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程大全 » 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

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

發布時間: 2020-11-28 00:12:21

新課程回歸生活最明顯地體現在( ) a選修課程 b校本課程 c地方課程 d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d

❷ 如何有效組織管理綜合實踐活動

手頭恰好有個類似的材料,共享給你,但願不影響原作者的版權,因為我也不知作者是哪位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幾點認識
在新一輪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是新型的課程,它體現了課改的鮮明特徵,是對傳統教育理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本次課改的熱點和亮點。
我區從2002年9月始進入國家級試驗區,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新的課程,還處在實驗探索階段,需要研究探討的問題很多。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已經成為中小學共同關注的焦點。如何根據學生發展的水平,學校管理現狀和教師實際情況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談談自己幾點認識。
一、 以勞動技術教育為切入點,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在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把原中小學生活與勞動、勞動技術教育學科統稱為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作為國家指定的四個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之一,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如何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四大塊內容有效地開展起來,成為各校課改的難點。
勞動技術教育自從1981年列入國家中學教學計劃以來,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有好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專用的學生實習基地或勞技室,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以勞動與技術作為切入點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是可行的,體現課程改革繼承與創新,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勞動技術教育倡導的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溢美、以勞促創新,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想和作用,勞動技術教育的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再強化它的生成性和創新性也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個特徵。當前,對學校來說有一支技術實踐能力較強的勞技教師隊伍,特別是勞動與技術教育兼有原有的學科課程特點也有活動課程特點,使它成為四個指定學習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
以勞動技術教育作為操作平台,在勞動與技術實施指南中指出它是以作品的製作為載體,把「研究性學習」引入其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整合其它學習領域,使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更豐滿、更豐富、更有實用性和拓展性。勞動技術教育基礎比較好的學校,在引入「研究性學習」時可把作品的製作過程,從怎樣做,變換成為什麼這樣做;有什麼辦法把作品的質量做得更好。通過這樣的引入,使學生有主動探索尋找資料,創新的過程,也使學生在選擇「研究性學習」操作項目時,也有所依據,不感到茫然或手足無措,學校容易管理,教師心理有底,逐漸摸索適應,也不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學習負擔,又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以「勞動技術教育為載體,並以此為切入口,多領域相互融合」的實施方案,是新課程體系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初級階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相互融合的實踐定會大大推動課改進程向更高級階段發展。
二、以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為基礎,實施綜合實踐活動
90年代以來,為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競爭的需要,針對中小學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國各地開展了教育實驗,大膽進行了課外興趣小組,第二課堂等實驗研究。每到周六(或其它固定時間)一所學校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按學生志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全面開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90年代中期不再為活動而活動,而逐漸被規范成一種課程——活動課程。把國家課程分為三大板塊: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確定了具體的活動課程目標,學科課程目標以單一的學科能力的培養為核心,而活動課程目標以綜合能力(主要是學生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經過幾年的努力,部分學校已形成了自己特色,建立了比較能勝任的教師隊伍。
活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動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徵(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相比較,活動課程具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性。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對活動課程的延伸、重組與提升,提出更高的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各校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中,充分利用原來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的資源,引進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理念,改造原來的活動課程(興趣小組)的教育模式,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穩步的發展。
三、任課教師的配置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領域,要求擔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具有很高的素質,而高素質綜合實踐活動的不足,困惑著各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我們注意到省級實驗區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中綜合實踐活動在初中階段的課時總量排在各學科課時總量的第二位,而其它學科的課時在相應的減少,一方面說明國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另一方面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配置的壓力更大。
如何配置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是實施課程目標的關鍵,我們在實施進程中,建議學校做到「班級固定、年級協作、學校協調」。
班級固定:就是明確每一個班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任課教師,並進行相應的管理,是提高課程效率的重要措施。如原擔任勞技課的教師可任綜合實踐活動課專任教師並負責統籌。
年級協作:就是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要以年級為單位,把一個年級的教師相對組織起來,(同時可補嘗由於其它學科因課時減少而不足的工作量),共同參與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全由學生的活動構成;活動小組由幾十個甚至幾個學生組成。一個班級幾個或十幾個小組同時進行活動,光靠一個專任教師是不夠的。在某一個班級進行活動的時候,整個年級的相關教師都應該參與到課程當中來,以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並發揮教師各自的專業優勢。學科是單一的,活動卻是綜合的。
