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基礎程課程標准
『壹』 請問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是哪一年頒布的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我手頭就有的。
『貳』 求《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1至必修4,選修5至選修8的錄音MP3文件。
每個單元都要?那好多的。 如果你要自己下載的話我到是可以給你個網站 直接點下載就行的。
『叄』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是什麼
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從模塊體繫上看,分為必修模塊(信息內技術基容礎)+選修模塊(演算法與程序設計、網路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慧初步);從教材體系看,必修+選修,共6本教材;從課程建設思路上看,主要是按如下主線: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信息的交流與評價等。
『肆』 如何探索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打造信息技術高效課堂
一、創設情境——愉快式教學模式
適用范圍: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如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一章。
實施理由:基礎知識理論課對每一門科目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讓學生有興趣聽,又要能掌握,不管對哪門科目而言都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信息技術課,許多理論知識與術語,學生平常接觸得相對很少,所以更有必要改變教學方法,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方法:教師利用語言、圖片、實物、音樂以及社會時事和教學環境中的有利因素,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情緒,把學知識接受的過程變成自然而又享受的過程。
實際案例:在預備講授第一章第二節《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課程內容之前,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做了兩件准備工作,一是搜索大量圖片製成電子相冊,根據不同的年代配上不同的背景音樂,在上課伊始就播放給學生看。因為許多圖片學生從未接觸過,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因此學生部能積極發表自己對圖片的理解二是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會聲會影軟體剪接了《阿凡達》、《諜影重重3》、《世界機器人大賽》三部影視作品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高漲、這時教師使用PPT展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①信息技術的簡史;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③合理使用信息技術。針對這三塊內容,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作為結語,教師提醒學生要做好准備,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給大家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要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
因為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而且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這讓他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最後在快樂中完成課堂知識的學習,而且對他們的道德是非辨別能力完成了一次提升——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
二、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
適用范圍: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信息、加工和表達信息的教學。如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四、五章。
實施理由:這三個章節的內容涉及相關軟體的使用與具體的操作較多,而每一個軟體的操作與使用過程都是非常煩瑣的,講解起來有時顯得較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統中,大部分軟體操作有許多的一致性,學生只要掌握一種軟體的規律,就會有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這種特點,再結合信息技術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通過若干有目的、分層次的題目的設置,讓學生自己帶著疑問去學習、去摸索,這樣有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又能讓學生在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收獲成功的喜悅。
具體方法:以完成某一個具體的主題任務為線索,由教師設置分支任務,把教學內容融入實際主題任務中,讓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經過自主探索和教師的點撥,自主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得到了培養。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則是指導學生如何去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去完成任務,並適時向學生介紹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學案例: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模式。
可有四個步驟:根據內容設置主題任務——學生自主或協作完成主題任務——學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師合理而又充滿激情地評價。
1整拿社會熱點。設置主題任務
設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了解知識主題任務的必要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的愛好,產生完成主題的動機。例如,筆者在講授《信息的獲取》、《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與《多媒體信息加工》這些章節時,以2006年在安遠舉行的中國贛州第五屆臍橙節為主題,要求每位學生製作一個旨在宣傳贛州第五屆臍橙節的電子文稿(格式不限)。
2完成主題任務
完成任務是「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過程。該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小步驟:
學生應當先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手段。當運用以往的方法與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時,教師應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及時完成教材第二章內容的學習,並適時提供一些課外的操作技巧,讓學生既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又能提高實踐操作能力。例如,文字與圖片的下載,對學生而言不難:但是視頻如何下載,對許多學生而言就不是一件易事了。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在課堂上示範操作正確的下載方法。
在獲取信息後,要利用或嘗試使用合適的方法對得到的各種信息進行鑒別、評價、分析、保存,這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過程。
接著就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來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就要求學生學習與使用恰當的工具軟體,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與第五章內容的學習,邊學習邊製作,逐步完成書本內容的學習。同時可用學習小組的形式或
網路協作的方式來完成作品的製作,這樣作品完成得既快又好,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處理的能力,還宣揚了團隊的精神。
3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學生的作品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完成的,特別是高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師必須要花一定的時間以保證學生對作品的交流與展示,讓學生有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樣才能讓他們保持這份學習熱情,繼續完成後面的教學內容。
4教師鼓勵性評價
教師精心審閱學生的作品並給出合理的評價,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的作品可能會有較大的差別,但教師需要盡量發現亮點,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成就感,還可選出特別優秀的作品推薦給其他班的學生,這樣一定會得到別樣的教學效果。
三、不拘一格——混合教學模式
無論是「創設情境——愉快式教學模式」、「設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小組協作學習式教學模式」,還是傳統的講解教學模式,它們在教學實踐中並不是孤立運用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混合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的第三章關於程序代碼等方面內容時,先用「創設情境——愉快教學模式」。將電影或電視中一些與計算機程序控制或破解密碼等片段給學生看,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了解程序代碼相關的理論與基礎知識:然後利用「設置問題——任務驅動法」。把事先設計好的低要求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自主的學習和探索,把握一些程序代碼的基本寫法:但是編程語言對高中學生來說存在較大的自學難度,因此這個時候教師應該採用傳統的講授教學法,讓學生更高效地接受知識。這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往往能達到一個很好的教學效果,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教師。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要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是多姿多彩的,我們學生的學習才會是快樂的。我們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
『伍』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
1.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標准;
2.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內回容;
3.有利於所有學生全面答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
在第一點可見高中的信息教育目標要求更高,內容更高。把能力與素養相結合,不但培養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綜合品質。第二點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信息課程內容。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了學生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充分地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需要,同時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由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各種應用能力的發展而個性發展是指學生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發展。而信息技術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品質素養等,同時可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比如學生的編程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其中還有五方面課程的基本理論,它們分別是:
1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3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4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時間。
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這五個理論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陸』 新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關系課程標准總綱是什麼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三、教學評價
1.《指導綱要》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新課程標准》
(1)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3)評價結果的處理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3)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評價方式有過程性評價方式、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性評價方式。很顯然,新課程標准力求教學評價在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上進行,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整體考核,以便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水平。強調要關注學生成長軌跡的真實記錄和檢驗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工作強度,對教師的素質、教學評價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戰。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的目標在標准中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表述。讓我們攜起手來,沿著課程標准確定的思路,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認識,共創信息技術的燦爛明天。
『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捌』 要引用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參考文獻中怎麼寫
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這個**是指文獻中的頁碼比如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