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通識性培訓
❶ 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是什麼
當前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1)不容樂觀的現狀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幾年才引起重視的。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在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共同關注下,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設置了課程,培訓了師資,加強了管理,進行了督導。可以說,這項工作正逐步走向規范科學的發展軌道。但是,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一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呈現普遍性,其程度呈惡化趨勢。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初級中學。日前,我們在七至九年級的1000多名學生中隨機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項心理問題的專項調查,結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高達100%,其中程度比較嚴重(已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的)佔3%。這些心理問題的表現症狀主要是自我封閉和自卑(25%)、焦慮甚至恐懼(20%)、膽怯(15%)、厭學(25%)、妒忌(10%)、敵視甚至仇恨(5%)等。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①因客觀原因(如家庭、出身、長相等)造成的自卑自棄心理;②因學習壓力等因素產生的倦怠心理;③因與他人(同學、家長、親友、老師等)的關系問題引發的逆反、對立、妒忌、敵視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導致的迷惘心理。對於上述心理問題,90%的學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學生表示平時能找到自己覺得有效的排遣辦法。
調查表明,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了一個共性的問題,不再是局部的小問題,而是整體的大問題。這方面,學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觸。由於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復雜性,且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又很難找到切實有效的措施,學生的德育工作顯得更加艱難。令許多教師苦惱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而更為嚴重的是,近幾年,因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通和矯正而暴發的惡性校園事件呈密集上升趨勢。如某校一初三學生因不滿學校的管理和教師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縱火以求解脫,造成了數萬元的經濟損失,並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學校得不到重視竟「自編自導」綁架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了學校聲譽;某校兩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因不滿老師的管教,竟密謀在學校開水瓮里投毒,幸好發現及時未產生惡劣後果,但其低齡化和惡性程度發人深省。這些惡性事件的發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也引發了我們對於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力度不夠。
盡管現在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關注,但其重視程度與學生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還不完全匹配。社會對農村基礎教育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仍然是教學質量,社會對學校評價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學率。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調的不少,但督導落實的辦法和措施還不得力,至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與督查方案。
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應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學校仍然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摸索,對教育質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因而,學校在這方面顯得比較被動。當問題發生了才引起重視,日常的教育工作還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與師資培訓力度還不能適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學生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來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農村家庭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圍不利學生的心理成長。我們在幾期家長培訓中作了調查,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的成績,其次是身體健康和安全問題,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長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擺在最關注的位置,高達75%的家長對學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學不了解、不關心,高達80%的家長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不懂。這就很難保證每一個家庭能給學生一個有利於心理成長的家庭環境。
(2)必須正視的問題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與生俱來的,更不會是無中生有的。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往往來自其成長、教育環境中的諸多問題。只有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找到症結及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社會環境問題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環境問題必然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當前,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社會問題比較多,有些消極的因素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例如,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心理壓抑之中;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關愛,嚴重的已造成學生的心理扭曲;社會的主流人才觀與新課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學生在社會評價中屢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和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比如農村「留守孩子」的問題就是一個特殊的例證。
《中國教育報》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題為《誰來關愛「寂寞」的花朵》的記者調查中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的報道和分析。文章說,根據湖北省教育廳在京山縣坪壩鎮對848名中小學生進行的隨機調查發現,「留守孩子」346人,占總數的40.8%;有嚴重違紀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佔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務工,83%與現在的監護人關系緊張,92%與父母每學期聯系不到5次,69%對學習成績無所謂,90%將來准備經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願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邊。文章還說,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作者認為,「留守孩子」現象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不容忽視,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可見,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復甦,但也同時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學生,由此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了教育的一個新的難題,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關注重視和加以解決。