學校協調:就是指學校要設立研究和協調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門機構和人員,以保證綜合完成活動的有效實施,為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年級活動開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系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開發的課程,它們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學習內容和方式,學習目標、內容的選擇的主體是學生,且沒有固定的教材。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社區發展的需要,學校的特色,學生(大多數學生)的興趣而自主開發課程,它有確定的目標和內容,有專門的校本教材(如原有的鄉土教材),學生學習目標、內容的開發主體是教師。
2、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隨著每一個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也隨著過程取向變化而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會在這個進程中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其活動的目標和內容具有生成性。校本課程有確定的教材,一所學校最多也只有近十本校本教材,它們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具有確定性,雖然,它們教學目標和內容可按學生的需要進行調整,但也是針對大多數學生。
3、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進程中,某一個活動小組的組成人數在幾十個(大多數)時,這時,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形成相當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在組織教學中,參加某類的校本課程的人數很少時(幾個人),這時,校本課程的教學形成可相當於綜合實踐活動。
五、綜合實踐活動與綜合學習活動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目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的教學目標就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動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檢,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在新的課程結構中它是獨立的課程。
綜合學習活動是指某一學科課程內綜合活動,而學科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授人類經驗積累中的精華,學科課程的內容側重昔時信息和間接經驗並以讀書為主要方式。強調終結性評價,側重於考察學生學習的結果,開展學科課程的綜合學習活動,目的是為更好地完成學科內容的教學,服務於學科內容。
學校在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學習活動」中不能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混為一談,我們認為,學科「綜合學習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全屬於兩個系列,應該得到非常明確的區分。
1、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是在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習中展開的,所展開的活動內容都與其相應的學科領域直接相關。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是面向學生的生活,面向實際、面向社會,它不具有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各類學科知識,但它不受體系化知識框架的局限。
2、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的目的,必須以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為基礎,同時發展和促進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能力及綜合素養。對學生有一個最基本的目標要求。而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於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它的目標要求由活動的過程取向決定。
3、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的學習方式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徵:如科學課程中的綜合學習活動大都以觀察、實驗、製作為主,而社會、語文等課程中的綜合學習活動則以調查和各種形式的表達為主。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則因活動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隨活動過程的取向所決定,它不受學科特徵的局限。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類綜合學習活動,從課程結構上看,它們屬於兩個序列的活動。但學科類的綜合學習活動有時可以轉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內容。從整個課程教學中看,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它們的總目標是一致。
六、領導重視、制度的到位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穩步發展
從新一輪課改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是新開設的國家級課程,它既無教材、參考書,又無能適應綜合實線活動課程教學的大量教師,目前也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標准,現在只有靠領導重視,制度到位,才能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穩步發展。
十幾年前,勞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同樣遇到了很多困難,教師缺乏,技能低下,學校領導不夠重視等。經過十幾年來領導的重視,每年在暑寒假對勞技、科技教師採用請進來,或「能者為師」的形式進行不斷培訓,經常性組隊或觀摩全國、省、市各類比賽,造就了一支技術過硬的教師隊伍,現在能在全國、省、市「三模」、「風箏」比賽中獲得很好的成績。制度到位,促進勞技課教學、科技活動健康發展。在區級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督導中,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有比較大的份額,督促和引導學校開展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規范了學校的教育。學生在勞技和科技活動中成績突出的,與學生的中考學業成績及學校的督導分相掛鉤;在初中階段,學生在省、市、區勞技或科技獲獎都能有相應的加分。這樣促進了學校、教師、學生開展和學習勞技教育、科技活動的積極性,有利於勞技教學和科技活動的穩步發展。
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教師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更廣、更雜、課時更多,更需要領導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開展新課程理念、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等全方位的教師培訓;用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評估機制督促學校按國家課程設置課時安排,開足開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學生聯系生活,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開展的活動,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由活動的取向所決定。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初期,教師、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與自己生活相關、有利自己綜合實踐能力提高、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活動中去。年級組、學校、縣(區)級應組織各種活動,通過學生的演講、表演、探究、作品、競賽等表現自己,對部分取得成績的學生,學校、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上加以肯定,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業成績評價上,各種評選、選拔及中考中以獎勵加分。這些活動的開展應以基礎廣泛、經常性、平等,且要體現學生親自動手和通過努力體現才能的項目。活動的開展對班級、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示範和引導輻射作用。
我認為領導的重視、政策的到位,學校、教師、學生必將會認真對待綜合實踐行活動課程。也能彌補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生學業評價中難以統一命題測試的不足,將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穩步的發展。

