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匯報交流通訊
1.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幫下忙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我校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從教師的來源與構成、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論述了指導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並第一次提出小學階段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靠教師導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報並實施《衣錦小學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來,最初,我們將重點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撰寫小論文、活動日記的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從實踐的過程中看出,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當關鍵,也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困難。一句話,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關鍵靠教師。
一、教師的來源與構成
教師是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誰來組織領導?誰來擔當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能否配備專職的教師?哪些人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這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借鑒日本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驗,採取「教師小隊」的形式構成教師指導組,即所謂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學校不同學科背景或課程背景的教師組成若干個教師指導小組,以教師指導小組面對各自班級的學生。但由於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上延續性,光靠少數教師或專職教師承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開展活動需要的,再者,從教師來說,時間、精力、知識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總負責,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具體分管的領導小組和一支有較高研究水平,有相關課題研究經驗並有時間上保證的骨幹教師隊伍,同時大力宣傳、鼓勵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相關課題學生活動的指導老師,參與一切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如校園篇中的「衣錦特色」課題分別由我校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英語老師、大隊輔導員等組成教師指導小組,再如家鄉篇中的「臨安地理和資源」課題則由低、中、高段的常識老師共同組成教師指導小組。
另外,由於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進行活動,學校還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指導力量,聘請了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方面的人士,作為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老師。如「衣錦少年警校」課題組,特聘請了當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馬國華、章小波、何向軍等教官擔任指導教師。
二、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解放後,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思想的影響,教師成了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師,藉助著他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也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想要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甚至一竅不通;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以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現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師跟不上學生。如電腦的運用等。由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材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忐忑不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師長」自居,有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習慣了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聽的份。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佔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學關系由「我說你聽」變成一起討論,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意識到「充電」的緊迫性,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我們有一位指導教師在她的心得體會中這樣寫到:「記得第一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我把自己以『臨安經濟』課題指導老師的身份推出時,心裡就覺得沒底。又有一次,『臨安工業』課題小組的兩位同學在課間攔住了我,問:『老師,這幾天電視里經常說把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發展臨安工業經濟的突破口,那麼什麼是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有哪些?』我竟然一個也答不上來,心裡一陣發慌。就在那時,我下了決心:必須趕緊去補補課,而且必須趕在學生前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閱讀了《臨安年鑒》、《市政府工作報告》,參觀了萬馬、錦江、天松、華興等龍頭企業,走訪了農業局、工業局、電信局及錢王、臨安等幾家大酒店。雖為之作了很多准備,但還是時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問題,有時面對學生的困惑,卻幫不了一點忙,只能暗暗著急,真有一種失去自信的苦惱。」
是呀,以前認為教小學,拿到大專文憑可以高枕無憂,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生活實際問題有如此漠視。
(二)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所教學科或自己的專長。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學習活動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小論文寫作、結題報告撰寫、數據資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合作完成學習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戰。
(三)教師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中,教師光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已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教師能夠在這種廣域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主題或課題、安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生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指導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並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設計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指導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並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指導教師還要協調好教師指導小組內指導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活動得到有力的領導。
3、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自己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只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讓教師自身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道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學生面對著紛繁復雜的資料或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具備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指導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不同的方法來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前沿知識、相關知識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從教書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師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他將成為:
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於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要,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願意無拘無束地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但這里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老師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從指導方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指導力度而言,不同學段甚至是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之間,指導的力度應不同。年級越低,指導的力度越大。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促進工作。如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等。總之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組織、管理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4、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關系往往是文人相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之通力合作。如我們「經濟」課題組的四位老師經常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我們真正體會到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不僅有助於教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養,更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
5、校內外多方關系的協調者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盡力起好紐帶和橋梁作用,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
6、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
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對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並用來教育學生則很少關心。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去尋找:一是立足校內,如舞蹈、銅管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錦歷史沿革、辦學成就等;二是聯系社區,如家長學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隊等課題研究;三是挖掘鄉土教材,如生態旅遊、家鄉特產(老三寶、新三寶)、臨安名人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識組黃海燕老師指導的課題組先後開發了《竹趣》、《山核桃》、《臨安一日游》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教師在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師的開放意識和聯系實際、因地制宜的願望及辦事的能力。
教師上述角色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研究型校本課程的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四、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教師的指導任務應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啟動階段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指導,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的指導。
1、在活動的啟動階段,教師首先應針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的家庭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可行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針對學生初次選題有一定困難,教師可提供若干有益參考的子課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定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在學生初步選擇課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規劃和設計活動方案,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也可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如索引、文摘、上網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豐富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要指導學生寫好活動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此外,還應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小論文,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重在過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2、教師是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是教學生用書或教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活動時可參考一些學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要受已有學材的框架的約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更重視活動的自主性,鼓勵形式多樣性。
3、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有些活動還可以向縱深方向不斷延伸和擴展,甚至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4、不要用一個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
本課程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興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師用同一個標准去評價學生或以等級評分的方法去評定學生的表現,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達不到評價的發展功能,本課程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鼓勵。
六、幾點思考
盡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已經表明,它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讓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是要讓教師真正能走進研究性學習卻並不那麼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一部分教師持旁觀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學業檢測沒關系。家長、社會都以學生檢測成績來衡量和評價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學習成績受影響怎麼辦?
