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中國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中國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初探

發布時間: 2021-03-14 03:51:03

1. 哪位朋友教教我《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怎麼寫

額.....這個有點難...好吧,你聯系我我偷偷告訴你
我先給你弄個樣板,我這個也是網路出來的哦
一、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
十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二等獎。2005年5月,作為活動總結性論文《「走進鄉土——南村人文考察」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思考》,獲廣州市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論文年會論文評比二等獎。
2、(2005、7—2007)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
2005年7月開始,我校英語、歷史、地理分別申報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快速城市化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初探——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四課題成功獲廣州市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第二批和第三批立項。課題成果取得二等獎兩項,三等獎兩項的良好成果,標志著我校校本課程研究由學科實踐活動進入學科課題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實驗階段,為開展全校性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如英語科課題組以《南村人文讀本》為藍本翻譯開發了《Finding the lost history in nancun Town》學科校本教材,課題組把南村本土文化與英語科課堂教學相結合,將統編教材提及的傳統文化例子用本土文化作替換,盡量在英語課堂的相關主題中進行滲透,利用本土資源運用到真實的交際情景,讓學生進行模擬交際。此外,他們嘗試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測試中作為閱讀材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整體的英語教學效果;地理科組王小慧、高健儀老師主持申報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以番禺區南村鎮為例》課題,緊扣社會實際,以學生周邊的事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快速城市化地區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問卷調查,收集了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面,在該課題進行過程中,學生全程參與了整個調查研究活動,參與問卷調查設計、調查、統計,而且讓其根據調查時自己的感受,撰寫小論文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能力,深刻認識到失地農民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課題研究所建立的資源庫與課題組繼續開展的「南村鎮城市發展歷程研究」共同構成我校「城市化研究」校本課程和鄉土地理教材的一部分,該課題的學生成果還獲得番禺區開放性作品一等獎;
歷史科組課題《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研究》的主要成果——《南村人文讀本》全面梳理了南村地區的人文資源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滲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由南村鎮人民政府出資、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廣州地區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鄉鎮地方歷史教材,免費發放到南村鎮轄區內中學以及部分小學作為鄉土歷史文化讀本,對承傳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07年1月, 《南村人文讀本》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著作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鄉鎮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南村人文讀本》開發背景與編寫體例探析》先後獲廣州市「教育創強與校本科研學術研討會」及教育教學論文評獎活動一等獎、番禺教育學會第19屆年會論文一等獎、「廣東省教育學會2007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徵集和評選二等獎,2007年9月發表於《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歷史科組的另一課題《<番禺歷史與社會>(暫名)鄉土讀本的開發》的結題報告獲「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優秀研究報告二等獎。作為課題成果主要之一的論文《區縣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新嘗試——《番禺歷史與社會》(初稿)鄉土歷史讀本的編寫體例與成果特色》獲2007年度廣州市中學歷史論文年會評比一等獎。
2005年11月14日, 我校歷史學科曾代表番禺區歷史科參加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驗」高級研討會(沙灣紅基小學現場會)並作了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思考——番禺區南村鎮鄉土歷史讀本(教材)的開發歷程與探討》的發言,得到了與會的全國教育專家和名校長、教師的廣泛好評及區、市教育主管領導的肯定;2007年3月, 我校歷史學科參加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結題鑒定匯報會,作《<番禺歷史與社會>鄉土歷史讀本開發與利用》的研究成果匯報發言。
3、(2007——今)校本課程的整合與全面鋪開、特色發展階段
到2007學年第二學期,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而剛剛完成結題鑒定的番禺區十五規劃課題「區域性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研究」也將進入課題深化與成果推廣階段,再者,像生物、地理、歷史等學科已開展多年的開放式考試(查)也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07年9月28日,我校申報的番禺區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正是在這樣的科研大背景下被批准立項的,與此同時,我校已成為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成化研究》實驗學校。
所以,我們很幸運有了以上的教研背景,我們將整合轉化、完善、提升我校在學科實踐活動階段所形成的,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依靠本校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和特長,同時依靠校外教育專家的智力支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從而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二、為什麼要開展本課題研究
