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新課程標准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十五個學科課程標准(實驗),其中《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部分,即《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以下簡稱《新課程標准》),那麼,新課標與現行的指導綱要(200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認真研究信息技術新課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理解了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並對信息技術新課標有了較深的認識,下面就把我對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幾點認識獻給大家分享並懇請指正。
一、課程目標
(1)《指導綱要》將小學、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和各學段的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高中階段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2)《新課程標准》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它標志著信息技術逐漸趨於成熟。信息素養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二、課程內容
1.《指導綱要》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6模塊和拓展模塊2模塊(帶*號),具體是: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模塊四網路基礎及其應用、*模塊五資料庫初步、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模塊七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模塊八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2.《新課程標准》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 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
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術基礎」 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三、教學評價
1.《指導綱要》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2.《新課程標准》
(1)評價原則:
1、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診斷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2、發揮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創造條件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實踐。
(2)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
1.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
(1)根據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評價標准和評價量規
(2)通過日常觀察或設置真實任務搜集評價資料
(3)評價結果的處理
2.評價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3.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開展總結性評價
(3)評價的組織實施
1.選用評價方式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評價目標,體現針對性和效益性
2.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評價,提高評價效率
3.提高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評價的專業技能,加強團隊合作
評價方式有過程性評價方式、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總結性評價方式。很顯然,新課程標准力求教學評價在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上進行,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情感體驗以及學習成果的整體考核,以便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水平。強調要關注學生成長軌跡的真實記錄和檢驗信息素養的發展水平,這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出了嶄新的要求。新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復雜程度以及工作強度,對教師的素質、教學評價能力和水平都提出了挑戰。
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發展的過程。培養信息素養的目標在標准中得到了較為恰當的表述。讓我們攜起手來,沿著課程標准確定的思路,不斷地改進自己提升認識,共創信息技術的燦爛明天。
❷ 新課程標准在教學中採用什麼形式開展探究活動應避免哪些錯誤
我們過去的課堂教學的是關注教師傳遞知識的藝術,往往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新的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有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為自己完成老師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更不是教師教學中的道具。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不僅要幫助學生儲備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體驗發現、發明直至創造的感受,調動學生探索研究未知領域的強烈願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以及預見未來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把教學活動的重點從教師傳授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只有教師在每一節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發展、提高。1、學習的內容應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學習者此時此刻的知識、能力准備,是能夠引起他們直接需要與強烈興趣的內容,學習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習內容是否恰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基礎。2、課堂教學過程應是符合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的生成發育過程。關注點應在學生的參與度上,放在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與自覺程度上。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看教師是否能隨時因人因事而靈活調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張弛有度、融嚴肅活潑於一體?3、高效學習的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實際上活動是數學教學的基本形式。我們的教學設計重要的不應是老師怎麼講解,而應是學生怎麼活動。4、高效學習,要有效益意識。要提倡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條件下實現學生發展,做到「低投入,高產出」,嚴禁加時、加課、拖堂現象。同時要關注是否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意願,能否啟動更深入、更廣泛的學習活動。新課程的實施,確實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如何在課堂上全面地落實新課程所闡釋的基本理念,許多教師還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甚至為了「趕時髦、走形式」,造成課堂教學中無效的教學。1、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合作學習——活動本身是對的,但不僅要看學生有沒有動起來,還要看干什麼?更要想為什麼要動?是否有為合作而合作的傾向?