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模式
① 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好模式
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藝術的綜合體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師們都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但是一些老師的課堂教學還是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我在想,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算是好模式,聽了一些老師的課我有很多感想,我認為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體現依標施教。
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以及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山東省各地市用的教材各不相同,我們不可能學習多套教材,但課標只有一個,因此教學必須符合課標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實質,把依據的重點由教材轉向課標。
二、體現因材施教。
學生因基礎、能力、性格不同,在學習速度上肯定有所差異,在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感悟,這是對學生差異的尊重和理解,人的成長過程有其內在規律,課堂上,思維不敏捷的學生需要時間去感悟,思維敏捷的學生同樣因克服考慮問題膚淺、粗心的習慣,也需要時間。老師們總有一種想法,經過集體備課,對一節課的知識點儲備得非常全,到課堂上只要把這些知識點講給學生就大功告成了,心裡踏實了。至於學生們是否在認真聽課,有多少學生在聽課,聽進了多少,落實了多少則很少考慮。因此老師不能以完成預設教案而自慰,而應以達標為己任,學生沒有經過自己刻骨鉻心的學習自悟過程,硬塞的知識結論,快則快矣,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後繼的鞏固復習,所要花費的時間會更長。有的教師總是抱怨,為什麼一些知識點講了、練了,強調多遍了,仍然沒有落實。我想這與老師上課時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無關系。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思考,開始可能會慢一些,影響教學進度,但從長遠看,學生一旦學會了學習,教學進度加快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課堂上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部分學生的脫穎而出及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三、體現以學生為本。
山東省高考說明中提到,「根據試題的要求,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相關信息,理解和分析問題」,
「研究性學習」能力要有所體現,這是高中新課程所倡導的關於學習方式轉型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通過課堂這個主陣地進行培養。我聽過很多精彩的優質課,這些課的閃光處就是授課者能夠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當學生帶著求知的激情進入學習狀態,並對某個問題產生疑問時,或對某個問題產生分歧時,教師不是將問題和盤托出,而是及時地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行解決,一切教學活動的安排都圍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未來發展去展開,按學生的成長規律去設計,從而激起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使之主動參與,因此一節課成功與否,不是看課講得精彩不精彩,而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思維是否活躍,是否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習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是否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課講得再好,如果課標沒有落實好,那也是低效、失敗的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要給學生一段時間去體悟,給他們一個空間去創造,給學生一個舞台去表演;讓他們動腦去思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自己的嘴去描述,用自己的手去操作,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發展的過程。
四、體現教師的調控能力。
課堂是多變的,有很多老師不願意讓學生在課堂上出錯,尤其是公開課,如果學生出錯,老師感覺很沒面子,當學生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回答時,總引導學生按自己的預設回答,教師應相信「沒有嘗試過錯誤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
首先,教師設置問題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有提問和討論的價值,不要「滿堂問」,更不要拿提問「作秀」。
其次要允許學生出錯,讓學生在錯誤中改正,在跌倒處爬起,應根據出現的錯誤與出現的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調控,對課堂偶發事件要果斷處理,並能機敏地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及時地加以引導,以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② 課程教學模式是
通常課堂教學採用的方式是:
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
1、定義: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2、具體實施形式:
⑴講解教學方法
⑵談話教學方法
⑶討論教學方法
⑷講讀教學方法
⑸講演教學方法
3、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⑴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⑵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有清晰、精練、准確、生動等特點。
⑶善於設問解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問題探究式
1、定義: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⑴問題教學法
⑵探究教學法
⑶發現教學法
3、運用發現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⑴努力創設一個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發現的良好的教學情境。
⑵選擇和確定探究發現的問題(課題)與過程。
⑶有序組織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的探究發現活動。
4、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實施的基本步驟:
⑴創設問題的情境
⑵選擇與確定問題
⑶討論與提出假設
⑷實踐與尋求結果
⑸驗證與得出結論
三、訓練與實踐式
