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
⑴ 本講介紹了哪些課程開發模型
目標模式:以目標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評價而進行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因此,目標模式被看做課程發、課程設計的傳統、經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拉爾夫?泰勒(R.Tyler)所創立的「泰勒模式」。
泰勒指出,任何課程設計都必須回答以下4個問題:為什麼教(或學)?教(或學)什麼?怎麼教(或學)?如何評價教(或學)的效果?這4個問題構成了著名的「目標」、「內容」、「組織」和「評價」,稱課程開發與設計的永恆范疇,也被認為是課程設計的步驟。目標模式有其他一些類型,但它們都沒有超出泰勒的這4個問題,往往被們認是對泰勒模式的補充。
在實際的運作中,目標模式被細化為以下7步,以便於操作,即(診斷需要――形成具體的目標――選擇內容――組織內容――選擇教學活動一―組織教學活動――評價。)
目標模式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以明確而且具體的行為目標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目標是課程設計的起點,也是教育活動的終點,這里的行為往往是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行為;二是這種設計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這種設計模式的優點在於條理清晰,具體的行為目標非常便於操作和評價。這種設計模式的不足是,課程目標用行為來表示,再將這些行為目標層層分解,就徹底肢解了課程與幼兒學習的整體性,使幼兒的課程經驗支離破碎;行為不僅包括外顯的行為,而且包括內隱的行為(如幼兒對課程的體驗、幼兒的自我意識等),而後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就將內隱行為排除在外,捨本逐末;再者,這種設計模式對知識作簡單化的理解,無視知識產生的過程以及知識與社會的關系,對知識作線性理解,直接導致教學過程就是一種按照圖紙施工的過程,教師的主體性及創造性比較缺乏。可以說,這種模式的使用范圍有限,只能適用於外在的行為,如技能技巧的培養,而對一些高級心理機能(如創造性)的培養,則比較困難。
針對目標模式的不足,一種新的設計模式應運而生,這就是過程模式。
⑵ 課程建設與課程開發有什麼不同
一、兩者的意義不同:
1、課程建設的意義:課程是高等學校教學建設的基礎,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課程建設是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
2、課程開發的意義:教育的目標是為屬於某種文化的人進行該文化的傳承和更新,對於家庭和個人來說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教育兒童成為有個人身份的成人.
另一個是向後代傳遞知識和技能,並讓後代為適應他們所生存的自然與社會現實的要求做准備。這兩個目標是適應現實及個人和群體生存的基礎,為實現目標,就要對課程進行設計開發。
二、兩者的包括的內容不同:
1、課程建設包括的內容:
(1)課程的規劃設計,主要是解決設置什麼課程、課程如何排序、課程標准是什麼等問題,這一系列工作實際就是課程規劃模式建設。
(2)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學過程,主要是解決怎樣教才能實現培養目標等問題,這一系列工作實際就是教學模式建設。
2、課程開發包括的內容不同:
目前課程開發因其訴求不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各大高校為代表的學院式課程開發體系,另一類是以各大中型企業為代表的實戰課程開發體系。學院式的課程開發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教學知識的系統、全面,教學內容講究嚴謹、科學。企業實戰課程開發體系的主要特點是將教學知識的操作性和實用性強,教學內容與工作聯系緊密。
(2)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課程開發的原則:
1、超前性原則:職業學校培養人才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然而,辦教育有教育的規律,培養人才具有周期性,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必須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人才市場需求作出准確分析和預測,為超前開發課程提供可靠的依據。
2、多元性原則:現代職業勞動界限的超越和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需求,要求職業教育必須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崗位、跨職業的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就要開發多元化課程,如開設必修課、必選課、選修課、活動課等。