❸ 教研室應承擔教育發展的哪些責任

在區教育局教研室、課改辦的正確領導下,我校以發展;一、完善課改領導機制,加強對課改的督導力度;課改是機遇,更是挑戰;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課改研究會議,加強對課改工作的領;二、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的全面發;為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反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本學期,我們本著「不以增加學生的負擔為低線,以學;在

在區教育局教研室、課改辦的正確領導下,我校以發展為主題,以創新為動力,穩步推進課程改革。為更好地促進學校課改工作的開展,現將我校課改工作匯報如下:

一、完善課改領導機制,加強對課改的督導力度

課改是機遇,更是挑戰。為確保課程改革穩健推進,學校在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中層領導為成員的課改領導小組的基礎上,重新調整各項分工,責任到人。三位主任分別負責「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和大語文活動」、「校本課程」、「學生發展性評價」。

領導小組定期召開課改研究會議,加強對課改工作的領導,指導和培訓力度,實行調查督導制,加強課改工作的全程管理,對課改先導年級,及時督察和研究,定期提出建議性意見。實行反饋月結制,把握課改工作進展情況,以月工作總結形式反饋每月課改工作基本情況,及各方面課改工作動態,及時調整學校課改工作管理策略。指定專人負責課改工作痕跡及相關材料的收集與整理,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二、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強調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因此,我們從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出發,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構建了開放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內容打破年級,橫跨學科,吸納地方文化。現代生活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應有的生活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人生觀念,使學習時間由青少年延伸到人的整個一生,使學習場所由學校發展為整個社會,使學習成為學生維持生計和創造新生活的手段。顯然在這一生活教育的背景之下,必然要以「以人為本」的宗旨來實現生活教育的全過程。必須以兒童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使兒童能夠主動地將自己導入其中,按照自身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改變自己,在實際問題中獲得全面進步,最終形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素質,使兒童了解生活、熱愛生活、適應生活,形成創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來,駕馭未來、創造未來。

為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反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身心潛能,促進人格和諧發展,以體現素質教育的新思想和第三次全教會的精神。我們將自然、社會、勞動、科技等課程中應用性、生活化的內容,乃至語文、數學等相關知識匯合於實踐,學校制定活動方案
本學期,我們本著「不以增加學生的負擔為低線,以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經驗為上線」的宗旨,結合我校所處地域的特色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分班級進行研究性學習。選題小,起點低,離學生生活實際非常近,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年級、各班定期研究專題。如:《研究身邊的小玩具》、《水培大蒜生長過程》、《各種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植物的根》《練左手開發右腦》、《蜘蛛的習性》、《水資源的調查(飲用水、灌溉水)》等共計15個課題。
在學校內先後進行了兩次交流活動。教師們暢所欲言,將活動的成功與喜悅帶給大家,共同分享;將自己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拋出,探討研究,集思廣益,目的只有一個:完善綜合實踐活動,走出我校的課改之路。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

我校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定為手抄報。在全員性手抄報辦報的基礎上,發揮全體教師的智慧,整理以往辦報工作中的方法與經驗,並編輯成冊,完成了1—6年級校本課程教材的試行本——《手抄報》。這是我校第一套校本課程教材。之後,我們按課時安排上課,並採用積累本檢查,班級評比,現場辦報比賽,版面設計比賽,月展牌展示評比等形式,評價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又將學生的版面設計收集裝訂起來,作為第一套校本課程教材的補充和擴展,形成了第二套校本課程教材。將優秀手抄報編輯成冊,做為手抄報教材。我們的做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鍛煉了學生閱讀、積累、書寫、編輯等能力。提升了學生審美情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

今年我們將童謠納入校本課程中,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學習童謠,教師學生齊動手從網上搜集童謠全體學生學習童謠活動;第二步師生共同學編童謠活動;第三步評比展示童謠,將全校各班的成果積累成冊和個人的童謠集展示出來。

四、學生發展性評價

自實施課改以來,我們對學生發展性評價始終都在研究探索之中,尋求一種能真實記錄學生成長軌跡的易於操作的方法。以人為本,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最初,根據我校師生的實際情況,我們使用了成長記錄袋,旨在記錄學生成長足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制定評價方案,領導專人負責

實施中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做到了學生自評、互評、任課教師評和家長評。學生的自評,教會學生如何實事求是的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生的互評,目的在於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使學生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學會賞識他人,教育學生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別人,引導學生公正的評價他人,有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任課教師評,使學生的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關注,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潛能。學生重視上「副科」了,原來不愛帶書和愛搗亂的學生沒有了。特別是家長的評價,加強了家校的聯系,讓家長參與到我們的課改工作中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更快、更好地成長。

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我們設計了「小星星亮晶晶」字詞評價,「星光燦爛」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摘下滿天星」品德與生活評價,「閃爍的小星」藝術課評價,「身體健康星」體育課評價,「綜合評價好學生」的綜合評價。

結合學生的特點,評價方法簡單、易於操作。我們設計了學生學習成績評價表,每學科一張,裝訂起來,封皮是「我是一顆星」自我介紹。上面有姓名、性別、年齡、特長、愛好、志向內容等,學生也可自行設計一張美術作品,貼上自己的照片,把以上內容添加進去。同時我們還設計了以符號小星星評語的表現形式,賦評價以激勵功能,讓這些符號會說話,會說鼓勵的話。實踐證明,這樣的評語一年級學生操作起來非常熟練,激勵性的評語,家長、學生都能愉快接受,同時也能在評價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我們的做法得到了教師、家長、學生的一致認同。
2、勤於反思,善於總結

(1)、為了體現我校的辦學理念——自主、發展,我們將學生學習成長記錄進行調整,在形式、內容上做了較大改進。

經過實踐、反思、調整,「快樂成長」——學生發展性評價手冊出台了。

冊子的第一頁,將「我是一顆星」更換為「個人小檔案」,其內容還是進行自我介紹。添加了一個 「自己的格言」 欄目,學生個性化的格言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例如:劉康同學他平時做事不能持之以恆認識到自己缺點的他寫下了「相信自己,永不放棄」的格言,信心不足的李思雨、王夢瑤寫下了「勝利屬於我」、「我最棒我能行」的格言。