1、定義: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2、訓練與實踐式教學方法中的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1)、示範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示範操作和講解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在示範教學中,教師對實踐操作內容進行現場演示,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強調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學生邊做邊學,理論與技能並重,較好地實現了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程中示範教學主要應用於創造變異方法的教學中。如各種作物的雜交自交技術、人工誘變技術、原生質體的分離、雜交技術、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等。
2)、模擬教學法
是在模擬情境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訓練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法通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後,實踐操作前進行。本課程實踐教學嚴格受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項目實施至少需要一個生長季節,甚至幾年的時間,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模擬教學法的應用。本課程模擬教學法主要應用於雜交親本的選擇、雜種後代的處理等實踐教學項目。
3)、項目教學法
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項目而使學生獲知識、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實施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步驟一般為: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的學習,主張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通過完成教學項目,能有效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既掌握實踐技能,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既學習了課程,又學習了工作方法,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本課程作物育種目標制定、雜種後代單株選擇、株系選擇、自交系配合力測定等均可應用項目教學法。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
(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
(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
(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③ 淺談常用幾種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優缺點和功能
(一)講授式
1.講授式是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的講解、演示、范讀為主。 2.講授式的結構特點是: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性、記憶性的知識;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聽眾;教學程序大體是宣布本課教學目的並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復習、布置作業等四個階段。 3.講授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控制整個課堂、掌握教學進度;發揮正面教育和教學的作用,對學生直接傳授知識和進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納大量的聽眾。其缺點是:學生活動少;易受教師教學經驗與教材難易及趣味性的影響。講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極易形成注入式教學。 4.講授法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點:講授內容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觀點與教材的統一;照應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抓住它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語言要准確、清晰、簡練、生動、通俗易懂。並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需要,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並合理使用電化教育手段。
(二)啟發式
1.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體規律,以談話、問答、揭示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形式。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孔子之後,《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要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2.啟發式教學的結構特點是:其目的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對教材內容的真正理解,並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講授、談話為主,但增加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由講清教材變為引導學生自己弄懂教材,在關鍵之處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其領悟;其程序是:比較多樣、復雜,視教材的難度及學生的理解程度的變化,一般可按「自學—發疑—提問—釋疑」或「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步驟進行。3.啟發式教學的特點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積極性相結合;強調學生智力的充分發展,實現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智力的充分發展相結合;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學生動力與學習的責任感相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聯系,實現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於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它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啟發的優點是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缺點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師在運用時常常流於簡單的一問一答之中。
(三)討論式
