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校本課程的保證
① 2010年校本培訓方案
2010年校本培訓方案
2010年5月16日 培訓範文-huangzd1773 發表評論 閱讀評論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程改革的實施焦點將聚焦在實施的主體——教師身上,因此,教師專業化素質是制約新課程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教師需要不斷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變革教學方式,改善心智模式,促進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但是,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崗位培訓和崗上實踐,也就是說,教師應立足崗位,在教學行動研究中成為問題解決的專家,成為邊實踐邊研究,邊探索邊突破的研究者,努力實現「研為學用,研學並重」的目標,逐步推動學校向學習型組織轉變。因此,通過課程研究、課題研究和校本培訓三者有機結合,以教學為中心,研究為主線,對話為形式的多樣化實踐活動。進一步更新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濃烈學校學術氛圍,從而有效構建順應課程改革發展的校本培訓體制,更加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使校本培訓成為每一位教師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推進器。
一、指導思想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加快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我鎮教師實際,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入手,狠抓教學內部管理、有步驟地開展教師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校本教研製度,致力課改實驗的研究,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校本培訓有機融合專業水平,形成「培訓、管理、研究」一體化的校本培訓運行機制。有效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提升廣大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推動學校校本培訓特色。
二、學校發展目標
結合我鎮教師發展實際,逐步探索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經驗,探索制定個性化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和教學計劃,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逐步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拓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方式。通過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目標和理念的培訓,逐步樹立建立現代課程觀、教學觀、教師發展觀和評價觀。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尋找問題。通過不斷地實踐,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建設一支能夠承擔執行、管理、研究、開發和推廣新課程的教師隊伍。借鑒先進學校培訓經驗,不斷總結和積累培訓成果,建立一個動態、可持續發展、具有特色的教師培訓體系。
三、師資隊伍建設目標
以校本培訓為切入點,面向全體教師,突出骨幹教師、青年教師、班主任、教研組長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適應課程改革能力和水平為重點,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業務精良,樂於奉獻並具有現代教育教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
(1)全員培訓。通過多種形式,完成每個教師政治思想、教育理論、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計算機技術的培訓,使教師的整體素質在原有基礎上有明顯提高。
(2)骨幹培訓。在全員培訓的過程中,對學校中層以上幹部、班主任、學科組長及中高級教師進行骨幹培訓,努力提高骨幹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新課程改革所必須的教育教學能力,並及時總結推廣其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我鎮省、市、縣三級骨幹教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骨乾和示範作用,帶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形成一支精良的骨幹教師隊伍。
(3)青年教師培訓。加強青年教師培養,使我鎮資教新教師1年內順利上課,3年內勝任教師工作,5年內成為教師骨幹。
(4)班主任培訓。重在培養年輕、優秀、骨幹、特色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對班主任的「德、能、勤、績」進行考核,完善一年一度的聘任和評選制度,確實形成班主任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建立一支適應我鎮學校發展的班主任骨幹力量。
(5)教研組長培訓。加強學科組長培訓,確實形成學科組長聘任、使用、培養、考核、獎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真正發揮學科組長的教研帶頭作用。
四、培訓類型及任務
(一)通識培訓
主要任務: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有關文件精神,課程改革的背景、指導思想、目標和課程設置,課程標准特點和解析,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與幹部、教師、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新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和校本培訓的開發與規劃等。
(二)學科培訓。任務解讀和掌握新課程學科課程標准,新課程評價研究,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技術與有效策略,推進新課程實施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法和途徑等。
(三)校本課程開發培訓。主要任務深刻理解新課程方案課程結構和課程設置的創新性,探討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提高學校建設課程、實施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實際、靈活多樣的課程體系。高度重視新課程資源的建設與使用,積極倡導按照國家規定開發我校各學習領域的課程資源,挖掘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能。
五、培訓對象及內容要求
1、校長培訓
培訓內容:積極組織校長參加各級培訓班,學習和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趨勢和任務;《課程改革的背景、理念與目標》、《課程改革與領導角色的轉變》、《程改革與教學實施》、《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
2、學科骨幹教師培訓
培訓內容:學校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調研,有效的課堂教學實施技術的研討,新課程評價內容與方法,信息技術的實用技能培訓。
3、學科教師全員培訓
各學科教師,分學科進行,結合學科特點和基本要求探討新的課程理念及其實施。
學科培訓的內容:
(1)新《課程標准》的解讀,包括課標介紹,與現行大綱的比較。
(2)教材培訓,包括教材編寫的整體思路與主要原則,基本框架、內容體系與特色和對教師的相關要求。
(3)教材具體內容的解析,結合章節的具體內容與分冊逐步進行分析等。
(4)教學實施技術與方法研討,包括教學實施的具體要求,教學過程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原則、策略和方法等。
(5)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和實驗進展情況,組織課例討論和相關專題研討。
