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德育課程信息化教學
① 中職德育課的教材有哪些
根據《教育部關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教職成[2008]6號)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程;心理健康作為選修課納入德育課課程體系。其他選修課程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中職德育課教材自然是以上五門課的教材。
② 中職德育課程有哪些怎麼開設課時怎麼安排
我認為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具有一技之長的中等技術人才,不同於普高,還要升學,當然現在中職也可以考大學,我要說的是,中職沒有更大的升學壓力,因此,開始德育課程一定要緊扣時代脈搏、緊密滿足當代學生需要、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德育課程。我想有幾步
1、在全校三個年級做一個調查。一個解決學生最想學習那些德育內容,二是給學生一些選擇,看結果如何。
2、成立學校德育課程校本研究小組,制定方案、確定課程、招募課程教師。
3、召開課程教師會議,講清開設德育課程的目的、意義、要求。
4、編寫德育校本課程。
5、領導小組審批教師的德育課程。
6、編制課表、確定上課地點
7、讓每個學生選課,每人只選一項,就能達到人人有課上的效果。
8、組織上課。
③ 淺談中職教師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方法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十分重要,目前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除了專業課程的軟體應用之內外,大多容數僅僅停留在簡單的office應用上,應加強軟體教學的運用,推廣更多的教學應用軟體。以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望採納!
④ 如何提高中職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
國家教抄育部在《關於襲加快中小學生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全國普能高級中學和城市初級中學最遲於2001年新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其他地區小學最遲2010年新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教師和學生將隨著新世紀的步伐
⑤ 淺談如何提高中職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中職生的生源決定了中職教育的特殊性,同時也決定了中職班主任工作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對中職生的管理,最基本的管理單位就是班級,班級學生管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如何開展好學生管理工作,引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作為直接教育者,所具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尤為重要。
一、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現狀
(一)教學內容抽象空洞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由於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合集。德育課教材過於注重思想內容而忽視給學生提供可以產生真實感受和體驗的材料。抽象空洞的理論內容學生提不起興趣,不願投入精力學習,德育課的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二)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使學生逆反
德育課的內容是固定的,很多教師仍然注重灌輸式教學,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基本上只有單向灌輸一種模式,缺少交流和討論,即使有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使學生根本不願意參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在教師的強制性灌輸下,本來就沒有興趣的學生更是覺得枯燥乏味,於是,不是「玩手機」,就是:「睡大覺」。
(三)課堂地位不平等使學生排斥德育課
現代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然而事實上,在德育課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根本沒有學生表情達意的渠道。傳統的教育模式只重視教師有沒有把知識講解到,沒有把學生置於平等的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嚴重缺乏人文關懷。傳統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整齊劃一,將它們趕進事先設計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學生的個體特徵,未能深入學生的靈魂深處,無法觸動心靈的琴弦,課堂地位的嚴重不平等使學生身在教室心已飛,甚至有少數學生見到德育課就逃。
二、正視生源差距,重塑積極的德育理念
(一)修正認知,對中職生的認識要「脫俗」
「脫俗」就是要脫離一貫對中職生的認識,用欣賞的眼光去關注他們。提到中職生時,總是覺得他們很叛逆、有惡習、愛打架、不好管等。而這樣的「帽子」扣在中職生的頭上,更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摘掉帽子給他們更多的尊重,才是開展德育的首要任務。明確一點「學習成績低,不代表素質低」,中職生是中考的落榜生,但不是人生的「落榜生」,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也是人生新的開始。他們可能一時不願意讀書,但不代表他們不想追求新知。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特長,動手能力也強,其實他們也還懷揣夢想,希望練就一身技能回報家庭。對中職生認識的「脫俗」就是要重新認識他們,就是要給學生人格的認同,發自內心地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教育他們。
(二)主動施教,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
有的班主任經常講「如果我們班沒有這個學生,這個班會是個好班」。或者找到學校職能部門請求「能不能把這個學生轉走,實在是沒法管」。聽到這些話,我想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教師。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們進行教育,進行雕琢。教育不是把所謂的好學生順利培養成才,而是正確規范和引導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作為班主任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我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體現教師的能力,貴在「因材施教」。班主任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一樣的教育策略,使學生能夠守住道德、規矩、法律的底線,逐步培養良好習慣,尤其是對於中職生,這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因此,教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但有選擇如何教的權利。
(三)潛移默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
教師的責任在於言傳身教。對於受教育者而言,教師的思想、情緒、行為等都對學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整天面對一位經常抱怨、批判的教師或者一位整天面無表情的教師,學生的思想里也將會變得有批判性、變得消極,學生也會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在這種負能量的影響下,學生又怎麼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師應該是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的。尤其是整天面對學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當面對學生,也應該是微笑的。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充滿陽光的心靈啟迪學生。
(四)追根溯源,搭建師生的通心橋
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學生是最好的教育。可是當班主任努力去關心、關愛學生的時候,班主任是否考慮過,學生能體會到對他們的關心嗎?能接受對您的愛嗎?曾有一個調查,問教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90%的教師都回答「愛學生」,而問到愛學生的教師所教的學生「老師是否愛你們」時,只有10%的人回答「愛!」可以看出,老師的愛沒有傳遞到學生,老師的愛沒有走進學生心靈。
三、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德育課堂教學實效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德育課教師必須把自己看作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盡可能給學生自由和開放的空間。把學生看作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個體,給學生機會向老師質疑問題,給學生空間打破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