1.討論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2.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是:目的上,引導學生探索問題,主動地解決問題,從中獲得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課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教師退居輔助地位,採用分組或全班討論形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程序上,基本分兩個步驟,第一步,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第二步,學生解決問題,通過思考、辯論、總結,求得真正的答案。3.課堂討論有三種基本類型:一種是用於擴大和加深有關學科理論知識而組織的系統的專題討論;第二種是就某學科中個別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而組織的課堂討論;第三種是日常教學中採用的帶有研究性的課堂討論。課堂討論的優點是,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缺點在於難以組織、發動學生,而學生一旦被發動起來又不易控制課堂秩序,而且討論問題一般費時較多。4.進行課堂討論一般要求是:討論前,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確定討論的題目並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搜集有關材料,認真准備意見和寫出發言提綱。討論進行時,充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想,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並就分岐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結束時,教師作出總結,也可提出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功能
(一)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
一方面,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概括、加工的結果,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操作框架,這種框架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已經具備了理論層面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徵性的符號、圖式和關系的解釋,來反映它所依據的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徵,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便於人們對某一教學理論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論得以發揮其實踐功能的中間環節,是教學理論得以具體指導教學,並在實踐中運用的中介。
(二)教學模式的方法論意義。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長期以來人們在教學研究上習慣於採取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比較重視用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而忽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或關系;或習慣於停留在對各部分關系的抽象的辨證理解上,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於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在一種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種教學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
④ 先學後教是什麼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先學後教,來當堂訓練自」是蔡林森校長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探索而創立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既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育思想理念和原則。它符合現代教學論和哲學理論,符合「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把新課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落到了實處,並處理好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課堂上,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像考試一樣緊張、愉快地學習,人人都能當堂完成作業,完成教學任務,這就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⑤ 什麼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縱觀國內外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定義,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的,指的是版有效率的教學。主要是沿用權經濟學上的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來判定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否具有效率。但是對於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在國內還為數不多,大多是有效教學的實踐案例或行動指南;
基本上是對課堂有效教學的內涵與外沿做了一些探究,這對教學一線的教書先生的確極為實用,往往蜻蜓點水的一撥,就能掀起另一層潛浪。課堂有效教學既是從實踐而來,也該可以上升到理論中去,最後來更好的指導實踐。
(5)課程教學模式擴展閱讀
班級授科制在多種理論著作中有明確的分析,它的優越性有:使教學獲得巨大效率,使教學獲得普及;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活動的有秩序的展開;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啟發。
但它也有明顯的局限性: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學生缺乏實踐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等,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很好的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多樣化,比較固定化,缺少靈活性。《教育學》指出:正是由於具有這樣一些局限性,人們一直在致力於班級授課制的改革。
⑥ 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有哪些,教學模式改革
當代有影響的教學模式主要有:
(1)系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系統講授、學生系統記憶——復現知識技能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活動體系。
(2)程序教學模式。是把教材分成連續的小塊,嚴格按照邏輯編成程序的一種自動教學活動體系,主要用於具體的技能、觀念或其他內部或外部的行為方式的傳授與學習。
(3)發現學習教學模式。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來學習,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索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的一種教學摸式。
(4)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強調形成一個有利於學習者發展自身能力的環境,使學生在接受教師援助的同時能認識自身,分析自身的問題,而且掌握自我實現的能力。