1、是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立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組成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校本課程指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國家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要著眼於發展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長,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學校特色。其基本定位是非學術性或者說是興趣性的,強調以學校為主體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專家,開發的目標指向是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實現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特別是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使學校能夠更好地體現辦學特色,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和諧有個性地發展。
2、是學校特色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的內在需要
校本課程的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兩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南村僑聯中學是一所由鎮政府牽頭,港澳同胞聯合捐資興建的公辦農村初級中學,近年來,隨著南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鎮政府加大對我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我校在學生素質,教師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校期末考試和中考多年超過區平均分。但學校教學中偏重知識灌輸,偏重於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層面上,忽視思維發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較多有存在,開展校本課題研究,幫助教師改變學科教學上,重知識傳授和考試分數,輕思維能力、思維方式,尤其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從而為推動學校的素質教育,創建特色學校,開發有主題的、綜合性的、探索性的、以專題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3、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需要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還在於促進教師的發展。新課程對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提出了明確要求,教師以往的專業發展主要集中於教學、教育手段和方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本身構成了課程實施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
我校教師通過參與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導教師從成功的經驗中尋找生長點,從面臨的問題中尋找突破點,在教育發展趨勢中尋找結合點,在自我完善中尋找跨越點。促進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行為,從「知道做什麼」和「知道怎樣做」向「知道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方向提升,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舞台。
4、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新時期一項重要戰略決策。而素質教育實質是和諧的,人本的教育。構建和諧社會有賴於構建和諧教育,使得社會通過人的素質提高變得更加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有序。構建和諧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訣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首先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教育部門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方面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性,其突出表現就是重視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提出,就是試圖將學生從原有的應試體制中解放出來,搭建使人的基礎素質和個性特長都得到發展的平台。
所以,以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為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並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校本教育系列課程,將使學生獲得張揚個性的機會,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成和諧教育的目標。
與此同時,運用新課程所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整體優化的大教育觀、和諧有序的教育過程觀、能動發展的學生觀、民主融洽的師生觀等理念,在課堂教學這個特定的時空范疇內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通過創設和諧的環境,設計教學活動程序,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有效策略,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主動發展,實現社會需要與自身發展需要的和諧統一。
5、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我校所在番禺區南村鎮,社會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薈萃,2007年底被評為「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但作為教書育人的校園,南村僑聯中學人文環境尚顯單調貧乏,配合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結合鎮政府對學校的第三期建設,學校運用南村鎮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和品牌已經是順理成章,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正當其時。我們在建立起一套包括校園文化在內、能夠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喜愛並願意為之去實踐探索的校本課程教材、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的基礎上,逐漸積淀起學校人文精神,最終實現南村僑聯中學特色品牌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南村鎮僑聯中學的義務教育教育教學水平、人力資源和校園文化現狀,調研和評估校內外課程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以學校校舍全面改建為契機,運用校內的教師專業優勢和學生特長,校外周邊得天獨厚的區域人文資源優勢,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營造教書育人的人文氛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提升學生鄉土人文素養,貼近於學生生活的校本課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學生實踐、體驗、感悟的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運用到從學科教學、學校德育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辦學宗旨與方向、學校品牌創建、教師發展等方方面面,最終積淀起校園人文精神,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特色品牌的發展。
2、研究內容
(1)調研學校內和周邊地區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的人文資源與價值評價。
