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程標准
⑴ 初中數學學習的《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伺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規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設計思路
(一)關於學段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關於目標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標准》中不僅使用了「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而且使用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月標動詞,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標准)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識技能目標
了解 (認識) 能從具體事例中,知道或能舉例說明對象的有關特徵(或意義);能根據對象的特徵,從具體情境中辨認出來這一對象。
理解 能描述對象的特徵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靈活應用 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
過程性目標
經歷(感受) 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初步的經驗。
體驗(體會) 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經驗。
探索 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徵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和聯系。
(三)關於學習內容
在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書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
數感主要表現在: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並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
符號感主要表現在: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用符號來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像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像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模型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並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採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對數據的來源、處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質疑。
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現在: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准》在內容標准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願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同時,《標准》並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種編排方式。
(四)關於實施建議
《標准》針對教學、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出了建議。供有關人員參考,以保證《標准》的順利實施。
為了解釋與說明相應的課程目標或課程實施建議,《標准》還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參考。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 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 能力與創新精神。
●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簡單給分數和常見的量;了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及簡單數量關系的過程,認識億以內的數,了解分數、百分數、負數的意 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運動和位置關系的過程,了解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能對簡單圖形進行變換,能初步確定物體的位置,發展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掌握一些數據處 理技能;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游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經歷探索物體與圖形基本性質、變換、位置關系的過程,掌握三角形、四邊形、圓的基本性質以及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的基本性質,初步認識投影與視圖、掌握基本的識圖、作圖等技能;體會證明的必要性、能證明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從事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作出判斷並進行交流的活動,感受抽樣的必要性,體會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數據處理技能;進一步豐富對概率的認識,知道頻率與概率的關系,會計算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 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會用數、字母和圖表描述並解決現實世界中的簡單問題。
●在探索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能對具體情境中較大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能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刻畫事物間的相互關系。
●在探索圖形的性質、圖形的變換以及平面圖形與空間幾何體的相互轉換等活動過程中,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能收集、選擇、處理數學信息、並作出合理的推斷或大膽的猜測。
●能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
●體會證明的必要性。發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能藉助計算器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
●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
●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
●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解釋結果的合理性。
●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情感與態度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 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 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對周圍環境中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引導下,能積極地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有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可以取得不 斷的進步。
●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數學語言來表述和交流。
●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 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體驗數、符號和圖形是有效地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認識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可以獲得數學猜想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感受證明的必要性、證明過程的嚴謹性以及結論的確定性。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⑵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修訂的幾個問題
淺談初中數學新修訂課標對課程內容設置的變化
課改多年了,新課改的教材、課程標准在實施、反復修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2012年秋季全面使用的新的初中數學教材能堅持我國數學教育優良傳統,針對問題進行改革,很好地處理繼承、借鑒、發展、創新之間的關系,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與之對應的課程標准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對課程內容的設置更加合理准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課程內容具體變化——數與代數,1.刪去的內容:對大數的認識與應用「能對含有較大數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和推斷」;「有效數字」的概念;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簡單的問題。2.增加的內容:知道|a|的含義(這里a表示有理數);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最簡分式的概念;整式的乘法增加一次式與二次式相乘;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判斷方程是否有實根和兩個實根是否相等;會利用待定系數法確定一次函數的解析表達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能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知道給定不共線的三點坐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3.要求上有變化的內容:
課程內容具體變化——圖形與幾何,「圖形的認識」「圖形與證明」合並為「圖形的性質」;「圖形與變換」→「圖形的變化」。1.刪去的內容:關於等腰梯形的相關要求;探索並了解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關於影子、視點、視角、盲區等內容,以及對雪花曲線和莫比烏斯帶等圖形的欣賞等;關於鏡面對稱的要求。2增加的內容:會比較線段的大小,理解線段的和、差,以及線段中點的意義;了解平行於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會按照邊長的關系和角的大小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了解並證明圓內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了解正多邊形的概念及正多邊形與圓的關系;尺規作圖:過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已知一直角邊和斜邊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內切圓;作圓的內接正方形和正六邊形;了解平行線性質定理的證明;探索並證明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以及弦所對的兩條弧;探索並證明切線長定理:過圓外一點所畫的圓的兩條切線的長相等;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證明。
課程內容具體變化——統計與概率,三個學段層次更加明確,第三學段:畫扇形圖,頻數直方圖,加權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方差。簡單隨機抽樣。強調對「隨機」的體會,通過案例了解簡單隨機抽樣;通過表格、折線圖等了解隨機現象的變化趨勢。加強體會數據的隨機性,明確指出所涉及的隨機現象都基於簡單隨機事件,刪去極差、頻數折線圖。要求上有變化的內容:
課程內容具體變化——綜合與實踐,第一學段,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第二學段,學生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有目的、有設計、有步驟、有合作的綜合與實踐活動;第三學段,(1)結合實際情境,經歷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並加以實施的過程,體驗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嘗試發現和提出問題。(2)會反思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形成報告或小論文,並能進行交流,進一步獲得數學活動經驗。(3)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討,了解所學過知識(包括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進一步理解有關知識,發展應用意識和能力。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合作研究,設計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案,並加以實施,體驗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嘗試發現和提出問題。
在課改的路上,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修改和完善,在新課標的學習踐行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沖擊著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艱難險阻,我們緊跟著新課標指引,就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⑶ 《新課程標准》下初中數學教學應注意什麼
隨著《新課程標准》的頒布與 實施,廣大教師努力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學習方式,即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轉變,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相應的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認為新課程標准下的數學教學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1.引導學生培養自 學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養成良
⑷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准四基指什麼
《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四基」是指:1、基礎知識;2、基本技能;3、基本思想;4、基本活動經驗。
⑸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2016年 考試題
應憐屐齒印蒼苔,
⑹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考試題
初中數學課程標准考試題這個是網路文庫,你可以下載,也可以在網上看。
⑺ 新課標規定初中數學一周應該多少節課
應該是5個課時 可是各地應該也有自己的標准 所以不是太清楚。但是我也是數學老師 我覺得一周大概得要10個左右的課時才行。所以你可以參考下。
望採納
⑻ 怎樣讓課程標准更好的引領初中數學課程教學
第一部分前言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
二、課程基本理念
1.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性和多樣性。
3.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4.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並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三、課程設計思路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數學思考;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按以上思路具體設計如下。
(一) 學段劃分
為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統籌考慮九年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1~3年級)、第二學段(4~6年級)、第三學段(7~9年級)。
(二) 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表述,過程目標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表述(術語解釋見附錄1)。
(三) 課程內容
在各學段中,安排了四個部分的課程內容:「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
「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數與代數」的主要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表示,數的大小,數的運算,數量的估計;字母表示數,代數式及其運算;方程、方程組、不等式、函數等。
「圖形與幾何」的主要內容有:空間和平面基本圖形的認識,圖形的性質、分類和度量;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和投影;平面圖形基本性質的證明;運用坐標描述圖形的位置和運動。
「統計與概率」的主要內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包括簡單抽樣、整理調查數據、繪制統計圖表等;處理數據,包括計算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差、方差等;從數據中提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推斷;簡單隨機事件及其發生的概率。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將綜合運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
在數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建立符號意識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像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像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幾何直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藉助幾何直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有助於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預測結果。幾何直觀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數學,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分析觀念包括: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涵著信息;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
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出發,憑借經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等推斷某些結果;演繹推理是從已有的事實(包括定義、公理、定理等)和確定的規則(包括運算的定義、法則、順序等)出發,按照邏輯推理的法則證明和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情推理用於探索思路,發現結論;演繹推理用於證明結論。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建立和求解模型的過程包括: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
1.
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知識技能
●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等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圖形的抽象、分類、性質探討、運動、位置確定等過程,掌握圖形與幾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積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等解決簡單問題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考
●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初步形成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發展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
●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
解決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
●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體會數學的特點,了解數學的價值。
●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總目標的這四個方面,不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是一個密切聯系、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組織中,應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的目標。這些目標的整體實現,是學生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標志,它對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技能的學習,知識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於其他三個目標的實現。
二、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略
第二學段(4~6年級)略
第三學段(7~9年級)
知識技能
1.體驗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符號的過程,理解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掌握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進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並掌握相交線、平行線、三角形、四邊形和圓的基本性質與判定,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圖技能;探索並理解平面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認識投影與視圖;探索並理解平面直角坐標系,能確定位置。
3.體驗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和推斷過程,理解抽樣方法,體驗用樣本估計總體的過程;進一步認識隨機現象,能計算一些簡單事件的概率。
數學思考
1.通過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述數量關系的過程,體會模型的思想,建立符號意識;在研究圖形性質和運動、確定物體位置等過程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經歷藉助圖形思考問題的過程,初步建立幾何直觀。
2.了解利用數據可以進行統計推斷,發展建立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的特點。
3.體會通過合情推理探索數學結論,運用演繹推理加以證明的過程,在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能力。
4.能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問題解決
1.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等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2.經歷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與他人合作和交流過程中,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
4.能針對他人所提的問題進行反思,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感受成功的快樂,體驗獨自克服困難、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具備學好數學的信心。
3.在運用數學表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學具有抽象、嚴謹和應用廣泛的特點,體會數學的價值。
4.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勇於質疑,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⑼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有哪幾個方面
一、基本理念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6.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