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發布時間: 2020-11-27 21:26:47

❶ 高中地理新課程怎麼理解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課程標准
1.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使用對象是中學地理教師、高中地理教材編寫者和高中地理評價者。
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準是為學生編寫的,是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後應該達到的最低標准。
2.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表述方式的解釋(用行為動詞使標准更具操作性)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兩大核心部分是課程目標和內容標准。
課程標准採用三緯目標的表述方式,在概述下面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部分。
內容標准採用先將內容劃分為幾大部分,再用條目表述的方式。具體內容標准條目則採用行為動詞帶知識要點的表述方式,每條內容標准包含了學生需要達到的能力、技能、知識或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求。
3.如何將課程目標轉化成課堂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教師教案中制定的目標多是每堂課的具體目標。具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在課程總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即不能脫離課程總目標的要求。但在具體表述上不必拘泥於課程總目標的三維形式,要密切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實際情況的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些目標要實事求是,要可以達到和檢測。
4.教學中如何使用課程標准中的內容標准
中學教師主要是依靠教材上課,而不是直接依靠課程標准上課。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將課程標准用作宏觀的指導來對教材內容進行取捨,同時,利用課程標准把握課堂教學的深度、難度和考試范圍。
雖然教師不直接使用課程標准上課,但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
內容標准中的行為動詞是針對學生說的,而不是針對教師的要求。
一些行為動詞的使用實際是起到降低教學要求的作用。
有些內容是可以滲透到其他內容中進行教學的。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正確理解標準的要求,如案例教學部分。
5.教學評價與課程標準的關系
課程標准中的規定是最低標准。
設計檢測題時,不僅要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知識要點,還應檢查學生是否達到標准要求的能力要點,如「描述」。
「舉例說明」等要求,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舉出實例,而不是試題中給出。
有些要求不好檢測或不適合用紙筆檢測,但也要進行教學,如「領悟」。
為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出檢測題時,應避免直接檢測學生對某個具體區域知識的記憶。

❷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❸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一、為什麼要解讀課標?
《課標》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學有方向、有目標、有效益,就必須熟讀課標、研究課標.
有人對教學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教學目標是半徑,無論圓多大,都離不開圓心.課程標准作為實施教學的核心要素,決定了教學的方向,圓心找不準,我們的教學就談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讀課程標准就是找准圓心,然後通過研讀教材來理解課標,同時用對課標的理解來把握教材.
二.我們如何解讀課標
下面,我們以「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這條課程標准為例,對這條標准進行解讀示範.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❹ 怎樣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

首先,對這條標准進行分解,確認其「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認知內容」是什麼。從這條標准可看出:「運用示意圖」屬於行為條件, 「說明」屬於行為動詞,「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屬於認知的內容。

第二,依據國家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國家課程標準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對應中(見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釋、說明、運用、……」,我們可以確定,本條標准認知要求屬於理解水平層次。

課程標准行為動詞與水平要求

行為動詞
認知水平

知識
說出、了解、識別、辨認、回憶、舉例、列舉、描述、再認等
了解水平

解釋、說明、比較、歸納、分類、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推斷、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運用、應用、使用、編輯、質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應用水平

技能
模擬、再現、重復、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縮寫等
模仿水平

完成、計算、查閱、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獨立操作

水平

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遷移水平

(了解:要求對所列地理基礎知識的含義及其相關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知道這一知識是什麼,並能(或會)在有關的問題中識別它。理解:對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事物及現象有正確的理會,能夠解釋、舉例或變形、推斷,並能利用知識解決(如解釋或說明)問題。應用:將所學的地理概念、原理運用於新情境中,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

第三,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或者說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本條標准中「運用示意圖」可知,要求學生具有讀圖分析能力,通過閱讀並分析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解釋岩石是怎樣形成,它們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在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中,要通過「讀圖分析」題型,判別學生是否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過閱讀示意圖能否提取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關系,進而歸納和解釋地殼物質循環的基本過程。

第四,重構合理明晰的教學目標

依據重點組合以及目標陳述的規范,敘寫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行為主體、運用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動詞,在一定的行為條件下,指出學生達到目標的最低表現水準。對該條標准可細化為:能夠說出岩石的分類及三大類岩石的形成過程,三大類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閱讀並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從「行為條件」、「行為動詞」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驟進行:

