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的心得
①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quot;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四)口語交際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5.有條件的地方,可學習使用鍵盤輸入漢字。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並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
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並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5.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6.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7.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40分鍾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
2.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3.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
4.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5.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做准備,做簡單的發言。
6.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
(五)綜合性學習
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
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學段(7~9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次,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注意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
4.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5.教材選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6.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7.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8.教材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9.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3.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4.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四)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五)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關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
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
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
2.關於閱讀。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還應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3.關於寫作。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
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
② 新課標語文學習感受200字左右
通過六年短暫的小學生活,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也領悟了許多道理。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學到了漢語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符號等等的一些基礎知識,我現在終於體會到了它的重要性,後來,我們又漸漸地認識古詩文、網路知識,並會背、會默,古詩文成了有知識人的口頭語。閱讀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許多的高考生都是在閱讀上失的分,寫作也是一個難點,難就難在審題立意上,只要你圍繞著一個事物的中心寫就行。在這六年的學習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學習拼音、漢字的那一段時光,是多麼的美好又是多麼的艱苦。
我又具備了寫字的能力,人人都會寫字,我也就不例外了。除此之外,我又具有了默讀的能力,默讀其實非常的簡單,人人都會,但是能一目十行的人就不多了。我還具有寫作的能力,因為我覺得作文特別好寫,很容易。我想到什麼我就寫什麼,始終不離題。這些能力,我想大部分的人好像都具有,我還應該具有口語交際這個能力,有了口語交際這個能力,也有利於我的寫作和朗讀。對了,我還具有聽課的能力,我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的做筆記,但是有時候沒有做筆記。我還受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這些文化教育,對我真是終生受益無窮。
我學習語文有一些好的方法,如果要是讓背一些古詩文或課文的話,可以選擇晚上或早上來背,背的時候要一句一句的背,背課文可以把一個長句子中,一些重要的詞語記下來。也可以縮句,背會了之後,再擴句,這樣也比較好背一些。預習和復習,可以讓你在課堂上聽課時,不坐暈車,不迷糊。課後復習,可以讓你記的更牢,掌握了這兩點,再加上背古詩文,學習語文一定很輕松。寫作時,可以多看課外書或者多參考別的同學寫的例文,再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結合再一起,用上一些優美的詞語,作文也就好寫的多了。
③ 怎樣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學習新課程標准心得體會
我們面對的當今社會乃知識爆炸的社會局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倘若你沒有較多的知識、較強的業務能力,將會被社會無情的淘汰。心中要有一種緊迫感。特別是我們這些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更應該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的沉重。在各門功課中語文是最重要的一門功課,可以說,學好語文是學好其它各門功課的基礎。那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感到這項任務的艱巨。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呢?結合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實際情況,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做到一下幾點:
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
大家都知道,老師是學生的表率,現在的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就是說,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也堅決不做。另外,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熟練掌握《漢語拼音方案》,因為學好漢語拼音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二、要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更是教師的職業語言,這些都是語文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功。 如果普通話不好,會給學生帶負面的影響。
三、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古人說:「善良的心是衡量一個人的標准。」老師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有一顆「慈母」之心,在教師的眼裡學生應該是平等的,絕不能有高、低、貴、賤之分。 例如:我們班的趙正文同學,他的自我習慣不好,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因此很多同學就歧視他,討厭他,不喜歡他。但是,我就悉心教導,選擇相信他,這樣給他自信。
四、要入細 ;
老師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經常和學生談心,更多的去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和學生打成一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對你放下畏懼的包袱主動接近你,向你訴說他們的心裡話,這樣你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他們的情況。「因材施教」才能不誤人子弟。
