壯的感覺; 『笑』字總咧開個嘴,就是生氣的人看到它也會快樂起來……每個漢字都不會相同,當它們整齊的排列在一起時,是多麼浩大呀!」
「我還發現身邊的人寫的字也各有特色:媽媽的字端正大方,爸爸的字龍飛鳳舞,姐姐的字,似乎有一股小家碧玉之風……」
「有哪個國家的文字能像漢字一樣生動有趣?有哪個國家的文字能像漢字一樣充滿魅力?」
看著他們的文字,我們不禁又一次感嘆「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一個驚喜」這句話真沒錯.
反思:有人說反思,是成長的覺醒,是生命的對話,是智慧的提升,是思想的升華。通過反思,我們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有了更深的體驗,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們的經驗和理論得以重新構建、整合,為今後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回顧整個活動過程,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享受到了成功,淺嘗了分享的滋味,初探了漢字的奧秘。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他們對漢字的愛戀也更深了一層。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把握,引領有了幾點心得。記得有這么一句歌詞「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樣」,那麼透過「遨遊漢字王國」也依稀看到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模樣。
Ⅵ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節課教案設計的落實課程標准
本學年,「零起點教學」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所謂「零起點教學」,就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新一輪課改,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用課程標准來替代原來的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來實施教學。但現實並不樂觀。雖然新課改已經推進了十二年,很多教師也在不斷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變革,研究性學習、小組活動……等學習方式逐漸被師生們所接受,可多數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研究並不深入,不少教師手邊根本就沒有自己學科的課程標准,「跟著感覺走」的教學依然非常普遍。
教學不基於課程標准,就像火車不在既定的軌道上行駛一樣,不僅會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學要求,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今天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與此是有很大關系的。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一個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據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以及學科教育的規律來實施教學,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是落實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
一、課程標準的特點
課程標準是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規定。它有如下特點:
第一,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學習內容、知識點的具體規定。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來開展學習活動。全國有不同版本的教材,為這種選擇提供了可能。
第二,課程標准對學習結果所做出的規定,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師在保證基本要求有效落實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
第三,課程標准沒有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教學順序,它既賦予了教師更大的教學自主權,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執行者,而應該和學生一樣作為主體參與教育過程,課程的生成性成為可能。
之前的教學大綱,「剛性」的要求很鮮明,規定了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順序及其要求。教師必須按照大綱規定的內容、順序和課時進行教學,不能越雷池一步。換句話說,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限制了教師教什麼,而且還限制了教師怎麼教。
教學大綱的「剛性」要求,對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教師考慮較多的是「何時能完成教學內容」,而關於「如何完成教學內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卻少有考慮;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更關注的是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依據教科書的內容安排教學,至於為何選擇這些內容、如此安排教學順序的原因,教師卻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師習慣於「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比較關注教科書的內容細節以及教學時間的安排,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被隆重推出。
課程標准沒有指出具體的教學內容要點,也沒有要求教學順序,更沒有給出具體的教學方法,有的只是教學建議。因此,基於標準的教學,一定不是一種標准化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
二、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
從教學的角度看,實施任何一項新的課程計劃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個要素:使用新的教學材料,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基於標準的教學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課程標准以及與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綜合實踐活動、小組活動等多樣化的教與學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教學的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來確定學習的內容,明白學生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水平,知道為此需要運用的教學策略、需要建立的評價機制,等等。在教學實踐中,讓教師來適應新的教材、運用新的教學方式都是比較容易的,但轉變教學理念往往很困難。但教師的教學理念不發生改變,很難保證新課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輪課改十多年的現實,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最關心的是學科中一個個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學生能夠記住它,並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用它來解決問題。但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最需要教師清楚的是學生達到標准時的具體表現,以及可以通過怎樣的途徑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標准要求的水平。為此,課堂教學的設計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設計,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認可的一種模式。