(5)合作教學模式。
關於教學模式改革: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於大力發展的好時機,但教學改革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能力培養單一,教師在授課時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職業能力的培養。二是課程重組不徹底,現在一些課程改革還是「換湯不換葯」,難以形成真正的項目課程。三是教學方法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實現教學轉型的關鍵是教師隊伍轉型。2014年,引入德國巴符州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托馬斯・胡格教授獨創的「能力模型、課程大綱、方法大綱三位一體的課程和教學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徹底改變課堂形態,把能力模型、課程大綱和方法大綱進行有機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項目為藍本,開發既符合德國標准又體現中國國情的教育項目。我們借鑒這一模式先從教師團隊建設入手,結合教學改革實踐,培養教學轉型帶頭人;同時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對職業院校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務安排帶來的新挑戰。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了相關教學實驗,從初步實施效果看,教師團隊的理念更新徹底,教學能力提升明顯,教學設計思路開闊,教學手段多樣,團隊合作精神意識強烈。 一、 實施目標 (一)職業技能培養向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轉型 職業技術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使學生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身心素質、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創新精神,以及知識、技能、經驗、合作、交流等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一切內容,是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景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結合目前中國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與就業現狀,胡格教學模式改革試驗班將實現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培養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和較深的專門化職業技術能力為目的,務使學生具備快速的崗位適應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對未來職業發展及變遷應具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學科課程體系向項目課程載體的轉型 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整體進程來看,還沒有真正擺脫學科體系,只是把某幾門專業特性較強的課程改為理實一體化課程或者項目化課程等,沒有完全結合職業活動崗位或企業工作過程開展教學內容的組合和課程模塊建設。胡格模式改革試驗班引進胡格成熟的「手動沖壓機」教學項目作為第一年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門對通識課程(文化基礎課)的門類、課程標准和課時的要求,逐步貫徹統一的教學理念和風格(學科知識型的課程也可以嘗試自主學習,項目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專業教學方面,建立項目課程體系,從課程和教學兩個方面完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建立,實現有獨立工作能力、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現代職業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完成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的綜合素質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 (三)傳統教學法向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轉型 有了面向職業、貼近崗位需求的項目課程體系,還需要適合的教學方法。胡格模式教
學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基本教學原則,學習活動引用不同的學習法如獨立工作法、擴展小組法、處理文字標記法、交頭接耳法、旋轉木馬法、關鍵詞標注法、搭檔拼圖法、可視化法、卡片復習法、魔法盒法等。教學實施方面逐步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有效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師角色轉型,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⑦ 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小學數學練習課是以鞏固數學基礎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技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的課。是小學數學重要課型之一,約占總學時的60%,地位十分重要。生本課堂理念下的練習課,就是通過預學、互學、評學三個基本教學環節,通過自主練習、小組交流、班級展示、拓展延伸、評價反思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鞏固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技巧,培養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發展數學觀念,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習習慣,提升數學素養。
一、常見練習課的分類
練習課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並且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的一種課型,可分為單項練習課和綜合練習課兩種。單項練習課注重鞏固性基礎練習和專項練習,綜合性練習課則注重深化練習和發展練習。
1.單項練習課。單項練習課任務比較集中,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在新授課之後,針對教材某一個重點或難點知識安排的強化練習;第二種是針對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為提高學生准確把握知識的能力而安排的專項練習;第三種是針對平時作業中比較集中的共性問題和普遍性錯誤,進行糾偏和查漏補缺的針對性練習。單項練習題的設計要體現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要面向全體學生,形式多樣,扎實有效。