(6)學科中考評價內容、方法與應對策略的研討。
六、校本培訓的途徑
1、經驗交流
學校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交流學習心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學習考察
每年劃撥一定數量的經費,安排不同層次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習科學的管理方法,推動我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3、組織培訓
學校鼓勵教師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各種形式的校內培訓,為教師的學習搭建平台。
4、自我研修
鼓勵教師報考學歷培訓;建立教師研修激勵機制,促進個體學歷進修和素質提高研修。
5、以研促訓
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不斷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逐步強化學科組的教研活動,發揮以研促教,研為學用的目標。
6、以訓促研
中心學校規定:凡是公費參加各級學習培訓、考察的教師,回來後一定要結合所培訓的內容講一堂匯報課、並撰寫一篇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發送到縣教研網以供交流。
7、以老帶新。充分發揮老教師在校本培訓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一幫一、結對子」的師徒式培訓方式,使其制度化、規范化。
8、網路培訓
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優質課改資源的作用,採取集中收看,看後討論的方法,推動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取之真正服務於課堂教學中。
七、培訓主要形式及要求
1、專題講座形式
聘請鎮內、外培訓指導教師進行各類講座。
2、自學—反思形式
自學是在學校的規劃和指導下,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開展的自我培訓活動,主要採用兩種形式:上網瀏覽教育文獻(每周保證兩小時),系統學習教育專著(每學年兩本)、教學雜志(每學年一套),然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開展自我反思,總結提高。
3、實踐與交流形式
(1)開展校際交流,互通有無,實現培訓資源共享(每學年不少於兩次)
(2)開展相互說課、聽課、評課活動,相互研究,共同提高(每個教師每學期不少於10次)。
(3)開展師徒結對、技能競賽、理論學習、論文評比等活動。
(4)開展課題研究。
八、校本培訓的組織管理
1、組織領導:
成立由中心學校校長為組長,由各學校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校本培訓領導小組,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協調、管理。領導小組負責教師培訓的日常事務工作。
校本培訓組織領導小組:
組 長: 胡茂珍
副組長:龍仕川、梁海貴
成員:黃昌榮、陳明清、高政成、吉廷光、朱文瓊、王進龍、黃雄英、吉啟海、盧道英
2、制度、經費保障
參加校本培訓是每個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全體教師必須按規定完成相應的培訓計劃。學校將制訂《校本培訓方案》、解決教師繼續教育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使教師繼續教育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學校保證經費投入是校本培訓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為確保教師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學校保證培訓經費,保障開展培訓工作必需經費開支。
3、考核評估:
各學校要成立校本培訓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校本培訓的檢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師培訓的業務檔案,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和研究問題,確保培訓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情況將作為年度考核、職務聘任、晉升的必備條件。在周期內需晉升教師職務的,必須完成晉升前應該完成的校本培訓時數,否則不得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
在開展校本培訓活動中,逐步構建一種基本操作方式:問題——計劃——行動——反思,促使教師由過去的工匠型變為現在的專業型,由過去的只重教書,不重教研變為現在的既重教書育人又重視教科研的新型教師;學校教研氣氛日益濃厚,學習化的校園文化得到充分發揚光大;教師的課堂行為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由過去的滿堂灌填鴨式變為現在的探究式、研究性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願學、樂學,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
② 校本教材編寫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編寫校本教材實際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主要方面,是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課程建設部分,其成功的開發直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某些特殊原因,校本教材開發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導致校本教材開發中總是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校本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初步的分析,以幫助人們尋找編寫校本教材的方法。 一、 校本教材建設的現實問題 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在學校教材的建設上幾經周折,校本教材建設更是異常艱難,盡管近年來國家進行了三級課程的改革,但校本教材的建設仍然是舉步維艱,綜合起來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校本教材不能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賞識。盡管許多人強調校本教材的重要性,也進行了相當數量的教材建設和編寫,但其質量與所期望的相去甚遠。每當學校使用校本教材時,學生和家長就表示出冷淡的態度。家長們普遍認為,校本教材與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課本關系不大,如果在學校中使用這種教材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大都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為瞭望子成龍,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考試的科目之上,這樣孩子對校本教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興趣。 其二,校本教材不能受到學校教師的歡迎。經過我們調查,許多地方也都想過編寫校本教材,然而學校多數老師對此都興趣不大。其原因在於,校本教材的內容自然多為校本文化,對學生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的幫助不大,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繼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果績效。老師們大都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價。 其三,校本教材與正式教材的關聯性差。校本教材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本土文化,這些內容很難和正式的學科教材發生聯系,如果用時間來學習校本教材,那麼就會佔用正式教材學習的時間。這樣,無足輕重的校本教材自然就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了。 