逆向設計是一種面向目標、又確保目標得以實現的設計。該模式主張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然後確定針對目標的評價方式,最後再來規劃學習經驗和教學。其核心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
開展逆向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學習目標是什麼?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應該知道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或者能夠做什麼?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要能夠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比較清晰地明確教學的三維目標。
第二步: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即教師要在設計教學流程之前,先設計學生的學習評價,以便知道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的要求,能夠通過具體的實證資料來說明學生已經實現了預期的學習結果。教學的三維目標,都應該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都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課堂或者課後的作業來進行驗證。因此,測量工具的編制很重要。
傳統的教學不會在教學流程設計之前就關注評價,也不關注課堂上的即時評價,通常是教完了一個單元之後才做一次檢測,以此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這很不利於課堂教學的落實,也很難起到通過評價改進教學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指導
目標明確了,評價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師的教學設計針對性就會更強,就會兼顧目標和評價這兩頭,通過恰當的教學組織,來讓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之所以強調教學觀念的轉變,從基於課程標準的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觀念決定行為,沒有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學設計這樣的行為。
三、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要實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需要在課程標準的研讀和評價工具的研製上下功夫。
第一,要會解析課程標准
如前所述,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要求通常是一個學段結束的時候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水平,需要教師通過一節節的教學逐漸加以落實。這其實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將課程標準的要求細化為每一節課具體的學習目標。
為了幫助教師做到這一點,安斯沃斯從技術層面提出了解析課程標準的方法:
1)確定與教學相符合的某一具體內容標准;
2)列出內容標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創建知識技能結構圖;
3)分析主要知識技能,確定學生學習的核心要點;
4)用學生能明白的語言,表述實質性的學習問題;
5)依據概念和技能,設計表現性的學習任務;
6)確保標准中的知識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現性學習任務中;
7)創建與表現性學習任務相符合的教學綱要;
8)設計學習結果的評分標准或評價量表。
第二,要會設計學習評價
美國評價專家斯蒂金斯認為,任何課堂教學的質量最終都取決於該課堂所運用的評價的質量,如果評價能夠在課堂層面得到良好的運行,那麼學習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為了確保學生最終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前就應該清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後的表現是怎樣的。」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對學習的判斷,更是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工具。
學習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頭提問,直接談話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試,比如隨堂小測試、課後測驗、單元測驗、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試等等;三是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對一些事件進行分析和判斷等;四是實踐性作業,比如實驗、小製作、課題研究等等。選擇什麼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評價學習目標中反映的學習結果。
上述的各種評價方法,換一個角度來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性的評價,一類是表現性的評價。客觀性的評價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說。表現性的評價有四個基本的特徵,分別是建構性、標准性、過程性和真實性,是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給予的評價。一個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賽,針對這樣一項運動(真實性),我們要觀賞從起跳到落水的全過程(過程性),為此要制定評價的規則(標准性),明確達到某種程度的運動員,可以得到多少分,並根據該運動員在空中重現標准動作的情況(建構性)來加以評判。
第三,要會確定中心問題
教學活動設計的一種關鍵的策略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明確的中心問題可以減少教學活動設計的隨意性,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中心問題通常與這節課的核心知識有關。由此出發可以抓住一節課的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能,也能夠很方便地構建起教學活動的內在框架。
如何確定中心問題?仍然可以從三維目標的角度來思考。有的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在學科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識雖然在學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這一知識呈現的過程中人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鑒意義,那麼其中的過程和方法就成為中心;還有的知識,從學科內容組成的角度看並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論的意義,但在給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浸潤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那麼它就會成為該領域的中心。
中心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支撐點,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理論、實踐與案例》 李鋒/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8
