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標准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1-03-16 12:00:28

㈠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 試行對教師提出哪些要求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編輯

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有效應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健康使用
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規范行為
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社會責任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㈡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試行)的教育部辦公廳通知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試行)》的通知回
教師廳函[2014]7號
各省、自答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師范大學,有關單位:
為指導各地組織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規范引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建設與實施工作,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試行).docx
教育部辦公廳
2014年5月30日

㈢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試行)的標准全文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試行)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為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製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准》)。 (一)《能力標准》是規范與引領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准則,是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培訓和測評等工作的基本依據。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參照執行。
(二)《能力標准》根據我國中小學校信息技術實際條件的不同、師生信息技術應用情境的差異,對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應用信息技術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其中,I.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範、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II.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為發展性要求,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路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本標准根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主線,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准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 維度 I. 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II. 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 技


養 1. 理解信息技術對改進課堂教學的作用,具有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意識。 1.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具有主動探索和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意識。 2. 了解多媒體教學環境的類型與功能,熟練操作常用設備。 2. 掌握互聯網、移動設備及其他新技術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對教育教學的支持作用。 3. 了解與教學相關的通用軟體及學科軟體的功能及特點,並能熟練應用。 3. 探索使用支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網路教學平台等技術資源。 4. 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數字教育資源,掌握加工、製作和管理數字教育資源的工具與方法。 4. 利用技術手段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相連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 具備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能夠以身示範。 5. 幫助學生樹立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計



備 6. 依據課程標准、學習目標、學生特徵和技術條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找准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的契合點。 6. 依據課程標准、學習目標、學生特徵和技術條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確定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契合點。 7. 設計有效實現學習目標的信息化教學過程。 7. 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信息化教學過程與學習活動。 8. 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 8. 合理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9. 加工製作有效支持課堂教學的數字教育資源。 9. 設計學習指導策略與方法,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與創造。 10.確保相關設備與技術資源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正常使用。 10.確保學生便捷、安全地訪問網路和利用資源。 11.預見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訂應對方案。 11.預見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可能遇到的問題,制訂應對方案。 組



理 12.利用技術支持,改進教學方式,有效實施課堂教學。 12.利用技術支持,轉變學習方式,有效開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13.讓每個學生平等地接觸技術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生學習注意力。 13.讓學生在集體、小組和個別學習中平等獲得技術資源和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 14.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觀察和收集學生的課堂反饋,對教學行為進行有效調整。 14.有效使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反饋,對學習活動進行及時指導和適當干預。 15.靈活處置課堂教學中因技術故障引發的意外狀況。 15.靈活處置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開展學習活動發生的意外狀況。 16.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提升技術素養並發揮其技術優勢。 16.支持學生積極探索使用新的技術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活動。 評



斷 17.根據學習目標科學設計並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 17.根據學習目標科學設計並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並合理選取或加工利用評價工具。 18.嘗試利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信息,並能整理與分析,發現教學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18.綜合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學情分析,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依據。 19.嘗試利用技術工具開展測驗、練習等工作,提高評價工作效率。 19.引導學生利用評價工具開展自評與互評,做好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 20.嘗試建立學生學習電子檔案,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支持。 20.利用技術手段持續收集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關鍵信息,建立學生學習電子檔案,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支持。 學