3、基礎性原則:市場經濟以盈利為主要標志,因而勢必不斷引進新設備、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而辦教育很難跟蹤這種變化。與其「疲於追趕」,不如加強基礎能力訓練,增強學生潛在能力,設置基礎性課程,如在財會專業中,加強會計基礎知識教學,強化財會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規范的訓練。
4、實踐性原則:實現能力教育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是實踐教學,因此,設置課程既要充分體現崗位資格所需要實踐的環節、內容,又要體現交叉復合崗位和職業的實踐內容、形式,還要體現各種實踐的可操作性。
5、靈活性原則:課程設置在注重基礎知識、實際操作、理論研究結構組合的同時,更要突出客觀實際需要。在縱向上,要能組合出不同層次職業人才培養的方案,如市場營銷專業課程可組合出企業營銷策劃人員;在橫向上,要能夠兼顧專業之間的配合,如財經類專業都需要財稅金融知識和統計調查分析知識等。
⑶ 一個完整的培訓課程開發都包括哪些步驟
一、明確課程目的
進行課程開發的目的是說明員工為什麼要進行培訓。因為只有明確培訓課程的目的,才能確定課程的目標、范圍、對象和內容。
二、進行培訓需求分析
培訓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者開發培訓課程的第一步。進行培訓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以滿足組織和組織成員的需要為出發點,從組織環境、個人和職務各個層面上進行調也和分析,從而判斷組織和個人是否存在培訓需求以及存在哪些培訓需求。
三,確定培訓課程目標
培訓課程的目標是說明員工培訓應達到的標准。它根據培訓的目的,結合上述需求分析的情況,形成培訓課程目標。
四、進行課程整體設計
課程整體設計是針對某一專題或某一類人的培訓需求所開發的課程架構。進行課程整體設計的任務包括確定費用、劃分課程單元、安排課程進度以及選定培訓場所等。
五,進行課程設計
在進行課程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具體確定每一單元的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和授課材料的過程。
課程單元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培訓效果的好壞和學員對課程的評估。在培訓開展過程中,作為相對獨立的課程單元不應在時間上被分割開。
六、階段性評價與修訂
在完成課程的單元設計後,需要對需求分析、課程目標、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進行階段性評價和修訂,以便為課程培訓的實施奠定基礎。
七、實施培訓課程
即使設計了好的培訓課程,也並不意味著培訓就能成功。如果在培訓實施階段缺乏適當的准備工作,也是難以達成培訓目標的。實施的准備工作主要包括培訓方法的選擇、培訓場所的選定、培訓技巧的利用以及適當地進行課程式控制制等方面。
在實施培訓過程中,掌握必要的培洲技巧有利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進行課程總體評價(培訓效果評估)
培訓課程評估是在課程實施完畢斤對課程全過程進行的總結和判斷,重點在於確定培訓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以及受訓學員對培訓效果的滿意程度。
⑷ 課程開發和設計的不同
課程設計的重點在於設計課程目標,也就是說在課程之後,學員應該有怎樣的具體行為轉變,課程開發就是按照課程設計說明及要求完成課件製作的過程!
課程設計的過程就是設計施工藍圖的過程
課程設計關注的是外界刺激對學員注意力水平的影響並編排好教學順序,課程開發主要關注大腦對接受的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強調的是如何構建知識。
課程設計輸出的是課程效果圖+課程大綱;課程開發的具體課件:講師手冊、學員手冊、演示文稿、講師多媒體包
課程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定義課後的行為目標,基於學習的難度、知識點的特點及成人學習規律編排合理的教學順序,然後基於成人注意力曲線規律及課程設計原則排列教學順序,最後繪制課程心電圖並撰寫教學大綱;而課程開發的典型任務則是上圖中的四個組成部分:開發教學事件、設計認知過程、開發課程學習材料、開發評價材料。
課程設計是一個方向性的東西以及標准性的東西,他對整個培訓質量的貢獻約佔70%,而課程開發是一個執行與實現的過程,他對學習結果的影響約30%。
課程設計的核心學科領域是行為心理學,而課程開發則更關注認知心理學,對於培訓師以及課程設計師而言,這兩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是需要深入學習的。具體可以參考《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以及《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以及皮連生的《學習心理學》三本書籍!