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不能作為完成既定的課堂教學目標的手段,更不能只是為了展示其教學思想先進的外衣,而應成為發展學生合作意識、合作素養的一種載體,一個過程,更應以課堂文化的形式體現於師生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現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鍾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這種流於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無效的、被動的合作學習,根本達不到實際的教學效果。2、過分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新課程的實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面貌一新,教學情境的運用就是其中的一個亮點。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我們的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一上公開課就非得創設一個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過分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也是不利的。3、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新課程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活」起來了,但現實中我們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當老師指定學生回答時,下邊還是喊聲不斷。對於學生下邊的表現,老師全然不顧,只是陶醉於自己創造出的「活躍」的課堂氣氛里。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也就是說,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這樣「熱鬧」的課堂教學是少有成效的。4、過分強調「探究學習」。實際上,在知識的學習中,有些東西可以探究,但有的東西是不可以探究的。提倡探究學習,並不是每節課都要來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都要進行探究,它並不排斥探究性學習以外的學習方式,它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來說的,但並不意味著從此就不要接受學習了。接受學習對知識的積累是重要的,只不過以前過分強調了接受,而對學生的探究精神不夠重視,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也是值得提倡的。策略一:創設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學生對學習興趣與慾望,是支持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的積極情感與態度的表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課堂上我們盡量要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當學生具有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時,他們才會積極地投人數學學習活動,探究學習內容的真諦,體驗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慾望,主要來自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的現象或數學問題,也能在獲得學習的成功之後產生。策略二:組織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探究活動。《課標》明確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中,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探索相關內容,去發現相應的數學規律或者結論。因此,在我們的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數學內容、數學思想,發現數學的結論和方法。教師絕對不能完全「退居二線」,學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動流於形式,成為點綴,致使大多數學生雲里霧里,不知所雲。策略三:要有恰當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要實現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學習,還應當注重開展恰當有效的活動。活動需要通過學生的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學生感悟學科思想與方法。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的數學活動不十分有效,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學科味」,甚至把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有時過分追求「觀賞價值」,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的安排小組學習,顯而易見的結論要求學生實踐、驗證,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似乎沒有討論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組就沒有「合作」,沒有實踐、驗證就不會「發現」……學生活動要達到我們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選擇恰當有效的形式來組織和。策略四:讓學科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若能將教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才是活動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學生懂得為什麼要學習,怎樣用,從而萌發應用意識,進而真正喜愛學習。教學大綱指出:「要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知識的實際應用……,逐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興趣、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所謂把學科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策略五:適時適度的評價方式。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引進「質的評價」的方法,記錄學生的各種進步,反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因此,作為我們教師們應盡量做到:在學生發言時,不作傾向性評價,但在總結時應作點評,面對學生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理解,教師要有具體的意見,鮮明的觀點,准確的答案。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賞識學生,不斷地喚醒、鼓舞、激勵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尤其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時,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當然,對於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來,客觀的評價才能使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樣的評價方式才是恰當有效的,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策略六:從數學層面理解、掌握問題的本質。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要有「學科味」,應該成為讓學生經歷變化的過程,努力引導學生用學科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從學科層面上來體驗、認識所學的內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科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現在有一些課似乎是學生活動了、問題解決了,但學生的認識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經驗的層面上,缺乏高層面的思考、認識和提升,制約了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讓學生從高層面上來理解問題的本質,形成新的認識,獲得學科思想與方法,在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愛學;要善於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❸ 教學設計時如何把握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但願明天網路會好起來,能夠和大家同步交流,看來這種情況也是給我們在共同學習新課標的時候設計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師交上了作業和互動文章,也還有些老師沒有交上來,希望明天能把這項工作做好. 