展 21.理解信息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具備主動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自我反思與發展的意識。 22.利用教師網路研修社區,積極參與技術支持的專業發展活動,養成網路學習的習慣,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3.利用信息技術與專家和同行建立並保持業務聯系,依託學習共同體,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24.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 25.有效參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實現學用結合。 (一)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能力標准》作為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依據,充分發揮《能力標准》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納入教師全員培訓,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建立並完善推動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機制,切實提升廣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全面推動教育信息化,深化課程改革,實現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有關高等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要將《能力標准》作為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完善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置培養培訓課程,創新培養培訓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和課程資源建設,開展相關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中小學校要將《能力標准》作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管理的重要依據。制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規劃,整合利用校內外培訓資源,做好校本研修,為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師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制度,推動教師在教育教學和日常工作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
(四)中小學教師要將《能力標准》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依據。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挑戰,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機會,更新觀念、補充知識、提升技能,不斷增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養成良好的應用習慣,積極反思,勇於探索,將信息技術融於教學和師生交流等各個環節,轉變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個性化發展。要善於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成長路徑,實現專業自主發展,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術語表
1.多媒體教學環境:包括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與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主要由多媒體計算機、投影機、電視機等構成,以呈現數字教育資源為主。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主要由多媒體計算機、互動式電子白板、觸控電視等構成,在支持數字教育資源呈現的同時還能實現人機交互。
2.通用軟體:是指廣泛應用於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通用性軟體,例如辦公軟體、即時交流軟體、音視頻編輯軟體等。
3.學科軟體:是指特別適用於某些學科的軟體,如幾何畫板、在線地圖、聽力訓練軟體、虛擬實驗室等。
4.數字教育資源:是對教學素材、多媒體課件、主題學習資源包、電子書、專題網站等各類與教育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字資源的統稱。
5.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相對而言,泛指以信息技術支持為顯著特徵的教學形態。
6.技術資源:是對通用軟體、學科軟體、數字教育資源和網路教學平台等資源的統稱。
7.網路教學平台:是對能夠為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支持的網路平台的統稱,如網路資源平台、網路互動平台、課程管理平台、在線測評系統、在線教學與學習空間等。
8.移動設備:是對攜帶型計算通訊設備的統稱,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
9.評價工具:是指開展評價所使用的各種支持工具,如試卷、調查問卷、測試量表、評價量規、觀察記錄表、成長記錄或電子檔案袋等。
10.教師網路研修社區:是指支持教師進行學習、交流、研討等活動的網路平台,一般具備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等功能,能夠建立不同類型的學習共同體,匯聚與生成研修資源,支持教師進行常態化研修。

㈣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什麼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討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 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 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 能夠在他人在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 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初中階段
1、 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學會使用與學習和實際生活直接相關的工具和軟體。
3、 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
4、 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遵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高中階段
1、 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工作、社會的影響。
2、 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及網路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使用網上信息資源 ,學會獲取、傳輸、處理、應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 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學習其他課程的方法。
4、 培養學生選擇和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探討的能力,以及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5、 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6、 通過與他人協作,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編輯、綜合、製作和傳播信息及創造性地製作多媒體作品。
7、 能夠判斷電子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8、 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自覺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為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與信息有關的活動。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住處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各地區可根據教學目的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兩類模快中選取適當的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於68學時;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140學時。
上機課時不應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中學要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畢業考試科目。考試實行等級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門組織信息技術的等級考試的試點工作。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附: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初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 信息與信息社會。
(2)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3)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4)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5) 計算機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6) 計算機的基本結構和軟體簡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漢字輸入。
(2) 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修改。
(2)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 用計算機處理數據
(1)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2) 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
(3) 數據的表格處理。
(4) 數據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的基本概念。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及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網頁製作。
*模塊六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介紹。
(2) 多媒體作品文字的編輯。
(3) 作品中各種媒體資料的使用。
(4)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 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
(1) 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2) 計算機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
(4) 計算機安全。
(5) 計算機使用的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
模塊一 信息技術基礎
(1) 信息與信息處理。
(2) 信息技術的應用。
(3)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4)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5) 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問題。
(6)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結構。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介
(1) 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2) 漢字的輸入。
(3)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構及基本操作。
(5) 系統中軟硬體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6)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 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
(1) 文本的編輯。
(2) 其他對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處理。
(4) 版式設計。
模塊四 網路基礎及其應用
(1) 網路通信基礎。
(2) 網際網路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3) 網際網路上信息的搜索、瀏覽和下載。
(4) 電子郵件的使用。
(5) 網際網路上其他應用。
(6) 網頁製作。
模塊五 資料庫初步
(1) 資料庫基本概念。
(2) 資料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 數據的組織與利用。
模塊六 程序設計方法
(1) 問題的演算法表示。
(2) 演算法的程序實現。
(3)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 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 多媒體製作工具及其特點。
(2) 各類媒體資料的處理與使用。
(3) 多媒體作品的製作。
(4) 多媒體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 計算機硬體結構及軟體系統
(1) 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2) 計算機的硬體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軟體系統簡介。
(4) 計算機的安全。
(5) 計算機使用道德規范。
(6) 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㈤ 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中,共設定發多少個課程主題