2、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中小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發育不全,遠不能適應學生心理教育的嚴峻現實,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學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說得多,做得少。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學傾斜,忽視了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於指導、研究和教育。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的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並實施有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師資培訓問題
教師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主體。但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在這方面起碼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重,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現實中,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比皆是,教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近幾年,農村學校引進人才的機制一直運行不暢,教師流失嚴重,現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於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由心理健康的教師來實施,而教師的心理健康現狀也令人憂慮,這就更難保證教師可以科學地開展這項工作了。《北京晚報》報道說,「一項全國范圍內的教師心理調查顯示,30%~40%的教師經常處於情緒波動之中,15%的教師有心理問題,7%的教師有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開始悄悄地逼近中國教師。北京市曾對500餘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近60%的教師覺得在工作中煩惱多於歡樂,70%的教師有時忍不住要生氣發火,教師中普遍存在著煩燥、憂郁、易發火等不良情緒,一些教師因此對學生進行體罰,甚至出現過教師咬掉學生耳朵的事情。」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上述情況更為嚴重。北京市已在全體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把「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列為了必修課程,而農村中小學教師尚未接受過這方面的全面而系統的教育和培訓,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4、家庭環境問題
家庭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學生中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至少有三個不利於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一是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學指導;二是學生大多在校寄宿,與家長溝通不夠,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天天加大,極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三是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家庭受到較大沖擊,問題家庭、特殊家庭數量增大,受害學生的數量也在增大。
二、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和出路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應在社會、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協作下探索出科學的對策和有效的出路。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予以加強。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❷ 通識課程的學習心得怎麼寫
寫心得體會的格式
、什麼是「心得體會"
在參與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產生有關某項工作的許多感受和體會,這些感受和體會不一定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對這項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簡單的理論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這些心得表達出來,就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於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
2、心得體會怎麼寫?心得體會的寫法
心得體會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I、標題
心得體會的標題可以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在XX活動(或X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關於XX活動(或XX工作)心得體會(或心得)
心得體會
如果文章的內容比較豐富,篇幅較長,也可以採用雙行標題的形式,大標題用一句精練的語言總結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標題是「在XX活動(或X X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例如:
從小處著眼,推陳出新
——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的心得
II、正文 這是心得體會的中心部分
(1)開頭 簡述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
(2)主體 由於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於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會,而人的認識往往有一個逐漸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因此,在心得體會的主體部分的結構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和認識發展、情感變化為中心線索,組織材料,安排層次.具體的安排方法主要有兩種:並列式結構和遞進式結構.
A.從不同角度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總結成幾個不同的方面,分別加以介紹,層次之間是並列關系.即:
體會(一)
體會(二)
體會(三)
?????????
在每一部分內部,理論上總述,再列舉事實加以證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據,不流於空(華考範文網
B.遞進式結構比較適合於表現前後思想的變化過程,尤其是針對以前曾有錯誤認識,經過活動(或工作)有所改變的情況.
在層次安排上,遞進式結構應先簡述以前的錯誤認識,再敘述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簡單經過,然後集中筆墨介紹經過活動所產生的新的認識和感受,重點放在過去的錯誤與今天的認識之間的反差,以此證明活動的重要意義.
(3)結尾 心得體會的結尾一般可以再次總結並深化主題,也可以提出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結尾,不專門作結.
(4)署名 心得體會一般應在文章結尾的右下方寫上姓名,也可以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後.
3、寫作心得體會應注意的問題
(1)避免混同心得體會和總結的界限.一般來說,總結是單位或個人在一項工作、一個題結束以後對該工作、該問題所做的全面回顧、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項工作結束後找出有關該工作的經驗教訓,引出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今後的工作,它注重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刻性.在表現手法上,在簡單敘述事實的基礎上較多的採用分析、推理、議論的方式,注重語言的嚴謹和簡潔.
心得體會相對來說比較注重在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主觀認識和感受,往往緊抓一兩點,充分調動和運用敘述、描寫、議論和說明甚至抒情的表達方式,在敘述工作經歷的同時,著重介紹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動性和獨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嚴謹,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只論一點,不計其餘』』.
(2)實事求是,不虛誇,不作假,不無病呻吟.心得體會應是在實際工作和活動中真實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態,故作高深,更不能虛假浮誇,造成內容的失實.