我校所在的南村地區是廣州南拓番禺的首要地區、「華南板塊」的核心地區,歷史上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是番禺乃至廣州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適應急劇都市化的趨勢,發展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前瞻性的社區文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將在原來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我校教師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挖掘南村可資校本課程研究利用人文資源並進行價值評價。基於對南村地區人文資源的初步調查和對地方課程開發的普遍價值取向的分析,我們認為,南村地區人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取向應該是:第一;培養學生了解南村、熱愛南村、服務南村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第二,保護和傳承南村地區雅俗共生的文化形態和優秀文化傳統;第三,促使南村地區包括天然和尚、黎遂球、高劍父、鄔慶時、崔蔚林等文化名人的優秀文化和學術傳統,海雲詩書派、植地庄、七星崗抗日事件所體現的優秀地域品格精神,即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員崗飄色、南村刺綉、龍船頭製作等所體現的優秀民俗工藝文化,從余蔭山房、鄔氏光大堂、黎永思堂和大量古民居等所體現的嶺南廣府民系優秀建築藝術等一系列優勢文化與教育部門提倡的主導文化的融合。
(2)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2006學年開始的番禺區區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發展已經步入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式推動階段,第二階段是課程規范階段,第三階段是特色發展階段。我校將以建構和開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突破口。首先是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課程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的四個要素進行規劃,並遵循一定的開發流程(模式的基本結構);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設計模式就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設計,本研究主要採用系列專題模式、即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課題——探究問題。
其次、是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的課程化體系,第一層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第二層是課程化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第三層是課程設計的模式,具體如下:
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
整合
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
———————————————————————————————————————
活動領域,例如:人與社會 課程目標
活動主題,例如:走進傳統文化 課程內容
研究課題,例如:走近南村歷史名人 課程實施
探究問題,例如:南村歷史名人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什麼影響? 課程評價
第三、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實施的操作體系,按照理論學習——專家指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反思提升——形成成果的流程去操作。
(3)校本課程開發
開發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如通的設計與製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展示班級風采,提高學生對班級的認同度,從而建設各具特色、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通過對教室、辦公室和走廊內科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創設良好愉悅,人文氣氛濃郁的工作環境,提高師生的文化藝術品位,豐富其精神世界,建設具有生命活力的校園文化烘托出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學生發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做好准備,塑造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品位高雅的校園文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它需要有一種理性、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或步驟:
第一步: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學校教育哲學、調查學生需求、分析學校資源、把握社區發展需要等等。第二步:根據情景分析,建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模式。包括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總體目標,制訂開發實施計劃,設計校園文化建設方案等。
第三步:組織和實施,包括選擇安排知識或活動序列、班級規模、時間安排、資源分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事項。開展校本課程開發與試驗。
第四步:評價與改善,包括涉及教師、學生與課程方案三方面的評價內容與方式、結果處理、改進建議等的小組和全校交流評價。
校本教材開發包括各學科校本教材課系列(包括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人文學科),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學校德育教育校本教材開發,學校品牌創建校本課程開發等。
(4)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開發校園環境課程是體現素質教育和學校特色的新型課程。校園環境課程無所不在,它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校園文化課程中會學到有益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或態度。
其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校園建設和設施;社會環境包括教師同事關系,師生關系,同學團體,獎懲制度等;文化環境包括學校或班級文化,如校史,校風,儀式或活動,如升旗,班會,學校大型活動等。這是實現環境育人的的重要途徑。
我校將要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
物質文化成果:提取南村乃至番禺地區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跡和歷史人物,如員崗村東漢古墓出土文物、禺南開拓第一人——東晉陳玄德將軍、明末清初天然和尚、海雲寺與「海雲詩書派」、抗清民族英雄、牡丹詩狀元——黎遂球、清末洪兵起義與賁南書院(沙茭團練總局)、嶺南畫壇三傑——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廣游二支隊與植地庄、七星崗抗日等設計成人物群雕或浮雕的形式,形成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
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校徽,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和收集大量與本研究工作相關的資料,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幫助研究工作順利展開。
2、調查研究法。調查學生的需求和建議,調查分析教師、社會和學校教育資源狀況,獲取校本課程的設計與編制方面的信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社區調查等。
3、行東研究法。立足於解決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實際問題,要求學校行政引領,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有關人士共同參與,積極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實踐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最終上升為經驗,以指導後階段研究工作。