之後每周一個表格,內容有「我的目標」、「我的感覺」、「同學稱贊」、「取得榮譽」,四周一個小結,小結篇這這一欄目定為「心語彩虹橋」,裡面分三個版塊:家長的期盼、老師的叮嚀、我的心裡話。

「我的目標」學生在每周一周會上制定自己的目標,學習、紀律、衛生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做到什麼程度,完全由學生自主決定。評價方式上,緊緊圍繞學生定出的目標完成多方面評價,如「我的感覺」學生自評總結一周完成目標情況。「同學稱贊」體現的是學生之間的賞識評價,「家長的期盼」寄託的是對孩子某方面的期望,「老師的叮嚀」 流露出老師對學生無限的關懷。

(2)、關注「三維」目標,全面全程評定學生。

我們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新變化,要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把評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而不要孤立於學習活動之外。一是把非學業評價與學科知識評價相結合:過去,我們的評價注重的是在各學科學習中,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習慣等在學科學習中的關鍵作用。在評價改革中,我們將非學業評價與學科知識評價相結合,非學業評價避免等級或分數評定,力求內容具體,注重質性評定,用簡潔的語言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學生找到努力方向,促進學生發展。二是把定期評價與不定期評價相結合:根據課標和學生實際,在過程性評價中,組織定期的評價,如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後,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也注重不定期的評價,如即時評價學生作業、課堂表現情況等,只要教師「有感要發」,就可對學生進行評價並記錄下來。三是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在各科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態度、習慣、基本知識的掌握等許多方面的表現情況做好評價;期末時,將日常評價與期末考查相結合,將評價結果呈現在學生的評價手冊上,其中有「星」級評價,也有質性描述,以便對學生不足之處附上具體的「處方」給以「治療」彌補。四是對成績記錄冊進行改革:我們把對成績冊的改革作為我校構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的評價體系的重要舉措。它簡潔、清新、經濟,設計反映出各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大目標,同時給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記錄的項目,留有擴展的餘地。

❹ 課程建設前景

課程建設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最基本、最關鍵的一步,並且對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現階段,我國高校課堂並不重視有關課程建設方面的問題,教育理念大多陳舊落後,課程建設重形式輕內涵,課程總體質量不夠。針對這樣的發展現狀,高校課程就應該積極改革創新,創建精品課程,以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
[關鍵詞]高校課程建設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249-01
一、高校課程建設現狀
(一)課程建設理念落後
高校課程在建設過程中,課程建設理念較為落後,並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建設,並不重視整個課程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將課程建設孤立出來看,僅關注課程本身問題,並沒有將課程與人才培養計劃結合,並沒有意識到課程教育應該與人才平結合的重要性。另外,一些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僅僅重視知識的傳授,在課程建設時並沒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將科學研究實際相結合,使課程在設計過程中並不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力、想像力的作用。
(二)課程建設重形式輕內涵
眾所周知,課程建設工作必須不斷積累,並且需要相應課程的教師進行長期研究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出優秀課程。一些高校在建設過程中,一些教學計劃、課程綱要要求、格式等都製作的十分完美,但是細看主要內容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存在較多問題,甚至存在各個高校之間相互抄襲現象。在一些具體課程研究的過程中,課程建設形式化現象也十分嚴重。主要表現為對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表面化,課程建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一些高校在課堂環境中引進了多媒體教學,但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也僅是走一個過場,多媒體課件在設置的時候只重視形式,其內容照搬照抄課本內容,這樣的課程建設對學生學習並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意義不大。
(三)課程建設總體質量不夠,創新性不強
現階段,一些高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效果不夠明顯,在一些學科專業的建設方面尤為突出,一些熱門專業、辦學成本較低的專業方面特別突出。並且一些專業課程設置上大致相同,一些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競相爭創綜合性大學環境,各種專業設置趨向化明顯,高校課程建設過程中創新性不強,這是阻礙高校課程總體建設質量提高的一項重要影響。
二、提高高校課程建設與水平的相關對策
(一)確定以課程為中心的專業建設理念
我國高校在進行專業設置的時候,大多是將學科建設作為工作中心,這樣的發展現狀對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專業課程來講是適用的。但對大多數高校來說,尤其是一些教學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職業學校來說,這些學校在進行課程建設的時候,就一定要將課程作為中心才能夠更好的進行發展。這些學校在建設過程中大多是以培養專科生為主的,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需要的是將社會生產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型知識,學生通過學習就能夠掌握解決實際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使他們在高校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眼光不斷投入實際生活之中。所以,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課程建設的質量,就一定要緊緊圍繞不同專業的教學目的進行,積極構建合理的課程標准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課程內容,努力把每一門課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使其能夠培養出適應國家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❺ 如何貫徹因地制宜的課程開發原則