想法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表現。班級管理優劣、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工作成績,但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集體指導的結果,即使學生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也顯示不出教師個人的貢獻,何必那麼積極。
想法三:屬於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該學習活動沒有專職教師,必然是現任教師兼任。但對這部分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對起始探索階段教師付出很多勞動後的工作量計算沒有明確的說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無法指導學生。身為教師習慣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開展科研,即使寫一些論文也是為職稱晉升所逼。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因難。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流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學完全不同。許多教師不知道這門課該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去做。
教師上述想法,有的屬於觀念問題,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確地反映了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真實心理。教師的第一個想法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對第二、第三種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保證,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層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和評價條例,從制度上鼓勵和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剩下的像老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可通過種種形式,立足本校,開展教師培訓,其次可搭建舞台,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華。再次,學校可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能到位、負責、投入,使教師與研究型學習的開設同步成長。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准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將是學校事業第二次跨越式發展,從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我們意識到,教師始終是活動實施的關鍵。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對落實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切入口。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廣西教育出版社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郭元祥
3、《綜合實踐活動》
——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教師指導用書
2. 怎樣寫讀書匯報
讀書報告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實用體裁,它可以幫助我們記錄復習學過的知識並提高我們的概括能力、綜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評判能力。讀書報告的寫法如下:
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綱做一些簡單的筆記:
1、 書名:書名及其出版年月
2、 種類:如小說、傳記、學習輔導、專著等
3、 作者:姓名、國籍、出生年月
4、 背景:時間、地點
5、 主要人物:姓名
6、 內容:主要情節、論述要點
7、 簡評:對此書的印象及評論
做好筆記之後,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冊繁就簡寫成一篇連貫性的短文。
一般來說,讀書報告既要寫出一本書的主要情節、論述要點,又要寫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反應和評論。在實際操作時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一、 摘要式讀書報告
所謂摘要式讀書報告(summary-tape book report)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節或論述要點簡要復述一遍,不摻雜自己的看法,不能隨心所欲的發揮.但是必須自己審題、構思、布局,按原文順序,運用自己的話語將原著簡述出來.
二、 簡評式讀書報告
簡評式讀書報告(brief-comment book report)要求不僅把一書的情節、要點復述一遍,而且要在簡述原作的主要內容之外還必須表達自己對該書和作者的看法.也就是說,從自己的觀點來寫,必須包括虛實兩個方面.實的方面是記錄原作的內容,虛的方面是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 書評式讀書報告
書評(book review)是一種專門體裁,常見於各類期刊、雜志.它篇幅較長,是針對最近出版的文藝作品、學術專著、科學著作、詞典、全書等而寫的.書評式讀書報告也分為四個部分:
1、書名、作者、出版社;
2.全書概要,寫明一本書分為幾個章節,個章節標題或主題;
3.對每一章節內容從正反兩方面作出評價;
4.對書的印刷質量作一評論.
1. 多讀勤寫
2. 注意分類整理
3. 以範例題材練習寫讀書筆記
4、獲得資料渠道很多,像打工、參加社會活動、聽演講都是,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份以上的綜合性報紙,尤其是評論性的文章可擴大自己視野與觀點看法。還有專業性的雜志一定要看,除補己之不足外,可就記者或學者的觀點來分析研究,增加自己的認知內涵。純休閑式的課外讀物,一樣充滿人生經驗、生活智慧以及常識。上網找資料當然是最便利最快速的好方法
3. 如何注重情感交流,給每個學生展示的舞台
給學生一個展示個性的舞台
新課改走來了,喜悅之下我多了幾分憂慮。憂的是我班孩子少言寡語,缺乏交流;唯唯諾諾,毫無個性;只重語數,撇開其他!原因在於教師對孩子信任不夠、做主過多。於是我決定展開實驗,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展示個性的舞台。
一、改變角色 拉近距離
以往上課,我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就是簡單的「我給,你收」。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它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交往」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於是我決定改變角色,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一)尊重學生 拉近距離
課堂上我要求自己做到「三尊重」「三鼓勵」。即尊重學業不良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鼓勵學生不懂就問。「你讀得真好,老師真為你感動!」「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你同意嗎?」這樣的話語我常常不自覺地表達出來。孩子與我的心近了,「老師,在這個問題上我是這樣看的„„」「老師,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有兩點補充„„」真高興,孩子們成了「教師式的學生」,而我成了「學生式的教師」,課堂實現了真正的交往。如上《五彩池》一課時,一位學生提出「為什麼說五彩的瑤池就在人間,不在天上。」頓時激活了同學們的興趣,大家議論紛紛。不久,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同學說:「因為五彩池神奇、美麗,擁有五彩繽紛的世界,比傳說中的瑤池還要美麗。」我熱情地表揚了他的理解,並鼓勵他下課去問問家長,或查資料,去探索五彩池的神奇故事。他高興極了,坐下去時說:「我一定會弄個究竟。」 (二)鼓勵自主 改變角色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意識,主要的是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努力做到有意選擇、主動參與、積極發現。
①.有意選擇。在課堂的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學習材料,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課文內容等;選擇學習方式,如自學、討論、咨詢、求教、互助、評價等;還可以支配學習時間,不斷的調整自己。在課外的活動中,除了
讓學生作出以上的選擇外,還可讓學生根據需要選擇活動的內容、活動的項目、活動的場所等。
②主動參與。主動參與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全體學生都參與;第二,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活動的全過程。就課堂而言,參加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就是要參與備課,參與目標的制定與確認,參與課文內容的學習與討論,參與練習與改錯,參與評價與總結等。就課外學習活動而言,要讓學生參與確定活動主題和制定活動方案,參加考察、調查、訪問、咨詢、搜集、嘗試等實踐活動,進行交流、研討、匯報、展示等活動。