3、研究組織
課題主管部門:番禺區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領導專家顧問組:
盧炎安(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鎮長)
陳乃權(番禺區南村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吳岳冬(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姜 濤(番禺區教科所,副教授)
馮永廣(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主任)
陳志禧(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張志海(番禺區南村鎮教育指導中心副主任)
課題組組長:馮少豪
課題組主要成員:肖東平 卞廣清 朱光文 張鳳雲 高健儀
羅偉豐 姜華 黃嘉斌 曾慶文

4、研究分工
馮少豪: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全面策劃、體統,課題研究經費的籌措等;
肖東平:負責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管理、協調各學科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等;
卞廣清:負責組織課題理論學習、課題申報與開題報告撰寫、修改,組織課題開展等;
德育美術組:
張鳳雲:負責「兼愛思想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模式研究」子課題和「嶺南畫派鄉土美術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
歷史組:
朱光文:負責撰寫、修改開題報告、「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校本化研究」子課題研究;
組員:譚春媚
英語組:
黃嘉斌:負責「南村鎮鄉土特色英語教育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唐容珍、何燕瓊、劉善靜、崔燕梅
地理組:
高健儀:負責「南村鎮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王小慧
政治組:
曾慶文:負責「南村鎮鄉土人文政治與學生活動」子課題研究;
組員:劉偉民
信息技術組:
羅偉豐: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信息技術資源庫建立」子課題研究;
組員:
語文組:
姜 華:負責「海雲寺詩派語文鄉土詩歌校本課程開發與學生活動」、「中學語文古典詩歌選編」兩子課題研究;
組員:吳道政

5、研究進度
第一階段(2007.9——2008.2):准備醞釀階段。
(1)轉化、完善、提升我校現有的學科活動和校本研究成果;
(2)組織專家講座、課題理論學習、校外學習等;
(3)課題論證與申報;
(4)各子課題組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料搜集、整理
(5)學科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學科的課程計劃。各子課題和科組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申報,包括各課題行動研究方案和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6)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2008.3——2009.2):全面實施階段。
(1)全面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2)匯編教師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集,校本課程系列成果,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等;
(3)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校園文化:包括場文化、廊文化、牆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物質文化,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等非物質文化。
第三階段(2009.3——2009. 9):總結、鑒定、交流階段。
結題報告、專家鑒定階段性交流總結(結題報告、音像資料、成果展示)

6、經費分配
(1)經費的來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資助0.5萬元,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政府資助5萬元,學校自籌0.5萬元,總計6萬元。
(2)經費的分配:
專家顧問費:1萬元
科研業務費:2萬元
圖書資料費:1萬元
印刷出版費:2萬元
7、預期成果
(1)課題結題報告;
(2)編成「南村僑聯中學義務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成果系列叢書:
a教師論文(或教學案例)集;
b校本課程分為「四個系列」——學科活動系列、德育活動系列、綜合實踐系列、校園文化課程系列等,四種類型,讀本類、學材類,教材類,專題資源庫類等;
c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作品集;
(3)校園文化開發成果(方案),包括結合學校第三期工程建設開發的校園文化成果,包括物質文化成果:南村歷史文化名人廣場雕塑(場文化)和南村地區重大歷史事件群雕牆(牆文化),嶺南畫派,海雲詩歌,海雲書法經典作品長廊(廊文化),還有教師辦公室文化等;非物質文化成果:包括學校辦學理念與特色,校訓,校徽、校歌,教風,學風,形成一系列作為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素材;班級的班徽、班旗等。
(4)課題成果資源庫或網頁。

2. 校本課程開發的形式和一些有關案例分析

怎麼那麼懶,自己去查下書就有很多啊!

3. 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校本課程開發」的

額 。。這個我們原來也搞過這個東西。。
這不是誰理解不理解的問題
這個是每個學版校根據每個學校自權己各自的特色所開展的一項活動。
所以如果你要開發一項校本課程的話,你要想了解這所學校和其他學校不同的地方。根據其特色去開發。
如果你只是要評價校本課程的話,你可以去求助你的老師,他們會把更具體的事項告訴你,
還有疑問去找老師吧。

4. 結合實際談談你的校本課程開發。(600字以上)

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思考

校本課程最先出現於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校本課程」雖是一個外來語,但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許多中小學對活動課程的開發實際上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奏。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展開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貫徹,我國中小學面臨著正式開發校本課程的任務。於是「校本課程」這一術語便由此而逐漸流行於我國教育領域。校本課程在我國的提出與之在英美等國的出現相比較,雖有一些相似的原因,但也有明顯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緣由。所以,我們探討這個概念的內涵時,須充分反映我國校本課程的特點。