❸ 大學教育通識課程包括哪些
大學教育通識課程包括:
一、語言課程
語言課程的學習包括本國語言課程和外國語言課程。二者缺一不可。
二、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不僅能訓練人們嚴密、清晰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是現代社會人們學習其他科學的基本工具,數學課程還包括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
三、文學與藝術課程
文學與藝術課程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可以說是鑒別藝術品的眼睛和耳朵。
四、歷史與文化課程
學習歷史與文化課程能獲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知識,同時也能正確認識宇宙、社會以及我們自身。能更好的學會用歷史分析的方法看待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五、社會分析課程
社會分析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把握社會運行的機制和規律,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
六、道德思考課程
道德思考課程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道德思考課程中還包括科學與技術課程和體育課程。
(3)新課程通識性培訓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如:「給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准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
意義: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性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塊。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❹ 參加通識培訓,學科培訓,校本培訓的感悟
校本研修通識培訓心得體會
8月25至26日,我參加了為期兩天的晉江市小學學科教學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識培訓。培訓中,福建教育學院培訓管理處處長楊文新、福建教育福建教育學院副院長郭春芳、福建教育學院科研處副處長黃麗萍、福建教育學院文科研修部副教授陳秀鴻等專家,分別就《名師成長之路》、《「錢學森之問」與創新教育》、《例談教學科研中的思維技巧》、《基於教師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等方面作了專題講座。其中,陳秀鴻博士的《基於教師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專題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來作為自己本職使命,然而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本職使命又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固有的教育也受到了碰撞,所有的教育者都在思考,我們要給教育的下一代留下什麼?讓他們學會什麼?於是,我們開始了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開始不斷思考:素質教育是什麼?教師角色定位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首先,新課程強調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勤於動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就要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導者,與學生一起經歷探索過程,交流過程中的經驗,分享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索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比教師硬灌輸給他的要記得牢,並且覺得輕松有趣。
其次,教師應由課程的復制者向課程的整合者轉變。我們僅僅是按照課本知識「依葫蘆畫瓢」是遠不能滿足當下學生需求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本地、本校學生學情對課本知識進行整合,並具有一定研發校本教育資源的能力。而且要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提升,就如一名優秀的科學老師就像一本大網路全書,光是能講課本上的知識是遠不夠的,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你不知道他們會有多少個「為什麼」等著你,所以除了要把教材吃透,還要不斷地「充電」。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有所創新。
此外,教師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組織教學能力,還應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上課可能難不倒老師們,但如何做好科研?教師要善於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及時總結並形成文字資料,從中發現問題來研究,讓自己成為「教育研究者」。
教師只有勇於創新、敢於進取,以正確的言行引導學生,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適應社會、具有高素質的人才。
校本研修通識培訓心得體會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的使命。通過參加這次為期兩天的校本研修通識培訓,使我對於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學習過程,談談體會:
我覺得在此次培訓中每一個講座都是這些教授們為花費苦心精心准備的。福建教育學院楊文新教授的《小學名師成長之路》讓我體會到了名師應當有六度素養:思想要有厚度、胸懷要有寬度、學識要有廣度、研究要有深度、追求要有韌度、引領要有效度。郭春芳教授的《「錢學森之問」與創新教育》讓我體會到了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重知識傳授、重知識積累、重知識再現,絕不能輕思想訓練、輕質疑思辨、輕引導創新。黃麗萍教授的《例談教學科研中的思維技巧》讓我體會到了要善於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要想實現大目標,不妨從小要求著手;要想實現小目標,則可以從大要求著手。陳秀鴻教授的《基於教師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讓我體會到了教師是社會成員、學校成員、學生社會化的承擔者、自身社會化的承受者。