⑸ 如何理解課程開發和課程設計與評價的關系
課程目標分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
廣義的課程目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狹義的課程目標
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行為取向性目標
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
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生成性課程目標
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表現性課程目標
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為了實現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功能
2.調整課程結構
3.精選教學內容
4.改進教學方式
5.改革考試和評價制度
6重建課程管理體系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准》里,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信息技術學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准》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①知識與技能。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鍾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雙基」。那就是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後來,又勉強地加上了一個學科情感。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的三個方面:①知識。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系。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系。
當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分別完成的所有的教學目標時,這節課的教學工作也就結束了。不是嗎
隱含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寫出來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隱含目標的內容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果將隱含目標在教案中寫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產生混亂,以至於不知道是哪一個學科了。
隱含的教學目標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能體現出來,又不能影響教學主線。還要能夠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兩者的含義不同。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這種結果表現為學生在課程相關素質或特徵方面的變化。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學過程的准則,通常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
(2) 兩者的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的建設,而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教學過程。
(3) 兩者的實施主體不同。
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如國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廳、局、委、辦等)、課程指導機構(如各教育廳、局、委、辦下屬的教研室)、師資培訓基地(如師范院校的對口專業)、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4) 兩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教學目標則相當具體、相當微觀。
(5) 兩者的靈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反復研討、推敲的結果,具有導向作用。課程目標一旦確立,輕易不會改動;而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和對實際教學狀況的把握來制訂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門課程在某學期、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是可以隨時隨地調整更新的。
在看到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區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兩者的密切聯系:
(1)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進行導向。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僅包括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的內容,而且有與科學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還特別強調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特徵、基本過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學教師在確定每學期、每堂課甚至每個教學活動環節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落實課程目標,注意體現課程宗旨。
(2) 教學是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一切教學過程都必須以課程內容來支撐,不可能脫離課程而獨立存在。小學科學課同樣如此。課程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的方向,而教學目標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精細化。當教師和學生在教科學、學科學的過程中互動的時候,就把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鏈接起來、融合在一起了。
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教師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⑹ 《授課呈現與課程開發設計》
課程這一章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也是做題的時候容易出現錯誤的章節。因為課程這一章會出現很多的專有名詞,例如:課程類型、課程設計、課程計劃、課程標准、課程結構、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評價等等。很多同學對於這些概念區分不開,做題就無從下手。接下來主要對於其中的重要考點課程內容,進行細致地介紹。
考點:課程內容
首先,課程內容還有兩個別稱是需要知道的:課程內容又叫做課程設計的三個層次,又叫做課程的文本表現形式。從宏觀到微觀涉及到三個方面:課程計劃,課程標准和教材。
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課程計劃其實就是一個指導性文件,這個指導性文件當中規定了一些具體內容,包括:教學科目的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其中,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首要問題。這部分的知識點要作為重要的單選題來進行備考。
除此之外,還要知道課程計劃的作用:是指導和規定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課程標準的依據。
我國義務教育的課程計劃應當具備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的特徵。這個知識點要注意和義務教育的特點: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進行區分。
課程標准:是課程計劃的具體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也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其中包括以下內容: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附錄。這個知識點要作為多選題備考。課程標準的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這里要進行單選題備考。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這里經常會考查多選題,教材包括哪些。其中,教科書和講義是教材的主體部分,故人們常把教科書與講義簡稱為教材。
教材編排的兩種模式:
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的組織結構一般採用螺旋式上升與直線式編寫兩種基本方式。
(1)直線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指把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或其中一個課題的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來展開呈現在教科書中,使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
(2)螺旋式教科書結構,就是把同一課題內容按深度、廣度的不同層次安排在教科書的不同階段重復出現,使得每一次重復都將原有的知識、方法、經驗進一步加深拓廣,逐級深化。
關於教材編排的兩種形式要把握其中的關鍵詞,其中直線式的特點是內容不重復,螺旋式是內容重復出現。
⑺ 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區別是什麼
一、性質不同
1、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有序地安排教學要素,回確定適當答的教學方案和思路。
2、課程設計:制定課程計劃(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活動。
二、目的不同
1、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多學習知識,在各方面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2、課程設計:一項具有教育經驗的計劃,旨在使學生在學校教育環境中獲得、促進遷移,並進一步促進其的全面發展。
(7)課程開發與課程設計擴展閱讀:
教學設計的方法:
1、教學設計應從「為什麼要學習」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習者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決定學習什麼;
3、為了達到特定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所需的教學內容,即如何學習,應採取哪些策略?
4、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修改上述環節,以保證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