一、校本課程的涵義和特點

(一)校本課程的涵義

按照現代課程分類理論〔1〕來考察,校本課程並不是一種課程類型,而是屬於課程管理方面的一個范疇,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一個組成部分,即中小學新課程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的校本課程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這一界定試圖反映校本課程的三種基本屬性,即關聯性、校本性和可選擇性。

校本課程的關聯性,是指課程計劃中的校本課程與同一課程計劃中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由於校本課程只是新課程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雖有獨特的育人功能,但決不能取代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特有的重要功能,因而它必然要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密切聯系,形成一個整體。其關聯性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與國家課程、一地方課程各自的總體目標具有互補性;第二,校本課程的總課時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總課時具有整體性,第三,校本課程的育人功能對國家課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輔助性。

校本課程的校本性,是指校本課程具有服務學校、依靠學校、植根於學校的特性。這是校本課程不同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根本特徵。首先,校本課程以適應學校和學生的特別需要為主旨。一方面,校本課程的生成要以學校的辦學宗旨為依據,要為學校辦出特色而服務;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別需要為依據,即為滿足本校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未能得到滿足的種種合理需要而設置。所以,校本課程不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重復,而是對它們的有力補充。其次,校本課程須依靠學校而生成。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是以校長為首的本校教師。第三,校本課程深深植根於學校。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由師生對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優良傳統、校園文化資源以及經過師生加工處理了的網路信息資源有機構成的一片沃土。它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它的根深深扎在這片沃土裡。

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是指校本課程的多樣性具有滿足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可能性。學生要想充分發展自已的個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作為育人藍圖和育人媒體的學校課程應適當滿足學生的這一要求。然而,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只提供學生極有限的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校本課程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在這一方面的不足。當一所學校的校本課程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時,它能較充分地反映學生的種種特別需要,提供多種多樣的課程門類,讓學生自由選擇。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課程的可選擇性是逐步增強、分層推進的。

5. 校本課程開發有哪些

校本課程開發有課程選擇、課程改編、課程整合、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新編,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選擇:課程選擇是校本課程開發中最普遍的活動,是指從眾多可能的課程項目中決定學校付諸實施的課程計劃的過程。

2、課程改編:課程改編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准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課程上的修改。

3、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學習的課程開發活動。

4、課程補充:課程補充是指以提高國家課程的教學成效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材料開發活動。

5、課程拓展:課程拓展是指以拓寬課程的范圍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6、課程新編:課程新編是指全新的課程單元開發。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即我們所說的「鄉土教材」以及時事專題課程,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型。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學校基於本校實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值得鼓勵,但要科學地完善課程結構,規范有序地開發相關的校本教材,努力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