Ⅶ 新課標下綜合學科如何落實課程計劃
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課程問題的思考
音樂課程問題是我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及嘗試解決的方案與途徑的研究顯得愈來愈重要。
一、課程的學科綜合問題
音樂新課程提出學科綜合這個基本理念之後,確實豐富了課堂教學。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中小學生接受音樂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但是當前許多音樂課為了突出課程的綜合,偏離了以音樂為本的原則,把音樂課上成歷史課、地理課、舞蹈課、繪畫課等,湮沒了音樂的學科特點,沖淡了音樂藝術的鮮明個性。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由此可以看出,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能否適當地、適量地實施學科綜合,直接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能否很好地貫徹以音樂為本的教學原則,直接關繫到音樂課程改革的成敗。
(一)音樂課程要堅守自己的陣地
音樂綜合課程應加強音樂性而不是弱化它,應該以音樂為主線,所引用的其他學科的內容必須與音樂密切相關,融合一體,要突出音樂的首席地位。
(二)音樂課程的綜合,應為音樂服務,把握好度
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綜合,旨在了解音樂在其他藝術形式中的作用,通過其他方面的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但是必須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是畫蛇添足。
(三)學科綜合的含義
音樂教師必須明白,音樂學科綜合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科綜合給學生廣闊的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廣博的人文素養,體現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因此,音樂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學科綜合的含義。其次,要明白綜合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而不是一種形式。再次,綜合表現活動的展示與延伸不要佔據太多的課堂時間,也不能喧賓奪主,忘了是在上音樂課。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考慮音樂課程在形式上的科學性,更要考慮音樂課程在內容上的科學性。
二、音樂課程資源問題
(一)音樂教材的編寫及推廣方面存在問題
在朱則平、廖應文主編的《音樂課程標准教師讀本》一書中,明確指出:「中小學音樂課程標准和據此編寫的教材是音樂課程最重要的基本資源。」根據《標准》編寫的試驗教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呈現方式上,較之以往的音樂教材,從總體上看,有了質的進步,無疑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收獲之一。但是筆者認為,新教材在編寫、組織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音樂教材的編寫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學習國外教育理論不能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其次,音樂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強。再次,音樂教材的內容不夠豐富,缺乏多樣性。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建議:(1)借鑒國外教材編寫經驗,構建和完善我國音樂教材體系。音樂教材的編寫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編寫不同層次的音樂教材,借鑒國外音樂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取長補短,構建和完善我國音樂教材體系。其次,必須打破那種模仿音樂專業教材的以樂理知識體系為教材體系的傳統框架。降低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知識化、學術化的成分,增加音樂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內容的選擇既要考慮面向全體學生,也要有利於具有特殊音樂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的學習。最後,還要注意教材載體的多樣性,除了書本文字教材外,應大力發展聲響教材、多媒體教材、多媒體組合教材等。(2)強化音樂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樂教材的主體性與基礎性內容。音樂新課標要求重視音樂實踐。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就要求教材在編寫時應強化它的實踐性可操作性。(3)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教材資源。這對促進音樂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校本課程是發展學生興趣,形成學生特長的基本途徑。其次,實施校本課程是培養多種人才、滿足社會多樣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課程是體現與發揮學校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環節。
(二)新課程資源普遍缺乏
在音樂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和學校領導對音樂新課程資源的需求較之原來出現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們急切希望了解有關課程改革的各種信息,希望能與有關的教育專家和同行進行及時地溝通和對話,以便及時交流音樂課程改革的情況和經驗。另一方面,在音樂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樂課程提倡音樂課的學科綜合。這就要求音樂教師的知識面及信息量增大。音樂教師希望拓寬信息來源通道,從多方面獲取各種與音樂教育新課程相關的教學材料。從各試驗區反饋的情況來看,新課程教學資源的匱乏帶有普遍性。音樂教師為備好一堂課,有時會花費好幾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學資料。
因此筆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學術資源,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有計劃地組織教育專家進行集中攻關突破,豐富和完善音樂教育資源。(2)改革和建立課程資源開發系統,從實踐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樂課程資源,加強音樂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音樂課程內容、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
總之,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課程問題還不僅這些,筆者只是管中窺豹。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與中小學音樂課程相關的問題並尋求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正在進行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陳玉琨,代蕊華.課程與課堂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朱則平,廖應文.音樂課程標准教師讀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108頁.