③積極發現。在探究問題及其結果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積極發現。對於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可以從同一情境中思考出不同的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出不同的問題;對於不同的問題,要能捕捉到主要的、有價值的問題。對於結果,讓學生通過努力自己得到;讓學生得到與別人不同的結論;讓學生從不同的途徑得到結論。 2、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必須創建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
①開辟較為廣闊的活動場所。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讓學生活動從單調、被動中走出來,讓學生真正、自主地動起來。要建立校內的課外活動場所,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語文有個去處。可以設立有關語文學習的活動角,如圖書角、語文學習專欄、讀報處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語文活動室,作為學生活動的專用場所。同時,要著手開發校外活動環境,藉助家庭、社會力量的優勢,來建立校外語文學習活動場所。
②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活動氛圍是在經常性的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經常性的語文學習活動從范圍上分有課堂語文學習活動、課余(校內)語文學習活動、校外語文學習活動;從項目分有常規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特色性的語文學習活動、專題性的語文學習活動。要通過開展這些活動,逐步形成語文學習活動的氛圍:天天有活動,處處有活動,人人有活動,個個愛活動。活動氛圍的形成受到活動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壁報、專欄、標語等宣傳手段,採用匯報、觀摩、展示等方式,來渲染活動氣氛,烘托活動的環境。活動氛圍的形成同樣也受到師生間人際關系的影響。要建立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和合作關系,實現真正意義上教學民主,出現教師式的學生與學生式的教師。
二、關注個性 珍視獨特
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因素有:教師的因素,課程的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因為人有不同的遺傳素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環境,這就決定著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人的知識背景不同,人的生活經驗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角度也不一樣,所以學生學習產生差異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
1、分類學習 自選方法 凸現個性
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放之四海都有效的統一方式。對某個學生是有效的方式,對他人卻未必如此。傳統教學我都是選擇好學習方法讓學生接受,無異於「老師設框框,學生進框框」的做法壓制了學生的個性。因此,開展實驗後,我將選擇權還給學生,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建立小組分類學習,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展示成果。如我在上《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時,由於此課分別展示了皂莢樹一年四季不同的生長特點,根據孩子的喜好不同,允許孩子自由選擇春、夏、秋、冬任一季組成學習小組後,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老師我喜歡春天的皂莢樹,我想用畫畫的方法進行學習」「我想用遮陽這個詞語來形容夏天的皂莢樹。」„„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異彩紛呈,凸現了他們的個性。
2、匯報交流 互相質疑 盡展個性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或介紹圖畫,或合作表演,或感情朗讀等等。匯報後,其他學習小組成員可以提出質疑,展開討論。課堂上涌動著活躍的生命力。如我在上《桂林山水》一課時,在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在匯報學習成果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來當導游介紹桂林的山和水。」瞧她那自信的神采,我欣然同意。看,她在台上介紹得那樣精彩,那樣的生動,簡直就是一名真導游。我想:如果沒有放手讓他選擇方法學習,而採用「我講你聽」的形式,學生的創造力、個性將被我抹殺了多少啊!再如上《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第一小組匯報完之後,其他小組一位同學「蹭」得站起來問:「你們能告訴我為什麼作者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仍要離開?」第一組成員討論後馬上給予精彩的解答。提問--解答還在繼續進行。這充分展示了孩子們獨特的見解,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
3、發散思維 熏陶感悟 再現個性
我認為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以獨具個性的眼睛去看,用獨具個性的耳朵去聽,用獨具個性的心靈去體味感悟,獲得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如上《海底世界》一課時,當學生談到海底不但景色奇異,而且物產豐富時,感慨萬千。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想為海底世界設計一條廣告。」「噢!老師想聽聽你是怎樣設計的。」學生接著說:「海底海底你真美,最美就是那些賊。」原來這「賊」指的是「烏賊」。多麼獨特的見解啊!多麼豐富的想像啊!這位同學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張揚了他的個性。
三、課外拓展 注重整合
《語文課堂標准》提出:語文學習「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往我上完課後總是讓學生抄寫生字、讀課文。如今,我不再將學生的視野和情感束縛於課堂內,束縛於老師的框框內,而是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語文系列實踐活動。
1、交還權利 自主選擇
我認為學生有權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復習鞏固、延伸拓展本節課學到的內容。如我上《2030年的一天》一課後,學生選擇復習拓展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到社區搞調查,尋找污染環境的源泉;有的搞小型的新聞發布會,宣傳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甚至有的學生編了保護環境的兒歌,生動有趣。
2、開展活動 強調自主
學生選擇方法復習鞏固,拓展延伸後,教師鼓勵他們憑自己的興趣建立小組開展活動。喜歡講故事的同學結合一組,舉辦個「講故事比賽」;喜歡朗誦的同學結合一組,舉辦「朗誦比賽」,喜歡畫畫的同學結合一組舉辦活動等等。也鼓勵他們辦個人畫展,手抄報展覽,開個人朗誦會„„孩子們自己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更加充分有效地服務於教學,更有利於發掘他們的潛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3、開發課程 體現自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學生未來需要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校本課程的開發,對小學生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物,給學校、教師提出了極其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怎樣建立校本課程的評價與管理體系,以確保學校課程的質量,這樣處理好同一個社區的其他學校建立共享的課程資源等等。但,無論什麼問題,都必須讓「校本課程」顯示成效和活力,給學生提供一個表現與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因此我認為,校本課程開發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尊重與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在校本課程中成長。手抄報的制定,可以結合形勢。對於人們關心的國家大事、黨和政府的重要政策,有關方針政策,國際上的重要事件,在版面上給予適當位置,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實際來確定主題,學生根據主題進行編制,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增強主人翁的責任感,這些理念在學生意識中逐步形成,讓單調的思想教育煥發出生命活力。
4. 初中的校本課程怎麼寫急!最好有樣子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5. 課程開設匯報材料
一、課程方案執行情況
1、國家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在期初視導和新課程專項檢查中,初高中各所學校全部開齊開全了國家規定的課程門類,初中、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課程也都有所開設。高中開全了必修課和選修課。
2、國家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初、高中開足了國家課程規定的課時,個別學校略有增加。
3、地方課程是否開全了課程門類
地方課程開設情況不僅人意,多數學校不能開全課程。四城區初中已經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課程是否開足了課時