共27個課程主題,分別是:

1、信息技術引發的教育教學變革

2、多媒體教學環境認知與常用設備使用

3、學科資源檢索與獲取

4、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5、多媒體課件製作

6、學科軟體的使用

7、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

8、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9、交互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10、學科教學資源支持下的課程教學

11、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

12、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13、技術支持的學生技能訓練與指導

14、技術支持的總結與復習

15、技術支持的教學評價

16、網路學習空間的構建與管理

17、網路教學平台的應用

18、適用於移動設備的教學軟體應用

19、網路教學環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0、移動學習環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1、技術支持的探究學習任務設計

22、技術支持的學習小組的組織與管理

23、技術支持的學習過程監控

24、技術支持的學習評價

25、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解讀

26、教師工作坊與教師專業發展

27、網路研修社區與教師專業發展

(5)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教師信息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全省中小學教師將接受每人不少於50個學時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發展目標。

省教育廳要求市、縣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安排專項經費保障本地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確保開展全員培訓;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為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㈥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技術素養、計劃與准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

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範、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為發展性要求,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路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

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本標准根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主線,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准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

(6)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課程標准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規定:

1、依據課程標准、學習目標、學生特徵和技術條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確定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契合點。

2、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信息化教學過程與學習活動。合理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3、預見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可能遇到的問題,制訂應對方案。利用技術支持,轉變學習方式,有效開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㈦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准,其中t1-t27有哪些內容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意識與態度(一)重要性的認識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應用意識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評價與反思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終身學習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編輯基本知識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教學設計與實施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學支持與管理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科研與發展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合作與交流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有效應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健康使用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規范行為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意識與態度(一)重要性的認識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應用意識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三)評價與反思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四)終身學習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一)基本知識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應用與創新(一)決策與規劃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二)組織與運用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三)評估與發展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機會。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四)合作與交流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社會責任(一)公平利用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二)有效應用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三)安全使用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四)規范行為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意識與態(一)重要性的認識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應用意識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三)評價與反思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四)終身學習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知識與技能(一)基本知識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二)基本技能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應用與創新(一)設計與開發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二)應用與管理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三)評估與發展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合作與交流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公平利用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有效應用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安全使用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規范行為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㈧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
一、課程任務和教學目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要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內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確的目標,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各類學科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
小學階段
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學會使用與學生認識水平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初步學會使用網路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能夠有意識地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6.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初步了解計算機程序設計的一些簡單知識

二、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目前要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主(教學內容附後)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帶*號),基本模塊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塊是對學生的較高要求各區縣可根據教學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模塊內容的基礎上,適當選取拓展模塊的內容
課時安排:
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不少於68學時,建議102學時;
上機課時不少於總學時的70%
三、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

四、課程教學內容
小學
模塊一 信息技術簡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採集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如錄音機電話機傳真機電視機磁碟光碟照相機雷達計算機等
(2)從外觀上了解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和作用
(3)比較熟練地掌握鍵盤和滑鼠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載信息的幾種媒體;了解計算機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5)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培養使用計算機的良好習慣

模塊二 操作系統簡單介紹
(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方法
(2)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3)學會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 用計算機畫畫
(1)學會使用基本的繪圖工具;
(2)學會繪制圖形
(3)學會給圖形著色
(4)學會編輯修飾圖形

模塊四 用計算機作文
(1)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
(2)學會文章編輯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學會插入圖片藝術字(美術字)和表格

模塊五網路的簡單應用
(1)了解有關網路的基本常識
(2)學會使用瀏覽器瀏覽信息下載並保存有用信息
模塊六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
(1)了解多媒體素材類型
(2)學會一種常用的多媒體製作工具製作編輯簡單的多媒體作品
(3)學會展示多媒體作品

㈨ 以12版《中小學信息技術》為例,論述一下課程標准由哪些構成

依據能力標准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設內置「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容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和「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3個系列的課程,共27個主題,幫助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科教學能力、促進專業發展。

㈩ 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准》中,共設定了多少個課程主題

依據能力標准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設置版「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權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和「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3個系列的課程,共27個主題,幫助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科教學能力、促進專業發展。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