二、校本教材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只是我們所了解的表面現象,在這些現象後面存在著深層的原因,弄清楚這些原因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我們的調查和研究,我們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一)何為校本?為何要編寫校本教材?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開始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以為校本就是民間的一般風俗習慣,一般的民間工藝和技藝。然而,當我們與當地教師和村民討論此問題時才發現,村民們對學校的期望並非僅僅傳遞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藝,人們望子成龍的心情是迫切的,人們希望自己小孩走出大山,出去見世面的想法遠大於學習本鄉本土的文化內容。同時,村民們又擔心孩子離開家鄉後忘記自己的祖宗,忘記生養自己的土地。所以,我們認真思考了,校本教材也是教材,是課程建設的一個方面,必須了解村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哪些文化內容,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東西。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們心目中的文化內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們編寫校本教材必須考慮的東西。無論學生走到哪裡,這樣的校本教材內容都能深深地影響和幫助學生的未來。 (二)事實上,是否合理地選擇校本教材的內容正好反映了我們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如果我們僅僅以自己是專家自居去選擇教材的內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定什麼是有用的內容,什麼是無用的東西,那麼這樣的教材內容就沒有尊重別人文化。我們應該將尊重當地文化看作是對人類文化的尊重,當地文化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因為文化是人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摒除自己的小聰明,理解當地人的生活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理解當地人千百年來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認識,理解當地人做事做人的風格與特點,理解當地人對自己的定位與對生命的理解,正是對他們千百年來的歷史的承認與尊重。 (三)尊重鄉民正是我們對人類文化尊重的具體體現。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同樣,文化也造就了人,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再造者。我們的校本教材一定要反映對當地人的尊重,並把這種尊重與人類的尊重銜接起來,從地方的文化景觀上升或延伸到國家、人類的文明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習者感到自身的人類角色,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 (四)尊重學生是校本教材建設必須思考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校本教材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學生,是讓學生在學習後能夠感到充實與激動。充實就是要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讓學生感到通過學習後自己有所提高和進步;激動是在充實的基礎之上的心理體念,是在掌握和學到了新的知識後的愉快。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必須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能自信地主動地學習其他學科課程為目標,以學生獲取未來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為目標。 (五)尊重教師是校本教材建設必須成功的必須條件。我們知道,學校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中心,鄉村教師大都為當地人所組成,即使有少數教師不是本鄉人,他們也是本地人。教師正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員。他們最了解學生需要什麼,家長與村民們需要什麼。他們也了解地方需要什麼,外地與當地的差距在哪兒,當地的優勢與劣勢。尊重教師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校本教材編寫成功的保證。 (六)尊重人性-人的信念乃校本教材建設的精神。在整個編寫過程中我們都貫穿著一種信念,這個信念可謂編寫教材的邏輯中軸,或指導思想。這就是我們編撰人員的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實際上,對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們對人的信念的堅定程度。人的信念就是我們編寫者們自己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幸福的理解,對人的生命的理解,對人的生命質量的理解。對人的尊重直接表現為我們要積極地欣賞與敬重校本文化、校本文化的創造者――校本人。他們就是人的組成者,就是人類的存在形式。對人的信念就是對他們中的每一個個體的承認與尊重。以人為本,不是空虛的口號,而是對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承認,以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價值與幸福為本。校本教材的理念便在於此。 三、校本教材編寫的途徑與方法 根據上面的認識與理解,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主要採取了下列途徑與方法。 (一)確定以每一個學生幸福生活為本的邏輯思路。此思路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材時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需要,當地人民未來生活質量的需要,和國家安定團結的需要。由此我們發現教材內容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起點,然後再拓展為區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國家文化與人類共享文化。這樣,學生本人,學生家長、學校教師都給予了積極地支持,解決了不同人群對校本教材的理解與認同的問題。 (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團隊機構。編寫教材絕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事情,而是當地人民通過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們只不過是幫助他們組織與發現其傳統文化中對現實生活有價值的成果,將現實生活的追求與傳統文化之文明成果聯系起來,以使未來的人獲得立足於本土文化之優勢內容,同時也保護人民獲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我們校本教材的內容選擇與認定的人員主要由當地文化人、地方專家、政府文化機關的專家和當地教師共同組成。我們只是本小組的組織者與服務者,為他們提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發展學方面的知識信息,解答編寫教材的原因,組織共同討論、認定文明成果、集中搜集資料等工作。當然,我們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搜集文化資料,但在這方面我們只是學生的角色。 (三)實施平等、互學的工作方式――參與式。校本教材的整個編寫工作都是開放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想做什麼,每個人都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所有的人都是參與者,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思路與方法建議。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村中的老太太也都知道大家在干什麼,自己在此工作中的價值,例如,為編寫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唱詞等,也可以為其他參與人燒茶、送水。