每所學校每周能保證2課時地方課程的開設,但門類不全。
5、都開設了那些學校課程,是否有教材嗎,效果如何
校本課程的開設好於地方課程,各個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開設了相關的校本課程。其中有工業類、農業類、經濟類、科學類、科技類。鞍山一中編制了40餘種校本教材,岫岩滿中編制了《滿族風情》教材等等。
對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還有那些意見和建議
對國家課程沒有意見。地方課程的教材,內容多,課時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的互補和協調,去掉類似的雷同的,在內容選擇上從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對的穩定性、系統性、可操作性。
為了使地方課程和國家課程能在同一個高度上,應加強專業教師配備,應加強相關教師、相關專業內容的培訓,使地方課程教學逐漸規范化。
上級教育業務行政主管部門想了解基層學校地方課程實施的基本情況,不要光聽領導說或看材料,要到實地去調查去研究,走進學生,走進一線教師,問題是存在的,要想解決問題,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層學校領導的思維方式、工作態度決定了對事情的不同處理方式,上級教育業務主管部門,下到基層了解情況,要讓基層學校了解其真實意圖,免除後顧之憂,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更有效的指導改進工作。
在地方課程實施過程中,主管部門也應該有布置,有檢查、有指導、有評價等相關機制,進而促進此項工作,使之走向正軌,就向語文數學一樣,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缺的一門學科。
應注重對學校課程編寫的審查和批准。
二、課堂教學情況
1、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什麼
(1)新課程帶來的新變化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突出變化是:—教育觀念的變化。由教育觀念的變化帶來了其他方面的變化:
A、教師的教學方式變了
教師由過去傳統的單一講授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在課堂上老師只起到組織、引導、促進與合作的作用。老師課前准備了大量的課程資源,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為學生服務,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B、學生的學習方式變了
學生改變以往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教師的良好學習氛圍中,學生興趣高漲,分成小組,愉快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潛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開發,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C、師生關系發生了變化
教師不再像過去那樣居高臨下,具有權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場面。師生之間不再是過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成為互為課程資源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關系。
(2)教研活動豐富多彩
鞍山市面對新課改,進一步完善教研活動的組織網路,教研活動分東南西北四片進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發現並培養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範、交流,適時召開現場交流會;期末總結、研討。
重視發揮教研組織的功能,建立了市、片、鄉、校四級教研網,課改成果層層傳遞,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強化校本教研,他們要求各學校根據課改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對象,選題進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計劃,有周教研活動計劃,教師人人有研究專題、研究方案。開展聯誼活動和送教下鄉活動,先後兩次召開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經驗交流會。
千山區教育局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員、時間和經費的保證。每年教育局給師校撥款20萬元,保證了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3)專題研究針對性強
中小學教研部門選擇課改中的重要課題進行專題研究。中小學進行了學習質量評價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學各學科教研員每學期初都確定研究專題,每學期末寫專題研究論文,有的還公開發表。
(4)教學研究成果顯著
不斷總結推廣課堂教學積累的教學經驗,涌現出了新的課改典型。
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公開課:領導的示範課;骨幹教師的引路課;全體教師的匯報課,小學教師達5646人次,中學2200人次。
2、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化: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觀念變了。
教師普遍認識到新的教學方法的選擇要:
A. 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B.有助於體現學科特點,關注人文性和實踐性。
C.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
D.有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方式靈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學法」將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帶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
B.藉助「討論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推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
C.採用「誦讀法」打破常規,摒棄煩瑣的分析,側重讓學生自讀、自悟。
D.針對學生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索法」學習,通過積極、有效的探索,學生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中增強求異、創造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知識觀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明確了「課堂講授還要與不要」的問題,明確了「講」與「灌」、「填」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的轉變,使教師的教學行為也發生了新變化:
A.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B.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C.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D. 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E.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變化:
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
實施新課改以來,在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樂於自主探究,敢於挑戰自我,使個性得以張揚。
(1)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讓課堂充滿樂趣。傳統教學過分強調預設和封閉,一節課教師只想到自己怎樣教,忽視了學生想怎樣學,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而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前提必須是學習的自主性,而這,取決於課堂的氣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點——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探究。
(3)實現自主探究的拓展——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
人類普遍存在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兒童表現更為突出。教師應把教材當作例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疑,鼓勵他們敢於超越課本,敢於超越教師,敢於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並發現問題,讓自主探究跳出課堂,走進生活。
樂於合作探究,敢於超越自我,使潛能如花綻放。
(1)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探究。
(2)開放時空,使學生能合作探究。
(3)適當介入,使學生會合作探究。