充分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必修課程,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個學生的興趣,使教材的內容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自身創造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輕松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社區環境等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規定新課程的結構時。 四。同時。 三,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適應性,為給學生提供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 開發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教學內容新。課程的設計是以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為前提,使其真正成為信息技術教材而不是計算機教材,我們考慮到榆次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為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營造氛圍、音視頻軟體,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開發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體現「榆次——我的網上家園」這一主題、PHOTOIMPACT圖片處理軟體等一些實用軟體的使用方法,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成績的沖破,如何適應學生的能力,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金山畫王軟體,落實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 來源於學校所在的城市的歷史文化 在開發校本教材的「電子相冊」單元時,課程注重了內容的文化內涵,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創新處理建構的、課程單元或課程專題。這個單元的設計突出體現了我校信息技術學科校本教材的一個重要特色。 2,強調教材的實用性。介紹了一些先進的設備和一些實用軟體、錄音筆等計算機外設和數碼像機。學校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主要採取考查學生實際操作或評價學生作品的方式、音視頻軟體的使用,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各地區。為給學生的自主發展營造氛圍,但課程資源范圍遠遠超過教材,來設計符合學生利益的課程,重新開發的一整套校本教材。關注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其中很多內容是首次出現在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 校本課程開發以學生獲得學習的利益為終極目的,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識體系統一起來,所以國家只著眼於對此課程宏觀的指導、本地自然地理和風土人情的。課程的設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信息,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力爭做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遵循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准提出的學科目標、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共同開發的課程領域,結合校內軟、實用性、課程創新 「嚴格意義上的校本課程發展即課程創新。其中、教學形式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的學習、可操作性:趣味性,使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實。但其特點一定要體現出「創新」的意義。從這種意義上看,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是學校或教師不依賴於外部提供的課程資源而自己獨立開發體現學校特色的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課程改革方針,讓學生獲得完整、社會性、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惟有如此、應用信息的能力: ⑴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⑵知識與技能方面的達標 ⑶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評價以表格的形式出現。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教學活動、富有個性的創新過程、課程整合 「課程整合是指圍繞某一專題將各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加以統整的課程發展方式,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培養良好品德,而是在「開放式·個性化」教育理念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這類獨立開發的課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應把那些反映校本特色。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目標取向,應選取與學生現實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各學校可根據本地區,全體發展、課程類型 1、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目的是減少因學科分類而導致的知識分割。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 A,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體現「六性一原則」,課程本身亦是為學生的學習而存在的、社會實踐等等。基於這樣的一種情況,以防止學生的知識體系窄化,使之能夠基本獲得對相關知識的整體的。如,教師作為課程的開發者。 ⑵整合潛在的課程資源 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信息學科和信息教師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了吊念5,因此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多種多樣,要鼓勵學生創新。其中有38%的內容首次出現在信息教材中,它既不是對現有教材的補充、開放性。例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即,涌現出了許多優秀作品,而不做強行的,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課程資源是那些涉及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環境中一切有利於達成課程目標的全部資源、民族風情,應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大原則,考慮到要體現群體間,才能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作用。信息技術課程已經作為綜合實踐的一個領域。課程的內容具有挑戰性。為了使校本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倫理和社會等問題。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還介紹了電子相冊的製作軟體,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中的一項重大舉措。因此,以電子相冊製作軟體和數碼相機的使用作為載體;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體現「一切為了學生,體現科學性。 ⑴整合顯性的校本課程資源教材無疑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我校以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為依託、科學性,校本課程的設計還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巧為安排,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處理信息,我們還以「榆次——我的網上家園」為活動主題,它彌散於學校內外的方方面面,有九名學生在晉中市中小學電腦製作比賽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B、 課程框架 信息技術課程開發主要以主題單元開發為基本框架、地域文化,全面發展,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都具有價值潛在性的特點。此外,也可以是某些課程板塊,成為真正有用的知識。 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其內容主要包括、電子像冊製作軟體,可以是一門完整的課程,凸現學校特色的新契機,為給學生提供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來源於社會,「六性」即:體現以人為本。就校本課程的內容而言。」 作為邊緣學科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勢在必行、一貫的經驗,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客觀地反映學生自評,主動參與,進而內化為學生人格的一部分、經驗以及現實生活的需要,這也成為我們弘揚學校文化,體現了校本特色、 開發理念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並製作成電子相冊的教學單元,是綜合實踐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致力於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與綜合運用、人際間的交往活動,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強調實用性。如本套教材中介紹了列印機、學校生活,而且不限於學校內部、傳輸信息,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一原則」即。 二,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充分發掘了校園資源、學習手段新、來源於學生生活。」「這類課程的內容可以與地方或學校的實際生活緊密相聯,對其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刪、應用信息的能力: 根據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所確立的學科目標,各學校可自主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均衡性與選擇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學生為本、靈活性,全體發展,應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僵化和脫離生活實際。課程的設計還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時關注學生知識的拓展。 C,全面發展。使校本課程的教學形式更靈活多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連貫的和一致的看法,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了如下闡述,也不是對已有教材的校本化處理、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了校本課程《榆次——我的網上家園》,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促使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人文性。 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用數碼相機去了解常家莊園和老城,探索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本套教材是依據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因此,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以校為本的原則、互評以及教師評價三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家庭。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教學模式,那就是「新」。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掃描儀,大膽增加新內容:人文歷史、研究性學習:大自然、學生感興趣的,開發的課程《我心中的奧運英雄》主題網頁設計課:信息技術教育。力爭做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舉辦了電子報刊製作電腦作品比賽,其中信息技術課程領域也是如此、人文素養、攝像機的使用方法、評價體系、硬體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下,指導學生使用PowerPoint自選圖形進行的設計,因而課程資源具有廣泛多樣的特點。這一課程資源不僅有機地整合了諸如攝像知識這樣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充分地利用了現有資源,教學方式更新穎獨特。本課程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課程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大膽創新、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奧運冠軍們製作網頁、具有民族特色的資源充分吸納到信息學科的課程資源中來。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適合當地需要的內容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報告 一。就校本課程的設計而言、具體的規定。課程的設計還考慮到了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行為、興趣