(1)知識鋪墊——岩石的分類、三大類岩石的形成;內、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2)閱讀並分析教材中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圖中所示箭頭,說明各類岩石之間、岩石與岩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並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內、外力作用;

(3)把復雜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簡化為簡單的框圖,讓學生標注岩漿和各類岩石,並繪畫其相互間的箭頭,解釋岩石循環的基本過程。

舉例: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標准,確認「行為動詞」、「行為條件」 「認知內容」。 (2)依據課程標准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的相應關系,確定其學習水平。(理解水平)

(3)依據「行為條件」分析課程標准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細化課標如下:1、用圖形語言(示意圖、層級圖)和文本語言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2、通過太陽系模式圖和八顆行星基本數據分析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區域的含義」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描述區域的特徵,能夠列舉常見的重要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等,並能夠從所給出的有關區域圖中辨認出上述區域。

「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細化如下: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長三角兩大區域,填寫出區域對比的分析框架,並運用區域對比的框架來比較分析其他典型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具體差異。

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能量的來源。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了解太陽大氣層的結構及太陽大氣中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理解太陽活動(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對地球的主要影響。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必修2第八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能分析說明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

②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含義。

③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並進行區位因素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概念

②知道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結果

③理解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

①知道人口遷移的含義。②說明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夠舉例說明某地區或某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對國際人口遷移與國內人口遷移兩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較,掌握地理比較的方法。

②通過剖析「美國的人口遷移」「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等案例,學會綜合分析的方法。

③經歷小組學習過程,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必修2第六個內容標准)

【學習要求】①運用圖表、數字等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②會用科學的語言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認識到城市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進一步認識到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意義。

②通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學習,認識到在城市建設中,減少污染,並使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性。

對於如何分解課程標准,我們已經上路了,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願與大家一起探索

❺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的關系

1. 加強理論學習, 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程改革對學校、 教師和學生都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 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 質量觀等。為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准、課程內容與目標等 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 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 新課程注重 「師 生互動」 、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 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 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為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 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信息的多樣性。課標指出, " 按照課標 的目的要求、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 " 。 根據教 學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 音樂、動畫、視頻為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 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 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制 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 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沖,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 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 進行集體備課, 發揮集體的力量。 加強信息收集, 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 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通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 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❻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何時頒布

這個東東年年都有,年年差不多,一般高三開學前或開學不多久就會出台下年的高考課程標准。基本沒有什麼大變化。

評價內容 評價要點1 評價要點2
發現問題
是否善於發現和提出地理問題,經常獨立提出問題,具有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問題,能否
補充問題的必須條件;
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價值,即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廣度、深度,是否新穎。
在各項探究活動中是否表現出下列情感與態度:興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毅力、創新精神等。
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能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或通過收集相關信
息,將已有的地理知識與問題相聯系,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解決問題得出結論
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結論;
能否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方法與途徑;
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與反思的習慣和質疑意識; 能否與他人合作解決地理問題。
表達、交流探究成果
能否條理清晰、完整地表達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否將論據與論點聯系起來,得出基本合理的解
釋;
能否用語言、文字、地理、圖表等多各方式表達學習成果。

案例2:評價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
給出泥石流發生地的景觀圖片、泥石流發生地的各種資料,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泥石流?」學生探究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將各種信息加以篩選,並觀察景觀圖片反映的地形條件、植被覆蓋情況,查閱泥石流發生地的降水、地質資料,提出該地發生泥石流的假設原因。評價學生是否能提出假設。 4.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
建議評價時關注學生以下方面的變化與發展:
(1)對地理學科的認識: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地理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能否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是否具有地理審美情趣與鑒賞力。
(2)科學精神與態度:評價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和報告撰寫中是否精確、嚴謹,是否具有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3)對自然地理環境與社會的態度和責任感:評價學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初步具有了