1 首先觀念要轉化 新舊大綱都非常重視和強調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課程標准在以前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新大綱不僅在觀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學士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從我做起,使人類活動與環境相協調,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貫穿這樣的教育思想更應該設計更多的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這樣學生能力得到培養,更重要的讓學生知道:去關注,解決社會的這些問題是自己的責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們注意到新課程標准在強調地理知識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能力.而且大綱還專門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課題」,以強化多學生各種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教學設計過程中這方面的內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為不但要注意設計探究問題,這些問題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麼引導學生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這對我們老師來說可能是一個積具挑戰的問題.希望有經驗的老師能多發表這反面的內容供大家學習,討論. 點評:觀念變化很重要,如果觀念不變就不是新課改了,新課改是改革,不是改良.舊的觀念是不能適應新課改的.你的這個認識很好. 新課標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養,是因為從頭到尾都在強調對學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現在發達國家進行工業布局的時候,不太考慮交通因素一樣. 二、作者:汪波 課程目標就是指地理教學活動中預期要達到的結果.即預期的地理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准,而內容標准即是課標中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對教學內容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設計把握二者的統一,我認為得從課程理念,知識結構.內容標准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進行全面整和優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創新特色讓學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識.認識地理事物,並能在現實中運用. 新的《地理課程標准》對區域地理教學作出了大膽革新,高中涉及到區域的內容都是使用「以某區域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選講的是不同的國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區的案例。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疑問是今後 怎樣考試。其實,不規定講哪一個國家就意味著所有的國家都可以講,也就是說世界上 所有國家在課程標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識,則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為考 試的素材,無論是學過的還是沒有學過的,甚至可以是虛擬的某一個區域或某一條河流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地理學的兩個顯著特徵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學中, 「區域」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形態。區域地理有著特定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本著「使 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區域知識已不是目的 。教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學習區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點,抓地圖是 關鍵點,進行比較是突破點,弄清要素之間的聯系是深入點,研究區域發展是落腳點。 也就是說,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著力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圖表分析方法、 綜合聯系方法以及區域比較方法等,有了這些方法,學生就可以依據所佔有的資料對任何一個區域進行研討並得出相關結論。 由此可見,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時,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大膽選擇更合適的區域作為範例,替換教材中已有的內容,以達到順利、高效完成課堂教學 任務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課標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與研究方法很重視,不再像以前那樣過於重視區域地理的基本知識.現在某個區域只是一個載體,通過這個載體來培養學生學習研究區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這樣,給我們的教材和課堂教學有了很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使我們的教學更能貼近自己的學生,符合所教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正是新課標的精神所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興起新一輪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地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導和突破口。縱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理教育改革的歷程和發展動向,表現出:①滿足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調整課程目標,適應未來發展;③更新教學內容;④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發生轉變等特點。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啟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計劃2007年秋季在全國高中起始年級實施。新的地理課程標准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我們理解課程標准,實施課程標准中必須要搞明白的。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教育質量的基礎性文件。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結構,並針對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於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的區別,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這里主要談四點: 第一,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科,明確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包括內容前後順序及教學基本要求,而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主線是針對學生,就學生而言在每一個學段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即國家對下一代無論是10歲、15歲、18歲的少年,他們通過學校教育之後應當實現的目標和要點。 第二,教學大綱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每一學科知識技能方面應達到的要求,而課程標准關注的是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這兩句話細細品味,內涵是不一樣的。學科教育是服務於學科,讓學生在學科上得以發展,還是服務於教育,通過學科教學實現學生的發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現出來的教育教學行為自然會有所差異。 