❻ 如何在綜合實踐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綜合實踐課程作為學校課程的元素,應發揮課程資源優勢,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學校作為教育的單元,應拓展教育的大環境,挖掘校本課程資源,為校本課程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綜合實踐課程要根據自身的特點,緊扣現實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在了解社會、了解生活的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我們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資源,在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方面進行了有效地實踐和探索。

一、利用學校內外教育環境,創設學生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

學校教育環境不應局限於校內,應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資源。綜合實踐課程更應該引導學生將研究范圍拓展到家庭、社區和整個社會,並對教育環境資源進行合理的配備,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最適宜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養成有益於自身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構建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搭建平台。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分析學校周邊歷史和教育環境特點,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構建學校校本課程體系。

我校地理位置處於豐台區花鄉,這里種植花卉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史書記載,花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從漢到隋唐,從遼金到元,從明清到今天,歷代「為京師養花之所」,「培養花木四時不絕」,可謂流芳百世。這為我校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歷史基奠和文化氛圍。

我校周邊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有花卉種植培育基地、花卉園藝展覽公園、大型的花卉交易中心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這為我校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

我們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地方優勢,以「花卉文化」為主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學校周邊教育環境,開發花卉課程,一直是我校開展特色教育和校本課程的主題。我校也逐步形成了以「花卉研究」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體系。

因此,在分析了校內、外教育資源,學生年齡和家庭特點,以及現代花卉的廣泛應用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我與花卉》、《插花藝術的研究》、《走進花卉大觀園》等確定為學校綜合實踐課程開發的新課題,從而不斷構建、完善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體系。

2、挖掘學習內外環境,營造學生實踐氛圍,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創設環境。

分析學生,利用學校周邊教育資源特點,營造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多重環境。

如插花藝術,是近代逐漸流行並廣泛應用各種社會場所的花卉造型創作的藝術形式。它美觀大方,造型優美,寓意深遠,製作簡單,深受花卉愛好者的喜愛。四年級學生進行《插花藝術的研究》這項課程,正好處於小學生動手操作和思維創造性發展的黃金區,正好可以鍛煉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識。此外,四年級學生學習興趣非常高,自主學習與合作的意識不斷形成,這些是開展這項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在環境。插花的製作,正好符合花鄉花卉教育這個大的主題,正好可以利用花鄉花卉這些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

再如《走進花卉大觀園》單元的實施充分挖掘了外部資源。世界花卉大觀園,2005年被評為「精品公園」。其建園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觀園,飽攬中外各國的奇花異草、珍稀樹木和經典風景園林,是集觀光旅遊、科普文化等活動於一體的獨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園。玉泉營花卉市場,「花山花海花鄉情,買花就到玉泉營」。這是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廣告詞。每周六上午,花卉展銷廳還為愛花者舉辦小型花卉養植培訓班和插花入門初期培訓班,解答養花愛花者提出的各種問題。

又如花神廟苗圃,集多種花卉、綠化苗木、盆景、觀葉植物等園林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和銷售於一身,是學生實踐的花卉基地。這些教育實踐基地,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外在環境。

3、利用教育基地資源優勢,發揮學生家長支持力量,為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供保障。

為了進行《插花藝術的研究》課程開發,我校積極與校外花卉教育基地進行聯系,為學生進行校外調查與實踐創設了條件。學生在世界花卉大觀園里通過游覽參觀聆聽專業人員的講解,可以了解各種花卉的知識,欣賞現代園林藝術的發展特點;在玉泉營花卉市場,學生可以從專業人士那裡了解各種花材含義、特點和價格,學習簡單插花的知識;在花神廟苗圃,學生可以從花農那裡了解各種花卉的種植經驗,親身體會插花製作的過程。

此外,學生家長的教育促進力量也不容忽視,許多家長都為此次課程開發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例如:在研究《加工花材》這一課程中,得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大力支持,他們為孩子提供了很多漂亮的鮮花作為花材,甚至有的家長在上課當天的中午親自把鮮花送到學校。又如:在進行參觀實踐時,我們遇到了學生多,場地少的困難,後來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聯系,一部分家長為我們提供參觀的場所。學生們分成五組進行實地參觀、調查,一些家長還為我們提供了技術指導,最後學生們的收獲都非常多,效果非常好。家長們的這種大力支持,讓我們倍受感動。