(4)積極評價,使學生樂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眾多的學習內容中,有的內容適合於合作學習,有的內容則適合於實踐體驗,或者適合於自主探究、教師講解等。我們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有價值學習方式,這樣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情況如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情況非常好。教師和學生成為了學習共同體的夥伴,教師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練。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發揮的非常突出。
4、你認為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做進一步嘗試
老教材是「學」材,新課改教材是「教」材。教師應該敢於打破教材的編寫體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處理教材。
5、校本教研開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動,開展的即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每所學校,每個學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計劃。在校本教研的基礎上,又開展了科本教研活動。2005年鞍山市教師進修學院在海城市召開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會。2006年在市教師進修學院召開了校本教研經驗成果交流會暨總結表彰會。會上經行了不同層面的經驗交流,進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動。表彰了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6、對課堂教學還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活」與「實」的關系?
困惑二:如何優化課堂中學生的活動?
困惑三:如何處理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之間的關系?
困惑四:如何正確認識學生的個性學習?
困惑五:如何進行正確的課堂評價?
三、教師培訓情況
1、教師都參加了哪些培訓
教師參加了通識培訓和教材培訓,有些學科還參加了專題培訓。
2、參加各級培訓的人數有多少
四年多來,我市已有1140人次參加國家級培訓,5624人次參加省級培訓,14159人次參加市級培訓,課改年級的教師和相關的管理人員真正做到了「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
3、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參與新課程改革的教師對各學科《課程標准》的理解程度基本達到多數理解,少數精通,少數稍差。
4、對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熟悉,55%的教師對新教材達到掌握,15%的教師對新教材還不能掌握。
5、課程改革前後的教育教學理念有哪些變化
教師的觀念的轉變:
實驗教師對課程及課程的實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實驗教師在課改過程中不斷轉變自己的觀念,實驗教師對本次課改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師行為的改變:
(1)人人做到微笑進課堂;
(2)能傾聽學生們不同的聲音;
(3)注意關注更多的學生;
(4)能夠選擇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6)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6、課程改革前後的課堂教學要求有何不同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變「課後鞏固」為「當堂訓練」。
7、各學科教師是否配齊
各主要學科教師能夠配齊,政治、歷史、地理、生物教師農村初中還有個別缺乏。
8、對培訓還有哪些要求
對新教材培訓應該半年進行一次,已經培訓的教師還應進行二次培訓,個別學科針對個別問題還應進行專題培訓。
四、課程資源開發情況
1、各學科《課程標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不能,但我們通過前沿教育研究網進行了網上公布。
2、各學科教材和教師用書能否做到人手一冊
能做到人手一冊。
3、教輔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輔材料都是通過新華書店教師和學生自己購買,缺乏省市統一要求。
4、結合教學還開發了哪些資源
農村中學農遠的學科配套光碟,還有鞍山教育網和前沿教育網的網上資源。
5、是否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嗎
新課程教材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和理解,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沒有時間和精力開發課程資源,多數教師也不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6、在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還應剖那些想法
准備在前沿教育研究網上逐步建立單元試題、期中期末試題庫。
五、設備和基地建設情況
1、教具和學具配備是否齊全
條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學具,條件差的初種基本沒有教具和學具。
2、儀器設備配備情況怎麼樣
由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各個學校都有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好的學校能夠做到班班都有多媒體。全市有十所學校班班都有多媒體。
3、各個學科的實驗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實驗室建設非常到位,儀器設備非常齊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實驗室。
4、專用教室是否齊全
95%以上的學校都用專用教室,其中包括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圖書室、閱覽室。
5、市、縣(市、區)是否有實踐基地
市、縣(市、區)少數學校有實踐基地,包括學農基地、學工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軍訓基地等。
6、學生在基地怎麼樣實踐
學生在實踐基地學習各種經驗,不收費用。
7、實踐基地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實踐基地只能是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聯系建立的,不屬於學校固有的,所以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比較困難。學校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專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輔情況
1、是否喜歡新教材
學生喜歡新教材,教師不太喜歡新教材。
2、能否適應新教材的安排嗎
與原教材相比,現行教材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A.生動活潑,簡明輕快,圖文並茂。
B.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調整合理。
C. 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D.教材難度明顯降低。
所以教師能夠適應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內容安排的怎樣
教材內容安排科學合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於開發學生的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教師的教;有利於學生的學。
4、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是否夠用
按照課程方案的安排,教學時間略顯緊張,一些生源好的學校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有一些學校完不成教學進度。教師只有開快車,易煮夾生飯,學生消化不良。
5、教材內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學
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科學合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學目標逐步提高,最後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材配套資源不足的矛盾將牽制教師相當的精力,但也給學校和教師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新課程實驗中,教師普遍認同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性、現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教師要上好這樣的課,除了必須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必須有大量配套的教參、教具、學具和音像資料等,最好還要有與之相應的社區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短缺已成為普遍現象,學校和教師必須在教學資源和資料的尋找、開發、製作、使用等方面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但學校和教師為解決這個問題也將就網路技術何時進入學校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做出選擇,從而推動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進程。
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學過程中的理解"沖突"。