6. 高分急求-校本課程開發論文

【乒乓球器材規格】
場地規格賽區應由0.75米高的同一深色的擋板圍起,並與相鄰的賽區及觀眾隔開。每張球台的比賽場地面積為8米×16米。場地內放有球台、球網、球、擋板、裁判桌、裁判椅、計分器等。每張球台至少還要使用兩台電子計分牌,決賽時使用四台。電子記分牌安放在乒乓球比賽場地兩側後面或四角,牌上有運動員的姓名、所屬國家或地區、時間、各局比分等,使觀眾在看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顯示屏上的比分。體育館內還有一個所有觀眾都能看清楚的大電子顯示屏,能同時顯示所有球台比賽的有關信息。決賽或僅使用一張球台比賽時,裁判員使用話筒,以方便全場觀眾觀看比賽。器材規格球台——高76厘米、長2.74米、寬1.525米,顏色為墨綠色或藍色。球網——高15.25厘米、台外突出部分長15.25厘米,顏色與球台顏色相同。球——呈白色或橙色,且無光澤,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硬球。擋板——高0.75米、寬1.4或2米,顏色與球台顏色相同。所有器材均由國際乒聯特別批准和指定。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包括訓練設施均必須採用相同牌號的器材。
乒乓球運動是一項很細微的運動。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的心理和精神都處於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中,運動員需要用眼睛仔細觀察對手球拍撞擊球時的動作、時間、部位、拍形和來球的運行情況及對手的表情等;還要用耳朵聽出對手球拍撞擊球的聲音,從而判斷出來球的旋轉、速度、力量、落點、節奏情況以及對手的心理狀態、可能採取的戰術等方面的情況,同時還要考慮自己如何回球。運動員對這些情況的正確判斷和擊出有威脅的回球,除了依賴自身的能力以外,還需要一個很好的賽場環境。因此,觀看乒乓球比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從運動員准備發球開始到這個球成為死球的這一段時間內,整個賽場要保持安靜,不要鼓掌、跺地板、大聲講話、吶喊助威、隨意走動、展示旗幟和標語等。
(2)不要使用閃光燈拍照。閃光燈對乒乓球比賽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乒乓球球拍和球的碰撞是在瞬間完成的,閃光燈會閃花運動員的眼睛,使運動員無法判斷來球的質量,從而影響到回球的質量和命中率。
(3)吶喊助威時要含蓄一些,不要將鑼鼓和喇叭帶進體育館內,因為過大的聲音、過激的語言會影響到運動員的心情和注意力。
(4)場館內禁止吸煙;手機關閉或調整到振動、靜音狀態。
[編輯本段]【乒乓球運動的改革】
「小球」變為「大球」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隊囊括第三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項冠軍之後,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網加高等建議,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此後,乒乓球運動技術不斷發展,球速越來越快,旋轉越來越強。不少運動員對陣時回合減少;有時球飛如閃電,觀眾還未看清,勝負已經決出,削弱了乒乓球愛好者的興趣。為此,國際乒聯前主席荻村伊智朗曾考慮把乒乓球加大。而徐寅生擔任國際乒聯主席後把這件事提上了議事日程。
1996年5月,國際乒聯理事會同意試驗大球的提案——為減緩球速和旋轉,增加回合和觀賞性,建議將乒乓球的直徑增大兩毫米。國際乒聯准備次年在日本舉行的青年錦標賽上做試驗,但由於日本廠商意見太大而作罷。當時,改大球只是建議,廠商要生產大球,需要投入資金重製模具,調整工序,若建議最後被否決,資金就浪費了。
為支持乒乓球改革,上海紅雙喜乒乓集團毅然承擔了試制任務,按要求生產出一批高質量的大球,由國際乒聯送給各會員協會試用。世界上唯一擁有測量動態乒乓球速度和旋轉儀器的中國乒協主動承擔了測試工作。中國乒協科學委員會科研人員做了「不同直徑和重量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實驗結論是:直徑大的球,速度慢於直徑小的球,旋轉弱於直徑小的球;直徑相同的球,重量和彈力大的要比重量和彈力小的球速度快、旋轉強。
1997年第四十四屆世乒賽期間舉辦了首次試驗大球的比賽,但影響不大。1998年春天,由徐寅生提議舉辦的蘇州國際乒乓球「大球」賽做了第二次試驗。中國乒協主動承擔了蘇州試驗比賽的經費。199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又舉行了一次試用大球的國際比賽。
1999年在大維第四十五屆世乒賽期間舉行的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獲得四分之三多數票而被擱置,124名委員中有84人投贊成票,30人反對,10人棄權。當時新任的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說,有些代表因對這項改革措施將帶來的影響不了解而投了棄權或反對票,他將做解釋和說服工作。
2000年2月23日,國際乒聯特別大會和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起,也就是在悉尼奧運會之後,乒乓球比賽將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 7克的大球,以取代38毫米小球。
此外,乒乓球運動的改革還有「實行以『11分制』取代『21分制』」、「無遮擋發球」。從2008年9月1日正式實施「禁膠令」,改用無機膠水。有揮發物的溶劑膠水通常被稱為有機膠水或快乾膠水,其主要成分是黏合膠體和有機溶劑,後者是指低毒性、有揮發性、能溶解黏合膠體的化學溶劑,其中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成分,國際乒聯對膠水中的有毒成分有一定的限制標准。有機膠水能增加海綿彈性、提高擊球速度,每名運動員在參賽之前都需要給球拍刷上數次膠水,這也被視為乒乓球比賽的必備武器。無機膠水既無色也無味,稀釋度近似水,不會增加海綿彈性,只需要刷一次,這種膠水的底板易清潔,不留任何殘留物。
乒乓球技術四個基本因素是:力量、速度、旋轉和落點。
力量作用於球,是通過球的前進速度和旋轉強度表現出來的。如果你在進攻當中猛力扣殺,使對方接不好,那麼你就要打得有力量。如果你是在加強旋轉的強度,無論是製造上旋或下旋,那麼你一定要用力摩擦球。