第三,教學大綱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而課程標准要關注教師的教學,但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引導。這是本次課程改革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 第四,教學大綱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原則性、規定性和剛性,而課程標准既有做為國家文件的原則性、規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嘗試用一種對話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動建議的方式來表達,這樣一種方式可以起到指導性、啟發性和彈性。 落實課程目標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其途徑是將課程目標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目標,師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最終實現課程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確定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整個課程目標的實現,對於進一步實施新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全面設計教學目標,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目標來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於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與課程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是指事實、概念、原理、規律等,技能是指動作技能以及觀察、閱讀、計算、調查等技能;過程與方法是指認知的過程和方法,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知過程中人際交往的過程和方法。特別強調在過程中獲得和應用知識,學習和運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般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及其相互關系的情感、態度、價值判斷以及做事應具有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確定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領域,不可有所偏廢,而在具體的每節課中,教學目標又要有不同的側重點。 第二、不能以課程的具體內容標准代替教學目標課程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但它不是詳細、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不能以具體內容標准來直接代替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應依據課程目標、課程具體內容標准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教學目標。 第三、正確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准確選擇和使用行為動詞課程標准中給出了「學習目標的說明」,闡明了各目標水平的要求,列舉了各目標水平對應使用的行為動詞(設計目標時不限於列舉的動詞范圍),教師應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學習水平要求的基礎上,選擇和使用相應的行為動詞,在分析具體內容標准中的目標水平時,一般可以通過描述「標准」的動詞來判斷其學習水平要求,如「概述、闡述、說明」等對應於理解水平,「描述、說出、識別」等對應於了解水平。 第四、正確處理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要實施、落實教學目標,不僅要求教師首先設計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而且還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學目標設計是以分析的方式進行的,即按照三個領域分別設計出若干個目標,在實施教學目標時,往往是將目標綜合在一起進行的,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具體地把握教學目標,綜合地實現教學目標。今天視頻課件中的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總之,新頒布的高中課程標准力圖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從而有利於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恰當地處理好學科邏輯與學生經驗的關系;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課程對地方和學校的適應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標準的實施,如何由文本變成實踐,更有賴於教育實踐工作者長期而艱苦卓越的努力。 其實我們更想聽聽你對新課標的理解,作為一個一線教師,要學習,更要實踐,要在學習中實踐,也要在實踐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課標的含義,領會了新課標的精神,我們的實踐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少走彎路. 五、對於老師們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關於這個內容標准,其實也有很多要說的。希望我們能夠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課程標準是給誰編的,給誰用的。從一個標准本身它的性質和含義來說,課程標准應該是給教師用的,但是裡面的這個內容標準是為學生制定的。在實際中有時候我們會容易會略這一點,以為這個標准就是給老師定的,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還有一點就是在內容標准提出的這些知識范圍,有些東西是可以集中學習的;有些東西比較適合於分散學習。比如說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你可以集中講,比如說我們專有一章或者專有一節去講,也可以分散在整個自然地理這個模塊裡面去講,結合一些具體的事情去講它對人類的一些影響。再比如說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們老師也是專門設一個單元或者一章來講。其實最好我們能把融合在其他內容比如說工農業生產這些人類的活動、人口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交通運輸這些東西都可以結合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內容就失地理信息技術應用。這部分是一個技術性的內容,也是一種可以貫穿所有地理學科這些所有內容的一種東西。在過去都是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講什麼,他不太考慮到底它是一個實例,還是一個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內容有這種含義,或者應該這么理解的課程標准還是有一些的。是在內容標準的理解這一塊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處理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和他即將學的這個高中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銜接問題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顯一些。在我們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課程標准中的核心是什麼,這樣才能引導我們教學走上一條比較正規道路上去。 點評: 新課程標準是編給教師用的,也是編給學生用的,歸根結蒂是為教育培養學生用的. 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很高,你所說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老師是需要對所用教材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進行重新編排,甚至刪減或者增加內容.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法教育好學生. 新課標的實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由原來的教教材到現在用教材的轉變.我們在利用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學好用好新課標,以前的那種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萬萬要不得的。
❹ 如何准確把握課程標准修訂的精神