Ⅷ 如何落實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
一、目的與作用
課程標准規定了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體現了國家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
但是,當前小學教學與評價還存在一些偏離課程標准要求的現象,如教學要求、作業要求和評價要求被人為拔高,學生必要的學習經歷被忽視,針對學生差異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比較缺乏等。這些現象影響了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健康成長,引起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對小學階段課程改革的質疑。
推進實施小學階段「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有利於引導學校和教師牢固樹立課程標准在教學與評價中的地位,准確把握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與要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以及教育教學規律,科學開展教學與評價工作;有利於促進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和學校逐步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完善相應的工作管理機制;有利於引導家長和社會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教育質量觀,尊重孩子的差異發展和個性發展。
推進實施小學階段「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需要,是保障全體學生接受公平且高質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的需要,更是當前深入推進小學階段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內容與要求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是要根據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要求、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相關要求,開展教學和評價活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並非單純地控制或降低教學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據課程標准科學確定教學基本要求和評價要求,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維度,更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維度課程目標的落實,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落實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1.依據課程標准確定教學目標。學校要通過教研活動和業務學習活動,積極推動和引導教師改變基於個人經驗和基於教材內容設定教學目標的做法,真正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和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階段教學目標及課時教學目標。鼓勵教師編制「學期課程實施計劃表」,明確各學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度安排與評價方法等,並具體到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據此確定教學方案及實施方式。
2.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學習活動。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參照課程標准中的教學建議,精心設計與教學目標相匹配、適應學生年齡特徵、難度適宜的學習活動。要圍繞激發興趣、培養習慣、豐富經歷、探究體驗和表達交流等要求,精心設計「學習准備期」和「快樂活動日」綜合活動。要在實踐中總結閱讀、表達、探究、實踐、交流、游戲等活動的實施經驗。
3.有效調控教學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要認真傾聽學生發言,多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並適時予以鼓勵。要探索課堂觀察與分析的途徑與方法,根據學生在知識掌握、問題表達、思維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落實教學目標。
(二)落實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
1.科學設計評價內容與要求。學校和教師要把評價建立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依據課程標准和學生年齡特徵,合理設計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探索通過課堂觀察及時評價學生表現。要注重表達表現、探究活動、社會實踐、作品展示等表現性任務的設計,細致觀察、有效記錄、深入分析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的知識、方法、態度、興趣與習慣等。要設計符合課程特點和本校特色的評價體系,採用多種評價手段,實施多元評價,探索學年、學期等階段性評價。要嚴格控制考試次數,一、二年級不得進行書面考試。
2.採用等第制和評語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校和教師要注重積累學生課堂表現、表現性任務完成情況、各類考查情況等的記錄,採用等第和評語相結合的形式,綜合反映學生學業發展狀況。要加強對等第制和評語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的研究與實踐,對學業成績、學習表現、學習動力等評價結果採用等第表達,並結合學生個體學習情況,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知識理解、學習能力等方面選擇若干要素進行評語描述,真正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3.注重評價結果對學生的促進作用。學校和教師要淡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強化評價的診斷、改進與激勵功能,明確基於課程標準的評價不是對學生進行評定或比較,而在於發現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差距,進而調整教學方案或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的學習。要重視評價數據的統計、分析,客觀反映課程標準的達成情況,如實反映學生個體發展情況。要及時、明確、有針對地反饋評價結果,實現對學生的精準指導,並採取有效措施改進教學。
三、措施與保障
1.加強指導監督。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研究部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學校及教師的管理和指導。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履行加強中小學課程教學管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職責,嚴肅查處所轄中小學違反課程標准開展教學與評價的行為,保障小學正常的教學秩序。各小學要把「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工作作為學校依法辦學的重要工作,主動接受家長和社會監督。
2.加強調查研究。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研究部門要積極開展小學教學與評價現狀的調研,善於發現問題和經驗。市教學研究部門要開展對小學語文教材的實證研究和比較研究,適時修訂小學語文教材。市、區縣教學研究部門要加強教學研究,將「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作為常規教研及網路教研的重要主題;教研人員要深入基層學校,加強對教師教學的指導,解決教師在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要以項目為載體,探索落實「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有效途徑。鼓勵區縣和學校開展師生關系、學業負擔、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等關鍵因素的調查,以持續准確了解學校教學與評價符合課程標准要求的程度,教師落實「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能力,並以調查證據為基礎,及時研究和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3.組織各類培訓。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研究部門要針對教研員、校長和教師,靈活採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展示、教學論壇、專題研修等方式,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專題培訓。
4.提供資源支持。市教學研究部門要梳理一、二年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與要求,修訂並公布《幼小銜接家長手冊》等指導性文本。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通過撰寫報告、發表論文、出版書籍、錄制視頻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各種資源,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5.營造積極氛圍。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組織各類交流展示活動,充分運用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新聞媒體,向家長、社會宣傳「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重要意義、典型經驗和案例,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教育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