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是否養成了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行為規范。 觀察是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收集評價信息,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依據。
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評價,主要採用調查分析法,即在評價理論指導下,通過問卷、訪談、測試等調查手段,收集評價對象的有關資料,經過比較分析做出判斷。
案例:運用多種手段評價學生的環境意識與態度
例如,在評價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與態度的過程中,教師給出「世界環境日」的資料:
「1972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決定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確定『世界環境日』的目的在於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環境改善;呼籲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採取行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並開展相應的活動,增強公眾熱愛地球的意識,規范保護環境的行為。自1994年以來『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如下:一個地球,一個家庭(1994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1996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1998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1999年);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0年) 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兩個主題,自由討論,討論後寫一篇小論文。評價者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分析小論文中表述的觀點,以此來評價學生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持的態度。教師再結合觀察的方法,留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護環境的習慣。
5.地理學習評價要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
地理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具有現實意義。由於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方式特點不同,各種評價方式的適應范圍不同,因此要求採取多種評價方式。地理學習評價形式,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達標程度,有的適用於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有的則在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表現與發展狀況等方面有獨到價值。地理教師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和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發揮各種評價方式的優勢,克服其局限性。
地理學習評價除了書面測驗、口頭表達、作業、小論文寫作、繪制地理圖表並分析等常用評價方式外,還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評價結果建議採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以地理課程標准為依據。為了充分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實現教科書的多樣化,使教科書成為教師創造性教學和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合理的內容結構
在建立教科書的內容結構和時,需要理解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不同。課程標准給出的是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宏觀框架、必學的內容和學習標准,在此基礎上編寫的教科書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結構是否合理,可以從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是否便於學生學習等方面考慮。
本課程標准將必修部分分為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個模塊,每個模塊相

對獨立。教科書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可對模塊的學習順序、模塊中的內容進行組合,並注意體現各模塊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但因為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是以模塊為基礎的,所以編寫教科書時要注意保持每個模塊的相對獨立。 2.選擇聯系學生實際、反映時代特徵的素材
教科書體現「培養現代公民學習民必備的地理素質」的基本理念,可以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徵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聯系學生實際還包括編寫教科書時選用與使用對象的地區特點、學習條件相符的素材。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時代性,教科書在選材時應注意體現這種時代性。例如,「桑基魚塘」是與農業有關的經典素材,編入教科書時要考慮「桑基魚塘」模式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
3.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空間
通過為教學提供必要空間的方法體現「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滿足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的基本理念。例如,適當安排學生的探究活動;課文可不直接提供問題的結論;把部分學生活動設計成學習新內容的過程等。
教學內容的安排應具有層次和一定的彈性。例如,適當安排一定數量的選學、自學和閱讀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4. 內容的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
教科書是學生的學慣用書,為使教科書具有可讀性、直觀性、實用性,提倡用學生身邊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實引入教學內容;使用通俗、生動的文字;提倡呈現方式和活動設計的多樣化;提倡多使用地圖和主題鮮明的地理圖像。 課程標准規定了三個模塊的必修課程和七個模塊的選修課程,每個模塊的主題鮮明。教科書編寫中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使用具有特色的呈現方式。 5.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
考慮到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教科書的編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以利於教師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等觀念。例如,為學生提供對某個地區發展問題的不同觀點;為某些有爭議的地理問題保留開放式結果,不給出惟一答案;設計一些運用地理原理進行分析、判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等。 6.重視教科書的系列化建設
可以考慮為教科書配備教學參考書、教學地理圖冊,有條件的地區可為教科書配備多媒體教學軟體等。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

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1.積極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
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分門別類地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並逐步建設地理課程資源庫。
教材以及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電教器材、教學實踐場所等都是學校重要的地理課程資源。其中,必需設備和教學用圖有: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幻燈機、投影儀、投影圖片、天文望遠鏡、主要岩石和礦物標本;各種有關的政區圖、自然地理圖、經濟地理圖、專題要素圖、景觀圖等。
此外,學校所在地區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學圖書、設備以外,還應自製各種地理教具、學具,開發各種地理教學軟體,不斷擴大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容量。在有條件的學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術教學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空間定位系統接收機、遙感圖像、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相關的硬體設備等),提高地理課程資源庫的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地理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
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可用於課堂教學的師生自身的經歷和體驗。
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地理興趣小組,開展天文、氣象、地質地貌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地理觀測和觀察活動;學生編輯地理小報、牆報、板報,布置地理櫥窗;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地理節目。 要加強地理教學設施的建設,要求配置地理專用教室,同時要逐步建立地理實習基地。
應提倡校際間地理課程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3.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科技館、氣象台、天文館、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和主題公園,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信息媒體,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景觀,等等。要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聯系,尋求多方合作,合理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要組織和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士演講和座談。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