通過在學校教育基地的參觀實踐和學生家長的全力支持,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插花藝術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技術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我校開發了《花卉與科學》校本教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充分加以利用。

「插花藝術」與以前花卉的種植、花卉的分類等花卉課程相比較,其在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整理、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動手實踐、藝術創新和客觀評價等綜合實踐能力方面都有涉及,在學生進行綜合實踐研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有滲透,充分發揮了插花藝術這一校本課程資源的效力,為更全面、更系統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1、開展豐富的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實踐調研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調查活動,在學生學習各個階段,提供必要的豐富實踐信息,為培養學生實踐調查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證。如《插花藝術的研究》我們是這樣操作的。

(1)開展豐富的調查活動,讓學生掌握實踐調查的范圍。

實踐調查的范圍可以分為校內調查和校外調查,家庭調查和社區調查等等。

在進行綜合實踐課程《插花藝術的研究》的調查中,學生們選擇了多種的調查范圍。有針對「常用花卉知識」和「常用插花的形式」等問題的校內調查,有針對「花材的採收期、寓意、價格」等問題的校外調查,有針對「插花的用途」和「家庭常用花卉」等問題的家庭調查,有針對「社區花壇的設計及日常養護」等問題的社區調查。學生們從中掌握了選擇不同實踐調查的范圍的方法。

(2)開展豐富的調查活動,讓學生掌握實踐調查的形式。

實踐調查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進行調查中,學生們有利用實地調查的、有進行電話采訪的、有利用網路進行調查的,還有咨詢家長的,方式靈活多樣,效果良好。學生們從中掌握了靈活多樣的實踐調查形式。

(3)開展豐富的調查活動,讓學生掌握實踐調查的方法。

實踐調查的方法主要有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法等。在進行調查中,學生主要採用了訪談法對花卉技術人員進行了插花知識的調查,主要採用了文獻法對花卉和插花的知識進行了查閱。此外還利用了問卷法和觀察法,調查了有關插花的知識和技巧。學生們從中掌握了不同的實用調查方法。

2、合理有效的整合資源,培養學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學生們通過分組調查,收集到了許多關於花材和插花的各種知識和信息。面對顯得有些雜亂無章的各種信息,這就需要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統計和分析。

學生們首先根據調查內容的不同,把各種信息進行了分類,其次對於一類的信息進行了篩選和整理,然後將這一類的信息進行了數據統計,填寫了調查表,有的還製作了統計圖,最後,再對調查表或統計圖進行了分析,得出了相關的結論。

學生通過對信息的合理整合、分析這一實踐活動,掌握了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的程序和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3、探究方法的科學指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盡管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但學生由於年齡較小,還沒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所以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1)指導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觀察是有目的有組織進行的感知覺活動。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科學現象,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科學探究中,只有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首先,努力為學生創設觀察條件。挖掘學校教育環境資源,為學生提供觀察所需要的設施、環境和條件。然後,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教師應耐心講解,率先垂範;針對現場操作,要作好現場指導;可以設計、印發觀察記錄表。

(2)指導提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我們對小學生的自主探究應樹立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有了問題才能探究問題,才能推動學生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因此,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

在進行《插花藝術的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在觀察中、在查閱資料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思考,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指導查找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書籍資料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前人智慧的凝結。查找書籍資料就是學習前人和別人的智慧,利用前人和別人的研究成果。小學生知識經驗少,活動空間有限,因此,小學生查找資料可以彌補自己知識經驗之不足,獲得豐富的知識,掌握多方面的信息資料。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知道獲得資料的途徑。第二、帶著問題有目的地查找資料。第三、知道如何查找所需的資料。

通過對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和查找資料方法三個方面的指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能夠利用自己已有經驗,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會了綜合實踐的常用科學研究方法。

4、實施科學的分組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的分組合作學習,可以發揮小組成員每個人的力量,形成合力,為解決綜合實踐過程中的問題,提供了比較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1)合作前重協調,讓每名小組成員都發揮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不可能是個人行為,探究離不開群體。每一個活動主題確定以後,學生便組成研究小組。組成小組時我們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願組成小組,我們再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小組成員分配和分工進行協調,從而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2)合作中重幫助,讓每名小組成員共同促進和提高。

合作學習的優勢之一便是互幫互學,互相促進。所以教學中首先要教育學生樹立「願幫助」的思想,其次是培養學生「會幫助」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樹立「願幫助」的思想,我們創設了許多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也會得到別人無私的幫助。再進行角色的換位,進行心靈的撞擊,真正地發自內心樹立願意幫助別人,而且是不計報酬,不需任何回報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會幫助」的能力培養。在自然狀態下,小學生的所謂幫助即簡單地把答案告訴對方。所以活動中為了避免這種弊端,要求學生多從老師啟發、輔導同學的行為中得到啟發,依據實際情況幫助同伴。其次合作時,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干,即使出現問題,也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互相幫助解決的,待學生在最無助的時候再給與幫助。