為了盡量減少對方的准備時間,你必須抓緊時間,爭取在最短、最快的時間內把球回擊到對方的面上,使對方措手不及,這就速度。
為了增加對方還擊的難度,還可以製造各種旋轉球,迫使對方回球失誤後「出機會」球,這就是旋轉。
乒乓球不大,要使自己打過去的球更具威力,必須要調動對方前後、左右的移動或奔跑。因此要講究落點。
所以說,力量、速度、旋轉、落點是乒乓球技術的基本因素。
乒乓球是我國的國球,我們國家在乒乓球歷史上佔有很強的地位,我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有更大的提高。
[編輯本段]【乒乓球概述】
乒乓球(英文為table tennis)是球類運動之一。
乒乓球和網球的規則基本一樣,乒乓球運動是在桌子上進行的,因此有「桌子上的網球」之稱。
打球的時候,由於球發出「乒乓」聲,所以稱為「乒乓球」。
現時的乒乓球直徑40.00毫米,重量2.40~2.53克,白色,黃色或橙色,用賽璐珞製成,乒乓球台長274厘米、寬152厘米、高76厘米,中間有橫網,運動員各站球台一側,用球拍擊球,球須在台上反彈後才能還擊過網。以落在對方檯面上為有效。比賽以11分為一局(有時長期實行21分制 最早甚至出現過100分制 )採用五局三勝(團體)或七局四勝制(單項)。比賽分團體、單項(單打 雙打 混雙)。
乒乓球運動於十九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相傳起源於網球。相傳當時幾位大學生將桌子當作場地,用木板將酒瓶塞像打網球一樣在桌子上推來推去,故稱之為「桌上網球」,也就是乒乓球的英文「table tennis」的由來。1900年左右,由於輕工業的發展,球改成用賽璐珞製成的空心球。紐約的印刷工人海維特調制出一種外貌很像象牙,受熱變軟、遇冷變硬的人造塑料,取名為賽璐璐,1869年海維特用賽璐璐製造了一批乒乓球,很受人們歡迎。現在,乒乓球多用棉花製成的塑料加工而成。19世紀後,乒乓球運動便逐步發展起來。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賽於1900年12月在英國倫
球台敦皇後大廳舉行,開創了乒乓球比賽的先河。參加比賽的有三百多人。比賽時,男運動員要穿上漿領子的襯衣和坎肩,女運動員要穿裙子甚至還要戴帽子。
1926年,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TTF,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正式成立,並決定舉行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五十多年來,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期,運動員使用的球拍雖形狀各異,但都是木製的,擊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談不上什麼旋轉;打法也單調,只是把球推來推去。
1936年,第十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匈牙利布格拉舉行,大賽中出現了令人驚嘆的局面。男子團體冠軍爭奪賽,在羅馬尼亞和奧地利進行。比賽從星期天21時進行。熟料雙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於打法相同,雙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戰術,不肯輕易挑板,而且企圖從對手的失誤中取勝。比賽進行到三時還是2:2。當地規定,公共場所必須在3時關閉,惹來了警察干涉,最終耗時31時奧地利才以5:4戰勝。
1903年,英國人古德發明了膠皮球拍,有力地促進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從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國選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圓柱形顆粒的膠皮拍。擊球時增加了彈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產生一定的旋轉,因而出現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這一打法在歐洲流行長久,不少運動員採用這種打法獲得了世界冠軍。這一時期乒乓球運動的優勢在歐洲,其中匈牙利隊成績最突出,在117項次世界冠軍中,他們獲57、5項次,占歐洲隊的一半。但這種球拍只能以製造下旋為主。人人皆此,磨來守去,即使奪得了冠軍也毫無意義。 20世紀50年代初,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球拍,日本運動員道德在世界比賽中使用,並一舉奪取得第十九屆世界錦標賽的四項冠軍,打破了歐洲運動員的壟斷地位。由於日本運動員利用這種球拍創造的遠台長抽進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發球搶攻威脅大等優點,因而速度慢、旋轉弱、攻擊力不強的歐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漸取代,使日本奪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運動的優勢,1952年到1959年,在49項次世界冠軍中,日本隊奪得24次項次,佔47%。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1959年,容國團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後,中國運動員開始登上了國際乒壇。逐漸形成了以「快、准、狠、變」為技術風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屆世界錦標賽中,中國隊既過了歐洲關,又戰勝了遠台長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選手,第一次奪得了男子團體世界冠軍。並連續獲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屆男子團體冠軍。中國近台快攻的優點是站位近,速度快,動作靈活,正反手運用自如,比日本遠台長抽打法又大大前進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國乒乓球技術水平位於世界最前列,乒乓球運動的優勢由日本轉移到中國。