五、要持之以恆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恆」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要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循善誘,然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他們應得到的知識。另外還要注意一些培養學生恆心的方法:1、給學生訂立一些具體的目標,讓他們學習《挑山工》的那種向著一定目標踏踏實實前進的精神,每天堅持去做並及時鼓勵。2、當學生堅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時應給他們適當的獎勵。獎勵未必是物質的,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者給他們做一個進步記錄。3、從容易培養的習慣開始逐漸培養學生的毅力,這樣慢慢就可以達到持之以恆。切忌「恨鐵不成鋼」的做法,那樣容易釀成「欲速則不達」的惡果。
六、要做到「一切為了學生」
語文教師一般都肩負著「班主任」的重擔。一定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宗旨。不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要做到「 寧願老師等學生,不讓學生等老師。」
七、要以學生為主體
語文教師在講課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敢於創新,不要讓學生為這老師轉,老師提什麼問題,學生回答什麼;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積極發問,老師逐個解答或進行討論,促使學生動腦,養成愛動腦的好習慣。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老師不但要能嫻熟地駕馭教材和課堂,而且還要有非常廣泛的知識。 當然,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一定非成為名師,名師也不一定必然是合格的語文教師。我眼裡所謂合格的語文教師,上要對得起語文的純粹,不太流俗,中對得起學生的期待,不太誤人,下對得起教師這份職業,不怠工。
④ 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幾點體會(發言稿)語文論文
構建"理想課堂"是構建一個師生互動的課堂,是構建一個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新課程標准下的理想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應是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和諧應是它最顯眼的標志。
⑤ 幫忙找一下好一點的<<語文課程標准》學習心得
第一個:
《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前進。它的推廣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是這場改革的核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身份的轉變是變化的重心。教師作為唯一知識來源和傳授者的傳統地位已經動搖。而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才是教師諸多角色中最明顯、最具時代性的核心特徵。
教師要從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解放出來,進行角色轉換,成為課堂教學的「促進者」。
一、加強學習,轉變理念。
新課程確立之後,如何才能達到「理念轉變成實踐」,教師自身的素質、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素養的提高,是課改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標准》有個系統的認識。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認真學習新課標,鑽研新教材,使之對課改有個明確的目標。
新課程中,課堂開放程度更大了,孩子們的視野更廣了,孩子們在平等、自主的氛圍中愛思考,愛提問了。教師如果想做一個合格的教學引導者,組織者,那麼就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不斷的加強學習,自我提高。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當教師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寬容、關愛等人文因素注入課堂時,就會不斷領略到全新的體驗:學生「動」起來了,生命活力煥發出來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嶄新的變化,師生之間的心拉近了,老師成了學生的知心朋友。在課堂中,經常看到學生競相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學生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會大膽地站起來「考」老師,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的「范讀」、「范寫」,或對教學中的各種內容提出反對或補充的意見;甚至會勇敢地來質疑、挑戰老師。有時,他們還會為自己戰勝老師而激動得歡呼蹦跳。這樣的課堂組織有別於以前的「規矩課堂」。教師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學生則由接受者轉化為主體者。角色的轉變使課堂雙邊活動活躍起來,教學也定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創設豐富的教育情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標要求教學的目的能夠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要面向每個學生,顧及個體差異。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應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灌輸—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方式。教師應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學習方法。比如教學語文課《畫楊桃》,我通過創設情景,出示實物,引導學生說出楊桃在不同角度的形狀以及它的大小,然後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明白不能總是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楊桃是從什麼角度看是什麼樣的就應該畫成什麼樣的,並且教育學生,凡事應該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暢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從教學課文轉變成學生自我學習課文,探究和發現,解決問題。
四、注意正確的評價,給學生積極的心理以支持。
正確的評價應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好的課堂,打動人的往往不是它新穎的設計,而是教師的個性化價值引導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給課堂帶來了積極的熱烈的氣氛。德國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存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因此,課堂評價時,可直接肯定學生:你讀得很有感情。你真會思考。你回答得真有創意……以贊賞的語氣評價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評價主體上採取師生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呵護童真童趣,做到教學相長。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改中的角色轉換,必須做到:一是從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二是教師必須從「教書匠」、「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的引路人,成為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促進者。
第二個:
提及「新課程」早已耳熟,轟轟烈烈地搞了十年了。現在任教的六年級學生是第一屆享受新課程的學生,其實就是實驗的一批學生。效果如何?說句直白的,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正因為新課程的特點,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通過這次專門學習《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的機會,我就談談對新課程的一點拙見。
1、必須知道新課程標准與以往教學大綱的區別。
以往教學大綱突出了知識的主體地位,它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准在以往教學法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准,明白新課程「新」在什麼地方,才能體現「新」字。
2、做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現代教師的共識。如何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呢?這里應該注意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誇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習慣的發展層次,以便自己靈活地制定教學計劃。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於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於它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果都是一個模具「造」出來的,那還有什麼矛盾,還怎麼促進學生進步?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