通過這次培訓、學習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名優秀的教師既是好的教書匠也是好的學習者。他只有不斷地學習、吸收養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和學習的能力。培訓結束後我們都應該努力地使自己在校本培訓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培養一名師德高尚、教技精湛、知識淵博的優秀教師。
❺ 如何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一、學校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學校管理,提供相關保障 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的管理。 1、調整管理結構,轉變職能,落實責任 (1)調整管理結構,提供組織保障 學校新成立了「課改」領導組、課題研究組;再加上原有的教導處、教科室、學科組、年級組、年級備課組,形成了學校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套組織結構。每一個層面的組織都明確的職責,上一級組織督促下一級組織履行自己的職責並查檢評價。 (管理結構如圖所示)。 在組織結構圖表中,學校教科室的職能已發生了變化;課題組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 (2)合理配備人員,提供人力保障 由校領導班子制訂人員篩選標准,面向全校公開選拔了教科室人員,精選課題研究組成員;挑選課改年級組成員。 (3)加大硬體投入,提供物質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學校在推行新課程改革時,學校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制定了實施新課改的五個制度,五個制度要求明確具體,切合實際,從制度上來排除實施新的課程改革遇到的各種阻力,強制所有的教師參與到新的課程改革之中,強化了新課改工作,使新的課程改革實施有了制度保證。 3、強化管理措施 (1) 委以重任,制定方案,保證「課改」工作的針對性 學校對教科室委以重任,制定了《宜賓市人民路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對學校課程改革作總體的籌劃;每學年,又制定《宜賓市人民路小學新課程改革年度計劃》,認真地實施《宜賓市人民路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細致地推進「課改」工作,做到了長計劃,短安排。這樣,每一階段的工作的目標更明確,工作的內容更具體,工作重點更突出,使學校「課改」工作的針對性更強。 (2)探索改革辦法,推行改革工作,保證「課改」工作的堅實性 學校是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可借鑒,教科室擔當起「探索改革之路」的重任。學校「課改」工作的每一步,都由教科室組織課題組研究人員先在課題組內進行研究。再由教科室提交給學校課改領導組。學校課改領導組審查、確定是否在全校推廣實施。學校課改領導組同意實施的改革辦法,由教科室與教導處一起推行到學科組、年級備課組。 在學科組和備課組實施改革時,教科室又加強對學校改革工作的指導和調控,讓學校「課改」工作邁著堅實的步子,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保證了課程有效實施和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3)化檢查為參與,保證「課改」工作的實效性 「課改」是一項非常艱巨而細致的過程性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教科室把檢查化為參與:在檢查學校「課改」工作時,教科室把檢查人員分到各課題組、學科組、備課組,參與到整個「課改」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他們既是工作過程的檢查者,更是工作過程的參與者。在他們的參與中,把對工作檢查與調控結合起來。這種管理更具有人性化,也更具有實效性。 (4)促進發展,獎勵先進,保證「課改」工作的持續性 我校一方面堅持由教科室組織教師進行「促進提高式」的評價。在這樣的評價中,教師們不管自己在量化打分式的評價中獲得的是中國分,他們都能看到自己在近段時間內工作的成績及進步。他們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能得到學校、同事、學生、家長各方面的承認,樹立了繼續發展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我校還結合對教師進行的年度考核,制定了詳細的《教師教學工作考核細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考核細則》《班主任工作考核細則》《年級(學科)組考核細則》等獎懲條例,對教師各方面的表現給予量化打分,評優、選先、晉職。 4、有效地利用課改的外部資源 (1)請進來 學校聘請省市區各級專家組成課改顧問組。邀請全國各地的「課改」專家到校給我們的教師和家長作報告。 (2)走出去 學校非常重視「課改」先進的經驗對學校課改的借鑒作用,選派教師走出去學習,讓教師直接去吸取豐富的營養,帶回學校,通過寫匯報、座談、上課等方式,傳輸給全校教師,讓這些外部資源在我校的「課改」實踐中生根、開花、結果。 (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新型教師,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我校實施新的課程改革,我們主要抓了:第一,組織教師學習,讓教師理解、接受新課程;第二,改革教育教學策略,提高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技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轉換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把新課程推向班級課堂層面,把理想課程轉變為現實課程;第三,引導教師較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地實施課程與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們的具體操作辦法如下: 1、有效的教師學習,促進教師理解新課程的理念 有效的教師學習,就是要讓教師盡快地理解、接受、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在理論的引領下,讓教師意識到需要且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1)組織教師參加「通識性」培訓,認識新的課程改革 (2)調查分析教師現狀,形成針對性的學習計劃 (3)根據課改的需要,確定學習內容,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4)開展多樣性、科學性的學習活動 2、有效的教師培訓,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 (1)制定新的《課堂教學評估表》 評價標準的變化,必定引起教師行為的變化,我們又通過「實施《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教學研討活動」促使教師從理念向實踐迅速轉化。 (2) 改革教學方式,制定、推行實施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新課程倡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來學習,那麼教師在課堂上採用的教學策略也必須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改革教學方式中,課題組指導教師探索、總結實施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形成新課程需要的教學方式。 