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歐洲運動員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終於取日本弧圈球技術和中國近台快攻打法之長,創造出適合於他們的先進打法,即以弧圈球為主結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蘭帕爾和約尼爾。以快攻為主結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為主要技術,用反手快撥快攻力爭主動,以正手拉弧圈球尋找機會扣殺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奧洛夫斯基等。這兩種打法的特點是放置較強,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迴旋餘地較大。乒乓球運動又推進到放置和速度緊密結合的新高度。這是乒乓球運動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國際交往和學習研究的加強,各種打法互取長短,使乒乓球技術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和提高。比如,我國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結合弧圈球、橫拍快攻結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術,均有所發展和創新,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現在,乒乓球已發展成為各國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國際乒乓球聯合會亦已擁有127個會員協會/是世界上較大的體育組織之一。由國際乒聯和各大洲乒聯舉辦的世界錦標賽、世界盃賽、洲際比賽及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國際比賽不勝枚舉。1982年,國際奧委會關於從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決定,必將激起世界各國對乒乓球運動的進一步重視,推動乒乓球運動更快地發展。
【乒乓球得名的由來】
1890年,幾位駐守印度(India)的英國海軍(navy)軍官偶然發覺在一張不大的檯子上玩網球頗為刺激。後來他們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彈性不大的實心球,並用木板代替了網拍,在桌子上進行這種新穎的「網球賽」,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來。
Table tennis出現不久,便成了一種風靡一時的熱門運動。20世紀初,美國開始成套地生產乒乓球的比賽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稱,如Indoor tennis。後來,一位美國製造商以乒乓球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創造出ping-pong這個新詞,作為他製造的「乒乓球」專利注冊商標。Ping-pong後來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個正式名稱。當它傳到中國後,人們又創造出「乒乓球」這個新的詞語。
在日語里,乒乓球叫做「卓球」。乒乓球運動的很多用詞是從網球變來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檯面稱court,中間的球網稱net,支撐球網的架子叫net support。
乒乓球單人比賽一般採取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制,所謂「局」,英文是set。發球叫serve。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歐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稱為「桌上的網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網球發展而來。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1926年,在德國柏林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後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乒乓球運動的廣泛開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進。最初的球拍是塊略經加工的木板,後來有人在球拍上貼一層羊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歐洲人把帶有膠粒的橡皮貼在球拍上。在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人又發明了貼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種類似網球的橡膠球,1890年,英國運動員吉布從美國帶回一些作為玩具的賽璐珞球,用於乒乓球運動。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賽中。最負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起初每年舉行一次,1957年後改為兩年舉行一次。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闆王道午從日本買回10套乒乓球器材。從此,乒乓球運動傳入中國。
乒乓球運動大約在十九世紀末期起源於英國,隨後傳到美國、歐洲中部、日本、中國及韓國等地。乒乓球運動起初被很多人視為娛樂活動,但發展至今,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主要運動之一。乒乓球運動於1988年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承認,正式成為比賽項目,其中包括了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及女子雙打。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