工作的過程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村民們在此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教師在工作中學到了許多,甚至讓我們說話的用詞都變得更加文明、更加貼切。 (四)我們對教材內容的篩選與梳理的原則是――尊重。此原則主要體現在:第一,校本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這種成果的延伸便是國家文化和人類文化。在編寫的過程中要將本土文明成果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成果進行比較,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形成自尊、自強,走出大山的過程。第二,努力保持校本文化的原貌。這些資料都是當地人民的成果,也是當地專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們自己搜集、自己選定的教材內容,盡量保持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體現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尊重,這個尊重帶來了人們對校本教材的重視與喜愛。第三,校本教材的使用不僅限於學校,要與當地文化站、地方政府的有關工作發生聯系。如,鄉村節日,旅遊開發,民間文藝,民間儀式發生關系,教師也不僅僅是學校的,也包括那些熱愛本土文化,具有文藝、文學、歷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幹部。 (五)對教材的使用採取自願原則。教材編寫結束後,我們將這些教材無償地送給學校,與學校教職工一塊討論如何使用。根據各學科教師對本教材的需求來自行決定其使用,如地理教師、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自然科學課教師,他們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時期採用了本教材。他們發現,通過校本教材最方便找到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原有的認識經驗或知識,這大大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記憶,學生自動地形成了學習小組,科學小組和藝術小組。 總之,通過對校本教材的編寫,我們直接參與了教材建設的實踐,撰寫了有關校本教材改革的理論文章,總結概括了從事校本教材建設的經驗,論述了課程論和教材論中的各類重要問題,構建了編寫校本教材的基本思想體系。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系統總結。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也更加明確了作為研究者自身的位置與責任,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風,寬容與尊重的處事方法,大家感觸多多,收獲多多。
③ 誰有社區文化建設的校本課程設計
一、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提出的背景
1.國家教育政策
1.1對國家教育政策的解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高中生要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還指出「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與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
1.2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的體現 :
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明確規定:每個普通高中學生在三年中都必須參加不少於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個學分才可以畢業。
2.當前我國人才素質現狀
新華網關於《我國人才素質面臨三大挑戰》的評論中提到:我國人才素質所面臨的三大挑戰是:「誠信度、創新力和實踐力」。
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幾年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參加論壇的48個國家中,中國「人員素質」排行第40位。由此可見,中國也許可以出現全世界頂尖的人才,但其人才金字塔的基座卻難以令人放心。
武漢大學曾進行過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人才」課題研究,研究表明:近七成的用人單位認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才能力中最為重要的,其次是「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可見,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實干」。但是「實踐力」的缺失確實是我國人才素質面臨的重要問題。比如:相當規模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崗位,而不得不成為「啃老族」, 究其原因,金融危機以來全國以至全球范圍的企業效益下滑,從而緊縮規模或者乾脆倒閉,使就業崗位減少是一個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學生在學校所學專業知識,大多數停留在書面,動手能力卻被忽視,使得學生即使掌握了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說起來一套一套,在實際的操作技能上卻縮手縮腳,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只給知識,不給機會的教育讓我國的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高分低能的普遍現象。而以「個人意識膨脹,社會責任感缺乏」為表現的「誠信度」和「創新力」的不足同樣是制約我國人才與國際人才市場接軌的重要因素。
3.對於國際社區服務發展趨勢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設理論基礎的幾點思考
3.1國際社區教育發展的趨勢
美國有關部門規定,中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志願服務,否則不能畢業。賓夕法尼亞州就有兩位中學生,因無法證明自己曾在社區志願服務60小時以上而不能參加中學畢業典禮。馬里蘭州教育廳則規定,全州所有中學生都要志願服務於社區或參加各類志願者活動25小時以上。達不到這一標准,任何學生不論任何理由均不能畢業。而要想進入斯坦福、柏克萊加州大學、西點軍校這樣的名牌大學,必須在申請就讀時提供為他人服務或為社區服務的證據,如果證據有力,入讀這些名校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傳統的社區服務開始走向服務學習,服務學習不同於社區服務,其特點在於重視學習因素的服務,它把社區服務和課程學習結合起來,通過有計劃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在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的同時,並促進服務者知識、技能的獲得即能力的提高,使其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並有能力服務於社會的人。在服務學習中,社區服務和知識的學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所以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或志願活動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服務學習是學校課程和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中要進行有計劃的對服務體驗的思考,並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融服務與學習為一體的經驗教育方式。而根據服務學習所立足的理論基礎的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式,其中作為主導的模式為:慈善模式、公民參與模式和社群模式。
3.2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方案的理論基礎
根據我國的國情特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特點,我校將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理論模式立足於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