幾年下來,我們承認素質教育結出的累累碩果,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扎扎實實的應試教育」的現實。問題不是出在這樣的提法不對,關鍵是如何去實施,要去營造一種氛圍。正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中闡述的:沒有與之適應的生活是無法進行教育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對新課標學習掌握的不到位的話,其結果必然是轟轟烈烈的學習,平淡無味的實踐。可以說是「穿著新鞋走老路」。所以說,加強學習是工作的重心,實踐是學習的核心,這次我們畢竟是「摸著石頭過河」。課標吸取來的經驗在實施過程中還得要再接受考驗的。一切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過程中構建學習—實踐—提高—再學習—再實踐的良好的發展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講,課標的實施是復雜的,任務是艱巨的,所以,以為一學就會,一看便能實施的任何想法都是錯誤的!透視種種現象,可以使我們在學習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調整、完善自己,真正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第三個: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語文新課標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從理念到目標、從實施到評價都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
1.人文。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
3.素養。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4.對話。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5.自主。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6.合作。新課標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並在作文教學、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上提出了具體要求。
7.探究。新課標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8.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9.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10.開放。新課標舉起「開放」的大旗,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在學習了新課標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發揮主動性,培養創造思維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一種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徹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多言堂」。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槳把船劃向前。」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轉變自身的角色,努力為學生創造寬松自主和諧的學習空間和氛圍。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進行心靈深處的碰撞,實現情感的交融,在自主與互動之間敢於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塑造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師生的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二、尋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採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例如,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室,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過程性,培養探究精神
新型課堂應是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展和學習方法發展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感受、領悟、體驗,在過程中學會質疑、反思,在過程中逐漸提高、不斷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恰恰體現出學生的發展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中間,學生經歷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過程,不僅獲取了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探究的方法,為今後的學習,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具有終身教育的基礎和再發展的潛能。
因此,在新型課堂中,我們要在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能力。新課標構建的新課堂,是一個讓學生的心靈得以放飛,情感得到宣洩,知識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藝術殿堂。新課堂,也將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讓課改和教師一起成長,讓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
第四個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准》、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准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准達到《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准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⑥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哪些教學建議
1、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索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作是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滲透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3、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像力,開發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6)語文課程標準的心得擴展閱讀:
語文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增長語文知識,在學習上還能夠為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基礎,比如閱讀理解的能力是我們做數學題的基礎,能夠看懂言外之意,也是我們品鑒一些作品的重要方面,因此語文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做了鋪墊,是我們在學習之路上成長的基石。其次,我們還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來理解工具性的內涵。
我們都忽略了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交流,而語文正是豐富我們的語言儲備,提高我們應對各種情況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語文帶給我們更大的益處是培養了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了人的基本素養。語文教學涉及方方面面,針對我們現階段的教材來看,我們的課文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學等方方面面,不僅僅在文字上給予我們啟發,也讓我們通過語文這個小窗口,了解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⑦ 大家都來使用國家通用文字內容結合學習語文課標的實際。談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學的感受和認識,作文1000字。
語言文字規范化穩步推進
200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全面走上了法制的軌道,對於促進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意義重大。四年來,圍繞貫徹實施該法律,以城市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以國家機關為龍頭,以新聞媒體為榜樣,以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我市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語言文字法施行以來,各級學校積極把普及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納入學校管理常規,採取措施消除使用方言和不規范漢字的落後現象。