從今年開始,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學習貫徹落實好修訂後的課程標準的主要精神,要從今年九月開始使用好修訂後的新課標和對應的修訂教材。按照教育部規定,我們各地都要進行各級各類的培訓,特別是各個學科都要進行相應的培訓。今天,我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對這次課標修訂的精神和主要內容作闡釋,對修訂後的課標進行簡要的解讀,希望對南岸區接下來開始的課程落實工作有所幫助。 我主要談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則;二是談深化課改及貫徹落實新課標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新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則 本次新課標修訂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則,是每一位課改實施者需要關注的重點。 (一)新課標修訂的三個主要思路 第一個思路就是要鞏固新一輪課改的成果。課改的深化和延續,要與新世紀之初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內容高度一致,同時這次新課標的總體修訂,以學習和貫徹落實教育發展綱要為實施前提,不應該是課改的重復,而是我們新一輪課改的深化推進,是教育整體規劃和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個思路是要深入分析和積極回應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完善以前課標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切實解決課改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第三個思路是要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精神全面修訂各學科課程標准。以綱要為引領,為實踐為指導,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修改和完善。本次新課標的修訂趕上了非常好的歷史機遇,希望我們能全面把握新課標,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 (二)新課標修訂的五個基本原則 第一是堅持德育為先的原則。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力求德育和綱要的密切配合。這次新課標的修訂,較之以往有了許多新的內涵,更加註重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於育人規格的表述更為明確。 第二是堅持全面發展的原則。要求進一步重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德智體全面發展,精選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課程資源,整體安排德智體美的課程內容。對於各學科的要求都作了全面系統落實,各個學科都必須體現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全面發展,對學生終身發展作進一步的明確要求。 第三是加強能力為重的原則。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把能力為重專門作為一項具體的表述,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這次新課標修訂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改變長期以來對人才培養方面偏重於知識學習、輕於實踐能力鍛煉的現象。 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成為社會的共識,真正落實和改進。這些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有了歷史性的發展和進步,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圍前所未有,這些都歸咎於我們痛切承認和看到了以前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以往過多關注知識性教育對人才培養產生的制約作用。錢學森質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集中凸顯出我們的教育對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尚有許多不足。社會對此的強烈要求,我們不能說是完全的批判,但是尖銳的質疑聲中確實蘊含著一種價值的期盼和皈依。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合理設計學生的學習容量,控制課程容量和知識難度,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五是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做到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的新動向,恰當體現當代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力求反映時代精神和風貌。 二 深化課改、落實新課標精神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准確把握新課標的主要內容,貫徹落實綱要的基本精神。 經過十年的課改,有一部分同志在課改過程中嘗到了甜頭,對課改有比較深的感情,相當一部分積極分子在不斷期待盼望著新的高潮的到來。任何改革一定有高潮,當改革剛啟動的時候,基本目標一出現,基本任務開始設定以後,改革針對舊的東西發起沖擊的時候,一定會進入高潮。十年課改高潮迭起,我們已經經歷了不斷深化推進的課改的火紅的年代。但課程改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在經歷了若干高潮以後,會逐漸進入到一個制度化、常態化建設階段,不能總期望改革處在一個亢奮和高潮的階段。我們要秉持理性客觀的態度,讓課改逐漸進入到一個制度化建設、進入到一個穩定的常態化階段。這次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是課改深化的一個過程,不希望人為的把新課標作為課改的高潮再掀起來。准確把握課標修訂的主要內容,認真領會規劃綱要的精神實質,這才是深化課改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二)系統總結十年課改的經驗和做法,加強探索課程建設制度。 課程改革的制度化建設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的層面予以推進和發展。從教育部課程建設中心來說,我們肩負著創新課程改革機制體制的任務和使命。對於基層的學校來講,可以探索和建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模式、制度,對課改成果進行提煉總結並鞏固沉澱下來。比如說校本教研的制度、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特色學校文化的建設等內容。否則如果熱熱鬧鬧的搞一場運動,而缺乏實踐到理論過程質的升華和飛躍,時間一長,勢必退回原位,改革的工作會得而復失。立足區域教育內涵發展來講,南岸區建立實驗基地以後,應該系統總結十年課改成果經驗,提煉使之升華為一種制度化、常規化、操作化的課改行為,為廣泛領域的課改實驗提供以之借鑒的樣本和範例。這將是下一步深化課改的重要任務和內容。 (三)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和效果。 課程改革或課程建設需要不斷創新,特別是在課程改革關鍵環節和一些重點領域要加大探索的力度。比如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模式;課堂教學實踐改革等。要重視和關注教育質量觀的更新,建構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測保障體系,全面提高育人的規格和效果。同時,我們不斷反觀課改實踐,緊緊抓住課改契機,牢牢把握好切入點和著力點,加以突破,加強探索,加強創新,這是深化課改的又一個重要方向。 (四)進一步加強辦學機制體制建設,建構特色校本課程體系。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課程改革最終要建設符合自己需要的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在開足開齊國家規定的課程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走一步,經過自己的深度整合,形成有特色的本校課程,建構起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相整合的階梯課程體系,全面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和自主化水平。南京、北京的一些學校已經在這么做,區域為學校的課程選擇權和自主權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南岸區在邁步深化課改的昂揚步履中,要學會抓住和把握這樣的政策機會,加大辦學自主權等機制體制的改革,有效利用和整合學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形成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蓬勃發展態勢,讓南岸的每一所學校均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讓課改實驗之花在重慶南岸傲然盛綻!