社群模式是以社群為思想基礎,其核心是反對新自由主義把自我和個人當做是理解和分析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制度的基本變數,而是主張個人及其自我最終是他或所在的社群決定的。社群主義認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唯一正確的方式是把個人放到其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背景中去考察,社群本是政治分析的基本變數,個人及其自我最終由他或他所在的社群決定。社群既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必需。用公益政治學代替權利政治學是社群主義的根本主張。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以追求社群(社區)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統一為目的,旨在教育學生認識到個人是社群(社會)的組成部分。以及個人利益能夠通過追求集體利益而實現,進而引導學生幫助社區解決公共問題,從而推動社區的發展,同時強化學生的社群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社群模式服務學習項目的發起和組織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社區合作完成。社群模式以追求各個利益,實現共同受益為目的。並且在開展過程中以「自願」形式為主,既有課程化項目,又有非課程化項目。
學生與社區及其工作人員是一種建立在培養學生責任感和發展社區基礎上的「互動互惠」平等關系,學生通過自身知識能力或是與社區的合作完成公益項目,最終實現多方受益,從結果上看,項目的完成意味著創造了社區公共利益,學生們通過項目發揮了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優勢,做到學以致用,豐富了社區服務經驗,並且再為公共謀利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也創造了自己的公共生活利益。社區則通過項目使公共問題得到解決,有利於整個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此類服務學習項目的評價,一般既關注學生參與產生的服務效果,也關注學生與社區共同的互動反思,只有實現了多方受益才能夠成為高質量的項目。
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其優點在於:有助於學生形成社群觀念,提高社會責任感;參加服務學習的學生認為他們對社會做出了貢獻,點燃了他們日後參與到社區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基於以上的幾點思考,結合我校這些年來在社區服務活動實開展所總結的經驗的基礎上,我校社區服務課程方案如下:
二、我校社區服務課程總目標:
1、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他人、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2、社區服務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關心社區建設,主動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培養公民意識、參與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3、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現代社會人際交往本領,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團結協作意識。
4、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社會生活和社會環境,增長從事社會活動所需知識,增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5、通過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三、我校社區服務課程內容及實施步驟:
1.校內可開發課程資源:
基於社區服務課程的要求,三年需要10個工作日,我校按每個工作日5小時的服務時間計算,高中三年需要完成50個小時的社區服務課程。
同時我校作為一所寄宿制的學校,所以具有學生在校時間較長的特點,充分的開發校內資源,將校內資源設置為給學生提供社區服務課程的項目就是一個非常現實可行的方法。它能更好的滿足課程資源開發要求:相對的穩定性,要具備較高的可預期性,滿足課程常態化實施的需要等的基本原則。所以校內社區服務的課程設置如下:
(一)社區服務課程表
學 校
姓 名
班 級
(照片)
社區服務課程地點
社區服務課程項目
社區服務課程時間
表 現(簡單評述)
部門簽字
(蓋章)
學生工作處
回訪情況
優秀
良好
合格
1、圖
書館
圖書上架
借換書服務員
分 書
花
房
植物養護
植物澆水
2、實驗室
清洗實驗用品
擔任實驗用品的准備工作
3、郵政
代辦所
派送報紙
4、心理咨詢室
接待員
5、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心
講解員
6、團委
學業指導
技能指導
培訓指導
7、網管
中心
網路維護
電腦維護
8、校辦
校史館的講解員
9、其它
(二)校園內社區服務課程設置的實施設想:
1、高一年級:
(1)課程內容:高一年級時建議學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表》當中1~5項社區服務課程項目的社區服務學習。通過在各個部門提供的不同的社區服務的崗位為他人提供服務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
(2)課程目標:
①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熟悉學校的校園資源,能夠更好地做到對學校資源的充分利用。
②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培養學校歸屬感和校園主人公的意識。
③通過在校園各個部門的社區課程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認識和體驗。
(3)課程實施步驟:
①高一年級開學初始,每位新生領到《社區服務課程表》(1張×10份)。
②課前准備:學校在新生參與社區服務課程之前,會對新生進行課程表使用的培訓,以及會安排各部門負責人員為同學們進行課前培訓。
③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周一~周五)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內容可以自選。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進行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2、高二、高三年級:
(1)課程內容:
《社區服務課程表》6~8項的課程內容提供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在這個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和高二、高三的同學
(2)課程目標:
①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高二(高三)學生通過對高一新生提供社區課程實施的課前培訓,提升高二、高三同學校園責任感,培養學生作為校園管理者的管理意識。進而提高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②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低年級的同學提供電腦技能等的技能指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③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例如:給新生進行校史講解。讓學生體驗到他們對學校作出了貢獻,點燃他們日後參與到校園發展和建設中的熱情。
④在這個階段社區課程的參與中,學生通過運用自己已有知識技能為他們人提供服務,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同時,提升社會資本的存量。
(3)、課程實施:
經過高一一學年的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進入高二以後,為了給每個班級,每個同學提供參加社區服務課程學習的機會,操作步驟如下:
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每學期每周安排一個班級在提供社區服務的部門參與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時間可以安排在班會課時間。(例如:高二(1)班為高一年級新生提供圖書館社區服務課程課前培訓,那麼主持這周高一每個班的班會課的人就是高二(1)班的同學,以此類推)。