改革教學方式的措施: 首先,教科室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確定各階段研究重點,讓我們的研究在螺旋上升式的前進中,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每一個段的研究中,學校教科室根據研究內容提供理論學習資料,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組教師根據學習的理論,制定教學策略,再到教學實踐中去實施、調整、完善。 然後,教科室根據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總結實施各種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形成研究成果,並在全校推廣實施。 制定、推廣實施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在近三年中,學校教科室組織課題組研究並推行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策略。課題組試圖在小學低年級激發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興趣,中段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高段能熟練地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來學習。 (3)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技能的方式 「案例分析」式培訓 「案例分析」式培訓主要指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的培訓方式。我們強調:教學水平的提高,要在一節課一節課中去提高,要「一課一得」。同時,我們還強調:教學水平的提高,還要不斷地進行階段小結,要把一課一得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得得相連」的有機整體。 具體做法為:有計劃地組織教師觀摩分析優質課;每月進行教學設計討論、上對比課;每周進行課堂教學分析,學校教科室制定了課堂教學分析記錄表《「實施〈課程標准〉有效性研究」實驗課題課堂情況分析一覽表》。填寫內容為:只要是自己在教學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所悟,只要是自己覺得有用的東西都可以記。 為了增強教師對自己課堂分析的有效性,學校要求每周星期二教研活動時,每位教師交流自己上周寫的教學分析,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共同解決存在的問題,把個人反思成果變成共享資源。 「案例分析」式培訓強調案例中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於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教師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 「定點追蹤」式培訓 對重點培養對象或者學習進度稍慢的教師,我們則採取「定點追蹤」的辦法。方法是:聽課→分析評價→交換意見→學習→提高→再聽課→再評價。如此循環,逐步提高。 「促進提高」式培訓 在培養新型教師的研究中,怎樣使教師的有效教學與實踐從被動變為主動,學校還利用評價的「改進提高」和「激勵督促」的作用,促進教師迅速提高。具體操作方法為: A、自選發展目標:教師通過自修自研,專家指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尋找出其中「最關鍵、最有價值」的問題,制訂學習計劃及努力的目標,並提出實施步驟。 B、自評自結:教師對照發展目標,採取積極的行動,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體驗後而進行自我評價、總結。 C、教師互評:在自評基礎上,以年級組或教研組為單位,採用「換位思考,角色轉換」的方式進行互評,應特別注意發現老師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變化都應加以保護,不求全責備。 D、校長導評:由校長組織評價小組對教師是否達到發展目標給予評定,對教師下一步發展指明發展方向。 以學生的學,促進教師教的改變 課題組進行的教學改革是否有效,制定的教學策略是否適用於全校各學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用,這還得以學生的發展來決定。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教科室組織課題組調整、總結適合學校各學科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在全校推廣實施。這樣以學生的學來促進教師教的改變,有效地促進了課堂向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實現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的核心理念。 (4)把握教材,幫助學生建立學科文化 讓我們的教師掌握學科文化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科文化,讓語文課姓「語」,數學課姓「數」,讓課程得到有效實施,保住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用體悟學習來實現科學與人文的整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科文化。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學科文化的基本因素,把握教材;其次,讓學生體悟學科文化。學生操作體驗、感悟、試悟、頓悟以及整體感知等方法和策略,是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獲得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體悟學科文化,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體悟學科文化,在生活中體悟學科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3、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首先,我們建立具有激勵、評價、學習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學生成長記錄袋》。 其次,我們在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基礎上,我們還設立了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教師總評為主要內容的《小學生全面素質評價冊》。 再次,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檢測模式。檢測分為書面檢測和非書面檢測。 