2.綜合練習課。綜合練習課的重點是學生通過練習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根據練習任務目標,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變換情境與素材,增加知識綜合性,拓展學生解決問題思路的拓展性練習;一種是尋求解題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技能性練習;一種是反思學習過程,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提高性練習。習題設計要層次清楚,由淺如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高。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學生的努力又能做出的練習題;內容間要緊密銜接,達到知識橫向、縱向溝通,利於建構知識體系和拓寬解題思路。
二、練習課的基本模式
小學數學各種類型的練習課都可以應用「預學—互學—評學」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由於任務目標與其他課型不同,練習課的基本模式也具有其不同之處,一般情況下可採用以下基本模式:
預 學
互 學
評 學
1、預學。
一般包括兩個基本環節:情境導入,明確目標;基本練習,強化基礎。這兩個環節可以調換順序。
情境導入,明確目標。
主要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明確任務,呈現目標。其中包含前置學習的組織與檢查,創設問題情境,交代本節課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前置學習、創設情境的基本要求與《小學數學「三學小組」模式新授課教學流程及基本要求》相同。本環節主要由教師引導或學生主持等形式進行,大約用時1-2分鍾左右。
基本練習,強化基礎。
主要是應用多種形式的基本練習,鞏固強化已獲得的「四基」。如:通過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方法等的識記、復述、背誦、辨析、解釋等方法,鞏固基礎知識;通過基本運算的口算、速算強化練習、算理演算法解釋辨析、應用運算順序和運演算法則的演算、驗算,推理過程、結論與方法的解釋,圖形與幾何的測量、畫圖、計算等,訓練基本技能;通過回顧新授知識學習的活動過程經驗、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經驗等,反思體驗基本活動經驗;通過數學思想方法的直觀解釋、應用體會等,感悟基本數學思想方法。本環節由教師設計一組與教材例題緊密聯系的基礎練習題,學生自主練習,獨立完成,然後在小組內交流,幫助學困生尋找知識的缺漏根源,及時幫扶,查漏補缺。大約用時3-5分鍾左右。
2、互學。
包括兩個基本環節:重點練習,深化理解;交流展示,反饋拓展。
①重點練習,深化理解。
重點練習的主要是強化重點,深化理解,綜合應用,縱橫溝通。主要內容包含:設計一組重點練習題組;設計一組導學問題;提出練習要求或練習方法指導。大約用時5-8分鍾左右。
單項類重點練習:由教師選擇或設計一組單項的、能體現核心知識點、可以考查學生核心知識理解、掌握或應用能力的練習題;設計一組結合新授課教學重點的、能促進對重點知識深化理解的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綜合類重點練習:由教師設計一組單項或綜合性的、能體現知識縱橫聯系、可以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練習題;設計一組結合新授課教學重點的、能促進對重點知識深化理解的、促進知識綜合應用的導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不管哪一類重點練習,都由學生先獨立圍繞導學問題學習,把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在的疑問、已經總結出的規律與方法、別出心裁的想法,先做好記錄或整理好思路,為小組交流、班級展示做好准備。
②交流展示,反饋拓展。
交流展示的主要功能是反饋學生導學問題的學習情況,交流經驗,提出共性問題,互相啟示辨析,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深對重點知識理解,牢固雙基,形成技能。有兩個小環節:小組交流和班級展示。這是練習課的核心環節,大約用時8-15分鍾左右。
小組交流:重點練習以後,在小組內圍繞練習題組和導學問題,按照學習要求和方法指導提示,由各組員交流練習情況,核對解題過程與結果,得出正確的方法與結論;同時把共性問題集中起來,進行集中討論,尋求解決的方法,化解個別性問題,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整理好後在班級展示時尋求幫助。本環節一般由組員輪流主題匯報,其他組員補充,盡量減少匯報時間,增加討論時間。組員要分好工,如確定主題匯報、歸納整理方法、整理共性問題、補充發言人等。一般情況下,低年級兩人組交流,高年級四人組交流;簡單的、難度不大的單項練習兩人組交流,稍復雜的、難度大的綜合性練習四人組交流;技能性練習兩人組交流,思維性練習四人組交流。小組討論交流時,要有具體的任務、時間、方式、組織形式、評價等方面的要求(可在出示導學問題時,以「小提示」的方式出現),保證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
班級展示:在小組交流基本結束以後,全班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一般情況下,由具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展示或提出疑問,教師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共性問題、難點問題再進行深入討論、合作探究。組織形式上,先由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通過組間互動補充完善。班級展示根據需要靈活選用小組指定發言人展示、小組代表展示、小組部分代表展示、全組展示、多組同台展示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結束後,學生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適時讓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改錯,並進行反思,尋找出錯的原因並及時加以糾正。糾正後,要引導學生總結同類題型的規律,加深學生認識。
3、評學。
評學環節包括兩個基本環節:綜合練習,應用提高;評價定向,反思升華。次序可以調換。
綜合練習,應用提高。
為了讓學生養成應用意識,拓展思路,提升思維層次,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課堂結束階段,可以根據之前出現的問題與疑難,設計一組數量與難度適當的綜合練習題,以作業或檢測的形式進行獨立練習;也可設計一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拓展題、趣味數學題,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靈活應用。
綜合練習題以課本習題為主,盡可能一次性呈現,由學生獨立完成。拓展題可根據教學時間和學生實際靈活安排,即可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
練習後,一般由教師集中批閱,也可以在課堂上採用小組交流的方式集體批閱。對練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教師要分析原因,並及時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對個別性問題要督促學生自己及時訂正。一般控制在6-10分鍾左右。
評價定向,反思升華。
練習結束後,及時反饋練習效果,應用學生、小組、老師的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個人及小組表現給予平價;同時結合基本練習與綜合練習完成情況評選出本節課的優勝小組。評價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一節課的末尾,可以用「我的收獲」、「我的發現」、「我的提示」、「我的感受」、「我的思考」等形式組織學生對課堂練習進行反思,引導學生對核心知識進行強化,對系統知識進行構建,對基本方法進行提煉,對基本規律進行總結,對基本學習情感進行關注。提倡、鼓勵學生通過解題後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出練習課所涉及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使學生主動、自覺、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學習;也可以由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或設置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思索回味,或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下一課時教學內容的興趣。一般控制在1-3分鍾左右。