教師普遍認為,新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充滿了時代氣息。但傳統課程中學科體系強調系統與規范,強調嚴密的邏輯順序和嚴謹的知識結構等特點在教師腦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師對新教材編排體例的變化常常產生理解上的"沖突"。要正視實踐中教師對教材重新組合處理以更加切合教學實際既缺乏膽量又欠缺能力的問題。因此,增強教師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切實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質已成當之急。
能否解決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掌握不扎實的矛盾將成為新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
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而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智力較好、反應較快的學生,課堂教學中可能掌握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講,很可能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課上只"啃死"一種方法而言,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與學習方法之先進是無可置疑的。但對後一類學生來講,可否引導其只掌握某一種較易的方法呢?可否給這些學生安排一些單獨的輔導呢?這也是個別化教育教學的一種體現,更是新課程實施的一種必然。
6、和課程改革配套的教輔材料都有哪些
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確定後,以課標、教材、教參、教輔的編寫為重要憑借實施。調研發現,新課程教材、教參、教輔有待改進處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當數量的調查、參觀等實踐性活動,外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獨立看似都合理,實際都落實則偏多,缺乏時空保障,遑論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迴避定義(初中數學),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語),有的教材欠精美,雖價格略低,卻並不為廣大師生喜歡(小學語文),還有的教材有知識性錯誤(初中語文)。再次有的教參觀念陳舊,指導性不強(語文),有的同步練習冊與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講的知識點,卻有作業(語文、數學等),有的不考慮小學生實際,練習冊習題不注音,沒人輔導學生就無法做題(小學語文等)。所有這些都為教師教學增加了困難。
對策探討:1、反饋信息,促編寫者改進。2、實踐性活動年級統籌,盡可能學科間結合進行,既節省時間,又增強指導力量。3、強化教師教學主動性,科學合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參、教輔。
7、教輔材料是否夠用,還存在哪些問題
很多,夠用,但不規范。教輔資料不準統一征訂,也就意味著不準統一使用,這不符合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特殊規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教輔資料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無論從商品的本質特徵,還是從教輔資料的編寫、印製、發行、使用等,與其他商品的開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對目前的這種混亂局面,沒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傷害的不僅僅是廣大的學生,最終傷害的是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為了規范我們的教育市場,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省市必須強化對教輔資料市場的規范和管理已勢在必行,其建議主要歸納為四個「一」:
第一、出台一套強制的管理政策和嚴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規,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出台教輔資料推薦目錄,規定學生使用教輔資料的品種和數量,規范教輔資料的定價,這本身符合教育市場規律。一個學生手上有幾套教輔資料,一個班上或者一個學校、一個地區、一個省市同時使用幾十,甚至上百個版本的教輔資料,根本就不利於教學業務的指導和教育質量的監測。
第二、成立一個教輔資料的管理、審查機構,建立教輔資料的准入機制。
成立一個由教育行政部門(或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有關教育業務單位)牽頭,由各學科和一線教師組成的教輔資料審查小組,對進入本省市的教輔資料或由本省市編寫的教輔資料進行嚴格審查,從質量、價格、適用性等方面提出具體審讀意見,並從中選出優質優價的、適合本省市中小學生使用的品種進入市場,嚴禁低質價高的教輔資料進入中小學校,同時將專家審讀意見向社會公開公布。
第三、搭建一個集教輔資料編寫、出版、發行、使用、指導、管理等於一體的市級平台,強化對教輔資料的質量保障和指導服務。
教輔資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樣,一旦消費者購買,憑一個簡單的說明書就可以使用。教輔資料除了注重編寫質量、正規出版外,其銷售行為必須包含指導教師、學生使用的過程。然而現有的發行渠道,無論是正規的新華書店,還是民營二渠道或個體書商,追求的純粹是經濟利益,只管把書送到學生手中算數,對於教輔資料的質量如何、學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銷售和服務完全脫節。因此,搭建一個集編寫、出版、發行、指導、管理於一體的市級機構勢在必行,然後各區縣成立相應的分支機構,共同加強對學生選購、使用教輔資料的指導、培訓和服務。
第四、組建一支由各個方面組成的執法、監督隊伍,加大對整個教輔資料市場的查處和管理。
目前對圖書資料市場或整個文化市場執法的是市區文化執法隊,但其查檢、查處的內容和范圍也僅僅是看圖書資料出版印刷和發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對圖書資料的內在質量和使用情況卻無從查處。因此,建議應該成立一個由文化執法人員牽頭,集行政主管部門、教育業務部門和出版發行部門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於學校每學期開學初、學期中或學期未對各中小學生使用教材和教輔資料的情況進行檢查,對亂用、濫用和違法購買使用教材、教輔資料的單位或個人進行嚴肅查處。
8、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教材還存在哪些問題
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國中小學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的統一性過強,多樣性和選擇性很差,不適應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各學校發展不平衡的國情,也不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求。特別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城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區域間的不平衡性更為突出,而中小學的課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的需要。這種情況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的課程脫離了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如何使課程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能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適應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開發和建設具有地方特點和農村特點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結合的、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的農村中小學課程體系,是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區和學校在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開發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有的學校設置了符合當地與學校實際的課程,有的學校自編了相應的教材,許多學校在各學科教學中還補充了當地生產、生活、自然、歷史的實際例子,彌補了國家課程和統編教材脫離學生實際,脫離生產、生活實際的不足。但就總體而言,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課程目標的確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實踐驗證;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指導思想與選擇標准不夠明確,只局限於經驗層面;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很不規范,隨意性很大。特別是在理論上和觀念上比較滯後,水平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校還不具備理論和開發能力。有些概念還需要進一步界定。