最後,我們還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 (三)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結構 我們採取措施,形成以學校為中心、以家庭為環境、以社區為平台的工作運行機制,為「課改」提供社會保障。 二、學校實施新課改取得的教育教學效益 (一)學生獲得了較為和諧的發展 我們學校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了差異發展。調查顯示,我們的學生100%的都喜歡上學;他們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從教育局督導檢查認可的學校教導處存檔的學生成績檔案中,同樣可以看不出:我們的學生的差異性的發展。我校的教學成績是讓家長滿意的,讓社會認可的。 我們不僅關注了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還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而,他們的素質得到均衡的發展。他們的良好品行在逐漸形成;習得終生學習的能力,他們正在用自主、合作、探究、體悟等學習方式方式來學習;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不只是教材,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利用資料的能力有明顯的提高;能自覺地融合學科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他們能自己設計並組織班隊活動的,就連區級示範性班隊主題活動,也是學生自己設計、組織的。我校《星光電視台》和《星光校園報》的播出與出版,突出地表現我校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增強;他們的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我校的一批特長生脫穎而出。 (二)新型教師在茁壯成長 1、教師教學理論修養明顯進步 我們的教師在理論學習中,不斷地把學到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的教學觀和學生觀發生了變化。這是他們提高教學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的教師用他們內化理論指導教學,他們的教學過程,是新課程的教學觀所需要的教學過程;是他們的理論素養與職業素養外在表現的過程。 2、一些教師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初顯 經過三年的實踐,我校一些教師的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已經初步顯露出來。這從同一內容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就可以看出來。 3、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 我校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老師以通過溝通與合作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 4、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在增強 課題組的研究帶動了學科組和備課組的研究。因此,學校以學科組為單位的研究氛圍明顯變濃,教師在這樣的研究氛圍中研究,他們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也在增強。 (1)研究的內容系統化。 隨著教學的深入、新課程教學的技能的成熟,他們進行的是系統的研究。他們在教學策略上分專題研究,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體悟式學習等,在教學內容上,他們還分課型來研究。 (2)不同層面的教師都在探索、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他們的研究能力明顯提高,已經成長為一批具有教改能力的教師。課改年級的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明顯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我校課改起始年級的語文、數學教師9人,撰寫論文等達109篇,平均每人達12篇,撰寫論文最多的人達29篇,獲獎的檔次國家、省、市、區的都有。上研究課、公開課等課的人最多達6節,獲獎的最高檔次為省二等獎。全校教師的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明顯增強。 (三)學校的社會聲譽在迅速提升 在有效實施新的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管理的革新,教師素質的提高,使學校的育人環境再上一個新台階。我校創辦了星光電視台、星光校園報、星光藝術團;建立「中國少年報記者站」;2003年學校獲「中國名校」的稱號;連續三年獲督導評估一等獎、教學成績第一名。三年來省內外到校參觀交流的團體達50餘個,學校的工作及組織的各種活動分別在省、市電視台和各級報刊上相繼進行了新聞和專題報道,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我校校長邱清緒作為學校管理的優秀人材,在全國正式出版的《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二期)上作為封面人物進行介紹,這在社會上引導了極大的反響。我校的課改成果《有效地培養新型教師》在《四川教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上發表,在「全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與課程管理」研討會上交流並榮獲一等獎,在四川省首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三等獎。《「實施新課程標准有效性研究」階段研究報告》在四川省首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4年4月,人教社教材調研會在我校召開。2004年9月,四川省第六屆中小學音樂課比賽在我校進行,一位教師參加比賽,獲二等獎。2005年1月「西師版」數學教材教學研討會又在我校舉行。 2005年12
❻ 新課標通識學習是什麼意思
新的課程標准理念的學習。包括教材的特色研究,教法、學法的研究,學生考查、評價等知識
❼ 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通識培訓網路平台如何登陸直接給個網址好嗎
答案:他們彼此深信,是瞬間迸發的熱情讓他們相遇。
❽ 什麼叫通識性培訓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給學生灌輸關於好公民的態度和理解」等等。這類定義強調通識教育是關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如:「給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准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
❾ 您認為該課程具有通識性或者啟發性,課程學習比較有收獲
不能重復,選修課不影響獎學金評定,修滿學分就行了。別擔心重復的就不去看他,這個學分不要就是。
不明白的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