以小組和個人為單位:節假日的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己聯系各需要提供服務的部門和低年級以及需要幫助同學提供社區服務,進而達到社區服務學習課程的目標。
2.校外可開發課程資源
對於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基於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原則:立足社區,立足周邊的原則,建立「學校是社區中的學校」的意識。
同時立足於我校社區服務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社群模式的服務學習。而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融合的實踐型教學模式,要基於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透過計劃性的社區服務活動與結構化的反思過程,在服務中學習,不同程度上謀求促進學生倫理意識和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態度上的某種改變,使服務者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我校的校外社區服務課程設置如下:
課程標題:「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
課程內容:高一年級學生走進無錫市惠山區頤養院開展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在這個服務學習的環節,以陪老人們聊天為主要形式,重在對老人精神關心、關注。
課程目標:
1、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達成我校的德育母題之一的——善的教育的意圖。
2、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夠學會與老年人交往的實踐能力,提高與老人溝通的能力,
3、在與老人聊天為主要形式的服務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活動形式中培養團隊合作的品質。
4、通過走進頤養院社區服務課程學生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並在社區服務過程中體驗奉獻社會的積極情感。
課程實施過程:
1、課前准備工作: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主要的形式是想讓學生通過聊天的形式對老人的精神生活給予關心和關注。那麼正確的談話技巧,和對聊天對象——老人們情況的調查了解是課程實施之前的重要的准備工作。
(1)材料准備:
Ø 專職心理教師准備《與頤養院老人有效溝通的知識資料》
Ø 頤養院老人情況資料收集
(2)、學生的動員准備:各個班級在走進頤養院之前的班會動員
(3)、學生能夠與老人聊天的技能准備:
Ø 專制心理教師利用班會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談話技巧的指導
Ø 學生在班會課上分組進行情境模擬
Ø 班主任(專制心理教師)現場答疑
2、社區服務課程實施流程:
(1)選課人員:全體高一年級學生社區服務課程的必修課程
(2)時間管理:
Ø 利用節假日時間,以學生自願留校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形式開展
Ø 基於我校高一年級班級數一般為18~20個班級不等,所以原則上每2周組織1~2各班級的同學分批次到頤養院參加社區服務課程的學習。
Ø 時間長度:2~3小時
Ø 教師安排:
固定帶隊教師:
學工處主任:負責和頤養院的院長協調和統一的組織管理工作
專制心理教師、團委負責老師:負責配合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
新綠電視台的負責攝像老師:負責做好學生課程開展視頻資料的攝像工作
流動帶隊教師:
各班班主任:負責本班學生的安全和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
目前為止,經過社區服務課程開設之前充分的准備,以及社區服務課程方案的嚴密規劃和社區服務課程過程中規范的操作,「溫暖您、成長我, 走進頤養院」的社區服務課程成為了我校學生實施服務學習課程的重要載體
④ 農村小學辦學特色有哪些
農村小學辦學特色如下:
1、堅持辦學理念,打造德育特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
2、實行「三分」模式,構建教學特色。如採用活動教學法及目標為本學習,著重啟發學生心智及學習興趣。
3、以校為本,構建校本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
(4)建設校本課程的保證擴展閱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的大事。
此外,還突出地提出來,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鄉村小學的教育。
⑤ 常寧市第一中學的學校建設
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准,結合本校實際,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1、2011年,形成特色鮮明的德育校本課程體系,出版德育校本教材。
2、2010年,語文學科作文、書法、詩詞等系列校本教材形成體系。
3、2010年開始陸續編撰緊扣課堂教學的學生作業練習冊,充實新課程教學資源庫,2014年前形成各學科的系列校本教學資源。
4、2011年,初步形成有校本特色的體育、藝術課程。
5、2014年,至少有一個省級教研課題獲省級獎勵。 1、2010年,形成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基本模式,大力推進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2、2011年,結合學生社區服務課程,將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形成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新德育領域。
3、在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的基礎上,將心理輔導,心理疏導的方法融入所有學科教學,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室。 1、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落實財務管理的公開、透明和現代化。
2、2014年之前,凈減債務600萬元。
3、2015年之前,確保教職工的工資待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 1、對學校文化標志如標語、壁畫、石刻、雕塑、名言、藝術作品、勵志專欄等進行統一規劃、冠名,分項建設,營造戶外典雅、室內溫馨的文化氛圍,達到環境育人目標。
2、2011年,形成獨具學校特色的校服系列,實現學生在校內統一著裝,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和團隊精神。
3、進一步打造師生各類文化活動,2014年前,形成二至三個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節會)品牌。
4、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關愛師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校成為師生員工溫馨的家園。
⑥ 課程建設前景
課程建設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本、最關鍵的一步,並且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現階段,我國高校課堂並不重視有關課程建設方面的問題,教育理念大多陳舊落後,課程建設重形式輕內涵,課程總體質量不夠。針對這樣的發展現狀,高校課程就應該積極改革創新,創建精品課程,以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
[關鍵詞]高校課程建設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249-01
一、高校課程建設現狀
(一)課程建設理念落後
高校課程在建設過程中,課程建設理念較為落後,並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建設,並不重視整個課程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將課程建設孤立出來看,僅關注課程本身問題,並沒有將課程與人才培養計劃結合,並沒有意識到課程教育應該與人才平結合的重要性。另外,一些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在課程建設時並沒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將科學研究實際相結合,使課程在設計過程中並不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力、想像力的作用。