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中,校長、教師應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實施者。因此,其教育觀念應不斷更新,在參與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課程理論的學習,提高對地方、學校課程的認識,研究和探索課程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中小學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正在探索中前進。農村中小學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建設,應當堅持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堅持科學性、適應性、規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則。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制定相應的課程規范,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機制,創設科學的、民主的、開放的、寬松的課程管理體制,規范其行為,確保其實效,逐步形成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學課程結構。
蓮山課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6. 怎樣以專題匯報會寫一篇350字的通訊
看,這就是最精彩的我,大家想不想來看看呀!那可就麻煩你們要洗耳恭聽了!
要說我呀!特點可是數不勝數的呀,我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掌握技巧,發現奧妙,並想出辦法來應對。
我還記得那一次,我與小夥伴一起比賽打羽毛球,我用我特意想出的招數打敗了很多的小夥伴。但此時,一個強大的敵人要與我針鋒相對了,由於他反應靈敏,前幾個回合,我就敗下陣來。我不禁想:這可怎麼辦呢?要想出個辦法來應對才行啊!於是,我決定要用他的優勢來對付他,用「耍」人法來對付他也再合適不過了。我先假裝來一個高空球,讓他立刻退步還手,我心想:哈哈,中計了。其實,我只是往上託了一球,這時,他又快速跑了過來。然後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打出離他很遠的一球,讓他防不勝防。經受了我的「無敵招數」,他自然也就敗下陣來了。
我還有很多的特點呢!那可就是屬我的堅持不懈這個最大的優點呢!想不想再來聽一聽呢?說到了校訊通,大家也許再熟悉不過了。在校訊通這個綠色網路平台里,我可是表現的更加精彩呢!雖然一開始,我的文章寫的不是太好,語句不通順,錯別字也多,但是我經過這些「蟲子」的猛烈襲擊之後,我克服了困難,學會了堅持不懈,便慢慢打敗了他們。我的作文水平漸漸更上一層樓,還獲得了「閱讀天使」「博腕兒」的稱號呢!
這就是精彩的我,怎麼樣,夠精彩的吧!
7. 校本課程怎麼寫
類似於科研課題的總結報告,只要補充校本教材的編撰誕生的情況以及目標綱要等介紹。
例:
————中學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一、 設計背景
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呼聲日益強烈,教育的均衡化與優質化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的第六條中明確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在課時計劃中也明確規定:「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程占課時總比例的10%~12%。」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發展辦學特色的有效途徑;實施校本課程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程開發水平。隨著課程權利的再分配和學校自主權的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將會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為了全面實施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進一步搞好課題研究工作,根據課改精神,編制我校校本課程開發方案。
二、 指導思想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出發,本著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開發新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專家、領導與家長共同開發的原則開發具有龍實中特色的校本課程,以體現個體差異,全面育人的開發宗旨,為學生提供品德形成與人格發展、潛能開發與認知發展、身體與心理發展、藝術審美、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發展。
三、 開發目標
1、學校層面目標:
①、建立起規范和完善的龍灣區實驗中學課程體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學校的校本品牌課程和特色課程。
2、教師層面目標: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確的課程觀的教師隊伍;
②、培養一批具有課程開發能力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③、
3、學生層面目標:
①、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使學生獨立自信;
②、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能,學會探究,使學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
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格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環境。
四、 開發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2、自願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願,限定選修與自主選修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4、開放性原則:體現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充分發掘學校現有和將要擁有的課程資源。
5、實效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不強調每門課程都必須有絕對的系統性、完整性,而強調對學生有啟發性,學有所思,注意結果的有效性、針對性。
五、 課程結構與門類
(一) 課程結構
根據課改精神,學校將全部課程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兩大類。校本課程分為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
1、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由國家、地方統一開發並組織實施,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學習領域體現共同要求的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英語、體育和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地方課程等學科,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2、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在本校實施的課程。它由限定選修課程和自主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1)、限定選修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延伸的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以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各類專題教育組成。是學生限定選擇修習的課程。
(2)、自主選修課程由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學科課程與活動組成,是學生自主選擇修習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採取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新編校本課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學科課程之中,通過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開發校本課程。教育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本地區的社會資源包括三大塊,即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社會發展;學校資源包括校園環境、教師特點、學生特長;家庭資源包括家長特長、家庭特點、家庭環境等。這些內容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主題性的。開發內容分為以下七大類。
1、科學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無線電測向、電子製作、電腦網路、天文地理觀測、軟體製作、能源環保、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雙語綜合、科學實驗等。
2、人文素養類課程
內容選擇: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尋根、現代文閱讀鑒賞與分析、美在文學中、中國民俗文化選講等。
3、藝術類課程
內容選擇:文學、電影、電視欣賞、中西方美術欣賞、歌舞、樂器、陶藝、書法、繪畫等。
4、身心健康類課程
內容選擇:定向越野、武術、田徑、體操、球類、棋類、心理訓練、心理輔導與咨詢等。
5、學習生活技能類課程
內容選擇:植物栽培、插花、交際禮儀、時裝設計、家政服務、攝影攝像等。
6、文化活動與專題教育類
內容選擇:四季八節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團活動、環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
7、綜合實踐類課程