以上只是一般數學練習課的基本模式,教學時,要根據具體學習內容和年級特點靈活把握,適當調整,不可機械套用。
三、練習課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內容確定要合理。
練習課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深入鑽研教材,突出重點,緊扣難點,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發揮教材中習題的作用和功能。單項練習,可將教材習題進行適當的組合和練習形式的改編;綜合性練習中,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習題的難度,適當補充針對性習題,加大練習量,進行綜合訓練。
2、練習設計要科學。
練習設計要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節奏明快。
一要典型。要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練習,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展開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題的能力。
二是難度要適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一到綜合,有一定的坡度。如果選題難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范圍,想不明白,議不充分,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如果選題太簡單,則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是要有層次性。通過基本訓練、簡單運用、重點訓練、綜合運用、問題解決、拓展創新等多層次的練習,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學習能力,訓練技能技巧。
四要有彈性。題量要適中,既避免無目的隨機式的盲目練習,又避免密不透風的題海戰術。要照顧到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發展。題目難度要有彈性,要預設過渡性練習,降低學困生的學習坡度。
練習題一般以題組形式出現。如基本練習時的鞏固性題組,重點練習時的層次性題組,揭示規律時的對比性題組,發展能力時的拓展性題組,構建體系時的溝通性題組等。利用題組,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和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調整和重建。
3、學習方式要適當。練習課要以練習為主,適時合作,適當指導,做到練、議、導、評相結合,促進學生達成目標。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展示。
練習課中導學問題設計十分重要。導學問題設計要選准問題點:如,重點練習題的核心點、常見習題錯因生發點、知識內在聯結點、規律性知識探求點、易混知識關節點、綜合運用銜接點、思維方式轉折點等。導學問題設計詳見《小學數學導學問題設計例談》(《走向生本》2015年第二期)。
4、教師引導要適宜。
教師引導貫穿於教學各個環節。小組交流時,教師要深入小組中間,了解各組任務完成情況,遇到關鍵問題及難點問題,既現場指導幫助解決問題,又及時反饋各小組的學習動態和進展,把握第一手資料,為班級展示時的引導收集必要信息。班級展示時,教師要根據展示情況,及時予以引導,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深化理解、突破難點、提煉方法、總結規律,同時進行交流展示技能、互動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等學習素養的訓練。班級展示時,教師還要把控展示的方向,避免走偏、跑調;控制展示的時間,避免冷場、重復或低效;把握展示的深度,直指數學本質,避免只關注表面現象或形式上的東西;關注展示的廣度,適時引導同化或順應,溝通知識、方法、情感體驗間的聯系,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舉一反三。
5、學習評價要客觀。
在練習過程中要對個體和小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合作交流意識、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為習慣等方面及時進行評價。評價輪次要合理,在大的學習活動單元結束時集中定量評價或定性評價,不可頻繁;評價機會要適當,可在需要激情、強調、轉折、小結、出現創新、出現意外等情況下,隨機進行定性評價;評價主體要多元,學生個體、小組、教師都是評價主體,要視情況靈活確定,避免教師一言堂評價,也要避免學生的泛泛評價;評價要客觀,以正面激勵和引導為主,避免出現「恭維式」或「鬥地主」式評價。
6、課堂組織重實效。
練習課要設計具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的練習形式,使其具有自主性、主動性、競爭性、合作性、趣味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體驗成功的樂趣。如果組織形式單調或習題選取單調,僅限於模仿與套用,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和疲勞。要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調整教學方案,不能刻意追求環節完整或死守各環節的次序,而忽視實效。
⑧ 課堂教學的形式有哪些
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講授式
教師主要運用語言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傳播思想觀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二、問題探究式
教師或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比較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三、訓練與實踐式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擴展材料:
課堂教學的五個定義:
定義1
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構成的雙邊活動。
定義2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按照預定的教學方案,在給定的時空里,運用一定傳授理論、技能、手段和方法,對一個班級或幾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一定內容的講授、談話、輔導答疑臊作示範。
定義3
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難、十分復雜的工作.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評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要求,針價的客觀性、真實性、合理性,必須建立一系對教學對象,以課堂為環境,利用教學設備和列合理的評價指標。
定義4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一種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定義5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納入教學計劃按照固定的授課時間表對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是按教學規律、語言規律、學習規律將學說普通話變成一種完全自覺的和循序漸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