(二)課程建設重形式輕內涵
眾所周知,課程建設工作必須不斷積累,並且需要相應課程的教師進行長期研究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出優秀課程。一些高校在建設過程中,一些教學計劃、課程綱要要求、格式等都製作的十分完美,但是細看主要內容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較多問題,甚至存在各個高校之間相互抄襲現象。在一些具體課程研究的過程中,課程建設形式化現象也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對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表面化,課程建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一些高校在課堂環境中引進了多媒體教學,但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也僅是走一個過場,多媒體課件在設置的時候只重視形式,其內容照搬照抄課本內容,這樣的課程建設對學生學習並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意義不大。
(三)課程建設總體質量不夠,創新性不強
現階段,一些高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效果不夠明顯,在一些學科專業的建設方面尤為突出,一些熱門專業、辦學成本較低的專業方面特別突出。並且一些專業課程設置上大致相同,一些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競相爭創綜合性大學環境,各種專業設置趨向化明顯,高校課程建設過程中創新性不強,這是阻礙高校課程總體建設質量提高的一項重要影響。
二、提高高校課程建設與水平的相關對策
(一)確定以課程為中心的專業建設理念
我國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的時候,大多是將學科建設作為工作中心,這樣的發展現狀對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專業課程來講是適用的。但對大多數高校來說,尤其是一些教學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職業學校來說,這些學校在進行課程建設的時候,就一定要將課程作為中心才能夠更好的進行發展。這些學校在建設過程中大多是以培養專科生為主的,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的是將社會生產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型知識,學生通過學習就能夠掌握解決實際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使他們在高校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眼光不斷投入實際生活之中。所以,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課程建設的質量,就一定要緊緊圍繞不同專業的教學目的進行,積極構建合理的課程標准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課程內容,努力把每一門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使其能夠培養出適應國家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⑦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在教材編寫嗎
答: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不是在教材編寫
節日快樂
合家歡樂
⑧ 校本教材編寫分幾步完成
編寫校本教材實際上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主要方面,是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課程建設部分,其成功的開發直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某些特殊原因,校本教材開發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導致校本教材開發中總是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校本教材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初步的分析,以幫助人們尋找編寫校本教材的方法。
一、 校本教材建設的現實問題
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在學校教材的建設上幾經周折,校本教材建設更是異常艱難,盡管近年來國家進行了三級課程的改革,但校本教材的建設仍然是舉步維艱,綜合起來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校本教材不能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賞識。盡管許多人強調校本教材的重要性,也進行了相當數量的教材建設和編寫,但其質量與所期望的相去甚遠。每當學校使用校本教材時,學生和家長就表示出冷淡的態度。家長們普遍認為,校本教材與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課本關系不大,如果在學校中使用這種教材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對學習材料的選擇大都受到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為瞭望子成龍,自然要求孩子一心用在要考試的科目之上,這樣孩子對校本教材也就不再投入多的興趣。
其二,校本教材不能受到學校教師的歡迎。經過我們調查,許多地方也都想過編寫校本教材,然而學校多數老師對此都興趣不大。其原因在於,校本教材的內容自然多為校本文化,對學生學習與掌握學科知識的幫助不大,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繼而影響教師的工作效果績效。老師們大都希望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價。
其三,校本教材與正式教材的關聯性差。校本教材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本土文化,這些內容很難和正式的學科教材發生聯系,如果用時間來學習校本教材,那麼就會佔用正式教材學習的時間。這樣,無足輕重的校本教材自然就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了。
二、校本教材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只是我們所了解的表面現象,在這些現象後面存在著深層的原因,弄清楚這些原因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我們的調查和研究,我們認為,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幾點:
(一)何為校本?為何要編寫校本教材?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開始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以為校本就是民間的一般風俗習慣,一般的民間工藝和技藝。然而,當我們與當地教師和村民討論此問題時才發現,村民們對學校的期望並非僅僅傳遞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藝,人們望子成龍的心情是迫切的,人們希望自己小孩走出大山,出去見世面的想法遠大於學習本鄉本土的文化內容。同時,村民們又擔心孩子離開家鄉後忘記自己的祖宗,忘記生養自己的土地。所以,我們認真思考了,校本教材也是教材,是課程建設的一個方面,必須了解村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哪些文化內容,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東西。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們心目中的文化內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們編寫校本教材必須考慮的東西。無論學生走到哪裡,這樣的校本教材內容都能深深地影響和幫助學生的未來。