❺ 結合你所報考教學專業,談談你如何處理好執行新課程標准和教學改革的關系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善於提問激疑,引導教學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過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啟發學生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❻ 結合新課程標准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的
東海縣初級中學 丁訓貴 一、處理好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面對兩本書:一本是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准,一本是各學校自選的歷史教科書。面對著兩者,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主從關系。教師應明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改革傳統教科書的體例結構來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現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掌握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和基本特徵,而不要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和知識點的面面俱到。從而為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有餘地。歷史教科書雖有多套,但課程標准卻只有一個。大同小異的各套歷史教科書都是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對某一歷史階段重大史實去闡發。教科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載體,是學生獲取歷史基礎知識與培養基本能力的依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託。從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實施教學,去落實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 二、處理好教材課文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系。根據課程標准,北師大版採取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根據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自古至今地講述歷史;同時圍繞表現每一歷史時段突出特徵的,又適合中學生學習特點的主題或專題進行敘述。課本每一單元之後有一活動課。這些內容課文是基本要求,其他部分均不作統一要求,但並不是說沒有要求,而是要教師視學生具體情況而定。教科書後列有大事年表,好書推薦和歷史站。
❼ 請結合本學科,談談請結合本學科,談談如何理解2011版修訂課標的變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去落實
面對新課程理念,新教材,教了多年書的老師們困惑了,怎麼教了一輩子的書,現在一下子不會教了,不知道怎麼教了。我根據學習新課程標准體會,談談自己在歷史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的? 一、處理好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面對兩本書:一本是教育部頒布的歷史課程標准,一本是各學校自選的歷史教科書。面對著兩者,教師應處理好二者的主從關系。教師應明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過改革傳統教科書的體例結構來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促進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現行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要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掌握這一時期的基本史實和基本特徵,而不要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和知識點的面面俱到。從而為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有餘地。歷史教科書雖有多套,但課程標准卻只有一個。大同小異的各套歷史教科書都是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對某一歷史階段重大史實去闡發。教科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載體,是學生獲取歷史基礎知識與培養基本能力的依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託。從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去實施教學,去落實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 二、處理好教材課文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系。根據課程標准,人教版採取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根據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自古至今地講述歷史;同時圍繞表現每一歷史時段突出特徵的,又適合中學生學習特點的主題或專題進行敘述。課本每一單元之後有一活動課。這些內容課文是基本要求,其他部分均不作統一要求,但並不是說沒有要求,而是要教師視學生具體情況而定。教科書後列有大事年表,好書推薦和歷史站。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應用——檢查評價——教學反思。隨著高中課改發展和不斷深入,通過高中新課程改革學習和培訓,教學觀念發生了轉化,全面回顧與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發現課堂教學存在有「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教師微笑少,課堂氣氛悶」,「書面作業多,實踐作業少」,「平鋪直敘多,創設情境少」,「隨意提問多,激發思維少」等問題,教學缺乏生機和活力,不能很好的進行師生互動。通過深入學習新課程標准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識到過去那一套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方法教學的模式完全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習的主動性更難以有效的發揮。數學教學模式的選擇,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數學教育要以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和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為基本點。優秀的數學教師,不僅要學習和掌握各種類型的教學模式,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創新,才能針對當前課程及教學內容選用恰當模式,並因材制宜地調控和綜合運用最優組合模式,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強調培養學生全新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注重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情感。在此理念下,教師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教和學的全過程,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培養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下面結合數學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在新課程理念下常用的課堂教學模式。三、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但又離不開教師事先所創設的情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點撥,對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卻很大,充分體現了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結合。