內容選擇: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青年志願者、參觀、考察等。
六、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要求:
1、校本教材以活動形式為主,資料袋形式為輔,不統一要求編寫系統性的知識冊,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1)自編教材;(2)選編教材;(3)選用優秀教材;(4)拓寬現有教材。
2、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內容組織要強化活動設計和實踐應用,應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教材內容應盡力圖文並茂,並通過簡要案例、對比分析、邏輯演繹等手段,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容表述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言生動。
3、教材編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電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電子視聽教材以及網路課程資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材。關注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教材內容的互動性和生成性。教材編制要重視開發和合理利用本區域所具有的教育資源
附:校本教材評審表
教材編著評審表
教材名稱 類型
編著人 總字數 頁數 適用年級
課時總數 學生要求
類別 項目 佔全書比例% 特色特點簡介(字左右)
自
評 自己撰寫內容
網上下載內容
參照同類著作
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意見:
簽名:
年 月 日
七、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
主 任:1人
副主任:2人
委 員: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社區代表等若幹人組成。
主要職責:選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教材;審議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決策;負責制訂校本課程開發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檢查與督導校本課程開發方案的執行情況等。
2、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組 長:校長
副組長:分管副校長
成 員:各科室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學科骨幹教師。
主要職責:統籌規劃學校的校本課程;制定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相關制度;組織教師的培訓: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審議、評價校本教材。
3、教務處職責:
(1)開展學生選課指導,負責指導學生選擇科目;
(2)提供課程菜單、課程介紹、課程表及教學常規與過程管理等工作;
(3)建立校本課程學生檔案,負責學生學習評價的組織與統計。
4、教科室職責:
(1)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教師申報課程;
(2)組織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對申報的課程進行評審,做出評價意見;
(3)建立校本課程授課教師檔案,負責教師的教學評價。
5、教研組長職責:
(1) 組織落實本組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申報與實施工作。
(2) 召集組員定期研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定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3) 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6、授課教師職責:
(1)撰寫《課程綱要》,編寫校本教材;
(2)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務處隨機聽課、測評;
(3)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4)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5)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6)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
1、課時設置:每周設2-3課時校本課程。
2、限定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3、自主選修課程實施流程:
八、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決定課程評價的特殊性。校本課程開發強調學校的自主權,這就決定課程評價必然是一種內部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是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特色的突顯,這就決定了評價的多元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性,決定課程評價的過程性。校本課程的評價著眼於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要從指導思想,師生參與程度,創造性的發揮學校辦學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對校本課程和學生發展進行評價。
1、評價中的「三堅持」與「三原則」
「三堅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堅持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堅持評價內容的多維化;逐步建立電子化學生成長記錄冊,側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能力、個性等方面的分析性、發展性評價,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三原則」:即「參與性原則」、「過程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學生全員參與,強調課時計劃規定的課時活動量的參與情況和參與態度的考核。同時重視學生自我評價並自覺參與評價。
過程性原則:校本課程學習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和實踐體驗,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並且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
激勵性原則: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不斷促進學力發展。
2、校本課程評價的三個方面
為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張揚學生的個性,彰顯學校審美育人的辦學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課程綱要(教材)、課程實施、學生學業成績。
課程綱要評價的要素主要有: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目標是否明確清楚;課程內容的選擇是否合適,所需的課程資源是否能夠有效收取,內容的設計是否具體有彈性;課程組織是否恰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等。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主要包括:教學的准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問卷、座談形式,對教師進行考核,並歸入業務檔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學生選擇該科的人數;二看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看領導與教師聽課後的反映;四看學生問卷、座談的結果,從而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學業成績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評價,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對學生評價主要是三看:「一看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作好考勤記錄;二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用『優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記錄在案;三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活動等形式展示,成績記入成長檔案中。」
評價的形式多樣,一般可採取以下「四結合」的形式,即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學習活動表現,平時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和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3、制定校本課程開發獎勵機制,確保經費的及時劃撥,
4、加強圖書館、實驗室、功能室和校園網站建設,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
5、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利用網路等各種載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