近年來,隨著普及普通話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教師持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的實施,社會上自願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人員逐漸增加。2004年起,每年的6月和12月,將定期開展面向社會人員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從而進一步促進普通話在全社會的普及。
在國家機關,越來越多的工作人員在公務活動中均能自覺使用普通話。對國家公務員進行普通話培訓和測試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高效執行公務、確保政令暢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要求。廣播電視媒體也是推廣普通話的重要陣地,多年來,我市廣電部門積極實踐這一精神,大力加強對普通話的普及。為了豐富節目形態,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更好地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時,推出了一系列的普通話節目,有效地增強了市民的推普意識。
規范語言文字需要齊抓共管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施行以來,「講普通話,寫規範字」的觀念已然深入人心。 然而,推進語言文 字的規范化工作並非易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社會用字不規范,不僅有損城市的整體形象,而且對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對中小學生的認知會造成不良影響。
為進一步加強社會用字管理工作,市政府要求各單位開展清理整頓城區社會用字工作;團市委也要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期間組織青年志願者上街檢查我市戶外廣告、招牌、標語等規范漢字使用情況,再交由工商、城建等部門進行整頓,以進一步提高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
國家語委強調,維護語言文字的純潔、健康,不但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也是關系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大問題。當前,社會語言應用空前活躍,語言文字作為交際工具的作用日益突出,這種情形下,加大語言文字工作的力度尤為迫切。國家語委有關負責人認為,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關鍵在落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真正負起責任,健全語言文字工作機構,及時出台具體的相應法規或實施辦法。同時加強對語言文字的管理和監督。由於涉及面廣,這項工作不僅要依靠語言文字工作部門,其他部門也必須協同配合,齊抓共管,以舉辦第八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為契機,在全社會逐步形成「說普通話,用規範字」的良好風氣。
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⑨ 一年級教師學習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本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這些年來,一直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研讀教材,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主動參與評課研討,聆聽名師的課,把學到教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下面就將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
在語文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總是會讓人受益終生的。同樣的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能提高當前的語文學習成效,甚至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影響。新課程標准提倡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盡可能多地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了可開拓的無限空間。據此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以課內學習為軸心,向課外延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並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影電視和參觀游覽等習慣。此外,還注意讓學生養成有目的的閱讀,邊讀邊思考,專心閱讀,隨時翻檢工具書等學習習慣。。
在新課程標准實施的今天,我的課堂教學有啟發性、自主性、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他們都能在民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為我知道豐富的語言來自於積累。語言積累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有不同的側重,如引導學生對字詞、古詩、名言諺語等方面的積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並讓他們把課文中優美的語句、四字詞語摘抄下來。引導他們學會積累。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我還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首先,我們在班級圖書角里放臵圖書架,動員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班級圖書架上,推薦給同學們,以便和大家一起分享,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一起相互交流,談閱讀體會和感受等等。
語言的積累不能是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掌握,在運用中記憶。在課堂里,我通過記憶比拼、開火車、快速接龍等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積累的樂趣。同時我還圍繞「日積月累」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准備好詞佳句摘抄本,設計語文小報,經典導讀手抄報、古詩配畫、開心小練筆等,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培養積累詞語的習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和習慣的養成,他們的語言豐富了,這在他們習作中有明顯的體現。孩子們很喜歡些活動方式,現在不少同學在家裡也自主創設一些積累庫,還興致勃勃地拿給我看。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朗讀。《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為我們的語文教學確立了一個方向,即通過以讀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對文章充分地朗讀,這時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讀足讀夠,在盡情的朗讀中達到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體悟。在這基礎上再進入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這時把理解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讀啟悟,以悟促讀,在理解的基礎讀得更深刻,更有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讀的方法也是要有所考慮的,我常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賞地讀、陶醉地讀、自由自在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得更加精彩,最終達到語言的內化、語感的外化、情感的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飛躍。
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因為我知道教師的一句稱贊,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種興奮劑,能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簡單化,不能只說「是」和「不是」「對和不對」。課堂上,我對學生的上課表現一般都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謝謝你,你給楊老師帶來了驚喜;你真像個小老師;你為同學帶了個好頭;你的想像真奇特;你的朗讀很動聽;你真會觀察等等。如果學生答問有偏差,我會說:「你的想法不一樣,沒關系,老師很欣賞你積極發言的表現。」而不0是簡單地給以否定。我觀察到,學生往往在得到這樣的評價之後,表現都更加踴躍。
對學生的評價有時要委婉,有時要嚴肅,有時要熱情,有時要直言不諱。富有感染力的評價才會真正產生激勵性的效果。孩子們的表現常告訴我,用親切的語言來評價學生,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
以上僅是平時教學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新課程理念的洗禮下,我的課堂教學充滿著樂趣,學生們多了一份主動,在這其中我也收獲頗多。過去的已將過去,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