把「自主探究」教學思想引入課堂中,就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潛能,加快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高質量的學習。在課堂上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閱讀思考、發問討論、獨立練習,進行認真的研究與總結,逐步構建起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數學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及應用過程,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景,讓學生身處情景之中。在各種疑惑的引導下,主動地搜尋、分析、處理各種信息,親身體驗發現新知的成功喜悅,開發潛能,逐步形成「自主探究」數學的習慣,促使形成「自主探究」數學課堂教學的模式。作為一種學習模式,「自主探究」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得知識,並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可以有效地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導航者」。四、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計算機速度快、容量大,有獨特的動畫特技,能全過程地展示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及問題的解決過程。當學生思維受阻或反思的時候,利用計算機可以模擬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展示知識的結構,變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還能自由探試自己發現的規律,驗證猜想,自由討論,自由發問,計算機能及時向每一位學生作出反饋,實現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把過去的「聽」數學,變為現在的學數學,「做」數學。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在數學教學中顯示出特有的作用:運用現代技術後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行親身體驗,對數學的概念與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也增加了教學容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率。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觀念。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逼真地反映了各種微型世界,使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以及建立數學模型、探索數學規律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數學的內涵實質」。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探索數學概念論證數學事實以及觖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動態方法,通過動與靜的不同方式、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視角,樹立起更為全面、正確的數學觀。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後,不僅豐富了教學環境,而且給數學教師創造了一個自由設計數學課程的空間。 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創新實踐精神。 《課程標准》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習活動就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以前的課堂上,學生基本上聽講——記憶——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基本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新課程要求與之匹配的學習方式,它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歷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在看書、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討論一一評價一一傾聽一一激勵,在交流中互相啟發,在活動中學會合作。教師應該堅持做到三個「不」。學生能自己說出來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師不教。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
❽ 新課程標准與課堂教學實踐的內容提要
該書共來分三篇:第一篇理論篇。收源集了基礎教育全學段、全學科的課程標准,但由於受本書篇幅的限制,課標原文大多放在附帶的光碟里。意在幫助教師原原本本研讀課標。第二篇課程標准解讀與教學研究篇。主要是一些參與課標制定的專家和教材編寫者(重點是人教版和冀教版)分學段、分學科解讀課標。意在幫助教師深入理解原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關系,區分相同點和不同點;理解和教材的關系;理解課標之下「教材多樣化」的深刻內涵。第三篇實踐篇。輯錄了全市近百名特級教師、省市級名師、學科骨幹教師的「優秀教學設計」。
❾ 新課程標准與以往的教學大綱在目標和內容框架上有什麼區別和突破
1.課程標准著眼於未來國民素質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後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國家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它具有法定的性質。因此,它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為此,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學大綱已不足以完整地體現課程的變化。必須尋求一種新的完整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的表現形式。
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人們在重新思考,在國家的課程標准中,究竟應當規定些什麼?經過反復醞釀討論,眾多專家、學者、一線教師一致認為,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全球化,為培養在新時期具有良好素質和競爭力的新一代,在國家的課程標准中應當首先規定國家對未來國民各方面素質的基本要求,而不是過多地規定通過怎樣的教學過程達到這一要求。為此,對未來國民素質的目標要求和各學科應達到的標准,應當成為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課程標准規定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了各門課程的性質、各學科應達到的標准以及內容框架。學科的性質與地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各學段安排構成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另外,對教材編寫、教學要求、教學建議、教學評價等也都做出相應的規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這是課程標准與直接指導教學工作的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
課程標准與現行教學大綱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前言部分,課程標准對每一學科課程的性質、價值與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闡述了本課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並對課程標准設計的思路做了詳細的說明,便於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整體把握課程。比如,物理課程標准開篇闡述了課程基本理念,注重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這一闡述對物理課程的價值功能做了清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