(二)事實上,是否合理地選擇校本教材的內容正好反映了我們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如果我們僅僅以自己是專家自居去選擇教材的內容,用自己的眼光去判定什麼是有用的內容,什麼是無用的東西,那麼這樣的教材內容就沒有尊重別人文化。我們應該將尊重當地文化看作是對人類文化的尊重,當地文化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因為文化是人為了生存和幸福生活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摒除自己的小聰明,理解當地人的生活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理解當地人千百年來對大自然的理解與認識,理解當地人做事做人的風格與特點,理解當地人對自己的定位與對生命的理解,正是對他們千百年來的歷史的承認與尊重。
(三)尊重鄉民正是我們對人類文化尊重的具體體現。許多人談起文化資源總是忘掉人。其實,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同樣,文化也造就了人,每個人都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再造者。我們的校本教材一定要反映對當地人的尊重,並把這種尊重與人類的尊重銜接起來,從地方的文化景觀上升或延伸到國家、人類的文明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習者感到自身的人類角色,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
(四)尊重學生是校本教材建設必須思考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校本教材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學生,是讓學生在學習後能夠感到充實與激動。充實就是要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讓學生感到通過學習後自己有所提高和進步;激動是在充實的基礎之上的心理體念,是在掌握和學到了新的知識後的愉快。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必須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能自信地主動地學習其他學科課程為目標,以學生獲取未來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為目標。
(五)尊重教師是校本教材建設必須成功的必須條件。我們知道,學校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中心,鄉村教師大都為當地人所組成,即使有少數教師不是本鄉人,他們也是本地人。教師正是每個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主要成員。他們最了解學生需要什麼,家長與村民們需要什麼。他們也了解地方需要什麼,外地與當地的差距在哪兒,當地的優勢與劣勢。尊重教師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校本教材編寫成功的保證。
(六)尊重人性-人的信念乃校本教材建設的精神。在整個編寫過程中我們都貫穿著一種信念,這個信念可謂編寫教材的邏輯中軸,或指導思想。這就是我們編撰人員的對人性的理解與尊重。實際上,對人性的尊重反映了我們對人的信念的堅定程度。人的信念就是我們編寫者們自己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幸福的理解,對人的生命的理解,對人的生命質量的理解。對人的尊重直接表現為我們要積極地欣賞與敬重校本文化、校本文化的創造者――校本人。他們就是人的組成者,就是人類的存在形式。對人的信念就是對他們中的每一個個體的承認與尊重。以人為本,不是空虛的口號,而是對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承認,以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價值與幸福為本。校本教材的理念便在於此。
三、校本教材編寫的途徑與方法
根據上面的認識與理解,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主要採取了下列途徑與方法。
(一)確定以每一個學生幸福生活為本的邏輯思路。此思路要求我們在編寫教材時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需要,當地人民未來生活質量的需要,和國家安定團結的需要。由此我們發現教材內容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起點,然後再拓展為區域、本土文化,再延伸到國家文化與人類共享文化。這樣,學生本人,學生家長、學校教師都給予了積極地支持,解決了不同人群對校本教材的理解與認同的問題。
(二)建立合理的、相互尊重的團隊機構。編寫教材絕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事情,而是當地人民通過教育追求幸福的事,我們只不過是幫助他們組織與發現其傳統文化中對現實生活有價值的成果,將現實生活的追求與傳統文化之文明成果聯系起來,以使未來的人獲得立足於本土文化之優勢內容,同時也保護人民獲得自我、自尊、自信。所以,我們校本教材的內容選擇與認定的人員主要由當地文化人、地方專家、政府文化機關的專家和當地教師共同組成。我們只是本小組的組織者與服務者,為他們提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發展學方面的知識信息,解答編寫教材的原因,組織共同討論、認定文明成果、集中搜集資料等工作。當然,我們也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搜集文化資料,但在這方面我們只是學生的角色。
(三)實施平等、互學的工作方式――參與式。校本教材的整個編寫工作都是開放的,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想做什麼,每個人都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所有的人都是參與者,都可以提供自己的思路與方法建議。每個人都在工作中探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村中的老太太也都知道大家在干什麼,自己在此工作中的價值,例如,為編寫教材提供自己知道的故事,唱詞等,也可以為其他參與人燒茶、送水。工作的過程便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過程,村民們在此過程中學到了知識,教師在工作中學到了許多,甚至讓我們說話的用詞都變得更加文明、更加貼切。
(四)我們對教材內容的篩選與梳理的原則是――尊重。此原則主要體現在:第一,校本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具體體現,是此方此土的人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這種成果的延伸便是國家文化和人類文化。在編寫的過程中要將本土文明成果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成果進行比較,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本土文明成果了解世界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形成自尊、自強,走出大山的過程。第二,努力保持校本文化的原貌。這些資料都是當地人民的成果,也是當地專家、老人和有威望的人們自己搜集、自己選定的教材內容,盡量保持這些文化的原貌才能體現我們對人類文明的尊重,這個尊重帶來了人們對校本教材的重視與喜愛。第三,校本教材的使用不僅限於學校,要與當地文化站、地方政府的有關工作發生聯系。如,鄉村節日,旅遊開發,民間文藝,民間儀式發生關系,教師也不僅僅是學校的,也包括那些熱愛本土文化,具有文藝、文學、歷史才能的所有村民或地方文化幹部。
(五)對教材的使用採取自願原則。教材編寫結束後,我們將這些教材無償地送給學校,與學校教職工一塊討論如何使用。根據各學科教師對本教材的需求來自行決定其使用,如地理教師、語文教師、數學教師、自然科學課教師,他們都不同程度和不同時期採用了本教材。他們發現,通過校本教材最方便找到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原有的認識經驗或知識,這大大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記憶,學生自動地形成了學習小組,科學小組和藝術小組。
總之,通過對校本教材的編寫,我們直接參與了教材建設的實踐,撰寫了有關校本教材改革的理論文章,總結概括了從事校本教材建設的經驗,論述了課程論和教材論中的各類重要問題,構建了編寫校本教材的基本思想體系。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系統總結。我們所有的參與者也更加明確了作為研究者自身的位置與責任,形成了平等的工作作風,寬容與尊重的處事方法,大家感觸多多,收獲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