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設計、活動中盡情發揮自己的能力,互相幫助,這樣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3)合作後重評價,使學生學會反思和調整

新課標指出,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在活動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小組合作活動後的評價。首先進行自評,主要是對自己的學習成效(學到了什麼)和學習過程(在小組學習中自己有沒有完成的不好的職責)的評價。然後對他人進行評價:在你們一組中,你覺得誰表現得好,為什麼?哪個小組合作得最好?通過這樣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在小組活動中的重要性,從而調動起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積極性,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益。

5、通過細化的操作指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動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插花結合起來,從感受中獲得正確的認知,從操作中形成動手的能力。

(1)細化操作步驟和方法,讓學生明確操作方法。

如在進行花材的加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依據加工花材的對象可分為花朵的加工方法和葉材的加工方法。而花朵的加工方法又細化為金屬絲纏繞法和金屬絲穿心法。具體的一種加工方法,它適合哪些花朵,具體的操作方法和用途,都進行了教學上的細化。這樣讓學生能夠一目瞭然,操作性很強。

(2)利用視頻和教師指導,讓學生學會操作技巧。

不論是加工花材的方法和各種的插花藝術創作,都有比較詳盡的錄像指導,彷彿親手教學生操作一樣。而且,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插花視頻錄像內容,可以自己控制錄像的播放。這樣學生即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插花的類型,還可以重復的觀察插花細節,這對學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再加上教師的親自指導,及時解決錄像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更是如虎添翼了。

6、鼓勵發散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藝術創新的能力

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著的。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折、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操作中發展思維。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7、客觀的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綜合評價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過於注重對學生成績的評判,而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因而教師與學生大多追求成績的好壞。致使客觀上的分數與實際能力脫鉤,因此不利於發現與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不利於了解學生的需求;不利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立自信。其數字式的分值往往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扼制了學生個性的張揚。因此應當注重以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以及學生互相評價相結合,同時又專門提出了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的了解與運用。即客觀求實,承認差異,又注重能力發展。使評價體系盡可能地反映出學生情況,評斷更趨於合理。

三、延伸資源深度、廣度,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終目標

教育要以人為本,其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學科教育也是如此,必須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更新觀念,站在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角度, 合理運用教學策略,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人,引導他們全面地開展內部認知心理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既讓學生學會了探究,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能力。

1、立足生活世界,重視學習內容與現實的聯系

在自然、社會、生活里,只要留意觀察就可以發現身邊處處有問題,有的問題經過適當的提煉和完善就可以成為課題,課程的實施是在選題過程中起步、逐漸展開的。「回歸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聽、用嘴說、用手做、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深入感悟。這樣得出的結果不說是終身難忘的,但必將是刻骨銘心的。

2、注重問題探究,注重學生的問題解決和創新精神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我們始終強調主題研究活動著眼點不在於「研究」,而在於學習和體驗,學生在「課題」任務驅動下,要完成查找資料、記錄過程、處理信息、撰寫結題報告等一系列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需要互相協作、交流,需要接受如何進行選題、開題、觀察記錄、調查訪談、結題和展示等知識與技能訓練。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且是一種「研究」性質的學習,既是自主而又是合作狀態下的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得實踐體驗,獲得直接知識,獲得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基本過程、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3、強調綜合學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在主題研究活動的選題、研究過程、撰寫結題報告、數據統計分析、製作演示文稿等一系列活動中,很自然的融入信息技術教育,有的課題活動需要進行社區調查或社會考察,有的課題活動需要實踐操作,有的課題活動成果可以直接應用於社會,實現了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特徵表現為知識的綜合、能力的綜合、情意的綜合,學生參與的是主體性實踐活動。從綜合實踐活動特有的培養功能看,應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利用學校內外教育環境,創設學生學習氛圍,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延伸資源深度、廣度,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終目標。

❼ 「綜合實踐活動」屬於地方還是校本課程

很高興與你交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統一制定指導綱要,地方教回育管理部門根據地答方差異加以指導和管理,學校進行校本開發和課程實施。可以與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統籌加以考慮,但必須防止走校本教材的誤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該以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直接體驗過程,而非獲取間接經驗。

熱點內容
武漢大學學生會輔導員寄語 發布:2021-03-16 21:44:16 瀏覽:612
七年級學生作文輔導學案 發布:2021-03-16 21:42:09 瀏覽:1
不屑弟高考成績 發布:2021-03-16 21:40:59 瀏覽:754
大學畢業證會有成績單 發布:2021-03-16 21:40:07 瀏覽:756
2017信陽學院輔導員招聘名單 發布:2021-03-16 21:40:02 瀏覽:800
查詢重慶2018中考成績查詢 發布:2021-03-16 21:39:58 瀏覽:21
結業考試成績怎麼查詢 發布:2021-03-16 21:28:40 瀏覽:679
14中醫醫師資格筆試考試成績查分 發布:2021-03-16 21:28:39 瀏覽:655
名著賞析課程標准 發布:2021-03-16 21:27:57 瀏覽:881
北京大學商業領袖高端培訓課程 發布:2021-03-16 21:27:41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